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毕业意味着失业 大学生“就业难”》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牵动社会公众神经的敏感议题,广东省劳保厅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调查报告,认为新成长失业青年近半是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这样的现象可能还会在一定范围内持续,似乎大学生成为就业第一难。

大学生就业困难首先要厘清三层次概念:一是整体还是部分就业难?从中国现状来看,难以得出大学生过多的结论。二是为什么有的学校学生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供不应求,而另外一些专业学生长期供过于求?三是为什么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公务员事业单位独木桥,而真正愿意到企业尤其是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却很少?

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性缺陷和深层结构性矛盾,就会发现都是结构惹的祸。首先,表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市场作用的领域,但其实大学教育才是重要环节:如果不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就业需要提供合格的毕业生,则会产生结构性供给过剩,这就需要从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结构相关性上进行反思。其次,应从教育和劳动就业部门联动建立大学生的就业预测和预警机制上进行思考,大学教育如果不能提前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而及时调整培养结构,大学生必然会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

另一个结构性问题是如何在双转移背景下调整就业结构,虽然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战场,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扩大就业容量有限。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第三产业,尤其是广东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要处理好近期就业与终身职业关系。

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热炒,而是冷静思考和积极应对。在未来广东经济环境趋紧和新增岗位总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是应该一方面改善大学生供给的质量和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延伸阅读

哪些情况意味着你到了该选择离职的时候?


在职场上,辞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因不同的原因辞职,有的人是受不了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勾心斗角而辞职,也有人认为公司没前途就辞职。离职的原因有多很多,那么究竟哪些情况属于到了该主动另谋高就的时候呢?小编汇总了一些需要考虑离职的情况:

1.公司陷入困境

你所在的公司正面临着经营上的困境,例如整个企业的销售额、总利润呈现螺旋形下降趋势,很多客户纷纷离开。公司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有很多关于公司要倒闭、裁员、被收购的谣言不断在同事之间散布蔓延。

2.同上级交恶

你同你的上司之间关系恶化,甚至无法补救。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无论过错究竟属于哪一方,一旦你和上司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那么你今后在公司就真的是生死未卜了。要知道,目前在公司里能够掌握你的生杀大权的,还是你的上司。

3.生活遭遇重大变故,需要更高的薪水支持

如果你的生活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故,例如买了房子、结了婚、生了孩子、孩子要上学,或者是亲人罹患重病等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你当前的收入无法维持你正常的生活水平,你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下降,而此时你仍有能力寻找到一份报酬更丰厚的工作。

4.企业文化与个人理念格格不入

如果你发现公司的企业文化同你的价值观相互抵触的时候,你很可能会被老板或主管看成“异类”分子。你觉得你的老板和主管会去提升一个异类吗?而且,由于你和公司两者之间缺少价值观的一致性,这会导致你无法以良好的态度去工作,这对你对公司都不是件好事。 

5.每天上班如上坟

你发现自己对目前的工作已经完全丧失了兴趣和热情,甚至早上起床的时候就开始对接下来要面对的工作感到恐惧,那你确实该换换工作了。

6.陷入人际困境

你突然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成为了公司锁定的“负面人物”,你周围的同事、上司甚至老板都开始跟你格格不入,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在他人眼中都是不对的。那么你将很难在这个企业里继续生存下去了。

7.工作压力巨大,影响到健康

如果你现在正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负荷和压力,而且得不到丝毫解脱,甚至影响了你的身体、精神甚至家庭生活。那么你应该在最后的健康危机和婚姻危机到来前,赶紧和现在的公司说拜拜吧。

最后提醒:以上7种情况,可以作为你跳槽的参考标准,但具体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定。

大学生就业难 “瓶颈”何在?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大学生就业难 “瓶颈”何在?》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倡导大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的同时,必须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从而打破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局部就业困难状况;此外,必须给予基层、中小企业工作人员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

你是否清楚当老板要求你转岗,可能意味着什么?


在职场中,员工转岗大多数意味着公司业务发生重大的调整,那么你是否清楚当老板要求你转岗,可能意味着什么呢?小编总结可能是以下三种信号,一起来看看吧。

1、可能是升职的信号

在转岗的时候,若有薪资的提升,这必然是升职最明显的信号。相应的,薪资越高,责任便越大,需要承担的也就越多。

若被转岗的岗位更靠近公司的核心领域,被委以重任的同时又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哪怕起初小有障碍,在克服之后,很快便可以进入如鱼得水,有如神助的状态,这也是职位上升,即将升职的明显信号。

岗位的变动,若有降职,但实则反升,便一定是在为下一次更高职级的变动做准备,只要耐得住一时的艰难和委屈,康庄大道就在眼前。

2、可能是被边缘化的信号

降薪,是即将降职或者被边缘化最为明显的信号。职场中年现象也体现在薪酬上,特别是70后的群体,因为年龄不再有竞争优势,再加上企业运营成本的提高,70后的降薪情况则更为突出,相应的,70后群体也要渐渐让位给年轻人。

看似光鲜亮丽“被升职”,实则权力遭到架空,远离了核心部门,这也是即将被降职或者边缘化的信号。

3、也可能是被裁员的信号

因为原有职位被取缔而遭受的转岗,新岗位的工作内容难度加大,推进困难,当你发现当前职位和自己极度不匹配的时候,那么,请提起十二万分的警惕,过渡的岗位只有两个可能性:公司在等你自己走;公司在考察你的最后一点价值,一言不合,也是马上拎包走入的下场。

以上三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关于当老板要求你转岗,可能意味着的可能性,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记得保存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社科院:150万大学生年底难就业 失业率超12%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近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与会专家指出,预计2008年GDP增长大概能达到9.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率达到7%,比去年下滑了一半左右。估计明年GDP的增长速度可能达到8%左右。预计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中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明年的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维系的登记失业率的两倍。

★ 居民收入

今年居民收入增幅下滑一半

【摘要】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率达7%,比去年下滑一半左右。可能是20多年来首次出现农民和城镇的增长率差不多的状况。

【解读】

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率达到7%,但是这比去年下滑了一半左右。所以,当股市、房市出现不景气的情况下,进一步刺激了居民靠储蓄来规避风险的行为趋向。尽管银行利率在不断下降,但是目前储蓄仍然在快速增长。这样一来,对于居民的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 就业问题

大学生失业率超12%

【摘要】大学生的失业率是12%多,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比较大的问题。

【解读】

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到年底,可能会有150万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高校毕业生毕业规模在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第二,2007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的有很多,所以对2008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第三,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

★ 灾害损失

地震雪灾损失达1万亿元

【摘要】据统计,今年全国因震灾、雪灾、冰灾造成的损失达到1万亿。

【解读】

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最初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损失估计只有4千亿,但最终的评估翻了一番,达到了8千多亿。但是这样的损失主要是存量财富的损失,当然由于地震灾害也造成了一些企业的停产。但是总的来讲,由于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不算高,而且主要是存量的损失,所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

★ 民工返乡

400万农民工提前返回农村

【摘要】金融危机在就业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对广大农民工,现在已经有400万的农民工提前返回农村。

【解读】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调查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现在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很多在当地的小城镇、小城市打散工,当地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帮助这一部分人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定位不清 缺少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


定位不清缺少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两大症结待解

大学生当洗脚妹、应聘服务员岗位,甚至零工资就业专家认为,这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当大学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工作发愁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人才而头疼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就业培训和快捷、适合的就业信息,解决就业匹配问题,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

本有机会选择稳定的教师工作,但西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潘茜,却放弃了神圣的三尺讲台,端起洗脚盆,应聘普通洗脚妹;6月14日,武汉举办首场餐饮企业专场招聘会,签约的1800名应聘者中,大学生超过1000人,应聘的岗位不少是服务员以及与服务员待遇一样的销售员、基层文员等,这令招聘单位大呼意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长久以来,上大学、成白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是诸多家长和莘莘学子的心愿,也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普遍价值认同。但自2006年,有大学生首次提出零工资就业之后,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严峻、令人担忧、不容乐观的大问题,就业压力让学子们喘不过气来。

然而,对这种就业的严峻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新浪网6月18日举行的长安讲坛上却表示:总体上来看,我国已走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最严峻的失业时期已经过去了。

最近有则消息,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攀升,仅江苏省就有42.7万学子要找工作。在辽宁,截至5月末,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4.8%,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本科生签约率为38.9%。

一毕业就失业的冬天似乎依然在继续。

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曾表示,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并非简单的人才、知识贬值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于是出现,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大学毕业生在高呼找不到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人才而头疼,一些新兴行业和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人才严重不足,大量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劳动力市场不是对大学生没有需求,而是这个需求得不到适合的渠道去满足。蔡昉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关键是要匹配。

经济学家在分析失业率的时候,通常将失业划分成三类:周期性失业,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周期变化相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快慢来决定失业率的高低;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因为更换工作造成的空档期,即辞掉原先的工作,而新工作尚未落实;结构性失业,由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决定该产业就业人群的多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率。

有统计显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从本世纪初的7.6%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当一个城市的失业率已经降到5%,意味着这个失业率越来越接近于自然失业率,而这个失业率将是常规性的,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存在。蔡昉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和一部分还没有实现再就业的城市下岗工人,面临的问题就是自然性失业。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其所学的专业和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市场提供的机遇和要求无法马上匹配,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自然失业。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常规的就业服务问题和市场功能问题,需要政府负担起应有的责任,运用一些适合于政府促进就业的手段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蔡昉认为,应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即不管政府制定何种政策,包括五年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周期政策等,首先要用是不是有利于就业最大化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说明这个政策不完善,需要修改。

有许多专家认为,造成自然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完善是主因之一。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蔡昉明显感到就业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失业人群,实际能力都会与新工作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去补课、培训,从而改变人力资本的构成,让求职者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做好人员与岗位匹配的准备。之后,便是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在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间搭起沟通的鹊桥。

蔡昉认为,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是把太多的职能揽于一身,而应当更多专注于解决自然失业的问题。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提供好的就业培训、通过有效率的中介机构提供快捷、适合的就业信息,让解决就业匹配问题成为政府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定位不清,缺少规划,大学毕业生毁约多,用人单位很无奈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似乎与此相悖的是,签订就业协议就毁约的准就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北方人才市场近期对2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有近40%的单位遭遇大学毕业生毁约。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目前单纯因为诚信的原因导致违约的毕业生并不多,而八成左右的毕业生是由于缺乏对单位的了解和自己定位不清而违约,导致违约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许多签约的大学生都认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先找一个工作保底,等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再说。薪水不够理想、专业不对口也是大学生毁约的直接原因。虽然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值已有所下降,但一旦有获得更高薪水的机会大都不会轻易放过。此外,为了捍卫爱情而违约在大学生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我觉得,如果一份好工作和一个终身伴侣让我选,我一定会选择后者,而好工作可以再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坦言。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专业不对口、签约后迟迟不能工作、与恋人两地分居等等,都是导致大学生毁约的原因。此外,在一些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中,混杂着个别不够诚信的黑心雇主,这些人抱着榨取廉价劳动力等目的招聘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致使公司招聘时所做承诺不能兑现,这也造成一些大学生毁约。

大学毕业生毁约率高发,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大大提高。随着违约现象的增多,全国各地的高校及用人单位都有各自用于惩戒失信行为的具体规定和做法。然而事实却是,这些措施并未使违约率有实质性的下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缺乏诚信并不是导致违约的主要因素,缺乏职业规划才是造成毕业生违约的主要因素。

为此,专家们提醒大学毕业生,制订职业规划要尽早入手。首先是自我定位。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其次是职业目标的确定。盲目攀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还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订。

对口难 大学生跨专业就业“风光无限”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有职业指导师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妨跨专业找工作,只要努力学习、克服心理恐惧,一样可以在人生职场上风光无限。

案例一:师范生转型销产品

小牧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07届的本科毕业生,教育世家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就树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根据小牧所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学毕业后理应从事物理师范方面的工作,但从近期了解的就业情况看来,她发现,要做个物理教师并不容易。有的学校,进去当教师还得花钱找托才能'搞掂';有的学校却不招女生,标明'男生优先'愈是临近毕业,小牧愈清楚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落差。这时,小牧把眼光投向了非师范类的就业岗位。

在找工作期间,小牧了解到一家本地空调集团的国际公司招聘懂英语的技术工程师,小牧向企业投了简历,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以及大学英语六级证、不错的雅思成绩,她成功进入企业。在入职至今的短短两年中,小牧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上司赏识,还被派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公干;此外,原角色仅是技术工程师的她,现在还身兼公司市场部要职,负责集团的部门产品推销项目。

谈及自己的转型,小牧从来没后悔放弃教师职业,来到企业打工。两年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没有浪费,工作不断遇到新难题,让我无时无刻都要学习、调整、进步。有时我在攻克变频器技术问题,有时我又跟国外客户协商采购价格。在小牧看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奋斗,比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更有成就感。

案例二:医科生踩界做记者

事实上,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媒体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突兀。阿羽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医科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媒体方面的工作。从专版编辑到卫生医疗的跑线记者,阿羽可谓踩过界。但从事当前这份非专业对口的工作,阿羽并没有受跨专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打拼,她已成为了报社的中层干部。

谈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阿羽表示,当年自己陪着几名医科专业的同学,来到报社应聘健康版编辑一职,当时,身边的几位同学才是来应聘的主角,我仅仅是来'陪跑'的,所以自己的简历资料准备得并不充分。但面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校当学生会干部的同学,竟没能入围,自己倒是成功通过了面试!原来,面试官相中阿羽曾在相关报业集团进行实习,这次专业方向以外的实习经历,成为她被成功招纳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阿羽处了解到,她在报社专版部当编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发现阿羽竟是当记者的好苗子阿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大胆的创新思维,正是一名线上记者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于是,报社把阿羽调派到采编部门,担任卫生医疗线上的跑线记者。依托自身的医科专业背景,阿羽的记者工作能力很快显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理学最新医学成果报纸版面上总少不了阿羽采写的新闻报道。

回想当年入职新闻单位以及多年来的工作经历,阿羽多少还是觉得有点阴差阳错。但她坦言:毕业后,若是单纯当医生或是成为非卫生医疗线记者,自己未必是行业内最棒的。但正是因为自己的学科与工作有交集,个人综合能力一下就发挥出来了。

案例三:工科生换工当美编

工科出身的大学生,毕业后五年一直从事着专业对口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一次面试过程中,却觅得一份跨专业且感觉良好的美编工作。这是发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Wain身上的真实个案。

Wain是一名工科大学生,父母以及亲戚大都是从事与工科相关的工作。Wain毕业后就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岗位。尽管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面工作,但我还是一直干得很痛苦。Wain向记者坦言,在毕业后的五年间,自己就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与大学专业对口,但每份工作干的时间都不超过两三个月。Wain表示,自己无法适应专业领域上的这几份工作,他一直怀念上学时的文娱生活。我从小学画漫画,每天闲时都涂涂写写的。到了大学,我继续延续着美术的兴趣,在美术社团是骨干成员,另一方面又是校内摇滚乐队的主唱,郑钧来我们学校演出我还为他做过海报设计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Wain应聘一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职位。面试时,用人单位基本没考虑到他的大学专业背景,倒是被他自小积累的漫画作品以及美术天赋所折服。出版社马上通过了面试,并且对Wain试用了一个月后就正式录用。现在,Wain负责着出版社的版面编排、美术设计以及部分文字编辑工作。工作即娱乐,Wain对当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专家观点:跨专业找工作要提高心理素质

记者从多场招聘会的现场情况看来,专业是否对口仍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总会先从对口的工作岗位着手。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大学所读专业成绩不错的,未来就铁定要从事该专业岗位;要是跨专业找工作,就要承担风险、内心不安。

对于大学生不敢轻易尝试跨专业从业的现状,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宁佳英指出,这跟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在严峻的就业情况下,学生要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无法调整面临跨专业的心理恐惧,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最终影响就业心态。宁佳英建议,大学生不妨利用在校选修课的机会,多方面充实非对口专业方面知识内容,积累更多学习知识,这对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调整就业心态很有帮助。

高校专业改革应该是让学校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高级职业指导师何小雄认为,高校加快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尝试'低年级学公共课程、高年级分专业方向'的教学安排,按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前就已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群知识架构。学生的专业口径大了,就业面也会来得更宽。

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质量是两码事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质量是两码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说,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窃以为,大学生质量与大学生就业难是两码事。质量属于评价范畴,大学自己的评价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这样的校园标准,而社会的评价则可能是不选优生选差生、不问成绩问酒量这样的社会标准,成绩好的担心你高攀他枝,反而不要。一个人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为人处世能力、人际关系、机遇等。评价标准不一致,反映了大学教育产品与社会需要的脱节。

所以,与其说是大学生质量有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优秀人才没有找对优秀用人单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现在,一些制造、外贸出口、电子行业等,人才过剩,但一些典当之类的行业,人才却相当稀缺。如何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与时俱进,这是大学教育须反思的问题。

而就业难,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是供大于求了。国际金融危机,企业裁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又达到历史最高,这是明摆着的矛盾。前者无法改变,后者却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来改变。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就业,除了技术性知识以外,大学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培养文明的人格素养,它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法律意识、文明社会的种种行为意识。如果仅仅要找好职业,多赚钱,那只要学赚钱的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拿一纸大学文凭。社会多元化,观念转变了,明白了成功并非都要读大学不可,这样,大学生供应量自然就少了。

发出offer并不意味着招聘就结束,HR你知道吗?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HR朋友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候选人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通过了面试,最后发出offer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问起原因来,都是含糊的几句话,让HR一头雾水。那么应聘者拒绝offer到底有哪些原因呢?HR该如何说服应聘者到公司来上班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分析原因并教大家几招吧!

一、应聘者拒绝offer的原因

HR做招聘最郁闷的是什么?

不是收不到简历,也不是面试被放鸽子,而是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可结果offer发出却被应聘者拒绝。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小编总结分析了三点主要原因:

1. 对薪酬不满意

“钱”永远是应聘者求职最在意的因素,假设HR与应聘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就会直接导致应聘者放弃这个工作机会。

有HR往往困扰的是,“明明我们面试时聊的薪酬区间,应聘者表示会接受,可为什么到了发offer时又不满意了呢?”

我想这主要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不同所造成的。

例如HR告诉对方这个岗位可以给到年薪10万,此时HR理解的10万概念是“税前”且包含了各种福利、公积金;而应聘者可不这么想,他所理解的10万是“税后”并不含福利等内容。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在面试时往往无法体现,而一旦到了offer阶段就显露无疑。

2. offer等待时间太长

招聘中有个现象叫做“倒在最后一公里”,即应聘者通过了所有的笔试、面试等程序,但HR就是迟迟没法给offer,这一切都因为“offer还在路上”!

我有位朋友在一家公司做HR,有次他们通过几轮面试选中了一位高级法务经理,但在没有走完公司领导审批流程的情况下,朋友也不好立即给候选人发offer。

不凑巧的是,因领导出差等多各方面客观原因,审批迟迟没完成。结果那位法务经理等了一段时间没有接到通知,觉得自己被淘汰了,于是重新开始找工作。

后面等到offer的审批流程走完,朋友再电话联系他时,对方已经在其他地方上班了……

3. 面试体验差

面试这个过程,其实不仅仅是HR在面试应聘者,同时应聘者也在面试HR。

曾有资料显示,面试过程中,94%的求职者认为面试官不尊重的态度会令他们对该企业产生负面印象;77%的人则表示面试官缺乏准备的表现令他们失望。

可见,意向应聘者在面试时的体验感不佳,会大大增加他们拒绝offer的概率。

记得之前网络上曾有个经典的招聘案例,叫做“面试五分钟,等待两小时”,我想求职者如果遇到这样奇葩的公司,一定会望而却步。

二、HR如何降低候选人拒绝offer的可能性

对于每一个流动在人才市场上的求职者而言,特别是优秀的求职者,都并非只有一个选择。

那么,HR该如何降低应聘者拒绝offer的可能性呢?

1. 练好HR招聘的基本功

HR无法确保应聘者一定会接受offer,但却可以从练好自身的招聘基本功做起,以提高offer达成的成功率。

正如以下这些:

(1)对职务一定要有详细的了解,清楚岗位职责、定位等,对应聘者有个清晰的人才画像;

(2)对公司的行业要有基本的认识,这样和应聘者沟通的过程中不会让对方觉得你什么都不懂;

(3)合理安排面试时间,每位求职者的面试时间间隔10到20分钟左右,避免求职者扎堆等待;

(4)端茶倒水、填写表格这些基本的服务要安排到位,必要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2. 加强与应聘者的沟通

HR能与应聘者达成offer,除了offer内容本身,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沟通了。

我曾经面试过一位求职者,初试通过,老板复试也见了,觉得很满意。

但后来回复offer时,这个求职者说有其它的选择。听到这个消息,老板的第一反应就是:挺遗憾的,再重新找人吧。

后来我建议可以约该求职者吃饭再做一次交流。于是选定时间,我们与该求职者见了面,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深入沟通,才理解了他的疑虑。

就公司未来的业务规划及行业前景,老板做了解释;而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团队文化等方面的顾虑,则由我给他做了说明。

最终,该求职者改变了主意,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offer。可见,有效沟通对招聘一个优秀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3. 拿出更有吸引力的offer

应聘者选择offer会关注哪些因素,我想无非就是那么几点:薪酬福利、工作内容、人际关系、发展前景以及工作环境等。

因此HR要做的,就是识别应聘者关心的核心要素,并针对性地开出相应的条件。

举个例子:每个求职者都期望获得高薪,然而公司又有自己的薪酬标准,假如两者之间存在落差该怎么办呢?

(1)求职者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有现金流总比没有强,那么这中间有一定的回旋空间;

(2)求职者很注重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消解薪酬上的落差;

(3)如果以上均不成立,则公司是否能提供其他替代性的项目?如弹性工作制、健康检查、商业保险等

三、应聘者接受offer,就万事大吉了吗?

应聘者接受offer后,HR的招聘工作其实只完成了90%,但往往是这最后10%决定了前面的90%有没有白费功夫。

说个身边真实的故事。

朋友小明,前段时间找工作,他面试了杭州一家上市公司。

老实说,这家公司的招聘流程确实够繁琐和严苛的:笔试、初面、群面、复试、性格测试、薪酬谈判、背景调查,然后发放offer。

小明很幸运,他得偿所愿地获得了那份offer,随后便向原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由于工作交接的问题,需要等到八月份才能到新公司报到。

就在此期间中,他曾投过简历的另外一家公司也向其发出了面试邀请。

那家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而且还在小明的家乡,这让他有些心动。

于是在某个周末,小明踏上了前往的列车。面试就在一天内完成,对方给出的offer薪资并没有杭州这家高,但所表现出的热情、诚意远非杭州公司所能比拟。

犹豫再三,小明最终决定回。

小明的求职经历让我挺有感触。

从条件上来说,杭州这家上市公司的平台显然更大,且给的待遇更优厚,可小明仍然选择公司,我想问题就出在接受offer后的那段空档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小明拿到这两家offer进行艰难抉择的过程中,恰逢他的生日,公司的老总亲自致电送上生日祝福,令他感动不已。

最终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可能许多HR总觉得在应聘者入职前,企业方很难介入到对方的生活中去,但其实我们能做的有很多。

例如持续向候选人提供企业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保持电话联系、提供入职前培训等等,一方面让候选人提前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又坚定他们的选择。

当然,也有可能你做了所有能做的工作,但结果依然令人沮丧,那么你必须得进行分析和总结:

是因为公司给的offer待遇不够好,还是有其他突发原因?这样至少能为下一次的招聘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参考。

总之,HR要做好招聘的这最后10%,不能只是“听天由命”,你需要更加慎重地对待,投入更多的努力

写在最后

其实招聘就像谈恋爱,只有双方过电才能一拍即合。

如果把新员工入职后的适应期称为双方“蜜月期”,那么从HR发出offer到候选人入职之前的这段时间就可以称为“暧昧期”。

HR做招聘,请把你的候选人当成恋人一样去看待、去付出,因为这时候的你才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大学生因就业难而留级 可取还是不可取?


临近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截止时间,不少大学生非但没有忙着办理离校手续,反而因为找不到工作想方设法要留级一年,以便明年还能再享受一次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还能获得报考公务员和落户北京的机会。

我的好几个同学都办理了延期毕业一年的手续。我前几天去跟系里老师咨询户口和档案的事,听说最近来办延期毕业的学生还真不少。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徐琳(化名)告诉记者,她从过完年回来就开始四处求职,但是至今也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看到有类似情况的同学都办理了延期毕业的手续,她也不禁心动了。办理了延期毕业,我们明年就还是应届毕业生,还能享受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比如说我们还能参加应届生专场招聘会,参加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选聘,还有每年上半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也只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最重要的还是户口,一旦我们变成了往届生,落户就难上加难了,而延期一年毕业就多了一年的机会。徐琳告诉记者。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小李和中国劳动关系学校的小刘也发现,最近他们身边都有同学莫名其妙地生病了,并且都以因病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为由办理了延期毕业。小李有一位成绩非常好的同学,本来提前一年修满了学分,已经申请了提前一年毕业并获得批准,如今马上就可以毕业了,却又主动撤回了申请,放弃了来之不易的提前毕业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一般高校都有延期毕业的制度,主要是针对个别差生,比如因为成绩不及格,论文未完成或者未能修满学分等原因,无法达到毕业条件而不得不留级的学生。如今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为了再次享受应届生待遇而主动申请留级。而满足毕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如果自愿留级,虽然还和学校保留学籍关系,但是学生也不用再交学费,学校也不再为他们安排课程,不提供宿舍,甚至可以说留级的学生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

因为就业困难而自愿留级,以图明年还能享受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这样做值得吗?国家职业指导师、原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咨询部主任蒋爱丽告诉记者,因为就业困难而延期毕业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种情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值得鼓励:其实工作经验才是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浪费了这一年的时间,得不到正式的工龄,将来就业时还不如工作一年更有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在“实际操作能力”


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有33%的在意工作经验。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却仅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

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的这一结果显示: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

从校园到职场大学生亟须专业培训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供需之间却出现了某种失衡。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

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大招聘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对记者讲到: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的,我有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

企业竞争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材。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是这种企业级培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毕竟是在职培训,只能点到为止。

大学、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同时抓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扩展为相互补充又独立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个负责知识结构、研究型人才、爱好兴趣的培养,一个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国内非大学教育崛起于民间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企业的崛起,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是无数的企业,同时企业的需求也迅速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国立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较早嗅到了这股风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

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曾云提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充分强调职业素质训练。

中国的非大学教育摸索了仅仅几年时间,远远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迅速增长的趋势。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浪潮相对的,是社会对这一模式还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欧美国家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共同成长,说明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中国的社会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化,民间的、企业的声音在日益壮大,社会需求必然会反应出这一趋势。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必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严峻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二、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四、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并不十分困难。

六、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表现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说道: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七、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所持的浮躁心态更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

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

大学生除了只愿意留在少数大城市就业外,还对公务员岗位异常热衷。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极为激烈,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远远超过2007年1∶50。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超过了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理由很简单: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风光、又体面的好职业。

一些大学生追求名利、贪图享受,渴望一夜致富,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还没开始挣钱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与用人单位为了薪水讨价还价,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到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业性公司,冒称可以快速让学生找到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讲座中,忽视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求职技巧重要性。实际上,这是对大学生的误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没有内在实力,仅仅通过包装可能会得到面试的机会,但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复试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八、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的简历里却藏着大学问。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花在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也大大多于中国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地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聘单位的岗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发简历时,是一份简历满天飞,即写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投给想投的所有单位。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你会把面试机会给那些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吗?

前程无忧的调查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笔不错,写的简历自己感觉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可总是接不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为什么?因为你写的简历不符合要求,并不是人事经理希望看到的简历,简历的写作是比较讲究的,你需要学习或向有人事经验的专业人士求教。

面试,同样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有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不做任何准备,面试时又不注重细节,同样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面试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和案例面试等等。如果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面试时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九、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成为后大学生,即一些毕业了仍然住在学校附近,不急着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以明年继续考研为目标,表面上是一批为了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血青年,实际上是意志品质薄弱,逃避就业的弱者。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正考研坚持者。

我们不鼓励毕业后不就业,应该选择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越不就业对社会就越不了解,也越没有实践经验。如果再花一年的时间准备,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么办呢?那时,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自信心下降,会加大找工作的难度。

十、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

现在,有些老师和大学生都在质疑我国的扩招制度,我们以为这大可不必,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过去,由于国家的经济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自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现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能上大学,就是得益于扩招,否则多数人只能拿一个高中文凭。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过去的四、五倍,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另外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好、能力强并且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不也很正常吗?抱怨用人单位也是没有用的。

那些平时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人,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人,贪图享受的人,懒惰的人,沉醉在爱情中而荒废学业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考试作弊的人,喜欢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实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人,喜欢找借口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喜欢呆在学校不愿意毕业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意外。

我们也并非说所有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都是上面一类人,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上面类型的人。有些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吗?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不一定会换回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朝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这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学里是不是该流行今天在校园里享福,明天在校园外受罪?我们今天不为将来做好准备,明天也别指望工作从天下掉下来。

百万大学生就业难在“实际操作能力”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有33%的在意工作经验。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却仅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

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的这一结果显示: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

从校园到职场大学生亟须专业培训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供需之间却出现了某种失衡。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

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大招聘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对记者讲到: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的,我有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

企业竞争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材。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是这种企业级培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毕竟是在职培训,只能点到为止。

大学、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同时抓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扩展为相互补充又独立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个负责知识结构、研究型人才、爱好兴趣的培养,一个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国内非大学教育崛起于民间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企业的崛起,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是无数的企业,同时企业的需求也迅速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国立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较早嗅到了这股风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

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曾云提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充分强调职业素质训练。

中国的非大学教育摸索了仅仅几年时间,远远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迅速增长的趋势。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浪潮相对的,是社会对这一模式还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欧美国家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共同成长,说明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中国的社会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化,民间的、企业的声音在日益壮大,社会需求必然会反应出这一趋势。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必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纪宝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精英观念有关


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种田多的是

新京报:今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你有怎样的看法?

纪宝成(以下简称纪):就业难是社会的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教育的问题吧。

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同时也是由于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增多导致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宏观上采取措施,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增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

而从教育战线来说,需要学生和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1999年扩招时,我就说过,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考试入学,按照精英化的观念就业,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就业观念的变革。大学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我站在社会立场上认为,基层、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到基层和农村去锻炼成长。

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的建设,都需要大学生。

我们这代人当时都接受精英教育,但我们当年都到基层去了。我本人当过两年茶叶工人,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的、卖肉的、种田的,多的是。过去没人说过什么,现在倒成问题了。

有个大学生杀猪,就炒作开了。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杀猪了?今天卖猪肉,明天一个好的食品公司就诞生了。我不是让大学生都去当杀猪的,但是,我觉得大学生去基层创业、开拓,锻炼成长,说不定成为各级领导人,完全可能。

最近这一二十年,大学生毕业都到大机关大城市,形成了一种不太健康的就业观念。好像大学生只能在大城市,到基层就是问题了。如果从这个观念解放出来,我觉得大学生就业根本没问题。

新京报:那在你看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应配套设施做得如何?人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吗?

纪:不能说什么条件创造好了你再去。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你不满意可以不去嘛。

当然了,我觉得公益单位,国家还是要有一定的保证。比如说,中小学生教师、县一级的医院、农村技术推广,国家要提供相应政策和条件。到民营单位,这些单位还是要遵守劳动法的。

到基层就是自愿,你愿意就去,不愿意就不去。

我觉得对高等学校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更好地负起责任来。

当然像人大、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或将持续3至5年(大学生职业规划访谈实录)


古典老师做客中国教育在线访谈节目,通过镜头以职业规划师的身份向大学生们分享了如何面对就业难的现状,并称“最难就业 年”的说法并不准确。古典老师预测,也许在5年以后就业难现状会有所改变。从今年开始,大学的高考生也在逐渐下降,所以这个就业难会持续3到5年时间,等 到这一届的毕业生符合预期调整了,可能就业难的风潮就会彻底的过去。

观点聚焦一:就业难或将再持续3至5年。

第一:699万其实是一个很暧昧的数字,就好像是为了迎接明年700万的数字,明年会比今年的大生活会更多一些,同时历年来招工数,尤其是今年经济发展放缓以后,招生的工作量会再进一步下降。

第 二: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他已经用100台机器人去替代了工人,为什么?因为90后对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各种福利,又 不允许加班,还要维权,没事还跳楼,他们现在用机器人去替代工人,可能近年来会有大量的外企也在撤离,像富士康,IBM,微软都会有在中国区的人才迁移计 划,会有很多公司把人才迁回到总部去,其实这个东西以前也出现过了,以前所有的衣服制造业在中国,现在也迁到马来西亚和泰国去了,未来两到三年就业难的问题会越来越难,人数会逐年上升,招生数逐渐下降。

观点聚焦二:大学生如何突围严峻就业形势?

事实上现在企业也存在用人荒,只不过大学生的期望值总是高于企业的供给值。

一:观念改变:第 一份工作并没那么重要。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的这个信念开始于在2000年前,当时大学生是被分配的,而且一旦被分配以后,也许你一辈子就做这个工作了,所以 这样的话,第一份工作基本上决定了你最终的那份工作,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大学生3年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是30%,这样一来其实现在的 职场中间,每个人会变化5次大的专业方向,工作2到3年变化一次,一辈子平均将会有10次的公司和职业的变化,所以第一份职业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 里,重要程度在大大地下降。其实比第一份职业不好更糟糕的是一段空白时间。你09年毕业了,20xx年做食品工程,现在做别的了,这并不糟糕,糟糕的是 09年毕业了什么都没干,到20xx年才开始找工作。

二:不要把前几份工作当做赚钱机会。第 一份职业的核心不是为了赚钱和生存,而是为了学习技能,骑驴找马。现在大学生既然可以支持起自己的生活,大学生首先要做的主要是职业的自我实现,一般会等到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才具体的达到,在这样一个游戏规则里面,应当把前几份工作当成一个锻炼能力,能力提升的机会,这样你的能力提升好了,就可以在28、9 岁找到一个恨好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先就业,再择业是一个特别好的策略,别人都已经骑着驴出发了,你还在那个地方等着马的出现,糟糕的是,马很少会等你。

三:专业不对口就业并不是劣势的存在。在如今的职场里面,专业不对口是就业的一个大趋势。现在好多大学生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如果不能所谓专业对口就业的话,那么几乎就好象没什么职业竞争力可言了。

中 国的大学体系和美国不太一样,大一大二你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到大三的时候你会选择主休什么,辅休什么。中国的大学体系是从苏联学来的,苏联的当时为了赶超别国,迅速地复制大量的技术工人,制定了从大一选定一份专业到大四不允许转换的大学体系。所以咱们的大学生就认定专业对口,不对口对他们来讲就好比说 我都订婚了,或者我都结婚了,你跑过来跟我讲说,我们应该自由恋爱,他们会觉得很尴尬。

在企业里面包含的业务一般我们叫做八大板块, 在营销中心的,有市场和销售。在生产中心的有研发、生产、服务和后期服务。在运行中心的有人力资源,财力和行政,这八大部门,你看这中间有哪几个部门是需要专业的,市场、营销、销售、生产和制造、客服和行政都是不需要专业的,而人力资源是属于半专业的,不专业也可以做,所以只有研发和财务是需要专业的。那 么在这8个部门中间,其实只有有三个完全需要专业对口,5个并不需要专业对口,换而言之,八分之五的职业是不需要专业进入的。而且在如今的职场里面,专业不对口就业反倒是一个大趋势,其实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更大的趋势,因为有65%的职业都是无需专业对口的,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说专业对口,就是把自己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让自己彻底的进入不了职业了。

观点聚焦三:女性求职者并不面临严峻的处境

女性在市场和营销方面是很有洞察力的,从理论上来说,女性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你会发现她们对于群体的潜意识的捕捉程度是有优势的。第二,女性会在客服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第三,女性可以考虑一下HR,人力资源,行政和财务。

女性并不一定会在职场中遇冷,关键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去找体力上的,因为女性还要承担生育的历史责任,有些体力的就不适合她们,但是在营销、市场、研发,人力资源,行政和客服方面,女性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我还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我们发现男性咨询师一般在职业规划这个行业35到40岁入行,但是女性25岁就可以入行,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女性的小老师教我们,我们很难接受一个男性的小老师教我们,所以女性的地位还有很独特的地方在里头。

观点聚焦四:大学生就业可以挑战“北上广”

也许北上广就业竞争大,但机会多,所以在北上广的失败者也就会比其他城市多,但是不要忽略一点,成功者也是比其他城市多的。

有 可能的话,大学生可以从自己能力高一点的地方PK,比如你在二线城市读大学,可以来北上广试一试,不行的话,再回去。在二三线城市的好处是生活稳定,消费比较低,工作相对来说稳定一点,收入也低,他处于一种半休闲的状态,同时在你老家附近的话,可以离父母近一点点,我们把这些因素归为延续性。每个人根据自 己的可能性和延续性的关系,慢慢地都能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

很多中国人出国,可能纽约、加拿大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三个月之 后他们又回来了,就是因为去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好,去了之后觉得好山好水好无聊,慢慢地这个人又重新回到北京,有的人去丽江住了,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你可能需要评估一下,你对于老家的资源和北京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观点聚焦五: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不要超过三年

在校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开始规划要不要从事本专业的专业对口工作,因为大二是大学生涯的分水岭,对一般人来说,大三这一年如何生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在大二做出重要的选择。

如果以后愿意从事本专业专业工作的话,大三就应该学好专业课;如果决定出国留学,就应该备考托福;但是如果决定从事工作,这一年的目标是尽可能找好的单位。

每个学校的辅导员手上都有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务必找10个师兄师姐打电话问一下,大概知道哪个专业的出口好,学术导向是什么,留学出路通不通,就业导向就会清晰很多,不要在大二就为人生定下极其长远的目标,十年后要做什么,所以八年后要做什么,三年后要做什么。

大三其实是一个职业化的实践过程,到了大四期间,想要从业的同学要在寒暑假要尽可能争取实习时间,方便下半年进入好的工作单位,很多大学生空虚无聊的原因,是没有实习概念。

对于大学生阶段来说,职业规划不要超过三年,IBM这样的公司战略也只有5年。大学生只要三年有一个战略,一年有一个计划就足够,每年都要规定好自己要做哪几件事情。这样我们在校园里的任务基本就算完成了。

观点聚焦六:兴趣不是找到的,是产生的,是感受到的

当我们说找兴趣的时候,我们老是出现一个模型,比如演播室,兴趣好像就藏在某个桌子下面,我就应该去找一个大师帮忙找出来。

其 实兴趣不是找到的,是产生的,不是在哪个地方的,而是感受到的。你需要让自己触碰一些在你自己以外的东西。大学里面其实为大学生提供了特别多可能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机会,多参加不同的社团,接触不同的人,去听不同的讲座,参加不同的活动,你就会感到兴趣。我建议大学生在大二的时候,每周会有一个晚上,或者一 天时间去跟非本系本班同学接触,而且要控制好,每次接触到不一样的事物,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缺口,新东西才能进来。当你一旦开始有意识的去执行我刚才说的不一样的夜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网上有大量的资料。

观点聚焦七:兴趣很重要 但不能单凭兴趣定职业目标

一 个职业除了有兴趣之外,还应该有另外的要求。第二是你要能有能力胜任。第三,你有兴趣,有能力,还需要这个社会能回馈给你你要的价值,这个也很重要。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对写诗感兴趣,我也能写诗,但是社会不给诗人钱,那么可能写诗就是我的第二职业,或者业余爱好,我并不会成为一个专业的诗人。再比如说我对 京剧感兴趣,但是没有人愿意为我唱的京剧而付钱,那么,而不是职业,你如果选择兴趣的话,看看哪个是你有能力的,哪个是这个社会也是需要的,这三个条件加起来就会成为你的兴趣目标。

观点聚焦八:大学生执行力的贯彻需要做好三步

一部分是目标的清晰程度,你看有些人他每天都忙,忙得要死,但是效果很少,其实他不是执行力很差,而是目标设定有问题。所以首先要确保你的目标是正确的。

其次,资源的充足度,这个也很重要,关系到时间管理问题,可能再深层次就是精力管理,除了目标不清,还有精力分配不对的问题。

第 三,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内耗的人。举个例子,比如说完美主义,我的能力是3,但是我希望做到8,如果我做不到,我就不做了,然后就被人落了一大截。我在人大 讲课,我看到很多学生就是这样,在音乐教室里面,既不听课,也不走,你问他干嘛呢,他说学英语啊,又问为什么不讲,他说我口语还不好。其实口语就是多练才会好,他们却觉得应该先好了再开始练,正是因为这样的完美和注意情节,导致了他们永远不可能练好,很多人就是有这样的信念。一个是资源不够,一个是你的内 在存在的很多错误的模式,让你没法很好的把东西执行下去。

观点聚焦九:职业规划要看当下缺少什么资源

我 的一个学生,他当时的目标是去做一个碳交易排放市场,这个很冷门,所以他想了解一下怎样能够进入这个行业,然后他了解到要和政府有关系。很简单,所谓政府关系,就是政府和公司之间,我在中间能够搭条线就行了,于是他就找到很多中国碳排放方面的官员的微博,聊天,熟了之后就邀请他们到大学里面来讲座,对方一 旦答应,他就会重新找到中国跟碳排放交易的公司,把这个信息告诉公司。慢慢地他便可以拉动很多政府资源。作为大学生来说,有了这个优势,他在毕业前就有3 到4家公司邀请他进那个行业。

职业规划一次不要看太远,而是要想当下我缺少的资源。比如那个同学当时就是缺一个政府关系,第二个要想 的是,我现在的资源如何让我能够填补空缺,就像那个同学利用微博拿到政府关系,再往下面走其实就是如何去执行,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先确定你要的东西,然后再去执行,好的职业规划未来也许并不清晰,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些什么。

观点聚焦十:职业规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

第 一,传统的职业规划方法。先是进行自我认知,对自我清晰地认知之后,制定职业路径,根据职业路径再制定职业目标,当然这是传统的,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可能已经不是那么好用了。举个例子,以前的职业选择并不是那么多,就好象十年前没有超市,当你你走到水果摊前,只有五种水果,你会怎么办呢?先了解自己需要的水果种类,清晰了解每种水果的价格和特质,攒钱去买。

第二,现代的职业规划方法。现代的职业规划和以前有很大差别,同一行业能派生出很多职业。好像今天逛超市一样,买水果之前不可能了解每种水果的特质,就只能从认知自我开始,先从离目标最近的起点开始,再开始执行下一步。

以前的职业规划好比图纸设计,先画好,然后设计施工,今天则更像艺术家的创作,先画个草图,再在画画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这种职业规划是比较正确的,了解自我,找到某个职业吸引你的部分,找到目标职业和自我资源的关系,设计出职业路径,然后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

观点聚焦十一:向职场走出第一步的关键——行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总在做几件事情,一是等待一个最完美的结果,二是发现一个永无枯竭的兴趣,三是找到真实的自我,但是很抱歉,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兴趣不是你能找到的,而是的你产品。

我 们不可能有一个一辈子都十分清晰的目标,不可能有一个你还没有行动就会看到的结果,所以今天的大学生要做的事情是:向职场走出第一步。行动是最关键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所有你害怕的事情都在恐惧的另外一面,我们今天做好职业规划,不要等待,关键是要行动,去探索你想要的东西。

祝愿所有大学生向着职业、世界大胆地走出去,行动起来,只要你开始行动,一切就会变得更美好。

古典语录

先就业,再择业是一个特别好的策略,别人都已经骑着驴出发了,你还在那个地方等着马的出现,糟糕的是,马很少会等你。如今的职场里面,八分之五的职业是不需要专业进入的,专业不对口就业是一个大趋势大二定方向,大三开始实践,大四挑具体的落地单位,只要这三步走好的话,大学生在校园里的任务基本就算完成了。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缺口,新的东西才能进来。只要你开始接触新鲜东西,兴趣就会出现。兴趣、能力、社会能回馈的价值,这三个条件加起来才能成为你的职业目标。好的职业规划未来也许并不清晰,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些什么。所有你害怕的事情都在恐惧的另外一面,我们今天职业规划的方式不要坐着等待答案,而是要行动,去探索你想要的东西,我希望所有大学生向着职业、世界大胆的走出去,给自己生命留下一些空白。现在的工作主要是职业的自我实现,应当把前几份工作当成一个锻炼能力,而不是赚钱的机会。

以上《毕业意味着失业 大学生“就业难”》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