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业生涯规划之从专业转化到职业》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教育都是分专业的,我们学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只是向我们解释这个世界,却很少教我们解决问题。就好像教育中我们把设计界定分割为平面、空间、建筑、服装。。。。。。但这只是终点,而不是起点。设计需要完成特定目标,也就是说设计的起点是为何设计,而不是如何设计。

一、专业是什么?

专业的划分是为了便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只有对世界进行分解分类才能系统地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传授。而最终标准化的考核对这种分解的知识教育模式又更进一步地割裂,由知识变为知识点,由知识点变为考点,然后又从考点变成60分万岁。。。。。。结果很多人把专业理解成了所看到的世界的一部分,导致了就业时对专业过分看重。其实就大学阶段而言,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是职业的基础知识,专业只不过是培养了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新闻专业会用新闻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法律专业会用法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理工科会用理工的方式去看待世界。。。。。。

专业并不是你看到的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你看世界的不同角度。

专业并不完全决定就业方向,同一个专业可以面向不同行业就业。行业的选择才是职业选择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就业者在更长时间段内经验和资源的积累,关系到就业者职业生涯的稳定。职业中的专业知识更多地是在工作中根据所处行业和岗位继续学习和慢慢积累,很多人甚至完全离开原来的专业。

专业是细分,行业是整合。

▲专业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分解知识,从技术角度解释问题。

▲行业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整合专业,从资源角度解决问题。

专业不是一般的通用性的知识,而是专门一个领域的知识,它包含一些特定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这些都将形成你特定的思维方式。从事某一行,要先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理论,理论基础对于职业发展非常重要,这能让你带着框架去看问题,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你很难有意识的注意一些东西。

专业是向你解释问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之内,会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去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解释,所以我们往往受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局限。中文系毕业可以写小说,甚至魔幻小说,但是无法写出科幻小说,因为他不具备相应的科学理论知识结构。即使是理科专业毕业,又有出色的文笔,写作科幻小说还需要哲学的思想深度。仰望星空,你应该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与孤独。

二、专业与行业的交集就是你的职业方向

专业涉及工作中的能力定位,行业涉及职业中的资源定位。

专业只是让你摸到了钥匙,但你还没摸到门,门就是行业,是对资源的认识。专业能力只有与行业资源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能力,最终你所选择的特定行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决定了你一生的职业定位。

专业就是你的定向,行业是你的定位,而职业就是你的定型。

对于个人职业,在现实世界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专业工作,比如说策划可以分为营销策划、品牌策划、公关策划、媒体策划,而根据所服务的行业又可分为快速消费品、奢侈品、房地产等,将策划专业与行业资源相结合才是你的职业能力。如说房地产品牌策划。再比如说管理,真正的管理工作都是具体的,管理工作必须与某一专业与行业的具体业务相结合。从专业角度讲,管理意味着具体的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从行业的角度来说,管理更要具体到房地产行业的销售管理、外贸行业的财务管理、家电零售行业的人事管理、工业行业的生产管理,以及IT行业的技术管理,等等。

三、从专业到职业的转化

职业对你的要求是如何解决问题,这些仅仅通过单一专业是做不到的。专业只是一个点,而行业是一个体系。任何具体的工作都是多专业的交叉,除了你所学专业之外,你还必须了解与你工作相关的专业,这才能形成整体思路,并有利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比如说,品牌策划的业务流程是策划拿单,设计收钱,策划师做不了设计,但仍要对设计有所了解,否则策划师天马行空给客户想出的方案超出了与其配合的设计师所能作出的设计水平,最后做不到,还是收不到钱。而设计师不做印刷,但仍要对印刷工艺和材质有所了解,否则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无法印刷。

很多毕业生因为对职业缺乏认识,在毕业时很自然地就是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很多专业并不会直接与某个职业对口,而完全对口的职业可能又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常常因为缺乏职业的认识,所以对岗位缺乏准备,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难以通过面试,这也就是常说的没经验。

在现实中,由于就业机会和个人情况,比如冷门专业社会需求较小,或者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还有些女生学了一些不适合女性的工科专业,这就不得不面对跨专业就业的情况。这个时候,他们只知道自己不想做这类工作,可除了这个不知道能干什么。而一旦放弃所学专业,又感到缺乏竞争力。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通过考研换专业才能改变职业路径。

另外,现在的教育体系内设置的专业与市场脱轨,存在专业不够细分、行业不够深入的情况。这必然导致就业困难。

在从专业向职业转化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和专长是不同的,你学什么专业其实和你擅长什么是两回事。专业只是通过通过知识的学习解释某个职业,而专长才是你将进入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具体的工作,这就涉及到你的天赋和性格。你要看所学专业可以从事哪些岗位,比如学化学进入化工行业是专业对口,如果你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去销售,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这里面有很多具体情况,在后面的篇幅中会具体讲解。

▲就业机会是与资源相关的,你要看你可从事的职业中哪些工作是有机会做的,比如说法律专业可以做律师、法官,但这样的工作机会也许不多,那你还可以做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法务。

▲在做你向往的岗位之前要经历哪些岗位?很多专业岗位不是刚毕业就能从事的,比如策划岗位,策划不是点子大师,而是对资源的整合。毕业生只能先做文案,逐步掌握跨专业的知识结构,深入了解特定行业资源后,才能从事策划工作,这些需要数年深入行业的工作经验。

精选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之职业生涯转行


很多人对目前的工作不喜欢、厌倦;也有许多人打拼多年,换过N种工作,发觉还是没有混出点名堂来,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也有人对行业环境感到失望,没信心。这时“要不要转行?好象比较难,换行业?没经验,谁给我们机会?!”——我想这是许多人冥思苦想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职业生涯规划之职业生涯转行一文。

转行,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我们常说的转行可以有三种理解:1.转换行业;2.转换岗位;3.转换行业和岗位。

转换行业难不难?

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是什么岗位,以及从什么行业转到什么行业。能否转行成功,要看自己是否掌握了其中门道。

例如常规的财务岗位,总的来说转换行业不是太难,特别是从某个行业转到记帐方式差别不大的某些行业。我们的一个客户甚至转换过6个毫不相关的行业。

转换行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但是,不少人换过好多个不同的行业,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仍然看不到希望。

杏就是这样,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广州都工作过。刚开始分配到一所大学做出纳,感觉事业单位太沉闷、没有活力,不会有大的发展,后来调到一家国营的大型电子厂做成本会计,发现在这里做好做坏都一个样,看不到发展的机会。后来又进了一家国营的进出口公司,情况没有多少改变,还是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所以后来跳槽到一家私营咨询公司,又发现公司很不稳定,规模不大,感觉自己在里面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着去了一家跨国通信公司,她在这家公司做的时间最长,她很喜欢这家公司的管理方法,很规范,岗位职责分明,给每个人的权限也较大。他们用ERP系统,她也学了很多财务软件的知识。最后一家是国内著名的软件公司,做总帐会计,感觉跟上家公司相差不大。

就这样,杏尝试了六个毫不相干的行业,都是做财务的工作,但还是看不到前途,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杏感觉做财务好象已经走到了尽头,不知道在这一行如何上升。但所学专业又是财务,想其他专业发展,无论从文凭,职业培训到工作经历,都没有相关的让人信服的资本。她的朋友、亲戚都建议她不要放弃她的专业。

每个行业都有适合你的舞台

许多人对目前的工作看不到前途,就想跳槽,换行业。其实,行业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行业都需要搞销售、市场、技术、财务、行政、人事等各方面的人才,许多行业对大部分人都适合,只存你熟不熟悉这个行业的问题,再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好与否的问题。

无论你的性格和天赋是什么,都能在你选择的领域或行业的发展前景找到用武之地。

假定你喜欢电影,想选择电影业作为你发展的领域。你的第一直觉可能是,这意味着,如果我没有演员、剧作家、导演或者影评家的技能,在这个领域就没有我可以从事的工作。

并非如此。在这个叫做电影的领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在每个影片的演职员表上,你都能看到它需要的技能——这些职位的名称如下:服装设计师、化妆师、发型设计师、摄影师、灯光师、声音混合师和声音剪辑、音响师、演员、音乐家、内部设计员(布置场景)、木匠(制作场景)、画家(制作背景等)、艺术家和电脑动画设计师(为特定的效果)、动物训练师助理、人事助理、秘书、公关、会计师、旅行专家(选景)、研究人员(特别是关于另一个时代的电影)等等。

转行的关键是转换岗位

如以上例子关于杏,在指导下,她成功应聘到一家财务软件的公司,做财务软件的培训。这个岗位对她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但是她既是财务科班出身,又有丰富的财务实操经验,包括应用财务软件的经验,只需应用她善于口头表达和富有感染力的天赋和性格,把她认为正确的方法传达给别人。

所以,转行的关键不是转换行业,而是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要是感觉职业发展不顺,首先要思考的是所在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和专长。

职业转换并没有你相信的那么难,并不是一定要你从一个完全没收的领域开始。你完全可以继续留在你熟悉的行业或领域,所需要的经常只是稍微调整一下岗位而已。

职业生涯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范例


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经验和社会所适合发展的行业所制定出不同的职场人生。以下是两个关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范例,请看看他们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的呢?

案例一:

小Z,女,22岁,学历本科

基本情况:上海某财经类大学毕业,国际会计系,应届生

同学评价:刻苦,有上进心,性格坚强,学习能力强

个人职业目标:高级财务经理

面临问题:

收到英国某大学的offer,学行政管理专业;同时收到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的offer,作审计师,小z必须做出选择。先留学或先就业?

职业设计意见:先就业,去普华作审计师,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机会出国深造。

设计理由:

小z原本希望出国进修工商管理类课程,但国外大学对申请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有工作经验要求,所以最后只收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offer。小z学会计,喜欢商务,对行政组织兴趣不大,若为能一时出国而放弃原有兴趣并不明职,可锐专家认为:先工作或先出国其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违背个人兴趣和职业理想而求得一时出国,为出国而出国,从个人职业发展看并不可取。

从职业生涯发展考虑,普华位列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有完善的培训计划,良好的工作氛围,规范的工作机制,对职业技能发展大有好处,出国学习行政管理硕士一年课程之所获专业资质资历和在普华工作一年之经历技能积累相比,前者在职业市场上之价值未必比后者高。

普华是专业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与小z大学所学基本对口,且小z性格特点勤奋刻苦,事业心强,意志坚定,加上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了小z在工作中必会有所表现。

从小z职业规划自我定位于高级财务经理一点看,小z具备会计专业学历资质和专业技能,但缺乏作为高级财务经理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管理知识,小z希望学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想法是正确的,为一时出国而放弃原本计划并不合乎长远的职业发展 .

国外工商管理类硕士课程要求申请者具备一定工作经历,小z先工作后出国,正合乎要求。且高级财务经理必须具备的另一大重要要素就是丰富的专业工作经历,所以,先工作,积累工作经历,也是在为职业理想作铺垫。

专家评点:

小z在先就业与先出国之间面临选择,无论是先就业,还是先出国,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到底是先出国更有利于将来职场发展,还是先就业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应该是每一个面临类似情况的毕业生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案例总结: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人生精力有限,必须选准方向,强化发展。职业方向的确定必须结合个人特长,兴趣所在并综合考察行业前景来确定。在这一点上,大学生有疑问时,可以求助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或者专业的职业顾问。

应届毕业生,表面上看是就业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择业的问题,择业就是要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集中目标,强化发展,通过若干年的工作,实现从无工作经历者到行业人才的提升。同理,应届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也要以职业发展为指标,选择合适的深造途径,在学历资质上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为“职场前途”做好准备!

案例二:

小S,女,23岁,本科

基本情况:师范类中文专业

朋友评价:性格文静,善文字不善口头表达,不善于人沟通

希望职业方向:能够发挥自己文字特长的工作

工作经历:中学语文教师,两年工作经验

面临问题:

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虽具备相应的学历,但不具备老师应有的管理学生能力,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亦不够,所带班级成绩并不理想,学校对其工作表现不是很满意,小S自己也很苦恼。但学校工作环境稳定,福利优厚。再者转其他行业的可行性有多大?她的职业生涯如何改变呢?

设计意见:

重新择业,建议尝试广告公司内文案,多媒体行业文字编辑,传统媒体行业文字工作

设计理由:

从小S的性格特点分析,小S的确不适合教师行业,教师不仅需要相应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懂得如何管理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文静,不善表达的小S虽具备专业的学历资质,但显然不具备教师应有的教学技巧。

从小S的职业兴趣分析,小S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而中学语文教师一职缺少创意兴,显然不是小S兴趣所在。作为教师的不成功更导致小S心中很是苦恼,很沮丧。教师一职不仅没有满足小S的兴趣,反而由于工作不顺利严重打击了小S的自信心 。

小S应该转行,但应该转什么行业?转行的成功几率有多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小S虽然不善管理学生,口头表达差,但小s文笔优美,文字能力强,其内心职业倾向也是希望发挥自身的文字能力。故我们推荐小s从事广告行业文案职务或媒体文字编辑类工作,这些岗位对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不高,相对重视个人的文字创作能力,无须过多与人打交道,对于小s正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转行的成功几率也较大 。

专家评点:

从师范类大学生到中学教师似乎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实践中有太多例子表明,一个师范类毕业生并不一定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据可锐咨询公司研究成果,职业成功必须全面具备专业技能,学历资质,良好综合素质三方面因素。根据这个标准,小s在教师岗位上可以说很难成功。眼前教师工作的确能给小s带来稳定的收入和不错的福利,但凭小s的表现,这个“稳定”还能维持多长?所以,小s必须果断做出选择,重新择业,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案例总结:

工作经验在2-3年阶段的职业者,往往会发现自己当初刚刚走出校门时懵懵懂懂选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就面临一个重新择业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择业“的问题,实质是“发展”的问题。正是因为当初选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不能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点,所以才须重新择业,重新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点何在。所以,职业者必须果断转行,不能犹豫。而且,重新择业也不再是简单的再找一份工作,必须按照自身性个能力特点,个人价值倾向,结合职场情况,准确职业定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出发点。

职业生涯规划之“支点”


在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先要确立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我为什么工作。

当年比尔盖次大学没读完就去闯荡江湖,结果以他独特的才智获得成功,显示了自身价值。比尔盖茨的职业规划支点就是事业的发展。

邻居家的工程师老夏,退了休还整天去郊区合资厂发挥余热。每周五我见他回来就要劝他:看穿一点,退休享享福,出去旅游旅游。而老夏总是回答:工作就是享受,不工作我就会生病。老夏的工作支点是寻找快乐。

职业生涯规划有三个层次的支点:生存支点、发展支点和兴趣支点。

如果立足生存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把薪酬作为主要导向。总是在想明天能不能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一有获取高薪的机会就会跳槽,而常常忽略自身成长。待到遇上职业瓶颈,薪酬没了增长空间,而技能又没学到多少,身价便会每况愈下。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时代,在为现在的高薪得意时,更要想想如何保持高薪。所以,如果一直以生存为支点来做职业规划,是一种只重现在不看将来的短视行为,不会感到工作的快乐,也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

如果立足发展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自身的进步作为导向。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特别喜欢,薪酬也并不特别高,也会努力做好。对你来说,从中获取的经验和技能最为重要。这些收获让你增值,帮助你实现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除了有物质上的收获外,还有精神上的收获,如荣誉、地位等,最终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不过,这种职业修炼过程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鞭策自己向前迈进,可能会承受工作压力的考验。

如果是立足兴趣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快乐作为导向。并不一定在乎眼前的薪酬多少,也不在乎将来能获得什么地位与荣誉,能找到喜欢的职业,能享受工作的过程,就会对工作投入极大热情,忘却疲倦,甚至感到生命变得灿烂多彩。就象邻居老夏那样,工作成为享受,成为娱乐,不知不觉中就出了成绩。喜欢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兴趣是成功的最大驱动力。

不过,现在职场竞争激烈,你有兴趣的工作常常别人也感兴趣,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获取。

结合内外部因素确定支点

职业规划既要考虑外部因素,诸如就业环境、家庭状况、自身发展情况等,又要考虑内部因素,诸如能力、专业知识、爱好、性格等。

根据外部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支点。如果目前知识、经验及能力储备丰厚,可以以发展支点或快乐支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场选择有潜力的职业或感兴趣的职业。如果初出茅庐,经济拮据,不妨以生存支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一些简单的职业做起,不要好高骛远,等待职场修炼到某种程度后,再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根据内部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职业。职业选错会影响成功概率,美国专家曾做过统计,内向型的人从事销售职业,成功的概率低,且比外向型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通过专业的人才测评,实现对自身特质的系统了解。

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还要根据自己的职场修炼程度适时改变职业规划支点。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要将原来的生存支点转移到发展支点上来,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即使目前的工作能获取高薪,但知识及技术含量不高,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也不该多留恋。或者以兴趣支点来重新规划,找一份原来梦寐以求的工作,也许薪酬并不一定比原来高,但只要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即可,这是职业的最高层次。这时,工作就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在这个人才、行业、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转移职业规划的支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上述单一支点以外,在做职业规划时也可以采用多支点策略,如将生存支点与发展支点结合考虑,或者将发展支点与兴趣支点结合考虑等等。支点复合越多,职业规划的难度也就越大。一般说来,职业规划应该先从单一支点起步,随着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积累,再逐步采用复合支点。职业规划应该一直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即使是在一个你认为值得终身从事的职业上,也还存在着是继续努力,还是满足现状的选择是将职业生涯放在生存的支点上呢,还是放在继续发展的支点上呢?

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生活的快乐。快乐地工作是我们的追求,而这种快乐并非贫穷的快乐,而是建立在无衣食之忧的基础之上。老夏还在工作,比尔盖次的钱多得用不完也还在工作。工作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一种快乐,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愿大家都能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之充电


职业生涯规划之充电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是否已感到多年的经验可能会因为新技术和革命的出现而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是否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已越来越弱,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可能也越来越小了?

可能处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触,也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突然间发现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茫然,不知道将来要去干什么。有些人则想走出国门镀镀金,提高一下自身素质,为以后获得晋升,得到高薪打个基础。

国内资深职业咨询师白玲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充电计划,给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做一个明确的规划。

经常听到有人报怨没时间看书学习,白玲觉得那是紧迫不紧迫的问题、是排序问题。如果有了清楚的职业规划,肯定有清楚的充电计划。如果总是报怨没时间学习,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所以也没有把充电规划提到日程上。

充电本身是职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充电只是你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路径,在这过程中充电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以前有人把充电做为改道的手段,充完电后,希望整个人生就变了,现在好像越来越难了。原来可能学个MBA,就真的改变了。现在不行,所以充电还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高。据她多年的从业经验,把25、26岁看作一个分水岭。并且划分了三个阶段的人群:25-32岁,32-36岁,36-45岁。

定大方向期

在25、26岁时,基本上工作了两三年,有基本的经验和能力,到了定大方向,需要一个舞台的时候。如果这时给他们一个舞台去做事情,他们首先面临一个选择:这个舞台要不要?需不需要重新选择行业?如果这行业不适合我,这工作不适合我,这工作我干厌倦了,是否在这时马上换掉。所以也有三年之痒的说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企业用人时,会把25、26岁的人群看得比较重,会给他们事业上一个舞台,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25-32岁之间是不断积累的阶段。这段时间他们应该有业绩,顺利的话,他们应该是有权力,有回报(包括金钱回报)。

基本定型期

有了回报之后,就是要解决家庭问题,要成家,有些人还会试图成为这个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所以白玲觉得30多岁时,对个人来讲,事业上已经有基本型态了。有的人还要在这阶段第二次创业。因为在前期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资本和经验。

所以到36岁时,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选择:要不要创业。另外,这时大多数人已经是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他有个大的抉择:要不要去做管理,要不要去做专家?这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如果说36岁再去换工作,确实有点

既然在事来上已经基本定型了,这群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也很清晰?白玲认为,行业不同,相对状态也不同。在一个稳定的、相对来讲发展也比较规范的行业,大家可能在这个阶段对于事业前途特别清晰。而比如互联网行业,在这时候就是创业期,发展的路径也不是特别清晰,他们在这行业折腾好长时间,可能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可能好多人就说犹豫:要不要创业,要不要换行业?

追求稳定期

在白玲看来,36岁事业基本定型后,在36-45岁间,大多数人只是求稳定,更多地是带后来人。这时他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组织的目标,包括和团队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他职业生命的延续。所以白玲觉得,这时他们是在企业里承担重大职责,或者是权威专家的角色,他们追求在这个岗位上稳稳当当地尽职尽责。很多在社会上很不错的成功人物都是从这阶段出来的。再往后,他可能还会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他也可能开辟一个领域,参加什么行业协会,去搞一些公益事业等,这也是延长他的职业生命。

在互联网行业,虽然的些人很年轻就成名成家了,这有时会给人一个误区。舆论导向上让很多人觉得年青人也应该像那些IT精英们一样。其实这条路也是有风险的,而且很难走。他们身上有常人没有的东西,他们吃了多少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是和那个行业有关的,但这不是常规。

最需要充电的阶段:25-32岁

三个阶段哪个阶段最需要充电?白玲认为25、26-32岁这个阶段是最需要的。

白玲一直把人的核心竞争力分成四部分:知识、技能、经验(眼光)、心理素质。大学阶段培养的是知识,如果自身结合的好的话,可能会发展一些技能。这个阶段充电对完成技能有帮助。25岁时,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两三年,面对企业给自己的舞台,他们知道自己缺什么,要什么,所以迫切需要充电,根据需要来调整自己。这阶段就像海绵一样吸取东西。

而30多岁时,已经在企业里占据非常高的位置,要去实现自己事业上的一堆想法,这时更多的是贡献,而不是着急的去充电。也就是说他们的主业已不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做,后来越来越是这样子。

充电需要脱产吗?

白玲把充电的需求分为两类:内功和外功。要想搞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脱产充电,首行要明白自己要练内功还是外功?

如果你刚开始熟悉这行业,对这行业所有的事情还需要认识很多,这就是需要练外功。那样的话,根本没必要脱产充电。你可以边学边练,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技艺。像那种脱产的充电,一定是你过去积累已经到了一定阶段,但你觉得你在意识上上不了一个台阶,或者说你身边的人场没有把你往上提升,那你就需要脱产。你需要一个安安静静思考琢磨的环境,这叫练内功。这样可以脱离你的本职工作完成学习。但白玲觉得。现在很多人都需要练外功,眼前能看到的还没学好。

要不要充电?

其实在不同阶段的人群都会有种困惑:到底需要不需要充电呢?白玲碰到过很多这样来咨询的客户。比如:我是不是出国拿一个文凭,我在国内要不要读MBA,等等问题。白玲会根据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兴趣爱好给出不同的建议,但宗旨都一样:就是看学习本身对他个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这种学习对他有没有价值。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大专毕业,拿了七个证书,而且还报了一个广告专业的本科班。在听完白玲的讲课后,她把那班给退了。白玲对她进行人才测评后,觉得她的特点和性情,价值取向等都不太适合做广告。而且广告界年龄偏小,她现在26岁了,学完两年后再去广告界,年龄偏大。最重的是这对她来讲没有意义,她的学习跟她的职业没有一个交相呼应的关系,白玲建议她不要学。

还有一位电视策划人,目前33岁,已经做到很高阶段了。当时他问白玲他去不去英国读书。经过交谈,他决定去英国读书。白玲觉得去英国读书所带给他的东西在他目前的基础之上,在这阶段他不光需要的是技能,还需要一种眼光。而且更重要的是跨国际的眼光。对这个领域来讲是一种高一层的、独到的眼光。这时应该通过出国充电这样的方法来完成。

职业生涯规划之根基


近十几年来一直在内外资大型企业担任人力资源总监职务,参与、组织了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计,优化企业运作流程等工作;参与过许多国际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体系设计的全过程,并为此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方法。

目前,社会上就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培训有很多,人们都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企业重视它,认为它能为其带来更大的效益;员工重视它,认为它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并最终获得一个好的职业归宿。

由此,教人们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多了起来。有的告诉你,要时刻注意寻找新的机会,因为现在的工作可能会让别人抢走;有的告诉你,用富人的思维方式思考,这样会使你变为富翁;还有人告诉你,如何设计当部门经理、总经理的方法和步骤再就是那些真心热爱他的学生们的园丁们,为了不使他的学子们的职业受挫,而让他们早早地确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诸如此类,繁多种种。

问题也就此产生了。人们过多地考虑到市场环境下,人的个体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分析一切问题的原则,忽略真正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即忽略了社会仍是人类生活共同体的这一根本原则。他们过多地强调独立个体对组织、对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的每一份对社会的付出,无论脑力还是体力,均是以要求获得回报为前提,就是说,个体的人,对组织、对社会的每份付出,均要求获得或金钱、或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从而改变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品质。按这种思想推演,人们就直接考虑或者教育别人,为获取组织、社会对自己的某种回报,你应该如何去做?你如何去做就会成为有社会地位的人、有名气的人、有钱的人。也就出现了,前面介绍的那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势必会出现,为了能够不断从组织、社会获取回报,则不注重方法的性质,只求结果了。

你要时刻注意是否有新的机会,因为现已经获得的机会,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机会,随时会失去,所以,要不停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观察、寻找、捕捉新的机会,使得社会继续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名誉、地位、金钱也由此,私欲不断地扩张、膨胀,更加地重视考虑如何获取回报?获得什么样的回报?慢慢地真的不考虑获取回报的方法、手段了。我们不是说那一种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而是这些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如此地近似和雷同。照此类推,如果有人设计出如何让某人成为国家总统、联合国主席,以致世界首富的方法和手段来,那不更让人赏心悦目,从而成为第一畅销思想、第一畅销书,并经久不衰。也确是如此。是否他们也会获取诺贝尔奖呢?

可是,有多少已经获得人类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人,是一直在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努力,是为了获取那么一笔可观的奖金或者显赫的声誉而努力的呢?他们不乏兴奋喜乐,但在平静之中,他们接受着这一切,继而仍然一如继往地从事原来的工作。虽然表面上是感情表达的差异,但它反映着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曾经有一个国家表示,要在若干年内获取五十个诺贝尔奖,为获奖而获奖,为获奖而努力,能够实现吗?值得人们深思。能说希特勒为研究大规模的杀伤性不努力吗?可是为什么被后开始研究的美国,提前制造出了原子弹,并用在了战争上。

我们如何理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如果所有的人均要去当将军,不安心当兵,谁还有心冲锋陷阵呢?就像太平天国后期,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封为王,这个王又有什么意思!我们不是不需要想当将军的士兵,我们想要的是在不同领域具有将军造诣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要努力发现自己的天资。就如同一个在技术领域造诣很深的人,就一定要当部门经理、总经理吗?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意义,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新对职业生涯定义,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根据对自身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基础就是认清楚自己的特点以及自己合适的职业。

对职业生涯影响比较大的基本理论如下:

一、特质-因素理论

1、帕森斯, 《职业选择》的出版标志职业发展理论的出现,他是现代职业生涯的奠基人。

2、戴维斯、罗圭斯特,工作适应理论。他是特质因素理论范畴,强调重点有所区别。

3、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被认为是最流行的理论。

通过以上,汇总出三个基础:

首先是个人特质,其次是职业环境知识,再次是再次基础上的匹配。

二、发展取向理论

1、金斯博格的发展理论,强调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分阶段。

2、舒伯生涯发展理论,提出生涯发展阶段论,诠释生涯发展模型。

3、戈特福瑞德森 限制-妥协理论,其理论主要是关于职业抱负的内容与发展过程的理论。

发展理论从传统的人-职匹配,到强调一生的发展与全部的生命角色,是生涯规划中的革命性理论。

三、社会学习取向的生涯理论

1、克朗伯兹 社会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他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于职业生涯领域。

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理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理论,也是构建在班杜拉的理论基础之上。

四、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佛罗里达大学四位学者提出该理论,他们研究个体如何作出职业选择,如何在职业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运用信息,个体的信念与思维如何影响生涯决策。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10个基本假设。

以上四种理论模型实在职业生涯规划与 职业生涯咨询中的基础理论,但他们三个共同的主题:

1、了解自己核心问题

2、环境因素了解外部

3、个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参考资料: 职业生涯辅导 收起

参考资料: 职业规划 白杨

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的长短来分类,可分为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四种类型,具体见表:

类型定义及任务

人生规划 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至40年左右,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如规划成为一个有数亿资产的公司董事

长期规划 5-10年的规划,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如规划30岁时成为一家中型公司的部门经理,规划40岁时成为一家大型公司副总经理等等

中期规划 一般为2~5年内的目标与任务。如规划到不同业务部门做经理,规划从大型公司部门经理到小公司做总经理等等

短期规划 2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完成的任务。如对专业知识的学习,2年内掌握哪些业务知识等等

职业发展阶段的的不同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每个人的职业都要经过几个阶段,因此,你必须了解这种职业周期的重要性。职业周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所处的职业阶段将会影响你的知识水平以及你对于各种职业的偏好程度。一个人可能经历的主要职业阶段大体可总结如下。

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大体上可以界定在从一个人出生到14岁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了自我的概念。在这一阶段的一开始,角色扮演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而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人们如何对不同的行为做出反应的印象,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或个性。到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些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对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某些基本看法)就开始对各种可选择的职业进行带有某种现实性的思考了。

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大约发生于一个人的15岁~24岁之间的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时期中,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在这一阶段的开始时期,他们往往做出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较为宽泛的职业选择。然而,随着个人对所选择职业以及对自我的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这种最初选择往往会被重新界定。到了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一个看上去比较恰当的职业就已经被选定,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开始工作的准备。

人们在这一阶段上以及以后的职业阶段上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也许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形成一种现实性的评价。类似地,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来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

确立阶段

确立阶段大约发生在一个人的24岁~4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上,它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有些时候,个人在这期间(通常是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有助于自己在此职业中取得永久发展的各种活动之中。人们通常愿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早早地就将自己锁定在某一已经选定的职业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一阶段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

确立阶段本身又由三个子阶段构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职业规划。

尝试子阶段:大约发生于一个人的25岁一3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中。在这一阶段,个人确定当前所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他或她就会准备进行一些变化。(比方说,王芳可能已经下决心将自己的职业选定在零售行业,但是在以某商店新雇用的助理采购员身份进行了几个月的连续工作旅行之后,她可能会发现,像市场营销调研这种出差时间更少的职业可能更适合她的需要。到了30岁~40岁这一年龄段上的时候,人们通常就进入了稳定子阶段。

稳定子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已经定下了较为坚定的职业目标,并制定技为明确的职业计划来确定自己晋升的潜力、工作调换的必要性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教育活动等等。最后,在30多岁和4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段上,人们可能会进入一个职业中期危机阶段。

中期危机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最初的理想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进步情况做一次重要的重新评价。他们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朝着自己所梦想的目标(比如成为公司总裁)靠近,或者已经完成了他们自己所预定的任务之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梦想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全部东西。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有可能会思考,工作和职业在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到底占有多大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的人们第一次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判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己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

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

近十几年来一直在内外资大型企业担任人力资源总监职务,参与、组织了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计,优化企业运作流程等工作;参与过许多国际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体系设计的全过程,并为此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方法。

目前,社会上就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培训有很多,人们都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企业重视它,认为它能为其带来更大的效益;员工重视它,认为它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并最终获得一个好的职业归宿。

由此,教人们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多了起来。有的告诉你,要时刻注意寻找新的机会,因为现在的工作可能会让别人抢走;有的告诉你,用富人的思维方式思考,这样会使你变为富翁;还有人告诉你,如何设计当部门经理、总经理的方法和步骤 再就是那些真心热爱他的学生们的园丁们,为了不使他的学子们的职业受挫,而让他们早早地确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诸如此类,繁多种种。

问题也就此产生了。人们过多地考虑到市场环境下,人的个体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分析一切问题的原则,忽略真正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即忽略了社会仍是人类生活共同体的这一根本原则。他们过多地强调独立个体对组织、对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的每一份对社会的付出,无论脑力还是体力,均是以要求获得回报为前提,就是说,个体的人,对组织、对社会的每份付出,均要求获得或金钱、或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从而改变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品质。按这种思想推演,人们就直接考虑或者教育别人,为获取组织、社会对自己的某种回报,你应该如何去做?你如何去做就会成为有社会地位的人、有名气的人、有钱的人。也就出现了,前面介绍的那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势必会出现,为了能够不断从组织、社会获取回报,则不注重方法的性质,只求结果了。

你要时刻注意是否有新的机会,因为现已经获得的机会,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机会,随时会失去,所以,要不停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观察、寻找、捕捉新的机会,使得社会继续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名誉、地位、金钱 也由此,私欲不断地扩张、膨胀,更加地重视考虑如何获取回报?获得什么样的回报?慢慢地真的不考虑获取回报的方法、手段了。我们不是说那一种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而是这些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如此地近似和雷同。照此类推,如果有人设计出如何让某人成为国家总统、联合国主席,以致世界首富的方法和手段来,那不更让人 赏心悦目 ,从而成为第一畅销思想、第一畅销书,并 经久不衰

 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职业规划。也确是如此。是否他们也会获取诺贝尔奖呢?

可是,有多少已经获得人类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人,是一直在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努力,是为了获取那么一笔可观的奖金或者显赫的声誉而努力的呢?他们不乏兴奋喜乐,但在平静之中,他们接受着这一切,继而仍然一如继往地从事原来的工作。虽然表面上是感情表达的差异,但它反映着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曾经有一个国家表示,要在若干年内获取五十个诺贝尔奖,为获奖而获奖,为获奖而努力,能够实现吗?值得人们深思。能说希特勒为研究大规模的杀伤性不努力吗?可是为什么被后开始研究的美国,提前制造出了原子弹,并用在了战争上。

我们如何理解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句话?如果所有的人均要去当将军,不安心当兵,谁还有心冲锋陷阵呢?就像太平天国后期,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封为王,这个王又有什么意思!我们不是不需要想当将军的士兵,我们想要的是在不同领域具有 将军 造诣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要努力发现自己的天资。就如同一个在技术领域造诣很深的人,就一定要当部门经理、总经理吗?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意义,我们应该重

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选择

作为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光掌握学校所教的恐怕不够。还要相关的职业规划,若有相关证书可以考取,有助于就业。

一些培训机构可以参考下,像浙江华为培训网,通过仔细查看这个网站的培训内容,然后自己归纳一下,就会对以后的工作方向有个了解了。里面有暑期班,不过价格不菲,我曾经想报名,后来有了工作又算了。

根据周围同学朋友的就业方向,总结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方向有三个:计算机网络类公司、移动微波通信类公司、各类通信电信运营商。

立志于在计算机网络类公司工作的可以在大学期间考 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工程师、华三认证工程师 等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只要努力就应该能通过考试。这里有几门课是要重点掌握的:计算机系列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概论。我在华三通信笔试的时候发现内容比较杂,但基本内容不外乎这几门课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面试的问题也基本都是这里的,另外TCP/IP相关的内容一定要熟悉。面试官会根据简历内容一条条的问,所以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

移动微波通信类公司:像网络规划、优化、基站维护、设备研发等等,大学里需要重点学好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微波通信、SDH、通信网概论等课程。我曾经去杭州三维通信公司笔试和面试,专业笔试内容一大部分概念性的东西都在《移动通信》这本书里,名词解释有BSS、BTS、MSC、CDMA等,让写中文名和功能,很简单吧,所以基本的名词解释都要会。简答里像移动通信的特点、话务量概念、GSM网络结构图、大区制小区制概念等等,虽然不是很难但内容比较散,学习的基础就要很牢靠。面试的时候考察了英语口语,聊了家乡、学校、对三维的印象等等,很简单,四级水平就行。当然了如果上午过不了英语笔试和专业笔试也就没有下午的面试了。面试的时候要强调自己能吃苦、能出差、家庭支持自己到海外就业等等就差不多了。不用穿的很正式,不要说与未来工作无关的话题,大学里的事情拣与通信专业有关系的说

 职业生涯规划的根基所在职业规划。把自己说的太好了人家反而觉得留不住你。因为他们签约一般是三年。关于三维通信,有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留言给我。

另外编程能力也是需要的,像C、C++、JAVA、数据库都是基础性的知识,需要认真掌握。电路图、单片机啥的最好也要多学点,如果进入了科研部门少不了要重新学。

通信工程的考研专业课有数字信号、信号与系统几门,我没考研,大概提一下。

通信工程专业找工作途径:

1 招聘会,一般像移动、电信公司每年十月、十一月份就通过各类途径发布招聘信息了,应届生要注意招聘信息,过了时间就没得进了。大型的通信公司集中的几个城市:杭州、深圳、北京、南京。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文章推荐:

1.工程造价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范例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感想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范文

5.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点滴成就大事

6.201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7.学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书

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3个阶段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例

10.职业生涯规划五大关键要素

从游戏看职业生涯规划


在一个游戏过迷宫中,共有9名参赛者,每人一份同样的迷宫图,要求每个参赛者在5分钟内到达图中终点。其中设有收获和陷阱,在到达终点的过程中,每踩到一个陷阱加4步;每拿到一份收获减3步;最多可选择五条路线,每多做一次选择加4步;最后获胜的标准有三点:1、步数要少;2、收获要多;3、速度要快。

游戏进行到最后,出现了以下几种结果。

1、一名参赛者提交的时间约为三分钟左右,观察其到达终点的进程,我们发现基本直达,且一路踩着陷阱而来。总结起来是:速度快、步数极多、收获极少;

2、五名参赛者提交的时间约为5分钟,观察其到达终点的进程,我们发现每个人都走了至少三条路线。总结起来是:速度较慢、步数多、收获较多;

3、2名参赛者基本是在再三提示下匆促提交,观察其到达终的进程,我们发现其中一个人只选择一条路、另一个人选择了两条路线,两个人统一的特点就是谋而不决。总结起来是:显些超时、步数多、收获持中;

4、一名参赛者提交的时间为4分钟,观察其到达终点的里程,我们发现只选择了一条路线。总结起来是:速度快、步数少、收获持中;

在游戏结束之余,不禁引人思考,如果说将穿越迷宫的过程比作职业生涯规划,那么针对游戏中以上四种不同的结果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投机取巧,捷径型。

笔者认为,第一种捷径型在游戏中看似速度较快,但是却最有理由成为游戏中最大的输家。在游戏中胜出的条件并非仅仅取决于速度,而是速度、收获、步数并存。

反观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看似捷径有可能就是最大的弯路。本游戏中最近的路线中布满了陷阱且少有收获。一则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是踏踏实实的专研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而是学习一些花拳秀腿随时准备投机取巧,想借此在职场上提升;二则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应聘者,应聘工作只是为了单纯的提薪、提福利、提职位,而并非着眼于日后的发展和职业的前景;三则,在择业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择业者都去选择一些有名的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却对那些有前景、有发展空间的民企、私企冷眼相对。对于前三种企业即使是利于发展的岗位也要你争我夺,而对于后两种企业即使各方面条件都有利于发展也不予理会,孰不知职场至胜取决实力,而这实力来源于自身能力,而非企业规模。职业生涯并非不可以走捷径,但走捷径的前提一是找到真正的捷径;二是避开途中的陷阱。

二、有始无终,选择型。

笔者认为,第二种选择型在游戏中看似头脑灵活,但也不可能成为赢家。选择型经过反复尝试虽然会选择一条收获较多、步数较少的路线,但由于走的路线较多,一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二则因多次选择而导致步数增多。

在现实生活谈及工作经常有朋友这样说:听说现在某某行业、某某职业很热,学完这个证、那个书的就转行。结果行业是到是转换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稳定下来,知识到是也学到了一些,却是博而不专,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定位;另者,就是无法正确处理职场上的困难与挫折,公司是一家又家的换,问题是一个又一个的来,最后对整个职业生涯失去信心;再者,就是一脚踏多船,选来选去,跳来跳去,最后都弄了个无疾而终。事实上,就如迷宫游戏一样,无论你选择了多少条路线,无论每条路线中都存在着怎样的优势与不足,而你最终都只可以确定并有始有终的延着其中的一条路线到达终点。职业生涯中多份选择就多份途径,但过多的选择必然导致一些有始无终的客观现实,也必然要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发展也是有时限性的。

三、谋而不决,完美型。

笔者认为,第三种完美型在游戏是看似深思熟虑、老谋深算,但最终却无法成为游戏的赢家。这类完美型始终无法做出选择和决定,而由于怕超时做出的决定又绝非最佳的选择。

反观现实工作中的一种现象,在招聘工作中就遇到过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人,一要公司规模、二要自身职位、三要薪资待遇、四要福利到位、五要发展空间等等,倒是考虑周全,结果是眼高手低,一挫再挫,到最后匆匆促促的找了一份并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后果可想而知,时间、精力、热情全浪费掉,到头来还是不尽如人意。另一种现象则是出现在职场失意族里。想做金领又考虑到仕途无归;想做银领又恐高处不胜寒;想做白领又难于选择职业和专业;想做蓝领又不肯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最后只能是望洋兴叹,做一个职场的失意族。其实在职业生涯中要多谋而善决,而并非谋而不决,白白葬送了机会。

四、中规中矩,规划型

笔者认为,第四种规划型在游戏中稳扎稳打、勤思、善能,最终可成为游戏中真正的赢家。此类规划型在游戏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每一步都中规中矩,在保持速度的同时,兼固收获,又尽可能的避开陷阱,至始至终的坚持同一路线少走弯路。

在职业生涯中,努力是必要的,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决定选择一个职业的时候,就应该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当然其中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干扰、这样那样的陷阱、这个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职业的方向感和目标感,规划职业生涯以目标为导向,是职业生涯致胜的关键。正如游戏最终的赢家一样,如果他如捷径型一样不回避陷阱;又如选择型一般频繁的变换路线;或如完美型一样谋而不决。那么他注定不会取得胜利。反之亦然,人说职场如戏如梦。但唯一不同的是,戏有落幕;梦有醒时;而职业生涯则关系着人生的事业成败,重如泰山!

纵观通篇四种类型,输家和赢家之差,笔者认为就在于前者疏于规划而后者则善于规划。

今天,你们将穿越它。

你和你们的对手们将要进行一场有趣的竞赛:看谁最早穿越玉米地,到达神秘的终点,同时,他手中的玉米又最多。

也就是说,你穿越玉米地,要比别人更快,手里要有更多的玉米,而且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是玉米地游戏的三个生存要素:速度、效益和安全。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广告专业


大一的生活转瞬即逝,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我开始认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为自己做了大学生自我鉴定,开始学着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规划——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广告专业,因为从现在开始,我不再迷茫,拒绝懒散,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自我分析】

我是典型的双重性格,一面开朗活泼,一面又沉静内敛。曾经以为这样的性格会给人一种人格分裂的感觉。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有这样的双重性格,如果运用自如,就可以使我在不同的场合都游刃有余。开朗的我可以让我大大的扩展人脉,内敛的我可以让我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可是有的时候在大家都很热闹时,我却会在一旁默默不语;有时候特别想表现自己,可又很害羞。这样下去,对人对己,可能都是一种伤害。所以,我要学着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性格,使它成为一笔独特的财富。除此之外,我的好胜心和上进心特别强,不甘落后,不服输,并且一直认为,如果能把每件事做的引以为傲,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我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对一些理工科的东西比较没有天赋之外,对其它的东西,尤其是在人文方面都充满了好奇感和求知欲,所以在生活中,我会去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我喜欢各种各样的语言,喜欢社会人文,喜欢艺术,喜欢天文地理,喜欢政治经济等等。不过,兴趣虽广,我却希望自己能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有深度的研究,毕竟“十”字形人才是时代需要的。

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比较自信的。尤其是在学生会工作这一年,我一般都能够顶住压力在短时间内尽自己所能完成部长们交给我的任务,而得到大家的好评。我做事灵活、认真谨慎,对自己要求严格,有责任感。现在,我竞选上了部长,我希望能继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我原本在英语、计算机上比较有优势,可是上大学之后英语能力多少有点退化。另外,我还应该增强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增加自己的亲和力。

但是我也还是有缺点的:有时候脾气会很烦躁,心情好才差。我也知道静下心来才能更好的想事情,可有时还是难免要陷入情绪的低潮。整个人比较懒,东西经常乱摆乱放,很多事情都是由于懒而耽误了更多的时间,上大学之后惰性更是一天比一天大,这样下去肯定要出问题。另外,我不大善于同陌生人交流,这样就会少学到很多东西。

【职业选项】

我在《我的职业理想》那次作业中也写过,我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活跃在传媒界的成功人士,而我所学的专业又是广告,结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我有以下三个职业方向。

一、成为一名电视编导(策划、导演)。

二、进入时尚或者文学类的杂志社做编辑。

三、进入广告公司从事问案工作或者编辑。

【决策理由】

一、电视编导

S——从小对电视媒介充满热情,喜欢这个行业是最大的优势。另外,我所学的广告专业在转播学、媒介管理等方面与这个职业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

W——在一些线性编辑等专业等技术上我与电编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大差距,想要进入这个行业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O——近几年电视行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视节目。在今后几年内,一些有创意很有深度的电视节目依然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可以说这是一片很广阔的市场。

T——市场前景虽广阔,但是电视煤体已经相当成熟了,想要做出新颖的节目不是一见容易的事情。现在的观众眼光也非常挑剔,这对所有的电视人都是一种挑战。

二、杂志编辑

S——我是杂志的重视阅读者,对杂志的内容编排、排版等有自己的见解。喜欢写作,善于组织语言、收集材料。今后会学习日语和韩语,这对于时尚杂志是非常重要的。

W——虽然喜欢写作,可是在文字功底上还没有自己的特点,不够成熟,太偏重感性,缺乏理性思维。

O——人们的阅读已经进入“杂志时代”,大多数人都已经不习惯通过厚厚的书本获取信息了,而是喜欢从各种杂志中获取最新鲜最时尚的东西。

T——中文系以及相关专业人才过剩,杂志编辑职位竞争非常激烈。

三、广告文案

S——首先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找工作时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通过一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在广告文案上经常会有不错的灵感,再加上我一直很欣赏台湾广告文案天后李欣频,非常想成为那样能写出自己特色和品牌的文案人。

W——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容易受局限。

O——广告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以前很多人都把广告文案当作一个玩弄文字的职业,只要与文字相关,比如广告策划,甚至发言稿都交给文案。现在这样的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文案的地位有了提高,如果能进入跨国广告公司,薪金也非常可观。

T——中国目前的广告行业非常杂乱,很多广告文案人都是半路出家,或者是一些中文系的毕业生都来当广告文案。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会很困难。另外,广告行业本身是高消耗高风险的行业,做起来会非常劳累。

【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

一、电视编导

良好的专业知识,知识面广,能够把握受众的心理,思想积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较强的策划才能,能够承担风险,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杂志编辑

扎实的文字功底,独特敏锐的眼光,严谨而敏捷的思维,有全局观念。

三、广告文案

跳跃新颖的思维,知识面宽广,擅长各种风格的写作,能把创意与市场相结合,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在高压力下工作,擅长与客户以及创意人员沟通。

【行动计划】

说了这么多,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并且能够坚持下来的行动计划,才能让我的职业理想成为可能。大一已经过去了,从大二开始,我又有可个新的起点,我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以下几条: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且要适当加以拓展,不能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比如我们的课程传播学,我可以把广告传播推及电视传播、杂志传播,让这些有共性的东西形成一个系统。为将来的考研做好准备。

2.多看书,多思考,多练笔。大一下学期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很多看书的时间,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是莫大的悲哀。要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才能培养出独特而敏锐的目光。而只有练笔,才能使积蓄起来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

3.提高效率,在巩固好英语外,开始学习日语或韩语。这是我早就有的计划,学习语言一直是我的乐趣之一。艺多不压身,多学几门语言能使人的眼光开阔,有利于自己的思维与国际接轨,对进入跨国公司也有一定的好处。

4.学着主动对别人热情,热心助人,对陌生人也不要那么拘束,敞开心扉与人交流,不要有时候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只有你对别人微笑的时候,别人才会对你微笑。

5.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敢于表现自己,否则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你的才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同你的能力。面对众人,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我时常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6. 通过接下来一年的部长工作,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我要学着处理部长与副部长、部长与干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使自己的工作比起上一年的工作有更大的突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7.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不那么容易疲劳,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结语】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的目标和通向目标的路清晰了很多。人必须要经常剖析自己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梦想很执着的人,可是上大学之后多少有些迷茫。有了大把零碎的时间,却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日程。而且惰性迅速滋长,经常想休息一下,放纵一下。我不应该是这样的,而是要为未来做奠基,该为未来奋斗的时候。如果我再迷茫懒散下去,我坚持了多年的梦想就无法实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拿出十分的热情,百分的努力来践行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愿大家都能够一路走好,大展宏图,前程似锦。

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开始


专家建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入学时开始,大学生从大一起就应该思考个人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掌握这门知识,能到哪些行业和企业去,自己是否喜欢未来的这个职业,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一年级为试探期
二年级为定向期
三年级为冲刺期
四年级为分化期

大一的新生步入了象牙塔,在高三饱受折磨后一些新生计划着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到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但回顾今年学生毕业时的情形,看到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找工作时的慌乱、艰难。学生们已经淡化了专业对口,不再关心户口问题,甚至对工资要求也越来越现实,但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 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还是对其就业产生影响。专家认为,其实 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该人手一份

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对工作的适应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而且对未来的发展盲目,没有规划。

白玲工作室首席专家白玲认为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决胜点在于长期的点滴的积累,有很多同学找工作之前会突击拿一些证书,有的同学很自卑没有骄人的成绩,其实,这些并不可怕,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的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素质。证书、成绩、丰富的经历只是求职的表面文章,真正的内功才是最后 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种内功是需要认真规划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四个步骤

白玲介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四个步骤。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根据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发现自己是一个较为外向开朗的人还是内向稳重的人,并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如经济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或擅长哪些技能如分析,对数字敏感,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可分析出自己的一些弱点,她说:一般的大学生抗压力能力,合作能力较弱,考虑问题深度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不佳。

其次是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 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梦想,但要细化至具体工作,如毕业后进入国际知名管理顾问公司从事研究分析、咨询工作。短期目标设立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或有用证书或 的通过和获取。

从试探期到分化期,四个年级侧重不同

大学四年制定行动计划,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讲: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 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 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 ,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 、 ,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 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 。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 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大学生虽然重视了规划,并有相应的目标和实施途径,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规划的效果。

误区一:急功近利。机电专业的李小琴今年刚上大一,因为父母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上研究生,所以放暑假期间每天都自学英语和数学,感觉和高中一样紧张,工作的事情先不考虑,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怕影响学习。

白玲认为,早准备不是坏事,但也不用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或两耳不闻窗外事,首先小琴的目标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这与小琴年龄小、决定能力不强有关,但到了大三或大四,有了自己的主见再想转向就会为时已晚,即使以考研为目的也不应该一条腿走路,毕竟早晚要就业,如果不增加自己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书读得再好再多也只能纸上谈兵。当然,如果以提高认识社会为主要目标,则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就是旷课去打工。

误区二:准备不足。大学生往往在时间、实力和经验方面准备不足。时间准备不足表现为误以为找工作应从大三开始准备就可以了,其实对社会的认识、资料的收集、能力的提高需要提早准备;实力准备不足表现为误认为看得见的准备(比如证书、成绩单)比看不见的素质重要。其实单位看重的是个人长期积累的素质,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认识等;

经验准备不足表现为误认为有一些社会实践的背景就可以帮助自己找工作。其实,经验的获取是需要一段时间、反复进行的,个别时间的尝试不表示个人拥有有价值的经验。

就业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


10月18日、19日,30名大学生选手在省会参加了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总决赛。至此,历时7个月之久,全省72所高校、15万大学生参加的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终于落下了帷幕。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从2006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列为全省高校在校生的公共必修课。目前,这种做法已在全国高校推广。

究竟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究竟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一门单纯的公共必修课能不能从一定程度上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总决赛的赛场。

他们有的想当村官,却被评委假设的土地纠纷难为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有的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进个对口单位,却被观察团告知目标岗位的待遇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人人称羡;他们有的想自主创业,实现从小到大的舞蹈梦想,却不得不面对一大堆成本核算之类从来没有专门学过的难题

他们是新一代的大学生,在中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之际,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中,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总决赛给了全省15万高校学子的代表一个展示人生梦想与理智思考成果的平台。

在决赛现场,我省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指导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在校园里的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一定像赛场展示的那样充满了激情和梦想,但它破解了学生们一些很现实很琐碎的小困惑,可以变成解决就业难大问题的一个不错的抓手。

规划一问:就业难不难?

60%。总决赛现场,我省某专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表示,根据该校2006年至今累计的统计显示,约有60%的新生在初入校园时对毕业后顺利找工作信心不足。比相应年份顺利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还低。这位老师告诉记者,所以我们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就是要破解学生的疑问 就业到底难不难。

为什么专科生们对自己信心不足?

这位老师认为,现实的就业压力仅仅是一个方面,学生对自身能力、高校期间学习生活的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趋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是造成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心不足的不仅仅是专科生。大学不再像中学那样,有升学这根无形但明确的指挥棒牵引。小到上课,大到未来的就业,时时需要选择,被应试教育包办惯了的学生,就好像从计划经济突然进入了市场经济,一时间无所适从是可以理解的。燕山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苏静表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确定可行的职业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入学后及时调整心态,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办法:早有正确的思路,早付诸实践,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原来觉得大学生活很漫长,就业

遥遥无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才发现,在大学里要学的东西有那么多,要锻炼提升的个人素质又有那么多,四年时间简直不够用 回头再想就业问题,底气却足了不少。

苏静的学生任国君是燕山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在省会结束总决赛、赶回学校的当天,他已经按照自己的规划,与心目中的理想就业岗位进行了接洽,颇受用人单位青睐。

一提到职业生涯规划,许多人都将其等同于就业和找工作。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是舶来品,也称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指一个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生活的过程,包括重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施这些计划。

职业生涯辅导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如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都已经从娃娃抓起。

专家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让 职业规划 从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以便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到了大学毕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出现就业恐慌。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早下手,就要晚就业。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职业意识,把社会需求同个人发展相结合,把职业理想同大学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就业能力。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闫春来表示。

规划二问:证要不要考?

我是学小语种的,大学毕业时手里至少有六个证 毕业证、普通话证、计算机等级证、 英语 四级证、俄语四级证、创新能力等级证,还有驾照我将来要搞药膳,一定要考到营养师证才行我的一个师姐大学四年拿了十几个证,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考证儿上了,可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单位根本不认

总决赛的间隙,记者提起大学生考证热,选手们立刻激动了起来。原来经常有学生找我们咨询,老师,我们考个什么什么证儿能不能对找工作有点帮助?事实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度身打造成材计划,让他们自己弄明白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能力是必须要重视的,什么样的证儿则完全没有必要瞎耽误工夫去考沧州师专的指导教师袁灵芬告诉记者。

河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王利迁告诉记者,专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多种多样,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知己、知彼、决策。

知己,指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特长和专业知识等。

知彼,指职业环境探索,包括行业、企业和职业三方面,认识不同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经验、个性等,认识不同行业和职业发展路径等。

决策,指衡量自己的能力与职业理想之间的差距,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着手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评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 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要帮大学生解决毕业就业的现实问题,通过这种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会在未来更好地管理自己。其实,生涯辅导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使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得以发挥,使之将来有一个美满成功的人生。河北师范大学的指导教师高清波表示。

规划三问:槽该不该跳?

大家都在喊就业难,但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大学生毕业后,找个活儿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找到一个稳固而有发展的职业,一种有前途可以成为使学生认定其为终身事业的工作。

总决赛前的座谈会上,来自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指导老师周学曾的话得到了全省多家高校师生的首肯。

从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就业起点低定位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加上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新就业形式,新毕业大学生跳槽频繁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一般意义上,一个应聘者如果频繁跳槽,人格中的忠诚度就容易遭到质疑,在职场上不会受到欢迎。因而在学校教育阶段,跳槽行为通常是不会受到鼓励的。

但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教师张磊却另有看法。

我的一个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三年前毕业,先在大连从服装制版基层岗位做起,去年跳槽到北京某大公司搞服装设计,月薪很高,每个月公派去一趟意大利,我很为她骄傲。可是学生自己返校时却说,老师,我后悔没有认真搞生涯规划,如果我早一点看准形势跳槽提升自己,我的发展会比现在还好。

张磊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年轻人走出校门有个饭碗就完了,终身就业不一定是好的就业,盲目跳槽却绝对不是好的跳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帮学生们更长远地看待自身的发展。

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身兼本科生辅导员和在读硕士研究生二职的河北师范大学选手于文华告诉记者,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程化,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低起点就业不应该是解决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更应该成为大学生补足实践经验缺项、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必由之路。

职业生涯规划从发掘天赋开始


职业定位,迈出关键一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职业定位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那么究竟怎样来理解职业定位呢?简单地说,职业定位就是做本色演员,做回我自己。我们说做职场中的本色演员是职业成功的秘诀,正如我们说某演员之所以演的好是因为他与角色有着相似的性格特质,是本色演员一样。如果你能够在社会分工的大舞台上确定你所扮演的角色符合本我,你不用戴着面具去迎合工作的需要,你甚至还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最多地用到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职场中如此得心应手的你,怎么不能相对容易的获得成功呢?

成功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道出了自我对于成功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这一理论认为: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其天生优势天赋和性格。尽管勤奋、教育等也很重要,但都不是职业成功的关键。被称为成功第一定律的优势理论告诉我们首先要识别和接受自身的先天优势天赋和性格,然后再配以必要的后天优势知识和技能,在能够发挥先天优势的岗位上勤劳工作,并持之以恒,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中国人常说:一个人放对了地方就是人才网人才,放错了地方就变成蠢才。这是对优势理论的生动阐述。

从优势理论与职业定位的关系上看,优势理论着眼于职业的战略问题,而职业定位正是解决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首先,战略上,你要选择适合你的性格天赋(本我),并能最多地用到你的性格天赋优势的职业,也就是扬性格天赋之长,避性格天赋之短。其次,选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后,再看要在这个职业上取得成功,需要努力的弥补自己的哪些短处,这就是一个战术层面的问题。

说到这里,饱读诗书的大学生们可能有些迷惑了,不是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吗?难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是假的?莫非行行出状元是用来安慰人的?还有世人皆知的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又怎么解释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传统教育之所以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与中华民族视勤劳为其优秀品德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教育只是在勉励他们的子孙要努力、勤奋,从而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至于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则是因为一个历史上的低级错误而篡改了爱迪生的本意。当年爱迪生的话被人为地去掉了后半句,这后半句便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 99%的汗水都要重要。后来,为了消除这一误解,爱迪生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拥有百分之一的灵感,可以引发更高一级的智慧,经过努力,就能够结出硕果。如果没有灵感,再努力也是白搭。所以,我们要正确解读我们的传统教育,停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考证并指望能以此脱胎换骨的盲目行为,因为如果你不具备某种必需的天赋,再怎么努力,你的进步也只能是十分有限。可见,我们应该首先识别自己的性格天赋优势,然后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继而将它们转化为整体优势。遗憾的是,社会大熔炉的历练中,我们不停的被灌输如何讨人喜欢,如何被社会接纳和认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在社会的滚滚洪流中迷失了自己,已经分不清哪是社会的我,哪是真实的我。我是谁成了我们的心殇。

从 MBTI找回自我

幸运的是,心理学家们早就做好了帮助我们找回自我的准备。有关性格类型划分的理论都可以帮到我们。其中,MBTI性格类型理论(又称人格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普遍使用的理论。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测试。它源自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Carl G. Jung 的心理类型理论,后经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 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的研究和发展,现已广泛的应用于职业发展、职业咨询、团队建议、婚姻教育等方面,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职业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据统计,世界前一百强公司中有89%的公司引入使用MBTI作为员工和管理层自我发展、改善沟通、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方法。

根据MBTI理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稳定的MBTI类型。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完善。每种个性类型均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使用MBTI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

MBTI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1)驱动力的.来源:外向E内向I;(2)接受信息的方式:感觉S直觉N;(3)决策的方式:思维T情感F;(4)对待不确定的态度:判断J直觉P。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成16种人格类型,这16种人格类型又归于四个大类中:(1)SJ型 忠诚的监护人(美国执政过的41位总统中有20位是SJ偏爱的人);(2)SP型天才的艺术家(麦当娜、莫扎特);(3)NT型科学家思想家的摇篮(比尔盖茨、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瓦特等);(4)NF理想主义者(列宁、甘地)。

比尔盖茨震惊世界的成功同样遵循了职业生涯规划中性格优先,兼顾后天的原则。比尔 盖茨小学时期就对电脑着了迷,十三岁就时自修电脑程式设计。这是他在电脑领域的天赋,一九七三年,比尔 盖茨以全国资优的学生身份。同时被普林斯敦、耶鲁和哈佛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哈佛。这一时期,盖茨的兴趣朝多方面发展,他一直被这一生到底要干什么困扰着。因为每件事看起来都那么吸引人,一旦你挑选一种,就必须舍弃其他种种。于是,他开始思考。

从培训游戏看职业生涯规划


在一个游戏过迷宫中,共有9名参赛者,每人一份同样的迷宫图,要求每个参赛者在5分钟内到达图中终点。其中设有收获和陷阱,在到达终点的过程中,每踩到一个陷阱加4步;每拿到一份收获减3步;最多可选择五条路线,每多做一次选择加4步;最后获胜的标准有三点:1、步数要少;2、收获要多;3、速度要快。

游戏进行到最后,出现了以下几种结果。

1、一名参赛者提交的时间约为三分钟左右,观察其到达终点的进程,我们发现基本直达,且一路踩着陷阱而来。总结起来是:速度快、步数极多、收获极少;

2、五名参赛者提交的时间约为5分钟,观察其到达终点的进程,我们发现每个人都走了至少三条路线。总结起来是:速度较慢、步数多、收获较多;

3、2名参赛者基本是在再三提示下匆促提交,观察其到达终的进程,我们发现其中一个人只选择一条路、另一个人选择了两条路线,两个人统一的特点就是谋而不决。总结起来是:显些超时、步数多、收获持中;

4、一名参赛者提交的时间为4分钟,观察其到达终点的里程,我们发现只选择了一条路线。总结起来是:速度快、步数少、收获持中;

在游戏结束之余,不禁引人思考,如果说将穿越迷宫的过程比作职业生涯规划,那么针对游戏中以上四种不同的结果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投机取巧,捷径型。

笔者认为,第一种捷径型在游戏中看似速度较快,但是却最有理由成为游戏中最大的输家。在游戏中胜出的条件并非仅仅取决于速度,而是速度、收获、步数并存。

反观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看似捷径有可能就是最大的弯路。本游戏中最近的路线中布满了陷阱且少有收获。一则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是踏踏实实的专研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而是学习一些花拳秀腿随时准备投机取巧,想借此在职场上提升;二则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应聘者,应聘工作只是为了单纯的提薪、提福利、提职位,而并非着眼于日后的发展和职业的前景;三则,在择业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择业者都去选择一些有名的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却对那些有前景、有发展空间的民企、私企冷眼相对。对于前三种企业即使是利于发展的岗位也要你争我夺,而对于后两种企业即使各方面条件都有利于发展也不予理会,孰不知职场至胜取决实力,而这实力来源于自身能力,而非企业规模。职业生涯并非不可以走捷径,但走捷径的前提一是找到真正的捷径;二是避开途中的陷阱。

二、有始无终,选择型。

笔者认为,第二种选择型在游戏中看似头脑灵活,但也不可能成为赢家。选择型经过反复尝试虽然会选择一条收获较多、步数较少的路线,但由于走的路线较多,一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二则因多次选择而导致步数增多。

在现实生活谈及工作经常有朋友这样说:听说现在某某行业、某某职业很热,学完这个证、那个书的就转行。结果行业是到是转换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稳定下来,知识到是也学到了一些,却是博而不专,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定位;另者,就是无法正确处理职场上的困难与挫折,公司是一家又家的换,问题是一个又一个的来,最后对整个职业生涯失去信心;再者,就是一脚踏多船,选来选去,跳来跳去,最后都弄了个无疾而终。事实上,就如迷宫游戏一样,无论你选择了多少条路线,无论每条路线中都存在着怎样的优势与不足,而你最终都只可以确定并有始有终的延着其中的一条路线到达终点。职业生涯中多份选择就多份途径,但过多的选择必然导致一些有始无终的客观现实,也必然要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发展也是有时限性的。

三、谋而不决,完美型。

笔者认为,第三种完美型在游戏是看似深思熟虑、老谋深算,但最终却无法成为游戏的赢家。这类完美型始终无法做出选择和决定,而由于怕超时做出的决定又绝非最佳的选择。

反观现实工作中的一种现象,在招聘工作中就遇到过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人,一要公司规模、二要自身职位、三要薪资待遇、四要福利到位、五要发展空间等等,倒是考虑周全,结果是眼高手低,一挫再挫,到最后匆匆促促的找了一份并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后果可想而知,时间、精力、热情全浪费掉,到头来还是不尽如人意。另一种现象则是出现在职场失意族里。想做金领又考虑到仕途无归;想做银领又恐高处不胜寒;想做白领又难于选择职业和专业;想做蓝领又不肯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最后只能是望洋兴叹,做一个职场的失意族。其实在职业生涯中要多谋而善决,而并非谋而不决,白白葬送了机会。

四、中规中矩,规划型

笔者认为,第四种规划型在游戏中稳扎稳打、勤思、善能,最终可成为游戏中真正的赢家。此类规划型在游戏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每一步都中规中矩,在保持速度的同时,兼固收获,又尽可能的避开陷阱,至始至终的坚持同一路线少走弯路。

在职业生涯中,努力是必要的,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决定选择一个职业的时候,就应该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当然其中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干扰、这样那样的陷阱、这个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职业的方向感和目标感,规划职业生涯以目标为导向,是职业生涯致胜的关键。正如游戏最终的赢家一样,如果他如捷径型一样不回避陷阱;又如选择型一般频繁的变换路线;或如完美型一样谋而不决。那么他注定不会取得胜利。反之亦然,人说职场如戏如梦。但唯一不同的是,戏有落幕;梦有醒时;而职业生涯则关系着人生的事业成败,重如泰山!

纵观通篇四种类型,输家和赢家之差,笔者认为就在于前者疏于规划而后者则善于规划。

今天,你们将穿越它。

你和你们的对手们将要进行一场有趣的竞赛:看谁最早穿越玉米地,到达神秘的终点,同时,他手中的玉米又最多。

也就是说,你穿越玉米地,要比别人更快,手里要有更多的玉米,而且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是玉米地游戏的三个生存要素:速度、效益和安全。

职业生涯之规划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是否已感到多年的经验可能会因为新技术和革命的出现而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是否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已越来越弱,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可能也越来越小了?

可能处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触,也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突然间发现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茫然,不知道将来要去干什么。有些人则想走出国门镀镀金,提高一下自身素质,为以后获得晋升,得到高薪打个基础。

国内资深职业咨询师白玲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充电计划,给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做一个明确的规划。

经常听到有人报怨没时间看书学习,白玲觉得那是紧迫不紧迫的问题、是排序问题。如果有了清楚的职业规划,肯定有清楚的充电计划。如果总是报怨没时间学习,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所以也没有把充电规划提到日程上。

充电本身是职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充电只是你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路径,在这过程中充电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以前有人把充电做为改道的手段,充完电后,希望整个人生就变了,现在好像越来越难了。原来可能学个MBA,就真的改变了。现在不行,所以充电还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高。据她多年的从业经验,把25、26岁看作一个分水岭。并且划分了三个阶段的人群:25-32岁,32-36岁,36-45岁。

定大方向期

在25、26岁时,基本上工作了两三年,有基本的经验和能力,到了定大方向,需要一个舞台的时候。如果这时给他们一个舞台去做事情,他们首先面临一个选择:这个舞台要不要?需不需要重新选择行业?如果这行业不适合我,这工作不适合我,这工作我干厌倦了,是否在这时马上换掉。所以也有三年之痒的说法。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企业用人时,会把25、26岁的人群看得比较重,会给他们事业上一个舞台,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25-32岁之间是不断积累的阶段。这段时间他们应该有业绩,顺利的话,他们应该是有权力,有回报(包括金钱回报)。

基本定型期

有了回报之后,就是要解决家庭问题,要成家,有些人还会试图成为这个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所以白玲觉得30多岁时,对个人来讲,事业上已经有基本型态了。有的人还要在这阶段第二次创业。因为在前期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资本和经验。

所以到36岁时,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选择:要不要创业。另外,这时大多数人已经是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他有个大的抉择:要不要去做管理,要不要去做专家?这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如果说36岁再去换工作,确实有点

既然在事来上已经基本定型了,这群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也很清晰?白玲认为,行业不同,相对状态也不同。在一个稳定的、相对来讲发展也比较规范的行业,大家可能在这个阶段对于事业前途特别清晰。而比如互联网行业,在这时候就是创业期,发展的路径也不是特别清晰,他们在这行业折腾好长时间,可能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可能好多人就说犹豫:要不要创业,要不要换行业?

追求稳定期

在白玲看来,36岁事业基本定型后,在36-45岁间,大多数人只是求稳定,更多地是带后来人。这时他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组织的目标,包括和团队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他职业生命的延续。所以白玲觉得,这时他们是在企业里承担重大职责,或者是权威专家的角色,他们追求在这个岗位上稳稳当当地尽职尽责。很多在社会上很不错的成功人物都是从这阶段出来的。再往后,他可能还会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他也可能开辟一个领域,参加什么行业协会,去搞一些公益事业等,这也是延长他的职业生命。

在互联网行业,虽然的些人很年轻就成名成家了,这有时会给人一个误区。舆论导向上让很多人觉得年青人也应该像那些IT精英们一样。其实这条路也是有风险的,而且很难走。他们身上有常人没有的东西,他们吃了多少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是和那个行业有关的,但这不是常规。

最需要充电的阶段:25-32岁

三个阶段哪个阶段最需要充电?白玲认为25、26-32岁这个阶段是最需要的。

白玲一直把人的核心竞争力分成四部分:知识、技能、经验(眼光)、心理素质。大学阶段培养的是知识,如果自身结合的好的话,可能会发展一些技能。这个阶段充电对完成技能有帮助。25岁时,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两三年,面对企业给自己的舞台,他们知道自己缺什么,要什么,所以迫切需要充电,根据需要来调整自己。这阶段就像海绵一样吸取东西。

而30多岁时,已经在企业里占据非常高的位置,要去实现自己事业上的一堆想法,这时更多的是贡献,而不是着急的去充电。也就是说他们的主业已不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做,后来越来越是这样子。

充电需要脱产吗?

白玲把充电的需求分为两类:内功和外功。要想搞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脱产充电,首行要明白自己要练内功还是外功?

如果你刚开始熟悉这行业,对这行业所有的事情还需要认识很多,这就是需要练外功。那样的话,根本没必要脱产充电。你可以边学边练,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技艺。像那种脱产的充电,一定是你过去积累已经到了一定阶段,但你觉得你在意识上上不了一个台阶,或者说你身边的人场没有把你往上提升,那你就需要脱产。你需要一个安安静静思考琢磨的环境,这叫练内功。这样可以脱离你的本职工作完成学习。但白玲觉得。现在很多人都需要练外功,眼前能看到的还没学好。

要不要充电?

其实在不同阶段的人群都会有种困惑:到底需要不需要充电呢?白玲碰到过很多这样来咨询的客户。比如:我是不是出国拿一个文凭,我在国内要不要读MBA,等等问题。白玲会根据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兴趣爱好给出不同的建议,但宗旨都一样:就是看学习本身对他个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这种学习对他有没有价值。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大专毕业,拿了七个证书,而且还报了一个广告专业的本科班。在听完白玲的讲课后,她把那班给退了。白玲对她进行人才测评后,觉得她的特点和性情,价值取向等都不太适合做广告。而且广告界年龄偏小,她现在26岁了,学完两年后再去广告界,年龄偏大。最重的是这对她来讲没有意义,她的学习跟她的职业没有一个交相呼应的关系,白玲建议她不要学。

还有一位电视策划人,目前33岁,已经做到很高阶段了。当时他问白玲他去不去英国读书。经过交谈,他决定去英国读书。白玲觉得去英国读书所带给他的东西在他目前的基础之上,在这阶段他不光需要的是技能,还需要一种眼光。而且更重要的是跨国际的眼光。对这个领域来讲是一种高一层的、独到的眼光。这时应该通过出国充电这样的方法来完成。

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


职业生涯规划从懵懂到行动

从懵懂到行动剖析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步骤

职业规划 是针对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

历经近10年的服务实践及市场教育,其目的、意义早已为职业人所熟知。与管理咨询所代表的咨询顾问行业的发展脉络一样,对技术工具的疑虑、对服务效果的不确定预期,是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专家咨询的双向高成本和实时性要求,客户自服务是更具可行性的道路。

调动你的主动学习能力,建立你的职业思考结构,在关键环节实施引导、托举,是职场网设计、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出发点。

事实证明,被动接受极少带来明显的行动效果。鱼、渔规律必须引入到 职业规划 中来。

相对于培训职业咨询师而言,开发客户自服务产品并提供售前售后技术服务,要求更高的技术能力、专业功底和实战经验,远非简单引进、拼凑所能胜任。所幸今天职场网已经具有12年的测评工具开发和应用积累,8年以上的组织管理咨询及个人咨询服务经验,能够厚积博发了。

那就看看我们为你准备的厚积博发成果吧,包括 镜子和尺子 、 方法与视角 、 信息支持 和确定性。

1、 职业规划 的首要环节是职业方向定位,请记住它是最重要的,它是你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用于看清你的职业特质,指导你5-10年的职业积累和发展。

有人会说它具有灯塔、航标等设施的照亮和引导作用,一点都不过分。事实上,职业方向为你聚拢心力和有限的资源,揭示出关键特质的程度差异。总之,对职业方向与职业特质的坚定把握,是从战略高度对职业成功的把握,是最有效的把握方式。

2、另一把尺子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对于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它并不是那么必需。大学正规学历教育中核心能力的训练,完全可以支持你基本的职业发展目标。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大学学习不那么顺利或成功,或者你有很高的职业发展期望,就有必要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进行胜任力评估,用以支持你制定的职业目标并树立一个能力提升的方向与标准。它的数据是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常模。

3、组织环境对人职业发展过程的巨大影响,使得职业成熟度测评变成了第二重要的服务环节。

如果你并不掌握资源、权力,就不要试图去改造组织环境,因为个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力量,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主动适应环境是个聪明的选择,不假他人之手,凭借自身努力就可以把握。

组织原则、职场规则、人际策略、方法视角、自我管理等等都标志着你的职业成熟度水准,决定着你的回报速度。对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得不到认可、经常归罪于环境恶劣、不断忍气吞声或动辄冲冠一怒的人来说,职业成熟度测评是你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良师益友。

4、缺乏信息支撑的决策,是可怕的决策,正所谓心中无数点子多,头脑糊涂决心大。

职业规划注重方法论,是因为方法论与价值观一样,是形而上的道,是必须的前提。但如果不与形而下的器相结合,道亦成为在半空中漂浮的空谈。

因此职业规划最终必须体现为职业决策,而职业信息库恰恰是它的信息支撑。即使成本花费巨大、盗版风险极高也不能掩盖职业咨询师和客户的强烈呼声。职业咨询师、分析师都会为此添砖加瓦,而其结构和内容是历经了反复设计与调整的,而且还会继续。

5、无法回避的是,在你历经思考和学习之后,仍然需要获得确定性支持。特别是遇到复杂情况时,取舍、策略、次序、轻重、缓急的筹划都需要专家的深度参与。

昂贵而有效是专家咨询服务的特点,严格的技术审核标准和千锤百炼的流程工具,使得职场网的职业咨询师可以提供一流效果的服务,完全值得放心托付。

厚积博发还会继续,更全面、更经济、更个性化、更有效、更方便,而隐含在背后的是更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从认识自己开始


前些天遇到一个人,见面没说几句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工作:每天早8点到晚8点,全年无休,赶上工作紧张的时候,还要通宵达旦;每天下了班直接往床上倒,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赶紧奔赴单位,可怜的休息时间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挣钱少,酒吧KTV之类的娱乐场所绝少涉足,一年一次的旅游更是想都不敢想

你说我这是为了什么啊?!他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表述当中,为人民服务呗!

我打断他:想过没有,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他愣了一下,好像没有料到我会突然这么说。我现在根本谈不上什么生活,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我做这个工作7年了,基本上与社会脱节,除了它,我也做不了其他的,又不可能从零开始,放下身段去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竞争,只好如此。

就这样,他一直陷在漩涡里,挣扎,却又不知道怎么爬出来。

其实,关于职业生涯和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的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困惑。例子比比皆是:高考志愿该报金融、生物、外语还是新闻?即将毕业,该考研还是该 找工作 ?在职场混战几年之后发现并不称心,是不是该换个行业试试身手?

在不久前进行的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上,北森公司咨询总监朱伦说, 职业生涯规划 的意义就在于突破障碍,开发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所谓障碍,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比如,不知道什么工作是好工作;想跳槽,但又留恋现有环境,舍不得抛弃;不够了解自己,又尚未开始这方面的探索等等。至于自我实现,通常与价值观相关,就是那些让我们觉得有意义、幸福、有成就感的事情。

可以说,选择了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一切,都要从自我认知开始我是谁?我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是什么?我的资源有哪些?我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家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

很难想象,让一个刻板严谨的人去做艺术设计,把一个率性自在的人关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或者派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去完成一件按部就班的程式化工作。

了解自己,这问题说起来简单,可几乎所有人穷极一生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活动中,朱伦介绍了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方法:个人成就事件

回忆一下,从小到大,哪些事情是让你觉得很有成就感的?花一点时间,找出10个,把它们写下来。寻求朋友的帮助,向他/她简要描述这些事件:它是什么,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有成就感,在事件中你的感受如何,它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之后你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从你的描述中是否可以归纳出某种共性。举个例子,你总是喜欢处理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这会让你觉得很满足;或者你很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得到别人的赞赏会令你信心百倍;还有,你是不是习惯于从助人中得到乐趣;再或者,承受重压、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的你总是神采飞扬

这些特质,很可能就是你的兴趣、性格、能力所在,体现了你的价值观,甚至成为你人生的主题。

之后要做的是对职业有所了解。朱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生涯人物访谈。寻找几位在某一领域内工作了两三年的人,对他们进行采访:这个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它对从业者有什么能力要求,时间安排,晋升途径,收入状况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有两个问题是在访谈中必须涉及的:第一,这个职业你喜欢它什么,不喜欢什么;第二,以我目前的状况如果从事这个职业,你有什么建议。

现在,当你对自己的特质足够清晰,又对一些行业有了客观详细的认识之后,就可以试着进行决策了把自己的特质、对工作的期待和职业要求进行匹配,并根据现实情况,确认哪些标准是可以降低的,哪些是必须坚持的。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决策能做到万无一失,但经过上述有意识的规划过程,至少可以保证我们把犯错误的几率降到最低。

以上《职业生涯规划之从专业转化到职业》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生涯求职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