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诸神读后感(推荐九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爵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非常细腻、非常日式的故事,带着温情,更带着沉默的软刀子,明明氛围常常那么平静,却总是让人心痛难言。
围绕着交换孩子,着眼于两个家庭各方面的差异,众人不同的个性、心情、转变都让读者看在眼里,或是会心一笑,或是掩口惊呼,或是无语凝噎。情节的构造可能不出彩,但是故事的节奏、情境的营造、思想与情感的表现毫无疑问让人沉浸其中。
作为一个独身的不育主义者和一个未曾跨越阶级的工薪族,我从这个故事中收获以下感悟:
①关于阶层
无疑,阶层是存在的,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出生起的资源和别的孩子就已经天壤之别,精英阶层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即便不艳羡锦衣玉食的精致生活,从医疗、教育、旅游、精神世界的宽度等每个人都会接触的角度,都有理由向往那个阶层。但是,从良多的优越感中,我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是否每个人都晋升精英阶层,二是若一成立,是否每一个非精英阶层的人都是失败者?虽然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我也在其中,但抛开这层遮羞布,我依然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可能有很多追求,没有人可以完成自己的所有追求,而每个人的追求亦有主次的优先级之分,可能很多人都有更重要更在意的事情要做。或许是清贫的研究员,或许是快乐的`个体户,或许是随意什么,“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能满足自己最在意的需求时,“宁做我,岂其卿”,纵有小缺憾,亦是快意人生。
②关于血缘
我是一个非常不在意血缘的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感情来自于长久的陪伴与共同经历的喜怒悲欢,岂是一句“血浓于水”可以超越的?但是,事实就是,很多人是在意的,可能是基因的力量,可能狭隘地是把“传承”与“血缘”划上等号。在这个故事里,我很开心地看到,活生生的人战胜了冷冰冰的基因数据,朝夕相处战胜了血脉相连。
③关于父亲
父亲,从来都是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这个男权社会。父母,虽然不是人生的必修课,但一旦你选修了这门课程,就也得好好学习呀。总是有很多人觉得,爱是天性、生孩子养孩子也是天性,都是人生来就会的,于是往往彼此在意的人之间更有无穷误会隔阂。更灾难的是,很多人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或附属,而非单独的个体……为什么那么无辜的孩子要成为一些父母不成熟不负责的牺牲品,无法逃脱……在丧偶式教育、诈尸式教育泛滥的社会,我不知道有多少父亲能以理所应当、不断学习的态度完成自己的责任,只能对此抱有无限担忧和一丝期望。
说回这本书吧,小孩子真可爱,良多能够改变真是太好了,我喜欢大团圆结局。
抱错孩子的故事本觉得落入俗套,亲情、羁绊、血缘等被作者刻画得如此细腻,看着看着就悄然落泪。孩子总是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即使内心敏感却还要扮演着懂事乖巧的样子。琉晴向着流星许下“想回去见爸爸妈妈”的愿望,明明万分想念却还因自己的想念对绿和良多感到抱歉;为见父母而辗转回到家的琉晴看似坚强内心是多么地恐慌。庆多是如此地爱良多,学钢琴,做玫瑰花,拍照片,乖巧地进行交换“任务”,把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优秀,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让爸爸开心。满心欢喜地等待父亲来接自己回家,却只听到父亲对“琉晴”的呼唤,失落地夺到壁橱的庆多是如此的单薄、落寞;捡到自己精心制作父亲却视若罔闻的玫瑰花的.庆多心灵是遭受到何等的打击。孩子是纯粹的,纵使经历众多,他们表现出超越大人的宽容与坚强,稚嫩的心灵却要承受这样的坚强未免是父母的失职。孩子和父母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关系到孩子的选择不应由父母一意孤行,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又何妨?
从《小偷家族》到《如父如子》,作者很喜欢探讨人世间的情感问题,尤其是血缘与亲情之间的联系。血缘和生育的事实并不是亲情成立的必然条件,相处陪伴关怀必不可少,没有任何东西是因一个事实就理所当然地成立的,世间情感问题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并不是非真即假的逻辑判断,也并不能以冷冰冰的命题进行定义,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情感、会思考的,人与人文是如此地复杂又温暖。
对原生家庭的影响的刻画是不动声色却让人为之一震。多少仇恨试图摆脱原生家庭的人又在言行举止中折射出原生家庭的影子甚或更为强烈却自欺欺人不愿承认呢?
我爱上是枝裕和啦!
这个学期,我抽出了很多课余时间,看完了《爵迹》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脉络庞大而复杂:故事发生在神迹的大陆,按照水、火、风、地四元素,分割成四个国家。而其主要讲述的就是其中的水源帝国——亚斯兰。
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亚斯兰帝国的七位王爵和他们的使徒,而其重点的重点的叙述,则是最下位的七度王爵银尘和他的使徒,麒零。他们在福泽镇相遇,又十分愉快的相处了很短暂的几年。但是银尘为了寻找自己被囚禁的王爵,抛弃了一切,甚至是和自己有着灵犀的使徒,最终死在了囚禁之地。而此时,麒零正在诞生成为新的七度王爵。接近尾声,一个谜团终于揭晓。麒零,他的实际身份是完美容器,风源最高等级的零度王爵。
通篇读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仅是因为郭敬明的文笔已经达到如此华丽的地步,还因为王爵与使徒之间那灵魂最深处的羁绊。王爵关爱自己的使徒,使徒敬仰自己的王爵,这种比血更浓厚、比伴侣更纯粹的关系,使被杀戮充满的世界,有了一丝人性的温暖。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银尘和麒零相遇的那段故事。
银尘接到白银祭祀的命令,便来寻找自己的使徒麒零。麒零虽有王爵级别的魂力,但却没人指导,所以什么都不懂。于是相遇并进行赐印后,两人产生灵犀,银尘就把自己所知道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了麒零。那夜,上古四大魂兽诸神黄昏也经过与此,银尘将麒零压在身下保护,而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多么危险的举动!银尘只是七度王爵,魂力完全在诸神黄昏之下,无论多少个他,都不是诸神黄昏的对手。但在那时,他却不是考虑这些,而是全心思放在了麒零身上。因为那时麒零还不会自己使用魂力,无异于是一具毫无防御力的肉体。银尘就先刺激麒零的爵印,之后就把他转移到了一个安全地带,自己守在他的身边。诸神黄昏从他身边经过时,银尘仍旧注视着麒零,而全然不顾已经被诸神黄昏充满杀伤力的叫声身受重伤的自己。关心充溢了狭小的二人空间,诸神黄昏离开,晨曦的曙光也已到来。
由此我认为,我们应竭尽自己的全力保护、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对于自己来说是否很重要。竭尽全力帮助他人,别人也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正如麒零曾经对银尘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谁对我好,我会加倍的对他好。这句话确实不错,它是我们待人处事的原则。正如我们老师所说过的一句话: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整个充满杀戮的世界,也会有一点温暖;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即使银尘和麒零之间没有所谓的灵犀,他们也一定是很好的朋友,因为他们都彼此关心着对方。
合上书,我仍被这种王爵使徒间难以言说的感情震撼着。而我的眼前则是这么一副画面:在那个星空笼罩的夜晚,若隐若现的是赐印的过程,和银尘始终将麒零保护在身下的那个背影……
郭敬明出道十年的纪念作品,感觉还是挺不错的,记得我第一次接触郭敬明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很有底蕴的作家,百度一下才知道,他居然是个比我也大不了多少的80后。(呵呵,好像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所思考吧。)记得小四并不常写玄幻小说,亦或者说他的玄幻小说只有《幻城》和这本《爵迹》。
幻城我想很多人都应该看过,而让我印象很深的却是写《幻城》的背景,那个时候小四高三,在巨大的压力下,某一个夜晚为了缓解心情,通宵完成了雏形的《幻城》。发表后让无数人为这段神幻般的故事所痴迷,很多人强烈的要求下,高考之后的小四把《幻城》正式完成,而这也正是他的成名之作。《幻城》带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望无际的孤独,我记得当时看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眼眶有的热,心里有点难受,想到了许多的曾经。主角虽然是万民之王,是凌驾于众生的神,可是他依然摆脱不了命运的玩弄,因为在他之上居然还存在着一个众神之神,只为娱乐而把所有都当做像提线木偶般玩弄于鼓掌之中。在命运面前,所有的爱情,友情,亲情都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华美的文字,将这个冰封世界写的是那样的酣畅淋漓,惨不忍睹的'结局所带来的空洞让期待美好的很多人都有些无法接受,但或许这些真的就是命运。
《爵迹》,依然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不过我觉得最为不同的或许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就是,这里没有主角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是主角。而最让我惊讶的并不是故事的内容有多么的创新、多么的华丽。相反,故事的内容反而让我有种小四已经词穷的感觉,好多描写他都用了重复的词语,跟他很多以前的文章相比少了不少文字上的宣泄。但是,文章的描写方式却让我感觉一种目不暇接。完全被打乱的时间和空间,让人毫无准备的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谜题,却又恰到好处的把所有人物和谜题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真的就像小四自己说的,他是把文字玩弄的很精致。虽然我不知道《爵迹》是这样就结束了还是还会有连载,但是如果真的就是这样就了解了,那结局真的给人留下了意犹未尽的遐想,让人有些不甘。不过,《爵迹》我没能看出文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并没能像《幻城》那样给我很鲜明的感悟,我只能体会到一点点失望。
文中的所有到最后居然都是一个骗局,所有人都觉得神圣的祭司只是被放逐的囚犯,所有的美好多只是邪恶的阴谋,一种没有来由的扭曲的恶心感就会不断地在胃里翻滚。然而,面对谎言有些人选择反抗,有些人选择沉默,有些人则选择静观其变…而所有扑朔迷离的谜题的解居然是一个毫不知情的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少年——他是故事开始也是故事收尾。总之此书,我挺喜欢,但不推荐,不过如果也是为了打发时间,可以欣赏欣赏,不错的。
跟随盘子老师学习阳明心学接近1年,这段时间经常去坂田学堂学习。2个月前在官总的坂田学堂参加《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共学,当时感受不深,印象中仅有立志、勤学、改过和择善这8个字,心中只觉得这8个字实在过于浅显。
然后最近1个月,我突然对于这8个字有了重新的解读,原来这八字戒律我条条都违背,实在是自以为是加上自欺欺人。
立志不清,望尘莫及
7月下旬参加了吕铮老师的签售会,看了一些吕老师的简介。他年近30,传媒出身,做过一段时间记者。现在以文字为生,写出了销量百万的天机破,他还出版了关于顾准和袁世凯等人的书籍。
8月份中旬一个新媒体小姐姐离职,她说自己的时间很宝贵,在这里耽误不起,也不喜欢品牌中心的管理模式。我做离职文件整理和清理电脑时,发现她在电脑里面存了一些小说篇章,我把内容和标题放在百度搜索,居然找不到,原来这位小姐姐在眼皮底下勤笔不缀。
回头看看自己,少女时代倒是每年拿作文一等奖,可是毕业以后,很早就转攻品牌了,目前为止一周写不了两千字,可惜了一张国家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沉睡了快10年了。
今天想到写一本书,策划了一周篇章,就翻篇忘记了。明天想赚点块钱,搜集下资讯看看什么项目和行业热门。后天想去练拳,每周去武馆打卡喝茶。外后天去学室内设计,挂了2门课程…
没有恒定的志向可真不是好事,这样下去实在不妙,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
点到不止,屡教不改
点到即止,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总在电视里看到。我自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自以为对人也是友善和不太计较的,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有时候是得理不饶人的,没有做到点到即止。有些话因为直接和真实,才会让人接受不了。纵使对方有错,多留点情面也是好的。
刚入职1家连锁餐饮集团,手下的新媒体运营不出活。平均每月发布2篇软文,自媒体账号没有注册完成,写报价单看不出费用怎么合计来的。
我在部门从7月开始实行每周工作制,发现他的工作量偏少,每周工作量不到3天,于是我对他进行了1个多月的引导,收效甚微。他说自己文案不擅长,公司可以再找1个,它主要不负责写东西。我也是震惊了。
原本计划带他去湖南参加培训,再给点时间看看效果,实在不行调岗做媒介。结果调查发现这小伙确定好下家,还来占用培训名额,我挑明了这件事情,我说重了几句,他就自我放弃加上心生怨念了。这小伙在基层聚众造谣了不少莫须有和添油加醋的事情,平白招惹了不少麻烦。
其实这个事情,我应该用怀柔政策。有些人类似圣人的兄弟“象”,只能感化,用直接刚硬的方式反而不能促使事情好转。
纵使我自问心中无愧,也应该点到即止,这点确实是我的过错。
择善无度,过于刚直
我现在单身,除了缘分和挑剔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责善无度”。有时候工作中受到他人的攻击,也是这个原因。
劝勉向善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需要用委婉适当的`方式。如果一上来就揭露他人的过恶,说人家怎么不好,摆事实说各种问题,令他无地自容,他将羞愧难看,愤怒不已。到这一步,其实就是在刺激和引导人家作恶了。
那么我这哪里是在择善呢,我又怎么会又好果子吃呢。
有时候有些朋友做了一些小恶,比如老婆即将临盆的朋友,晚上玩得太晚,我会去不客气的指责他,让他早点走,然后他就会渐渐退出我的朋友圈。
有些男生追求我的时候,我发现他和其他女生走的太近,或者过于肤浅无力。我就直接把话挑明,质问对方并指出他的贪心或者肤浅,然后追求者就无疾而终了。
每个人都是希望被宽容相待的,没人喜欢自己的短处比攻击。试想自己若是被人家不客气的质问时候,又会如何呢?到30岁我才终于明白了这么一点道理。
从心出发,时刻修行
500年前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确实讲出最质朴也最博大的真理,他的致良知真是中国伟大的力量。以后的路还很远,我要在心学这条路上时刻修行,不断向前……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惟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
简单几句话告诉我们立志的重要性,心之所之,心之所向,即个人或团队都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心中有志,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王阳明先生所讲:心有所思虽然停留在意识中但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心中所想还要付之于行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一步步接近目标,达成目标。如同团队发展,团队中从上至下都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所有人员都向着目标前进,最终团队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会取得成功。
勤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既然有了明确目标如何实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工作中切勿以过往资历,过往成就夸夸自谈,更不可依仗聪明敏锐优势贬低轻视他人。时刻应以谦虚勤学的态度去他人之长,清自身之短,尤其在现在复杂多变的汽车市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虚心借鉴成功案例才能完成团队志向。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归于能改过。
在工作中我们应当做的是去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不足,隐藏不足只会让我们不能清晰认识自己,影响团队的成长丧失团队的战斗力,我们要通过发现问题然后去改正问题,不断纠错,不断提升才是团队渐循渐进的发展之道。
责善
使吾而是也,因得以名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责善,朋友之道,然需忠告而善道之。
责善当是朋友相处之道。也是职场相互提升之道,在工作中一路扶持,真诚的互相指出错误以求改善。指出错误目的是避免以后再出现,而不是显示威风,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的关心爱护,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团队成员能听劝告并付出行动,自己弄懂道理并能改正,有感触而不发怒,在团队出现错误时切勿当众批评。
以上是这次学习的收获,通过这次学习日后工作谨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并学以致用。
看完了《临界·爵迹》,依然觉得那是个没有写完的故事,不知道下载那个版本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怎么会没有结局,但如果是假的,却为什么与前面的故事浑然一体。
看到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必定是不开心的。这种不开心,与看到一个悲剧是完全两种状态。悲剧看过,哭过,伤感过,却也释然。
银尘、漆拉、麟零、莲泉、神音、幽冥、缝魂,小四的书里总有那么多那么多美丽的名字。总有那些眉目如画的男人,像女人一样精致的脸庞,星辰一样的眼睛,剑锋一样的眉宇,散发着古铜色光芒的皮肤。那些充满了力量的魂力回路,散发着金色的光芒,王爵、使徒、各种各样的魂器和魂兽,水中无可匹敌的阵法,组成了奥斯汀大陆的.亚斯兰王国。
这块充满奇迹的王国中,到底有多少秘密,无人知晓。那些突然的变故,王爵之间的大战,王爵与魂兽的大战,侵蚀者的杀戮,没有了《幻城》中的红莲,小四的笔下多了那么多血肉横飞,那些锋利的冰柱,刀刃,光影闪烁、多少断掉的头颅和躯体,多少四散的内脏和脑浆,相信这种血腥,也是小四从未染指过的。
我发现,即使自己变得现实了,还是无法抵挡小四的文字,对小四的沉迷,从高一第一次翻开《幻城》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那样华丽的文笔,那样华丽的感情。
《爵迹》没有像《幻城》那样浓墨重彩的渲染兄弟之情,兄妹之情。即使有格兰仕为了保护银尘不惜动用他自己无法驾驭的魂术,走火入魔,即使有鬼山缝魂为了妹妹鬼山莲泉牺牲自己的生命,那种感情的冲击力,也绝对不及当年卡索和樱空释、迟墨和蝶澈、星旧和星轨带给我的哪怕一半的感动。当年,我为迟墨哭了整整一个晚上。但我依然痴迷于那个故事,那个神奇的大陆,那些面容妖艳的女人,和那些天使般的男人。
也许由于没有眼泪,我才能更清楚的思考。我发现,这是个没有男主角的故事,原以为,故事会以麟零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他从一个对魂术世界一无所知的店小二,逐渐成长成为一度王爵的故事。特别是在麟零释放出魂力打退了上古四大魂兽之一的“祝福”时,到知道银尘曾经是一度王爵的天之使徒时,我越发坚定的认为是这样。但后来,太多太多的故事线索,太多太多的伏笔和倒叙,麟零不再重要了,替代他的是幽冥和特雷娅,银尘和漆拉、甚至于鬼山莲泉。麟零变成了这个故事的观望者,直到我看到的那场即将开始的漆拉和幽冥的大战,麟零还是个一无是处的七度使徒,这使我很不解。
虽然如此,小四还是把我伤感到了,就在那句以后的很多年,麟零都再也没有见过银尘。我感觉到了那种令人窒息的伤感。麟零的前路,变得愈发艰难,越往前走,越是那种看不到头的黑暗,小说的结局,愈发变得扑朔迷离。
真的很想看到结局。等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但我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祝福漆拉、祝福银尘、更祝福麟零。
我没结过婚,也还没有孩子,对于那种父母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不是非常敏感。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是抱错孩子的故事,而且一出现两家父母见面的情节时,我便有了野野宫一家把两个孩子都争取过来,事情就皆大欢喜的想法。但看完了跟妈妈讲这本书是关于抱错孩子的,妈妈立马就说不会换,可以经常见面。意识到,亲情和血缘是两回事。
看完书,我马上就去找了电影,但看了开头便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所理解的良多比较严肃,严厉,妥妥的红脸,但电影中的良多又帅又温柔。一下子我无法代入。看了电影是13年上映的,书是18年出版的.,我感觉有些迷幻,说服自己,有些东西书是通过文字表达,电影是通过演员的演技表达,等过段时间,我对情节模糊了,再来欣赏雅治大叔的神颜吧。
前段时间看了海街日记的电影,也是今天才发现是同一个导演。只能说这是一个真正把真实的日本人拍出来的导演。书中描写的良多作为丈夫、父亲的角色让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看了片段电影,才发觉这是大城市真正的日本家庭关系。我们一直抱怨的丧偶式婚姻在日本看来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也习惯了。父亲基本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自然也不明白所谓感情的联系。感觉作者是通过这样一个黑天鹅事件来表达自己对这种传统家庭模式的担忧吧。
看到绿难过的情节,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润的,因为绿已经抛开了血缘,她爱那个一直抚养着的庆多,那个她已经离不开的庆多。当良多还在好的来自血缘,坏的都怪教养时,斋木一家已经反转局面说可以同时抚养两个孩子,因为他们真的把庆多和琉晴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了,付诸爱,而没有把孩子当成所有物。
幸好,幸好良多被降了职,幸好良多有时间陪伴家人时看到了庆多留下的照片,让庆多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良多的家也没有继续破裂下去。
说实话吧,我觉得《临界·爵迹》是我第一次那么痴迷于一部奇幻小说。在这之前,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奇幻小说比喜欢现代的青春小说多,因为奇幻小说与青春小说相比较,奇幻类的作品比较无爱一些。我之前读的一些奇幻小说,情节已经与脱离了离奇,而是扭曲。作者完全凭借自己不健全的想象,胡编乱诌,让读者很难真正融入和信服这个故事。
但是《临界·爵迹》不同,是它给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本书不仅好看,还具备了所有好的特点:拥有恢弘缜密的背景设定、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和鲜活丰富的人物塑造。从第一章开始,我被这个庞大的世界观给深深地迷住了。每个人物,他们的魂兽、武器、攻击方式……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款制作成熟的'巨型游戏,又像好莱坞的奇幻大片,有着史诗般的气势。
作为一部十分成功的黑暗奇幻小说,这不但需要作者缜密庞杂的背景设定,从地形、种族到日常生活一切细致入微,如何把圆满地讲进来,则更加是个难题。牵连太多,阴谋太多,铺垫放在哪儿,圈套下在哪儿,那里应该抓住读者,哪里应该抖落包袱,这一切都需要严谨高超的写作技巧才能做到。《临界·爵迹》在这方面非常成功,首尾呼应做得极好。莲泉的双重王爵,银尘的“大天使”身份,以及结尾处的“零度王爵”,无一不是书中精彩之至的闪光点。看了这么多本小说,能让人感到惊喜的情节已经不多,但是《临界·爵迹》中的惊喜竟然接二连三,层出不穷,令人拍案叫绝。
再说人物。《临界·爵迹》一反某些奇幻小说中惯用的单人RPG苍白描写,大胆启用了多人物多视角的多线式描述方法,每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在宏大的故事情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单纯质朴的麒零,孤傲脱群的银尘,神秘莫测的漆拉,英雄主义的吉尔伽美什,等等等等,虽然角色繁杂,名字也很难记,但是这些人你只看一眼就不会忘记。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鲜活生动的,一页页翻过故事,王爵与使徒从书页中走出,栩栩如生。
仅此一例,也是书中我的偶像——幽冥。他的首次登场极为符合于他那令人恐惧的绰号,杀戮王爵。一身墨一样的黑袍,还戴着伏地魔式的兜帽,神出鬼没,邪魅凶狠。看到他斩下自己使徒神音的手腕,你会惊叹他到底是什么样的魔鬼。但是接下来,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幼年时的他与特蕾娅相依为命,互相扶持,一步步爬到顶峰,你会感慨他的际遇,叹息他的人生。而到了本书结尾处,竟然不忘再刷上一笔他内心深处的温柔与深情,几乎令读者潸然泪下。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至此达到巅峰,情感描写丰富细腻,放下书本,你仿佛能看到他在黑暗里荧火一般滚烫发光的绿色眼睛。
对于像我这样本来对奇幻题材太感冒的人,《临界·爵迹》吸引到我现在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总是带给我源源不断的惊喜和悬念。各种各样的战斗场面,大场景远镜头的描写和微距特写的转换,这些对于作者来说,都是游刃有余。
《临界·爵迹》并没有结束,但我相信一定会在下一部一一揭晓。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