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据悉,在2006年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将继续在华招聘,更多的计算机人才和应届毕业生有望成为李开复关门弟子。

Google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中国进行的招聘活动和近1万5千名编程人才踊跃参与的正在进行中的 Google中国编程大赛,让 Google 看到了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他们对 Google 的热爱, 2006年 Google 招聘将继续向计算机科学人才和毕业生敞开, 欢迎更多的人才加盟。 中国学生的热情和才能尤其是动手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Google 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表示,凡是符合要求的优秀计算机人才我们都非常欢迎加盟。

另外,Google还将引入一些世界级科学家加盟Google中国,帮助Google中国为新员工提供更好的培训。这些世界级科学家的加入,将使得Google中国对本地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zc530.com推荐

职业规划必须继续寻找,不要停顿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很多人一生都在困惑自己到底应该以什么为职业。有人一直到死也没想清楚,有人到死才想清楚,我不知道哪类人更遗憾。

老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现代社会,不光女怕嫁错郎,男人也怕娶错妻。不光男人怕入错行,女人也怕入错行。

入错行的后果有三:

第一,不容易赚钱。既然行入错了,那就是wrongfit(人—岗不匹配),就不是rightfit(人—岗匹配);不是rightfit,就很难有出众的表现;没有出众的表现,进步就缓慢;进步缓慢,收入就有限。

第二,不容易幸福。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天24小时,除掉吃喝拉撒睡用去一半,还剩12小时,8小时全在工作上了,加上加班,很多人清醒时间完全花在工作上了。所以说,选择了职业,基本上就等于选择了生活方式。特别在中国这样的工作文化里面,8小时之外,几乎没有生活。不夸张地说,选对职业,就选对了生活。

第三,不容易自我实现。打个比方,如果当初爱因斯坦真的应邀参加以色列总统竞选,而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真的当选,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个蹩脚总统,少了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假如爱因斯坦从小就“被”励志成为总统,而走上从政的职业发展道路,那么,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会因为很难发现自己的伟大,而变得郁郁不得志。

有人选错了职业,是因为不了解行业。记得我初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个班会上,主题就是以心理学为第一志愿的人,分享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

我发现,大家的选择,竟大多是基于对这个专业的曲解。因为不了解而犯的职业选择错误相对容易避免。

最好的办法,是问问从业多年的成功人士、平庸人士、郁郁不得志人士,听听他们怎么说这个行业,然后再作选择。

更多人选错了职业,是因为不了解自己。

如果把职业比作航船,而每个人的核心职业价值观,就像是锚。艾德加。施恩(EdgarSchein)写了一本书,叫做《职业锚》(careeranchor),把人们的careeranchor分成8种。

CareerAnchor之一:技术/职能。“我拿到了博士学位,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管理是很累的事情。千万别让我管事,我只想做化工专家。”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Anchor之二:管理才干。“我喜欢作决策、不怕冒风险。我不怕得罪人。我希望最终做到总经理岗位。”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Anchor之三:创造力。“我不能让我的创造力消耗在企业内的日常琐事中,我要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很多创业者属于此类。

CareerAnchor之四:独立自主。“被人指手画脚,却还得装孙子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事。所以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工作。”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很多创业者属于此类。

CareerAnchor之五:保障。“我需要稳定的工作让我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同时从事业余爱好。所以我选择在政府机构工作。”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Anchor之六:服务/献身某项事业。“帮助别人的事业(扶贫、环保)最有意义。”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Anchor之七:单纯的挑战自我。“我因为厌倦而频繁更换工作。”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好在现在的职业选项非常多,足够这类人玩一辈子的。

CareerAnchor之八:生活质量。“我不愿为职业发展牺牲生活质量。”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这种人是人群中的另类,他们会放下工作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然后去从事自己的爱好。

为了认清自己的careeranchor,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由于每个人的自我认识程度不同,加上外界宣传的影响,对号入座谈何容易。

虽不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过,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回忆童年也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那些找到真爱的职业的人,往往重现了他们在幼儿园时代的生活方式:那些远离孩子群孤独地玩沙子的孩子,现在大都成了自由职业者;那些制定游戏规则领着大家玩的孩子,现在大都成了领导者;那些敢于深入险境铤而走险的孩子,现在很多人都在创业。

成功与否,倒在其次。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老了,既然选择了,就这样一直做下去吧。但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生,还是听听史蒂夫。乔布斯的感言吧:Keeplooking,don‘tsettle。(继续寻找,不要就这样轻易安顿下来)

接纳始于未开始之前


经常听到朋友这样分享: 见到来访者或者什么陌生人,发现他和我想象中的不同或者他的观点与我的不同,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要接纳,要接纳。”

经常听到朋友这样分享: 见到来访者或者什么陌生人,发现他和我想象中的不同或者他的观点与我的不同,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要接纳,要接纳。” 果然,后来我们会面的结果向好的方面进行了。

以前,我也经常为这样的经历而赞叹自己,但是最近我发现,接纳可以发生的更早。当我们初次遇见一个人的时候,在见面的一刹那,我就看到了他的眉眼、他的五官、他的身材、他的穿着以及他的动作,由此我心里可能在想:“这个人的嘴唇很薄,据说这样的人比较刻薄啊。” 或者我闻到了他身上的香水,如果我喜欢这样的做法,我可能判断:这个人是比较注重个人形象的,但如果我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会生出排斥的念头,认为他和我不是同一类人,自然和他想不到一块儿。再进一步,我由此人联想到了其他任何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联想到的人或事有可能是让我愉悦的,也可能是让我不悦的,至此,以上从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触碰到的,到想到的,联想到的,可能是在见面的第一秒中完成的,而见面的接下来的时间,我要不断地修正或者印证自己的这些结论,当需要修正结论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所说的“接纳”了。

由此我们看到,由于我们把接纳放到了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人或事情发生的当下,虽然这已经是一个能觉察当下的高手,接纳就已经非常困难了。需要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分别心,若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

由于优步、滴滴的盛行,我最近突然有了每天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期间不难遇到很多兼职的司机,他们有的对路径不熟,有的对系统不熟,有的性子急躁,有的驾车谨慎缓慢,如此种种让我几乎每天都要动用我的“接纳”能源。然后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了,如果我早早地设定我接受所有的状况,或者认为一切状况都是合理的甚至是应该的,当我真的面对状况的时候,我已经无需接纳,而是可以无障碍地顺利进行下去。

愿我们在这条无止境的路上越走越远,愿我们接纳这样的自己和世界!

职业规划师认证>>>>

李开复:工作原地踏步怎么办


Q:开复老师您好,我目前就职于一家外资工程公司,整个集团的效益不错,公司在中国整体的效益也不错,但是我所在的啤酒部门,已经过了它黄金发展时期(90年代)。由于面临国内的竞争,另外由于以前在国内做的某些项目不是很好,基本失去了大客户。现在基本上很难拿到订单了,2007年几乎是光头。我主要是做报价方面的工作,因为很难拿到订单了,所以根本没机会做项目,这样做了两年,我觉得很没希望很枯燥,已经是非常重复无聊的劳动了,我很厌倦了,也觉得2007基本上是浪费了,所以打算重新换个工作机会。

我挺喜欢和工程相关的工作,我也想找和此相关的工作。我也考虑过可以自己自学相关内容,然后找机会去应聘相关职位,但是现在整天忙着做重复报价,虽然无聊重复,但是却很忙,很让人郁闷。现在每天工作都提不起热情,回首过去的一年,人家都是积累工作经验,加薪升职,而我只是虚度,很苦闷。

开复:首先,赞赏你自己发现原地踏步的问题,并且努力主动找到解决方法。刚进入职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继续学习,如果你没有每天都在学习、进步,那么你很快就会被淘汰了。

换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你用一个我称为两步计划的方法:从下一步的下一步往回做计划。

这个两步计划的想法来自于Google 的高级副总裁 Jonathan Rosenberg。他说:每周都有两三个人找我,希望我帮助他们做职业计划。我的回答很简单:拟定你三到五年能达到的一个完美工作,写你那时可能会拥有的履历表。评估你对那个工作申请的可能性,你的强项和弱项。把你的分析拿给比你资深的人评估,让他们帮助你做一个落差分析和你的培训、发展计划。

例如,如果你的下两步是想进入微软营销部门做销售,那么现在你可以去做一下咨询,然后你可能会发现这个部门从不雇应届毕业生,但是这个部门需要不少技术人员做售后服务,而且有不少这种技术人员在一段时间后能够转做销售。那么你的第一步就可以先申请售后服务的职位,然后再通过努力做到销售。

在二十一世纪,换工作和换公司是常见的,只是大部分人是为了更多的钱或更高的职位才换的。但是,我建议你应该用 职业规划 来引导自己,而在你的 职业规划 中,职业生涯就像攀岩,需要一步一步往上攀,同一时间四肢只能有一肢离开岩壁,否则就要跌落悬崖;职业生涯也像爬山,不应在山脚下徘徊,而应该选择一条道路,然后一点一点调整,并不断向山顶逼近。只要一步一步来,你可以从啤酒报价工作转到食品报价工作,从一个二流企业转到一流企业,当然也可以从非管理工作转到管理工作。

在你换工作之前,可以和公司沟通一下,如果你的表现都很好,他们也可能会为了挽留你,让你换一个部门。

继续寻找不要停下来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很多人一生都在困惑自己到底应该以什么为职业。有人一直到死也没想清楚,有人到死才想清楚,我不知道哪类人更遗憾。

老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现代社会,不光女怕嫁错郎,男人也怕娶错妻。不光男人怕入错行,女人也怕入错行。

入错行的后果有三:

第一, 不容易赚钱。既然行入错了,那就是wrong fit(人-岗不匹配),就不是right fit(人- 岗匹配);不是right fit,就很难有出众的表现;没有出众的表现,进步就缓慢;进步缓慢,收入就有限。

第二, 不容易幸福。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天24小时,除掉吃喝拉撒睡用去一半,还剩12小时,8小时全在工作上了,加上加班,很多人清醒时间完全花在工作上了。所以说,选择了职业,基本上就等于选择了生活方式。特别在中国这样的工作文化里面,8小时之外,几乎没有生活。不夸张地说,选对职业,就选对了生活。

第三, 不容易自我实现。打个比方,如果当初爱因斯坦真的应邀参加以色列总统竞选,而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真的当选,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个蹩脚总统,少了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假如爱因斯坦从小就被励志成为总统,而走上从政的职业发展道路,那么,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会因为很难发现自己的伟大,而变得郁郁不得志。

有人选错了职业,是因为不了解行业。记得我初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个班会上,主题就是以心理学为第一志愿的人,分享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

我发现,大家的选择,竟大多是基于对这个专业的曲解。因为不了解而犯的职业选择错误相对容易避免。

最好的办法,是问问从业多年的成功人士、平庸人士、郁郁不得志人士,听听他们怎么说这个行业,然后再作选择。

更多人选错了职业,是因为不了解自己。

如果把职业比作航船,而每个人的核心职业价值观,就像是锚。艾德加施恩(Edgar Schein)写了一本书,叫做《职业锚》(career anchor),把人们的career anchor分成8种。

Career Anchor之一:技术/职能。我拿到了博士学位,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管理是很累的事情。千万别让我管事,我只想做化工专家。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二:管理才干。我喜欢作决策、不怕冒风险。我不怕得罪人。我希望最终做到总经理岗位。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三:创造力。我不能让我的创造力消耗在企业内的日常琐事中,我要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很多创业者属于此类。

Career Anchor之四:独立自主。被人指手画脚,却还得装孙子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事。所以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工作。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很多创业者属于此类。

Career Anchor之五:保障。我需要稳定的工作让我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同时从事业余爱好。所以我选择在政府机构工作。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六:服务/献身某项事业。帮助别人的事业(扶贫、环保)最有意义。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七:单纯的挑战自我。我因为厌倦而频繁更换工作。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好在现在的职业选项非常多,足够这类人玩一辈子的。

Career Anchor之八:生活质量。我不愿为职业发展牺牲生活质量。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这种人是人群中的另类,他们会放下工作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然后去从事自己的爱好。

为了认清自己的career anchor,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由于每个人的自我认识程度不同,加上外界宣传的影响,对号入座谈何容易。

虽不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过,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回忆童年也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那些找到真爱的职业的人,往往重现了他们在幼儿园时代的生活方式:那些远离孩子群孤独地玩沙子的孩子,现在大都成了自由职业者;那些制定游戏规则领着大家玩的孩子,现在大都成了领导者;那些敢于深入险境铤而走险的孩子,现在很多人都在创业。

成功与否,倒在其次。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老了,既然选择了,就这样一直做下去吧。但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生,还是听听史蒂夫乔布斯的感言吧:Keep looking, dont settle.(继续寻找,不要就这样轻易安顿下来)

继续寻找,不要停下来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很多人一生都在困惑自己到底应该以什么为职业。有人一直到死也没想清楚,有人到死才想清楚,我不知道哪类人更遗憾。

老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现代社会,不光女怕嫁错郎,男人也怕娶错妻。不光男人怕入错行,女人也怕入错行。

入错行的后果有三:

第一, 不容易赚钱。既然行入错了,那就是wrong fit(人-岗不匹配),就不是right fit(人- 岗匹配);不是right fit,就很难有出众的表现;没有出众的表现,进步就缓慢;进步缓慢,收入就有限。

第二, 不容易幸福。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天24小时,除掉吃喝拉撒睡用去一半,还剩12小时,8小时全在工作上了,加上加班,很多人清醒时间完全花在工作上了。所以说,选择了职业,基本上就等于选择了生活方式。特别在中国这样的工作文化里面,8小时之外,几乎没有生活。不夸张地说,选对职业,就选对了生活。

第三, 不容易自我实现。打个比方,如果当初爱因斯坦真的应邀参加以色列总统竞选,而德高望重的爱因斯坦真的当选,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个蹩脚总统,少了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假如爱因斯坦从小就被励志成为总统,而走上从政的职业发展道路,那么,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会因为很难发现自己的伟大,而变得郁郁不得志。

有人选错了职业,是因为不了解行业。记得我初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个班会上,主题就是以心理学为第一志愿的人,分享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

我发现,大家的选择,竟大多是基于对这个专业的曲解。因为不了解而犯的职业选择错误相对容易避免。

最好的办法,是问问从业多年的成功人士、平庸人士、郁郁不得志人士,听听他们怎么说这个行业,然后再作选择。

更多人选错了职业,是因为不了解自己。

如果把职业比作航船,而每个人的核心职业价值观,就像是锚。艾德加施恩(Edgar Schein)写了一本书,叫做《职业锚》(career anchor),把人们的career anchor分成8种。

Career Anchor之一:技术/职能。我拿到了博士学位,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管理是很累的事情。千万别让我管事,我只想做化工专家。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二:管理才干。我喜欢作决策、不怕冒风险。我不怕得罪人。我希望最终做到总经理岗位。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三:创造力。我不能让我的创造力消耗在企业内的日常琐事中,我要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很多创业者属于此类。

Career Anchor之四:独立自主。被人指手画脚,却还得装孙子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事。所以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工作。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很多创业者属于此类。

Career Anchor之五:保障。我需要稳定的工作让我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同时从事业余爱好。所以我选择在政府机构工作。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六:服务/献身某项事业。帮助别人的事业(扶贫、环保)最有意义。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

Career Anchor之七:单纯的挑战自我。我因为厌倦而频繁更换工作。 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好在现在的职业选项非常多,足够这类人玩一辈子的。

Career Anchor之八:生活质量。我不愿为职业发展牺牲生活质量。有类似想法的,就是这类人。这种人是人群中的另类,他们会放下工作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然后去从事自己的爱好。

为了认清自己的career anchor,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由于每个人的自我认识程度不同,加上外界宣传的影响,对号入座谈何容易。

虽不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过,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回忆童年也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那些找到真爱的职业的人,往往重现了他们在幼儿园时代的生活方式:那些远离孩子群孤独地玩沙子的孩子,现在大都成了自由职业者;那些制定游戏规则领着大家玩的孩子,现在大都成了领导者;那些敢于深入险境铤而走险的孩子,现在很多人都在创业。

成功与否,倒在其次。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老了,既然选择了,就这样一直做下去吧。但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生,还是听听史蒂夫乔布斯的感言吧:Keep looking, dont settle.(继续寻找,不要就这样轻易安顿下来)

李开复谈职业规划与时间管理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学生

开复老师,你好,我是在美国读本科的一名大四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出来留学)。美国文化和教育中的自由,独立,创新的理念让我逐渐学会了自学和自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困惑和不解,希望有过留学经历或者经历过我现在困惑的人能够提供一些建议,我将我的问题总结了以下的几个大的方面:

【职业规划】留学让我变成了文化夹层产物,所以在职业规划上不符合多数给国内大学生的建议,与此同时也不能完全按照美国本科生的职业路线(因为面临H1B工作签证指标的限制,美国的公司多数只招收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specialized in a certain area or have advanced degree,国际学生本科生在招聘会上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点),难道为此我就一定要去读博吗?通常博士学位都是要做教授和从事科研事业作准备的。我该如何规划读博和以后的就业具体关联在一起呢?如果回国发展,我又该从哪里开始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工作呢?所以我想请教各位老师,80后本科留学该如何去做职业规划?

【时间管理】和很多美国的本科生一样,我选择住在学校周围的公寓里,但是每次回去后学习的效率都很低,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常常浪费在上网上。我的美国室友比较散漫,多少会给我一些不良影响,我很想听听大家关于管理时间的建议。

 李开复:

 有关职业规划

许多人都把人生简单地分成两个阶段,读书时做学习规划,毕业后再做职业规划。而学习规划往往被简单地概括为考研、成绩、出国等目标。但是,这种做法混淆了读书的真实目的学好本领,完善自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

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阶段性规划等传统做法僵化了学生对学习和工作的思维方式,我给大学生的建议是: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也就是说,同学们要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尽早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用理性的思维和主动的态度,在深度认知,广泛体验的基础上,为毕业时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常,我把职业规划分成以下三个步骤:

1. 认识自我:即,寻找自己的理想、兴趣、天赋并积极调整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应逐步找到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兴趣是什么,自己在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暂时还不知道兴趣在哪里,就要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多尝试,多挑战自己,让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许多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其实大家也可以在寻找兴趣的同时培养兴趣。你所学的专业可能和你最感兴趣的专业有跨领域合成的机会。

2. 了解工作机会:在这里,我们必须知道,专业方向并不等同于今后的工作内容。美国前教育部长 Richard Riley曾经说过,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根本就不存在。这表明,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对业界的认识,不断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工作前景、国际竞争等等。我建议同学们多花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些优秀的企业,看一看在这些企业中的真实工作情况。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信息,咨询有经验的人,争取参观企业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多听企业宣讲或报告会。最后,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务实。你的第一个工作最好从基层做起。你也一定要清楚,基于自己的能力,自己向往的工作机会是有可能争取到的。

 3.拟定职业规划:当你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相关工作机会后,多去尝试,尽量把自己的兴趣、天赋和理想匹配到自己可以发挥潜力的工作机会上。之后,你应该静下心来拟定一个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应基于你的理想和兴趣,与工作方向做一个务实的结合。一方面,自己要计划在校期间如何最大化进入理想公司的机会;另一方面,对职业生涯的计划要循序渐进,就像攀岩那样一步一步往上攀登。我建议在做实际的职业规划时,对那些不容易一步到位的目标,最好用两步计划法:先为自己三到五年后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咨询并确定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然后分两步实现目标(例如,先去读一个相关领域的硕士,先去另外一个部门,或先加入另外一家公司等等,以便你最大化在三到五年后实现该目标的机会)。

 有关时间管理

[征文]未历黑暗怎懂光明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冷漠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街上随时可以感受到人们匆匆的步伐,但却知道他们要去向何处。---- 题记

父 母因为事业关系,对家庭关注度却更多物质性,很多时候便是简单的问候一句钱还够吗,我也总是点点头,望着他们匆匆的背影很多话想说却又假装沉默,当时为了 舒缓心情,我便来到北京,最开始的美好憧憬很快便被现实所冲击,因为要生存,于是便做起了第一份工作,初入职场本想收获友情。但,你有没有遇到过一种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对你好。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杀了你。以为是共患难的兄弟居然变成互相出卖的结局,从那时以后,我的心上又多了一道伤口,渐渐职场变成了战场。

亲 情的迷失,友情的背叛那么爱情呢,下班的时候很多同事都会聊一些八卦,甲:你看人家xx原本家里非常穷,就因为找了个有钱媳妇,老丈人给买的房子车子,听 说别的地方还有房子呢,我怎么没那个命呢,怎么就不是小白脸呢?乙:那你应该去整容 哈哈 甲:我的另外一个客户原来就是一个刚毕业学生的,什么都没有,因为做了一个50多岁男人的小三,在北京跟她买了一套房子呢。乙:哎,这社会….. 那对爱情美好的憧憬也慢慢的也关上了门,我那时就像一只困在笼中的鸟,很想改变这种状态,却又感到自己非常无助,真的是没有办法了呢,还是自己内心被什么 困住了,因为工作性质偶尔会有一些应酬,第一次觉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帮人说着虚伪的话,大家互相吹捧着,ktv鬼哭狼嚎着,一 帮人惺惺作态的在喝彩,一些人高亢着演讲,而底下是一帮困惑听众,酒桌上大家说着虚假的话,酒一杯杯的下肚,喝多之后每个人口中都叫着兄弟,利益下都会被 吹的灰飞烟灭,我曾经呆过这种环境中很长时间,不知不觉变得有些麻木了。直到有一天,很久不读书的我心血来潮,打开了当当网,搜了一下畅销书榜单,一本叫 做《拆掉思维力的墙》映入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了起来,最后就像一个长期关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丝光明,终于知道有时世界不是那么的单一,还有着另外一 群人,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种关系,还有一个叫做梦想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这位作者,依稀记得,第一次进入教室,摆放着许多 圆桌,桌子上已然准备好了茶杯,而在座位上也已经陆续坐了一些人,我看了看手上的座位号,在观察了一下后便坐在了位置上,大家做了一些自我介绍后,期待已 久的主角便缓缓登场了记得那天老师穿着粉色的衬衣,卡其裤,第一次见到老师便被其的亲和力所震撼,尤其是那慈眉加上善目让你很难抗拒,刚开始的时候一直用 大脑在倾听,但是过了一上午之后,下午再次到课堂上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灵已经融合到课堂之中,同学们互相探讨的声音,以及柔和的背景音乐面对周围的同学以 及环境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回忆当时这种场景,真的很想一场梦,真的不希望它醒来,这让我想起《无间道》里的一个镜头,陈永仁告诉李心儿医生说只有在你这 我才能睡得着,我也想告诉古典老师在你的课堂上,我那麻痹已久的心灵才会得到休息, 在课堂上你会看到很多可爱的同学,人们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地方,分享各自的心得,收获着那卸下面具后的真诚,我仿佛被这美轮美奂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 直觉的大脑变得一片空白,四周的时光仿佛静止一样,依稀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后来我才知道那种感觉叫做神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在当下,依稀回想起来过去的 我总是一双呆滞的双眼,站在一个角落中两眼无神的张望,不知望向何处,现在我才发现我的心病已被这最好以及最坏的时代播下了种子,那时病态的我也经常回想 我的过去,总是在仰望别人的生活羡慕他们的幸福,而却忘记为此而努力,而我却为何一直陷入最不美好的一面,看到以及感受到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世界 上还有什么真值得相信的吗,别人对你的好,是否真的会有陷阱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白天清醒的我,而却在梦中解脱清醒的苦,也许当问题久了,本意识的逃避, 时间久了便会麻木,因为你总是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在欺骗着,把虚无缥缈的东西当做真的,活在自我的小世界中的幻想苟且的喘息中,是否有一天你会真正鼓起 勇气,面对这一切,想着去解决周围的一切,梦终会醒,而把我从梦中惊醒的人正是古典老师,他让我下定决定决心离开那个与内心厌恶的环境,让我体验了另外一 种生活,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梦想这个东西,让我知道我的行为还差的很远,让我觉得我自己还不够努力,不够相信,不够勇气,不够坚定,不够区分需要与欲 望,也许生活中我们总是看着别人的幸福舔着自己的伤口,总是幻想着那要是自己的人生多好,那你是否又把注意力转向你自己,是否学会温暖自己是否学会去相信 自己是否学会去自尊自爱自强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呢,是否有一天你那麻痹的灵魂会被刺痛呢,让你有所醒悟呢,是否因为遇见一些人自己慢慢变得相信了,是否还知 道有种东西叫做理想呢,是否真的努力了呢?是否生活除了黑暗还有其它一些美好的点缀呢,是否除了利益的朋友还有一种人叫志同道合呢?

这 些都是我在倾听课程之后对自己的反思,终有一天你的心灵会告诉你答案,你要用你的人生去证明这些问题的答案,真正有目标梦想的人都会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去 做。幸福之旅课程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不相信到一点点的相信,寻找到了很久没有的幸福感,也让我重新点燃我的梦想,开始关注美好的一面,尊敬的读者抱歉占 有您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度并不是那么强烈,当时间的价值再被赋予一些特定的意义后,你会感受到神驰的感觉,请把自己时间交给自己 的真正对您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事情上吧。寻找让你感觉神驰的生活吧。

祝您幸福!

职场中“29岁现象”:是继续打工还是创业?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out(过期)了,所谓的29岁现象。你是否内心也开始焦虑,是否心里的那颗创业的心亦开始蠢蠢欲动?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out(过期)了,所谓的29岁现象。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翻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当你站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当身边又一位朋友宣布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了。你是否内心也开始焦虑,是否开始夜不能寐,是否心里的那颗创业的心亦开始蠢蠢欲动?

职场中29岁现象

三十而立的古训让现代职场中许多29岁的男人出现惶恐,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佼佼者做不切实际的攀比,攀比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向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沈志华在这个中型企业已经工作五六个年头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不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遭遇到职场天花板:工作了这么久,公司该涨的薪水也涨了,该提拔的职位也提拔了,基本上,薪水和职位都已经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了。二十出头那会,沈志华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因而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的心智非但没有成熟,反而越来越急躁了。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得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沈志华渐渐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倦怠和迷惘,成为29岁现象里的男人们的普遍心理。作为职业人,他们被企业按照职业、职位的标准来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作为企业人的报酬。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这次交易的结束。从此,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是员工却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作为职业人的男人产生焦虑与倦怠情绪的根源。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在外企工作的职业人碰到了天花板,然后去了内企延续职业生涯,但在内企的人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尽管今天被称为经理或者别的什么头衔,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有着一份或许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而已。

既然职业不是未来的保障,一个具有长久考量的职业人就会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一个创业人数很多的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是他们更需要的是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而立和未来的保障做设计。但是不是一遇到瓶颈时期就得逃离职场,选择去创业呢?是不是选择创业就能让前途一片光明呢?不管做什么,盲目地去做,不加分析地去做,结果必定是失败居多。不妨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成为29岁现象里的一分子吧。

29岁现象较为普遍,对于不少已经成功或者尚未成功的人士可能在职场经历中都会遇到,只有少数一帆风顺的人,可能较少面对这个问题。内因是没有足够地反省自己,内在潜能没有充分地释放出来,外因则与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工作单位和工作部门等不适合自己有关。

对于29岁现象,应该首先反省自己,看是不是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如果没有,就很难投入地去工作,更不会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出佳绩。其次要从周围的环境寻找原因,看自己的风格是否与上司相符合等。不管怎样,29岁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讲只是开始不久,还有许多机会,只要放平心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会成功。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二十几岁的男人,一定得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脚踏实地工作,积累经验,做到能够自食其力,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了解自身能力、经验和擅长,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有稳定的收入,有较为确定的预期。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彻底地了解,然后才能确定,到底是通过继续做职业人还是通过自己创业来走出这个瓶颈时期。

创业与打工,哪个风险更大?

创业与打工,哪个风险更大?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当然是创业的风险更大啦。其实,创业与打工都有一定的风险。很多说创业风险大的人,他实际仅仅是从金钱这个原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并没有从整个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来分析。因为人生心理的快乐程度不能忽视,创业的人,是痛并快乐的,而打工的人则是快乐并痛着。

打工人群压力大不大?看看书架上最近卖得特别火的那些书的广告词就知道了:上班族的福音、减压、舒缓精神疲劳、治疗办公室综合征再有,报纸杂志上,诸如如某某公司的某某精英因工作压力巨大,跳楼自杀之类的新闻并不鲜见。很有可能,上班族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创业者的原始压力。

打工者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工作待遇低吧,自然是担忧了今天担忧明天;工作的薪水报酬较高呢,又担心因为工作的失误而影响地位和待遇,原因就在于薪水是别人给的,所以心里总会有一种不踏实感。这也是实际生活中很多收入较高的人选择创业的心理因素之一,他们需要更大的心理释放,需要更大程度去实现价值,所以对他们来说,创业更有乐趣,风险因素则被这种乐趣带来的热情而击败下去,对他们来说创业风险远没有在公司占据高位时所具的风险高。而当打工者失去工作之后,往往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迷茫,自信心可能因此受损,对他寻找下一个工作带来无法抹去的阴影。而这个结果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打工并非一本万利,那创业又如何呢?创业需要好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打工需要良好工作态度和丰富经验。否则都可能会被淘汰出局。创业,可能会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导致亏损,这是创业者不愿意见到的,也是大多数人考虑到的主要风险,然而,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经历过过程的人,失败后他会怎样做呢?在实际生活中,创业亏损后,大多数人宁可接受教训和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而不愿意再去打工。这就说明,其实创业是得到了更多的价值性的东西,至少他还敢再来。可能他第一次创业的时候,还不具备这么大的勇气呢!原巨人史玉柱创业可谓败得倾家荡产吧,但是他依然选择创业,并且做得不错。未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是喜欢创业的现象说明,创业过程确实可以让人们得到超出金钱范畴之外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创业的过程产生了乐趣,乐趣激发了热情,热情屏蔽了创业的风险,最终走向了成功。

打工好还是创业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打工是在燃烧青春,当生病、年老不能工作时,收入会减少,生活就会没保障。创业不同,它是在建管道,为的是让收入如自来水管道中的水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源源不断的流进来,并且惠及子孙后代,初期是辛苦的,后面是甜美。

创业和打工只是两种生存状态,如果要说风险谁高谁低,那么就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看待了。二十几岁的男人,千万不能创业者就是强人,打工者就是安逸之人,而贸然地辞掉工作去创业。看看你自身的情况吧。如果你打工会经常挑槽,也许你更适合创业;如果你可以稳坐钓鱼台不挪地方,你也许更适合打工。总之,创业和打工,风险共存,而风险因人而异。

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二十几岁的男人,大多数是沿着父母或者社会安排给我们的既定路线过来的:学习、工作。到底要不要创业,能不能创业?这是一个常规之外的问题。我们发现,虽然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都很有能力。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有才华的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求富愿望和坚强的行动力,从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而沾沾自喜。就像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戴尔计算机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美国股票投资之神巴菲特等,他们喜欢打破僵硬的社会角色带给自己的约束,毫不惧怕创业将会带来的巨大风险,年纪轻轻就挖掘出了自己的第一桶黄金。在前面我也说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打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到底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创业者的第一素质是商业敏感

你有没有对财富的敏锐嗅觉力?你能不能从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极其细微的事情中发现巨大的商机?如果你打算创业,你就得先好好审视自己是否具有商业敏感。

加拿大多伦多Spinmaster玩具公司创立于1994年,1998年销售额是200万美元,1999年销售额已达420万美元。公司创立时,三位创始人:哈拉里,27岁;瓦拉迪,29岁;拉比,28岁。

1991年,哈拉里和拉比这对恋人在西安大略大学读绘画艺术,并沉浸在招贴画的艺术灵感之中。有一天,拉比突发想像,这么精美的艺术作品,何不将画拿出去卖钱?两人一拍即合。没想到一张招贴画竟卖了5个美元!5美元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从卖出第一幅校园招贴画开始,他们就确信,未来的唯一选择就是做一个创业者了,因为他们从交易中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发现了自己除具有技术能力外,还具有非凡的商业能力!而这些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商业能力更是创业者必备的第一素质。我们许多年轻的创业者,往往容易轻忽这一点,以为在技术方面超群,在商业上也能拔萃,而疏忽了商业能力的培育和发掘。许多创业者在这一点上是有切肤之痛的。

因此,创业者从细小的生存细节,了解自己的潜质,确立自己的创业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然,有技术而无经营头脑并不要紧,你还可以请有这方面才华的人加盟做你的CEO!哈拉里和拉比虽然有商业头脑,但仍不忘邀更出色的人加盟呢。

1994年,哈拉里和拉比毕业后,用卖招贴画所挣的1万美元投资制造了一种叫地球伙伴的玻璃头饰,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100万美元。后来,他们认识了学国际商贸的瓦拉迪。瓦拉迪的加盟又使他们如虎添翼,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业务上不断拓展,生意十分红火。拉比回忆道:在创业的前一年半中,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坚持,以及满足突如其来的大量需求。继地球伙伴的成功之后,他们设计的另外两种产品-一魔棍橡胶水玩具也大受欢迎,而1998年生产的空压动力玩具飞机更是风靡欧美。

现在,已有很多买家提出收购这家公司,但这3个年轻人不为所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公司做得更好,技术能力和商业渠道都很成熟,管理也有条不紊。谈到成功的经验,拉比说:年轻时思维敏捷,而且又有商业潜质,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是双倍的。

敏感的、愿意思考的人,会从人们不以为然的事情中找到机会,进而成就自己。这种敏感是想要创业的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善于抓住机遇这条变色龙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既向人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目标的良好的机遇。就拿创业来说吧,现在很多立志创业的二十几岁男人,有很多都在抱怨,他们认为,老一辈的企业家大都是白手起家,而如今,白手起家近同于神话,如果没有雄厚的创业基金,没有一定的人脉,创业是举步维艰的。因此,他们恨自己没有早生一二十年,没有赶上一夜暴富的时代。

他们不知道,一个总是让人一夜暴富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样的社会往往处于转型时期,在震荡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行,许多制度和法规尚不完善,因而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夜赤贫。正如高燃生命里的贵人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所说:任何一个创业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说实话,当年我们那有现在年轻人这么好的创业环境。就拿我们远东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的法律法规都没有现在这样健全,另外就是舆论氛围也没有这么好,更没有什么风投。再加上,我们那时候,父母、家庭条件等等,各方面都很差,所以说人生的目标,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有5万块钱就够了。只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才能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十几岁的男人,在抱怨机遇难求时,却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李想、茅侃侃这些80后的创业代表们,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并不是什么传统的创业资本,而是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就算机遇来了,你也抓不住。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机遇,如果你有足够的准备,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当机遇来临时,你就可以一把将之揽入怀里。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辈们感叹: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也能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系在一个未来的机会上,当然也就不会成功。他们至今还在抱怨着自己的命运。

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机遇而言,亦是如此。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带给我们的人生不一样的机遇,但是,机遇是条变色龙,它隐藏周围的环境中,如果你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很有可能你就会一次次与它擦肩而过。

美国U-Haul的崛起就是一个关于机遇的故事。这是一家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公司。创始人伦纳德塞缪尔(LS)肖恩创立的这个企业在全美都享有盛名,他们的核心业务就是那些与众不同的橙色租赁货车,如今它们已奔驰在全美国的各条公路上。

有一次,LS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热。他被送进离家35英里以外的海军医院。LS想让自己的家属搬到近处重新安置,但他舍不得支付一大笔搬家费。后来,他没有去雇正规的厢式货车,而是找了一辆旧拖车。这次不幸的经历在LS头脑中点燃的一盏伟大的商业之灯,他看到了全国范围的租赁网络,利用该网络人们可以就近租用拖车用于单程运输。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的绝好商机。不久他就创立了专营拖车的U-Haul。

U-Haul创建后不久,另一个机遇也紧随而至:LS的妻子安娜玛丽在阅读中,发现一则描述铁路运输公司如何获得货车运输车队主们的资助而组建更庞大的车队的消息。LS和安娜.玛丽从中受到启示,他们都意识到采用这套策略可以让他们的业务发生质的转变从而极大地促进U-Haul的扩张。1952年车队项目开始,据此个体和小的经营团体可以投资拖车,而U-Haul则负责包括保险、维修和分配等所有的经营费用。凭借这一点,U-Haul一跃成为全国性的企业。截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U-Haul已拥有42,000多辆拖车。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们习惯于从表面上探寻成功的原因,归之于条件,归之于机遇,而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U-Haul之所以能够崛起,就在于它的创始人具有其他人没有的敏锐的洞察信息、机遇的素质,决定了他们能够发现、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信息和机遇。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有用的信息和机遇。社会上的每一项活动,人际中的每一次交往,生活中的每一次转折,工作上的每一次得失等等,都可能给你带来心的感受、新的信息、新的朋友,全都可能是一次选择、一次机遇,是一次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契机,问题在于你自身的素质,在于你是否能发现每一次的信息和机遇。不要以为信息难捕、机遇难寻,其实信息和机遇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手上。

■创业就要做行业的创新者

萨缪尔科恩,21岁;杰里米克劳斯,23岁;托马斯希尔顿,22岁。美国杰里米冰淇凌公司的创始人,生产口味独特的超级冰淇凌。1997年6月创立,1998年销售额100万美元。

克劳斯是天生的做生意者,他说:我从小就讨厌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因此一直没有工作。而我说过,其实我能做任何工作甚至做冰淇凌。于是,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入学后在宿舍里做起了冰淇凌。不久,同校的两个伙伴科恩和希尔顿也加入了。于是,克劳斯卖掉大部分债券自己投资,并拿出他高中时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净水器时挣的6万美元,和他们合伙开了这家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克劳斯发现,冰淇凌的口味已经20年没有变化,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他采纳了啤酒商萨缪尔亚当斯的建议,使用啤酒酿造技术制作口味奇特的冰淇凌,他与当地的乳酪厂联系,由他们提供特制的奶酪。

由于口味的创新,使这家小型的冰淇凌公司很快吸引到了风险投资。结果新产品-上市就供不应求。它的风味很快就成为一种饮食时尚,风行欧美及世界各地。

克劳斯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我们年轻人应该是一个行业中的创新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制造者。因为年轻的本质特征就是新异和充满朝气。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李开复对谷歌说,别留恋哥,哥是个传奇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李开复对谷歌说,别留恋哥,哥是个传奇》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李开复辞职了!!

网易甚至用了一整个专题来介绍他的传奇——他的传奇的经历,他的波折职业生涯发展,他未来跳去的公司,他当年那场微软的大官司,他跳槽的各种大道小道的消息,下面还附上历届离开谷歌的人的照片和未来去向。更有好事者回帖说,据统计,发现离开GOOGLE的人都是射手座!

李开复的离开为什么这样惹人注目,甚至比唐骏的10亿跳槽还要火?也许因为当年李开复8年前“fellow my heart”从微软来到了谷歌,实在是太传奇了,赚尽国人的眼光。8年后,李开复又对谷歌说,别留恋哥,哥是个传奇。

对 于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人来说,李开复的跳槽其实是顺应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生涯就像个人的生命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突破的过程。就好象孩子,该叛逆的时候要叛逆,该结婚的时候要结婚。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不同任务。这些不同的任务很难在同一个职位,甚至同一个公司完成,所以如果一个希望拥有完整 的职业生涯体验到人,往往会发生两到三次的巨大变动。这些时间点也是有共同特征的。

国外有相关的生涯发展理论(如舒伯的生涯发展论),但是我更加喜欢用《道德经》来解释人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其实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李开复的职业生涯,正好是最好的范例。

人法地:20-25/ 30岁 生存下来,先安身再立命

1983-1988 22-27岁 读博士

1988-1990 27-29岁 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2年

20-30岁之间,正好是我们收入最少,支出最大的阶段。我们需要继续学习;需要谈恋爱、结婚、买房子、生孩子。每一个都是花钱的事情。这个时候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安身”。

地法天就是因地制宜,用自己最快的方式适应环境。作为博士的李开复,虽然知道商海才是他的理想,他却选择了最容易生存的方式——留在大学当教授。30岁那年,女儿出生了。

顺便说一句,相比李开复,今天很多大学生一接触工作,就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实在是不合时宜。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地法天:25/30-35岁 寻找自己的天赋

1990-1996 29-35岁 苹果公司互动多媒体副总裁 6年

如果在35岁之前,一个人还没有找到自己有特长的职业领域,这个人的职业发展相当堪忧。因为30岁以后我们已经无法通过体力取胜,而只能通过天赋和特长和虎视眈眈的年轻人PK了。前HP总裁孙振耀说,外企中间很少有35岁以上的经理,就是这个道理。

在 地法天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自己的天赋能力,定位能够胜出的职业领域。巴菲特在32岁第一次成立投资公司,马云在31岁看到互联网,张朝阳在32岁开 始风投搜狐,都是这个阶段。李开复在这个阶段选择进入苹果,发现自己搞IT科技做得如鱼得水,当年开发出来的QUICKTIME能够证明。

天法道:35-45岁 探寻职业最高点

1996-1998 35-37岁 SGI全球副总裁 2年

1998-2005 37-44岁 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 8年

这个阶段是职业发展的最高峰,现在占据媒体的头条、杂志版面的人,大多都是这个阶段的50、60年代生人。如果你在前两个阶段职业生涯发展顺利,到了这个年纪,要专业有专业,要人脉有人脉,要财力也有财力,你具有冲击职业最高峰的能力。

天法道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到进入职业顶峰的道路,并且坚持走下去。当你在地法天阶段定位到自己的天赋后,你更需要的是毅力和坚持去形成你自己的“道”——其实所谓“道”,并不是地上划好的线条,而是你回首的时候自己踏出来的那条路。

俞敏洪31岁建立新东方,44岁在纽约上市,他的坚持踏出来一条属于自己的“道”。李开复在这段时间也很“上道”,微软公司副总裁几乎是他作为IT科技人士的职业顶峰。在微软的8年,也是他做的最久的一份工作。

道法自然:45-60岁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2005-2009 44-48岁 谷歌中国区总裁 4年

什 么叫做自然?“然”是“的样子”的意思,“自然”就是“自己的样子”!。这个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最高境界:职业更多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外界的评价和成功。从成功的顶峰下来,他们深深感到体力下降,迫切感到该尽快为自己,为世界做些什么啦!于是他们在外界的惊叹中潇洒转身,安心的做自己去也。

但事实上,能进入这个阶段的人不多,他们大多数还希望留在过去的山上,直到一天被别人赶下来。

比尔盖茨53岁开始做慈善,王石53岁爬上了珠峰,李开复在44岁的时候追随我心一把,来到了谷歌,开始“做最好的自己”,4年过去,50将近,他说要选择做自己喜欢最的事情——帮助中国队年青人创业,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祝福他,也许这就是他“自己的样子”。

职业发展的规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间可以缩短,但是阶段无法跨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你自己的传奇,如果你努力,机敏,坚持,而且敢于放弃。

以上《李开复“山门”未关 06年Google继续扩军》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已婚未育求职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