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谁是你的职场伯乐?》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编前:

初入职场的“怯”,现在提起来,可以谈笑风生,可以称之为“职业成熟之前的积淀”,但身在其中时,确实不仅仅是忐忑,纵然你满腹才华。

看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流程中有序运作,面对那些举重若轻的前辈,你突然一下子定在了那里——从未有过的不自信。

恰在这时,一个人向你微微颔首,“做得不错”,从此,好像被逼着加快速度往前跑,直到有一天,这种速度已是常态。

回首,发现,自己也是一匹千里马。

听坊间伯乐上“私教课”

那天在杂志社办公室,于欣听老大给一个实习生“上课”,其间不乏尖刻讽刺之辞,实习生在大家的笑声中频频点头:“有点儿悟了,有点儿悟了。”

于欣想,要是此刻被“上课”的人觉得被当众奚落很尴尬,夺路而逃了,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失去了当千里马的机会。不错,老大绝对是个伯乐,而且不常出手。

现在数起来,早年从老大手里出来的实习生,早已一个个成了业界的腕儿。而老大还是老大,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走,偶有闲心,或遇到好的苗子,扶上一把,但绝对不过度扶植。要他手把手,是非常违反个人原则的事情。他总是点到为止,不过多解释,成不成,关键在一个字——悟。

于欣想起四年前,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若有所悟”。那时的她,也是实习生,不过是其他部门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于欣一篇被放黄了的稿子辗转到了老大负责栏目的编辑手里,居然就发表了。这让于欣很意外,本来已经被枪毙的稿儿,她也没觉得有多好,怎么会起死回生?

更重要的是,发表之后,于欣作为“实习生”开始稿约不断。而对于从“冷板凳”到“热面孔”的跨越,于欣却一点儿也不知情。只隐约地觉得,分水岭就是那篇原本已经被丢进回收站,而后又被捞回的“废稿”。

“废稿”事件后,于欣也更多地有了给老大负责的栏目写稿的机会。从小稿到专题,从边角到卷首,这里逐渐成为她更有兴趣挥舞拳脚的平台。

很多人疑惑,你是那个栏目的实习生吧?

于欣否认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小的得意。

赞许很多,于欣最想听到的,还是老大的。因为,编辑曾提到,那篇稿儿是老大大笔一挥发表的,“这样的稿子不发,还发什么样的稿子?”

写了很多稿子的她,把这样“非发不可”的稿子又逐字研读了一遍,还是没能解开心中的谜团。终于有一天,编辑把她带到老大面前,是因为别的事情。

这是他们第一次照面儿,“高产”实习生于欣想听到哪怕是一句表扬,毕竟,短短两个月,她已经参与过数个专题的写作,文字也得到编辑的高度肯定。不想,却碰了个大钉子:“你之后写的稿子很多,但没有一篇超过第一篇的。”这样的下马威,是她没经历过的。

本以为自己在节节攀升,渐入佳境,没想到,居然从未超越起步时——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挫败的事情了。虽然接下来开了几分钟的第一篇作品的研讨会,于欣还是极度窒闷。最后,老大以简短的语言结束了这次会面:“下次把那篇稿子拿来,告诉你好在哪里。”

于欣没有把稿子拿来,她知道,那样无异于自取其辱。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于欣没进过老大办公室的门。她憋着一股劲儿——第二次“上课”决不能再听到一样的话。

她开始抛掉惯常的写作技巧,尝试各种写法。偶尔,看看老大现在的专栏,他推荐过的作家……

然后,寻找自己的定位。

等作品一篇篇堆积起来的时候,再去看第一篇时,她确实有点儿“悟”了。以老大的话说,“一旦自己悟了,进步不是‘突飞猛进’可以形容。没有悟的时候,告诉你再多也没有用。”

突飞猛进的于欣最终和老大做了同事,经常听老大的“课”,比听学校里教授的课都要认真。因为,教授的课有教案可查,而老大的话经常只说一遍,你没听懂,他自己已经忘了。

虽然不敢称自己是“千里马”,但于欣知道她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的她会写东西,现在的她会写不一样的东西。这种“不一样”,是老大传递给她的。

你不能把职业理想拴在别人身上

自从知道顶头上司“可能”跳槽的消息,谢小雨就开始烦躁不安。

上司不仅是她的伯乐,更是她的职业榜样。毕业那年,谢小雨从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就是上司点名要的她。“这个女孩有灵性。”上司百般推荐。

有上司的指点和栽培,谢小雨的职业起步和上路速度都快得惊人。一步一步,每上一个台阶,都有上司的悉心指导。

共事两年,榜样身上的东西她还没有吸收消化完毕,总觉得还有成长的机会,没有给自己增加过多砝码,如今,船长将走,她这个船员显然还没有成长起来。恨不得一夜之间把自己打回去,照着“榜样要走”的时间表,把自己的职业前景仔细规划一下,也好有底气继续以后的工作。

一切都是只是如果。

榜样新的offer到的那一天,毅然决然打了辞职报告。“可能”终于成为“现实”,谢小雨想随他跳槽的决心都有。随他走,至少还可以继续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朝前走,目标明确,稳扎稳打。而留下来,伯乐走了,马儿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更别提怎么跑才是捷径了。

怎么办?没人能够告诉她。

静下心来,谢小雨开始认清现状:马儿是不是总有与伯乐分离的那一天?如果伯乐再跳呢,退休呢,出国呢?你不能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拴在一个人身上。伯乐已经告诉你,你是一匹好马,那么怎么跑,就在你自己了。

送别宴上,谢小雨举杯:“我一定让自己成长得更好。”

可事情并不乐观。

她所在的是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负责信托产品的发行。之前,总是上司告诉她执行一些具体的事务,如何跟客户打交道,路演时的注意事项。如今,没有任命新经理,副经理也是一任“执行官”,大家似乎都有点儿人浮于事。一项新的计划,总是迟迟没有进展,快到发布的时候了,开始乱成一锅粥,手忙脚乱地上了阵,结果,事后总结一下,全是疏漏。

不像上司在的时候,工作一项一项有序稳妥,大家各司其职,项目也进行得红红火火。那时的谢小雨,身居高效部门,连到食堂吃饭的时候,脸上都挂着“荣誉感”。

可是现在,上班时间干什么的都有,聊私人电话的,网上买东西的,溜出去会朋友的,经常一转眼,前后左右座位上的人就没了踪影。

不行,得自救,不然马上就被淹没在碌碌无为中了。

谢小雨开始主动出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使项目按照从前的进程有序进行。虽然作为小字辈,刚开始有人说闲话,甚至给她白眼,后来看着她笑笑的样子,是真心为公司好,加上接下来的一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家开始对这个小姑娘另眼相看。

部门似乎又恢复了上司在时的状态。虽然,顶头上司一直空着。

一天,大家嘻嘻哈哈从外面吃饭回来,楼下贴了一张任命通知,新上司任命下来了。让大家吃惊的是,部门增加了一个副经理,居然是谢小雨。

接着是人事处找她谈话:“你在职位空缺期间的表现大家都看到了。”

谢小雨疑惑:“可是,这么多前辈在我前头……”

“你已经做到了,你的作风很像×××。”

听到这个名字,谢小雨才发现上司对她职业状态的潜在影响。的确,上司不也从没有领导的架子,而是更注重协调关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吗?领导并不是“发号施令”的代名词,不是吗?

谢小雨发现,自己居然一直在按照榜样的模式投入工作。

事实证明,在上司这个船长突然离职后半年,谢小雨这个船员不仅成长得很好,而且成了“大副”。

ZC530.com延伸阅读

谁是老板爱的人?


上海一位知名学府的博士生只要2000元的月薪,对很多公司而言,这份薪水甚至不及一个前台小姐,但这位博士生还是遭到了拒绝。一位中文系的本科生,在半年中一共投了200份简历,参加了20多场招聘会,经历了10多次面试,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肯录用她。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一问题令人担忧。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大学生的通病,本报9月5日的《大学生三年之痒》一文刊出后,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热烈讨论,究竟我们的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人才?谁来为“大学生三年之痒”负责?中国人才的素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就这些问题,时讯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

用什么击中你的老板?

刚毕业的大学生,公司更看重他们什么?很多公司在采访中都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发展潜质如何,有没有培养的基础;第二,学习和工作态度如何。开始的时候当然越优秀越好,但不一定要求特别优秀。对于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公司更看重的是他的工作态度,看他这个小树苗有没有培养的潜能,看他是不是浮躁,是不是认真、踏实、执着,然后就是看他的人品,是不是诚信。这方面,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特别强调,“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而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曾经来应聘的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微软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李开复说:这一番谈话之后,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此外,李开复对大学生特别强调,不管是企业还是研究机构,一个人的“潜力”比专业经验、学历、在校成绩、推荐信更重要。这些“潜力”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

如何去判断这些方面的能力呢?李开复介绍说:微软有比较特殊的面试方式,问的问题也特别有创意。比如,测试独立思想能力时,我们会问这一类的问题:请批评微软公司电梯的人机界面。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估计北京共有多少加油站?等等,这些问题不一定有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测出一个人思维和独立思想的方式。另外的问题可能是智力方面的问题,有些会考应聘者的反应速度,有些会测试创造力,有些是考虑与人相处的能力及团队精神,有些专家则会深入地问研究领域或开发能力的问题。“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一定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李开复说,在微软面试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发现每一个人都特别地快乐,特别热爱和珍惜他的工作,这一点很重要。

在采访中,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志东表示,公司的经营理念决定了他们的用人原则。用四个字母概括就是FACE:专注(Focus)、联盟(Alliance)、创新(C reative)、专业(Expert)。

王志东说,我们会选择有共同的理念和思想的人,志同道才合。另外,要有创新、奋斗的激情和吃苦的思想准备。点击科技的现有团队成员,不管是什么样的背景,什么年龄,都很有激情,都能够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去争吵,去思考,甚至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第三,要有合作的精神,并且通过人员的配合,通过制度的安排,通过外部资源的配合去弥补个人的缺点,构造一个理想的组织状态。”

同时,王志东告诉记者,公司招人时是按照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的,而不是盲目求好求大。有很多很优秀的人才想加盟点击科技,但是如果现在没有这个位置,不需要这个职务,点击科技也只能婉言谢绝。王志东说,“不管是点击科技刚刚创业时期的2个人、3个人,还是现在的50多个人,都是按照业务发展的计划和需要来进行的。这样能够很好地对公司的成长进行控制”。

未来人才必备的8种基因

要成为老板喜欢的人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时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的素质教育可谓热热乎乎,但却糊里糊涂。素质教育早已经被政府确定为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和方向。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内容。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推而不行、落而不实。

知名素质教育专家、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陈宇华在日前一个以“蓝色基因”命名的中国新素质教育论坛上指出,目前的素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第一,专家、舆论乃至领导部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理念上还不是很清晰,家庭、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实践也是千差万别,很不到位;第二,素质教育在贯彻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很多人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音乐、美术等专长教育以及课外活动等非应试教育;第三,素质教育与目前的应试教育在很多方面的冲突、矛盾难以协调,而诸如高考制度之类的应试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等又都进展迟缓,导致素质教育最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推动;第四,在实践层面,国内素质教育一直欠缺操作性很强、非常易于掌握、能够灵活运用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过去很多时候其实一直只是专家说来说去、舆论喊来喊去的一件事情,没有能够充分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环节当中去。

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陈宇华女士表示、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8种“基因”——也就是卓越人才必备的八大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自信自立、自律、积极乐观、执著追求、责任感、合作开放。素质教育培养的就是这些看不见的“发展基因”。

对企业员工而言,衡量它是不是优秀人才的基本标准在于这8点。而对于对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以及幼儿而言,以后能不能成为人才的关键也在于这8点。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陈宇华表示,对老师和家长而言有三个方面更为重要:一方面,学习、研究、掌握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比一上来就教授知识更重要,否则往往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持续学习、自主成长往往事半功倍;还有一个方面是,让孩子形成综合、全面的素质基础,比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更加重要。

绕开企业的8平米

对企业而言,人才的定义是不同的。《21世纪人才报》的总编黎和生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的目的是要盈利,每个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会有相应的规划,只有当前来应聘的人能达到企业的目的,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又有合适的位置来安排他,这样对于这个企业来说,他才是人才。

在谈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时,黎和生认为大公司更适合应届毕业生。

“对于小公司来说,由于他们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相对缺乏,他们不可能对招聘来的人进行很系统的培训,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因此他们招人时较有功利性,更倾向于那些有经验的、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来了就能用,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因此他们更喜欢挖墙角,特别是挖大公司的工作人员。而对于大公司来说,他们则更倾向于聘用应届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因为应届毕业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和学习新东西的欲望。这样更有利于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培养和塑造。另一方面,大公司也不喜欢挖角,特别是对于一个已经形成自己企业文化的大公司来说,挖过来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原企业的文化色彩,要同化他往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而且如果这个企业的文化包容性不够,那还很有可能就因为这一个人而搞垮这个企业。”

黎和生强调,企业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很多企业都存在“8平米”现象。就好像,我家只有8平米,尽管现在50英寸的背投彩电正在打折,那我也不能买,因为我买回去对我来说绝对是个负担。

那么50英寸的背投彩电就没有用了吗?显然不是。让一个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去扫地,也是不现实的。黎和生说,真正的人才不会因为遇到企业各种各样的“8平米”而气馁。对于目前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关键是他们要对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现在很多公司就很喜欢那些先工作了几年然后又去充电的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不但有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在采访中,点击科技的总裁王志东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只有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其价值,有人没有发挥好价值,只是因为没有找对位置。对于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名牌大学的还是普通大学的,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联系社会上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来对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进行全新定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一个完整的规划,从而少走弯路。(完)

实习转正,谁是贵人?


很多人的实习目的就是为了能转正,成为正式员工,然而当公司的转正名额有限时,“留下来”就变得非常困难。如同英剧《皇家律师》中的两位实习生,为了能留下来,不但自己的业务要熟练、要想方设法打赢官司,还要注意周围同事、上司和老板的看法。所谓看对人、跟对人才能走对路。所以,对于实习生来说,想要“留下来”光有业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能得到贵人的相助,才能加重“留下来”的砝码。

贵人一:直属上司

相助指数:★★★★★

可能遭遇场所:上班8小时办公点

如果上司能成为你的贵人,那么你成功实习转正的几率将会很高。直属上司可能不是最终决定你命运的签字人,但他一定是给你机会去发展、去表现的人,他也是最清楚你的工作能力及发挥情况的人。

Tips:不经思考地频繁提问与从不提问都不会受上司欢迎。

贵人二:部门同事

相助指数:★★★★

可能遭遇场所:部门办公点、食堂

他们就在你身边,天天和你一样上班下班,他们的今天或许就是你的明天。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对你或是有所促进,或是有所警惕,教你于无形之中。能被一个工作团体所接纳是转正的基础。职场没有“独行侠”,同事们对你的接受程度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同事们的“拉一把”往往能把你从“离开”的边缘拉回来。

Tips:勤奋好学、主动沟通、多问多听是快速融入新集体的方法。工作中的提醒和警告是同事们善意的帮助。

贵人三:公司里的小人物

相助指数:★★★

可能遭遇场所:公司大堂、办公区,其他公共场所

少林寺武功最高的是深藏不露的“扫地僧”。职场中,有些工作岗位往往很不起眼,比如清洁工、门卫,或是老板的司机。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关系,他们对公司的了解最为微观与实际,他们对公司有哪些风吹草动也很敏感。

同时,他们往往与老板“抬头不见低头见”,最有机会在无意之中表达自己的一些意见。所以新人切不能以职位来评判人,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往往会让你的实习转正几率从正变成负。

Tips:一个成熟的职业人,是不会因为别人的职位高低而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的,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随意对人撒气。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工作、对身心皆有益。

贵人四:公司老板

相助指数:★★

可能遭遇场所:洗手间、电梯、公司大门口、会议室

通常老板不会特意去关心实习生转正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在某些事情上一不小心让老板注意上了,并且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很有可能老板会在关键时候对你做“加减法”。

Tips:切忌弄巧成拙。一些职场基本礼仪、行为举止细节若处理得好,可以让你脱颖而出,而做得不好也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在于做人的失败。贵人再帮你,如果争议太多,或者说“绊马索”太多,也很难如愿。广结善缘让大家喜欢,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是让贵人注意你的前提,而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才是实习转正的关键所在。

职场新人投资如何起步 软硬实力+伯乐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个参赛选手若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将能让这段过程更加顺遂,脚步或许偶有超前或有落后,但就如同真正的长跑,坚持耐力并调节步伐是胜出的不二关键,而能持之以恒的后勤补给正是储蓄

就在大学毕业季,社会新鲜人应有的工作态度或企业给薪水准等成为热门话题之际,劳委会公布2010年度最新职类别薪资调查,甫踏出校园的大学新鲜人,企业平均起薪2.6455万元新台币,期望与现实之间总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跨越或是弥补这道缺口,有赖新鲜人拿出真本事,以实力争取企业实质的肯定,同时把握时间及机会积极运用每月收入,让薪资活起来。

投资亚洲成长基金 提早建立软实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个参赛选手若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将能让这段过程更加顺遂,脚步或许偶有超前或有落后,但就如同真正的长跑,坚持耐力并调节步伐是胜出的不二关键,而能持之以恒的后勤补给正是储蓄。

新鲜人投入工作,因为起薪有限,更要积极打理投资计划。定期定额基金的优势是进入门坎较低,较无资金压力,而交由专业经理人的作法,即使是理财新人亦能轻松上手,每天早起取代搭小黄赶打卡,或是减少手机花费等,都有助于撙节开支,储存投资基金的本钱。

以基金步向世界投资舞台培养职场竞争硬实力

资金透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及经理团队将投资的触角延伸至全球金融市场,利用投资之便,储存未来并认识世界,正因为基金的多元与丰富特性,最适合好奇心、求知欲最为旺盛的社会新鲜人作为投资理财的第一步,透过所投资的基金,开展一段长期投资的旅程,从投资认识国家特性到深入可能影响金融市场走势的政治经济议题,一步步提升国际观更裨益职场表现。

周游列国的富兰克林坦伯顿新兴市场研究团队总裁墨比尔斯,是新兴市场的投资能手,除自身在学问上的不断精进,也要归功于他视为人生导师的约翰.坦伯顿爵士。坦伯顿爵士将墨比尔斯引进投资大门,并传承长期与价值投资等哲学,新鲜人踏入职场,自我摸索的同时,若能找到伯乐,再加上软硬实力同时增进,将有更多机会崭露头角。

谁是办公室的“受害者”


美国加利福尼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异域风情。那里常年阳光充沛,几乎每个人都是金发碧眼,有着被太阳晒过后的棕褐色皮肤,看起来个个都是卡梅隆•迪亚兹(Cameron Diaz)或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

当加州有新闻称,所有人无论美丑,更准确的说是无论有吸引力与否,都能以性骚扰为由提起诉讼时,加利福尼亚在人们眼中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世界上不再有差别对待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加州最高法院做出裁定,员工就算没有遭到丝毫性骚扰,但是因为办公室中其他员工涉及有性意味的行为,未遭到性骚扰的员工也能是性骚扰的受害者。

此案涉及加利福尼亚某监狱发生的性丑闻。监狱长与其手下五名女狱卒中的三人同时有染,随后这三人得到晋升;而其她两个未能有幸获得监狱长“慷慨恩赐”的狱卒,由于未获晋升决定而提起诉讼。

看起来这家监狱不像是能够进入世界顶级工作地点排名的机构:老板和他的女下属看上去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当然,另外两人是否有资格晋升也要另说,当然,她们可能有抱怨的理由。但不管怎样,这两人争辩道,她们遭到“某种形式”的性骚扰,却是我有听到过的最荒唐的事情。

据法官所言,在这种氛围下工作有损妇女尊严,“因为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管理者将妇女视作性玩物” 。

这种论断可能是对的,但一种与之相悖的解释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种氛围特别有损那两位妇女的尊严,因为她们作为遭到上司“冷遇”的少数派,未能有幸被上司视作性玩物。

这一判断虽然显得愚蠢,但我仍有理由相信它有道理,它意味着“毕竟我始终是受害者,这会让我感到好受些”。前些天,我曾与两位在银行工作的女士交谈,问她们身为办公室女性有哪些感受。两人都抱怨说,她们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始终要不断应付来自异性的挑逗,令她们不胜其烦。虽然我并不希望有人骚扰我,但这时我确实开始感到有些失落。如果当时我已知道那桩监狱绯闻,我会告诉她们我也受到了“伤害”。

法院裁决的后果是,加州的企业会更加诚惶诚恐,公司担心因为公司内同事有染,而遭到起诉。我们很难将这看作是进步。无论法律怎样规定,工作场所的风流韵事仍将继续存在。这种事进行得越隐秘,气氛就可能越紧张。

当美国的法律使办公室生活变得越来越离谱之时,英国最近则为工作场带来了一些通情达理的做法。

几年前,像很多营销经理一样,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营销经理肖恩•葛家蒂(Sean Gogarty)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迫使他去做一件事,他决定带着他的团队外出一天,做点有趣的事情,使他们能成为更好的工作伙伴,更好地实践他们的品牌价值,或不管什么东西。他带领他的团队参加了一个马戏团技能培训班,在那里他们要通过练习跑跳步培养凝聚力。

葛家蒂先生做了跳的动作,教练告诉他需要加力,并在落地时大喊一声“嗨!”他这样做了,而且由于感到作为团队领导自己必须全力以赴,他尽可能跳得很远,但落地时却是膝盖重重着地。这个动作造成了意外的伤害,他不得不因此接受外科手术。

他对此做出了回应:起诉那家马戏团公司。然而,本月初法官却要他再做一次跑跳步动作。法官表示,一位35岁的聪明男子应该能够意识到,如果像他那样着地,必将跌倒。

我相信葛家蒂先生的膝盖承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我对他的那一跳深表同情。如果我当初为了自己的团队尽全力一跳,我肯定自己也会严重受伤,并会对马戏团教练自己能够跳得很好,感到愤恨不平。

有一点我不太不同意那位法官的看法。即使你非常仔细地听取应如何落地的指导,并且智商高于平均水平,在实际操作时,仍可能出现可怕的错误。我小时在体育课上就有过类似经验。

但葛家蒂先生和我有一点不同。我曾经想跳上一匹可恶的马,但是以失败告终,于是我吸取教训,决意不再那样跳,此后也绝不带领我的团队从事任何团队建设活动。我认为自己从未听说过哪个团队在举行过一次联谊活动后能够做得更好。如果有,这个团队从一开始就拥有作为成功团队的素质。我们不禁要问,如果选择更安全也更有趣的方式,就是晚上到酒吧里喝一杯,来凝聚团队,岂不是更好?

然而,即便我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团队外出举行活动,我也不会选择去学习杂技技能。公司和马戏团之间的共同点已经足够多,无需更多赘述。而且即使我判断失误,在跑跳过程中摔伤膝盖,我也绝不会起诉。葛家蒂先生当时可能未曾在培训班中学会做一名小丑。在人们眼中,现在他俨然已是一个真正的小丑了。(完)

菜鸟PK老人,到底谁是雷!


究竟是实习生雷人,还是职场老人雷人?不久前,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名为“比比谁更雷?那些让人无语的实习生”的帖子,引发了一场关于“菜鸟与老人”的争论。有人说“实习生不懂规矩又不肯学习太雷人”,也有人说“职场老人倚老卖老高姿态雷死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菜鸟”与“老人”之间的隔阂?我们来听听双方的想法。

事件一:见人就叫“哥哥”“姐姐”

实习生D完全没有新人恐惧症,从实习第一天开始,她对同事就表现得特别亲热,看到带她的前辈叫“姐姐”,看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叫“姐姐”,看到男同事叫“哥哥”……整天姐姐长哥哥短,声音又特别嗲,还是那种台湾小女生腔,害得办公室所有人一听到她的声音就抖着一身鸡皮疙瘩。

同事们告诉她不用叫姐姐哥哥,每个人都有邮件的英文名,叫英文名就好。结果她说:“姐姐哥哥听起来比较亲热呀,英文名冷冰冰的,搞得好严肃哦。”

大家无语,也无法改变她的想法,只能在D实习期间一直忍受“哥哥”“姐姐”的称呼。

老人看法:现在的小孩子张口闭口都是“哥哥姐姐亲爱的”,真好像他和你有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事实上有些人几乎每天都见不上一面。办公室是办公的地方,任何行为都讲究规范,既然大家都用英文名称呼,你何必特立独行叫得那么亲热?故意套近乎只会让人反感。

菜鸟发言:你们这些老人还真难服侍。叫姐姐哥哥,嫌弃我们实习生太亲热,叫阿姨叔叔,又嫌弃我们把你们叫老了,叫老师经理,又嫌弃我们太严肃。叫英文名?奇怪了,明明是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叫英文名啊?

事件二:带着家长来申诉

IT部的实习生C工作上犯了点错,公司提出要让他提早离职。结果第二天,HR部门及周围同事发现C带着母亲、阿姨、姐姐一起来到公司。

周围的同事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听到有人说话越来越大声,抬头一看,一位染着一头黄头发的中年妇女正用方言大声和HR争吵。

“你们凭什么这么做!”

“你们有什么资格!”

“你讲啥?你讲啥!”

HR那边似乎有人在争辩,但声音始终压不过C的母亲,C的姐姐和阿姨都没说什么话,只是站在后面,偶尔插上一两句。

两边相持不下,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最后,一直缩在妈妈后面的C同学终于站出来,很酷地甩出一句:算了算了,这个工作我不做了。

老人看法:让父母来砸场,就算实习生有足够的理由,也会变成一场闹剧!这首先证明现在的学生独立能力不够,照理说毕业实习已经是大人了,发生任何事情却还是只想到找妈妈,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另外现在的学生做事都不考虑后果,像C这样闹一闹,最后还是失去这份工作,结局没有任何改变,有什么好处?也许暂时他发泄了,但在周围人的心里都留下相当糟糕的印象,甚至还会影响他的将来,这些问题他都没有考虑过。

菜鸟发言:凭什么犯了一点错,公司就可以随便让实习生提早离职呢?实习生本来就不受劳动法保障!你们就知道让我们履行职责,我们的权益呢?——都选择性失明了是不是?我们维护自己的权益有错吗?我们还能让谁帮忙呢?只有家人了!

事件三:新人跑腿送快递

F实习的第一家公司是名头很响的国内民企,她每天提早半个小时到公司,把部门和隔壁部门的办公室都打扫一遍,每天第一个到,回家也是几乎最后才走。

实习的一个月里,F的主要工作是送信送资料,每天冒着37度的高温,一跑就是大半个城市。

F工作态度认真,只是觉得有点委屈,每天重复这些没有技术性的活,实习结束后也没觉得自己学到什么。

老人看法: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复印装订跑腿这样的工作他们都看不上,但是真正接触业务的活,他们又干不了。既没有实际经验,又不懂公司流程,学校理论说得一套一套,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却又不肯去做,觉得自己大材小用被浪费了。工作中的事情很多都是很频繁、单调、无聊的,但这些就是公司需要你去做的事情,这就是工作。他们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菜鸟发言:复印装订跑腿,这样的工作连初中生、高中生都能做,公司又何必要找大学生呢?显摆自己是吧?说我们没有实践经验,你们不给机会,我们到哪里去积累经验?只做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平白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觉得我们不珍惜机会,这哪是机会,根本是把我们当廉价劳动力!

事件四:棒打出头鸟

X进入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实习,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但是,在领导表扬他工作积极时,部门里其他几个每天准时下班的同事脸上却浮现了不高兴的神色。

X经常在做完自己本职工作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又将部门同事还没来得及完成的工作一并做了,但他满怀得意地告诉同事时,没有留意到同事眼中一掠而过的尴尬。

X他尽力参与公司一切事务,表现出一个新人应有的积极性,每次公司有研讨会,他都激情满怀地滔滔不绝。

不久,集团举行了工作测评,业绩中等的X综合评分竟排在最后一名!X百思不得其解,黯然地离开了这家公司。

老人看法:实习生真是一点都不懂职场的规矩,一味只想表现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周围同事带来麻烦。积极工作不是错,但做事说话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多想一想?思考一下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周围的环境气氛。职场都有潜规则,这个“度”是要慢慢摸索的,张牙舞爪打破原来的规矩,还得意洋洋以为自己带来新风貌,新人就是容易犯得意忘形的错误!别以为你表现得显眼一点都能博得好感,职场比你想得复杂多了!

菜鸟发言:态度好想留下也有错吗?我们低调一点,就说我们没能力;我们做得勤快一点,就说我们越帮越忙;我们想法实际一点,就说我们功利主义;我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一点,就说我们心机深,想留下来;我都不知道实习生应该怎么表现了?一方面对我们实习生说:你们要多多发表意见,我们需要你们的思维和活力;一方面又不听我们的意见,说我们什么都不懂,信口开河。低调也不好,高调也不好,到底要我们怎么做?我说职场不是复杂,是虚伪!

事件五:手头没有事,为什么不能干别的?

由于实习期很空闲,没什么事情做,于是K带了一本英文书,一天在看完经理给的资料之后,他就开始默背英文单词。结果经理敲敲K的桌子,让他把英文书收起来。

K也知道,看英文书不是上班的工作内容,于是只能把书收起来,但是又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他问了问周围的同事,也没有人需要他帮忙,于是他只能无聊地坐在座位上,翻看几乎要翻烂的资料,直到下班。

老人看法:公司不是学校,没有老师给你布置作业,也没有老师会给你上课,一切都要你主动去看去学!没有事情给你做,你可以自己找事做,看看经理给你的资料是不是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也可以在网上搜看公司资料,行业相关信息,怎么可能没有事情做?一切都是借口,关键是实习生自己不想做吧!就算真的没有事情做,也不可以在工作时间做私事,你的工作时间是属于老板的,不是给你做私事的,这是职场的基本规则,还要人教?

菜鸟发言:我做完工作,手头没有事情了,为什么不能干别的?你们很会浪费公司资源,我可不想浪费我自己的资源,不可以吗!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个人也一样需要提高自己竞争力,优胜劣汰才能留下好的单位和好的人才。什么叫“实习生”?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接触过职场,不知道“工作”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才来实习——实地学习的。熟悉业务方面,确实是新人要积极一点的没错,但是作为老员工应该告知新人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什么都不说,让我们猜,我们又不是你们肚子里的蛔虫!

专家视点:

老人和菜鸟的问题,答案并不是“对和错”那么简单。只是双方想法观念不同,造成了一些摩擦,其实新人在实习之前多做一些准备工作,老人也多考虑一些新人的特殊情况,这样的摩擦是可以避免的。

给新人的建议:你是实习生,你是新人,但“新人”不是免死金牌。你可以犯错,你可以不懂,但不能因为“我是新人”就认为犯错和不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把错误推到“不愿教你”的老人身上。应该说,职场不是课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努力,别人没有责任和义务来教你,一切只能靠自己。多听多看少说,不要推卸责任,相同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新人也许不懂公司流程和业务,但基本的职场规则,哪里都是一样的。

给老人的建议:谁都是从新人一路走来,谁都有初入职场时茫然无措的时候,想一想当年的自己,不要对现在的年轻人过于苛刻。新一代的想法和接触的事物可能让你看不明白,但不要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就全盘否认。不要倚老卖老,仗着几年工作经验就居高临下看新人,在职场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完)

女大学生求职难,谁是救星?


日前,一则诙谐而酸楚的女大学生求职信在网上热传。

在回答用人单位“谈恋爱了吗”的问题时女大学生称:我的EQ很低,对男孩子没感觉。所以,5年内保证不恋爱;5年后万一不慎恋爱了,保证5年内不结婚;5年后万一不得不结婚了,保证5年内不生孩子;5年后万一不小心必须生孩子了……那应该是45岁以后的事了,你们可以考虑辞退我了。

在对薪酬的期望方面,女大学生回答:50万元?想都不敢想;20万元?痴人说梦;10万元?绝不可能;6万元?非常非常满意;4万元?非常满意;两万元?满意;1万元?我知道不是月薪,是年薪,我也……满意。如果公司还有困难的话,打张白条,也行。

无独有偶,另一则消息再次让人们把视线聚焦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一名银行职员利用“潜规则”骗奸了8名求职女大学生。其实骗子的伎俩很简单,利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择业要求不高,便以航空公司招聘空姐这个名头去骗取女大学生的信任,然后以体检为名,让女大学生裸体接受检查,并“拍照存档”。然而自始至终,8名受害女大学生对此都未产生怀疑,在被侵害时也没进行反抗。据办案人员的调查,这些被害人大多认为这是“潜规则”:空姐面试就必须和面试者发生关系。

今年年初,江苏有教育部门曾经进行了采集信息分析,随机调查了100家用人单位,在单位提供的700个岗位中,有53%明确表示限招男生,仅35%~36%要求招女生,其余岗位对性别不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老话题重新被人提起。

不看简历,因为是女的

前几天,江西师范大学的文娟签了中国邮政,可她说,一路走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辛酸困苦,最酸楚的莫过于那次在南昌大学举办的专场招聘会。

那天,她看到一家单位需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毕恭毕敬地将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可是,对方根本不看她简历,只是面无表情地摇头。

“是不是只要男的”,她忽然想起以前听说的某些新闻单位的性别要求,果然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点了头。

文娟的这种求职遭遇,被很多专家定义为“女性就业歧视”。

其中通常包括三大歧视:一是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优先录用男生,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百般挑剔,提出了除职业要求以外的诸多要求,甚至还提出“不许恋爱”的不合理要求;

二是怀孕歧视。有些单位不想承担女性生育的社会成本,许多公司的老板直截了当地掐着指头算成本。因此,即使有女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有的用人单位在最后签约时,还额外要求女毕业生工作后3~5年内不得生育;

三是年龄歧视。不少用人单位招女性,要求年龄在25岁以下,且未婚。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对年龄偏大的女毕业生造成了就业压力。

而近些年,相貌歧视也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阻碍之一。对于女大学生求职,很多企业注重外表,说是相貌差的员工会影响企业形象。如湖南某地招聘公务员就曾要求女性的胸部要对称,身高必须达到1.6米。

别对性别歧视过分敏感

就“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江西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的邱东升处长。邱处长表示,来学校招聘的单位没有蛮不讲理不要女生的。而且不招女生,也并不意味着就业性别歧视。有两种情况会导致招聘单位只要男生:一种是行业、工种的限制,它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男生更适合。相反,像银行、护理、幼教等行业,则更青睐女生。另一种情况可能就是单位本身想调整自己的员工结构,比如有些学校,女教师比例太高,学校为了调整自己的员工结构,就会在招聘中更倾向男生。现在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问题并不突出,从结果来看,师范大学的女毕业生就业还更容易一点。但从就业的过程、经历来看,男生马虎一点,女生则更细腻,可能对就业的期望高等原因会使得女生感觉自己就业更困难。

一位名叫“旋转木马”的网友从另外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大家口诛笔伐的“性别歧视”外,还有更多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旋转木马”分析: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弱势,跟男女生理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有很大关系。男生身体素质比女生更强,能单独出差或独当一面,而且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吃苦,更愿意下到基层工作。这也是目前报考公务员或基层选调时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女生们的“城市情结”困扰着她们的就业取向。大部分女生“心高气傲”,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去“小城市“,更不愿意下到更基层的乡镇。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很多女大学毕业生不了解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差,存在依赖心理。有调查表明,相当部分的女生对就业信息关注程度不够,平时很少花心思,更不用说留意捕捉。这些情况背后是女生们普遍较重的依赖心理,将自己的就业希望寄托于家长、老师和学校身上。而目前“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的观念在女大学生有相当的市场,能很好的说明这点。

“旋转木马”最后说,真正明确有性别要求的用人单位最多占5%,其选人的关键因素还是实力,也就是说,只要你(女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和男生一样或超人一等,即使你是女性,一样能找到比男性好得多的工作。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女大学生求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

王光忠曾经是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也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幕后推手。

性别自卑心理。有些职业会有性别要求,这很正常。但目前金融危机就业机会少,一些原本男女都适合的岗位可能也被限定为“只招男性”,这往往会强化一些女性的性别自卑感。当女大学生有了自卑心理时,面对一些就业机会,首先会告诉自己“这岗位不会要我的”,因而缺乏求职应聘的勇气,稍遇冷落便退缩,最终错失机会。

社交恐惧心理。一些女孩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没有面对与化解冲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自己受伤害;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听说有办公室性骚扰,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

一劳永逸心理。稳定不变的职业+较高的稳定收入,是多数都市女性追逐的。怀有这种心理的女性,容易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难以抉择。

依赖依附心理。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性在就业问题上也存在依赖心理,如果家人不能帮她谋取一份好工作,她便会寄希望于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而不是努力去准备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依附心理,觉得只要嫁个“好男人”,自己就不需要奋斗找工作。如今不少女性放弃职业角色,回归家庭,从而成为因婚姻情感问题前来心理咨询的最大一类人群。

找准定位,女大学生就业并不难

有网站最近推出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大型讨论和调查,出乎意料的是,一半以上的网民认为:找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和发挥好女性自身优势,女大学生就业并不难。

大家为女生们的就业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女性自身的优势,比如女生普遍温柔、细腻、感知能力强,形象记忆好,想象力丰富,长于表达和沟通,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职场上的胜势。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更能发挥女性的性别优势,也就更容易成功。

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克服怯场心理。很多女大学生的能力不比男生差,但在应聘的时候容易怯场。在招聘现场,很多女生局促无言,而男生则要游刃有余得多;还要能够迅速转换社会心理角色。要清楚应聘不是应试、老板不是老师、公司不是学校,前者比后者人际关系复杂得多;职场不是商场,职场的出入远不像商场那么随意。

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一些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辅助女生更好地就业创业。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相关人士的关注,但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着重测试和训练,以提高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会展业:谁是幕后主攻手?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届时将有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展。由此,上海对于优秀会展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那么,会展业的幕后究竟有哪些人才?记者日前采访了成达高级人才顾问公司副总经理、资深人力资源顾问于波,上海泛域企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王志刚,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华东区总监张明,以及雅式展览、光大会展等公司有关专家。

会展人才“全景秀”

中低端职位,兼职“当道”

会展人才分布在主办方、场馆、搭建、运输等各个领域,与其它行业不同,会展业具有季节性、临时性等特点,相关人才需求在会展举办的前、中、后期并不均衡,真正在会展举行期间忙碌的人才,并不一定是会展业的核心人才,会展业的“核心”是在会展举办前的策划和推广。

在会展业,除了项目经理、活动策划、展会设计等核心岗位外,一些中低端职位主要以招聘兼职人员为主。如会展英语翻译、会展礼仪、会展接待、会展督导。由于这些岗位多是短期兼职,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不严格。考虑到配合展会主题与主办方的人员素质要求,一些礼仪、接待等兼职职位主要面向在校的大学生招聘。毕竟大学生素质高,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知识结构又比较完善,培训后很快就可以胜任一些简单的会展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展会期间人手短缺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才一人身兼数职,一场展览还没完,已有下一个项目在等着。所以,真正能独挡一面的会展熟练人才少之又少。

会展人才“展台”

会展策划和技术、营销人才最有含金量

近几年,会展业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仅上海一年就有展览会400多个。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与会展业务有关的企业近8000家,其中主营会展的企业700多家,在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注册会员的会展公司多达450多家。由此,各展览公司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更是愈加紧迫。据悉,会展企业招聘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会展活动策划、展览设计、营销以及高级客户经理等方面的成熟管理人才,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其他行业或政府部门转行而来,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紧缺的会展人才主要分为三类: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和支援人才。会展核心人才主要为会展运作人才,包括研究策划、公共关系、客户服务、会展运营服务等,此类人才专业性最强,需求量较大;其次,辅助人才包括广告、法律咨询、物流、宣传等;支援人才则包括工程技术、贸易、金融投资等。

★最紧俏:会展策划人才

据张明介绍,前几年综合展比较多,近几年来,会展的发展越来越细化,这一变化对会展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展人才尤其是运作人才需对会展内容有更专业和深入的了解。而在运作人才中,又以市场分析人才、销售人才和项目经理的素质要求最高。

会展市场研究分析人才也就是会展策划人才,是会展企业的关键人才。此类人才往往要求学习能力强,在精通本领域的同时又对多个专业和领域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地开发出新主题。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触角,能够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此外,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从业者要能够把自己市场调研的结果,以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非常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从而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认同。

★最有增长潜力:技术与营销人才

据悉,会展企业的核心竞争人才主要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从我国会展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对技术和营销的需求在未来几年仍会继续增加,尤其缺少那些手头有客户资源,又有海外项目经验的高端销售人才。而申城整个会展业未来2年人才缺口将集中在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项目经理等特定岗位。

专家认为,我国会展业必须致力于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和现场服务协调两类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须注意的是,会展业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链上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会展公司、各种会展服务公司、会展专业组织、展馆经营企业等,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不同的机构和单位,需要的人才会有共同性,也会有特殊性。共同性应该是懂得会展的基本知识,特殊性则应该是各自的专业。(完)

职场新人:你的价值决定了你的位置


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一无是处。看了两篇文章还不错,一篇叫《最近招了一个实习生》,另一篇叫《财大七年,读研仍然一无是处》。前一篇大意是作者招了一个还不错的实习生,当觉得还不错可以培养一下的时候,实习生嫌打下手学不到东西就辞职了。后一篇的大意则是,在名校读了七年金融,学习刻苦,面试的时候却一无是处,然后挫折感很强。说的是学生的问题,但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因为不成熟所以放大了自己的缺点罢了,这些缺点大部分人身上都有,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价值是一切有意义的事情的核心,而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你小学听课稍微认真一点就知道,价格是围绕价值做波动的,有时候就高出价值,就赚,有时候就低于价值,这个时候就赔。然后我们再引入一个变量或者说一个词,叫对价。意思是指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然后我提出一个公式,价值=价格+对价。从总体看,这个等式是一直成立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你去买一袋子大米,花了300元。如果你买种子去种,可能只要30元。后者是如此的便宜,但有一个对价就是你要付出一年的时间。然后我们衡量一下,假如自己不是这个职业的,这么做显然要付出太高的时间成本,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购买高价格的大米成品。有时候,这个对价并不是这么的明显,这就是隐性的对价。比如说,经常赚别人的便宜,逐渐养成了习惯,看似好像赚的,其实心态已经坏了,然后突然遇到一个大便宜,去占的时候,栽了,之前赚的都赔掉不说,还有可能本钱也就进去了。记得电视中,很经典的台词吧,“早知道XXX会这样,我就不干了啊……”所以,你的收获和你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假如你觉得没有成正比,那么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其实没什么价值。另一种则是,你的对价其实在积累,总有一天会爆发。当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第一种。

比如求职者要薪水,有高有低,要到高的人并不必太高兴,因为你支付的对价是领导对你的高期望,一旦你达不到领导的预期,可能会提早走人。要到低的人,也不必太过难过,你同时会获得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旦你做出了超值的事情,就会立刻闪亮起来。超出别人预期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能力霸道,第二种就是较低预期。

所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还是比较重要的,只有你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才有可能让自己有一个准确的价格,而我的建议是,把价格降低到价值的80%给自己一点空间去升值和积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虑到忠诚度和感情积累等情况,你可能最终会拿到自己价值的120%-150%甚至更多,这里你也不用太担心压力,对于这部分溢价你支付的对价是你的忠诚和经验。而假如你一上来就要到了自己价值的120%,那么可能你会陷入长期的瓶颈之中无法增长,甚至还会让自己的心情非常焦虑。

而对于其他问题,道理也是一样的。比如很多人劝我把约稿的价格提高,因为无论是从品质还是渠道考虑,我的要价可能都是市场价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还要低。但从我看来,现在的市场价格是有泡沫的,也许会有人支付更多的溢价来约稿,但肯定不能持久。而假如你的价格是物有所值的,那么用户体验就会很好,然后就会介绍更多的资源给你。对我来说,更多的单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行业的诉求、规律也会积累更多的案例,得到更多的专业人士、企业高层的认可。这对我未来的五到十年的高度,都非常有帮助。这种高度增长,其实就是价值增值曲线,前面少赚一点,后面我相信会轻松很多。

无论如何,都不要透支自己的价值,因为那是透支自己的未来,一定要去做增加自己价值的事情,而且不要给自己太多价格的压力,这样才能稳步的上涨。再就是,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人家尊重你,你是老师,人家不尊重你,就什么也不是。

测试:职场中的你怎样抓住你的升迁运?


如果你是透明人,可以四处自由穿梭,无人能知道你在做什么,拥有这样无穷的力量,你会想做些什么事?

A、偷窃贵重物品

B、四处搞破坏,做一些变态的坏事

C、接近倾慕的人

D、恶作剧,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

结果:

A、偷窃贵重物品

选择A的人:你的野心很大,想吃下不少东西,不管是权位或是利益,你都不愿放过。这些企图也在主管的眼里,不过,只要你是个人才,老板当然也不会亏待你。你必须先创造个人最大的优势,尽力求表现,先拿到高分,才有机会与人谈判。可是也不能太过自满,若是遇到不会惜才的老板,可能会想些法子来杀杀你的锐气。

B、四处搞破坏,做一些变态的坏事

选择B的人:你自觉能力不错,所以绝不愿受任何委屈。如果有什么差别待遇,你马上就会大斥冤屈。不过,你也很会看人,会先观察主管是属于什么样的角色,才决定该不该叫屈。有时候,你也知道该先闭上嘴,好好做出一些成果来,然后在适当时机,再为自己争取到应得的利益。

C、接近倾慕的人

选择C的人:你有点贪吃,不过,只在可允许的范畴内,你才会动手动口。平常时候,你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即使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你还是会隐忍下来。对于上司,还是很尊敬对方的权威,不会僭越。你默默期待公理出现,相信只要一直努力,总会让人发现自己的价值与贡献。

D、恶作剧,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

选择D的人:你好像是隐士高人,办公室里的斗争永远都不会掺和上一脚,因为你根本就志不在此。每当到了人事异动的时候,你总是置身事外,毫不关心,因为不喜欢太复杂的人事斗争,所以不会特意表现。你很怕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中,宁可守着自己的工作,安安份份做个小职员。 要升官的话,就得看你的上司有没有这种眼光了。(完)(转自搜狐星座社区)

你的职场“钱途”在哪里?


“劳动创造财富”,这句话曾几何时是政治课本中的不变真理,一直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但如今,传统的财富理念正在被人们的新观念所替代。

BBS论坛最近针对网上热炒的“上班族”VS“炒钱族”(指炒股、炒房、炒基金、炒黄金等的人群)进行了投票调查。调查显示,70%以上的网友觉得“上班族”没有“炒钱族”生活得潇洒自如。同时,很多网友也在留言中表达了对当下社会财富积累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赞许和肯定。

诚然,上述的现象体现了社会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也折射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社会现实带给了民众越来越多的困惑。

“抢劫放贷当小姐”答案里的讽刺

小时候的我们经常会被大人们问到一个问题:“长大了你想干什么?”这个问题的常规备选答案有“科学家”、“医生”、“老师”、“警察”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人们的问题在“进步”,孩子们的回答也更“百花齐放”了。

最近,重庆就爆出了一个颇有讽刺意义的消息:7月21日,重庆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30多位小朋友在社区上财商培训课。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钱可以用来干什么?怎么才能赚到钱?其中一个参加课程的8岁男孩写下的答案是:可用“抢劫”、 “放高利贷”、“当小姐”的方式赚钱……

“抢劫”、 “放高利贷”、“当小姐”!真不知道给孩子们上社区培训课的老师看到这个答案会不会在惊讶之余多一份脸红!“童言无忌”,小孩子们面对提问的回答多是直接而不虚伪的,并且很多正如这个当事小男孩之后所说的,是“以前听别人说的,还有电视上也演过的”。孩子们的认知本没有错,而无忌的童言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可怕。

虽然说发生在重庆的这个故事,只是个别孩子的“赚钱观”,不能代表大部分孩子的真实想法,但这确实反映出小孩子对成人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判断和潜意识认知。他们看到,父母为赚钱而早出晚归,只有到了天黑自己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看到,为能让自己能上好的幼儿园、中小学,父母劳心劳财甚至都不一定能如愿;他们看到,父母为改善住房等生活条件而纠结于本就不多的积蓄……似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钱,甚至有些事情光有钱都不一定能办成。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将越来越体会到,在课堂上教材中学到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最实际的提升,倒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要嫁就嫁有钱人”等话更具有可信性。因为在成年人世界里,类似的“成功案例”太多太多了……

如果说“抢劫放贷当小姐”只是孩子们的天真臆测,那么“炒楼炒股再炒墓”的悲喜剧则确确实实正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炒楼炒股再炒墓”调侃后的疑惑

“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是一条经典的宣传农村文明建设的大字标语。而如今,在网友的集体智慧下,由此演化出了“要致富,炒楼炒股再炒墓”等具有调侃色彩的网络口号。当“房价涨、油价涨、粮价涨,唯独工资不涨”的现实和“某人依靠炒X而一夜暴富”的案例同时摆在我们的面前,“炒楼炒股再炒墓”的口号更像是在彰显时下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共同疑惑:“踏实工作真的能让自己富裕起来吗?”

在BBS论坛上,每当讨论到关于薪资待遇的问题时,网友们都会显得异常激动,而在这种激动中夹杂的更多的是无奈和抱怨:

“(平均工资)这么高,我又拖后腿了,对不起人民!”

“房租越来越贵,再下去单凭一个月的工资我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问题是先富起来的人是否真的是通过勤奋致富的呢?”

稍许留心一下周遭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对踏实工作很难致富的抱怨情绪正是缘于对现实的深刻认知。各形各色的富豪榜正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年轻人们:楼市股市,才是造就中国富豪的“梦工厂”。这一致富“路线图”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堪称特色鲜明。然而,当被国家寄予重望的央企按国资委官员的话说,都已经“不务正业”去炒房炒地的时候,年轻人紧跟这股“炒钱族”的潮流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当部分社会资源被长期垄断,年轻一代的出路就越来越窄。“80后”一代,如果不幸没有任何先天的凭借,只靠自己打拼,在劳动力报酬很低的现实下,似乎就只剩下两条路可选:一是踏实工作,但免不了沦为“X奴”;二是利用自己微薄的资产争取在资本市场搏一把,或许还能终结自己亟需解决“刚性需求”的恐慌。尽管谁都知道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权力的作用力甚至要大于市场运行规律,投身其中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但对于一个没有其他资源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唯一一个能让自己“翻身X奴把歌唱”的机会。

什么?你问我小时候的理想?哥们,现在我一个月才赚不到3千,你等我赚到300万咱再来谈这个问题,行不?

编后语:加快社会经济转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等问题不是我们能考虑的。但在小的时候,我们已经懵懂地意识到“靠平常的工作赚不到大钱,远不如‘抢劫放贷当小姐’”;长大后我们的个人经历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忙着“炒楼炒股再炒墓”。我们是该为自己的“早熟”而感到高兴还是悲哀呢?

日本人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让我们多给我们的下一代上一些“劳动创造财富光荣,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可耻”的课吧!请别再让拜钱风吹走了孩子们的理想、让铜锈腐蚀了孩子们的心灵。

职场中的你认过“怂”吗?


在职场上,我们都喜欢表现自己,因为只有表现自己才能被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光芒,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可慢慢才发现,有些事情认怂才是职场必备的生存法则之一。不信?小编在这里整理分享两个身边的真例,不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小李是一位自媒体工作者,都是一些大号的签约作家,她的文风和措辞以及经文章传递的思想一直受到很多合作伙伴的喜爱。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李收到各个大号编辑们的赞赏和鼓励,例如,“文章很不错,要持续输出啊”,“争取一周出多出几篇啊”。

然而,长时间熬夜写作让小李的状态变得很糟糕,前段时间她和我抱怨说,“我现在为了按时提交手稿,基本上每天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确实,上次我见到她的时候,脸色蜡黄,精神恍惚,好像一下老了十岁。于是,我不止一次劝她,年轻固然精力充沛,但是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昨天,小李打来了电话说她从前为了赶稿太拼命了,不懂得经营生活,现在她决定“认怂”了,暂时给自己放一个假,决定背上行囊旅行一趟,捋清思路,争取出更多精品文章。

我开玩笑说,“你终于知道认怂了?”没错,合理的“认怂”其实就是在给自己设置一条缓冲带,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职场中的你认过“怂”吗?事实上,合理的认怂并不丢人,只是在给长时间紧绷的神经减压。如果职场人遇到一个用尽洪荒之力都没办法胜任的任务,不妨选择适当的“认怂”。因为冲动的执行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同学莉莉在一家新创业公司上班,前段时间,她们公司进行裁员,莉莉因为日常表现出色“逃过此劫”,但是尽管她很幸运的留下来了,却没能逃脱减薪的命运。莉莉是一个要强的女孩子,自从被减薪后,便加倍努力工作。前几天公司签下一个大项目,莉莉当时心里很没底,因为之前没有接过这么大单子,但是为了能够得到领导肯定和信任,她心想不能怂,于是咬咬牙接下了。

自从接下项目后,她就开始了每天熬夜加班赶进度的生活,但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项目,所以,莉莉常常被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病倒住院。由她接手的项目被迫放缓了进度,这让领导很不高兴。

工作中,有时候在适当的情况下“认怂”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可以认真理性的分析个人的实力所在。所以,面对超出个人预估的任务时,与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如给自己一个缓冲带,从而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

认怂不是认输,也不是放弃,认怂可以是很积极的一种自我认知,我们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但在此之外,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顺其自然。

《谁是你的职场伯乐?》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你对职场礼仪的理解”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