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倦怠,是你人生中的重大危机》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们常叹人生暂短,其实人生悠长,只是由于不知它的用途。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们常叹人生暂短,其实人生悠长,只是由于不知它的用途。
 说这番话的不知是何许人也。但是我觉得这番话确属经典。人们常说什么人生苦短啊!也有一些悲观论调者,又会说:漫长的人生多苦恼啊。那么人生究竟是短还是长呢?个人有个人的体会。比方说,当你觉得失意的时候,你当然会觉得这人生实在太长了。那么但你得意的时候呢?你又会觉得人生真的苦短了。
 那么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何在呢?很简单,那是因为你的精神倦怠了。那么怎样才算倦怠呢?着倦怠的情绪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倦怠者,疲乏,懈怠也。
 《礼记礼器》里写道: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而在《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里却说:老妪听见,只做不知,毫无倦怠。
 现代作家叶圣陶在《倪焕之》十四里说:兴奋以后的倦怠与熟悉以后的玩忽终于出现了。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里,我们可以大概明白这里面的含义了。人们常说:为了做好某某事情,我会永不倦怠:那么这里的倦字,就是疲倦、疲劳甚至厌倦的意思;怠,是放松、厌烦的意思。永不倦怠合起来就是永远不放松不感觉疲劳(地干某件事情)。
 还有一种所谓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麻木不仁的现象。
 职业枯竭(Job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枯竭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弗鲁顿博格(Freudenberger)首次把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
 这一个名词的应用与提出,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且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发期阶段,现代人对工作的厌倦时间越来越短。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枯竭症。
 根据翰德国际顾问有限公司2006年4月18日发布关于2006年第二季度的《中国翰德就业报告》显示:在各行业中,33%的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愈演愈烈。目前,职业枯竭逐渐蔓延到众多行业,而在商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员工无论身处高级管理层,还是基层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商场信息瞬息万变,工作节奏超快,压力的超大,使得这一个群体产生枯竭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据中国职场焦虑调查报告:普通员工荒废感高达64.57%,有35.54%的白领人士表现出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那么我倒是想请咱们的朋友们,问问自己,职业枯竭是否已经悄悄逼近你了呢?如果你自己还没有把握来认定,那么我诚挚地请你们对下面的问题做出Yes或者是No的回答。这倒有点像那个风行一时的《中国达人秀》评委们的口吻。那么请你做好答题的准备:
 1.你的情绪变化无常,并经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担心。
 2.你总感觉自己的精力透支,经常有即将坍塌之感,失眠现象严重。
 3.你的记忆力糟糕、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4.脾气暴躁,为一点小事动怒。
 5.经常加班,每天平均睡眠不足6小时。
 6.经常胃痛、头痛、背痛,感觉全身乏力。
 7.一想到上班心情就低落,总是盼着假期快点到来。
 8.和同事关系紧张,想到见上司就发憷。
 9.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对家务活也提不起精神,过分贪睡,饮食不规律。
 10.自我评价降低,经常有失败感和无能为力感。
 对于以上的题目,如果你做出Yes回答的问题已经达到4个,那说明职业枯竭症虽然没有侵入你的生活,但已经为期不远了;如果你做出Yes回答的问题已经高达5个或者5个以上,那说明职业枯竭症已经侵入了你的生活。
 不过我还是劝你不要惊慌失措,俗话说的好:心病需用心来医。这一切在我看来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只要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这个病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本文观点:
 很多人认为一定要找一份有趣的、有价值的工作,而真实的情况是没有一份工作是完全有趣、有价值的。
 梦露曾说过: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不配得到我最好的一面。工作也是这样。
 很多人认为,找到一份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的职业就不会出现倦怠感。所以人们经常会被新手的好运迷惑,轻率做出转行的决定。希望找到一份真正热爱的、值得去做的事业是很好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要实现这个梦想。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鸿沟,需要你用更强的能力去填补。
扩展阅读
高压行业人群,容易职业倦怠和失眠
职场生存必须要学会一点职场生存的法则,这是不可避免的。您知道职场法则?感谢阅读《高压行业人群,容易职业倦怠和失眠》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长期处于高压行业的人群,比如公务员、媒体人、金融行业从业者等,在入职十年左右时最容易出现“心理感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和失眠。 
 西装革履、步履匆匆、充满斗志、精神饱满在很多人看来,在职场中拼杀了十来年的中年人士是最为成熟和自信的。然而,记者日前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一个心理体检体验活动中了解到,近半年来,该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完成了近300人的心理体检,发现有近两成职场人士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还有人被诊断出心理疾病,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专家指出,长期处于高压行业的人群,比如公务员、媒体人、金融行业从业者等,在入职十年左右时最容易出现心理感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和失眠。专家建议,除了每年的身体体检,职场人士更应定期进行心理体检,以便尽早发现心理问题。 
 问题一:两成上班一族出现职业倦怠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斌介绍,职业倦怠是职场人士心理亚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职业倦怠主要发现在入职十年左右的人。他说,其表现特征主要为不想上班,一上班就萎靡不振,工作起来没有动力,浑身不舒服,感觉工作是个负担,得过且过地应付工作。这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耗竭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职业倦怠症。职业倦怠不缓解,发展成焦虑、抑郁的可能性极高。当职业倦怠的症状影响工作、家庭、人际关系时,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问诊。
 原因1:压力大上升空间小
 张斌指出,职业倦怠主要指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种感觉跟肉体的疲倦劳累不同,它更多的来自于心理的疲乏。有的人是从事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工作的重复度越来越大,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也有的人是因为压力过大,但上升空间越来越小而产生职业倦怠。他说,职业倦怠在上班一族中的比例达20%,中层干部、40岁上下的人以及入职十年左右的人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中销售、办公室白领是职业倦怠最严重的人群。
 原因2:现实跟理想差距太大
 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麦韵屏介绍,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这是因为很多人对某些职业的最初认识是来源于影视作品,一旦发现现实并非如此,就会失望。例如,有些刚从警校毕业的警察,工作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大多数警察的工作并非都是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在一些处理琐碎的社区事务。这时,他们的个人成就感也会降低,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专家支招:
 ■适时宣泄。当有职业倦怠感时,找闺密或好朋友倾诉,及时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宣泄出去。同时,远离负能量。因为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对周边的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果一个有职业倦怠感的人,向负能量的人倾诉是没有帮助的,应多跟积极向上的人沟通。
 ■改变环境。如果不能改变现有的环境,可考虑自己换一个环境,如跳槽。
 ■客观评价自己。不要过度否定或抬高自己,并适度改变和完善自己。频繁跳槽的人,也要从自身找原因。
 ■自我调整。职场人士要有一个合理的职业梦想。同时,要根据现实来规划梦想实现的步骤。
 ■做好职业规划。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奋斗目标,就容易产生倦怠感。有一定的职业目标,才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问题二:过分焦虑追求完美易致失眠
 张斌说,职场人士的心理亚健康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失眠。据调查显示,失眠的发生率是30%-50%,而失眠症的发生率是5%左右。张斌称,偶尔的失眠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的,但它还不构成失眠症。
 他说,失眠症有三大表现:一是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才入睡)、醒得早(较平时醒来时间提前1小时)、中间易醒、睡眠质量差、长期感觉睡眠不解乏;二是失眠都发生在有机会、有时间睡觉的时候;三是失眠给自己白天的生活带来了一定损害,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倦、白天困倦、烦躁、易发脾气、工作效率下降等。如果三个条件都具备了,一周失眠三天以上,持续时间达到一个月,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眠症。
 张斌分析,上班一族失眠,有可能是大脑神经中枢系统内部负责睡眠-觉醒周期存在内在的缺陷,从而导致先天容易失眠;也有可能是其本身就是失眠性格,比如过分焦虑、追求完美、强迫、内心易冲突和过分担心自身健康,等等。
 此外,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一是很多上班一族喜欢在睡觉之前把白天的事情想一遍;二是很多人失眠,因为害怕自己睡不着,把失眠的事情看得太重要,结果越害怕睡不着就越真的睡不着。而且,很多失眠的人越担心自己睡不着,越喜欢想各种不愉快的事情。
 张斌说,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交替构成循环往复的睡眠节律。白天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等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苏醒。但怕失眠的担心会使脑细胞兴奋,脑细胞越兴奋,结果就越容易失眠。
 专家支招:
 ■保持一定的睡眠压力,拒绝补睡。人只有维持一定时间内醒来才能保证一个好的睡眠,有些人看似合理的睡眠方式其实不那么合理。张斌说,很多人7点醒来觉得没睡好,又睡到8点,或者白天多睡会儿。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他直接的感受好些,但后果是第二天晚上又没睡好,继而成为一个不良循环。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睡眠压力,就要减少在床时间。
 他说,通过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在床时间)可衡量自己的睡眠状况。睡眠效率
 ■别在睡前思考白天的问题。事实上,究竟有几个问题是在睡前解决的呢?没有!张斌说,有的人喜欢在床上考虑问题,结果越想越睡不着。其实,睡前思考并不会利于认知和分析问题,更多的只会徒增烦恼。正确的做法是干脆爬起来,将真正要做的事情纪录下来。
 ■30分钟睡不着就离开卧室。张斌说,在卧室中进行与睡眠无关的行为太多,不利于建立睡眠和床/卧室的单一的条件反射,在床上保持清醒状态反倒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可能会建立觉醒反应,即一躺在床上或进入卧室就很清醒。因此,如果躺床上半小时都睡不着,干脆离开床,等想睡了再回来。
 ■睡前4小时不要剧烈运动。张斌说,做运动是很多人改善失眠的一个方式,但运动不是最核心的方式,它不是显著改善睡眠的方式。剧烈运动使人过于兴奋,不利于睡眠,但散步、瑜伽等轻缓运动有助入睡。
 ■增加户外活动。张斌说,因为光照量可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促进睡眠。而灯光跟日光是不可比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白天增加户外活动。
 上班一族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压行业的人群,如公务员、媒体人、金融行业从业者等。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该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完成了近300人的心理体检,发现有近两成人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还有的被诊断出心理疾病,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麦韵屏也介绍,他们曾在某公安局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参加测评的48人中,有12人,也就是有1/4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焦虑。
 此外,他们在不久前13名广东媒体记者集体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做的心理体检中也发现,媒体人也存在心理亚健康的问题。此次体检采取的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结果显示,有3位记者出现了心理亚健康,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较为突出。
现代白领的心理危机你有吗?
职场生存必须要学会一点职场生存的法则,这是不可避免的。您知道职场法则?感谢阅读《现代白领的心理危机你有吗?》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有所成就的中年女性常常被人们羡慕,她们似乎有许多快乐的理由,但她们中有许多人却并不快乐,甚至有着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年女白领的心理危机绝非少见,她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有所成就的中年女性常常被人们羡慕,她们似乎有许多快乐的理由:家庭的天伦之乐、事业上的成就感、成熟女人独有的韵味;但她们中有许多人却并不快乐,甚至有着严重的心理危机,因为她们也有太多苦闷的原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还有更多的目标未达到、人到中年身体正悄悄地发生着心理变化 
 心理分析:中年女白领的心理危机绝非少见,她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自身的心理因素:有所成就的中年女性,她们对自己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更完美的标准,一旦遇到某种挫折,即自己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未达到就会有很重的失落感。而此时她们好强的个性,又使她们往往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或者根本就不愿向别人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这就使负面情绪难以排解。
 2、自身的身体因素:中年女性正面临着更年期的问题,身体上的变化会引起心理和情绪上的不稳定。
 3、外界的客观因素: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竞争激烈的事业使中年妇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行为指导: 
 1、在不工作的时候,让自己俗一点:不要时时刻刻认为自己就应该高雅、稳重,而要学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来看待,要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回到家中,你可以暗示自己:不管我多有成就,多能干,我首先是一个小女人,我就应该向丈夫撒撒娇,在外面受了气我就要向丈夫告状,我就可以唱最难听的歌,跳最难看的舞,我想骂谁就骂谁。
 2、学会为自己卸包袱:面对社会竞争务必量力而行,要善于降低自己的要求,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弹性。
 3、要注意调整心态:通过暂时脱离不良环境(如外出学习或旅游,开展体育活动等)来转移注意力并得到帮助。
 4、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和子女要多关心中年女性:家庭是治疗精神抑郁最重要的环节,对于身处重重压力的妻子、母亲,丈夫、子女应该理解体谅她们的难处,毕竟她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她们的荣誉是家人的自豪,她们的苦闷也理所当然由家人分担。
警惕!职业倦怠不仅仅源于压力
职场生存必须要学会一点职场生存的法则,这是不可避免的。您知道职场法则?感谢阅读《警惕!职业倦怠不仅仅源于压力》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苛刻的老板、滥用职权的同事、无偿加班,所有这些都能导致职业倦怠。但是当说到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健康时,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必须加以考虑,这样才够全面。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苛刻的老板、滥用职权的同事、无偿加班,所有这些都能导致职业倦怠。但是当说到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健康时,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必须加以考虑,这样才够全面。
 康戈迪亚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了:一位支持你的老板十分重要,而拥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伴侣有着同样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该适时改变一下固有的观念了。
 这项发表在《社会精神病学和精神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调查了来自63个不同机构的1954名员工,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有助于帮助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
 调研小组就一些可能的关键因素对参与者进行调查,诸如父母状况、家庭收入、社会关系、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自尊心程度。与此同时,对工作场所中常见的一些压力源也做了调查,比如情绪低落、技能差、较高的心理需求、对工作缺乏安全感、缺乏权威等。
 这表明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健康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它深受人们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所影响,反之亦然。
 研究还发现那些和伴侣一起生活、家中有孩子、家庭收入较高、工作家庭平衡得较好、或是在工作场合之外能获得更多社会关系支持的人们被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概率会低一些。
 当然,工作场所中的因素仍然很重要。当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支持、或是工作期望得以满足、抑或是在工作中获得安全感时,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出现得少些。而提到那些能激励和挑战员工的设计任务,技能水平的高低则往往和人的沮丧程度成反比。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了,资深作者SteveHarvey说道,他是一名管理学教授,同时是康戈迪亚大学约翰摩森商学院院长。研究人员要拓展视角,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决定人们心理健康的复杂因素。
 对于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蒙特利尔大学劳资关系学教授AlainMarchand来说,这只是采纳一种全面的看法。要对抗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就不能停留在简单层面上,仅仅关注办公室或是家庭中存在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真正健康的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