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浅谈职场“过劳”工作这件事儿!》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近年来,很多关于猝死和早死的新闻让人感到心寒胆战,这些骇心动目的消息刺激了职场人士的神经。而这些年轻的人们,不是突然死亡,就是因病去世,但他们都在生病前曾经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过劳”是导致他们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那些年青的生命在咱们的脑海中都是历历可数的,诸如普华永道25岁的女硕士入职不久后就夭折,復旦大学讲师于娟得癌症去世, 25岁的浙江电台女主播郭梦秋心源性猝死……

此外,还有很多年轻有成就的店主都在自己的努力中死去,过劳死已经成为了一职场人士的一大威胁,那么,你知道该如何应对过劳死吗?

首先,要让工作和生活之间有一种平衡

究竟是令人羡慕的工作重要?还是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重要?孰是孰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探讨如何做到二者的平衡?

只有明白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在哪里,知道如何工作才能够让生活更舒服才可以避免过劳死的发生。

其次,学会驾驭工作

将工作看成什么,是一种难熬的工作,还是一种快乐的心情,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情绪,那些能够驾驭自己工作的人更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激情,也不会感觉劳累,所以快乐的工作是让人获得舒心的一种方式,很多在我们眼中的工作狂实际上并不痛苦,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放松。

工作狂,像是背着重壳前行的蜗牛,在压迫和焦虑中缓慢前行。然而,却有那么的一些人,他们工作高效、积极、进取,更重要的是,他们享受着快乐。

最后,一定要控制时间

忙,是我们很多人的一个口头禅,我们把忙当作奋斗的标籤,人人都像是时间的奴隶,是真忙还是假忙?在忙碌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时间的奴隶,不能够自己掌控时间,只有不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受罪,并能够控制掌握好时间才可以更好的工作,避免身体劳累和情绪劳累。

说到最后的话,无论多么喜欢自己的工作,哪怕有再多的工作没有完成,在没有痛苦或者是还没有厌倦的时候,也要学会一定要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努力,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来高效率的去完成,并能够知道自己该如何通过合理的时间分配去完成。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有好的发展。并能够让身体得以休息,从而有好的工作效率。

精选阅读

工龄这件事儿


小编有话说:进入职场工作好几年了,却不知道自己应有的待遇是怎样,这种情况也是不应该的。是时候了解一下你的工龄了,一个连一张小小的零食积分卡都留着的你,怎么会不关心这件事情呢。

工龄如何计算

1、连续计算法,又称连续计算工龄。例如,如果雇员从A方调到B方,其在A方和B方的工作时间应计算为连续工作时间,不得中断。若雇员因错误处理,经覆检及平反后,处理错误的时间可与处理错误前后的工龄连续计算,而康复后的工作时间则可计算为连续的服务年资。

2、综合计算法,又称连续工龄综合计算法。是指职工的工作经验,一般非个人主观原因中断一段时间,扣除时间间隔,前后两个工作小时合并计算。如果原职工人数精简,复职前后的连续工作时间可以一并计算。

3、服务年限折扣法。从事特殊工作和特殊工作环境的工人的连续服务年限可以转换。如地下矿工或雇员固定在华氏32度以下的低温工场或在华氏100度以上的高温工场,则可计算他每年在该地方工作的连续服务期。在提取或制造铅、汞、砷、磷和酸的行业,以及在化学、军事和其他行业,直接从事有害其健康的工作的工人,在计算其连续服务年限时,每年应计算一年零六个月。

在计算一般服务年限时,应包括企业的服务期限,但连续服务期限的计算不应包括一般服务期限(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因个人原因而中断,则休息前的工作时间只能计算为一般服务年限)。在确定雇员的保险福利和他们是否有退休条件时,他们通常只使用连续的服务年限。因此,平均服务年限已经失去了意义。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后,将实际支付年数作为退休和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以以往连续服务年限为支付年数。

有两种服务年限,一种是"连续服务年限",即累计工作年数;另一种是"企业服务年限"。

如何计算企业的连续服务年限?

1、企业调动、重组原职工留在企业工作的,其转业、改组、合并前的服务年限,计入企业的服务年限。

2、职工因工伤停工的医疗期间,应当全部列入企业服务年限。

3、职工因病、非工伤停工的医疗期间,在六个月内列入企业连续服务年限。

4、生病治愈后六个月仍未返回原工作单位的,除超过六个月以上的期间不计入工龄外,其前后本企业的工龄仍应合并计算。

5、职工的工龄,应当计入企业留用、停薪和留用检查期间的服务年限。

看完以上文文,小编想问你了解自己的工龄是多长时间该享受怎样的待遇了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浅谈现代职场盛行的“加班”这件事!


现代职场当属“加班盛行”的时代,加班理由各有不同,但仅有不到两成的职场人属于自愿加班,其余的不得不面对种种“潜规则”。日常加班给加班费还能自我安慰“多搬砖好赚钱养家”,但问题是节假日喊你加班你怎么办?今天小编就来聊聊这件事。

一.你是成熟的加班狗,加班休息都要有

让你知道自己在面对节假日老板的加班夺命call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接受突如其来的加班。(1)如果你的志向在于提高工作能力,有朝一日能够前往更大的平台发展,那么对于自身能力的有提高就去加班。(2)如果你志在升职,那么对于公司本身发展的班需要加。

二.加班不配拥有工资吗?

节假日的目的就是为了放假,给员工休息的时间,如果自己份内的工作完成了,那节假日直接叫你回去加班是不合理的。如果是自己的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那加班没问题,只能说现在工作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自己去额外的时间赶上进度,这是很合理的。但关键在于节假日加班不给你加班费那就是不合法了。

三.加班的工作方式是好还是坏?

(1)造成工作混乱无序,致使边际效应递减

刻薄一点地说,那些热衷于让员工加班的领导,大多是喜欢瞎折腾的人,似乎在表现他的负责与敬业,实质是因为没有本事或本事不大。人的精力有限,八小时之内不能有效完成任务,那么加班同样是低效率,结果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把正常工作秩序搞乱了,该下班时不下班,该吃饭时不吃饭,该上班时不上班,或者以加班名义迟到早退,打的是一场跟着一场的乱仗。经常加班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加班的时间越长,工作的效率越低,这是不得不承认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2)付出的社会成本很高,既伤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家庭和睦

从表面上看,加班是对剩余劳动的廉价榨取,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并不低,尽管这种社会成本是隐性存在的,甚至加班费都不给。

众所周知,加班这种事,对人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有目共睹,长期加班的人会过早衰老,容易患病,直到减短寿命。最近宣传的一位先进人物,就是在办公室加班时死亡的,可惜可叹。同时,加班还会对家庭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夫妻间的矛盾,也尽不到孝敬老人的义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淡漠了亲情,疏远了朋友,等等。

(3)加班干出来的活,废品次品多,质量难以保证

加班写出来的材料,错别字明显高于正常工作时的发生率,内容质量也相对较低。不言而喻,加班是质量难以保证的低效低质劳动。

四.加班等于努力嘛?

关于加班,马云曾说:“加班是对的,不加班也是对的,完不成工作就不对了。”

一些倡导加班文化的文章里,某些大公司高干的微博上,不乏“爱工作就要爱加班”、“不加班就没资格说自己努力”这样的言论。仿佛一时间,谁不说一句“年轻人都吃不得苦,光想着钱多事少离家近还不加班的工作”这样的话,就跟不上潮流一样。

可是,不然呢?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我们也向往舒适的生活。我们承受着各种房租水电物业费的压力,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汇报,还不是为了多赚一点钱吗?我们努力把各项工作尽职尽责的做好,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工作量。可临下班时,一句“怎么这么早就完成工作了,是不是工作量不饱和啊?”就轻易的把我们的心情拉到了谷底。但,这就是不努力了吗?什么时候努力、拼搏、奋斗和加班划上等号了?努力从来都是对的,但是努力不等于就是加班。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量,非要加班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这不叫努力,这叫低效。

五.加班就像借钱——救急不救穷

有时我们不得不加班:年底赶进度;赶在竞争对手前面;甲方爸爸的临时要求等等。这些有计划,有具体工作量的“救急”加班,我们是愿意接受的。因为我们知道大致在什么时候,这个加班会结束。这种加班,是我们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从而提升了产出。而“救穷”的加班,是一种常态。没有明确的理由,没有任务量的计划,反正为了体现你在工作,你就得加班。这种加班从来没有考虑效率,也从不在乎人员是否存在问题。只是简单粗暴的采取加班这一措施,一年到头公司业绩不一定会上去,辞职的人倒是络绎不绝。如果你发现公司一直要员工“救穷”,那么不必考虑如何拒绝加班了,而是应该考虑要不要辞职。

救急有尽头,可救穷却是绵绵无绝期的。我们是来上班的,不是来做加班奴的。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军训、上集中训练营的。人人都告诉你,趁着年轻应该努力、拼搏;成年人谁都不容易。可从没有人告诉你,奋斗和享受的前提都是健康。

你如何看待“职场应酬”这件事?


很多年轻人初入职场,对觥筹交错的餐桌交际很反感。如果你认为就是吃吃喝喝,脑回就太简单了点。但职场上的应酬,都是功能性的。对外,不是求人,就是密谋,再不然就是感情联络;对内,不是团建,就是庆功,或者是会后的工作餐。那,你是如何看待“职场应酬”这件事的呢?下面,就这个话题,小编来说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上司请吃饭:写作请客读作AA

据说有个职场潜规则是:不要去抢上司的风头。不要开比你上司的车更壕的车、不要拎比你上司的包更贵的包、不要穿比你上司的衣服更名牌的衣服,永远让上司保持No.1的优越感。

那么跟上司吃饭,是你买单,还是他买单,还是AA呢?在日企上班的朋友说她的一大烦恼就是,加完班累得只想“葛优躺”,上司一句“我请大家喝酒吃饭”——只能面色憔悴强颜欢笑前呼后拥地跟着上司走,在饭桌上从游离状态到瞌睡状态。

上司主动请客出钱那还算好事,你见过上司喊人吃饭却不出钱的神操作吗?另一个朋友说,有一次他们部门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他的上司挑了家餐厅喊大家聚餐,还挑了家口碑不错价格也不错的餐厅。结账时上司最先把单子拿过去核对了一下,然后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一共XXXX元,分摊下来每个人XXX元。”幸好现在进入了手机支付时代,不然谁要是没带足现金,交不了这笔钱怎么办?自此以后这个上司再喊聚餐,大家都能推则推、能溜则溜,谁还敢去吃这顿写作请客读作AA的饭?

客户请吃饭:完全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职场上就没有别人请吃饭的好事了吗?也不是完全没有。有些有着多年生意来往、合作愉快的客户,或是初次见面、需要破冰的客户,都会请个便餐。就算是便餐,但讲究一点的客户一般都会放在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地方。

然而,这个饭也是吃不下去的。因为关系好的客户吧,你不能欢天喜地地吃,总得陪着对方聊聊天,寻求开发一下对方的新需求;而还没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客户吧,更不可能你埋着头吃,不找话题破冰跟对方做交流。最后往往是,点了一桌子菜,等把正事聊完后,牛排也冷了,咖啡也凉了,还得含泪一口把凉咖啡喝了,感谢对方的款待。

小编总结:少跟上司和客户吃饭,一杯咖啡、一场下午茶就足够了。

上班这件事


【导读】:《上班这件事》最早在2008年开始落笔,前前后后写了6篇,但距离结束还不知道有多远。一年一度的新鲜人报道就要开始了,这里首次把6篇集中放出,希望对刚刚走进社会的新鲜人有所帮助。

《上班这件事》最早在2008年开始落笔,前前后后写了6篇,但距离结束还不知道有多远。一年一度的新鲜人报道就要开始了,这里首次把6篇集中放出,希望对刚刚走进社会的新鲜人有所帮助。6年之后,重新翻检这些文章,觉得有些立论未必正确,有些话也说得太过绝对了。不过,胜在傻得真诚,换在了今天,我是决计不会写这种文章的。

我是在1997年7月19日报道上的班,十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大学里终日游荡。觉得自己是一颗闪亮的子弹,屁股马上要挨上一撞针,穿过黑洞洞的枪膛朝着广阔的光明直飞而去。生命是一场RPG游戏,当了十六年学生哥之后,现在可以按下Upgrade,成为一个打工仔。在所有属性清零的同时,金钱那一项终于出现了正值。

到如今我上了十一年的班,驻外三年,病假14天,是个够意思的员工。够意思就是说,我不欠公司,公司也不欠我,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回想十一年前,当我穿着大短裤在校园里闲游浪荡时,应该对今天的境遇并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跃跃欲试地想走向社会,因为在学校里呆了十六年,实在是厌倦透了。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值得体验一下。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对工作的厌倦比对学校的厌倦要快得多。

我想把这十一年上班的个人体验写出来。这世界上有各种个人体验,但是上班似乎算不上,因为太多人有一份工作,人们更愿意看一个在肯尼亚做联合国义工的人写的经历。不过,我觉得最普通的事情未必人人都能做好,我就在职场上走过很多弯路,不妨写下来。难说有什么人看了能避过一坑,少走一段,谁知道呢?

一、番外篇

一上来就写番外篇,并非是故弄玄虚。人生是连续的,按照佛教的说法,昨天就是你的前世,明天就是你的来生,昨天的事情决定了你的现在,你现在做的事情决定你的未来。所以,要谈工作这件事,至少应该有一段前情提要。每个人选择某份工,一定有什么因果在里面。否则,人生的际遇就变成了纯粹的莫名其妙,而莫名其妙的事情也就不用讨论了。

听说现在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职业规划,我很羡慕这一点。为了念书而念书,这事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我就是觉得念书是为了上大学,结果真的进去了,发现心愿得偿,却不知道接下去该干什么了。规划并不是说具体的决定,而是一个发展的大概框架。一个高中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会有三种选择。

1、念完大学回家乡

2、念完大学去中心城市谋发展

3、念完大学考研或者出国

第一种选择是过日子,家乡有自己家族广泛的人脉,工作容易找,房子不用买,这是最简单的一条道路。选择这条道路,就不应该出省念书。既然定了要回家乡生活,那么去外省读书就是纯粹的浪费。从经济上讲,在家乡念大学可以不用住校,不用吃食堂,能为父母减轻不少负担。从就业发展上讲,除了北京之外,中国任何一个行省在就业上会优先照顾本省的大学。每个省的劳动厅不会和教育厅过不去,本省自己造的学生本省居然都不要,那么省内的大学怎么开得下去?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本省大学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而且都是山大王。比如念医科,当然是协和、同济、中山、华西这些学校好。但是,等你回到家乡找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各大医院的各种大小头目全是省立或者市立医学院的毕业生。你的北协和的金字招牌好看,但是你会被别人强大的同学会完全摒除在游戏之外,进修、升职什么的,你就慢慢等吧。

第二种选择是求发展,目标地点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怀揣梦想,准备在超级城市里飘一段时间,然后努力扎下根来,做一代移民。这是最艰难的一个选择,做一代移民很艰苦,完全是造福自己的孩子。你和你老婆打一辈子工,终于有了一套房子,略微有点存款,然后你的孩子就可以以毕业就有车有房。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大城市进军,因为梦想可贵。想走这条路,专业一定要好,脑袋一定要好用,学校稍微差点没关系。目标设定就是空降,而且一旦降落就得开始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就一定要投其所好,选择热门专业,确保就业成功率。当然,竞争也会很激烈,那么就要在大学开始练习扮一张可爱的脸。学校差点,分数低点无所谓,关键是长得有说服力,看起来比较灵活,但是心地又是那样的善良加白痴。

第三种选择自然是上名校,名校的签出率相对高得多,专业什么的不重要,反正出去了都得改行。这是最遥远的一跳,完全脱离了中国社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求发展。不过,这也是赌博的一种。在海外的人有混得好的,也有很糟糕的,T和G不说明任何问题,全看自己和运气。值得一说的是研究生,从上班的角度看,研究生的本质是一种就业延缓。考上研究生,你等于是为自己赢得了两年到三年的选择时间,但是始终还是要面对就业问题。研究生有微薄的收入,但是进了研究生院就和参军一样,最后要面对二次就业。到了那个时候,未必情况就会变得有什么不同,还是只能在工作、出国、读博中选一样。

我那时候没有人和我说这些,所以我的路线图是出省念好大学的烂专业,然后又回家乡工作。所以,找工作难,转职难,晋升难,在工作头几年经济压力相当大。在所有的选择中,我挑选了最糟糕的一套组合。有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儿童,能做出这种霉到杠上开花的选择来。

二、欢迎来到肖申克

作为新鲜人来到一个新单位,可能每个人内心里都充满了憧憬。不过,先不忙憧憬,真实的情况是你刚刚来到肖申克监狱。你小心翼翼地站在场地中央,周围是一群性高彩烈的老犯。无论是什么工作,时间长了都是一种重复。固定的人,固定的程序,固定的事情。所以,当有新鲜人出现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演出开始了。对于资深员工来说,他们兼任观众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新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新人面前表演自己,让新人承认他周围看不见的势力圈。这个道理就和遛狗的时候狗会在花坛、电线杆、街道转角撒尿一样,每个人都在标注自己的势力范围。

由于带有狂欢的表演色彩,所以新人初到,所目睹的一切都不需要太当真。冲上来热烈欢迎你的未必就真是喜欢你,他可能是寂寞太久了。抓你到一边耳语,告诉你要注意什么的,未必是真正的知情人,他只是想让你觉得他什么都知道。而对你不闻不问,带理不理的家伙未必是真的反感你,也许他只是不善表达,在日后可能会成为你信任的工作伙伴。在这个阶段,有一条真正的福利政策:允许犯错。因为你年轻,因为你新来,所以犯错是难免的。在不触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每个资深员工乐意显示自己的宽容。不过,在具体的处理上,很多人把这种宽容当成是一种放债。很多年后,还有当年的同事提醒我当初我捅了多么大的一个篓子,他又是怎么为我遮掩的。

有一种错误的想法是在这个阶段当演员,目的是取悦所有人。相信我,这世上只有几少数的人能够完全掩盖自己的真实性格,这种人前程远大,所以是阴谋家和优秀演员的合体。而绝大多数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迟早要暴露出来。而这种时候,周围的同事由于觉得你前后反差太大,就会揪住这事不放。要知道,别人在单位里混了那么多年,见过那么多人,有多少优秀演员都穿帮了,为什么你不穿?所以,与其做个小可爱最后穿帮,不妨做个坦诚的混蛋。小可爱是一种界定不清,别人不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而混蛋很清晰,你的四界都清清楚楚,别人也知道如何和你打交道。取悦所有人是一个绝对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即便人人都喜欢你,对于你在工作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也没有多少帮助。因为可爱是一种无害,而无害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无能。

工作给予一个人金钱,相当于可以用来取暖的火。工作单位就是一个洞穴,那火在最里面燃烧。同事就是豪猪,按照级别决定大家靠近火堆的距离,每个人都尽力往前拱。当你来初来乍到,站在洞口,面前是一片长着长刺的屁股正对着你。作为一头新豪猪,你能做的就是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拱进去。如果在门口的豪猪想挤你出去,给他一下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原则有尊严的人,才有尊重。任何冲突都是在确立个人的边界,对于越界者一定要立即射杀,否则你的边界就会成为马路。如果真是在肖申克,用术语来说,就是你从此成为了他的Bitch。

缓慢而不动声色很重要,新人报道本来就是狂欢,安全的做法是保持低调,密切观察。千万不要上台表演,吸引注意力,那么你什么都不看不清楚了。我上班之初就把办公室变成了脱口秀现场,随时都会爆发出阵阵笑声。代价是我迅速被盯上了,当很多人都注意你的时候,挨一闷棍的时候也就不远了。老话说树大招风,意思是不要太鲜亮,不要站在舞台正中。

三、两种官僚

新人上班,挨闷棍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权力和体制化需要如此。每个人从本性上来说都好逸恶劳,但是单位又需要把这么一帮懒鬼组织起来,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人们就发明了所谓的管理,对权力进行分配,建立起一套体制。基本上,权力是一种仅靠想象就能维持的东西。一个人被赋予某种权限,这种权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行之有效。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来自权力最严厉的惩罚无非是开除,但是这种权限却不是任何一级管理干部都有的。那么,畏惧之情从何而来?想象,人们相信如果服从指令,完成工作,那么会有一个好的前程。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想的不是最低标准---辞职,而是最高标准---升职。于是,权力就发挥它的效应,遵循体制者得到奖励,乖宝宝有糖吃,这就是示范效应。即便所有的宝宝都明白自己也听话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多糖分,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去做个乖宝宝。因为这么做会拥有一个概率较低的可能性,但是不那么做,就连一点可能都没有了。权力不需要用具体的威吓和强硬手段证明自己,当有第一个人开始服从,那么整个秩序就开始建立。违抗权力的后果,绝大多数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就像是核武器,并没有人真的去用。不过,为了提醒大家权力的存在,用新人来敲一棍子也是好的。武松被劳改的时候,初到之日要挨一百杀威棍,也是基于相同的道理。

棍子无善无恶,打人的是拿棍子的手。因此,需要讨论的是拿棍子的官。从出身上看,他们可以分为传统型官僚和技术型官僚两类。传统型官僚没有任何专业背景,是纯粹的手腕高明,从站马步开始一级一级爬上来的。他们深谙权力的各种奥妙,喜爱权力超越世间的任何东西。技术官僚大体上指的是恢复高考以后,受过大学正规教育,在单位靠专业起家的官僚。他们大体上比较清廉正直,而且有文化和专业。再过十年,可能就没有那种纯粹的传统型官僚,而只有技术型官僚。但是,这种分类只是根据出身,而不涉及手法。事实上,技术官僚用起传统官僚的手段来一样得心应手,而且可能更为毒辣。传统官僚也许不知道你是在上网看新闻还是上网查资料,而在技术官僚面前打这种马虎眼那就是找死。有些公司的管理者会用手机定位查员工的岗,足见有技术背景的人为恶更为可怕。

站在挨棍子的角度看,还是技术型的手法好受一点。因为至少它的打法有规律可循,有章可依,而且不得不体现一点公平的原则。在技术型打法之下,别人迟到扣50块,不可能到了你这里变成100。而传统型打法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在它那里权力是一种法术,法术不应该有任何规律可循,更不能容忍你能推断和预判。要的效果就是你完全头晕脑转,觉得随时随地都可能挨棍子,那么效果就出来了。要的就是绝对的畏惧,因而产生绝对的服从。

技术型官僚因为念过书,所以对知识有迷信,觉得按照哈佛的管理教程就能完成管理工作。喜欢建立体系,确定目标,诸如此类的名词游戏。在他们手下比较辛苦,因为会给予你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你做一些发挥。如果他们看过《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话,那么会滑到另外一个极端---你负责把事情搞定,其它的话不用说。而传统型官僚喜欢绝对控制,要求没有任何事情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外发生。所以,凡事要求频繁汇报请示,由他做出一系列决策。这种方式最终颠倒了彼此的位置,因为你在做事的时候,可以遇见任何一丁点障碍就返身汇报,而对方就会出面去解决。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这个人不单每天能看完所有的奏折,而且还要阅读臣下秘送来的各种小报告并且回帖。事无巨细,全部过问,完全掌控。最后就变成了皇上为所有臣子打工,你说一,大家就做到一。你不说,大家就乐得清闲。

四、白天不懂夜的黑

要总结上班有什么好,很多人都会抓着头想半天。但是,如果换成列举单位里最让自己讨厌的人,很多人可以立即脱口而出一个名字,甚至更多。是啊,那么多人为了一碗老米钱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除了对老米的那份渴望完全一致之外,也许根本就没有任何相同之处。这样的一群人挤在同一片屋檐下,总是会起各种矛盾。工作本身就是制造矛盾的利器,因此,同事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司空见惯。和同事有矛盾,对方会打你的小报告,用流言蜚语败坏你的名誉,又或者在工作中整蛊你,给你挖坑下药。和上级有矛盾,尤其是和直属上级有矛盾,会让个人处境变得很艰难,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也是让人最头疼的。

上下级的关系从来都很难处理,这是因为对于下级来说,直属上级是自己一切劳累、辛苦、麻烦的源头。而对于上级来说,直属下级直接决定了更上一层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方向完全相反。下级本质上是不想干活的,而上级的任务就是驱使下级工作。而对于所有的上级来说,直属下级都是自己职位的潜在竞争者。所以,一个合乎理性的判断是:我不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升职,但是我要确保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会起来取代我。这种矛盾和紧张关系可以通过垂直领导这个词窥见,念着念着它就变成了锤子领导。这里的锤子是有明确含义的,那就是四川方言,含义是男性外生殖器。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用的全都是法术和技巧。在单位里很常见一种大哥型的领导,使用人格魅力代替管理,用义气取代规章。实践中这种方法很好用,能够为一个人赢得大量人望,而且拥有一批死心塌跟随的小弟。经常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某个高管或者中层跳槽,单位里就立即产生连锁反应,一帮人跟着也跳槽走了,大哥到了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大佬决定一片天空,制度、规章、模式完全靠不住,和大哥之间的义气相比之下要稳定得多。同一个部门,同一项职能,同一种外环境,在某甲手下做和某乙手下做,完全是两种概念和结果。大哥操作良好,整个部门会是整个单位里权限最高、油水最足、干活最愉快的地方。大哥很孬,那么已有的权限和利益都会丧失殆尽。很多职员选择跟人,虽然有押大小的嫌疑,但是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另一种就是威权型的领导,他在某一专门领域内做了很长时间,本身就是专家,资历很深。他几乎不需要说什么,但是下属会坚决执行,因为他就是权威。你所想到的任何问题,他都想过了。你遇见的人和麻烦,他都经历过不止一次。他并不和属下称兄道弟,而是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人畏惧他,把他当作神一样看待,甚至觉得能和他共事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当然是一种光环,但是,这个社会上又有几个人不是生活在光环之下呢?

还有就是所谓的现代管理,在我看来那是标准的法术。核心思想是让普通员工参与决策前的讨论和分析,用度让部分知情权的方法获得员工的支持,让他们误认为某项工作是自己的。又或者是用几套表格玩点数游戏,使得活人为了点数而奋斗,原理和拉磨的驴脑门前吊个萝卜是一个道理。管理就是铁手,现代管理无非是在这双铁手上套了一双天鹅绒手套,但是实质并没有任何变化,都是迫使人去干活,无非是被迫或者是被催眠到心甘情愿。

值得分析的类型有许多,但是以职员为着眼点,其他类型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多少助益,所以不再花时间分析。在大哥型领导的手下干活,除开上面提到的实利,还有个人发展上的好处。大哥型领导本身处于上升期,如果他的发展很迅速,意味着你跟着一起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这种个人高速发展一定需要周围有强大的支援,因此你会跟着学到很多东西,他也会主动教你,努力让你跟得上他的步调。但是,这种人在上层的眼中并不让人喜欢,因为他经营私人实力,就像唐代的节度使,在中央权力之外豢养私人武装,拥兵自重。一切管理权限问题都是平衡问题,有一个大哥,那么就一定会有第二个来平衡他。对于上层来说,他们乐于看见相互竞争的大哥们,因为这是在促进单位的发展,只是要小心控制内部摩擦的伤害程度就好了。对于个人来说,这就意味着风险。一旦带头大哥败落,那么你作为小弟很难继续安身下去。大哥跳槽,小弟跟着跳,我说不好这里面究竟是义气的成分多一些还是不得已的成分多一点。

威权型领导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至个人事业成熟期的资深职员。除去那些光环,面对他们的时候应该想一个问题:既然他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见他提职?答案是很大可能他就到这一步了,这里就是他的极限。关于升职有一个极限理论,就是说应该一直提职,直到这个人显露出不适合目前的工作为止。当然,决定升职的因素并不全在个人能力。无论是什么,反正他到这个位置是不会再继续向前发展了,可以一直做神到退休。在这种人手下打工,优点是很明显的:你个人只要安分守己,日子会过得很安定,不用考虑太多变动的因素。而且,你也有提职的机会,只是时间相对较长,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他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确认你是否合适。缺点在于你可能完全要自学,威权型的领导经常出现在业务成熟的部门,各种工作流程早已确定,每个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而已。你可能在一个职位上连续干上十年,但是对于整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一无所知。所以,如果你是个拧螺丝的,那么就可能一辈子都在拧螺丝,不会变更工种。

对于个人来说,进入单位遇见什么同事或者什么上级,这完全是不可控的。别人喜欢或者厌恶你,这也是完全不可控的。有的人就是第一眼见了就烦,不为什么。有的人就是第一眼看了就觉得投缘,似乎也没有什么道理。一个很容易犯下的错误是试图改变别人对你的观感和态度,或者扭曲自己,强迫自己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千万不要小看了人性中的顽固之处。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证明了别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是错误的,但别人是否接受,并且真的改变对你的态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不倾向证明自己错了,而是维护自己任何一个判定。与其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如争取改换门庭。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不喜欢你的,但也一准会和你投缘的。社会上有那么多上级,有厌恶你的,觉得你一无是处,也一定有人欣赏你,觉得你是难得的人才。不要试图改变别人,更不要试图扭曲自己的内心,但可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环境。找有喜欢你的人,欣赏你的上级,去那里打工,这样一来,因为工作而得癌症的人也能少很多。
工作有一点点像恋爱和婚姻,你得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地方。只有一种极端例外的情形:无论你换了几份工作,但是都和周围格格不入。那么这只能说明是你的问题,要么你改变自己,要么就是说你只适合自我雇佣,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五、钱到用时方很少

十一年前我上班的时候,月薪是720元,加各种补贴奖金,总额是800元。所以,当我听说今天的有些小朋友拿1000元的起薪时,觉得非常吃惊。这是因为当时我上班的时候,单位提供免费宿舍,食堂有伙食补贴,这两项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节省下来是很大的一笔。现在的小朋友要自己租房,要自己开伙,起薪不过上涨了几百元,不知道怎么活得下去?也许,开头几年都还需要家里支持吧?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说:老子最多供你到18岁,然后你就滚蛋。或者:老子最多供你到大学毕业,然后你就滚蛋。现在看起来,中国人青春不老。父母一直青春,所以一直供养。子女青春期漫长,所以一直接受供养。佛经里说子女是来收债的,大抵不错。

新人上班,走入社会,开头的这个阶段非常痛苦。除了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和成人世界打交道的困扰,最大的痛苦来自经济。工作了,按理说就是独立了,但是未必经济上能完全独立。就像一只压满了扳机的枪,但是没有子弹。这时候有无数强烈的欲望,却没有丝毫实现的经济基础。在学校里也就罢了,学生的身份可以掩盖很多不平等。但是,上班之后看别人花钱,看别人生活,这种滋味非常难受。你有了准入证,但是由于没钱而被排斥在诸多成人生活之外,那种恼人的感觉到今天都挥之不去。

很不幸的是,十一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信用卡和ATM。而银行为了拉业务,和各个单位的财务部关系都很好。很快,我手头就有了一把信用卡,而且都允许透支。我长那么大,唯一感谢银行的就是当年他们把透支额度设置为1000元而不是1万。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苦于钱不够用。结果就是透支提前消费,然后过着还款的日子。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发完工资,赶紧到银行存1000元,偿还透支的款项。然后忍耐一两天,再透支1000元出来花。要点在于,你得在银行开始计算利息之前把钱还上,然后再立即透支。如果当时银行把透支限额设置为1万,那么十年前我早就因为刷爆卡跑路,现在估计正在泰国普吉岛卖烧烤。

在现代社会生活,作为新鲜人来说,谈理财太早,但是平衡预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这种功课学校里不教,家长不会。我的父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他们的经济学知识仅限于计算银行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到今天为止,他们都认为按揭买房是一种耻辱,一个人应该以不欠债务为荣。你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关于财富的教授,那么最多有两个字:节约。如果一定要再多说点的话,他们会加上两个字:储蓄。所以我经常说70年代可怜,糟糕的童年,变换的时代。教科书都是旧的,而社会现实是新的。十年前,报纸上报道,家长培养孩子理财的观念,方法是给个小存折,或者每天给零花钱做账。今天看起来,觉得这种培养简直让人吐血,但是我当年连这种教育都没有。更别说学校里开设股票、地产课程了。

教会小孩子关于商业社会的观念,理解一个商业社会如何运转,让他们懂得如何在这种社会里生存下去,我觉这比什么课程都重要。我们的教育侧重于专业和道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并非社会人,无法立即下水就开始游泳,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商品社会是滚滚金钱洪流的循环,它残酷,如同鲨鱼。但是它也生生不息,更是如同鲨鱼---鲨鱼没有鱼鳔,有生之日,必须不停游动。个人身处这种社会,也应该如鲨鱼一样,终生以赚钱为要务。一天不死,一天就要保持资产增值。所谓生活质量,所谓社会地位,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里,永远是钱说了算。所以,应该对钱非常重视,视金钱为粪土这种话虽然豪迈,但是真相信了,未必活得下去。

对于个人来说,也有自己的金钱小循环。打工、挣钱然后消费,钱流出流进,构成一个微循环体系。前面讲到所谓平衡预算,就是要竭力保持这种微循环的收支平衡,而且尽量做到略有盈余。月光族我是根本不赞赏的,因为活得跟没有明天一样,所以今天必须极尽而欢。所谓把握现在这一刻,或者活在当下,这本身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误读。任何人都有生活模式,模式一旦固定,就非常难以更改。养成了月光的习惯,那么中年还是月光,老年依然是月光。这样的人,在青年时代是父母的负担,中年时是配偶的负担,老年时成为社会和子女的负担,运气好的话,一世不操心,只是苦了周围的人。

生活模式一经确定,效果是惊人的。请看任何一个城市,每个月都有新的夜店开张,这就意味着总有人去消费。这种消费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吃完晚饭,坐到八点,然后就屁股上长针,再也坐不住了,觉得心里痒得慌,一定要出去坐坐。每晚八点出动,出街游玩,这就是一种生活模式,夜晚的生活是由夜店和酒精构成。我刚上班的时候,和一位同事经常对班,值班守夜。每次到了晚上八点半,他就面色潮红,呼吸急促,魂不守舍。然后就央我代值一会,他冲出去夜访洗头房。一小时后回来,神闲气定,心满意足,然后叫我休息,他替我守夜。

每一种生活模式背后,对应的就是消费习惯。新人上班,因为以前当穷学生当到恨,所以出来习惯性地恶狠狠消费,报复四年没钱的青春。这种纯消费的生活模式很容易建立,包括大肆购物、吃饭、赌博、游怡。放心,你在任何地方总能找到愿意参与的人。一旦一群人形成固定的圈子,生活模式也就固定下来了。即便你想退出,团体里也总有人要督促和鼓励你。今天有谁想不出去玩,但是总有另外的人出来催促一番,最后也就总能成行。总有一天,你要想脱离这种生活,那么就不得不告别一批朋友,难度可想而知。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变换工作环境或者换了工作城市之后,整个人都变了。这是因为硬生生脱离了原有的那班本朋友,终于得到建立新生活的机会。

工作初期,工友比朋友更重要。事实上,同事对你的影响可能比朋友还大。朋友之间一周不过见一两面而已,而你的同事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时,总在你左右。他们如何生活,你就往往会萧规曹随,复制了他们的生活。要小心这里面的不平等,别人是资深员工,甚至可能有家有业。他们出来玩,无论下夜店还是上牌桌,那是用闲钱娱乐。而你赌博技术不精,躲酒技术不够,而且新人又得抢着埋单,是用吃饭穿衣的钱陪人玩,天下没有比这个更傻的事情了。结果就是当年我总结的一句话:经济搞垮,身体搞差。

所以,在赚钱之前,先想着怎么省钱。而省钱之道,在于建立合理的生活模式。习惯了发工资就冲进百货商场血拼,当然没钱血拼就觉得痛苦难过。但是,如果你根本就没有这种生活习惯呢?那么你就不大会因此而感觉不适,整天念念不忘新款上市的消息。人不可以纯消费和娱乐构筑生活的全部,总要有之外的某种小乐趣,小趣味。不要忽视它们,因为你乐在其中,所以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心无傍鹜。或许经过几年,转过头来,它们会成为你事业上或者生财上的重要助益或者关键转折。无心插柳,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靠节余而买车供楼明显不现实,谁都能看到这一点。不过,前文说过,金钱应该如同鲨鱼一样不停游动。起初的节余目的就在于此,无论是将来做什么,起初总要有一笔启动的资金。这笔小钱加上流动和时间两个因素,会产生惊人的变化。无论这笔钱多么小,你都得让它流动起来,渐渐多起来。每个月多一点点,但是几年下来,和每个月少一点点结果截然相反,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你可以随便拿一个计算器,在某个微小的基数上乘以一个微小的比率。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后,增幅也就越大。简单的操作,乘以漫长的时间,就是惊人的结果。人往往陷入一种误区,觉得自己年轻,觉得自己聪明,所以一口就可以吃个胖子,然后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很美,但是毫无现实依据。哪怕是一个200斤的胖子,也是一顿饭多吃一小口而变来的。

当然,你肯定想到做小额的投资,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但是我个人并不推荐这么做。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刚毕业就投资网吧,半年后网吧被政府封杀,直接经济损失是3万多元。想一想看,我当时月收入一千出头,一下亏损了3万块是什么概念?因为新人刚刚到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非常小心。等年纪大一点,经验多一点,投资的成功率才会高。我们常说做点什么,而到我现在的年纪,觉得这真的非常难。想做点什么,天地财法侣一样都不能少。

天,就是天时,也就是说你的气运,这是天定的。所谓成事七分在天,三分在人,就是这个道理。地,就是地利,你在什么地方做你的事也很重要。你就算是投资老虎机都没有问题,只要你别开在闹市中心。财,就是你的资本。无论你做什么,投资什么,你不可以是个穷人,做孤注一掷的事情。因为这样心理压力会很大,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变得顽固而愚蠢,不懂得松手,或者不懂得顺风连斩。法,就是正确的方法,有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方法不对,还是死路一条。我们常见好人走霉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问题往往就是方法不对路,再怎么挣扎也只是一个败字。侣,就是同道,助力。有了前面所有的因素,你也会发现,很难找到一起奋斗的合适的人选。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不经过事,你不知道他能不能做事,合适不合适做事。有时候经常看着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叹息,人虽然那么多,但是合适能用的人却那么少。

这里,就可以说今天这一篇的结语了:在你刚开始工作,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赚钱门路的情况下,合适的办法是把你自己当成你的钱。你,就是你的钱。与其乱花钱,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与其闭着眼投资,不如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参加培训也好,多念点书也好,甚至只是把身体锻炼好也罢,先投资你自己。等最艰难的头三五年过去,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你会发现提高收入的办法,会发现很好的投资机会,会找到合适的同道。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十月怀胎而来,所以即便你在大学再聪明,总要把一定的时间花在积攒经验值和自我培养上。属于你的日子总是会来的,但是,希望那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翻身跳上机会,疾驰而去。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补丁要打:如果今天的我能够坐时光机会去,和当年的我说这一番话,可能我的人生轨迹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该吃的亏总得吃,该上的当还得上,该浪费的时间和金钱还得浪费,这就是年轻的代价。所以,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或者已经那么过活,并不需要自责,这不是什么错误,而是必要的课程。而我这里说那么多话,目的只是提醒,而不是教导。人只能被生活打服,不可能被别人说服。最后,迄今为止所有的话,都是针对一般人。天才总有出路,而蠢材也无药可救,他们都不是这些口水话的对象。

六、作为人的员工

人的欲望哪里有餍足的时候呢?

一开始,你觉得只要能进某个单位或者某家公司就好了。等你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挤了进去,起初的自豪和满足一周时间就消耗殆尽。随后,你扬起头,扬到脖酸,看见面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人肉金字塔。顶端是肉眼不可见的领导,他偶尔会神降一次,溅起无数张笑得稀烂的脸。傻逼!楞在那儿干什么呢?一个声音把你的目光拉回现实---在人肉金子塔的底座上,一帮愤怒的兄弟正在奋力支撑,用下巴指了指一个黑洞洞的空位,意思是叫你赶紧过来填上,好分担一点他们的压力。

蹲上三五年,你的傲气,你的自得,早已经抛在三十三天之外。你又开始觉得不满足,又开始不快乐,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爬上去一点,高一点,再高一点。从这时候起,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位置足够高。只有非常少的人会因为上升速度过快而怀疑自己,而绝大多数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所在位置不成比例。先把职场上的景象定格在这里吧,因为这个游戏就此开始,需要一直玩到退休。没有人能确知自己能到怎样的高度,但是所有人都时时刻刻感觉到欲求不满。满意永远是暂时的,而欲望长存。每一次,你都告诉自己:如果我能。。。那么我就满足了。事实绝非如此,许多人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为一见钟情的对象所慑,觉得哪怕只要能呆在对方身边五分钟就好,什么都不做,只五分钟就好。很多人最终也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但没有人真的觉得就呆五分钟就好。会有许多事情次第发生,欲望驱动你产生一个个行动,一个个行动派生出新的欲望,一直指向最终的厌弃。在职场,只有退休才能吹响终场哨,而即便如此,许多人依然恋栈不去,造成悲剧。最新的例子就是安徽古井集团的老总。

如果能理解这个游戏的本质,那么就不应该保留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逐级晋升和保留自我之间,你只能选择一样。你不可能不被评判、被处置、被安排、被委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自由意志所能决定的余地很小。员工不等同于人,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现代的自由社会宣布最大限度上保有个人自由,保证个性发展,不会受到粗暴的干涉和强力管辖。但是,即便是在真正的自由社会里,有两种社会组织是豁免于自由条款之外的。一个是军队,一个是公司。公司的组织方式决定了不需要任何自我,自由的意思是说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公司,但是一旦你进入其中任何一家,你都必须上交你的自我,服从指令。所以,自由职业者和Boss患有心脏病和肠胃道溃疡的几率要远低于公司员工。

让我们把定格的录像带继续播放下去,再次看一下这个欲望驱动的小游戏。权限按照大小从上到下分布,部门根据距离权力中枢的远近形成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势力圈。一名员工会被按照这两个维度分配到一个点,游戏的规则只有两条:尽量往上爬,同时尽量往中心靠。很快你就会学到,向上爬的阻力太大,较为合理的可能是往中心靠。再以后,通过观察你也能领悟到一点:从边缘部门进入核心部门,从技术部门进入行政部门,是向上跃起的最佳途径。最后,你也会形成自己的权力分布体系图:围绕权力核心,直接进行服务和体现其权威的部门是所谓核心,它们包括但不局限于办公室、行政部、HR、财务部。然后是中间较为紧密的执行部门,和外围非常疏松的支持部门和技术部门。权力的意思是人事权和财务权,其他的一切无非是在这两项权力控制之下的延伸。

如果你决意要玩这个名叫工作的游戏,以上大概就是基本的个人发展路径。中国人很早就已经提出了观察结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结论过去被极为粗鄙地解释为对劳动人民的压榨,用体力劳动的量化指标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但在我看来,沿着向上和向中心的路径前进,一个人持续不断地获得了整个系统的支持。也就是说,他不再依赖于个人力量,或者是部门力量,而是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力量完成工作。一个懂得如何去使用这种力量,他当然应该不应该继续去具体操作,而是变成管理者和决策人,最后上升至游戏规则设定者。任何系统最终都会成为这样的层级结构,最终也会确定这样的上升通道。

许多人身在这条路径上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权力上缓慢而微妙的变化。一开始,你获得关注和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你足够努力,足够肯干,同时也显示了有智力活动的迹象。于是,你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可能因此而靠近权力中心一点。在这时候,经常出现一个理解上的偏差,会认为这是一个奖励游戏。之所以有现在的变化,是因为自己足够刻苦,足够努力。于是,就倍加刻苦,倍加努力,维持原有的工作方式。觉得这个模式可以继续维系下去,一直得到提升。结果,很多年过去了,你变成了传说中所谓的老黄牛,却一直原地踏步不前。根本原因是你太勤奋,太个人奋斗,而没有使用系统的力量。个人努力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充其量是一张重要的入门券。获得进入游戏的许可之后,考察你的个人能力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贯彻权力的意志?指令从权力中枢被发布出来,你是否理解它的含义,明白需要进攻的真实方向?并且想出办法来完成?另一个则是你如何去完成的?是单打独斗,还是有办法尽可能多地把多人、多部门圈进来,协同完成任务?你是否可以划分好利益分配关系,维护脆弱而短暂联盟关系,策动一群人听从你的想法往一个方向前进?

如何实现这两个维度下的要求,有太多权谋法术的书籍和教训可以参考,这里无意做太多介绍。有些人的确因为能力问题而无法继续前进,也有的人是逐渐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于是最早的那个命题又被提了出来:如何保留自我?答案是:不要去玩这个游戏,相信现在就是最好的一刻。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游戏的驱动力是无尽的个人欲望。所以,不是工作折磨了你,让你丧尽自我。而是你的欲望在折磨你,你的欲望让你用自我去做交换。熄灭了这种欲望,才会有对工作的真正乐趣升起,不再生活在忧愁和恐惧之中,在患得患失之间辗转到天明。至于说工作中真正的乐趣是什么,留待以后再讲。

骗你做这件事的人,太“坏”了!


“哇,这个孩子好可爱,真想生一个!”

一般发出这种感叹的,多半都是“不懂事”的年轻人。在他们眼中,可爱的孩子犹如小天使,仿佛真的是上辈子拯救了宇宙才能获得的。可是,在人父人母的眼中,那不是小天使,而是行走的“碎钞机”。同样是背着的“奢侈品”,隔壁座Mary身上是某V某H,而你身上,却是嗷嗷待哺的熊孩子。没生孩子前,以为自己已经走在通往中产的康庄大道上,可是生完孩子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游走在贫穷和奔溃的边缘。

临近年末,又到了“算账”的时候了。编辑部近期做了一个关于“育儿成本”的小调查,有1603位网友参与了调查。调查中涉及的育儿开销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因为学龄前的账单,还能揪着心算一算,而这之后的账单,分分钟就可以消灭掉百万家产。

在开始我们的数据分享之前,先来看看今年天猫双11的报表。根据2019年“天猫双11”数据显示,进口品类TOP10中,母婴类占了3席;在进口品牌TOP10中,母婴品牌占3席,含母婴保健品的品牌占3席。

母婴用品=买它买它买它!

育儿基金:没生就得存——5万不少15万不多!

“你觉得有必要在生孩子前就存育儿基金吗?”96.3%的网友举起了赞同的双手!在老一代人的眼中,生孩子不就是多双筷子的事情嘛!可是在如今,何止是多双筷子?从孩子出生到毕业走上社会,花出去的钱恐怕都能办个筷子厂了吧!

不要小看了初生婴儿们的消费能力,张口一算八大项,一项都少不得:吃、穿、用、行、玩、教、洗、医。别问,问就得花钱!

那在生孩子前存够多少育儿基金才让人觉得踏实呢?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占比最高的是37.6%的网友选择5~10万,排第二的是22.1%网友选择10~15万,位列第三的选项是15万以上,占18.5%。

对于准备要孩子的小家庭来说,结一次婚可能就耗去了两家人不少的积蓄。但养育孩子这件事,虽然不需要一次性甩出一大笔开支,可是育儿这种战线长、耗时久的任务,真的会让你体会到“不想知道孩子怎么来的,只想知道钱怎么没的”。

育儿开销:比预期要多——占家庭收入2-3成居多

当然,你以为你存够了育儿基金就真的可以从容应对“多一双筷子”的状态了吗?事实证明,当你把那个小天使捧在手里时,不仅你心里乐开了花,还会发现原来钱也不够花。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73.9%的网友表示,生完孩子后发现,花销比预期的更多。网友“小笨笨”留言:生孩子之前觉得,一片品牌尿片也不过就2元钱,哪知道自己的娃不仅能吃更能拉,一天10片尿片都是常态,每次扔掉的哪里是尿片,明明就是人民币啊!网友“阿达”:看着怀里的孩子,就想把最好的都给她,没想过以后怎么去培养她,就想着现在怎么宠爱她,吃的用的,怎么都舍得!

奶粉得吃的好,聪明的孩子是吃出来的;奶瓶得用的好,塑料奶瓶不能有双酚A玻璃奶瓶不能有金属析出,对了,奶瓶消毒机了解一下;辅食得吃有机的,还得搭配一个可以清洗残留物的清洗剂;宝宝衣服肯定得最安全的用料,洗衣液一定要专用……每个“吞金兽”的背后,都有一个哭着喊着也要把钱花出去的老父亲老母亲。

那么,到底多一个孩子,是多了“几双筷子钱”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官方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82461元,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达到了49575元。

再来看我们这次的调查数据:35.5%的受访者表示,在育儿方面的花销,可接受的范围是家庭收入的20%~30%(不包含30%);31.9%的网友可接受的支出比例为10%~20%(不包含20%)。

如果单看这10%或者是30%的占比,可能大家觉得,似乎开销并不是很大。但是要知道,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不少年轻父母除了背负育儿重任外,每个月的房贷、车贷都是不小的数额,一般来说,月供占家庭收入30%属于正常数值,再加上育儿开销,家庭资产的一大半都花在了两样“不动产”上。如此一算,从孕育一个小生命开始,你就不得不开启精打细算模式。现在回头看看,不禁羡慕起曾经年少时的“月光”了,至少那时候的每一分钱都是花在了自己身上。

如果你觉得学龄前的孩子,只有吃喝拉撒生活刚需开支的话,那只能说你还是太单纯了。恰恰相反,对于一个还没上学的幼童来说,教育开支竟然是占比最大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学前教育”对于很多爸妈来说,花销是最大的。从孕期开始,学前教育就无处不在。你知道“胎教仪”吗?你知道“早教机”吗?你见过带着才半岁的孩子去上机构辅导班的吗?别惊讶,等你有了孩子,你都会明白的。虽然,并没有研究表明,经历了这些学前教育的孩子今后一定会怎样优秀,但那些不愿意在学前教育上花钱的父母,他们的心理素质一定是很优秀的。自从有了“起跑线”这个概念,父母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了袖手旁观的理由。

育儿模式:全职,义无反顾!

知名育儿平台宝宝树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中称,在12240户育儿家庭中,全职妈妈占比达62%,其中暂不打算上班为43%、准备重返职场为19%。格外引人注意的是,90后全职妈妈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特别是95后,高达82%。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81%的受访者都表示 ,赞成自己或者是配偶为了孩子而全职。全职两个字,在当下的社会里,承载的压力实在不轻。没有了收入不算什么,全职还意味着“007”,0点到0点,一周7天无休,全年“连轴转”。 欧洲生命社会协会曾经针对30岁至60岁的女性做过一个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全职妈妈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

可是,依然有很多家庭选择了让一方全职,来专心照料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天使。

曾经我们把育儿分为“穷养”和“富养”,但算完这笔账之后发现,只有“富养”和“更富养”。当你的孩子拥有了支配家庭经济优先权的时候,你真的是为了让TA快乐,还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富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助力,还要有精神上的加持。默默祝福走在育儿道路上的职场爸爸妈妈们:错过今年的折扣季?没关系!因为还有明年。加油!(完)

要放假了,但我想到这件事就瑟瑟发抖!


度假意味着撇下工作,放松心情。但其实度假的本质是工作积累,从一飞突起的邮件数量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3%的人期盼邮箱的高饱满度;74.2%的人讨厌假期后浩浩荡荡的电子邮件扫荡工程;8.5%的人滋生出恐惧情绪,害怕不断刷新的邮件数量或出现不想看到的邮件内容;剩余的则表示没有太大感觉。

Lucy 作家

“来自管理专家Kevan Hall的建议是:度假回来后把所有的邮件都删掉。因为大多数事情都已自行解决了,如果有重要的事情,人们会再给你发邮件。但对我而言,度假回来后电子邮件带来的焦虑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我的焦虑来自对其中可能有讨厌内容的担心,同时期待着会有一些令人愉快的内容。把一切都删除于事无补:更讨厌的东西还会回来,而令人愉快的内容则可能一去不复返。”

Alison 数据分析员

“我做过一个试验,离开5天后,收到271封未读邮件。我花了19分钟删除所有垃圾邮件,保留下看上去重要或是有趣的邮件,这很容易。如果邮件来自老板,标题栏里会写着‘关于你的分析资料’,这种不吉利的邮件我必须保留。如果来自IT部,内容是‘服务器于XXX时维修’,这种邮件直接删除。我总共发现了32封值得留下来的邮件。通读和回复这些邮件,花了我1小时49分钟。这次没有什么真正让人讨厌的内容。假期后的电子邮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潜入一池冷水中一样,会让人战栗,也会让人清醒。”(完)

工作第一年你要干的三件事儿


“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好难啊。”正在自主创业的老同学发来私信感叹。

同学所在的公司正在招应届毕业生,按照现在的市场价,起薪3000元。“这是8年前我的起薪。现在3000块钱怎么活啊,北京的合租房至少也要1500元一间了吧?”

艰难、窘迫、无奈,相信这是现在不少年轻人初入职场时的切身感受。不仅仅是自身价值被低估的问题——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无法换回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收入,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

同样是工作第一年,同样是3000元的收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只愿意拿出一部分能力和精力投入工作,以匹配自己眼下的收入,求得内心的平衡;而另一部分人则甘愿倾力付出却不计回报,拿着3000元的钱,操着3万元的心。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见仁见智。但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除了是谋生手段之外,更是一个机会。在这里,你学习职业技能,积累人际资源,洗掉学生气,试着以共赢的姿态与人合作。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第一年的意义就像挖井。挖到1米深处,隐隐有水渗出,你当然可以就此打住,安享有限的劳动果实;但如果你能对自己狠狠心,耐住寂寞坚持下去,3米深处,很可能就是汩汩的甘泉。

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

家门口美发店里的洗头妹在她职业生涯的第一年便开始谋划未来——升级成为美发师。

上班的日子,她每天要从上午10点忙到夜里10点,回到集体宿舍就几乎累瘫掉,一觉醒来又是新一轮忙碌。20岁出头的女孩,爱玩爱美本是天性,所以当她那天说,每周一天的宝贵休息日被用来报班学习剪发时,我瞬间对这个小姑娘充满了敬佩。

洗头妹的工资并不高,平日里省吃俭用成了习惯,但花几千块钱在发型师培训课程上,她却豪爽得不得了。她对我说,现在这工作年轻时干干还行,但自己要为长远打算,学一门真正的手艺。趁现在年轻,辛苦一点不算什么。

160元的假发套,一周就要消耗掉一个,这是学费之外的开销,对洗头妹来说,压力不小。她尽可能把每一个假发套充分利用——从女士的长发剪到中长发,再剪到短发,接下来是男士发型,偏分、板寸,最后是光头。每天店里客人不多的时候,她就躲到后面,对着这玩意儿修修剪剪,然后再拉着发型师仔细讨教。

用假发练手总是不过瘾。洗头妹请示了老板,在附近的建筑工地贴出告示,每晚8点半,免费给农民工剪发。我每次晚上路过那门口,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工围在一起,任由她打理头发。因为是免费,没人计较她的技术如何,就算是剪坏了,多半也不过是呵呵一笑,“反正过两天又长出来了”。

你能想象吧,当我逐渐从诸多细节中将这个故事拼凑完整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和敬佩。也许洗头妹的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很遥远很陌生,但她在职业生涯第一年中所展现出来的勤奋、坚韧、远见和智慧,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往往会感叹“理性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扪心自问,多少人有洗头妹这样的勇气,敢对自己下如此的“狠手”——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用实际行动逼着自己往前走,而不是坐在那里怨天尤人?

工作第一年,首先需要磨炼的是职业技能。从学校到职场,每个人的角色和定位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把书本上的理论、公式、概念、理想模型,转化成实打实的方法、经验、技术和业绩,如何在现实的种种不理想状态中找到最优方案,如何尽快察觉自己在哪些方面还达不到岗位要求,如何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一步步为之努力——所有这些,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做事,在一次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实践中,答案自会浮出水面。

在徒劳中积累人际资源

小雷工作的第一年,我就预感她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销售。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原因只有一个:她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看似无用的助人活动上,心甘情愿,从不计较得失。

有一次打电话给小雷,她正带着一个巴基斯坦青年爬长城。“腿儿都遛细了。”电话里小雷的声音听上去有些疲倦,“这周还要去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

简直莫名其妙——不管是巴基斯坦青年还是逛北京这件事,都跟小雷的工作、生活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后来我才知道,一个小雷并不算太熟的朋友在某次聚会中说起烦心事:一个有恩于他的巴基斯坦哥们儿要来,人家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他自己上班时间又不可能跑出去,只能四处求人帮忙陪同兼导游,但屡屡被各种理由推托掉。

饭桌上七八个人谁都不吱声,只有小雷傻乎乎地搭茬儿:“你要是实在找不到人,我去吧。”

事后,那个朋友摆下大宴答谢小雷,其间几次提到“你们公司那产品……”。小雷只是微笑,说:“我帮忙是看你当时太为难,不是为了让你买我的东西。我们的产品你现在用不上,等你真正需要了,再找我吧。”

小雷给我讲这段往事的时候,神情笃定:“当时有太多人不理解,大家都觉得我有病,多此一举。但我知道,他是认定我这个朋友了,等他真正有需要时,肯定会第一个找我来买的。我觉得销售就得这么做,而且这种客户会特别忠诚,还会把周围有需要的人都介绍给我。”

看到了吧,小雷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通过一次“徒劳”的北京游埋下了一份交情,更在于她并没有急着把自己的付出变现,而是静待它开花结果。

而这,恰恰就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有的人做事之前喜欢计算投入产出比,再根据收益率的多少决定做不做、做多少、怎么做。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对工作第一年的新人来说,这种权衡并不是可取的职场立足之道。实际上,很多看似徒劳的事情,其中埋藏着巨大的机会,说不定在未来的哪一天,就会成为你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跳板。

退一步说,就算自己的种种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年纪轻轻的,多做些事情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小雷的“狠”就来自这种心态。

在共事中获得同伴信任

小梅的职场生涯从送一封信开始。

刚去单位报到的时候,小梅并没有被安排具体工作,领导嘱咐她,先适应适应环境,多跟同事学习。可小梅放眼一看,同事们各自对着台电脑敲敲打打,忙得脚打后脑勺,谁都顾不上招呼她。

小梅抱了堆材料在一旁翻看,忽然听到两个同事在低声讨论什么送信的事,大致意思是说,有份重要文件需要送到同城的另一个地方,交给快递怕不安全,自己去又抽不出时间。

“要不,我去跑一趟?”小梅适时地搭茬儿。

燃眉之急就这样被轻松化解,同事怀着感激仔细地向小梅交代此行的任务和目的,告诉她见到对方该说什么、怎么说,并叮嘱“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不会凭空而来,一定是在某些共同经历之后,彼此才会有那种“你办事我放心”的默契。这次本职工作之外的跑腿儿,让小梅迅速获得了团队成员的认同。而在职场上,信任这东西很奇妙,一旦建立起这种默契,我们就更容易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交给对方完成,而积极的结果也会让我们更加确认自己对一个人的认同是正确的。

如果能在工作第一年就进入被信任的轨道,无疑是幸运的,也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信任的前提是共事,共事的前提是做事,只有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地多做事,才有可能获得同伴的认同,让那份幸运离自己更近一些。

这种“狠”,是过程之狠。

也有相反的例子。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向我抱怨办公室里新来的大学生,聪明、反应快、有灵气,就是太计较得失。刚开始,单位里上上下下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因为无论是起草文件还是撰写报告,甚至组织同事们出游,她都能迅速上手,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获得大家预期之外的高分。

但另一些时候,她却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漫不经心,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敷衍过去。而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那些集体署名的公文写作或者几位同事共同负责的接待活动中。

太精明,这是同学对这个新同事的评价。那天我们在讨论的话题是,一个不太聪明却踏实肯干的人和一个聪明伶俐却心不在焉的人,你更希望和谁共事。显然,在有过切肤之痛的合作者眼里,过于计较一城一池得失的聪明人完败。

在现如今宣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即便如此,“收获”也不应该是考量一个人工作第一年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这一年的主题应该是适应——你在适应职场,职场也在适应你。

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年里,不妨对自己狠一点儿——无论是关上门苦心修炼职业技能,还是从一次次无效劳动中寻找机会,或者通过每一次合作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少说多做。而这,始终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原文刊载《中国青年报》(20xx年6月12日),题为《工作第一年对自己狠一点》

注意:在办公室做这件事等着被扫地出门!


Anna特别爱在办公室打私人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小时,电话都被她打“烫”了,还不愿意放下。不是跟朋友商量去哪里逛街,就是跟爱人研究晚饭吃啥,和工作都没有半点关系,办公室成了她的私人空间,办公电话成了她的私人“热”线,搅得别人也没法工作。有的同事实在忍受不了,便跳出来,数落了她一两句,结果被埋怨“多管闲事”,同事关系变得僵硬紧张,以后见面,跟仇人似的,互相都不打招呼。

职场专家点评:女性爱“煲电话粥”由来已久,时至今日,职场女性应该要意识到它也是一种小恶习,而且罪状不少。

罪状一:影响他人工作

赎罪方式:在办公室接听私人电话,最好在不影响别人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时间不要超过3分钟。如果是私密性的电话最好用手机接打,走到楼梯道里接听;或者告诉对方晚些时候再给他打回去,免得破坏安静的办公环境让你成为众矢之的。

罪状二:影响同事关系

赎罪方式:在办公室,其他同事“煲电话粥”,说又影响感情,不说又影响工作,真是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处于两难选择之间。如何劝说同事不要占用办公室电话打私人电话,成为了职场的一门沟通艺术。专家建议不如事后找个恰当的时机单独和同事沟通,先关心下同事最近是否遇到什么麻烦,然后说明在办公室打私人电话,一方面影响了其他同事的工作,另一方面谈话内容会被偷听,缺乏隐秘和安全。总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和平友善解决才是关键。

罪状三:影响自身职业形象

赎罪方式:建议首先停止使用公家电话办私事,应公私分明,不能花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腐败,直接影响自身职业形象。第二,一旦被上司发现,将对自身工作表现大打折扣。解救办法就是向上司说明情况,承认错误,毕竟“煲电话粥”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相信上司会原谅的。第三,赔偿由于私用电话的费用,以表你痛改前非的决心。

综上所述,办公室“煲电话粥”,可谓劣迹斑斑。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否则有朝一日,因小失大,丢了工作,真的只能回家煲粥喝了。(完)

《浅谈职场“过劳”工作这件事儿!》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浅谈职场礼仪”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