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走十分钟读后感(汇总4篇)。

每天晚走十分钟读后感 篇1

在孙老师的倡议下,班里家长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与家长共同读《晨读十分钟》本书,这是第一次,坚持下来,为师为母都是一种收获。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读书就像备课、教学一样,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记得大学时老师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怎能传道授业解惑?只有持续不断地读书,读专业的书籍,读各类的书籍,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教授学生的“一桶水”。

杜铭萱妈妈在她的读后感中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时深有感触,小学优秀的孩子因为没有持续的、大量的阅读导致中学后成绩平平,而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孩子最终的差异其实就是读书的差异。南美英博士说,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学校的义务。作为一个老师,有义务让孩子在学校里养成读书的习惯。而孙老师推荐的这本《晨读十分钟》,可以算是一本专业书籍,书里提供了很多可供老师操作的策略,读后,我也是受益匪浅。有一些曾经试过,也有些可以在下学期自己的班级开展。任何人都有惰性,我也不例外,没有班级的这种读书打卡活动,我也可能坚持不下来,而坚持下来,并且发现了指导孩子阅读的新方法,我心里也是雀跃的。以后再组织自己班级的孩子读书或亲子共读时,我也可以借鉴咱班的某些做法呢。

打卡读书,从老师的角色说是一本工作的指南,而作为一名家长,又让我遇见孩子,遇见自己。

打卡读书,拉近了我和女儿的距离。原来孩子完成班级里的语音作业,有时听着总是不够流畅,每次总是忍不住唠叨几句,导致孩子每次做语音作业时总是关上门不让我听见。现在轮到自己去读,忽然发现有时还不如孩子读的好,而孩子却总是鼓励我,甚至发现了我一个读书的问题。那晚,女儿无意中听我读书,感觉听我读书憋得慌,每次中途不知道换气。自己也是觉得不舒服,非得一口气读完,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但是胸闷的`感觉还是不好缓解。女儿教给我换气的方法,还亲自示范,还得意地说,自己这几年的唱歌可不是白学的。下次自己再读时,我小心地去体会,感觉颇有效果,还得感谢我的女儿呢。茶余饭后,有时和孩子听听喜马拉雅的录音,比比谁读的更好,也成了生活的乐趣,亲子关系无形中拉近了很多。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为父母,事事未必强于孩子。和孩子一起去做,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打卡读书,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前段时间,孩子忽然远离了读书。每天忙忙活活,却不知道真正要干什么。班里共读的书目,在书包里装了好久。其实班里的孩子读书量很大,开设的讲堂介绍的书籍有好些小黄都没有读过。借着讲课的东风,读起来不好吗?可是没有。除了督促,还能做什么?恰巧班里开展了读书打卡活动,与孩子一块完成打卡作业,不就是最好的示范吗?趁老二睡着的间隙,拿出书到餐桌去读,孩子爸爸看着的时候去读,白天有空的时候去录音,更有时候,等夜深人静时才去录音。其实,别说孩子小,你做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行动,就一定有改变”,家长行动起来,孩子不知不觉就跟上了,自己抽空读点,孩子也会挤时间去读书。我看群里好多家长都有同样的体会。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点不假。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

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关于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政妈妈在她的感受中提到了很多,我不再赘述。阅读是帮助一个人成材的成本最低的方式。开卷有益,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陪他们读书,与孩子共同进步。

打卡读书,让我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与各位家长共勉。

每天晚走十分钟读后感 篇2

在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不少理论我都已经听过了。我有一种感觉,似乎这类内容,只要可以逻辑自洽,就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大概和心理学不同流派是类似的。

这是一类什么内容呢?就是探讨一些我们看不到、难以数值化的能量槽,比如说精力,亲密度,体力,情绪等等。这些东西构筑了我们平时生活的基础,一旦有一项出现问题,日常生活就会渐渐走向崩坏。又由于平时我们对这一切的存在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找到问题所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类书有用么?我觉得至少,它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增加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的能力。但是如何去解决问题,书本是无法提供帮助的,必须去亲自踩坑实践。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这本书触动到我的一个地方。我曾觉得,负能量也是能量,为什么我们不能加以利用呢?这本书提到了,可以的,只是代价比正能量大。因此,这本书推荐现实乐观主义。

这么一想,我突然感到一阵悲伤。就像故事里的反派,用负能量努力地驱动自己,最后败给正能量的主角。这似乎暗示着,不过是在开局用错了能量槽,却终将落得败北的结局。

本书最后提供了一些自我检测的问题,我想如果去尝试,大概会有收获吧。可我总是迫切地想从书里找到“答案”,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做出一点改变。这么想,我确实是辜负了这本书啊。

每天晚走十分钟读后感 篇3

时光荏苒,从事教育工作已接近十年,在这近十年的光阴中,我收获颇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一言一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点滴的指导让我在面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感悟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与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相伴每一个春夏秋冬,从相遇时的陌生到毕业季的泪花沾衣,这样的经历让我的教学生活更加有味道。

平时的工作中,面对一些问题,我有过思考,也有一些困惑。在这个寒假,我与《教师精力管理》一书相识,阅读之后,它帮助我解答了一些困惑,也为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书中的几个概念吸引了我。

第一、二八定律。这个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数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提出的。简单说,这里的20%是指某一个领域的精华部分、技巧部分。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关注的那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摸索到这20%,那么,我们做出的效果将是惊人的。zc530.cOm

教育工作中,我想这20%存在于每一个环节。首先,备课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大范围的、板块化的备课,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环节整个过程的备课。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以及其处理方法和处理技巧,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多思考、深摸索。总之,我们应该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总之,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些20%的内容。

第二、帕金森定律。简单说,这条定律就是说让我们用短一点的时间完成事情要比长时间完成任务的效果好。比如:公开课的准备阶段,我们准备的时间越长、效果反而不是很好。时间越长,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会更加犹豫不决。但是,如果我们把准备阶段控制在一定时间之内,就会做得好一些。我们能更加果断地取舍、选择。如果说短时间内准备不够充分,那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反思、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即兴发挥。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我们要确定一个主要目标,从目标中找到有价值的“亮点”,然后与我们的教学方法、生活经验、人生阅历融为一体,就有可能更加高效地完成目标。

第三、杠杆效应——善待学生。如果时隔数十年,仍有学生牵挂着一位老师,那么一定是他们的关系较好,或者换句话说,这位同学被老师善待了。善待学生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隐形的活力。比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前段时间,她的脚扭伤了,但是仍然坚持上学,没有请假。放学时,有时候她的家人来接晚了,我就把她抱下楼,甚至抱到校门口。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抱起她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她不好意思地搂住了我的脖子。期末考试的时候,她通过努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这称为回报定律。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对我们好,我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愿望想要回报对方,这种愿望几乎不可能被压抑下去。师生关系也遵循这一原则。

以上所有概念有一个共同之处——做减法。我们要抓精华、找技巧,高效地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无限”的任务中,这样才会越来越轻松,渐渐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

每天晚走十分钟读后感 篇4

读了这本书,收益最大的我感觉就是用心坚持!不只是读书,就是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用心坚持,结果会大不一样!初读这本书时,需要反复读两三遍才敢发语音,读的都不成流,磕磕巴巴。现在拿起书来就可以读的很顺畅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孩子读不读课外书,读什么课外书都无所谓,只注重考试成绩。自从今年我渐渐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很重要。看到孩子平时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我是真着急,一着急就大声吼她,自从读了《晨读10分钟》这本书,学着里边的策略,自己劝自己,一定要压住火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说话。就拿阅读来说,我俩还进行了比赛,看谁读的认真读的好!尽最大努力学着书中的78个策略,哪怕只学会几个策略,那也是对我和孩子有帮助的,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读完这一本书,也不可能完全改变我和孩子。得需要时间慢慢来,尽管很难,但我会坚持,必须坚持,先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开始。我现在能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块进步!

努力,坚持!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