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场话题:怎么看一家公司有没有格局?》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任何人去公司面试,总会考虑到公司以后的发展前途和自己工作的方向。选择一家公司上班,除了薪酬待遇要考虑,也要考虑一个公司的文化,看公司的领导层是否有格局。找到一个好的公司,跟随一个好的领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会是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曾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一家公司好不好,首先看它的格局大不大。该如何去看一家公司有没有格局?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对待离职的员工

俗话说,好聚好散。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纯粹的契约关系,大家双向选择。人往高处走,有好的机遇肯定会有离职的员工。而对于公司来说,员工的变动,多少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因此,如何对待离职员工,最见一个公司的格局。

有些公司视离职的员工如同仇敌,有要求离职者删除所有同事微信的,有拒绝给员工开离职证明的,甚至还有诋毁离职者是小偷,窃取公司文件的。总而言之,各种故意为难,让离职员工闹心。

有格局的公司,会感念离职员工在职期间的辛勤工作,感念他们曾经为公司创下的业绩,感念他们曾经并肩作战。在员工要离职的时候,主动办理好相应的手续。在员工离职之后,如果遇到员工新入职的单位来做背景调查,积极配合,客观评价,不恶意歪曲事实。

还有的公司为离职的员工寄赠送公司的纪念品。例如阿里巴巴在感恩节举办第三届校友见面会,以感谢阿里曾经的战友;腾讯为离职的员工寄公仔、纪念册等小礼物。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公司的格局。

因此,一家公司是否有格局,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对离职员工的态度。

二、老板的格局

公司的格局决定它的发展和未来,而老板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重要人物,当你想跳槽到一家公司的时候,不妨先了解下它的老板是什么样的。

一个有格局的老板,通常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获,不忘创业的初心,放眼未来。

老板任人唯贤,相信专人做专事,不随便对员工的工作指手画脚,会放手的老板,才能让员工大胆创新。

承诺的事情是否得到履行。又不少的老板为了鼓励员工加班,承诺项目完成之后去外地旅游,结果一拖再拖,最后一年过去了,旅游的事情不了了之。甚至装作没有这回事。可见,对员工装傻充愣的老板格局不会大。

此外,聪明的老板不去计较员工得到多少。如果老板整天计较别人得到多少,那是没有合作思维,格局小。合作思维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老板必备的一种特征;没有合作,就没有人才,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源,就无法完成任何一项事业。

三、对待老员工的态度

公司是一个盈利机构,很多公司青睐年轻员工,对待老员工则一言难尽。老员工的工资比小年轻要高,创造性却没有年轻人那么高,因此,很多公司觉得老员工没有什么性价比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把老员工踢走。

曾有老员工寒心地说:“我在公司呆了6年,老板让我离开只用了6分钟。”想想曾经的艰苦付出,加班加点,谁不心寒?真正有格局的公司,不会这样对待老员工。

小A所在的公司则不一样,他们的理念是:老员工经验丰富,是公司的财富,为公司做过贡献,理应受到保护。

例如,公司选拔人才,优先从有经验的老员工中选拔。公司每年都会不定期地为员工开设培训课程,比如提升沟通、情绪管理、创新思维等课程,以提升老员工的竞争力。

公司给老员工好的福利,5年以上工龄的员工,一年有5天带薪休假,10年以上的,有10天带薪休假,以此类推。此外,每年都组织员工体检,年龄大的员工体检费用越高,按年龄来确定员工的体检费用,而不是按职位。

有格局的公司,有格局的老板,事业会越做越大。所以,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久留,就要看看它是否有格局。愿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早日找到一家有格局的公司。

延伸阅读

一家公司的CEO该如何做战略?


【导读】:作为CEO,既要有大的格局,又要在很小的单点足够极致。既能Zoomin(抽象),又能Zoomout(聚焦)。两个极端,来回切换。矛盾统一,完美平衡。或许,这就是管理的艺术。

最近,我开始重新思考一家公司的管理。

去年,我写了一篇《一家公司的CEO该干什么?》,讲过目标、路径、资源的三段论。顺着这个思路,我在思考:目标从哪里来?如何寻找路径?资源怎么去投?

回头看,猎豹上市以来,一直遭受质疑。即使收入增长率达到120%到130%,别人始终认为海量用户是假的,工具软件没有足够壁垒,中国公司海外商业化就没有成功过等等。

总之,一句话,你为什么就可以做到?

这种质疑给公司估值打了大大的折扣。当然,猎豹已经涨到40多亿美金,最高超过50亿美金,移动收入超过PC,七成来自海外。在PC为主业的中国公司中,猎豹算是转型最快的公司之一。

反过来思考:我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这条道路又是以怎样的方法映射下来?

现象即规律。当某个现象发生时,一定有某种规律。CEO必须要透过现象看规律。千万不要认为这家伙就是运气好,富二代,会营销。

如果简单这样看问题,很容易变成一个批判者,而不是创业者。别人强了,一定代表某种规律。有时候我们总结为运气,本质是因为抽象不出规律,只好说是运气。

一家公司从一开始,就该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并且知道该怎样做。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最开始并不一定知道,但可以通过提取规律,不断加强这种战略的思维。

姑且称之为,一个CEO的战略修养。

问题来了,什么是战略?

前两天,我们请专家给猎豹做诊断,最后结论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当时填了一个公式:公司的好坏=战略*执行。

没错,这个说法在工业时代比较重要。几万人的大公司,组织一旦脱节,战略就实施不了。但也有一个问题,它会把战略方向与执行力放在同一个维度思考。

但战略和执行力同样重要吗?

答案是不一样。一旦你认为同样重要,创业者就会愿意花时间在执行力。因为绝大多数创业者就是执行力超强,于是在执行力上,就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但很快,他们又开始在方向的选择上犯迷糊了。最可怕的是,他可能在一个不正确的方向花了太多精力。

苹果前CEO斯卡利提了一个词叫(zoomin)抽象和(zoomout)聚焦,前者指从战略高度看整个行业方向,后者指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既能看大局,又能沉下去。世界少有把这二者完美统一的人。

创业要解决的,就是开放性的环境下,找到方向。这方面,美国公司强很多。因为美国的教育背景鼓励个人开放性思考,而我们从小做的就是封闭型题目。题目答对,选择就行。

开放性和封闭性对人的思维锻炼,不可同语。前者强于方向,后者强于执行。而今天的大环境,执行已经被认为很重要的前提下,方向反而成为我们最缺的一环。

我并不是说,执行不重要。执行只是基本功。在执行非常重要的前提下,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美国公司真的是靠执行取胜的吗?

未必。以中国公司视角看,很多美国公司的执行力很糟糕。比如英特尔发明了内存芯片,当日本公司进入这个领域时,他们发现做不过,只好放弃,重新寻找了一个CPU,在一个新的CPU方向上,变成了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美国公司最牛在于:它建立了很好的视野,在这样的视野下,打下从0到1的基础,然后用更好的方向,弥补执行力的不足。当然,同一个方向,战略差不多的情况,只能靠执行取胜,比如制造业、家电汽车。

战略制定的重要性远远远远大于执行。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知:思考整个方向和商业模式的重要度,远远大于执行的重要度。我自己早年创业时,对这个点的思考就太少。

比如开个大会,做PPT,为新公司寻址,做起来又很容易,每天看似都很忙,时间瞬间就没了。为了公司,认真努力,不睡觉,出生入死,满心自豪感,连自己都感动了,但在战略思考上,乏善可陈。

战略这东西确实太虚,不容易想清楚,脑海里沙盘推演自然就少。太少之后,整个公司容易被执行,带进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方向。你原本以为自己在做什么,结果发现实际做的另一回事。

前不久,我读完《三体》,这种感触更甚。《三体》几乎帮我建立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因为你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线性发展,而是一个接一个,一格一格,不停向上跳高。火发明的时候,世界跳了一格;原子能发明的时候,世界又跳了一格。

在高纬度的三体人眼里,钻木取火和航天发动机没有本质区别,都在同一个维度。就像他们对人类说的那句:你们都是虫子。

所以,这一年我深切的体会:要花时间,把一个事情想清楚,站在一个更高的纬度看问题。我总结为升维思考,降维打击。比别人更高的维度想清楚方向,执行的时候比别人更凶狠。

我一直认为,小米开打的时候,就是一场必赢的战争。市场容量,打法,切入点,雷总都想得很清楚。小米一上来就是做多大的问题。小米手机出来时,手机厂商都笑了。他们认为雷总没做过手机,没有经验。但实际上,雷总早已经在更高的维度想清楚了。一出手,几乎是居高临下的打击。

回到起初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战略?

我重新修改了那个公式,我认为,战略=(方向*10)*执行力。一家公司的方向或选择,还要再乘以10倍,最后用强悍的执行力,在足够多的时间,变成想清楚的战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执行力也是战略的一部分,好的战略,不依赖于好的执行力。

创业时常有一种错觉,靠执行力就能取胜。几个哥们很努力,大家很有经验,最牛叉的人,肯定没问题。这个话其实是错的。你绝对不是最好的人或最有经验的人。如果相同领域大公司跟你竞争,它有更强的资源招到比你更好的人。

我们当时创业做安全,算是整个行业足够有经验了。那个时候,360蒸蒸日上,上市后迅速成长,行业里最好的人都能拿到。你发一个版本,它一两分钟内就出一个新版本。还找最好设计人员,用最多的宣传资源,再向所有的用户广播说,它是最先做的。它把全国人都叫醒了,而你只是在一个小山头,叫了一下而已。遇到这种黑白颠倒的事情,你基本无计可施。执行力好,也变得不堪一击。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执行力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大言不惭,说巨头不重视,想不到,不这么干。如果你把公司的创业,建立在人家想不到的基础上,那太难了。万一人家想到呢。你怎么证明他可能想不到。

当时我们做毒霸,几乎集全公司的力量,但就是追不上去。执行力比不过,只能不停创新。你做一个,他抄一个,还比你更好。后来我想明白了:在PC,尤其对手视野范围之内的任何安全创新,你都是打不过的,反而变相成为别人的产品经理。

一个公司在它核心领域的战略动员能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在大公司面前崛起了。你要想大公司真的笨吗?还是他们没有用真正的执行力打你,或者那只是一个边缘的旁支业务?

这些都要想清楚。战略思考,不能只是虚无的想。要结合执行力、团队能力、你的位置、确切打法等等。想清楚之后,开启一场战役,才能胜券在握。

我一直认为,带领普通部队也能打胜仗的才是名将。优秀的战略是在开战之前,就有七分胜算。

创业者通常喜欢讲一个大的未来。这个大未来往往脱离执行。不要以为小米就是找到一堆牛逼合伙人就成功了。小米做事前就想清楚了战略。《参与感》里讲过,小米的一张海报都要反复修改无数次。因为这张海报要发布给几千万用户,那这张海报就是战略的一部分。如果海报做得很差,所有东西都卡住了。

那么,你有没有能力把这张海报做得更具穿透性?如果没有能力,这件事就不能做,就不是好战略。好战略,就是它能做下去。

把执行力当作战略的一部分,把关键性的执行点,作为战略范畴考虑进去,也是CEO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点。

那么,如何才能制定一个好战略?

我总结了一个战略三部曲:预测-破局点-Allin。预测就是想方向,寻找破局点就是找关键,Allin就是资源全投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展开。

先说战略第一步:预测

预测就是找到大风口,做快乐的猪。如果你能够判断清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成功了99%。坚信这些大道理是很难的。

雷总做小米很成功。其中很重要一点,他一直总结,40岁之前相信人定胜天,总觉得自己最强;40岁之后领悟到,找到大风口最重要。

预测变得更重要。它意味着对我们过去接受的整套教育和方法论的一种颠覆。它反过来说明了,努力未必成功。过去,我们只是苦哈哈干活,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去美国才发现,美国人工作那么悠闲,世界很多发明却都是他们干的。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体系没有预测这一点。

我第一次见雷总,他就问我,怎样为三到五年做一个推断?当时我不清楚。后来,我就想怎么通过三到五年在行业上建立一个格局,然后再用这个思路反推今天该干什么。这方面我想的还是不够。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感慨很多。我觉得,阿里巴巴上市最成功的不是马云,而是孙正义,一夜之间成为日本首富。这一切,无非就是在那个时间,他做了一个预测电子商务有前景,马云很牛,中国很厉害。三个点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雅虎投资阿里巴巴也是一样。当年投了十亿美金,所有人都认为疯了一样的决定。说杨致远太傻,马云太能忽悠,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觉得。但杨致远就是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当然,预测也不一定都能成功。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想想,自己的预测到底有多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不断改变。

具体到怎么做预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是穿过未来看现在。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怎么走都是对的;而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全力以赴都不行。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一个更大的高度回看现在,用预测在大方向上的清晰,去极大地缓解你在执行方面的依赖。

第二点是不断仰视,空杯学习,相信现象即规律。不要看到别人强了,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那个也没什么了不起。要思考,滴滴为什么成长那么快,O2O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么热,自己可以找到怎样的机会?

我们当时做猎豹,在极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国际化这个点。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Google工具排行榜上发现没有美国公司做的工具应用,而且工具应用的下载量是社交类的一半。两款排名靠前的工具应用,竟然都是来自中国的程序员。

现象即规律。我就在想,我有2000人,他们只有一个人,如果全力以赴,还不能做到第一?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这个机会点全力投入。

第三点是侦察兵模式,不断试错,用资源换机会。早期创业者唯一核心的资源就是时间资源,就是不断试错。口袋购物的王珂,做微店,一个礼拜就上线,不停测试,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停打怪,不断获取经验值。创业就是不断打怪的过程。如果憋一年才发布,人家早起来了。当公司到一定规模,再派一些侦察兵,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组化尝试。CleanMaster这款产品就是一个四人小团队发现的。

预测也不是天马行空。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一个预测出来后,用怎样的视角去判断它,修正它,完善它。我总结了三条预测的准则:

第一个准则:创造新市场,不要在过去的市场纠缠。如果现在让我重新走一次,两年前就不做PC了,直接杀入移动。我相信两年后的猎豹,移动会更强。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去台湾拜访过趋势,他们有好多产品研发人员都往企业市场送。消费市场不知道怎么做,企业市场又是他们最好的收入来源,于是他们就不停地派精锐加强。

从收入角度来说,他们每年财报增长10%-20%,看起来各方面都很好。但从一个大的方向来说,趋势在过去市场投入太多,最终变成了一家传统的公司。

当你不断进入过去的市场,跟过去的市场巨头做斗争时,就会在原来的市场,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这场战役,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陷入泥潭,极其痛苦。

所以,那年360宣布做PC搜索的时候,我们就很开心。因为360进入搜索,两三年内,这个市场,肯定拿不下。实际上,受PC搜索的掣肘,360也错失了移动的先机。结果UC做了神马搜索。搜狗借助微信打开移动搜索。一步慢,就步步慢。

第二个准则:边缘切入,寻找垂直市场第一,甚至垄断。不要去找竞争对手最核心的点打,总坚信自己是战神,最后都会死得很惨。一定要追求一个垂直市场的第一。

第一有多么重要呢?首先是心理上的重要。我们做海外,经常受到质疑,投资人见面都问,中国公司行得通吗?你怎么证明可以做好?事实上,我没法证明。但我清楚,只要海外做到第一,不管怎么样,一提这事,就很鲜明。

因为只有第一才会被人记住。现在已经不是韦尔奇时代的数一数二法则。这个时代就是数一法则。变成第一后,就可以从第一的位置真正往下切。

举个例子。大家都觉得CleanMaster很小,去年1月份,我们用CleanMaster推了一款安全APP,仅仅一年下载过亿。过去的18个月期间,月度活跃已涨到1亿,非常快。这说明了什么?就是因为你有了第一,才可以轻松创造第二。

第三个准则:不仰攻,不依赖执行力。我做CleanMaster国际化的时候,曾经反推过,如果360实力比我强很多倍,这场仗能赢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几乎把所有高管、人力、资源全部倾斜。公司从上到下,在清理这个点,来回横切。这种态势,对手没法比。

我也总结过,360安全卫士为什么能成功?其实作为产品经理,当时能做起来,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虽然你的能力、执行力都很强,做这款产品也很有感觉,但最重要是的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江民、瑞星等杀毒软件不思进取,没在这个领域投入精力。以上因素最后形成一个扭力,促成了360安全卫士的成功。

后来,当我碰到美图秀秀之后,我就崩溃了。光有执行,也不够啊。一会儿眼睛大一下,皮肤白一下,我也不会啊。所以,等到做cleanmaster的时候,做之前我就想得比较清楚了。这个事情在起步之前,我就想好要把猎豹做成国际版的360。

但是,光有预测是不够的。找到这样的方向之后,怎么去切?切,不是排山倒海进入。这样是进不去的。或者没有那样的资源。要先找破局点。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个关键的点。

战略第二步:破局点

预测之后,就是找到破局点,找到那个一举撬动全局的关键点。

今天,整个行业因为资本介入,出现了很多流行词,比如布局、闭环等等。很多创业者问我,是不是先布局?光做硬件不够,要做软件,还要做社区等等。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首先就陷入了大公司模式。

你要思考,与大公司区别何在,破局点在哪。如果没有突进的点,跟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没区别。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你能赢?因为你想赢吗?因为我人挺好吗?这些都没有意义。

所以,要找到那个尖锥一样的破局点。

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腾讯3000多万的支付用户,持续投入多少年,与阿里巴巴一样的机会,多大的投入都打不动。后来出来一个微信红包,现在跟阿里的日均用户差不多了。春节当晚的峰值,几乎超过了阿里双11。当时马云写内部邮件说珍珠港偷袭,我认为不是珍珠港偷袭,而是八旗兵入关。即使坐拥百万雄兵,也抵不过一个聚焦的点,来回反复的冲击。

我说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听起来雄伟壮观,很有民族自豪感,但从来没有挡住北方异族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它太长了,摆太多了,挡不住尖锥来回的刺穿。

这就是破局点的作用。

这个破局点有多重要呢?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点就是生死存亡之点。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点,你就不可能切进去。

此外,破局点一定要配合大方向,配合整个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单品带体系的时代。

苹果手机就是这样的破局点。通过手机这个点切下去,整个行业都被改造了。破局点的寻找,本质上是产品形态的需求。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找到用户为王的那个点,可以把整个行业都掀掉。

工业时代,没有生产线,生产不出产品。那叫生产稀缺。今天是生产过剩,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当英语老师都可以做手机的时候,这代表我们已经站在全世界的生产能力都能被组织的点上。即便没有行业背景,你只要找到一个点,做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改变世界。

再往下说,这样的破局点有什么特征?我认为是极简、差异化和自增长。

首先要极其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如果一句话都说不清楚,这个破局点在战略上就败了。不久前跟马化腾聊到微信红包,他就给了八个字:移动、社交、金融、游戏。

这样简单的词,能被大众接受,非常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太多了,用户打开的窗口也太多。用户唯一需要的就是简单。

比如Snapchat。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就惊呆了。打开后直接就是一个照相机,简单到直接拍照。我们做产品,都要去做个+,再加个拍照等等。就是这5秒的时间,用户的拍照意愿可能就没了。也是这样简单的点,使得Snapchat形成了强差异化,与Facebook完全区分开了。

这个点有自增长,也很重要。我们做CleanMaster的时候,那时团队只有几个人,从几千个下载涨到每天下载二三十万;而另一款产品电池医生已经有了上亿用户。后来,在庐山会议,我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把所有资源全部投到CleanMaster。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CleanMaster有自增长,而且从产品角度看,它还会持续增长。虽然两者存量差异很大,但我要看新增量,要看未来。

当然,有人会说,产品不一样。比如020,为了满足司机需求,他们自己佯装乘客打车,让司机觉得有用户增长。尽管如此,它也必须有自增长,有自然传播,如果没有这个点,说明没有突破。

最后,找到这个破局点以后,不要有任何犹豫,一定要Allin。

战略第三步:Allin

任何时候,资源永远稀缺,尤其是精力。一旦确认这个机会点,不要有任何犹豫。把所有资源投入到破局点上,尤其自己的资源。想尽所有办法,努力到无能为力。

在前期预测的过程中,不管是小步快跑的侦察兵,还是小组化的侦察兵,或者快速迭代的侦察兵,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迅速把侦察兵模式切换为十面埋伏,一击即中。

韩信打仗,没有那么多名将。他跟项羽相比,单军作战能力差很多,但最后他用所有的资源,布置了一个十面埋伏。即便三千名将,也逃脱不出。

所有资源的环绕,既为打退竞争对手,也为更快获取经验值。

当时我们做CleanMaster,投入了上百个工程师。有投资者问:我们的壁垒在哪里?我就说,这个星球很难找到一个200人的工程师团队,只做一个清理的APP。所有高管团队全部聚焦在CleanMaster这条线。在APP的每个点上的投入,都比竞争对手强5到10倍。

除此之外,CleanMaster在GooglePlay上的用户评价,每一个我们都有专人回复。无论用户用阿拉伯、日语或英语,都有相应语言回复。回复以后就会变成意见,立刻改善产品。

后来我们加速商业化。资源的投入几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每天都开例会,对各种产品细节,寻找破局点。三个月内,收购了一家移动广告公司。买下他们所有的广告平台,全力以赴投资源。

这些都是在创业过程中完成的。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虽然创业早期,节约也很重要,但找到方向后,验证了自增长,投入就要坚决。

有时候晚做,就丧失机会;早做,就把公司搞死了。微妙和伟大的平衡,就是创业的难度。有时候实在不行了,闭着眼睛做,真的赢了,这就是运气。或者刚好赶上某个机会点,规律使然。

但千万不要空扫。做侦察的时候,大军按兵不动,做更多的推演。一旦想清楚,就要全力投入。我总结了一句话:战略方向要浪费,战术执行要节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说了这么多,预测、破局点、Allin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制造火车头。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要把它想象成一辆高速列车。你的本质是做一个最快的火车头。当火车跑得足够快时,就可以一招居高临下,不断地挂更多的车厢。当业务不断向上长时,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痛苦,但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火车头做得足够多,不断淘汰坏的车厢。

战略就是制造最好的火车头,淘汰坏车厢。

CEO的使命就是不断的战略创新。尤其公司迅速壮大时,CEO需要迈好几个坎,从一个专业机能的坎,到带领小团队的坎,再到点面结合的坎。既要单点突出,又要擅用资源整合。

最关键一点,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如果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会把事情想小。

作为CEO,既要有大的格局,又要在很小的单点足够极致。既能Zoomin(抽象),又能Zoomout(聚焦)。两个极端,来回切换。矛盾统一,完美平衡。或许,这就是管理的艺术。

职场潜规则你怎么看?


许多工作场所有许多隐藏的规则,包括许多方面。例如:职场沟通、职场私生活、小团队氛围等八卦新闻等。

坦率地说,公司与员工勾结,损害公司的利益,找到与他们的关系和睡眠是不常见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用隐藏的规则填补他们的口袋,并且不想出售他们的性格和道德底线以获得暂时的满足感。

至于工作场所的基本规则,显而易见的观点是:你不能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职场潜规则你怎么看?

小云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当她第一次来到工作场所时,她受到老板的爱戴和重用。起初,小云觉得很幸运。

后来,一位同事告诉小云,老板和女老板处于婚外关系。老板已经看到了小云和老板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且讨厌它。

在这种情况下,小云坚决向上级和女上司提出辞职申请,并明确表示自己与上级之间没有不公平的关系。

希望能够清晰地离开,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同样遇到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上司,小晶同样的遭遇,很高兴赢得老板的青睐,后来与老板的婚外情,

而利用爱情得到晋升,打乱了老板的家庭,但最终因为财产分割不成有利条件,老板和她最终分居了。

所以可能有很多黑暗面,你不能接受。你可以选择闭上眼睛或者离开。

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和环境,只能保持我们最初的心,改变我们的心态,并选择在适当的时候离开。

面对工作场所的潜规则,我有以下建议:

1.不要说话:对于你不喜欢的,不要主动说话,否则你会逐渐陷入泥潭;

2没有错:员工之间会有一些八卦或轶事,他们将无法传播,也不会被传言,并保持自己的观点;

3.不要做先锋:你最终会被拉出来等待最严厉的治疗。

4.繁重的工作:想想你最初的想法,就是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简而言之,大多数人都清楚工作场所的潜规则。

小编认为我们可以对别人发生的事充耳不闻;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当别人发生的事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原有的思想。

什么样的公司是一家可靠的公司?


公司的中层高管很难判断一家公司,就像前几天,有两位管理层求职者咨询了小编,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是一家可靠的公司?

根据小编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周边企业的观察与思考,小编整理总结了以下几点细节,希望能对所有求职者有所帮助。

企业可靠性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看公司卫生间是否干净,所有卫生间都不干净,企业臭味更浓,一般管理更混乱,不赚钱,老板更焦虑,不尊重员工,不要去这样的企业。

2、看看公司的前台专业不专业,如果一家公司的前台就很邋遢不专业,那么这家公司的内部管理一般会更加混乱,或者老板更喜欢“花瓶”。不要低估公司的前台,公司的前台,就像公司的人力资源,是公司向外界展示的橱窗,如果橱窗有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公司一定会有混乱的管理,老板的想法不清楚,或者老板喜欢花瓶。

3、面试时看看在职员工的整体表情,如果员工有激情,整体精神面貌都挺好,公司不仅管理好,工资也高。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成员,小编都相信"相由心生"的理论。从员工的面部表情,你可以看到员工的内心世界。

4、面试官不专业,不在状态,没有准时到达面试地点,或者迟到,不道歉等等。这样的企业是最无礼的企业。当面试官面试你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面试这家公司。当你是面试官时,看看面试官的水平,如果面试官的水平很差,公司就不会给出太高的薪水,或者这家公司根部就不靠谱。不要加入这样的公司。

加入一家可靠的公司不仅会给你带来物质利益,还会让你的未来更有价值。在工作场所,你的未来价值是没有价值的,你现在的公司是否可靠,它在今后的职场路上是否能给你带来背书的效果。

如何判断你所在的公司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相信这是很多职场人的困惑,因为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好公司里,不仅能力提升快,薪资可能也很可观。但是反过来说,名气好、待遇佳的却不一定是好公司,这是为什么呢?

如何判断你所在的公司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1

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大家分别找到自己的工作,彼此之间闲聊的时候,一定会问起对方的公司,“哎,你那家公司怎么样啊?”

“我觉得还行吧。”这是实话,如果不是觉得公司还行,也不会去应聘。但公司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这群刚刚踏上职场的年轻人是说不出来的,因为此时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公司好坏的概念,只能根据一些大众因素来判断。

比如公司名气很大,应该就是一家好公司;比如公司待遇不错,应该就是一家好公司;比如公司历史很长,应该就是一家好公司……至于最后是不是真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如果是个幸运儿,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的确很好,那么其职场之路就会比别人顺畅得多;万一是个倒霉蛋,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相当糟糕,那么其职场之路就会平白多出一些坎坷。

坎坷虽然不见得是坏事,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谁都不愿意当倒霉蛋。那就只有从一开始就弄清楚,什么样的公司才算是好公司?

有人会不屑地说,切,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啊。我想提醒一句,“钱多活少离家近”是一个网络玩笑,如果你把它当真了,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2

一个在职场上混过几年,思想相对成熟的人,是不会这么认为的。

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公司怎么不是好公司?因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根本没得闻”,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中,而在现实中,对不起,它!根!本!不!存!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岂敢苟同。

这种说法只是一个职场童话,是我们YY出来的理想公司,是我们在结束一天繁忙工作后的叹息,“要是能有一个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该多好啊!”实际情况是,活少的公司钱一定不多,钱多的公司一定活多,而且离家往往不近。

不要羡慕大老板们拿着巨额年薪,他们当初的付出是你无法想象的,他们现在干的活也多得超乎你想象。也别羡慕那些投资人,貌似他们投一点钱,啥事也不干,就等着分红了,你要知道他们有很多钱是打了水漂的,连点水花都不曾溅起。

幻想可以有,但现实也要勇敢面对。在骨感的现实中,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公司不是福利院,老板不是慈善家,雇你来是干活的,不是分钱的。想多拿钱,没问题,请先多干活吧。

3

在我的理解里,好公司,是从上到下的制度都会给你压力的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有句老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公司如果从里到外都是一片安乐祥和,其实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走下坡路的时候,就是要死的前奏。世界500强企业,没有哪一家是安乐的,他们日思夜想的是折腾,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不折腾,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死亡了。

面对巨大的压力,公司里从上到下都绷紧了神经,而这根绷紧的神经会给你压力,压力则会激发你的活力,让你不断成长。

一个好公司培养员工的办法,就是不断给员工压力,逼着员工成长。

4

在我的理解里,好公司,是各级领导都会给你紧迫感的公司。

寻求安全感是人类的天性,从我们出生的第一次啼哭开始,我们终生都在寻找安全感。有的公司领导,从不批评下属,从不强迫下属冲业绩,这样的做法会给你很多安全感。但是对不起,这批装高逼格的公司,最后都死掉了。

别说海底捞那样的公司是例外,他们给员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归属感和幸福感。海底捞的员工要非常非常努力才可以留下来,他们的骨子里也充满着不安全感,担心自己会因为不努力而丢掉饭碗。

很多公司都提倡狼性文化,这点我很赞同,但提倡不能只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在制度上。白纸黑字明文规定,做事one two three four,人分甲乙丙丁,业绩子丑寅卯,奖金十九八七。层层考核,时时评比,各级领导给你的都是不安全感,这种感觉会迫使你奔跑,会把你变成北方的狼。

如果你变成一头强大的狼,你的生存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未来走到哪里都能立足。如果你一直待在安全感爆棚的温室里,其结果就是被驯养成一只温顺的绵羊,将来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哪还有存活的资格。

一个好公司对员工最大的负责,就是让员工时刻处于不安全的环境里,逼着员工变强。

5

在我的理解里,好公司,是牛人很多且非常努力的公司。

好公司的牛人一定多,为什么,请参考前面的两条。在压力大、没安全感的环境锤炼下,混子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真正有本事的人会变成牛人。这些牛人不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更要命的是,他们都很努力,甚至比新人还努力。

在这样的公司里,在一堆牛人中,你想混日子显然没法实现,要想站稳脚跟,唯有拼命努力,不断学习,把自己也变成牛人。

一个好公司,就是你的成长基地,你在这里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可以变成一块堪用刀刃的好钢。

6

所有公司都会有人才流动,但好公司能做到很奇特的一点,让你在公司时骂它没人情味,离开公司后又念它的好。这是一种类似于对母校的奇特感情。

很多人说,“什么是母校,就是上学时我骂它,毕业后我想它,而且只有我可以骂,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骂的地方。”你在一家好公司里,会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被逼着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累死累活还可能被领导责骂,你内心不忿,发发牢骚骂几句很正常。当你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公司后,你会发现,是它让你变强了,是它在授你“鱼”的同时还授给你以“渔”,那时候你一定会感念曾经严格要求过你的公司和领导。

好公司,就像你又爱又恨的母校,它用严格的课程折磨你,使你变强。它拿要命的考试摧残你,让你成长。

7

当然了,钱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重赏之下才有勇夫,好公司的薪酬福利往往也不怂。一个公司即使再能培养员工,让人成长,钱给得不到位也是白搭,真正的好公司,从来不会在员工酬劳这个问题上犯糊涂。这是一个好公司的基本条件,必须满足。

你去公司上班,拿工资是必须的,但不是第一因素,成长才是你第一个要考虑的。在你赚钱之前,你要先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变得值钱,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变得值钱,你就只能赚小钱,没法赚大钱。

综上所述,如果你是即将踏入职场的学生,或者是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就不要幻想着去找一家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完美公司了,还是踏踏实实找一家能让自己变得更值钱的好公司吧。

如果新公司给的薪资不如上一家,你会考虑吗?


如果公司不像上一家公司薪资那么多钱,你会考虑一下吗?

如果新公司给的薪资不如上一家,你会考虑吗?

估计很多人会回答:没有。

跳槽是因为对现状不满。当然,跳槽越多,薪水越高,这是常识。我们到哪里去?然而,在年初辞职后,求职者鹅打开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找了三个月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找到了一份,工资不到前一个家庭的四分之一。沿着斜坡走下去,鹅也表达了它们的痛苦。

但在"下山"后面发生了什么?

你为什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1.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每个人每年都在大喊大叫,但每年都是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年,但有多困难,只有那些真正想找工作的人才知道。大鹅前后三个月寻找,但不能说它无法找到,但坏市场的本质是对方的条件难以满足;

2。小城市的低工资:每个城市的工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从两年前离开上海以来,鹅一直担心家乡的工资状况。在上海,收入8-10万的工作只能在一个小的三线城市里得到3-4公里的收入,这对于返乡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3,在小城市没有对特殊工作的需求:大鹅是一种SEO工作。这个工作叫做搜索引擎优化。在第一和第二大城市的互联网行业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工资和福利并不低。然而,回国后,更不用说工资多少了,连有招聘需要的公司都是可怕的,鹅也只有几种选择;

职业规划不明确:大环境恶劣,鹅不考虑换职业?当然有,但我该怎么做呢?由于缺乏早期的路径规划,自己的职业技能也很有限,在鹅看来,转行等于再就业,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么长的路,想到的希望是渺茫的。

支付比以前更低的工资真的不可行吗?

1。考虑一下成本效益比:虽然工资比以前低了一点,但离家近吗?你加班时间少了吗?工作压力是否不像以前那么高?综合比较后,如果性价比高的话,实际上可以考虑。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东西,这取决于他们最想要什么;

考虑一下发展前景:低工资,暂时低,还是总是低?有时候,当你进入一个公司,领导者不知道你的能力。暂时的低工资是可能的。因此,发展前景是首要的关键,有能力和可以利用,当然,不会受到不良对待;

3.不要骑驴去找马:当然,有些人建议,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马,你应该先开始,骑驴找马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但是编辑的建议是不要骑驴去找马,一个不够认真,不适合新的工作,其次,没有办法继续找到,真的很拮据,你可以在第一个街区找到兼职或零工。

当然,辞职是希望达到高峰。但有时候现实是不允许的,也许我们需要妥协。至于大鹅的情况,小编觉得最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当他回到家乡时,他不了解家乡的市场。他没有提前明确地理解和计划,所以他没有为第二个计划做准备,这导致了改变。非常困难。

就职业而言,一开始就应该清楚地考虑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选择脚下的路,这条路可以越走越宽。

初入职场的你该怎么看待加班


对于职场人来说,加班是多数公司不可避免的现象。一天的工作无法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就只能在晚上继续加班,直到把自己今天的任务完成。尤其是刚从校园毕业走入职场的新人,对于公司的工作习惯和业务不太熟悉,这些都需要自己用时间来磨合。这样一来总感觉自己一天的时间不太够用,所以只能晚上留下来熟悉专业知识和业务技巧,让自己更快的在职场中成长起来。那么刚刚走入职场的小白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工作加班呢?小编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带给大家解答。

初入职场的你该怎么看待加班

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加班

作为一个工作场所,完成自己的工作范围内的一段固定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工作前,清楚他们的工作完成了库存。如果你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可以不用加班。相反,如果他们的工作没有完成,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加班,直到我们得到这样做的权利。毕竟,这是你的工作,如果你完成好了,几天后你的老板会催促你来完成。

同时,要知道如果你不能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老板交给你的任务,那么你需要反思一下。 到底是他们的经营能力,还是心态问题。 不要等老板催你完成任务。 如果老板不想催你,你很快就要走了。 所以找到你自己的问题,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产,然后决定剩下的工作是否真的需要加班。

职场新人不要抗拒加班

对于新的专业人士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经验。因为职场新人最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东西,原本出校门就没有什么能力和经验可言..如果你不努力在工作场所获得知识,你将永远是公司底层的小员工。

所以,领导要求你加班,不抗拒来自心脏这个问题。尝试另一种想法,你会发现,在加班期间,你会学到很多的东西,你的能力的锻炼,很有可能这些东西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路径来帮助你,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你能帮助的细节成功。如果你是一个业务员,当你需要满足加班,端茶送水的老板做的工作。在会议上老板,静静地听你身边,有机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了公司老总,有视觉的东西。作为一名新秀,这是一个快速的阶梯。

职场中,还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这些职场新人去研究,所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让你成长的机会。哪怕这些是需要你用一些代价换回的,那也不要吝啬,因为谁也说不准以后的道路会是怎样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充实自己,让自己面对困难时能够坦然应对。所以,职场新人不要抗拒加班,坚持过后的道路会豁然开朗的。

猎头怎么看待跳槽的人?


在工作场所,跳槽是每个工作场所都无法逃避的话题。

猎头怎么看待跳槽的人?

在一个公司里没有激情,觉得公司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致,觉得自己选错了行业,或者自己的工作不快乐,太少的钱是跳槽的原因。

工作场所的每个人都有几次跳槽经历,换工作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都认为,经常换岗的人稳定性差,跳槽频率低,稳定性比较高。

这尤其是猎头在求职时,很担心,如果应聘者频繁跳槽,会影响面试的成功。

频繁跳槽可能会被认为是致命的,因为性格还没有稳定下来,或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太低。

但这种认知并不是绝对的,一切都有两面性。

如果我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个多月,发现这家公司真的不适合我,我不能总是在这家公司呆一年半,因为我担心我的新老板觉得我不稳定。这对人来说不是一种拖累。

我问过很多朋友,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应该选择什么呢?80%的人选择了换工作,继续工作是浪费生命。

但他们都说,如果他们遇到一个好的单位,他们不介意长时间这样做。你说他们的稳定性很差吗?我不这么认为。

幸运的是,在跳槽正常化的时代,猎头们不仅仅是利用跳槽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可靠。

猎头也给了对方一个辩护的机会,如果理由正确,猎头就不会谈论这件事。

因为忠诚和稳定对公司很重要,所以需要很好地理解忠诚和稳定的含义。

有些人不换工作。他们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真的是因为他们性格稳定吗?

有些人只是在性格上懒惰,在他们的行动和思考上懒惰。他们也明白,在一个单位是这样的,然后他们换另一个工作,他们的能力不会更好,所以他们只是混在原来的单位,直到他们不能与它相处。

这不是忠诚,而是懒惰,猎头需要得到很好的筛选。

在一个单位呆了很长时间的人去其他单位往往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超过十年,如果他跳槽一次,他可能会连续换几次工作,每次都会很短。

长期在一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工作,导致对工作和事物的相对简单的理解,改变模型,新公司的氛围以及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是不同的,在心理上很难融入到在团队中,预期和预期之间通常存在差距,导致改变工作的冲动。

这种人必须换几次工作才能逐渐稳定下来。

这种稳定的员工,其实是一种隐患。

但是,没有办法在表面上进行筛选,有必要从其他地方判断一个人。

例如,看看他的工作态度如何,在上一份工作中,他是否真的投入了热情,在上一份工作中,他取得了多少成就,他真的成长了吗?

这些都是猎头和公司最看重的。毕竟,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已经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从过去的工作中学习,成为一个认真负责,保持高度责任感,能把工作做到极致,思想可以与现实同步,用你个人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公司的发展。

这是当代人的性格和追求事业发展的资本。

古典: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生命知道


这有什么用吗?

有段时间,我和太太很喜欢打台球,我们两个人都打得不好,但是在台球厅一边打着球一边聊天,在这个城市里,是件比在空气污染的街道上散步更好的饭后运动。

就是在有一次这样的无意间,我们聊到父亲,妻子问:“为什么你爸爸去深圳那么早,却没有做得很好?我看你爸爸的老同事都还不错的。”

在我的父亲退休时,是一个机械公司的研究所的所长,是个非常专业细致的机械高工,在深圳退休工资不算高,不如在民企做经理的妈妈。

我告诉他,在我初中升高中的一年,爸爸有一个机会,升做发展部主任。当年很多在内地无法运作的项目,都在深圳特区进行。发展部则是谈商务合作的部门,毫无疑问是个肥差。爸爸走马上任。做了半年,发现有两大不适应,第一是平时总是需要出差,第二是在家的时候应酬多。很多人过来拜访送礼。我小时候是人来疯,一有人来,我就不好好做作业。而那一年我初三了。

作为孩子,我不知道爸爸是义无反顾还是轻轻松松做了这个对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决定——他就和公司提出换岗,成为了公司的研究所所长。从此他不再出差,那个学期的晚上,我们家关上大灯,不开电视,拉上窗帘,躲开所有希望来坐一会的同事。我在客厅借着应急灯的灯光看书,而他们则在阳台小声聊天,偶尔过来摸摸我的头和背,送来一碗水果。那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太太有点奇怪的打断:“有人来,你爸爸可以让你在房间里面学习啊,而且那个时候你又不要你爸辅导功课,他完全没有必要在家——其实我觉得这个牺牲对你考上高中没有什么用。”

我瞄准一个绿球,呼出一口气,推出一杆,说:“你这么一说,好像的确没起什么用。但是从那以后,我们家庭的每个人都更加信任对方。年龄越大,我就越了解父亲的牺牲有多大。我们就越知道对方能为这个家付出些什么,这让我们家庭这么多年,虽然有很多冲突,但是一直很幸福。”

她点点头,没说什么,我们继续打了下去。

一直到晚上临睡的时候,她才突然说:“我想起自己家里的很多事,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家里,缺的就是这么些没用的付出。”

说完这句话,她哭了。

高度在很多时候可以转化为宽度,温度,效果却不会马上显现,信任会作为账户,在很多年以后储存起来,酿成美酒。

而一件事情有用没用,也许只有时间与生命知道。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都说打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职场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的联盟,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合伙人。老板需要人才创造价值,员工需要平台实现价值,从来都是双向选择。

烂工作就像渣男一样,会将你拖垮。

你需要有“火眼金睛”,认清工作的真相;

也需要“及时止损”,不让自己深陷泥潭。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钱不能体现价值

关于工作要不要看重钱,很多“有经验”的前辈是这么告诫大家的:

“初入职场别太在乎工资,先提升能力。”

“只看钱就太局限了,工作的价值难道只有钱吗?”

“你要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钱途’。”

这些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工作嘛,就得奋斗,多熬几年,工资总会上去的,那时候再谈钱也不晚。

真是这样的吗?

调查显示,2018年应届毕业生(本科生)的平均月薪为5429元,和他们期望的8000元月薪还有很大差距。

5年过后,当初那些起薪较高的毕业生,一般走到中层位置,年薪起码超过15万。

而那些起薪低于4000元的毕业生,依然留在基础岗位,月薪只有六七千。

难怪每年毕业季,应届生都争抢着进500强、大企业,还是那句话,“不谈钱,就真的会没钱”。

其实也不全是钱的问题,但钱的多少,却能体现这份工作有没有前途。

举个简单的例子,领着3000月薪,却干着5000+的工作,谁会接受呢?

职员来上班,却不是为了公司卖命。明明他值得这么多,但只得到一点点,自然会委屈,继而离开寻找更好的出路。

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到位的鉴别眼光与用人能力,它就只会把职员当做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充分挖掘其潜力与价值,不断培养,为其所用。

小编就听说过一个新人被破格重用,短短半年月薪破万,一年后就担任产品经理。

刚进公司时,老板就很看重她的学历与经验,给了她不错的待遇。因此在之后的工作中,这个新人一直很努力,下班了还抱着运营方面的书籍在恶补。

她是希望自己能发挥的价值对得起公司的待遇,而老板数次给她提薪酬,不断鼓励她好好干下去。

企业与员工最好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相互投资:

企业把员工当做潜力股,用薪酬激励员工不断成长;

员工感恩企业的培养,主动发展,回馈公司以更大的价值。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领导格局太小

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公司能不能做长久,看看老板就知道了。

有马云、任正非、李彦宏坐阵的企业,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他们知道怎么干才能把企业做大,怎么做才能留住优秀的员工。

和他们形成鲜明反差的,要数最近被万人嘲笑的金立老板。赌博输了几十亿,导致公司面临破产的威胁。

老板凉了,集团也凉了,员工们无奈失业。

可见,领导的格局,足以决定企业的前途。

领导格局太小,只把目光盯在蝇头小利上,宁愿克扣员工工资,节约各种成本,也不愿意开源发展产业,其实只是闭关锁国,最终面临不堪的结局。

有见识、有格局的老板,懂得如何发动大家的积极性,如何导向做出正确决定,知道什么时候该转型,什么时候该升级。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有句话说得好:真正决定企业高度的,是老板的见识与格局。

互联网时代影响下,各种中小型企业应运而生,都想抢占先机大赚一笔。但是这些企业的“生命期”,普遍短得可怜。

中国8000多万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

能够做5年以上的,只有不到7%,10年以上的只剩下2%;

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又何尝不是企业老板的问题。

有些公司短短5年就能成功上市,有些公司不到5年就被迫破产。5年是一个检测期,可以看出这个老板的眼光与格局,到底能否让企业发展壮大。

◆任人唯亲,只听好听话,会让有本事的员工心寒;

◆过于自大,不愿接受建议,会将企业引入闭塞之境;

◆目光短浅,不懂得转型与升级,会将公司做死。

不要让员工觉得他的存在没有价值,从而放弃了公司。公司想要得到发展,前提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

所有人共同出力,企业才能开疆辟土,开拓版图。

工作有没有前途,看完知道了!

错把平台当能力

一份工作到底好不好,除了钱有没有到位,领导有没有格局,还要看自己本身。

还是那句话,没有真材实料的人,走到哪里都混不下去。

网上有篇流传很广的文章,《离开腾讯三个月,我才知道世界有多坏》,讲得就是员工错把平台当本事的悲剧。

当初在大企业任劳任怨的你,辞职时却没有被挽留,顿生不满,自以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可离开这个公司之后,无论出去找工作,还是适应新岗位,总是感觉力不从心,自己欠缺的不是一星半点。

或许我们都要明白,有时候自己在大企业中做出的成绩,未必是真实本领,有可能是企业平台所带来的影响。

平台自身的影响力,让我们错以为是自己的能力。

并不是否定之前的努力与辛勤,只是我们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及时反思:

我在这个公司能做好这些事情,在别的公司也能做好吗?

我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与技巧,已经内化成专属于我的能力吗?

能力,才是公司评估机制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认识一位朋友,医学博士毕业,被三家医院重金聘用,病人们慕名而来,一号难求。

于是飘飘然的他辞职了,自己开了个私人医院。可离开了大医院的他根本无人问津,最终关门大吉。

人贵有自知之明,拥有平台的我们或许发展得很不错,但更难得的是离开平台之后,我们依然能风生水起。

一定要去大平台,去优秀的平台,不仅为了得到其影响力,也为磨练自己的能力。

最优秀的员工,能在小公司干得很好,同样也能在大公司做下去。

浅谈:一贯游离在职场当中“转行”这一话题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道:我30岁了,广告行业工作5年,还没结婚,没房,月光族,有时还要家里补贴才能在这个城市维系生存,看着父母都老了,心酸得不是滋味,该怎么改变现状?要转行的话,该去哪一行呢?自己只会平面设计,前途一片迷茫。

很多人在职场上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有的嫌弃自己的工资低,或者觉得所在的行业没有发展前途,想转行,但觉得自己年龄太大了,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转行。

小编解答:

虽然谈论的话题是关于30岁转行的问题,但实际上看,并不仅仅是转行的问题,而是朋友本人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问题,对自己前途一片迷茫的人来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盲目转行的话,最有可能的结局是越转越糟糕。 

因此怎样做才能让自己不迷茫,明白自己要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不得不强调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个人要想摆脱迷茫状态,一定要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没有规划的人生与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迷茫的存在,代表着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所以自我规划是打破迷茫的必要手段。自我规划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向自我发问与自我反省的过程,每个问题都想到了答案,那么自己的规划也就完成了。

规划的第一步:全面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兴趣什么,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从而推演出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步: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

当你考虑清楚自己未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才能进一步确定做什么工作才能达成。有的人渴望能够分担和减轻他人的苦难,可以选择一些被需要感强的职业,如心理医生、护士。有的人渴望追求客观世界的真理,可以选择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一般我们会强调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先确定人生目标(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确定职业目标,因为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内在激励源。如果一个人选择某种工作是因为他喜欢这份工作的内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就不会因为外部的一些变化而轻易改变,也会降低频繁跳槽的可能性。

TIPS:如何判断是否喜欢

往往会有人觉得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试试:观察自己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内心感受,如果能体会到一些正能量的感受,比如开心、充实、激情、沉醉,那么毋庸置疑,你是喜欢这件事情的。

第三步:剖析当下面临的问题,确定自己能做什么?

职业目标设定后,就要进入计划制定阶段。在做决定时,应充分考虑自己面临的问题,看到自己的选择范围,不被一时一事所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时应考虑的问题是:①我的计划是什么?②实施计划时会面临什么问题?③当下可以做些什么? 

第四步:以时间为节点,把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

比如短期(1年)目标是什么,中期(3年)目标是什么,长远(5年以上)目标是什么。做好这个“切割”工作的前提是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每个阶段小目标的达成中,要把小目标与具体的职位(工作)进行绑定,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到底该不该转行,要不要跳槽了。

TIPS:目标可以有修正,但一段时间内不能反复修改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修正的过程,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及行业、职业的变化而做出一些修正,但修正的前提是自己清楚需要做哪些变化,而不是无目的或是只为当下利益而做的修改。如果自己定立的目标需要频繁改动,就需要回到源头检查自己目标设立是否有问题。

转行晚是痛苦的,但不转行却连痛苦的机会也没有

分析完迷茫的问题再来说说关于年龄与转行的关系。记得2018年有媒体报道:“河北省唐山市取消了所有路和桥的收费站,而相关收费员就面临着下岗重新再就业的问题。有一位下岗收费员哭诉说:‘我今年36了,这么大年龄,让我去端盘子我也端不了啊,这么多年我就会收费!’”。的确,36岁再转行很难!所以转行要趁早!

众所周知,转行是有成本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转行的成本一定会不断地增加。所以已经确认自己需要通过转行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时,趁早转方为上上策。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职场人都会有如此好运或是如此决断,很多人都是到了30岁后才幡然醒悟,难道这个时候因为年龄的关系,成本太大的关系就不转了吗?继续在一个完全没有前途的行业中死磕?显然这个时候主动转行及时止损非常有必要。不要像前面提到的道路收费员一样,到了下岗之时才发觉自己什么也干不了。

而立之年转行,该如何赢多输少

说了那么多关于转行的负能量信息,这里给已经是而立之年面临要转行的职场人打打气。举几个例子,任正非是43岁时创立华为公司;董明珠36岁从国企辞职,去深圳打工,现在是格力董事长;尹明善54岁创立重庆力帆,他原来的职业是老师……可能现在转行会负重前行,肩上的压力也更大,但是阵痛之后还是有迎来新生的机会。

所以30岁之后不是不能转行,而是该如何转行赢多输少的问题。以下是职场专家给到一些建议:

1.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转行。转行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改变。

2.30岁之后的成本很高,所以需谨慎做好每一步的选择。

3.可能过去的经历不能带来行业专业的提升,但是对于做人,对于做事的成熟度,以及职业态度与素养应当是“高龄”转行者最大的优势之一。

4.从确定转行目标的那一刻开始,向你潜在的老板和上司展示你已经具备的、与新岗位相关的技能。

5.循序渐近的转行,能降低转行成本。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当你想要转行的时候,你要提前做好规划,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学好相关专业知识,相信你会转行成功。

如何撰写年终总结,有没有套路和方法呢?


又到了年底,对于身处职场中的上班族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年终奖金和升职加薪了。为了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理想的成绩,除了一年的努力,年终总结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年终总结,意味着一年的工作完美收官。那么撰写年终总结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有没有套路和方法呢?下面跟随着小编一起来看。

第一步 、梳理全年

一:四字梳理法

1.“纵”: 从时间上梳理

2. “横”: 从事件上梳理

3.“大”: 从大事上梳理

4.“新”: 从创新(亮点)上梳理

其中:“纵”、“横”梳理是基础梳理,“大”、“新”梳理是上层梳理,真正要写进总结报告的事情,主要是大的事情和富有创新亮点的事情。

二:问题梳理法

1.本年度参与了哪些项目?

2.本年度完成了哪些课题?

3.本年度组织了哪些活动?

4.本年度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小编建议: 在日常工作中就养成记录习惯,如果平时工作笔记做得很完善,那年底会更省事。尽量将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用数字表达出来。

三:维度梳理法

1.工作内容: 做了什么,哪些是琐事,哪些是里程碑事件。琐事用统计,里程碑事件则重点描述。

2.工作方法: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

3.资源整合: 实现了哪些跨部门、跨公司资源的协同。

4.团队协作: 在事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领导者还是参与者? 并提供了怎样的贡献?

5.特殊技能: 是否有意识地提升自己? (不一定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更全面的自己。)

6.人际关系: 认识了哪些有意思、有能量的人?

7.不足之处: 针对以上,有哪些不足? 去进行对标,找到解决方案。

第二步、明确思路

确定年底总结的三个层次:

1.本年度工作概况----给今年的工作下一个整体的结论;

2.本年度工作详情----详细描述你负责的每项工作的结果;

3.明年工作展望与计划----明年的预期和大体计划,列出关键事项。

第三步、明确结构

具体采用哪种框架?

1、条目式:将材料汇总为重点,按一定顺序分为一、二、三项,逐项记录。组织起来很容易,但往往不那么紧凑。

2、三段式:从认识事物的习惯上排列顺序,先对总结的内容进行一般性的交流,提出基本观点;然后叙述事物的过程,同时配合讨论,进行初步的分析;最后总结一些经验,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分项式:将所做的工作分为几类,逐项记下,按介绍基本情况、描述工作过程、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的顺序记下每一类问题。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场合。

4.漫谈式:就像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把自己的实践、认识、体会慢慢叙述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的总结。

第四步、明确角度

从哪里写起?

1.根据工作职能进行总结

这是一种最主要的总结角度,常用于年度工作报告,用于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2.根据采取的工作措施进行总结

主要用于对某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

例如,某市纪检部门抓“执行力建设”时采取了“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加强督办、素质培训”四大措施,总结时就归纳为“统一思想抓落实; 转变作风抓落实; 督促检查抓落实;提高能力抓落实”四部分。

3.根据工作特色进行总结

这种方法常用于专项工作的经验介绍,执笔人不仅需要充分掌握材料,而且还要能从大量的资料中挖掘出闪光点。可以先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出特点,再围绕这些特点进行总结。

4.根据“关键词”进行总结

各种重要会议往往会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出现一些热点词汇。合理利用这些热点词汇来总结工作,既可以体现时代气息,又可以提升文稿的高度。

5.根据参与主体来总结

当某方面工作或者某个重大项目完成后,一般都要召开会议,总结工作,表彰先进。这种场合的总结部分,往往围绕参与该工作的各主体来构思。

6.根据解决的问题来总结

在总结工作时,针对解决的问题来归纳,往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用这种角度来总结工作,直接鲜明,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工作总结写不好?

可能犯了这6个错误!

1.流水账

不能是工作流水汇总,要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评估一年的工作。没有经验体会的总结是不全面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2.无重点

一年做的事情很多,不要事无巨细,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工作突出写。

3.只报喜

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写出来,不要多,三两个足矣。

4.太低调

脚踏实地做事情没错,但也要善于“表现”,让领导知道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也很重要。

5.假业绩

决不能为了交出一份完美的年终总结,就耍小聪明,做假数据。

6.抱佛脚

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是临阵磨枪、拍拍脑袋就能搞定的,需要日常的积累和阶段性总结。平时总结做好了,才能“多快好省”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

关于年终工作总结的需要注意的事项小编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看完后,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

职场能混出头的人,要先看你有没有这个特质


在职场生活中,真正做到出类拔萃的似乎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人都只是留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份内的事。只要不出什么大事,便永远得过且过着。这样的人,往往混不出头。

职场能混出头的人,要先看你有没有这个特质

而那些真正做到步步高升,没多久便自己能独挑大梁的人,往往有着这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自信。

小王和小李是我们公司新来的两个员工,几乎同时入职,做的工作性质也差不多。小王每天兢兢业业,见不到老板,就非常听老员工们的话,整天端茶送水,为各种琐事跑断了腿。

小李却和他截然不同。在老员工有要求时,她不会拒绝,但每次帮老员工办完琐事,她都会嬉笑着和老员工多聊几句,问问在业务上有什么事情是她能做的。

小李长得好看,嘴又甜,老员工们都比较喜欢她,手上业务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让她帮忙做一些事情。没过多久,小李就掌握了老员工们跑业务的流程,还向许多前辈请教了与客户打交道的技巧,在好几个案子上都表现得出类拔萃。

小王的踏实肯干也得到了老员工们的一致好评,很多人都想带小王去跑跑业务。但是小王总是说自己想从最基本的事情干起,一步一步来,他总害怕自己会把大任务搞砸,所以只能从小事做起,这样他能踏实一点。

实习期结束之后,小李顺利的留了下来。我们都很为小王惋惜,但是就事实看来,他确实比不上小李。小李总是充满自信的模样,不管别人交给她的工作有多难,她都会先去尽力尝试。

小李刚来的时候,我们说,在她自己的目标:熟悉工作流程一个月,第二个月跑业务开始,3个月开始发展自己的客户。每个她的目标是非常实用的,每天她继续自己的目标。

即便她最终发展并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的客户源,也没有进行单独做过一次重要任务。但是她也是非常的自信,还没公布转正名单的时候,她就跟我们说,自己企业未来一定能可以达到通过这些教学目标,在这一行越走越远。

正是因为她的自信,她才能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非常积极,她会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职场生活中非常罕见的特质。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初入职场的人变得如此自信的人吗?

一、相信自己

很多人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会首先觉得可以自己不行,事情放在提高自己身上具有一定能够成功不了,这种创新思维是最可怕的。无论遇到什么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首先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相信通过自己,正确的去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

此外,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错误的方式,即使你是天才也是无用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经常用错误的方法导致自己的失败。 因此,面对困难一定要相信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多找差距

始终存在的人和失败的成功之间的差距,我们需要做的是寻找差距,并努力缩短。事实上,一般的人,直到每个人都成功,一次偶然的男人之间的距离是成功的,只要我们期待有很好的理由,找到缩小差距,成功的人,我们会变得逐渐共同成功。

三、心存正能量

很多人觉得他们自己不行,就是企业因为学生心里的正能量管理不够,总是被负面影响情绪充斥着自己的大脑。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国家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越觉得可以自己不行,自己就越失败,越失败就越觉得通过自己不行。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些正能量的事情,更多地与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小的闪亮的太阳,这样即使我们失败了,我们也有勇气重新开始。

在职场生活中,自信是最可贵的能力。遇到事情时,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多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多多寻找和成功的人之间的差距,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心中充满正能量,让自己无时无刻都不会失去希望。

以上《职场话题:怎么看一家公司有没有格局?》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公司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