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经典十一篇)。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作《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书。我读完以后,它里面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颗小小的心灵。
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吧!翻开第一页,是“引言”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养育了华夏大地上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而且还介绍了我国语言文学、艺术、民俗节目、科学技术等内容。
接着,我翻到第一篇“爱国如家”为题材的文章了。首先写有6句爱国诗,我细细读了一遍,感觉非常震撼,我选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一句诗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反复读了几遍,一读起来声音就自然的十分洪亮,而且有气势。
之后就是爱国的故事了,我仔细读了读,真精彩!我选了一篇我叫作《舍生取义》的`文章,写的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抗元名将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故事。我仔细的把文章读了几遍。文天祥在元兵侵略南宋时,曾多次带领部队抵抗,保卫国家。他为了保卫国家便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这是需要多大勇气啊!而且后来被俘,在敌人牢狱里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名句,他的这种爱国精神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
1927年,二十四岁的聂绀弩来到南京,遇到了比他小六岁的女学生周颖。那时,周颖正与一位赵姓青年交往,恰巧这位赵姓青年与聂绀弩是好朋友。也许是为了消除紧张情绪,每次与周颖约会时,赵姓青年都会叫上聂绀弩一同去。
有一天,周颖专门请聂绀弩吃饭,吐露了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情。第二天,聂绀弩就买了本郑振铎翻译的俄罗斯作家路卜洵的小说《灰色马》,送给赵姓朋友。自此后,知趣的赵姓青年就自动隐去了。
原来,《灰色马》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他每次约会时,也总是拉上自己的一个朋友。结果,姑娘爱上了陪伴的这位。
第二年,聂绀弩和周颖就结成了终身伴侣。
又是一年“三月三”,春光烂漫无限好,艾草悠悠处处香。我们丰顺有个习俗,“三月三”要吃艾草。
这天,我一早就来到奶奶家,奶奶带我去菜地摘艾草。我和奶奶走在菜地小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时常有鸟儿旁若无人的,或低低飞翔,或驻足吟唱。蜜蜂和蝴蝶也不甘示弱,在菜花丛中翩翩起舞。我的心情无比愉悦。“三月三的艾草长势好,最适合采摘了,”奶奶边走边说。
我看着菜地里的艾草,它们密集地簇拥在一起,汪汪绿色,走近,便是淡淡清香。奶奶教我把铲子铲进土的深处,便能铲出大片艾草根,艾叶则用手捻下来。奶奶轻轻拂去艾根上的土,“艾草全身都是宝。”我和奶奶采了一盆水嫩的艾草,迫不可待地回家。采完艾草,我的身上充满了它那清爽的香气。
回到家,我将艾草交给负责掌勺的大姑,大姑将一部分艾草榨成汁,她麻利地将糯米、艾草汁和在一起,仔细地将面团捏成一个个青团,放进锅中。青团在锅中翻腾,它们周围的水冒着气泡,我看得垂涎欲滴。随着时间流逝,香味越来越浓郁,“好香!”我把热腾腾的青团端上桌。青团表面是褐绿色的,外层有些脆,里面软糯可口,一口咬下去,艾草香在口中蔓延,那便是春天的味道。很快,艾草鸡汤、艾草煮鸡蛋、艾草炒饭也端上来了。“这是艾草宴啊!”表妹惊喜地说。一家人在餐桌前谈笑风生,品尝这青香微甜的艾草大餐。
爷爷也讲起了三月三吃艾草的习俗的由来。阳春三月,艾叶飘香,这时候的`艾草又嫩又鲜美,它具有驱寒、除湿、祛风、滋补身体的功效。所以“三月三”适合吃艾草,长此以往,三月三吃艾草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了。爷爷接着说:“三月三吃艾草又有祈福、逢凶化吉的寓意。春天到了,大家都要健康向上哟。”原来是这样,我思索着,艾草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啊。我细细品味着艾草汤,嗅着悠悠艾草香,感受到了浓浓美好意。
“三月三”,在这富有诗意清香的一天,去田野里采艾草吧,感受春日的生机活力,让我们祈求家人平安快乐。伴着和畅春风,和着悠悠艾草香,享受惬意春光,将这一饱含祝福的习俗传承下去吧!
一天,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喝酒。齐桓公跟鲍叔牙说:“先生能够给我致祝酒词么?”鲍叔牙拔起酒杯站起来说:“希望我的君王您不要忘记当年逃难在莒国的日子;希望管仲先生不要忘记和公子纠逃亡鲁国最后被绑缚送回的日子;希望宁戚先生不要忘记假扮卖牛而高歌与我王车前的时候!”
齐桓公离开席位向鲍叔牙拜谢道:“我和两位大夫都不会忘记阁下的'教诲的。齐国一定不会就此衰败的。”
依稀还记得那年端午节,烈日炎炎的正午我采摘艾蒿那忙碌的身影,香囊吉祥美好的图案仍盘旋在我的脑海,那淡雅的香气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然来到,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接踵而至。划龙舟、吃粽子、祈福和佩香囊等源远流长的民俗在现如今犹如人类文化波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无时无刻地传达出人们的美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学校组织了一场制作香囊的端午活动,我随之来到植物种植基地采摘艾蒿。香囊起源于汉代,人们在五月初五制作香囊并佩戴,可以驱除蚊虫毒害、避灾免疫。很快,我来到艾蒿种植区。人未到,艾蒿那淡淡的香气却已随微风飘荡而来,似乎使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漫步而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翠绿发亮的艾蒿,在一缕缕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穿戴好,手握锋利的小刀,上前采摘艾蒿。
烈日炎炎下微风习习,艾蒿仿佛在与风共舞,轻轻摇曳,犹如一片荡漾的绿色浪花。我握住一根艾蒿,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割下需要的部分放入背包,留存根系,使其能够继续传宗接代,似乎寓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少顷,艾蒿已采摘完毕,这一小片艾蒿地却仍然蕴含着生机。我们启程返回基地,准备开始制作香囊。
时间流逝,返回基地的我们已围在一张宽大的木桌旁,津津有味地观摩老师是如何制作香囊的。少时,我们开始自行制作香囊。我仔细回想了一遍老师制作的步骤和细节,开始了制作。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功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想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忽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边一看,啊!原来是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点,这样他就能勉强读书了。
范仲淹,北宋人。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朱家是个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庙里寄宿读书,那是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化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有时候夜里读书感到疲倦,就用凉水洗脸驱散睡意。他刻苦读书的精神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为官后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常不顾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儿女吃穿仅够自足而已。经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李时珍,明朝人,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让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向父亲那样为病人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王羲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王羲之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王羲之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王羲之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王羲之吃,王羲之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王羲之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王羲之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如今,上天赐予我机会生长在中国,有机会接触文言文。我想要去传承,无论文言文到底有多深,无论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现在文言文的知识还十分浅薄,但我愿意我的绵薄之力去努力学习,来表达我对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学习路上一步一步稳妥的走下去。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除了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民族文化。于是我们身上多了一份无形的责任——弘扬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崇尚真实。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以诚实守信为准则的国家,在文化方面,更应如此。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违背诺言。他们散布谣言说:有一批诺贝尔的得主在结束时的宣言,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去涉及孔子的智慧。但是经过核实后,并无此事。这使得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外国人的置疑!我要说;我们的民族精神是真实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不容置疑的!
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坚守自信。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某件事情或某个商品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而某些商品一旦贴上“洋”标签,价格便会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缺少一种对文化的自信!朋友们啊,我们的东西哪点比外国差,难道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得到外国人的认可才是文化吗?我们要自信,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重在复兴。朋友们,当英国占领香港时,你们不会心痛吗?当韩国人说端午节的所有权是他们时,你们不会心生怒火吗?当日本人说茶道是从日本产生并发展时,你们不会为之愤恨吗?难道我们不该自觉的扛起复兴文化的责任吗?难道我们不该力争将中华文化弘扬吗?文化复兴,刻不容缓,我们,义不容辞!
中华文化自从产生以来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世界文化支脉很多,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化及古美洲玛雅文化等早就夭折了;曾辉煌一世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经历了中断发展。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经倾履消亡的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地哀而复兴,蹶而复振,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使得多少国家为之惊叹!
朋友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划龙舟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吃完了粽子,我便去公园里划船。公园里清一色全是电动船,灰船身、白船篷,热闹的节日竟有了几分肃穆之感。突然远处传来了呐喊的声音,好像又有鼓声,混杂在一起,仿佛闷雷滚滚,从天边袭来。突然一艘龙舟从山后面窜出来,紧接着又一艘,金色的船身闪耀着光芒,驱散了阴霾,天空仿佛更晴朗了;红色的船尾犹如烈火,点燃了湖面,周围似乎更热烈了。船首的.龙头栩栩如生,好像就要飞向那万里长空。电动船被惊住了,纷纷向四周退去,只剩下这巨龙在湖面上腾云驾雾。对此场景,我也只有望舟兴叹的份。
终于,我等到了这个机会,看到一个端午节学习划龙舟的活动,我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
到了现场,我一下就看到许多龙舟漂在湖面上,还是那么的生动,我已经急不可耐地想体验一番了。在岸上学会了基本动作以后,终于可以下水了。可顽皮的龙舟上来就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船身突然向一侧倾斜,我们赶快调整座位;其他组已经划起来了,我们也加紧练习划桨;龙舟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走起曲线来,我们又赶忙调整力度,总算能前进和转弯了。
终于,比赛在即,龙舟在湖中间的白桥下排成一排。龙头的眼睛瞪圆了,胡须飘飞起来了,龙已经为腾飞做好了准备。一声嘹亮的哨音刺破长空,鼓声又一次像闷雷一样在我耳边炸响,我们的心跳也随之激昂起来,划桨整齐划一,龙舟以闪电之势向前冲去。我拼命地划桨,顾不得激起的水花飞溅在身上。周围的所有颜色,绿色、蓝色、白色……都混杂在一起向后冲去。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战国,屈原投江后百姓悲伤不已,争相驾船冲去,哪怕救不上人,尸体也要捞上来;又仿佛看见炮火连天,甲午海战官兵视死如归,致远舰向敌方冲去,哪怕无法撞沉敌舰,也要让他们见识一下中国抗击侵略的决心。龙舟也好像不在湖中航行了,而是在中华历史文化的星河中徜徉,溅在身上的,也变成了传统文化的璀璨星光。
鼓声还在耳边响着,思绪也被拉回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剩下执桨的手还在机器一样地划动。很快船就驶到了终点,一上午的时间也像龙舟一般快快地游走了,留下的是无穷的回味。
端午节划龙舟的民俗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传承至今?我想是因为其中凝聚了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精神。亲身参与过之后,我被这种精神深深鼓舞着,也要把它延续下去。为此,我愿意成为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一颗小小的流星,奉献出自己的一点星光。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