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对于计划找工作的人来说,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也是必要的。

一、直接瞄准招聘公司,从专业的招聘网站、报纸等媒体上挑选出那些适合自己的职位和企业。

二、告诉熟人自己的职业计划,让他们帮助你认识相关的人,并通过他们了解现存的空缺职位。如果是刚从学校毕业,或者即将毕业,尽可能与自己的老师探讨未来之路,相信没有谁比导师更了解你的能力、志向和兴趣。

三、不要轻视小公司。大部分空缺职位来自于规模小、但增长迅速的公司,尽管大公司通常在招聘员工时会大造声势,愿意花大钱,但是去小公司而且是前景不错的小公司求职,成功率要高得多,个人发挥余地也相对大得多。所以,对正在迅速壮大中的小公司特别关注一点,他们不端架子,你也容易与公司高层接触。

四、如果是面临求职的人,可以找一个求职伙伴。艰难、孤独的求职过程,很容易让人感到失望、丧气,你必须面对被拒绝的窘境。但是,伙伴间可以互相鼓励、安慰。

五、设计在线简历。求职者可以借助网络了解公司、行业现状,一则可以确定自己的求职方向,二则了解一下行业、公司的文化特色、用人要求。另外,无论个人目前是否急于换工作,紧跟行业的发展步伐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

六、总结挫败的原因。尽管大多数时候人事经理不会告知落选的原因,但是自己还得不断去反省自己的求职过程。聪明的办法是替自己设计多套求职方案,每一套方案有不同的侧重。在求职的过程中,许多意料外的小事会令你猝不及防,所以好的求职方法有时比自身能力还要重要。

七、做份找工作的预算。求职的过程需要在收集招聘信息、车程甚至在职业咨询和着装上有所花费,所以,特别是你现在还未找到工作时,算计一下,手头的钱能够支持自己搜索工作多久。


扩展阅读

“85后”应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职场迎来85后、90后,个性张扬老板迷茫

他们,年轻、浑身上下充满干劲,是标榜个性的一群;他们,思想独立,在职场上的表现与70后、80后大相径庭。

他们,便是如今新进职场的85后、90后。对企业来说,他们是生力军,然而,对自己内心的过分关注、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却使他们显得太过年轻,与职场规则产生代沟。

资深职场人士建议,对85后、90后来说,除了个性以及无畏精神,同时需要有颗成熟的心,才是完美的合作伙伴。

菜鸟心声:

公司可以换 内心最重要

晓倩今年毕业,目前在一家电视台担任编导助理,初次见面,只见她衣着时尚,卷发飞扬,短裙皮靴看似成熟,一款粉红色的限量版 HELLOKITTY手提小包却透露出她的年龄秘密。出生于1987年的她跟记者强调自己是85后而非80后,因为我们比他们更有个性。

晓倩出生于小康家庭。当年考上大学后读的是与传媒相关的专业,毕业后经爸妈的关系,直接就进了电视台,从低做起,工资不算太高,但比起还在城市中彷徨找工的同辈们已经好得太多。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没房贷没车贷,没家庭没孩子,就一个亲爹妈。而我正值小青春,大好时光没有生活压力。面对高涨的房价,晓倩坦言自己从来没购置房产的压力,她家在城内和市郊各有一套房子,所以她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加入月光族,自己赚到的钱只管自己花。小倩对记者说,她不会为任何事情屈就自己的想法,做人和工作都一样。如果哪天我觉得工作干得不开心,或许我会辞职,不是我不想奋斗,可我总得找到自己奋斗的价值所在。

上司困惑:

谁才是真正的老板?

提及公司最近新入职的85后、90后员工,身为某金融行业CFO的John颇有感慨:与70后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需要甚至急于被认可;与80后相比更为独立,思想则更为超前更为个性。这个年龄的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性格地做,不然宁愿不做。

执行力强VS服从力弱

John认为85后最值得赞赏的地方,是在工作的时候更愿意独立地承担,告诉他们工作目标是什么,只要他们内心愿意干,一般不需要上司的监督或者推动,往往会很主动很积极地完成工作,而且也会比较有创意。但是不是老板要的他们一概不管,那是他们想要做出来的结果。他补充说。在合作方面令 John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们工作中太注重自己的个性和想法,特别随意。安排给他的工作,如果不是他喜欢的,往往效率会非常低下,能拖则拖,甚至会直接问上司,为何我要做这种粗浅的事情?

挑战规则 老板迷茫

身为上级的John,在与85后下属的相处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他们往往不会考虑老板和上司的感受,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工作,老板的想法就是门口的一块石头,不值一提。还特别喜欢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常郁闷:究竟谁是老板?在他看来,新员工进来后,其实迷茫的是老板,虽然谈不上恐慌,但上年纪的上司们都颇费心思,原来的规矩往往受到挑战。的确,有时他们的想法有助于破除成规,但是多数情况下,他们以挑战的姿态对待一切,上司往往要考虑原来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方法是否对他们有效。个性和无畏是他们的标签,有理想就会付出行动,如果有颗70后成熟的心,将是完美的合作伙伴。John最后总结道。

嘉宾视点:

遵守职场规则 做好短期规划

本期嘉宾:

Boston,31岁,人力资源总监

广州日报:您认为85后、90后在求职时令您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什么?

Boston:他们不少人态度不错,面试守时,并且有自信。尤其是几个85、86年的毕业生,约面试时,还主动问电话、地址、联系人。相对而言,90后的求职者则令人感觉不太靠谱。

广州日报:相对于充满争议的90后,85后的员工有何区别?

Boston:举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我曾参与考核一个85后及一个90后的助理,负责分析数据、制订方案。85后的助理会执行运营总监的任务,在有分歧的地方会主动与上司沟通,哪怕最后还是有分歧,他也会按着上司的思路去做。而90后的员工,总会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并且一直试图说服上司按他的思路去做,任务总是无法如期完成。从公司的角度看,运营总监的能力和经验都比他们强,每当有分歧时,一定是按总监的决定去做,这就是职场游戏规则。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公司,这名85后员工如今在另一家企业当运营主管,并且已经有猎头盯上他,有更好的空间等着他发挥:90后的职员则转行了,继续做一个执行者。所以我认为,85后还是比较好,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好,并且肯从低做起。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85后应如何进行他们的职业规划?

Boston:每个人一生可能要工作三四十年,转换不同的职业,而85后进入职场两三年,谈不上长远的职业规划,但可以做短期规划。首先是通过商务场合拓宽同龄人的交际圈。今天你们都是职场的小字辈,交流会轻松,他日或许就成为你的合作伙伴,这种共同成长的经历是不可替代的。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判断是跳槽还是留守。千万不要仅仅因为其他公司开高一点的薪酬就跳槽,也不要仅仅因为现在的公司涨你15%的工资就续约。别人会因为你是熟手技工而给你开高些的价格,但排在你身后的有更多熟手技工,最终你会变得不再有竞争力。应该尝试涉及管理、带队、策划商讨、提意见的工作,哪怕只是一个三人小组的组长或者某类小业务的负责人。当你发现工作两年后,还只是一个言听计从的执行者,没有自己话语空间的小螺丝钉,那你需要检讨是因为之前没有把握好表现的机会,还是在这里不适合?

如何快速浏览求职者简历?


每个招聘季节都有成千上万份简历出没,但在收到求职者的简历后,人力资源部如何有效地从数千份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进行面试?作为一名人力资源部,你是否觉得面对很多简历你都做不到?通常HR看一份简历会做出一定的选择,第一选择只读一段短短的10秒钟甚至几秒钟,那么这么短的时间,HR是在看什么呢?下面,编辑仔细整理了一些高级人力资源专家的简历,快速浏览求职者的简历方法,迅速与编辑一起学习吧。

高级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人力资源部不可能逐个面试所有应聘者,因此,如何客观地筛选第一步收到的简历已成为一个问题。如果筛选标准不合适,可能会错过一些优秀人才;但如果筛选范围太大,会增加面试时间和招聘负担,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对第一次选择简历的具体考虑是什么?

人力资源部门对简历的评价是全面和全面的,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人力资源部门选择简历,主要评价简历中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教育经验、工作经验和个人绩效。具体选择方法如下:

第一,如果个人信息和教育经验不符合要求,通常不首先浏览和直接将其排出。

第二,在教育背景中,要注意候选人是否使用了含糊不清的术语,例如没有标明大学教育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类别。这可能会混淆专业与本科生之间的差异,或统分、委培和成人教育方面的差异。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经验和个人表现两个方面,人力资源部会看看你简历中的描述是否符合你申请的职位的逻辑。

对于刚毕业的毕业生来说,一些兼职经历并不令人惊讶,但如果他们夸大了,有些人会把其他人的表现描述为自己的表现,人事经理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直觉判断是否夸大,有些学生会写太多关于他们在校园和专业的兼职活动,这其实也不会在简历中加分。

一些跳槽的人在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明确地在申请普通职位时,列出了他们在一家知名公司的高级职位,这需要注意。也有简历说,他们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一些成就,并获得了很多证书,但从对他们工作单位的分析来看,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样的简历也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很多简历或多或少都是假的,人力资源部会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在面试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如果应聘者能平静地回答这些问题,就会把他们排除在外。

通过人力资源部来看简历的选择标准,为了避免在第一次筛选中被淘汰,现在检查你的简历能否通过吧!

求职者挑肥拣瘦 招聘企业很伤脑筋


这几天,今典广告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邹婷一有空就会登录金报都市圈圈网(http:://nb.dsqq.cn)查看毕业生的求职信息,有合适的,她就不厌其烦地拨通对方电话。让她颇感无奈的是,几天来,一直没有毕业生主动打进热线咨询岗位,更有甚者,毕业生在听说该公司招聘业务员后急急挂断电话。
金报重拳推出帮应届大学生找工作以来,参与的企业已达到近百家,毕业生人数也超过了百人。但记者发现,不少毕业生挑肥拣瘦,辛苦的工作不愿做,薪资待遇低的不甘心,尤其对诸如抛头露面的业务员岗位敬而远之,对文秘等室内工作却情有独钟,这让不少用人单位有些为难。


【现象】一听招业务员急着挂电话
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用人单位通过金报搭建的求职平台发布岗位需求,其中业务员、销售代表之类的岗位约占三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求职意向中,很多毕业生更热衷于行政、文秘等室内工作,哪怕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业务员也被排在求职意向中的居后位置。
我已经给8名毕业生打了电话,其中有几个直接回绝了。今典广告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邹婷很是无奈,企业的岗位需求刊登已经有四五天了,一直没有毕业生主动前去咨询。前两天,一名毕业生接到电话,当得知是招聘业务员时,他直言不愿做,急着挂断了电话。记者了解到,有不少招聘销售岗位的用人单位都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现在大学生都看重工作环境,只要工作轻松,薪资待遇不是问题。宁波瑞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徐先生前两天刚接到一毕业生咨询销售岗位的电话,原本约定昨天面试却一整天不见人影,估计是打退堂鼓了。如果心态没调整好,即使做了也做不久,这样的学生我碰到过好几次。面试合格的刚做销售没几天就人间蒸发了,现在的大学生抗压能力普遍较弱。


【调查】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业务销售
记者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仍然抱着挑肥拣瘦的心态,期望找一份定时定点的轻松工作,无需抛头露面。宁波某高校文秘专业的王腾,当得知要招聘业务员的企业希望和他进一步洽谈时,他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拉业务?我还没准备好。细问之下,他道出了心里话:业务员虽然能锻炼人,但作为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人脉关系,拉一笔业务谈何容易。做业务,口才要好,脸皮要厚,我现在还不行。
在为应届毕业生牵线搭桥过程中,记者向毕业生推荐销售岗位屡次被拒。做销售太累了,万一做不到业务量,自己都不好意思呆下去。一位放弃销售岗位,投奔文秘岗位的毕业生直截了当告诉记者。
浙江万里学院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企业对这方面的需求很多,但大家普遍认为这项工作含金量很低,而且底薪+提成这样的模式不稳定,所以的确存在很多学生对这类岗位不感兴趣的现象。

设计师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想有更好的发展,而成功的捷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按部就班的努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更系统的规划,如何去实现呢?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件悬的事情,在一个行业中一条路走到黑的策略,往往更能令大多数人小有成就,而如何去走这条路,如何令自己去坚持,在职业道路出现瓶颈的时候,是勇往直前,寻找广阔的出口,还是绕道而行?

抛开性格和其他因素,职业设计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这样的:助理设计师-设计师--职业设计师--知名设计师--设计管理--职业设计经理--CCO(首席创意官)。

首先给助理设计师谈起,既然出到社会,进入公司,你的职业就是:为公司创造效益,公司提供平台让你成长。别终日以设计学徒的定位阻碍自己,公司并不想花钱雇你来学习,也没有这个义务,因此,作为一个助理设计师应该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令自己提升到商业设计师的水平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也是每个走出学校的设计师需要做的第一步,坚决杜绝眼高手低

成称得上设计师的人,并不是那么简单,这部分的锻炼主要集中在高级的软件技能和优秀作品的积累,需要给客户以及行业朋友在设计师绝上的征服感,拥有一份固定的商业设计工作;

在不断积累客户与作品的过程中,经验迅速积累,开始了解到设计的更深的层面,于是商业技巧,客户关系管理,设计分析,设计策略,设计作品展示,沟通技巧的提高,对于设计的理解更为深刻,这个时候职业性成为了标签;

当你参加了一些比赛,并获得奖项,出版了一些书籍,获得了一些采访的机会,拥有了一些欣赏你作品的用户,并且有客户慕名而来给你提供合作机会的时候,你开始学会打造个人品牌,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口碑,更高的要求自己,有那么一点点名气了,就离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也有不少朋友这个时候选择了自己创业;

在面临设计管理的升级时,有个分水岭:自己是否开始单干。一部分人选择了自己创业开公司,一部分人选择了维护稳定客户做SOHO,一部分人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开始组建团队。不同的选择面临不同的挑战,对于设计的理解也由术的层面提高到道的层面,开始研究更多社会化结构与设计行业的问题,又针对事物做设计,转向到针对人做设计;

到职业设计经理的层次后,你开始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公司,一个平台,而是整个行业的宏观思维,你可以跨领域,跨媒体的研究一些通用的设计现象,并且积累了一定行业中的人脉资源和设计资源,了解如何让一个团队脱颖而出,如何通过设计使企业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如何让设计更好的参与大众的生活;

最后,也就是职业规划的终极阶段CCO。比如奥美的许舜英,日产的中村史郎,斐思态的周俊仲等。我还不了解作为CCO的可能性是否要经过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CCO的本质一定是需要敏锐的眼光,设计的品味,对于人与社会化关系的深刻理解,并且在运营,创意,市场,三位一体的关系中游刃有余的精英。

当然这样的职业规划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因为期间也会有较多的变化,它并不是设计师的发展定式,但至少可以为一些对设计师职业生涯下半段还比较模糊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方向,重要的是,你应该首先规划你自己,而不要等到被规划的那天!

早做求职规划 直面就业不公


早做求职规划 直面就业不公

关系看起来像是个无所不能的词。有人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他们父辈手中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很多学生在求职时发现,虽然传统的性别、户籍、疾病等限制已经渐渐淡出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却成了就业公平面前的拦路虎。

现如今,很多人就业依靠的是一种软渠道。南京理工大学学生会主席叶菁并不否认代际效应在就业中发挥的作用。但是她认为,大学生对这种现象所持的默许态度并不可取,成功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叶菁认为,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广播等方式,把成功需要更多的是自身努力等观念灌输给同学们,让大家清楚地意识到,不能任由代际效应来挑战就业公平。此外,除了已有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就业指导热线,方便学生随时获得他们所需的帮助。

河北理工大学学生会主席宋双杰认为,既然代际效应短时期内已经成为一种伪正常现象,我们改变不了现状,那么就要努力改变自己。毕竟不是所有单位都能靠关系进,努力提高自己永远都不会错。

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更好地实现就业,许多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大一的时候做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空洞。到大四才发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为时已晚。许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都由学校老师兼任,同学们对这门课并不重视。宋双杰认为,这门课程应该聘请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师教授。专业人士可能更知道怎样引起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而不是只为了修学分。

此外,已经加入求职大军的宋双杰发现,招聘会上常常见到用人单位有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不是直接把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么。宋双杰觉得,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产生既有企业的原因,也和青年人自身脱不了干系。首先,企业应该积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快速利益,不愿付出时间和金钱从头培养人才,这是一种企业责任的缺失。但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缘自青年人自身。很多大学生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单位付出代价培养他,经过一年、两年,当他终于从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为一个专业人才,这个学生就会跳槽。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企业不愿意付出代价培养人才。宋双杰觉得,初入社会的青年人应该懂得双赢的道理,否则,学生先失信于企业,必然导致企业对没有经验的学生关上大门。

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李越翰认为,就业公平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资源不足引起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更需要的是大学生个人素质和自我能力的提升。这里提到的素质、能力不仅仅指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指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化技能,等等。我们能感受到团中央也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比如举办挑战杯等,以锻炼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现在有一些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学生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妨选择自主创业。

对于未来就业制度的公平性,李越翰非常乐观。现在社会从上到下都在努力协调。比如,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公开化,事业单位用人也必须经过正式考试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趋势,就业公平越来越受重视,也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李越翰希望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信息,其中信息更为重要。他还建议,学校从大一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按照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大一时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各个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让同学们对这些行业有所了解,大二大三时可以告诉大家,想选择某个职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到了大四,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放信息。

金融危机让求职者面临新选择


兄弟,你那边如今状况怎么样?决定离开公司了吗?现如今,那些坐在外企办公室的白领一族已经不再用QQ或者MSN相互探讨股市的亏盈,而开始关注各自的前途问题了。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很多国家的外企依靠关闭工厂、裁员,来节约成本。在中国的外企也正面临着寒冬的到来。

危机已经临头

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15日同时宣布倒闭。

去年9月,在玩具行业出现信誉危机时,合俊集团曾邀请媒体参观工厂,期望借此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仅仅过去一年,挽回的信誉阻挡不了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香港业界有专家分析,合俊集团东莞樟木头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倒闭显然是受金融风暴的冲击,从影响和知名度来看,这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的第一案。

目前,合俊的大多数员工已平静接受企业破产事实,等着政府部门解决尚未发放的一到两个月工资,而有一些员工已开始自找出路:以为自己身处知名企业,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又开始找工作了,唉!

小白领想起国企好

在国内某白领论坛里,一位署名祺天大圣的网友发表了题为金融危机一来,就知道国企的好了的帖子:外企是不错,很风光,收入也高一大块,但不是每年都风调雨顺的。现在最担心被裁员的是外企的小白领这个帖子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短短几天里就有200多条回复。

网友百事不乐感叹:当初对全球排名前500的大牌美国企业的年薪有着神圣憧憬,现在好像也不是这样了,是不是应该选择早做跳槽打算,可是跳到哪里?已经而立之年,不会再去考公务员吧?

毕业生职场难抉择

我一直希望凭借英语去外企做一名白领,但是父母一直反对,希望我考公务员,不过我此前一直坚持。对外经贸大学英语系的学生郝爽(化名)告诉《国际先去导报》:现在我也说不好了,因为有学姐在一家规模不大进出口公司做数据分析,月薪挺高,但现在好像公司不行了,在裁员。我也犹豫了,想参加事业单位现在进行的预选招聘。

我没想到金融危机也能影响到自己的就业。记者的一位朋友张文(化名)曾经在一家事业单位下属的报刊做记者,因为对于薪酬的考虑,放弃职位去一家中法合资的投资银行做财经分析。最近张文却很担心:因为公司传言本部要节约成本,正在考虑裁员,我心里有点后悔当时刚毕业心太高,草率地做了一个决定,谁知道以后怎么样呢。

以往,像张文、郝爽这样钟情于外企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但如今毕业生们在做职业选择时就要仔细掂量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好像都在考研,或者应聘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之类,不再问津外企。不过还是有一些胆大的同学,认为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其在中国的业务。

时刻为失业做准备

在经济衰退阴霾下,金融海啸的冲击开始由最初打击金融和楼市行业,波及制造业,不少公司近期都宣布大幅裁员。

据香港《文汇报》还援引一份针对美国就业市场的调查称,有56%的企业高层预期来年裁员,47%的员工忧虑失业,25%人开始翻阅招聘广告或更新自己的履历表,为可能面对失业做准备。

金融危机下过半求职者愿跳槽


近日,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人才网站山西人才网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的求职者跳槽观念问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12%的受访者倾向于有好机会当然跳,其中男性占70%。
跳槽取向各不同
参与本次网调的共有536人,其中,年龄在2125岁的占比46%;26岁30岁的人群占比32.69%。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认为薪资福利是吸引其跳槽的主要标准;而62.82%的受调查者在跳槽时会考虑个人职业的发展前景。在受访者中,有49.36%的人在跳槽前有详尽的计划,年龄在30-35岁的跳槽者更为理性,调查显示,相关人群更关注自身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对自身的影响,
而薪资福利等因素被排在其次。
选择跳槽需谨慎
针对跳槽问题,山西人才市场有关专家表示,单纯看重薪酬待遇而盲目跳槽是一种非理性的择业方式,部分企业负责人可以接受在2-3年出现一次跳槽经历的求职者。但如果跳槽过于频繁,企业方会认为该求职者缺乏踏实的工作态度,或者会对其的工作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产生疑问,并因此将此类求职者拒之门外。省人才相关专家分析,一个职位的经验积累和沉淀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特别是某些技术职位,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在职时间太短,根本不可能掌握职位的具体事务,更不用说是积累和提升了。同时,多数猎头公司也会把频繁跳槽的人剔除于人才库之外,高位、高薪绝不是频繁跳槽的结果。
做好规划最重要
才市专家建议广大求职者,为提高工作待遇、扩展发展前景而选择跳槽本无可非议,但跳槽并不适合每位求职者,同时,也不可过于频繁。求职者在准备跳槽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自身特点与跳槽动机,排除非理性因素,并做好合理详尽的规划,以免因盲目跳槽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企业招聘增加心理测试引来求职者质疑


心理测试不该是最重要的参考

主持人:企业招聘该不该引入心理测试?

王务超:的确有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采用心理素质测评,既有外资企业,也有本地企业。企业采用心理素质测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招聘到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比如营销代表就需要外向的个性。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把测评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使用,但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使用,实际上很多企业也是把它当作重要的参考使用。

曹芬元:现在心理健康常识有所普及,企业招聘人才时也增加了这项内容,这应该说是个进步。但因为心理测试是根据人的行为推测人的心理,它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对人的了解,所以不是绝对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增加心理测试内容,如果是作为参考,本无可非议,但不能把它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更不能仅凭几百道测试题就决定取舍。

任万钧: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些特殊岗位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严格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换个角度看,人的素质包括很多,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共同综合作用构成人的素质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讲,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工序,能够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就证明学生已具备了高等教育的学养和知识标准,具有了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人的心理总是第二性的,总是随着客观世界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或现在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不代表以后就永远健康。企业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很先进,但这应该表现为,在员工工作过程中,对员工心理健康进行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和监测,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


 测试体系要科学健全

主持人:心理测试有哪些利弊?企业招聘时心理测试的度应如何把握?

王务超:心理素质测评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招聘效率,可以帮助企业找到一批候选人。

当然也可能错过真正的人才,毕竟目前没有一家测评能真正保证其信度与效率为100%。

曹芬元:用心理测试考查人只能作为辅助工具,绝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心理测试有专门量表,测试结果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不能草率行事。专业人员在作测试时,必须征得对方同意,而且要在完全真实的情况下测试,这样得来的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用工单位的心理测试,因为被测试者在完成量表时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其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不具备专业心理知识,对结果的解释也会受到限制,这样反而会丧失许多招聘到人才的机会。

任万均:应根据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特点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作心理测试,而且心理测试的方法和体系要科学健全,才可以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参考。

学校亟待加强心理健康

主持人:企业招聘人才时,增加了心理测试,这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王务超:今年年初我们作过一个调查,是面向大专毕业生的,也包括研究生,让他们自己说最感觉苦恼的是什么?他们认为,首先是团队协作比较差,不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其次是总想提升影响力。第三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表达,不知道怎么沟通,怎么表达。很多人对别人有想法、有意见,又不敢提出来,憋在心里。这些如果不及时解决,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这也反映出这些学生还缺乏相关方面的素质。企业在员工培训中还要进行许多这方面的培训。如果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就重视基本素质层面的培养,同时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企业就不必这么担心了。所以,企业真正希望的是学校加强学生素养教育,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

曹芬元:企业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80后、90后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家里所有的人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情,这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学习各种能力的机会。这种先天的不足,更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城市开始受到重视,但在绝大多数地方还很薄弱。心理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也很尴尬。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遇到困难。

任万钧:企业聘人增加心理测试,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在普遍意义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还要针对岗位要求,分专业、分行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西京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做法,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以上《求职者规划设计应早进行》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求职者应掌握哪些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