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领域,六七十年代,克朗伯兹(Krumboltz)和同事们一起对高中学生作了连串的研究,于1979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和生涯决定》一书,综合了心理与社会两者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他们将行为学派的班杜拉创立的社会学习原理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来探讨职业生涯决策中,社会、遗传与个人因素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一、生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1、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四种因素:克朗伯兹认为,职业发展过程错综复杂,受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最主要有四种因素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决策。

(1)遗传素质和特殊能力: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些程度内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

某些个人的特殊能力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将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2)环境条件与特殊事件:即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与训练、家庭背景、社会政策、社会变迁等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以及个人职业选择的具体领域等。家庭背景则包括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准,以及家庭结构、父母期望等因素。Zc530.cOM

(3)学习经验: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有独特的学习经验,这在决定其职业生涯的路径时扮演重要的角色作用;凡是成功的生涯规划、生涯发展和职业或教育的表现所需的技能,均能够通过学习经验而获得。

(4)是工作定向技能,即在上述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个人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工作习惯、认知过程、情绪反应等,这些技能又会影响其他各项因素。

2、各种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人在上述四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经验的累积与提炼,产生如下结果。

(1)自我认识的形成。这是指对自己各种表现的评估与推论,包括:成就、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等。评估的参照对象,也可能依据其他人的表现。他们均是学习的结果,亦为职业选择的关键。

(2)世界观的形成。同样,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个人也会对环境及未来的事物作出评估与推论,特别是在职业的前途与展望方面。

(3)工作定向技能。包括适应环境的认知、操作能力与情感反应,以及自我评估与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能力,其中与职业选择有重要关系的则包括价值观念的澄清、目标的决策、寻找不同的解决途径、收集资料、预测、计划等。

(4)行动。个人综合以前所有的学习经验、自我与环境的推论,以及具备的各种能力,并将这些引入到未来事业发展的途径。

二、此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1、从以上分析可知,生涯犹豫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缺乏有关生涯的学习经验,或者是由于个体尚未学到系统而有步骤的生涯决策方法所致。因此对生涯方向的把握不定是缺乏某种学习经验的结果,个人没有必要为此愧疚或抑郁,可以通过更多的学习,扩充自己的经验。

2、当发现个人的自我观、世界观存在偏差,或工作定向技能不足时,可以通过自我启发、自我观察、环境重组等认知重组治疗法,调整个人的自我观与世界观;并通过实际探索、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各种书面的或视听材料,以及电脑模拟等多种方式,提供各种学习与探索经验,来培养工作定向技能。

这一理论已形成系统的步骤和方法,可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据以设计适当的训练计划,培养个人自我评估与进行决策的能力,尤其对个人内在认识过程的探讨更具实用性。它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试探期,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

扩展阅读

社会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一、前言

没进大学之前,我以为上大学就意味着解放,没有家长的束缚,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不久我发现自己错了。高中的努力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但重点大学的文凭仅仅是进入人才招聘市场最基本的条件而已,就像高档写字楼门口写的“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内”一样。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毕业,再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我们学校在“211”、“985”工程之内,也许同样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企业不一定会选择我,因为我的户口。现实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它可能会不公,它可能会残酷;但我相信,能力是最重要的,无论我走到哪,我也不会害怕,都可以从新再来,因为我有能力。

不是任何你想得倒的东西就会是你的,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那么宠惯自己。能力也是一样的,它的形成必须要有经验,要能忍受,要与人交流,要知道思考和分析,要能把握住自己。刚进大学,我经历很多打击,没有能入选院学生会,没有成为班干部……外表、说话、做事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我下定决心好好做自己,用心去把握每一个机会,让自己学会成长,使自己拥有能力。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怎么才能找到一个需要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仍然有些迷茫。

直到这学期上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后,我才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工作方向、人生规划有一些感觉,我才会认真地寻找我的价值与我可以和应该做的事情,我才懂得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来得到更多的机会。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看到自己深处危机中,如果还不觉醒、还不给人生增加价值,那未来就将布满荆棘,人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用心投入的人,他们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和前途的美好是因为他们用脑子思考、用双手实干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运气与无目的的忙碌;也让我相信社会存在着一种向上流动的机制,只要我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明白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比如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文化底蕴)、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忠心、诚实、守信、互助、协作、大胆)等。第四,我会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来制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它可以使我拥有明确的目标,使我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我比别人更懂得寻找新的机会、增加有用的经验,使我不会因我的无知而后悔。

二、自我分析

人的一生在不断的根据他人和已经做过的事情来认识自己,有时会因为做错了事物而讨厌自己,有时会充满理性和勇气去改变自己。我认为自己总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喜欢安静,不太爱说话,总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需要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会很外向、很开朗,总是喜欢笑。曾经做过一个职业测评,它说我的性格是管理者类型,特征是富有责任感、工作效率高、关注结果、性格开朗、善于社交、注重实践、逻辑清晰,能客观公正的分析判断各类问题,并作出决定。随着环境的迁移和要求的不同,一个人的性格总在不断地变化中,在团队合作方面,我在上大学以后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我不太喜欢与人合作,总认为自己能一个人做好一切的事情,同时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缺少团队合作的机会;但在大学上了一门名叫“素质拓展训练”的体育课后,我发现团队的合作能让我做到一些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给我惊喜和力量,当然这其中需要彼此的信任、关爱与努力。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只要是值得我做的、适合我做的事情都应该去完成和做好。我不太适合做的是一些动手能力很强的事情,比如说开车,尽管我学了一些时间,但还是缺少人车一体的感觉。我也太适合太冒险的事情我曾怀疑之所以我会做一些胆大的事情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情感的宣泄;我的语言能力不是太好,对语音的把握力不强。从外表看,我是一个经受不了风雨的女孩;但相反,我是一个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的人。我认为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较强。另外我需要特别加强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对同学、朋友,还应该对老师、上级和长辈)、随机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是很重要的,并且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这些能力。

我认为只要当一个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时,她才有可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大的、更有效的事;并且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父母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时,她才有实力给予社会回报。而我希望赚足够的钱来满足中偏上的生活需求。我不希望将来的工作过于轻松或简单,我期待每一个挑战;我也不喜欢体制不成熟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在腐化、思想严重的文化气氛中工作。另外,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懂得了只有当自己处于企业的核心、能给其带来最大的效益时,才最能被人需要和重视。比如:一个文秘普遍不及管理人员;市场策划和投资顾问往往又高于管理人员。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它隶属于法学大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常常收寻和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达到认识和解决的目的。

社会学属于文科偏理得学科,其专业发展除了做特定的调查研究外没有其他特定的就业方向,但往届的毕业生通常也会考虑一些与研究、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有关的行业和岗位。

A、政府部门政府中的民政部、劳动部、计生委、共青团、政策研究室等相对来说是与社会学专业相符的部门。公务员的考试机制产生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层次较低,而政府部门中的人员流通机制也不太完善,所以要想进入政府部门和赢得升迁机会并非是一件易事。

B、社区社区工作一般指的是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做事的人,其现在的工资水平、声誉、权力、发展机会都不如政府部门,但有消息说在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就职的人员将会纳入公务员级别。虽说其社区工作的门槛较低,但其实际的待遇还是会和正规的公务员有差别。另外现在出现了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它使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其资格认定需要进行专门的、分等级的考试。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薪为3.4万元,可实行弹性工时制,但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

社会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写在前面: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无论它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它都存在,存在于我们懵懂的孩提时代,存在于我们清涩的少年时代,而且它会越来越明朗化,清晰化。让我们感觉到压力,也获得动力。

一 自我分析

要把一个完全真实的我描绘出来似乎不太简单,因为以前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也许是出于疏忽,或者是出于恐惧。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确切地说,是害怕面对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但是既然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对自己进行剖析,那我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完成这件事。说到性格,我认为自己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活泼可爱,乖巧善良,乐观向上,一方面又优柔寡断,不够坚强,懒惰好玩。我觉得这样性格的人比较情绪化,阴晴不定,但是很好相处,至少我是这样。谈及兴趣,我感到很惭愧。我的兴趣爱好甚是狭隘,而且没有我为之疯狂的项目。具体就是球类运动,看小说,登山远足,学外语等等。政治课本教会我一个人生信条:真正的人生价值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我想这个心我还是有的。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我自然是不赞同的。再说到能力吧,自认为各方面能力都不是很强。组织领导交际能力在我低调羞涩的中学时代已被大幅度削弱,现在对被领导,被迫交流也已是甘之如饴了。但是我在学习模仿方面还是挺有潜力的,创新能力也不差。所以,我认为自己不算糟糕,就是吃不了苦。懒惰是人前进的大敌,套用一句话说就是世界上没有愚蠢的人,只有懒惰的人。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我自信心不是很足。

二 职业选项

(1)目前职业方向
我所学的是社会学专业,不管学这个专业是可喜,可悲,还是可笑,我都很坚定地认为它不适合我。本专业职业方向如下: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教学科研单位(包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也能胜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社会调查与分析等方面的实际专门工作,还能胜任社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管理工作。

(2)主要的职业目标和影响决策的因素及决策理由
我的主要的职业目标有翻译,幼师和记者。这些都与我现学的专业不沾边,有点讽刺。可是我却认为这些才是我所喜欢所能胜任的。

影响决策的因素:
最大的因素在于性格和兴趣方面。可以说,我对学术研究没有一点好感,对实地调查及分析也毫无兴趣,所以对社会学专业相关职业不予考虑。而我在外语上有着极大的天赋和天生浓厚的兴趣。故翻译成为我的首选职业目标。虽然近年来,此职业竞争日益激烈,但我觉得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说实话,我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而对进入学术界和高级公司没太大信心。我想选择比较有把握胜任的工作总不会是个错误的决定。

决策理由:
1)翻译人员
优势(S):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我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学下去,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学精。而且我在自我分析中也说到过,我的学习模仿能力还不错,这对学好一门外语也是至关重要的。
劣势(W):中学时对口语的轻视和对语法的重视造成现在我还不能把英语脱口而出。记忆力的下降也给我记忆和积累更多词汇带来很大困扰。怕出错的心理容易导致紧张,总羞于在众人面前大声朗读。
机遇(O):随着国家间交流的增多,小语种被越来越多地需要,甚是吃香。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涨,那么要在翻译岗位上谋得一席之地,还是大有机会的。我们中央民族大学与海外众多高级学府也有签约项目,每年都要从本科生中挑选一些具备所需条件的学生去往国外做交换生。这也不失为一个良机啊。在国外呆几个月后,外语水平能胜过在国内学好多年吧。
风险(T):既然是个吃香的行业,那么前来吃香的人也肯定不在少数。这先放一边儿不说,光精通某一或某几种语言的人才就不少。机会虽多,但风险也不小。我们也能看到,被该行业拒于门外的人何止千千万啊。

2)幼师
优势(S):面相和善,典型的善面。性格活泼,与小孩子能打成一片。对教育儿童很有兴趣且愿意进行探讨和研究。有过类似的经历。能从前辈处获得大量的经验教训和指导以及支持。有多才多艺的朋友相助,能学到一些取悦儿童们的绝招。
劣势(W):我不是很有耐心,对小孩子的哭叫打闹很容易感到厌烦,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机遇(O):中央民族大学在我们当地有一定的名声,相信我从该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会很容易被学校接受。该职业竞争还是比较小的,进入此行业还是大有可能的。
风险(T):存在一大批幼师专业毕业的竞争对手,使得加入该行列显得很有挑战性。

3)记者
优势(S):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懂得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配合 。喜欢关注名人和重要事件。曾经做过模拟采访。对此很有热情。
劣势(W):非相关专业人士出身,对新闻传播领域比较陌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容易紧张和犯迷糊,工作做不到精益求精。
机遇(O):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越来越多地被需要。所以还是有机会成为一名记者的。
风险(T):跨专业就业本身风险就很大,加上此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风险也就不言而喻了。

(3)主要目标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
1)翻译人员的职责和任职资格

岗位职责:
-负责各类文件的英语笔译工作
-负责会议、会谈等英语口译工作

任职资格
-相关专业学士或以上学历
-三年以上专职英文翻译工作经验
-具有非常优秀的英语笔译能力和口译l能力,且中、英文写作功底扎实,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熟练掌握办公室软件
-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2)幼师的职责和任职资格
岗位职责
1、遵守幼儿园园规,具有良好的师德,在幼儿园一日就要认真工作一天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2、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园务计划,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制定工作计划,并做好期末总结。
3、每天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每天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幼儿病假半天向班主任请假,1天以上由班主任报送园长室丁老师处。)
4、认真实施计划,观察、记录、评估每个幼儿健康、社会性、认识、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严禁体罚幼儿。
5、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地面保持清洁卫生,做到四无:无灰尘、痰迹、瓜果、纸屑。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学校财产。物品要安放整齐、得当,有条理,不乱拿乱放;工作时不大声喧哗、闲聊,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6、文明办公,言谈举止文明,室内保持安静,说话轻声。工作时间不吃零食、不处理私事,无事不窜办公室,不窜班,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看与教育无关的书报杂志。
7、带班时不披长发,仪表端庄整洁,服饰不影响工作。
8、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坚持参加幼儿游戏、活动。按时认真参加学校各项学习及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参与,积极发表意见。
9、热情接待家长,了解全班幼儿家长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教育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并做记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做好家园一致教育工作,做好家园联系园地工作,定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教师与家长要建立正常关系。
10、遵守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外出有事必须经领导同意,履行请假制度,不得擅自离岗。(半天由园长室审批,1天以上送中心校校长室审批)。工作时间一律不接待来访人员。
11、搭班教师之间要互相合作,做好每日交接班工作,建立每周一次商讨班级工作制度,沟通思想,交流情况,统一教育方法。
12、 顾大局,识大体,有意见和建议采取妥善方法反映。同志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

任职资格:
1、学前教育、幼师或心理学相关专业;
2、五年以上幼儿园教学工作经验;
3、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能力强。

3)记者的职责很任职资格
岗位职责
深入实际,真实报道。认真写作,慎用词语。

任职资格
在大学或研究所就读新闻,传播科系,毕业之后即可投入新闻工作,是最典型的一条路。
但在德国等地,记者也可能是先完成其他专业学位后,才就读短期的新闻学校,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或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媒体实习,由媒体负责教育。
政治、法律、社会、历史、语文等文法科的学生,因为所学与记者工作相近,担任记者的也很多。
在有新闻自由的国家,通常不限制记者的学历或条件,所以从事记者工作有许多不同的管道。

三、行动计划

(1)与目标职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差距
英语水平目前还有待提升,与翻译所要求的条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没有完全摆脱哑巴英语的坏习惯,对学习英语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上大学后,整个人变得十分懒散,记忆力和写作能力有所下降,使得翻译道路更加崎岖坎坷。幼师乍一听起来有几分好笑,也挺容易。而实际上这份儿工作比想象中的要难要累。要使孩子们快乐地度过一天可不简单,除了要会很多东西之外,还特别需要有耐心,但是在很多人看来都还像个小孩子的我缺乏的就是这个,这免不了会有我与该职业失之交臂的危险。记者也是一份苦差事,可我大部分时间是害怕吃苦的,且加上我对此职业大了解,想要当上记者恐怕不是一般的困难。总体来说,我的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与目标职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2)三年详细的行动计划(不考研)
大一暑假(08,8,1-8,30):进行一个月的暑期实践(可以是做临时工)或旅游。以增加工作经验和开阔眼界。增强交际能力,得到娱乐。
大二两个学期:参加法语培训班,认真学习法语,为大三争取法国留学机会打好基础。上学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舞蹈和乐器,用更多的才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英语,练好口语,以轻松过级。竞选班干部,尝试新的角色和新的责任。培养多方面能力。
大三:如能留法,就尽全力去学更多的知识。如果没能争取到此机会,则多多参加校内外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积累人脉。继续坚持不懈学英语,达到更高水平。
大四:积极找公司或单位实习,认真做好分内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活学活用。

这个计划还比较粗糙,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计划。因为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但是上述计划几乎是不会变得。

四、结语:

再多的话语也比不上实际的行动。要想开启心中的梦想之门,就一定要付出努力和汗水。为我们的决定欢呼,更为我们的努力喝彩。

社会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一、前言

没进大学之前,我以为上大学就意味着解放,没有家长的束缚,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不久我发现自己错了。高中的努力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但重点大学的文凭仅仅是进入人才招聘市场最基本的条件而已,就像高档写字楼门口写的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内一样。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毕业,再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我们学校在211、985工程之内,也许同样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企业不一定会选择我,因为我的户口。现实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它可能会不公,它可能会残酷;但我相信,能力是最重要的,无论我走到哪,我也不会害怕,都可以从新再来,因为我有能力。

不是任何你想得倒的东西就会是你的,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那么宠惯自己。能力也是一样的,它的形成必须要有经验,要能忍受,要与人交流,要知道思考和分析,要能把握住自己。刚进大学,我经历很多打击,没有能入选院学生会,没有成为班干部外表、说话、做事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我下定决心好好做自己,用心去把握每一个机会,让自己学会成长,使自己拥有能力。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怎么才能找到一个需要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仍然有些迷茫。

直到这学期上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后,我才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工作方向、人生规划有一些感觉,我才会认真地寻找我的价值与我可以和应该做的事情,我才懂得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来得到更多的机会。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看到自己深处危机中,如果还不觉醒、还不给人生增加价值,那未来就将布满荆棘,人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用心投入的人,他们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和前途的美好是因为他们用脑子思考、用双手实干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运气与无目的的忙碌;也让我相信社会存在着一种向上流动的机制,只要我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明白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比如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文化底蕴)、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忠心、诚实、守信、互助、协作、大胆)等。第四,我会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来制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它可以使我拥有明确的目标,使我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我比别人更懂得寻找新的机会、增加有用的经验,使我不会因我的无知而后悔。

二、自我分析

人的一生在不断的根据他人和已经做过的事情来认识自己,有时会因为做错了事物而讨厌自己,有时会充满理性和勇气去改变自己。我认为自己总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喜欢安静,不太爱说话,总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需要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会很外向、很开朗,总是喜欢笑。曾经做过一个职业测评,它说我的性格是管理者类型,特征是富有责任感、工作效率高、关注结果、性格开朗、善于社交、注重实践、逻辑清晰,能客观公正的分析判断各类问题,并作出决定。随着环境的迁移和要求的不同,一个人的性格总在不断地变化中,在团队合作方面,我在上大学以后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我不太喜欢与人合作,总认为自己能一个人做好一切的事情,同时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缺少团队合作的机会;但在大学上了一门名叫素质拓展训练的体育课后,我发现团队的合作能让我做到一些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给我惊喜和力量,当然这其中需要彼此的信任、关爱与努力。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只要是值得我做的、适合我做的事情都应该去完成和做好。我不太适合做的是一些动手能力很强的事情,比如说开车,尽管我学了一些时间,但还是缺少人车一体的感觉。我也太适合太冒险的事情我曾怀疑之所以我会做一些胆大的事情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情感的宣泄;我的语言能力不是太好,对语音的把握力不强。从外表看,我是一个经受不了风雨的女孩;但相反,我是一个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的人。我认为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较强。另外我需要特别加强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对同学、朋友,还应该对老师、上级和长辈)、随机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是很重要的,并且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这些能力。

我认为只要当一个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时,她才有可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大的、更有效的事;并且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父母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时,她才有实力给予社会回报。而我希望赚足够的钱来满足中偏上的生活需求。我不希望将来的工作过于轻松或简单,我期待每一个挑战;我也不喜欢体制不成熟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在腐败、贪污思想严重的文化气氛中工作。另外,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懂得了只有当自己处于企业的核心、能给其带来最大的效益时,才最能被人需要和重视。比如:一个文秘普遍不及管理人员;市场策划和投资顾问往往又高于管理人员。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它隶属于法学大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常常收寻和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达到认识和解决的目的。

社会学属于文科偏理得学科,其专业发展除了做特定的调查研究外没有其他特定的就业方向,但往届的毕业生通常也会考虑一些与研究、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有关的行业和岗位。

A、政府部门政府中的民政部、劳动部、计生委、共青团、政策研究室等相对来说是与社会学专业相符的部门。公务员的考试机制产生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层次较低,而政府部门中的人员流通机制也不太完善,所以要想进入政府部门和赢得升迁机会并非是一件易事。

B、社区社区工作一般指的是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做事的人,其现在的工资水平、声誉、权力、发展机会都不如政府部门,但有消息说在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就职的人员将会纳入公务员级别。虽说其社区工作的门槛较低,但其实际的待遇还是会和正规的公务员有差别。另外现在出现了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它使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其资格认定需要进行专门的、分等级的考试。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薪为3.4万元,可实行弹性工时制,但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40小时。

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本专业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该怎么写呢?请看就业指导网为您提供的《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吧!

【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前言

没进大学之前,我以为上大学就意味着解放,没有家长的束缚,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不久我发现自己错了。高中的努力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但重点大学的文凭仅仅是进入人才招聘市场最基本的条件而已,就像高档写字楼门口写的“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内”一样。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毕业,再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我们学校在“211”、“985”工程之内,也许同样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企业不一定会选择我,因为我的户口。现实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它可能会不公,它可能会残酷;但我相信,能力是最重要的,无论我走到哪,我也不会害怕,都可以从新再来,因为我有能力。

不是任何你想得倒的东西就会是你的,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那么宠惯自己。能力也是一样的,它的形成必须要有经验,要能忍受,要与人交流,要知道思考和分析,要能把握住自己。刚进大学,我经历很多打击,没有能入选院学生会,没有成为班干部……外表、说话、做事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我下定决心好好做自己,用心去把握每一个机会,让自己学会成长,使自己拥有能力。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怎么才能找到一个需要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仍然有些迷茫。

直到这学期上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后,我才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工作方向、人生规划有一些感觉,我才会认真地寻找我的价值与我可以和应该做的事情,我才懂得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来得到更多的机会。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看到自己深处危机中,如果还不觉醒、还不给人生增加价值,那未来就将布满荆棘,人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用心投入的人,他们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和前途的美好是因为他们用脑子思考、用双手实干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运气与无目的的忙碌;也让我相信社会存在着一种向上流动的机制,只要我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明白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比如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文化底蕴)、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与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忠心、诚实、守信、互助、协作、大胆)等。第四,我会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来制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它可以使我拥有明确的目标,使我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我比别人更懂得寻找新的机会、增加有用的经验,使我不会因我的无知而后悔。

二、自我分析

人的一生在不断的根据他人和已经做过的事情来认识自己,有时会因为做错了事物而讨厌自己,有时会充满理性和勇气去改变自己。我认为自己总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喜欢安静,不太爱说话,总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需要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会很外向、很开朗,总是喜欢笑。曾经做过一个职业测评,它说我的性格是管理者类型,特征是富有责任感、工作效率高、关注结果、性格开朗、善于社交、注重实践、逻辑清晰,能客观公正的分析判断各类问题,并作出决定。随着环境的迁移和要求的不同,一个人的性格总在不断地变化中,在团队合作方面,我在上大学以后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我不太喜欢与人合作,总认为自己能一个人做好一切的事情,同时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缺少团队合作的机会;但在大学上了一门名叫“素质拓展训练”的体育课后,我发现团队的合作能让我做到一些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给我惊喜和力量,当然这其中需要彼此的信任、关爱与努力。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只要是值得我做的、适合我做的事情都应该去完成和做好。我不太适合做的是一些动手能力很强的事情,比如说开车,尽管我学了一些时间,但还是缺少人车一体的感觉。我也太适合太冒险的事情我曾怀疑之所以我会做一些胆大的事情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情感的宣泄;我的语言能力不是太好,对语音的把握力不强。从外表看,我是一个经受不了风雨的女孩;但相反,我是一个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的人。我认为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较强。另外我需要特别加强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对同学、朋友,还应该对老师、上级和长辈)、随机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是很重要的,并且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这些能力。

我认为只要当一个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时,她才有可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大的、更有效的事;并且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父母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时,她才有实力给予社会回报。而我希望赚足够的钱来满足中偏上的生活需求。我不希望将来的工作过于轻松或简单,我期待每一个挑战;我也不喜欢体制不成熟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在贪腐思想严重的文化气氛中工作。另外,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我懂得了只有当自己处于企业的核心、能给其带来最大的效益时,才最能被人需要和重视。比如:一个文秘普遍不及管理人员;市场策划和投资顾问往往又高于管理人员。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它隶属于法学大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常常收寻和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达到认识和解决的目的。

社会学属于文科偏理得学科,其专业发展除了做特定的调查研究外没有其他特定的就业方向,但往届的毕业生通常也会考虑一些与研究、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有关的行业和岗位。

A、政府部门政府中的民政部、劳动部、计生委、共青团、政策研究室等相对来说是与社会学专业相符的部门。公务员的考试机制产生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本科毕业生的工作层次较低,而政府部门中的人员流通机制也不太完善,所以要想进入政府部门和赢得升迁机会并非是一件易事。

生涯混沌理论


乔志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大家好,我是北师大的乔志宏。首先第一句话感谢古典让我来参加今天的论坛,非常开心。他刚才的讲话很有煽动性,我觉得每次看到古典他总是那么有激情,同时带给我们很多希望和愿景,这是他非常有魅力的地方。第二,我要特别向这个协会表示敬意,因为在此之前古典跟我也沟通过,就是我们这个大会的名称、未来发展的可能。我特别喜欢职业发展这个概念,我今天要讲的跟这个是有关联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一个概念应该慢慢的淡出历史的舞台,虽然今天它还是热门,它还是很多人需求的直接的载体,但是未来应该不是特别适合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发展。所以特别向他们表示敬意。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生涯混沌理论,这个混沌理论是干吗的呢?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明白。我在备课的时候,上个礼拜我有一个学生,也是朋友,他看到我准备这个,他说什么叫混沌?就是糊涂吗?就是生涯糊涂理论吗?我说比较像。昨天晚上我请我太太帮我看一下PPT,让她看看有没有问题。她检查一遍之后说,恩,没有错别字。她第二句话说,你搞的是什么啊,我完全看不懂。所以假如各位对这个理论,在我讲完之后,你没有听明白,你混沌了,那就说明我讲明白了。

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生涯混沌理论的理解。

首先,生涯混沌理论完全不同于我们已有的传统的生涯理论。传统的生涯理论是以帕森斯、霍兰德、舒伯为代表的,这三个人是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他们基本上奠定了今天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面貌。当然也有好多,但是早期来讲这三个人是最重要的三个人。他们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在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帕森斯1908年提出这样的理论开始,职业生涯发展是受到心理学很大影响的,心理学的发展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当时心理学的发展的核心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它对人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最核心的表现就是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心理测量学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无论是能力的测量还是兴趣的测量,包括后来人格的测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那时候开始,职业生涯也就奠定了一个基本的面貌,就是还原论的,把整体的人还原成若干个具体的方面。把人的生涯特点从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兴趣、能力、人格、价值观,从这些具体的维度加以精确的测量。在上个实际三十年代的时候,威廉木森的指导式的咨询特点是什么?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来了之后先诊断,诊断出若干条,若干个各个方面的数据,然后综合看你的毛病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告诉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来求助者不需要太多参与,它是还原论的思维模式,把人从具体的各个维度进行划分。

另外一个,它的假设是信息的完全性特点。在1908年的时候,咨询师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虽然当时工业化的社会相比农业社会来讲,职业数量有很多的提高,但是在制造业为基础的社会里面,职业的信息相对来讲是比较单一、比较简单的,所以它的假设是个体能够掌握所有的职业信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有了这样的理性决策模型。个体可以通过个体的特点和职业信息的量化评估,作出客观、理性、“去我”,就是换任何一个人,只要这个特点放在这里,你都应该作出类似差不多的职业决策。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底下,他相信个体会有最完美的、最匹配的、最适合的决定。既然有这样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理想的、确定的、最佳的、最适合的职业生涯,必然意味着这样的生涯发展有内在的阶段特点。所以舒伯等人在研究美国的主流社会的白人男人之后,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阶段规律,从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为止的发展轨迹。

这是传统生涯规划的基本的理念,到今天我们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受此基本模型的影响。包括教育部给全国大学生制定的教育要求,因为我本人也是这个要求的一个执笔人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今天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还是建立在帕森斯人的理性决策基本的框架上。这样的假设有两个基本点,第一,在生涯性格范式里面,我们相信用正确的态度作出正确的抉择选择会给人带来生涯稳定和满意感,换句话说人的职业生涯感是作出一次决定可以满意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如果没有做出职业发展的定向,这就是一个糟糕的结果。如果你经过探索之后还是无法做出来,那就是更糟糕的结果。我们在原来的职业生涯咨询里面管这个叫犹豫未决的定向。怎么解决?把他们送到职业心理中心去,这些人往往人格有问题。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如果你不做决定,你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你是有问题的。

但是这些模型在今天被很多人深深的质疑,因为他忽略了人类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相互适应的这些基本特征。我们今天在北大举办这个论坛,讲到生涯发展,我们必须说到一个人,俞敏洪,大家都认识。如果我们用静态的、用传统的生涯发展的角度,在俞敏洪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可否完美预测到新东方的上市?我们能否预测到他会成长中国企业家领袖?这样一个带头人?当他在江苏的江阴高中第一次高考英语考33分的时候,有谁相信他在未来会成为中国英语教师?他第一次没有考上大学的时候,谁会相信他在北大留校当老师?当他在北大上学的时候,徐小平同学说,当年我是北大的文化部长,王强是北大的文艺团团长,俞老师是礼堂里面一个没有位置站着的观众。如果当时测评的话,是徐小平还是俞敏洪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家?谁的特质、兴趣、能力更有资质、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不仅是企业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教育家?我们谁能预测到这样的发展?

这些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型对人的职业发展的预测,它存在着巨大的局限,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人的兴趣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经验而改变的。我自己做MPDI,两个礼拜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别人问我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只能说我好象是INTP的人,但是我不能保证我下个月会不会变。我读硕士到今天刚好十年,从最早我鉴定认为自己是S型的人,到后来认为自己是研究型的人,到后来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搞不清类型的人。各位如果你做测评,你有长时间的跨度,你会有像我一样类似的体验。在过去我不能面对这样一个测评结果,我总觉得我这个人有毛病,有问题,对其他人来讲测量结果是客观稳定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生涯并不是这些因素的组合体,兴趣会促进能力,能力会促进兴趣,所以它是综合题,而不是割裂的、还原的。生活也是复杂的,职业会受到从经济到天气到技术的影响,汶川地震之后,四川同学高考报志愿的去向跟地震之前有很大的区别。男生有很多人报建筑、地质这类的,跟自然环境有关的。女生报医生、护士,包括心理咨询。这里地理环境带来的,假如没有发生512地震不会有这样的变化。所以生活是复杂的,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个体的差异。因此理性的决策并不是那么可行的,当你完美的做好这个决定之后,第二天突然发生一件事情,有可能完全打破你所有的决定。

个体的职业发展也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你不能说一个人用了很多心思和努力就一定为你的决策感到满意。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选择。人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有限的、静止的,选择本身也在改变。当今的社会和经济的氛围会加剧焦虑和自我怀疑,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涯未决。如果今天迷茫的人、犹豫的人、不能做决定的人都看成有问题的人,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人是多数的,多数的按照心理学统计来讲,他是常态,他就正常,这是让你感到抓狂的一个现象。

除此之外,传统的生涯理论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多的差异,这也是今天很多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感觉有问题的地方,对它进行挑战和旨意的地方。比如传统的生涯理论有基本的假定,西方从帕森斯开始,西方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直到近代的启蒙运动等等,它已经牢固的建立起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石,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个人主义和自主性原则。他强调个体不是家庭和种族的重要性,是个体,而不是家庭。个体的命运是他自己的决定,但你觉得这个适合中国人吗?我们在今天中国社会远远谈不上个人主义社会,甚至主流的思想要批判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

对于所有人开放的机会结构原则,假定个体足够努力,他可以实现任何职业梦想,像俞老师这样,我们说他是中国梦的代表。但是你相信所有的工作,任何的职业,对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吗?在中国这个社会里面有谁相信这一点,那你一定是特别健康、特别幸福的。

人们生活以工作为中心的原则,工作是生活的核心和关键,NCDA关于生涯的概念还记得吗?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生涯,因为对工作的投入,工作的投入才是个体生活的中心。家庭主妇怎么考虑呢?在西方的社会里面,夫妻两个人是一个单元,所以丈夫的工作也是妻子的工作,这一点对他们来讲没有问题的,所以他是工作为中心的原则。

这些局限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来讲,有些很难站得住脚。当我们深处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复杂环境里面,我们处在充满偶然事件的开放性,我们自身也包含了丰富信息,而不是简单静止割裂的信息的组合。初始阶段细小的差异可能演变成巨大的不同,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深刻的体现。小学同学,今天你跟他们差别有多大。我们村我的小学同学,在今天那个差异是巨大的。在座各位,想想你们的小学同学,当年也差别不大,坐在一个教室里面。

个体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应变性。这是个体内在的主动性的体现,因此这样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自适应的特征,它就是混沌状态的典型特征。生涯混沌理论是怎么来的?生涯混沌理论是因为学心理学的研究生涯的人,他发现我们其实不再是静态的、线性的、静止的生涯状况,反倒是比较符合混沌的很多特征。

生涯混沌理论就是这样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先简单了解一下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被认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性理论。我本人本科是学物理学的,我90年上北师大物理系,到物理系的时候正赶上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里高金(音)到北师大,跟北师大校长合作做混沌的研究。当时我们物理系最流行的书叫《从混沌到有序》,我突然想起来我当年买了这本书,但是完全没有看懂,后来也没有再做这个研究。

为了搞明白这个我又找我大学同学,他们有人专门做这个,已经是混沌学教授了,他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科学的,请教了他关于混沌的基本知识。混沌并不是简单的混乱无序,所以它不是糊涂,它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混沌因为内在随机性是指复杂系统自身产生的类似无归色的非周期行为,它完全是系统自身内在的固有属性,而与外在的因素无论。当系统演化到足够复杂时,就能够形成一种稳定模式。它讲的是人类社会、自然界,比如我们都是从一个细胞发育来的,为什么那个细胞开始一样的,后来分裂最后变成精美的,全宇宙里面最美的机器就是人类,这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你把它拆成基本的元素,可能是半斤碳、二斤水,但是这个基本的分子、原子怎么变成精美的架构,这样一个人类呢?如何从无序的混沌自己变成有序的状态呢?混沌就是研究这样的内容。

2006年的时候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两位教授Robert和Jim,他们相信在今天用混沌理论能够更好的描述人的职业发展的现象,传统的帕森斯他们建立的系统更多的是牛顿物理体系,追求静态的,高度精密的,未来可控的,未来可预测的职业发展状态。06年这两位教授他们深信用过去的牛顿力学支撑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足以描述人类生涯的发展。

生涯混沌理论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生涯混沌理论在全世界发展的研究成果也不是特别多,我搜了中国的文献,到目前为止研究生涯混沌理论的文献你们猜猜有几篇?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八篇,还有两篇你看题目里有生涯混沌,但里面内容却没有任何关联,我不知道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所以我个人的理解,生涯混沌理论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理论,它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自己独有的概念,并没有自己独有的关于规律的描述,也没有特别严格的体系,它基本是把物理的混沌理论拉到生涯里面来,用它来解释生涯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它特别的吸引人,因为它才是更符合真实的生涯现象的框架,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做研究。

生涯理论符合混沌现象的基本特征:第一,自生与自驱动。人的生涯发展是有自己内在的驱动力,生涯发展具有主动适应的特征,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剧本塑造自身的生涯历程。这个跟什么的关联非常像?这个跟数波后期的自我概念的思路比较相似,每个个体他的主动性,他可以自己来建构他的生涯发展。

第二,他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他不是像牛顿规律一样设计好齿轮、设计好初始条件就按照那样的条件机器一样的往前走。它不是的,它是开放性的,时时刻刻跟内外环境进行交换,网络化的参与,对环境的卷入度越深,个体可塑造性越强。

第三,初值敏感性。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不断的迭代,看似无足轻重的事件往往对当事人的生涯发展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巴西,有一支蝴蝶煽动翅膀,在得克萨斯州会引起大风暴。这是研究天气的专家,他经过研究之后对天气的状况进行真实的描述,用了这样的名字,对生涯复杂来讲非常贴切。初始阶段一个微小的差异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对于俞敏洪先生来讲,当年他高三的时候如果没有高中的英语曹老师,如果没有复读的时候,他的同学告诉他父母继续复读,没有今天的他。当年这些微小的扰动,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也可能很多人并没有,但这些微小的差异对未来会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第四,没有终极稳态。每个人都在寻找阶段的稳态,然而稳态永远是暂时的。

第五,分形是一种自相似结构。分形是数学的概念,是自相似的结构。大家看海岸线,如果从卫星看地球海岸线的形状和你在飞机上看某一小段的海岸线和你到沙滩上看更小的海岸线,它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这样的相似性是自组织的特点,也是混沌理论的特点。在生涯上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在大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生涯特点和我们整个人一生的特点有没有相似性呢?有些内在的规律会让我们保持自我的相似。

混沌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吸引子模式。一个物质保持什么状态,它可以受到很多吸引子的作用,生涯理论同样也是,会受到很多吸引子的作用跟影响,然后会形成独有的生涯形态。

最后,中国人比较难以理解的,就是生涯灵性。提升生涯灵性才能不变应万变。生涯灵性是对混沌的发展环境所必备的素质。讲什么呢?讲人在生涯发展中强调不止是理性的决策,还有直觉的决策,你和自然界的感应。他认为这个是混沌理论一个核心的特征。

在这些理论中我们重点讲一个内容,就是吸引子模式,对生涯发展的关联密切。

在混沌里面有几类吸引子,它会影响一个系统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在生涯中同样也有,第一种是点吸引子,就是单一目标,点吸引子模式的生涯向单一目标努力,这个努力的行为可能是目标导向的。比如说我们将来就要留在北京工作,这是一个点吸引子,我们所有努力都要留在北京,也可能是强迫的、恐惧的行为,因为家庭的原因或者是出于几个贫穷的恐惧等等。

第二叫摆吸引子。我们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犹豫不决的两级行为,比如有些人常常在安全感和追求自由两级之间摇摆,有一段他要强调安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厌倦了安全,他又去寻求自由。但是寻求自由一段时间之后又渴望有一安定的、安全的工作状态。有的人就是在中间摆动。

第三,环吸引子。以复杂但是可以预测的方式运转,日复一日的进行精准而类似的重复。比如说有的人在北京公司干活,从基层员工到了老总,调到国家机关里面去工作,看起来是在发展,看起来是在不断的晋升,但是他自己有可能会清清楚楚的知道,所谓这样的晋升无非就是一些外在的外职业生涯的变化而已,而内在实质上只是在重复自己一些并没有特别的个人成长的轨迹而已。

上面三者吸引子的模式状态都叫做稳定、封闭的状态。混沌状态的特殊的吸引子是奇异吸引子,最具有混沌特征的吸引子。面对这样的吸引子,有的人把它化为优势,但是也有的人因它而分心,总之它会离开原来的点吸引子、摆吸引子、环吸引子的生涯发展状态,这是开放系统的特征。

所谓的封闭系统特征是什么样呢?封闭系统思维,无论是点还是摆、还是环形的吸引子,个体都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生涯状态里面,个体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控制感,他会忽略现实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忠实于现有的秩序或者经验,它的变化是线性的,所以他对环境的反映是有限的。

开放式的系统思维就是承认自身的限制,低控制性,接纳现实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认可阶段的改变,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它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不是说我们付出同样努力就会有同样的回报,我比你付出多一倍,我就比你高一倍,可能不是这样的线性的发展变化。所以个体是对环境有创造性的一种回应,而不是简单的适应和接纳。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对初始状态敏感而带来后续的巨大的不同。这是蝴蝶效应的一个科学的解释。

(现场播放视频)

这样的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因为开始的微小差异而带来结果的巨大不同,从混沌中产生有序的状态,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多的系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可以用简单的因果律来预测的未来的世界。

有人认识这位美女吗?王一涵,她不像俞老师那么有名,但她也是很杰出的一个人,她杰出是因为她跟俞老师两人一块上过《天天向上》,都是《天天向上》的嘉宾,但不是同一期。这位美丽的女士叫王一涵,她现在做什么呢?她中国有一个画廊博览会的CEO,也是董事长,这个画廊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五大博览会。这个人很年轻,三十来岁,她走到这一步其实很符合混沌现象的特征。这个人原来是首师大的硕士研究生,学美术的,她本来给自己定的职业生涯发展愿景就是硕士毕业到大学教书,教美术,然后到欧洲再去学几年画画,回来之后过一种非常悠闲的、沉静在中的安静生产。但是有一个意外实践打破她一切的梦想,有一天一个朋友带她去潘家园市场,然后说附近有一个画展,当看完画展之后,第二天她接来画廊总经理打来的电话,那是一个台湾人,他说我要回台湾,需要有一个总经理来管理这个画廊,你愿不愿意来。她觉得很惊诧,为什么找我来?那个经理说你很合适,你有艺术鉴赏能力和商业能力。她还不敢肯定,她就去问她的导师,总之她就去了。

做了几年画廊之后,做的很成功,那个画廊成为北京最知名的画廊,最有名的画廊,也是卖艺术品卖的最好的。然后这个美丽的女士,她说我们做一个画廊博览会,联合了几个画廊一块,成立一个公司,世界上顶级的展览,一线画家的作品来巡展。这个公司运转不好,快倒闭了,他们头儿建议她买下来,她本来自己没有想到这个想法,但是别人都建议她买下来,所以她就买下来了,现在这个公司运营已经做到全球第五大。今天她不光做画画,还做好多艺术类的产业。她的环境、她的工作室都非常有特色、优美,有艺术的氛围。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他对自己的自我概念,在她上硕士的时候和到了今天有着巨大的差异,是什么带来这个差异呢?是很多微小的事件,这些事件在有些人身上可能会法身,有些人身上不会发生,这些事件在北京发生的概率大,在我们山西老家县城发生的机率几乎为零,这都是混沌的一些典型的特征。

所以生涯混沌理论就是用混沌理论的特征来描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现象的理论,到目前我个人觉得,它还没有形成它独有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非常有趣味的、更符合真实的一个思考模式、思维方法。

下面简单谈一谈生涯混沌理论的基本应用。

生涯辅导理念上,生涯混沌理论和传统的生涯理论有巨大的差异。第一,它不追求刻板的确定,不刻板的追求确定未来做什么。很多人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然后他做好多事情让自己确定减少迷茫感,但是越追求越探索发现自己越迷茫,发现看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是传统的机械的和静止的生涯观人为的带来的问题,本来他很迷茫,我们又加剧了他的迷茫。反过来,当你认定现在不能确定,这是正常的,你现在需要的就是慢慢去发泄,而不是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你会觉得这种焦虑感低一些。

不追求客观的心理特质测量。这个是特别好的应用,我们今天都说量表都很烂,没有办法抄用,从此以后我们可以彻底的拜拜,因为你测的东西是变化的,它随时跟环境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所以你花大量时间买一个或者编一个量表,它的意义没有那么大,当然我不是否定,只是从生涯的预测和测评来讲我们不再追求客观特征的测量。

接受生涯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的辅导目标在于促进持续的学习和适应。

生涯辅导焦点的转变,有帮助来访者做决定转为帮助他理解他的生涯过程。不是对未来做决定,而是对过去做梳理。帮助他认识生涯阶段转换的特性,发现他的吸引子的模式,然后寻找突创。在你现有的生活经历,现有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寻找可能的让你有突破的吸引子。

生涯辅导方法也是后现代的辅导方法为主,摒弃原来的测评为主,而强调叙事的方式。因为经验的、理性的、传统的生涯辅导无法理解当今的复杂的人类属性,比如像意义、精神、意识和目的,这样一些复杂的人类的精神的心理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的方法、个体诉说的方式来帮助个体。

帮助他哪些方面呢?寻找自己和关系网络的联系,这个关系网不是升官发财的关系网,而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其中的生涯网。我们未来的生涯是蕴藏在、潜伏在我们现有的生活之中的,我们需要找到过去生活跟现在生活的连接,然后摆脱寻找理想生涯带来的焦虑感,开放的面对生活中的微小机遇,合理的评价个体阶段在环境中的风险,不再试图预测不可触摸的未来,而是聚焦于目前所知的、所未知的和所能学习的方面。

因为这个理论到今天也就是六七年时间,发展内容并不是特别多,关于应用也有一些做法。06年的时候Tony和Jim做了两个小的尝试,把稳定性和机遇包含在一起的一个模型,叫做蝴蝶模型。从稳定到不稳定,从不稳定又回到稳定,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

(如图)左上角是蝴蝶效应的示意图,他们借用这个放到生涯里面,简化为两个圈的模型。原来职业生涯发展是中间那个圈,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循环来实现计划。但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很多的运气和非计划的事件产生,所以突然转到右边的圈来,因为有右边的存在,突然转到这,然后又转回去。像这个小朋友,实现是他原来的计划,想成为工程师,工程师毕业然后管理工程师。结果他入学之后发生一个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生病,所以延迟入学,延迟一年入学给他带来一个改变,就是他不再申请工程学,而是申请心理学,最后成为注册心理医生。

这样一个辅导方案具体怎么做呢?在一张学习单上描绘学生未来的生活,然后把这些内容做成卡片。学生也会拿到老师给他的机会卡片,这是学生自己无法预料的,老师给他们机会卡片,让他们讨论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会列举他们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然后让学生再去做这样的一个模型,把它讲出来。

另外一个内容是寻找过去的吸引子,找过去生涯发展的模型。让大学生回想个体,所有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和重要的事情,想到心理的想法。比如说张三会想到过去让他觉得有意义、有刺激的、有价值的、有挑战的事情,他写了好多。接下来分析网络,做它们内部的连接,发现这些背后隐藏的线索。比如各种各样过去的事件,发现有些事件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的要做领导,有的是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等等找到这样的线索,然后再跟咨询师沟通,慢慢会发现过去你的生涯模式是怎么样的,家庭意外的事件,或许未来就有一些内容可以出来。

最后我们简单的做一个结语。简单的、静态的、线性的、因果的生涯观不能解释今天的生涯现象,应当替代以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系统的生涯观。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偶然的机遇,而不是过早的寻求一种确定感觉,这才是当代人应该有生涯态度。

我的内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名言:

不论你生来聪明与否,要满足;不要漠视自己的天赋。随着天赋发展,你便会成功。西德尼史密斯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中,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自特质-因素理论之后,重要的生涯理论突破。这项理论使职业咨询从关心当前的职业适应,发展为着眼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从此,职业咨询从就业指导走向生涯规划辅导。其代表人物舒伯,便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历史上自帕森斯之后又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

一、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形成概况

舒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施恩、加里德斯勒等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将人们生命周期中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假设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任务,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与对策。然而,舒伯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美国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

二、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舒伯关于职业生涯的核心观点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们对我是谁以及我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包括: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他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就是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人有一种驱动力,不断地将理解到的自己融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实践自我。他观点总结为14项:

1.人们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和自我概念等个人特质上存在差异。

2.具有独特本质的个体,适合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范畴。

3.每种职业对应相应的一组个人特质;职业和个体之间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4.个体特质(职业偏好、能力、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自我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职业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个体的职业生涯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以及衰退几个人生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之间的转换经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然而,不确定的转换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影响职业生涯类型(包括所有任职水平、谋职的次序、频率、持续时间)的因素有: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特质(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机遇。

7.在各阶段,个人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和个人需求,主要取决于他的准备情况,即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成熟是由个人生理、心理、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

8.职业生涯成熟是一假设性概念,如同智力的概念一样,很难界定其操作性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生涯成熟度并非单一维度的特质。

9.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以被引导:一方面促进个人能力和兴趣的成熟,一方面指导个人实践、形成自我概念。

10.生涯发展的实质,就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形成。自我概念是个人的遗传、身体状况、观察和扮演不同角色、评估角色、扮演、与他人互相学习等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

11.个人在自我概念和现实之间的心领神会或退让妥协,是一个角色扮演和反馈的学习过程。这些学习的场所包括游戏、生涯咨询、教室、打工场所以及正式的工作等。

12.个人工作和生活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如何为自身的能力、需求、价值、兴趣、人格特质与自我概念寻找适当的出口。

13.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取的满意程度与其体验到的自我实现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14.工作和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提供了个性发挥的条件;对某些人来说,这只是处于生命的边缘位置,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他角色,如休闲活动和家庭照顾,居于核心。社会传统,诸如性别角色的刻板形象、楷模学习、种族偏见、环境机会结构及个别差异等,决定了个人对工作者、学生、休闲者、持家者以及公民等角色的偏好。

三、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阶段模型

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阶段模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大量实验研究,是依据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各种职业行为的分析,以年龄阶段分析生涯发展的过程。他将职业生涯分成五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

(一)成长阶段

1.年龄范围:为0-14岁,属于认知阶段。儿童通过家庭和学校中关键人物的影响并加以认同,发展自我概念。此阶段早期,需要和幻想占统治地位,随着参与社会和了解现实的增加,兴趣和能力也变得更加重要。

2.主要任务:发展自我概念,也就是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建立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3.阶段细分:

①幻想期(4-10岁)。需要支配一切,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职业角色。

②兴趣期(11-12岁)。喜好成为个人职业期望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③能力期(13-14岁)。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开始考虑自己的能力及工作要求。

(二)探索阶段

1.年龄范围:15-24岁,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通过学校学习、休闲活动和短期工作,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

2.主要任务: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形成事实相符的自我概念,学习开创生涯机会。

3.阶段细分:

①尝试期(15-17岁)。考虑兴趣、需要、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尝试着选择职业,判断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和层次。主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职业偏好。

②过渡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接受职业培训,更重视现实,发展自我概念。主要任务是将一般性的职业偏好转化明确职业倾向。

③初步试验承诺期(22-24岁)。初步确定了职业选择,探索其成为终身职业的可能。必在时会重新选择,再次探索。主要任务实现职业偏好。

(三)建立阶段

1.年龄范围:25-44岁,属于选择、安置阶段。找到合适的职业领域,努力建立巩固的地位。以后发生的变化将主要是职位、工作内容的变化,而不是职业的变化。

2.发展任务:找到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巩固地位,力争提升;稳定地发展职业生涯。

3.阶段细分:

①承诺和稳定期(25--30岁)。在选择的职业上安顿下来,可能因满意程度的差别略有调整。

②晋升期(31-44岁)。致力于职业生涯的稳定;大多数人在此时期富有创造性,在工作中作出好的业绩,资历、辈份攀升。

(四)维持阶段

1.年龄范围:45-64岁,属于专精和升迁阶段。个人不断地付出努力来获得生涯的发展和成就,避免产生停滞感。面对新人的挑战,全力应对;很少或不去寻求在新领域中的发展。

2.发展任务:接受自身的局限性;找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开发新技能;专注于最重要的活动;维持并巩固既得的职业地位。

(五)衰退阶段

1.年龄范围:65岁以后,属于退休阶段。随着身心逐步衰退,从原有工作中退出。完成角色转换,从有选择的参与者转换为完全退出工作领域的旁观者。退休后,个体还必须找到满意感的其他来源,以减缓身心上的衰退,持续生命力。

2.主要任务:缩减工作投入,发展非职业角色,为退休做准备,做一直期望做的事。

3.阶段分期:

①衰减期(65-70岁)。按照自身能力的下降,减缓工作节奏,转移责任,以兼职代替全职。

②退休期(71岁以后)。完全退休或转为部分时间工作、义工或休闲活动。

职业规划理论的阶段模型认为,阶段之间可能有交叉重叠,并不完全受年龄的限制,也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同时,在个人生涯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经历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小循环。

大学新生要做好学习和生涯规划


新学期开学,当你跨入大学校园时,是否也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对以后的职业和前途有何打算?你好优秀生涯专家建议大家,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要做好生涯规划,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今天的专业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科学的专业选择,将把我们带入人生的快车道。但一旦失误的话,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盲目地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过度看重工资待遇或干脆让父母、老师来安排等,都不是理性的方式。

兴趣比天才重要,好奇心和兴趣是生命的原动力,兴趣使人不会疲倦。在教育领域有这样一句精辟的总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有一股无形的支配力量,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是潜能的孵化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量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业难就是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较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并不理想的大学生就业率同时出现,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大学新生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职业规划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

就业难倒职业选择

你好优秀专家调查发现,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几乎没有关系,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一些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显示都超过了60%。当然,我们不能以专业是否对口来衡量就业情况,也不能以此来片面地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程度。很明显,在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人力资源的配置逻辑与大学的专业教育产生了隔离,会让我们与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偏远。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乡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但作为就业的主体,广大的学生群体更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入学后对专业和职业选择时,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有没有进行理性的分析?是否追问过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是否明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定位合不合理?等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的专业选择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说,今天的专业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科学的专业选择,将把我们带入人生的快车道。但一旦失误的话,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盲目地追求名校和热门专业、过度看重工资待遇或干脆让父母、老师来安排等,都不是理性的方式。最近,有权威的社会调查显示:前几年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现在普遍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在10个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殊不知,劳动力市场同样也是瞬息万变,盲目追热门最终被证明是当时热昏了头。

什么是你感兴趣的职业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警示着世人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俗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中,自己的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这是认识自己并做出选择的基础。不同的选择,所要考虑的维度也不一样。那么,在面对专业及未来职业选择的时候,适合自己的究竟指什么呢?如果针对那些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做一次调查的话,兴趣排在第一的可能性极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谈到成功的要素时,特别强调兴趣在成就事业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兴趣比天才重要、好奇心和兴趣是我生命的原动力,兴趣使我不会疲倦。在教育领域同样有着精辟的总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有一股无形的支配力量,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是潜能的孵化器。

关于兴趣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也很深刻,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或者不愿意坚持。你好优秀专家调查发现不少新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倾向于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父母的期望、专业的就业情况、工作后的待遇等,这些因素也重要,但如果不考虑自身的内在因素,显然对长远的发展不利,不少学生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位在人力资源部门任职的朋友给笔者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某知名企业要招聘一些接电话的客服人员,任职要求比较低,只要大专学历即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不少应聘简历,在筛选中发现了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通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部门与该应聘者进行了面谈,问他为什么放弃专业领域的发展来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管理工作。应聘者无奈地表示:自己对这个专业根本没兴趣,硕士读完就再也不想接触这个领域了。又问:那为什么从本科开始就一直读这个专业,不换其他专业呢?他的回答更是显得后悔莫及:考大学的时候,都说通信专业热门而且容易找到工作,父母就给他选了这个专业,当时他没有特别的爱好,也没觉得多么反感。后来读大学时感觉不适合自己,想在读研时换专业,但又怕太难考不上,放弃了四年所学的专业又太可惜,所以就一直到毕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下决心改行。

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胜任力

专业和职业选择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胜任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外事部门发现以智力的高低来选拔外交人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在智力测评中表现优异的人士,在实际外交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政府部门希望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哈佛大学的麦克莱兰教授应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主要指那些能将某一领域中的优异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通过对各种职业的详细分析,专业人士能够提炼出一系列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集合就是职业胜任力。能力和素质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不同的职业胜任力模型,比如影响比较大的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很多研究表明,相比原来那些主要以智力测验为主的心理测验,这些胜任力模型中的要素更能准确有效地预测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职业胜任力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内驱力等,这些要素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如知识、技能就相对易于习得,也容易发生改变。而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和内驱力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形成。其在学业、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往往超过知识和技能,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那么,对学生而言,如何科学准确地把握这两个重要因素呢?你好优秀专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兴趣、胜任力都可以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质。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对这些特质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就像用一把尺子来对身高进行测量一样。在心理学中,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心理测量。但与量身高、测体重这些物理测量不同的是,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内隐的、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一个公认的度量衡来直接给出结果。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来收集测量对象的有关信息,以做出合适的判断。受心理学流派中的刺激-反应等理论的影响,心理测量经常给受试者提供一些外部刺激,收集并分析他们的反应情况,最后给出一些能够进行直观比较的数值。很多时候,这些刺激以题目、操作性任务等形式出现,作答情况可以看成是受测者在其心理特质的支配下所做出的反应。用心理测量的手段来评估与职业有关的素质,在国内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心理学家很早就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其核心的观点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从业者的知识、技能、兴趣、性格、气质等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根据从业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从业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不同职业由于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也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人职匹配核心就在于通过心理测量使从业者与职业相适应,促使从业者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后期,霍兰德经过多年研究,编制了一系列经典的心理测量工具,在职业选择、人才测评、升学指导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怎样规划好大学的学业,是未来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目前,大学新生面临的选择困境,客观上使得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开始重新认识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原来一些功利性的期望在未来会慢慢改变。这为新生理性地选择专业和职业生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对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坚持选择的定力带来了挑战。当然,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往后就越会体验到按自己意愿选择的重要性。因为道理对每一个人都一样:只有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是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职业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T. Hall)的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系统是组织机构收集各种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优先权、和行为,并用以管理雇员进入组织、融入组织及离开组织的整个流程。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系统能够协调雇员的行为(包括进入,融入、及离开)进入一个规范的程序,这样有助于雇员尽快的适应组织环境。

职业生涯管理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企业职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帮助员工的职业发展,以求组织的持续发展,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以提高公司人力资源质量,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为目的的,通过个人发展愿望与组织发展需求的结合实现组织的发展。

一.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1) 人格因素在职业选择上的影响

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选择模型是建立在人们早期童年时的经历和以后的人格发展将会影响他/她的职业选择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每个人不是只包含有一种职业性向,而是可能几种职业性向的混合,Holland认为,这种性向越相似,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越少,他认为可能的职业性向分别为实际性 (realistic) 、 调研性(investigative) 、 常规性(conventional) 、 艺术性(artistic)、企业性(enterprising) 、 社会性(social)

2) 职业锚:

施恩(Schein)阐述了不同的人可能以他们的天资、动机、以及个人价值为观点,从而为他们的职业作出不同的定义;个人发展职业锚将会指引他/她的职业生涯。职业锚要有五大类型:

- 管理能力型的职业锚

- 安全型职业锚

- 自主型职业锚

- 创造型职业锚

职业锚可以判断雇员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通过职业锚,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励员工的效果。

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表现,然而个人的技能也必须符合工作职位的要求。因此,个人必须具有或者具备发展与其喜欢的职业相适应的工作能力,这就对组织的选择和使用人才提出了同样要求,必须实现规范的组织生涯管理。

二.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组织职业生涯计划活动与个人评估活动类似。二者的主要差别是,由组织进行的职业生涯计划直接针对其特定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因此,很多组织所设计的方案范围很广,从工作发展道路(与员工相联系的表达清楚的政策),到为适应退休和提前退休而调整的职业生涯设计。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作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紧密关联的。

组织职业生涯计划活动与个人评估活动类似。二者的主要差别是,由组织进行的职业生涯计划直接针对其特定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因此,很多组织所设计的方案范围很广,从工作发展道路(与员工相联系的表达清楚的政策),到为适应退休和提前退休而调整的职业生涯设计。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作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紧密关联的。

1.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互动式的管理,个人和组织必须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职业生涯的管理。在职业生涯管理中,雇员个人和组织须按照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无论是个人或组织都不能过分依赖于对方,因为有些工作是对方不能替代的,从个人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由自己决定,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进行设计。而组织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组织的整体,以及所有组织成员的整体职业生涯发展。美国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员工的管理,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集体潜力和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经营管理,必须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做好信息管理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进职业生涯管理。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员工个人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组织各方面:例如组织的发展战略、经营观念、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职位的空缺等。组织也需要全面掌握组织成员的情况,例如员工个人性格、智能、潜能、情绪能以及价值观等。

根据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其任务主要有以下六项: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员工与组织的配合、选用;

员工绩效评估;

职业生涯发展评估;

工作与职业生涯调适;

职业生涯发展。

组织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应秉承以下原则:

长期性原则: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贯穿集团员工职业生涯的始终,并应该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成为企业管理中的花瓶。

动态原则: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员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贯穿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立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职业生涯阶段如何划分,各国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划分理论和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

幻想期: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

尝试期:11~17岁

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是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

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

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

查看组织:18~25岁为查看组织阶段

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

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

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位职业生涯的后期

IT职场规划和学习方法[1]


从毕业到现在,在IT行业真真切切地也混过了5年了。学过的东西也多如牛毛。然而要说到真正精通本人自觉惭愧。无一样精通。本人学习过JAVA,SQL Server,Oracle, Linux,Windows,Network.记得刚出学校的时候。进入公司学习的就是JAVA的程序开发。一年了又转行了SQL Server DBA,那一阵简直对于数据库到了痴迷的地步。还花钱去参加了微软SQL Server 2000和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培训。两年有余取得了SQL 2005 MCITP证书后,又觉得Oracle与linux有前途。为扩大数据库知识有去参加了Oracle+linux的一个培训。到现在由于工作原因。现在又负责了IT Infrastructure一块。于是乎最近一年猛啃Windows Server以及NetWork.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又学习微软的MOF.一路学习下来。也有点收获。然而回头看看。发现自己也有不少弯路。

相信大家都知道个人的职业规划很重要。也都知道需要尽早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然后我的经验以及身边同事,朋友却告诉我。职业生涯规划不简单。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其一片空白。个人能力,经验几乎为0.可能甚至连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都没有。那谈何规划。想当年我毕业时也是一头雾水。反正只要有工作。只要是IT即可。然后就一路朦胧跟着公司的IT发展方向战略走。知道毕业三年后。我才开始明白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也许有同仁问:为什么?因为太无知。世界太大。就是IT这个行业里面也是有360个方向。往哪里走。根本无从选择。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每个方向的不同。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所以根本无从规划。一个新人职业生涯和其所在的第一家公司。或者真正待过努力过的一家公司很有关系(如果只是打混。那么你在这家公司的工作得到的经验基本为0.所以职业生涯还未启动)

除了职业生涯规划。我觉得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的方法和吸怪。IT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只要你不学习进步。那么很快也许就被淘汰了。JAVA我学习并实际编程了1.5年。然后到现在你再让我用JAVA编程。我只是说Sorry. 不要说目前新的架构技术不清楚就是Struts,Hibernate,EJB这些我都已经忘记的一干二净了。所以IT很累。但是懂得学习的一样可以享受学习的快乐。我称为痛并快乐着。个人经验告诉我。很多人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比如:1:一时兴起,对XX感兴趣了。于是去书店狂买一大堆的书。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只有某一本的前几章看了。其他全新。2:去网上搜索一大堆的电子书下载到电脑里面。回头却发现99%的电子书都没有看。基本都是遇到问题再Baidu. 3:学习贪多不精。我看过我的一些同事。这个星期学习一下Windows Server 2008,明天又研究一下MOM,再下周又研究SCCM.每一个好像都可以讲的头头是道。但是真正拿到企业实际环境却发现功力粗浅。为什么。因为他只是学习了每一个公司的皮毛。知道这个干什么什么。但是内部原因一点都不清楚。

以上述了种种状况。相信还有很多。对此个人觉得,对于一个新人而言(其实工作中一样可以参考):

1:尤其注重你的第一份工作。他可能影响你的一生。尽量选择一家大公司。规划。它可以指导你学习什么。走什么方向

2:择业或者换工作时需要明确一个大的方向。比如:你是喜欢IT,还是销售或者研发等等。然后尽量选择大公司

3:一般2-3年,如果能够在一家国际化的公司中(呵呵,笔者就有幸在一家世界500强)学习。那么相信在某一个领域应该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对于行业的方向也有一定的认识了。这个时候需要开始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了。(比如:本人自动SQL Server DBA后,就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为:用一年的时间熟悉Windows Server系统以及网络,然后英语ERP等。再有两到三年的主管经验。目标是30岁成为一个公司的IT总监。35岁个人创业)

以上《社会学习理论和生涯决定》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生涯”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