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打拼的你是否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负担越来越重,经常感觉到闷闷不乐,甚至是悲痛欲绝,自卑抑郁。对以前一直痴迷的个人爱好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与朋友联系越来越少。入冬以来,天气逐渐变冷,显然也不是自己一直爱“宅”在家中不愿与人交流的理由,在这背后,也许不仅仅是太忙太累……

白领自述 误把抑郁当做“工作太累”外表俊朗、办事干练的周先生是高新区一家软件公司的技术骨干,事业有成,年收入35万元,有车有房,家庭幸福,三岁的女儿刚刚上幼儿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他是领导心目中的好员工,邻居眼中他有一个好家庭,令人羡慕不已。 可就是在上个月,他发现自己心悸,胸闷,同时,情绪的消沉一直闷闷不乐,有时感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偶尔出现幻觉、妄想有严重的不安全感。他到医院胸内科进行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并没有发现异常。走出医院大门的一刻,顿然就觉得自己又恢复了正常。就这样,每天反复有自己难以捉摸的疼痛和不适。周先生反思这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一直是感觉“太累”,提不起精神。 经朋友介绍,他找到了杨教授,杨教授谈到,像周先生这种情况是属于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尴尬现状 患者无法正视抑郁症病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传统观念,目前大家对抑郁症的关注度远低于其他病症,患者无法正视抑郁症病情,随着时间推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杀的观念或轻生。杨教授表示,对于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有这些明显症状的市民,就及时到相关专业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让轻生悲剧重演。 “自己有抑郁症,但不愿意承认。”这是抑郁症患者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专家杨教授指出,抑郁症是如今社会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约15%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经历,其典型抑郁症患病率高达8%左右。但是,很少人承认自己有抑郁症,也不太重视这个病症。生活中有很多见不到的抑郁症,也是很多人不为所知的,或是难以发现的。当抑郁情绪深入到不可自我调节时,并不会主动上医院诊治,久而久之才成为抑郁症。 预防抑郁 药物治疗心理干预需同步“自杀,其核心就是自己放弃自己。因为痛苦,找不到出口,选择自杀来结束,其实也说明自杀也是有目的性的。”杨教授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有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的支撑。家人、社会的温暖,完善的支撑体系,可以挽救很多自杀者的生命。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有很大作用。杨小红教授指出,约90%病人经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抗抑郁药成功治疗后,继续保持健康状态达一年半以上的比例为70%—80%。所以,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专家讲堂心情压抑是抑郁症前兆现状生活压力大,人们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越来越多,一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50%的自杀与抑郁症紧密相关。压力大,负担重,心结没得到释放和治疗,产生极端行为。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心情压抑、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抑郁症、焦虑、悲观厌世、绝望、企图自杀、唉声叹气、闷闷不乐、记忆力减退、思维闭塞、自觉大脑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少、学习、思考问题困难、工作效率下降、突然感到工作力不从心、感觉比登天还难、觉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有的整天卧床不起、原来喜欢的娱乐活动不再感兴趣了。 学生抑郁自杀人群也在增加。杨教授建议,从小要对青少年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给孩子减压,学习上减负,减少期望值。父母在满足孩子生活上需要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心理上的需求,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当发现孩子贪玩,未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学习难以完成时,就要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可能有问题了。另外,孩子在生活、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情感纠结等方面遇到问题,也要及时关注、排解。否则,孩子一旦心理承受不了,可能走上险路。家长应多多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

小编推荐

都市白领职场危机感从何来?


职场生存必须要学会一点职场生存的法则,这是不可避免的。您知道职场法则?感谢阅读《都市白领职场危机感从何来?》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超五成职场人面临职场危机。该如何面对渡过职场危机?发展空间有限该怎么办?关键是这种危机感从何而来?

有调查显示,超五成职场人面临职场危机。许多人面对发展无方向、升职无期望、薪资提不上、健康度下降、被新人替代、职位受冷落等种种职场危机。该如何面对渡过职场危机?发展空间有限该怎么办?关键是这种危机感从何而来?
其实我们经常都在讲人要有危机意识,这里的危机意识就是竞争意识。若放到职场来讲,就是职业竞争意识。其实危机感恰恰反映了目前职场人士对于自己工作现状的不满,要么是职业给予满足不了自己,要么是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要么是竞争过于激自己不够自信。总的来说目前职场人士大多处于职业发展模糊和职业幸福感不强的状况。
出现这个问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主要有:
一、社会价值标尺和急功近利心态
什么是社会价值标尺呢?简单说,这是一种社会观念,如大家总认为白领比蓝领好,蓝领比农民工好,国家单位比私营企业好,研究生比本科强。又好比薪水高权位高就意味着成功。这就是一种社会标尺。但社会标尺慢慢影响者职场人士的时候,他们内心就会被社会标尺牵制,这样就会往社会标尺的方向靠近。然后自己看着自己领的领子不满意,看着自己的薪水不好意思说给别人,看着自己的职位似乎不太起眼,看着自己的学历会想要不要再读个高一点的
社会价值标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依存,很多地是追求自身的社会认同感。但往往对于初入职场或者职业发展并不是很快速的人士来讲,若拿社会价值标尺来看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则会使得自己一定会危机四伏,幸福感流失。
另外,现在的职场人士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总想着自己要在短期内发展起来。总想着或者好的投入或投资就应该有好的结果或回报。最近网上有一则关于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的报道,说的是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帖称,自己只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被父亲恶语相加,家人觉得他很丢脸。
这位父亲就是典型的付出就有回报的模式,父亲觉得儿子作为北大毕业生,一年挣上百万应该毫无压力,甚至在亲戚面前这样夸口过。而且这么多年自己为小孩付出很多,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愿意花钱投资最好的教育,好不容易小孩能读上全国数一数二的学府,这些年培养孩子上北大是自己最大的一笔投资,尽管辛苦,但内心有时会很欣慰,因为这位父亲会觉得:嗯,读完北大,小孩一定会找到个好工作,以后不会再烦啦,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
越是对于付出的期望越多,就越容易会陷入急功近利的境地。急功近利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如果老是盯着结果看的话,就会想着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而会忘记过程的美和体验。因此,在职场里,如果毕业3年还没有拿到年薪十万,或者还没有做到主管,还没有买房买车等等,就会危机四伏,甚至有时还在苦恼,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就是没有好的回报?
二、当初的职业安全感和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这几年开始在国内盛行,有的大学都开始讲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现在很多的职场人士来讲职业规划还是有些陌生,他们当时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多地凭感觉或者外在的一种选择模式,包含父母的影响。
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从小生活安定的生活里,基本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如果你问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回答到是没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时找工作自己原本想去上海去拼拼,想着上海竞争太激烈害怕找不到好工作,于是放弃。后来听了父母的,回到家乡的三线城市做老师。工作两年后,不安现实,但是想想自己还能做好什么、能转到什么职业等之类问题时,又放弃了!但慢慢还是觉得比自己的同学发展要满,收入也不多。面对婚姻、家庭,他选择了忍着坚持。
他的情况就是典型的职业安全感在影响他。安全感就是一个人感到舒服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和熟悉的人交往,对这个区域的人和是感觉到很舒适。每个人的这个安全区域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害怕失败和改变而形成的。为了遇到更少的创伤,更少的失败,更少的不舒服,我们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领域、自己认为可靠安全的空间。因为任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和不测,都是我们担心的。
另外就是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优势和内心需求,因此在择业时基本都是社会价值标尺或者父母的价值标尺,然后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就选择跳槽,但职业定位仍然不清晰,跳槽似乎是自己的常客。他们其实很想定位,但苦于无法。在没有方向的跳槽下,自己的职业积累和经验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严重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于是后面的危机感自然就会出现。

女白领惹人讨厌的7种心态


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女白领惹人讨厌的7种心态》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人在职场,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究其原因,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就是心理医生所谈到的社交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应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


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3.猜疑心理: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4.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5.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6.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7.冷漠心理: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