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

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

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 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zc530.Com小编推荐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 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

在这三年,许多中国学生,经过电子邮件、讲座后的问答、座谈、和其他渠道(例如在电视节目对话中),常对我提到如何成才的问题。对于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整理了许多材料,集成这封第二封信。

在第一封信力所提到的个人素质或价值观是成材的必要的基础。但是,除了素质之外,成才同样的需要领导能力(leadership)。很多人误以为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最近一些研究的结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 谦虚、执著和勇气 的领导。

这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

诚信和正直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去年,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 and integrity)被列为一位。

在我发表第一封信后,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涉入员工的道德呢?我回答:这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另外有一位同学看了对话后问我,为什么我会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呢?难道我们会去衡量员工的诚信和他们的智慧而给诚信更高的比重?其实,我们的衡量都在直接的工作目标上,并不会对诚信或智慧做直接的衡量。但是,作为第一核心价值,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当一个公司这么重视诚信,员工一定更值得信赖。因此,公司对员工也能够完全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正因为如此得到公司的信任,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

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 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软开会时,大家如果意见的不统一,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错过良机。当Internet刚开始时,很多微软的领导者不理解、不赞成花太多精力做这个不挣钱的技术。但是有几位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们的上司不理解,但是仍然支持他们开放式交流的权利。后来,他们的声音很快的达到比尔盖茨的耳里,促成比尔改变公司方向,彻底支持Internet。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彻底的开放式交流也有缺点。开放式交流有时会造成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而吵到气头上有时会说出不尊重别人的语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去年在微软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出我们要把这种开放式交流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 and respectful)。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一定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 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

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和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 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

大学生在感慨:求职难,难于上青天。社会在批判:大学生就业难应从自身找原因!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沦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要经历迷茫中的自省,要倍受社会竞争的煎熬,要接受求职失败的挫折,他们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某机构联合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针对上海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的调研,我们从800份有效问卷中截取了320份进行电话采访,结合电话采访情况,从中提炼出中国大学生十大痛苦,现总结如下:

1、前途迷茫没信心

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

2、自我认知偏差大

78%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两大类。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不入,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无形中失去一些机会。

3、优势不明空自卑

在请你说出自己的优势提问中,有近50%的同学回答:说不清楚;26%的同学回答:好象没有优势;20%的同学能列出1-2条,仅有14%的同学能够说出自己3条以上的优势。当自己都不了解优势在何处时,你又该如何向用人单位顺利推销出自己呢?

4、证书满天考哪个

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什么热门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投入了时间和精力,问及哪张能为将来的发展加分却一脸茫然。

5、毕业该往何处去

大三的学习结束,接下来就是为实习和求职而绞尽脑汁,可是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对口的专业就业领域在哪?该找怎样的实习单位?该去怎样的行业和企业求职?对自己的未来稀里糊涂,毕业的去向也就一摸黑了。

6、简历乱投没人理

网上投简历,看到合适的职位,鼠标一点方便轻松,更有甚者做好简历后设置关键词进行群发投递,结果系统投递后自己也不知道投了哪家公司,这种没有定位、盲目海投的结果,终究难有HR理会。

7、面试无数没offer

有的同学个人有一定优势,尤其在制作简历方面有独到之处,容易得到用人单位认同。但他们频繁去企业面试,说明本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确,还有不少人片面追求高薪,结果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还错失了就业良机。

8、就业情报太短缺

很多同学说,面试后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跟企业需要的技能差得太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说自己选专业的时候明明是热门,可临到毕业才知道早已供大于求,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位。

9、考研出国前途忧

有的同学说,既然就业难,那就选择考研或出国,暂时避开独木桥,说不定能找到另一片职场桃花源。可时下大学生考研的高淘汰率不容乐观,出国留学的就业前景也大不如前,就业前景令人忧心。

10、职业规划怎么做

国家和学校都在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但许多学生表示,职业规划到底该如何做,往往无从下手,而且其效果也是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十大痛苦,恐怕还得归结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严重缺乏职业规划以及忽略就业能力的培养所造成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高校毕业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求职行为趋于盲目,因此在校期间尽早制定职业规划迫在眉睫。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核心能力,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满足岗位所需。新年到了,向阳生涯提醒,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时期,大学生们有必要好好利用假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个梳理,针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个性,详细分析自身的上升空间及本身存在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求职中的痛劫。

美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案


美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方案:

1、大学第一年

(1)完成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始业教育课程:美国大学的管理者和教授们很重视在学生入校之初,就教会他们有效掌握利用校内资源的能力。而一般每个专业都会设有专职的学业指导老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关于选课、出国留学、国内交换生以及实习的建议和指导。

(2)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全校共200多个学生组织,管理学院有21个学生团体可供学生选择参加。在参与这些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更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龄人,学会在组织中贡献,并逐渐培养未来雇主期望的重要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开始建立人际网:该校管理学院经常会举行一些校友聚会和企业见面会或者讲座,这些都是在校大学生与外界交流,并建立人际网的好机会。许多美国大学生会在讲座结束时,主动向演讲者提问,或者在会后用E-mail联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凭借这样的机会与企业获得了接触并最终获得了工作机会。

(4)开始准备个人简历:拥有一份好的简历,意味着学生将准备好机会的到来。一般学生总等到毕业前夕,招聘会之前才开始忙着起草自己的简历,但是就业中心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加简历写作讨论会并咨询就业指导老师,学校的图书馆和就业中心也会有许多免费的资料供学生取阅使用。

(5)参加招聘会:大一学生去招聘会不是为了马上找工作,但是招聘会是一个绝好的了解潜在雇主的场所。就业中心鼓励所有的各个年级的在校生都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公司,甚至可以去和公司的招聘代表进行交流,以便深入了解招聘企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2、大学第二年

(1)通过上课和课外活动,继续摸索自己的兴趣:考虑是否需要攻读双学位或者选修专业以外的课程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果学生有任何关于选修第二专业,出国留学或者国内交换项目,可以去咨询管理学院的学业指导老师。

(2)采取主动,寻求领导者机会:绝大多数的招聘企业都非常看重学生的领导经历,所以大二的学生可以在社区服务、学校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寻求适当的领导者岗位。

(3)起草并更新个人简历: 如果学生对于简历写作还没有头绪,就业中心的老师随时可以提供帮助,而且都是免费的。

(4)参加就业中心的项目:就业中心会定期举行一些讲座和讨论会,其中包括专业选择、简历和自荐信写作、招聘会功略、面试技巧、实习始业教育,以及如何建立人际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参加。

(5)参加招聘会:需要让学生知道学院招聘会的大致时间,以便他们做好准备。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全校性的大型招聘会在每年的二月份,而每个学院甚至是各个专业往往都还有单独的招聘会,规模也不少。譬如该校管理学院的招聘会在每个秋季学期之初。

(6)寻求工作经验,包括实习:多样化的工作经历是雇主非常看中的。学生可以利用就业中心的校友导师项目。校友导师是指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成就的从该校毕业的校友,他们自愿在业余时间与在校学生结对子开展座谈或者电子邮件联系,以提供一些专业的职场信息和建议。

(7)通过网络申请实习。

(8)与学校的导师和教职工建立关系:学校的老师和行政人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许多老师和行政人员与行业联系甚密,也可能成为学生人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9)扩展专业领域知识: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点是不够的。学生应该自己去阅读管理学方面的刊物,譬如《商业周刊》。

(10)考虑出国留学: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相对中国学生来说更普遍更方便,因此,想要出国的学生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在什么时候出国更合适。

3、大学第三年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2]


二、大学时期的职业试婚与全程探索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到了大学时代才有了真正的实践基础与探索可能。但现在的现实是,很多大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并没有职业的意识,更不要讲职业的实践了。而一旦到了三年级以后,又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职业选择焦虑感,这种情绪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人整个一个大学生活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面的时光悠哉乐哉,而后面的日子又过分紧张,四年的时间没有一个梯形向上的良好职业准备形式。

进一步来分析,在大学阶段,前期承担职业选择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学生个人与学校当局,而此时的学生家长们的影响与作用已经大大退后了;而到了大学生涯的后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责任则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人身上。

从大学生活的前期来说,职业试婚概念的提出与付诸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帮助那些非自主选择专业或者发现现有专业与自己的各方面并不匹配的同学及早地调整专业学习方向或选取新的学习专业。虽然试婚概念在社会上并不是人人赞成的,但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上应该说是最短距离的捷径,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大概也是短期内不二的选择。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于工作这一概念太没有意识了。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至少意味着两个非常不同的涵义:一是服务他人的意识与行为,二是创造价值的意识与行为。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在当今的许多九零后左右的大学生中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从一直被别人服务转变到要去服务别人,从一直消耗各种物品的价值到自己必须要创造价值,这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没有一个客观的渐进转变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适应的,这也是今天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为他们的前辈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来自于如今许多大学所处的客观地理环境的变化:随着211工程、985计划等的广泛实施,在几年前的大规模高校合并浪潮中,一大批的巨无霸型高校基本都是设在城市的郊区,独立是独立了,但离社会的距离也相应地远了,学生们无形当中生活在一个隔绝的世界当中,但他们的任务却是要在四年之后立马冲进那个三教九流充斥、利益方式缤纷复杂的世界当中。这种巨大的反差如果没有及早地有意识锻炼与适应的话,极有可能象一个长期在深山老林中呼吸纯净氧气的人忽然来到车水马龙、废气充斥的都市当中,其肺部没有任何免疫能力而骤然得病,甚至呜呼哀哉!所以在郊区高校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们远离社会有了最合理的天然理由,自己的心理也不会受到太大的自我谴责,但于将来必然要去的那个世界来说,这种自欺欺人的理由对自己的未来生活的欺骗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由此可见,越是自然环境形成天然屏障,越是要有自我救赎的意识,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就要有意识地进入或营造职业的环境,熟悉职业的要求,尽早适应有细菌、有病毒的生活,从而锻炼自己的免疫能力。

从具体的职业试婚方法来说,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就要尝试跨界的交往,即不要把自己的交往对象仅仅局限于同学院甚至于同专业,而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科跨度很大的异专业、异地域、异学校与异性别的朋友,为自己的跨入社会进行人脉交往建设方面的早期准备。这些工作基础而重要,做好了说明你已经进入了一个准职业的人缘沟通状态;二是积极尝试不同性质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内容要大胆超越你正在学习的专业,在整个的大学期间,你的较长时间的实习不能少于3次,零零碎碎的实习可以有N次。这种跨界的实习方式可以让你有很多试错的机会,当然也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这样的实习可以很好地反过来调整你在校内的学习课程:换句话来说,如果你在第一学年的实习中接触的是你正在读的专业方面的工作,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觉得很有味道的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比鸡肋还不如,那么你在第二年有及时调整所学专业的机会,即利用很多高校施行的进校后第二年可以部分重新选择新的专业的机会来调换你的专业方向;而如果你在第二年的实习中发现你现在的专业不大适合你,那么你也有新的机会,即在进行自己的第二学科选择时,选学那些你从实习中认知到的重要方向的专业,如此你也会有系统地充实此方面知识的可能;即使到了第三年的实习中有新的发现,你还是有机会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到校园中,虽然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某种证书了,但你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学校图书、师资等的优势,集中突击补上某些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全程探索的概念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人而言。这一点首先是意识的确立,其次更要有行动的笃行。我的意见是全程探索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瞅准校内运行比较持续的社团组织,公益性的与具有盈利性的组织在锻炼职业人格方面的作用更大一些,而那些纯粹个人爱好类的社团在此一方面的功能就要逊色一些。瞅准以后,你要学会怎样在社团内部与外部都不是单纯学生式的交往与行动方式,如可以为这些组织中的个人设定一个阶段性的赚钱或赚眼球(如请来某个著名大人物来校演讲等)的绩效目标,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其实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很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大学阶段往往都干过类似的事情;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3]


二是我觉得大学生要善于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未来的职业行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内容与将来的职业选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在你进行相应的应聘时,你的专业知识与对现实的判断能力肯定会比那些泛泛了解的人要高出很多,胜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得多。原因非常简单,你要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在此一方面下足够的功夫,到后面你与别人的见识当然不会在一个层次上!我所认识的一个女生,就专门选取了房地产业中的公共关系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还特别研究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特别契合中国目前房地产业的现状,所以尽管竞争的人非常多,但她很快就被一家非常著名的港资背景的房产企业录取,收入待遇等非常可观;而相反的是,笔者也见到很多毕业生选取的毕业论文与自己的职业选择风马牛不相及(他们往往选取那些自己认为容易过)的命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论文,以后又再也不会用到。而在各种应聘面试中,又不得不临阵磨枪地恶补各种知识,与前面那种一杆到底的系统准备者相比来说,他们的胜算实在是只有天才知道!

全程探索的第三个方面是在应聘面试时要有足够有效的样本数量!也就是要有不同的企业类型等可供比较选择。不少大学生由于事先就有了强烈的选择偏向,因而在投递简历与参加面试时往往都是一种类型或相似类型的企业,其实这样做极有可能漏掉一些大鱼。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国变化非常的快捷,有些即使是两年前的真理看法也会迅速变异,所以对当下的了解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今天全球经济形势下滑、就业市场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方面的倾三、后大学时代的职业试水与职业锚定

走出大学校门的2-3年之内,我把它称之为后大学时代。因为这一阶段的毕业生虽然已经离开了大学校园,但在情感上和交往上还与自己的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同一城市工作,还会经常回到学校,更是隔三差五的与往年的同学聚会PARTY。事实上,离开大学的2-3年之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职业的试水阶段,而在3年过后,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比较清晰的职业锚定,到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才会真正割断与母校的脐带,开始了全新的职业人的生涯阶段。

职业试水阶段严格意义上讲从参加正式实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从大四的签约开始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后大学生们来说,我也有几条也许比较有用的建议:一是在法律上事先尽量不要自我套在一些难以摆脱的限制里,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与用人单位签订短期合约,个人认为此时的年限于个人来说1年最佳,当然这一点可能需要你去努力争取。原因非常简单,这家单位可能并非你原来想象的那么好,你在外面的时候,极有可能被她的外表甚至是名字所迷惑,而一旦真正置身其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原来无法发现的致命盲点,此时对于新人的你来说,能够容易的离开是较好的选择。案例之一是一位女生酷爱文化艺术,在毕业的时候历尽艰辛终于进了上海的一家著名报业集团,此单位可谓如雷贯耳,但她进去以后,才发现今日此一集团已是夕阳西下,各种积弊沉疴难返,唯一的出路就是一走了之,但囿于签约年限等的限制,涉及较大数额的赔偿,因而总是举棋不定;

职业试水阶段的第二要义是在有限的2-3年时间内的每一次跳槽尽量选择与上一份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工资待遇上面,这样做的最终用意是自我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不错,有的人会说这样没有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经历持续增值,按理说每一次跳槽后都应该让自己的价值增值的道理没有错,应该尽量保持自我职业生涯的内在连续性的道理也没有错。但所有这些道理都必须建立在你已经选对了职业方向的基础之上,而从现实来看,能够在一出校门就选对方向的人并不占多数,因为过去在学校时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更多基于的是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大致考虑,只有真正融身于职场以后,才有可能实打实地加入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偏好和价值趋向等新的参数来加以判断,这个时候的判断才更为真实、也更为可行。一个过去学技术的同学也许会发现销售才是他最大的所爱,此等现象没有在几个不同工作之间进行过实际对比参照是难于得出合理结论的。当然,此时的转换工作的频率也是有讲究的,个人认为一般6个月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段,一者6个月的时间足够让你对一份工作的内在做出判断;二是你的违约损失也不是很大;三是在将来的求职简历上不至于太刺眼。3年过后,当你有了4-5份不同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你对自己能够干什么和不能够干什么应该会有非常具象的判断了。

职业试水阶段的第三要义表面上与职业无关,其实高度相关。我的建议是在毕业后的2-3年的试水阶段尽量不要去做两件事:一是结婚,二是买房子。原因也非常简单,这两件事情是对年轻人固有热情的一种巨大限制,一旦实施了,很快就会把对于职业的热情大大地转移到其它方面,消弭了那种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激情与意志。特别是当了房奴以后,为房子地域所困,你就不大可能再到另一地域开疆辟土了;特别是为钱所困后,你就绝对不敢随便炒老板的鱿鱼,人也会变得唯唯诺诺起来,在经济危机的年代,你的这种特质会得到格外的加强。相较之下,在毕业后的2-3年内,保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潇洒状态,从长远来说,是对你未来家庭与亲人的更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将来写自传时不会扼腕叹息的重要关键点之一。

职业试水2-3年以后,你就已经完全从大学生脱胎换骨为职场人了,也就进入了我称之为职业锚定的阶段,此方面的内容已经不是本文阐述的主题了,这里就不再多展开论述了。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1]


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很快就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了,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各种各样的坏消息接踵而至,显而易见的全球经济体患上了百年不遇的重大疾病了!事情的严重程度还在向着人们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着,恶化的经济不断地敲打着亿万民众的脆弱神经!

在不断传来的公司裁员与公司倒闭的恶劣形势下,有一个群体的焦虑程度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就是09年即将从大学校园里蜂拥而出的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二十年前的天之骄子到二十年后的天之焦子的剧烈蜕变以后,这一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企业、教育界与千千万万家庭的广泛关注。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已经积弊成疾的问题,那么可以推测的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将来还会层出不穷。

这就涉及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路径优化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转变意识,并切实行动起来,特别需要的是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上都要有切切实实的措施与方法。

本文着重讲述其中至关重要的几大环节的着眼点

一、高中时代的职业意识培养与职业选择的预准备

这个需要学生个人、家长与中学三方的共同关注与良性互动。在现实当中,此时考虑这个问题较多的往往是学生家长这一主体,似乎另外两个主体在此一阶段完全游离于这一话题之外。学生个人把自己定位成是争取成为考场的不败将军,其它吃喝拉撒睡的琐事一概与自己无关;而学校在学生进入高三阶段以后也就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学生考好而不能考砸来展开;只有家长在这个时候除了全力保证自家的孩子考前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开始到处打听未来专业与工作的事情,而囿于家长个人的价值观念、见识修养、人脉关系与地域文化等的多方面限制,这些家长得出的未来专业选择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偏好与视野偏狭的特点,因而据此做出的孩子的未来专业选择已经在源头上打下了偏狭甚至偏执的深深烙印。

虽然在考试结束的一段时间内,学校与学生个人都会把专业选择作为头等大事,但要在短短的二十天时间内做出比较可靠与准确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一下子面对成千上万的学校与专业的痛苦选择时,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阵势的高中生们大都傻了眼,更多的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父母或老师;而学校老师也在同时面对几百个不同个体的需求之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出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各种建议,大都也是遵从社会的所谓主流看法,给出的建议也要打掉很多的折扣。由此可见,要么是学生自己盲目选择,要么是家长占据主导地位,最后的结果远远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亲戚,去年他的儿子考大学,其成绩在学校一直稳居前三甲,以他的实力,保守一点,考个南京大学或上海交大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他的老爸早就注意到电力行业的高工资与高福利(据说某省一电力企业的员工,只要是在册的正式员工,即使是专门搞清洁卫生的年薪也能达到10万元),硬是要求他的儿子报考华北电力大学,在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情况下,此子最后不得不以超高的分数进入了自己并不愿意的电力大学学习。

从上面的叙述与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其实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十分重要与关键!按照职业路径的优化来说,从源头上就进行优选的预准备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其中,在学校、学生个人与学生家长这三方当中,学校必须要承担一个组织应该具备的使命,在职业意识培养方面采取一些有远见的措施与方法,用一种组织的规则化与长期化行为来弥补个体的感性化与短时化的做法。

中学所要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高一就要有相应的课程与讲座等,一直要持续到高三,关键就灌输一种东西: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这其实是我们国家非常缺乏的一种现代文明精神之一,而源头就是过去太多的强调了大学生与普通民众的不同,天之骄子的观念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定位也要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要在高中开始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他们还相对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人的概念,讲述职业除了与个人的收入地位相关以外,更与个人的价值追求、性格类型、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进入大学以前必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为未来的顺利发展打下较为可靠的精神基础;二是中学要有相应的进行职业指导的机构或人员,如果没有条件自己单独成立,也要与社会上的相应专业机构保持最密切的合作,从而在大的视野中能够给予学生持续的广泛指导。这些机构或人员应该对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职业构成状况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趋势等都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与政府、企业和一些高校有着良好的信息互动(在网络条件下已经日益成为可能)。这样的话,他们给高考学生发出的指导性意见就不是无的放矢或短视狭隘的。他们的作用主要是集中在大方向的判断上,而至于每个学生个体的选择,则保留其在大方向指导之下的充分自主选择权。

给体制写一封有情怀的辞职信


昨天我被这个最牛逼的辞职信刷屏了。

这封辞职信4月13日首先从微信朋友圈中发出,转发者无数,后来学习粉丝团、南方日报等各界大V、官媒也纷纷跟进。

然后大家开始人肉。连我的同学群也开始讨论,并且确认,对方是中学心理教师,教龄11年,年龄应该在35岁左右。真人真事。

既然是真人,就不八卦了,还是聊聊事吧。

前段时间去罗友霸王课分享,有一个90后小姑娘问我说,现在在某局做公务员,不喜欢这个专业、方向和工作,犹豫要不要离开。

我说如果离开,你能养活自己吗?她说有一个公司在找她,她设计做得不错,家里也暂时不需要照顾。

我说,姑娘你要走就尽早走吧。

未来三年中,类似的公务员、体制内辞职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这位只是比较彪的个例。

热点背后,是大潮要来。智联招聘发布的《20xx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显示,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行业的从业人员跨行业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类似1992年、2003年的下海热潮。

为什么公务员不干了?从我自己接了很多类似的咨询案子来看,理由大概是:

工作无聊没成就感

升职是黑盒子

人际关系复杂

不自由

消磨意志——大多数是有志青年的高级需求

留下来的原因也很简单:稳定、 生活压力小、家人喜欢、丈母娘热爱。

所以公务员出去往往有三种人:

1、顶层干部:这些人其实很轻松能出门,因为他们拥有一项最牛逼的通用技能,懂得和政府搞关系的能力。体制其实相当锻炼人,尤其在待人接物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出去都做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你懂的。

2、技术人员:千万别觉得公务员的技术人员不牛逼,很多公务员内的技术骨干业务水平放到商业里面一点不差,而且非常踏实。03年发改委价格监督局的副处薛强就辞职加入了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昨天,新精英就刚刚加入了一名大学老师。哦,算上五年前加入的同是高校老师的李春雨老师,赵昂老师,三名。

写信这个妹子,又懂心理,文案又好,绝对是营销高手。她要来新精英我就请她做个老师。

3、真正尴尬的基层主要以文案和事务工作的人。这些人如果想明白不想留下来,要尽快闪。否则来不及了。

但是如果你想真正为社会国家做点事,并且还能自保(请参考我之前写在《如何操纵一个想做坏事的人》中的观点);或者喜欢里面的某项工作,而且这个工作还必须在公务员里面做;或者喜欢这种稳定、平衡、家人喜欢的方式,那就继续待下去。还是很看好习大大领导下的公务员体系的。

如果真要走,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这个没准,每人不同。从非常不科学的拍脑袋统计数据来说是28-35岁(奇怪,创业也正好是这个年龄)。因为这个时候,对于个人来说,终生大事刚解决,有个人帮你搭把手。自己冲劲还有点,专业知识也还能捡起来,社会资源也开始有积累。对于组织来说,你过了最低服务期,又暂时没有牛逼到走了不行的地步,相对容易放行。

其实职业和人生都是这么个规则。28-35岁是改变的挺好的年纪。

为了避免说我鼓励大家辞职出去浪,我解释下工作和精彩世界的关系。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问题是这个精彩是不是属于你。

外面的世界的确在放烟花,但是你是个烟花,还是你是看烟花的,还是你是去被别人踩在头上顶着别人看烟花的,区别很不同。

你要真的牛,到哪里都是赢家,什么时候走出去都适合,世界无比精彩。

如果不是的话,这种辞职方法还是有点虎,属于压抑太久了突然发飙的行动——有那么多寒暑假、有那么多的网络,其实早就能够走出去。在外面看看,做点小实验,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精彩,然后逐渐推进也不错。

如果你现在就是个输家,你的工作淹没了你——无论是生理累还是心理烦,让你根本没法思考方向做人生实验什么的,要么是你的能力不足,要么是你欲望太高,我建议你先搞好自己再说,因为出去你也会被另一群人虐的,很有可能比这群人还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你估计是被人踩在头上看烟花的那种。

所以说,最好的变化都是进化,其次是改革,再其次是革命。

哎,我这么说,是不是也老了?

以上《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