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大学生在感慨:求职难,难于上青天。社会在批判:大学生就业难应从自身找原因!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沦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要经历迷茫中的自省,要倍受社会竞争的煎熬,要接受求职失败的挫折,他们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某机构联合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针对上海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我们从800份有效问卷中截取了320份进行电话采访,结合电话采访情况,从中提炼出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现总结如下:

1、前途迷茫没信心

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

2、自我认知偏差大

78%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两大类。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不入,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无形中失去一些机会。

3、优势不明空自卑

在请你说出自己的优势提问中,有近50%的同学回答:说不清楚;26%的同学回答:好象没有优势;20%的同学能列出1-2条,仅有14%的同学能够说出自己3条以上的优势。当自己都不了解优势在何处时,你又该如何向用人单位顺利推销出自己呢?

4、证书满天考哪个

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什么热门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投入了时间和精力,问及哪张能为将来的发展加分却一脸茫然。

5、毕业该往何处去

大三的学习结束,接下来就是为实习和求职而绞尽脑汁,可是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对口的专业就业领域在哪?该找怎样的实习单位?该去怎样的行业和企业求职?对自己的未来稀里糊涂,毕业的去向也就一摸黑了。

6、简历乱投没人理

网上投简历,看到合适的职位,鼠标一点方便轻松,更有甚者做好简历后设置关键词进行群发投递,结果系统投递后自己也不知道投了哪家公司,这种没有定位、盲目海投的结果,终究难有HR理会。

7、面试无数没offer

有的同学个人有一定优势,尤其在制作简历方面有独到之处,容易得到用人单位认同。但他们频繁去企业面试,说明本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确,还有不少人片面追求高薪,结果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还错失了就业良机。

8、就业情报太短缺

很多同学说,面试后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跟企业需要的技能差得太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说自己选专业的时候明明是热门,可临到毕业才知道早已供大于求,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位。

9、考研出国前途忧

有的同学说,既然就业难,那就选择考研或出国,暂时避开独木桥,说不定能找到另一片职场桃花源。可时下大学生考研的高淘汰率不容乐观,出国留学的就业前景也大不如前,就业前景令人忧心。

10、职业规划怎么做

国家和学校都在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但许多学生表示,职业规划到底该如何做,往往无从下手,而且其效果也是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十大痛苦,恐怕还得归结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严重缺乏职业规划以及忽略就业能力的培养所造成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高校毕业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求职行为趋于盲目,因此在校期间尽早制定职业规划迫在眉睫。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核心能力,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满足岗位所需。新年到了,向阳生涯提醒,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时期,大学生们有必要好好利用假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个梳理,针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个性,详细分析自身的上升空间及本身存在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求职中的痛劫。

zc530.com推荐

大学生十大职业错乱症有哪些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们经常会产生一些职业错乱,今日小编为大家罗列出了十大职业错乱症,快来看看你躺枪了几个吧!

错把理想当目标

大学生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如有的人希望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成为世界首富,成为xx……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理想,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是世界首富的,xx的。除极少数的外。如英国,即使是继承的,那他的先辈也是白手起家的,而其后代只不是幸运罢了。)所以,在职业发展上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们的大学生却把职业理想仅仅当作了理想,甚至很多人将理想当作了目标。目标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是我们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当悲哀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整天喊着要实现职业理想时,却没有把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更没有去把转化的职业目标实现,最终,宏大的职业理想转为职业空想了。

错把手段当目的

在我们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我们要看看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职业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当我们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去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段时,很多人已经是在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了。他忘了我们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了,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或者为了做事而做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把我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弥补,但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学习,或是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上下很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学习不要玩等,这些统统都已经偏离了他学习的目标了,而在这些无关因素的考虑上已经不是他要学习的目的了。

错把途径当结果

实现职业目标会有很多的途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综合因素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途径,选择最佳途径是为了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只有实现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只要这个最终结果一天没有实现,我们就不能懈怠。如有的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这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而服务的。但有些大学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的意识和冲劲了,最终销售主管就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了,那他的销售总监梦就自然落空了。

错把行业当岗位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难道他能做建筑行业的所有工作?其实他根本不能,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而最终录用他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没有企业目标还可以,但若没有岗位目标,他又可以做什么呢?又能做好什么呢?要知道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如果你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又怎么会录用你呢?当大学生把行业当作要应聘的岗位时,暴露更多的是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所以他们在求职时把希望更多放在了“广撒网,捞大鱼”,以为机会会更多,实则别人都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又怎么给他机会呢?

错把就业当择业

能够实现职业理想,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更多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错把择业当专业

当我们在选择与职业理想最相关最接近的岗位工作时,许多大学生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择业的关键因素。其实,只有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错把专业当能力

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有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是盲目和无奈。所以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先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你日后要从事的。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那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错把知识当技能

在我们应聘目标岗位时,我们的许多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当作了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做任何的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你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技能时我们才可以安身立命,才能够谋求更大的发展。知识更多表现为你知道什么?你理解了什么?而技能则表现为你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有一技之长,我们就可以存活于世,但只拥有知识却做不到,除非你把知识当作你向学术领域发展的砝码。但目前的许多大学生缺少岗位所要求的必要操作技能,而且他们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当企业询问他有何技能时,他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回答上来了,结果自然就被淘汰了。

错把兴趣当工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一些得以娱乐放松的方式,但现实中有些大学生却把这种兴趣爱好作为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或者被兴趣爱好所左右,这种误区在十分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其实,兴趣爱好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方式,而当把其作为工作后,你就会感到一定的烦躁,通常当你把兴趣定位于工作时都是很辛苦的。这个世界,能真正的把兴趣爱好当作工作的职业或许只有这样三种人:科学家、艺术家和妓。从中可见能把兴趣和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其实兴趣、爱好真的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上,我们要知道,喜欢是一回事,胜任是一回事,选择又是一回事。其实,影响我们选择职业与胜任工作的不是兴趣、爱好或者性格,这些内在因素最多是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却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及能否做成。

错把经历当能力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不是大学生的能力,在职业发展问题上,经历并不代表能力。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而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做相对专注的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专一发展;要么是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所以,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的能力。

大学生十大职业错乱症,你有几个?


在很多人看来,医生只是个负责看病、做手术的高薪职业。而人们没看到的另一面却是,他们不仅要加班加点地工作,还要承受患者的误解与不信任,尤其是处于事业起步期的年轻医生。现如今,许多80后的年经医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是困惑,不清楚应该怎么做。做为年轻医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对此,现任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也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所所长,肿瘤学系主任的周彩存教授如是说:爱上你的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态很重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情商比智商重要,眼界比做事重要,凡事想开一点儿,这是周彩存给年轻医生的建议,具体如下:

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把自己在做的工作都变成喜欢的事,首先要改变心态。在教学医院医生通常除了临床工作任务,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每件事情都很重要,但你不能把他们视为负担。教学虽然很辛苦,你教给学生东西,学生也会反馈给你很多,这是一种win-win(双赢)。科研其实也很有趣,对临床工作是有促进作用的。

现在做医生的确不容易,因为时代变化了,但是我们要体谅病人,他们更痛苦,病人们很迷茫,他们缺乏医学知识,即使是从网上查询到一些,也是不知道要怎么办。假如你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病人,很容易得到病人的理解,这样工作起来也很有成就感。

总之一句话,先调整好心态,一样的工作,会做出来不一样的效果。

2、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我一开始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这个医院不大也没有名气,能够从这里走出来到日本学习,在于能够抓住机会学习。年轻医生工作的头几年很关键,得学会主动学习。在我国,即使是教学医院,很多老师的教学意识并不强,老师似乎总是很忙,没有时间专门指导学生。我就随时准备好要问的东西,老师有空的时候随时凑上去,老师自然会教,这样提高也很快。

其实现在医生的学习条件更好,更容易获得信息,现在很多年轻医生英文好,计算机好,他们会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这个知道其实是浮在表面的,不能深入下去,问三个问题就哑住了,这是很危险的。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把原先不懂的搞懂,要吸取知识,还不能盲从,要会质疑。如果连问问题都不会,那也是很难提高的。

3、情商比智商重要

我们有很多年轻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和别人相处,其实做医生情商比智商还重要。和病人相处的时候,你要学会共情,试着去理解病人。

比如我们的肺癌病人,很多来的时候就是晚期,而中国特色是治不治疗的话语权掌握在家属手里,你就要学会和病人和家属交流。尽管国外要求一定要把病情告诉病人,但国内情况比较特殊,你先要弄明白家属是不是非常介意患者本人知道,告知的时候也要有技巧。有些医生上来就硬邦邦地告诉人家:你现在是肺癌晚期,没治了,大概还能活几个月。说的都是实话,但是让病人和家属很难受,我们可以缓和地跟人家说:你得了肺癌,虽然已经是晚期,但也不是只能听天由命了,现在我们有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可以选择,还有不断研发的新药,虽然目前的医疗手段还不能治愈,但我们有很多减轻痛苦的方法。这样病人和家属就易于接受。患者和家属舒服了,他们对你的态度自然就好,你也少去很多纠纷或者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医生搞不清楚这个道理。

其实跟每一个人相处都是相互的,学生教好了,学生们会很开心,就主动地去学习、工作,这样你也会很开心。为合作伙伴考虑,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一起合作,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才能够进行,人家会觉得我不是在为你做事,而是在为自己的前程做事。为别人考虑,其实就是为自己考虑。

说白了,就是要让别人感到舒服,让病人舒服,让学生舒服,让合作者舒服,那你自然也会舒服。

4、眼界比做事重要

说到做科研,Vision(视野)很重要,使命感也很重要,假如一个医生的视野很低,是很难做一个好医生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使命感,仅仅把看病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也很难有动力去做科研。

很多人觉得做科研很难,其实科研的方法并不是很难,难就难在选择做什么。看别人在做什么,盯着世界的前沿,我只要有时间就会看文献,每年发表的肺癌论文几乎每篇都要过目,感兴趣的下载仔细研究。在科学界很残酷,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如果你落在别人后面,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

其实临床工作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发现现象以后,比对已有的研究,就可以计研究寻求解决方法。临床医生也应该注重转化研究,把临床和基础结合起来,试试看如何从基础方面解决临床问题,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临床上面去。转化医学其实一点都不高大上,挺接地气的。

5、凡事想开一点儿

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动不动就说要转行,其实这是很不划算的。80年代以后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吃过苦,受的挫折少,遇到点事就很容易想不开。生活到哪儿都很辛苦,离开这个行业,到其他的行业还会有其他的困难和痛苦,有人说医生被杀的概率高,其实跟警察比好多了。想一想,花了那么多精力和心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投入到这个领域中了,冒然离开太划不来。要知道医患关系紧张是这个特殊时代造就的,总会有改善,相对人生几十年而言这个时期或许并不漫长。凡事想开点儿,忍耐是一种智慧。当然,如果是没有兴趣,就另当别论了。

看完周彩存教授给出的几点建议,您是否茅塞顿开,您是否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

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年轻医生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医术水平;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也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肯定。年经医生需要不断成长,而患者的信任绝对是一大助力!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度过了难以计数的人生关隘。在与中国青年分享这三句话后,有位同学针对这三句话,写信问我:
“读了开复老师的三句话,心里感到很强的共鸣。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智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慧。
在这选择的世纪中,青年学生需要选择的智慧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地放权给员工,重视积极选择的员工。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的机会,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中国,这个选择的时代是更难能可贵的。回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是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享受先进的教育,同时也不必担心生活、安全和温饱问题,他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毕业后拥有如此众多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就业机会。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在此前与大学生的书信交流及创办“开复学生网”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中,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时常遇到迷茫的时刻。例如,经常有学生问我有关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我被老师批评了,但我觉得无辜,那么,我应该用自信的态度为自己辩解,还是用自省的态度坦然接受?”“我想改变现状,但又力不从心,我应该鼓起勇气冲破险阻,还是放宽胸怀承认现实?”“我遭受了失败的打击,应该用毅力坚持下去,还是用自省的态度放弃它?”“我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可能招来非议,我应该积极表达想法,还是该遵循同理心的原则多听少讲?”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都希望我来帮助他们做出选择。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这封信中,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种:
用中庸拒绝极端
用理智分析情景
用务实发挥影响
用冷静掌控抉择
用自觉端正态度
用学习积累经验
用勇气放弃包袱
用真心追随智慧
(1)用中庸拒绝极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选择,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
第一个智慧的真谛就是:我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我看到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袭击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另外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十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惟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在热烈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 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未来中国体面而收入高的十大职业


一、金融分析师:即CFA,他们是一些接受良好教育,具有优秀金融理论素养,经过专业认证的高级金融人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金融分析师这一类人才十分抢手。以上海为例,未来2年上海对CFA的需求是3000人,而目前上海拥有CFA资格只有30人左右。所以高薪、争抢就在所难免。

二、律师: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的各种经济纠纷及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而随着社会法律体系的完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所以,律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预计到2020年律师人数将达到300万,会成为未来最有前途的职业。

三、健康管理师:它的准确定义为: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正在推广实行的全民健康管理工程,是一项系列化、数字化的庞大工程,是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完成,其具体工作须由健康管理师来完成。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0万个专业的健康管理师,而目前我国专业健康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非常大。

四、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在这个领域,增长最快的三类人才分别是心理健康顾问、心理健康及药物滥用类社工和婚姻及家庭治疗师。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在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以这种1:1000的比例推算,中国至少需要40万名心理咨询师,而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还不到3000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师这一职业前景普遍看好。

五、职业规划师: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招工难,突出反映着人们在求职应聘、职业选择及职场发展面前越来越无所适从,因此,职业咨询已成为社会迫切需求。而现有的职业规划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六、易物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国内资源的通货越来越严重,国际资源的不平衡,导致货物流通不畅,资源不能最大化。易物师就是通过以物易物这种工具,匹配各市场资源,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及国际资源的最大化。

七、传媒人士:伴随互联网的勃兴,新媒体不断涌现,传媒行业目前人才需求出现多样化和市场化趋势。专题编导、演艺经纪、制片、录音师等职位也呈现出多媒体发展的特色。而中国作为全球传媒业受众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受众的20%,电视观众超过9亿人,预计每年还会以一千万户的速度增加。随着国内行业准入许可度的加大,外资公司进入传媒业数量将越来越多,传媒行业的人才竞争与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八、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个人,包括企业家、商人和个人店主。从2004年有此概念以来, 网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商人群体的代名词。这一群体不断壮大,也缔造了无数商业奇迹。未来中国哪个行业会像子弹一样飞,增长最快?据瑞士信贷公布的报告预测,可能是电子商务。也有数据显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是GDP的10倍,网上零售增长率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可见势头强劲,锐不可当。

九、直销商:风险低、投入低,作为直销是个人创业的良机,也是扩大就业及内需的必然选择。直销虽然是新兴行业,但其所蕴含的潜能是巨大的。金融危机时,唯有直销行业的逆势上扬就可佐证这一点。

十、保险规划师: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庭需要投保来保障生产生活!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

在这三年,许多中国学生,经过电子邮件、讲座后的问答、座谈、和其他渠道(例如在电视节目对话中),常对我提到如何成才的问题。对于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整理了许多材料,集成这封第二封信。

在第一封信力所提到的个人素质或价值观是成材的必要的基础。但是,除了素质之外,成才同样的需要领导能力(leadership)。很多人误以为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最近一些研究的结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 谦虚、执著和勇气 的领导。

这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去年,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 and integrity)被列为一位。

在我发表第一封信后,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涉入员工的道德呢?我回答:这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另外有一位同学看了对话后问我,为什么我会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呢?难道我们会去衡量员工的诚信和他们的智慧而给诚信更高的比重?其实,我们的衡量都在直接的工作目标上,并不会对诚信或智慧做直接的衡量。但是,作为第一核心价值,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当一个公司这么重视诚信,员工一定更值得信赖。因此,公司对员工也能够完全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得到公司的信任,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如果意见的不统一,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错过良机。当Internet刚开始时,很多微软的领导者不理解、不赞成花太多精力做这个不挣钱的技术。但是有几位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们的上司不理解,但是仍然支持他们开放式交流的权利。后来,他们的声音很快的达到比尔盖茨的耳里,促成比尔改变公司方向,彻底支持Internet。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彻底的开放式交流也有缺点。开放式交流有时会造成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而吵到气头上有时会说出不尊重别人的语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去年在微软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出我们要把这种开放式交流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一定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年度十大猛人


财政“看门人”李金华

数次掀起“审计风暴”的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这一年成为舆论关注和百姓瞩目的焦点,他陆续发出“总理也不能干涉审计过程”,“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 ”的真切呐喊。甚至他说:“我就是国家财政的一只看门狗。”干审计工作20年,当审计长7年的李金华说自己“心比较狠、手段比较铁”,为此他快成“孤家寡人”。有时评诘问:审计不是个人利益,何必要让一个人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祭台?说到底审计还是制度问题。自从李金华提交审计“清单”后,民意调查显示76%的人为李金华担心。这是个天天坚持晨练的倔强老头,语调暖和的江苏人。他没有官腔,讲话直率,坚毅和力量都深埋在爽朗的笑声里。

“民企杀手”郎咸平

“郎监管”在质疑科龙控股者格林柯尔之前,曾三叩TCL、四问海尔,在内地被誉为“民企杀手”;当有人提出“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他就唱反调:企业不能做大做强;一路高调曝光于各类经济媒体的郎咸平,更以他惯常的横眉怒目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他对中国改革模式的强烈意见,彰显了非一般意义的学者形象。1956年生于台湾,曾执教于美国多家知名商学院,2003年被列入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在他那些像鞭炮一样响亮的观点背后,更有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不止一次放言:“我不怕,我不介意得罪人。”这位坚持将讲课进行明码标价的教授,理由是“太便宜甚至白送给别人的文章,别人很可能不够尊重”。

“传奇首富”陈天桥

5年成为中国首富,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奇迹。1999年创办盛大网络的陈天桥以他不可复制的经历创造了不仅他个人的传奇,更是网络的传奇。盛大网络在5月被业内称为“流血上市”(把发行价从13美元降低到11美元),而今股价增长100%,一路冲破低迷市道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股。而31岁的陈天桥则以9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超过了丁磊,成为新的中国首富。从微软中国区总裁跳槽至盛大担任总裁的唐骏也以目前拥有盛大260多万股的股票期权,几乎可称是“中国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陈天桥彻底地颠覆了中国传统富商模式。或许他可以谦虚地强调一个事实,在今天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有聪明、有理想、有韧劲的年轻人会有更多的机会。

“中国的沃尔顿”黄光裕

虽然胡润制造的富豪榜首富几易其主,这次落在名不见经传的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头上,还是让人吓了一跳。17岁出门闯天下的汕头少年,靠100平米不到的店面起家,而今年仅35岁却有百亿资产。与陈天桥、丁磊积累财富的方式迥异,媒体解读这位新首富的财富表情为霸气,但说着蹩脚普通话的他走在广东大街上只会立马被沉没掉。他是识时务的低调粤商,态度中带着固有的朴素和诚恳、勤俭及机敏。他曾自评成功缘于目标、执着及商业基因三大要素。学历低和出身卑微,使黄光裕灵魂深处的自卑性格无法改变,因此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与难以撼动的信念,因此是战胜自卑的幸运儿。他甚至被称为中国的山姆.沃尔顿。无论做什么,黄光裕都要掂量是否合算,所以会顺理成章地将采访理解成“免费宣传”。

“影坛救世主”张伟平

在MTV超级盛典上,张伟平分别以《十面埋伏》和《英雄》摘取了2004电影突破票房奖中内地发行与海外发行的双料冠军。从不参与电影制作、不懂电影,可他却改变了张艺谋并影响了中国电影。他被称为“张艺谋商业品牌”的缔造者。2004年的张伟平一反往年低调,在一片批张之声中跳出来说,“那些乱骂张艺谋的人,是心态阴暗,嫉妒张艺谋”。合作15年的至交,毫无疑义地作为张艺谋的代言人频频经受媒体的聚焦灯。由药剂师变闻名电影制片人的张伟平说他投资张艺谋为的是“拯救中国电影”和“与张艺谋是好兄弟”。其投资了从《有话好好说》之后张艺谋所有影片,创造出中国大片的制作和推广模式,其总结的营销策略即是:“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家喻户晓。”

“影视大鳄”王中军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华谊兄弟太合的经营者,王中军投资了《可可西里》、《手机》、《寻枪》、《大腕》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极短的时间内风生水起,声名显赫。王中军说:“生活在什么地方,就要遵循什么地方的规则,这是一个心态问题。”这规则即是认真地执行“拿来主义”。他以广告公司起家,转行影视,已投拍10多部电影,200多集电视剧。王中军的成功不排除他对人的商业价值的“艺术嗅觉”:是王中军最先看中了“中国内地最卖钱的导演”冯小刚,以及王姬、刘威等40位演员。起码《寻枪》、《手机》这些活生生的剧本是令他浑身激动的。而华谊投资的《功夫》与《天下无贼》作为贺岁片同期上映,将是王中军再露峥嵘之时,也将是再次印证他的“拿来主义”的时候,而他只须稳坐中国的影视大鳄和标识大王之席位。

“第七代导演”陆川

北影厂青年导演陆川,忽然之间完成了从《寻枪》到《可可西里》的质的飞跃。这部花费陆川两年心力、令他患上心脏病及“成功地将他由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中年秃头男士”的电影,不过是他的“毕业作业”,却生猛地选择与明星集中营般的《2046》同期上映,并且以唯一一部中国参展电影闯荡东京电影节。33岁的陆川有着年轻可怕的张力,他在利用晃动的镜头和刺耳的声响制造视觉轰炸,他被解读成陆川式的带有暴力和破坏性的美学观,有8年军龄的他说自己是个两面人,表面上温情脉脉。他拒绝被归纳,纠正说自己是“第七代”,真正代表第七种艺术——电影的人。期待这位被媒体甚至称为“中国的海明威”的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中国版的《美国往事》)的爆发。

“CCTV第一品牌”李咏

这个留长头发、穿花衬衫,机智百出的主持人,在经营《幸运52》两年之后再次幸运地握住了《非常6 1》的指挥棒。善于搞怪的李咏在今年火速蹿升的势头无人能敌,其牵头策划的《梦想中国》——《非常6 1》的升级版,以为期三月的媒体联动直播造星运动,借诞生首位“中国偶像”之名创造了央视索福瑞2.68%的收视率。专家认为《梦想中国》的评奖方式是中国电视大型直播节目中第一次将评判权全面交给观众,同时创造了400余万条有效互动短信的最高纪录,超过《春节联欢晚会》。李咏正在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娱乐模式,将普罗大众带往一个高亢的狂欢时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认为“《梦想中国》正是一个应用范例”。身价4亿或者超过4亿的李咏,声称自己是需要天天吃牛排的,偶有担心遭人绑架。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和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美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案


美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案:

1、大学第一年

(1)完成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始业教育课程:美国大学的管理者和教授们很重视在学生入校之初,就教会他们有效掌握利用校内资源的能力。而一般每个专业都会设有专职的学业指导老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关于选课、出国留学、国内交换生以及实习的建议和指导。

(2)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全校共200多个学生组织,管理学院有21个学生团体可供学生选择参加。在参与这些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更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龄人,学会在组织中贡献,并逐渐培养未来雇主期望的重要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开始建立人际网:该校管理学院经常会举行一些校友聚会和企业见面会或者讲座,这些都是在校大学生与外界交流,并建立人际网的好机会。许多美国大学生会在讲座结束时,主动向演讲者提问,或者在会后用E-mail联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凭借这样的机会与企业获得了接触并最终获得了工作机会。

(4)开始准备个人简历:拥有一份好的简历,意味着学生将准备好机会的到来。一般学生总等到毕业前夕,招聘会之前才开始忙着起草自己的简历,但是就业中心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加简历写作讨论会并咨询就业指导老师,学校的图书馆和就业中心也会有许多免费的资料供学生取阅使用。

(5)参加招聘会:大一学生去招聘会不是为了马上找工作,但是招聘会是一个绝好的了解潜在雇主的场所。就业中心鼓励所有的各个年级的在校生都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公司,甚至可以去和公司的招聘代表进行交流,以便深入了解招聘企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2、大学第二年

(1)通过上课和课外活动,继续摸索自己的兴趣:考虑是否需要攻读双学位或者选修专业以外的课程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果学生有任何关于选修第二专业,出国留学或者国内交换项目,可以去咨询管理学院的学业指导老师。

(2)采取主动,寻求领导者机会:绝大多数的招聘企业都非常看重学生的领导经历,所以大二的学生可以在社区服务、学校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寻求适当的领导者岗位。

(3)起草并更新个人简历: 如果学生对于简历写作还没有头绪,就业中心的老师随时可以提供帮助,而且都是免费的。

(4)参加就业中心的项目:就业中心会定期举行一些讲座和讨论会,其中包括专业选择、简历和自荐信写作、招聘会功略、面试技巧、实习始业教育,以及如何建立人际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参加。

(5)参加招聘会:需要让学生知道学院招聘会的大致时间,以便他们做好准备。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全校性的大型招聘会在每年的二月份,而每个学院甚至是各个专业往往都还有单独的招聘会,规模也不少。譬如该校管理学院的招聘会在每个秋季学期之初。

(6)寻求工作经验,包括实习:多样化的工作经历是雇主非常看中的。学生可以利用就业中心的校友导师项目。校友导师是指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从该校毕业的校友,他们自愿在业余时间与在校学生结对子开展座谈或者电子邮件联系,以提供一些专业的职场信息和建议。

(7)通过网络申请实习。

(8)与学校的导师和教职工建立关系:学校的老师和行政人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许多老师和行政人员与行业联系甚密,也可能成为学生人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9)扩展专业领域知识: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点是不够的。学生应该自己去阅读管理学方面的刊物,譬如《商业周刊》。

(10)考虑出国留学: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相对中国学生来说更普遍更方便,因此,想要出国的学生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在什么时候出国更合适。

3、大学第三年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

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

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 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以上《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