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许多经理人在发生职业转换时,都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可以胜任新工作吗?新工作会为我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吗?新工作是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还是更快的上升通道?

经理人需要将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M.zC530.coM

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经理人必须进行大量的工作学习,掌握多方面的专长,包括技术专长、战略规划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说工作学习更多侧重技能,那么个人学习则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即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优点和局限性,并了解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弹性,提高处理压力和感情问题的能力。

认知自己,是经理人职业生涯时做出选择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专长,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选择正确的职位职业方向定位

经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之间是否非常匹配?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选择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组织非常必要,这样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合适的工作职位可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挑战,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综合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要求过高职位,虽然提供较高的报酬或者声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时,避免选择这些职位,可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建立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描述是:在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组织里,经理人可以为组织的绩效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人们对他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上升,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组织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给他;通过锻炼,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贡献。这样,他进入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成功循环之中。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理人希望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争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构建起一个关系网络。经理在战略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可以选择侧面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主动追求或创造一些职位,帮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使自己未来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为公司服务。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自己识别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未来动向,形成与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动关系,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

zc530.Com小编推荐

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根据定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划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组织中的绝大多数职员,其中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根据个人的特点、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 职业规划 ,我们把它称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选择什么职业,以及在什么地区和什么单位从事这种职业,还包括在这个职业队伍中担负什么职务等内容。一般来说,个人希望从职业生涯的经历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个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自己的一生职业有个方向,从而努力地围绕这个方向,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走向成功。

在广大职员希望得到不断成长、发展的强烈要求推动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部门为了了解职员个人的特点,了解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能与企业组织的发展和需要统一协调起来,制定有关职员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我们把它称为职员职业生涯管理。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体现职员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生涯可分为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透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取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它是别人无法替代和窃取的人生财富。

外职业生涯

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依赖于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增长的。

每个人都需要选择职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许多人并不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怎样设计才容易事业有成。比如经商热时,一些并无商业才能的人也纷纷下海去办公司;研究生、大学生毕业时,大多首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单位,然后才考虑专业及个人所长。这种随大流、随热门的职业选择方式,由于欠缺对自身特点和环境的认识,往往难以在事业中有所发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的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的长短来分类,可分为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四种类型,具体见表:

类型 定义及任务

人生规划 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至40年左右,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如规划成为一个有数亿资产的公司董事

长期规划 5-10年的规划,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如规划30岁时成为一家中型公司的部门经理,规划40岁时成为一家大型公司副总经理等等

中期规划 一般为2~5年内的目标与任务。如规划到不同业务部门做经理,规划从大型公司部门经理到小公司做总经理等等

一位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 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 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IT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点,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的感谢。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 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 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 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 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 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 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 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职业生涯步步高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 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MBA,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 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适可而止,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 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

经理人的职业规划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管理导师Peter Drucker说过:很多人相信,技术上的创新能够引发变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成功的创新总是在变革已经发生之后才出现,并充分地发掘变革。他的论述可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并非因为有了英特网才出现了信息时代,而恰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变革引导了信息技术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反过来深化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经理人的职业生涯管理领域同样如此。过去的20年间,人们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由任何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或技术所引起。变化来自于外界,来自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做的是首先理解这种转变,其次,才是在理念和技术有所创新。

第一个转变

经理人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对过去的经理人而言,职业生涯意味着升迁和线性发展;如今,职业生涯意味着选择和螺旋式的发展。

把时间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那时的中国大陆,绝大部分人对职业的观念还是保守的(至少在如今的人们看来是如此)。那时候,辞职被看作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下海这个词对所有人都意味着高风险。同样,经理人习惯于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该怎样努力,才能升得更高?

在21世纪的今天,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变成了:下一步我该往哪里去?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才真正适合我?跳巢不再是新闻;创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经理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完成。觉得自己在现有环境中的发展到了头?没关系,去一个新的企业吧。那里有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挑战等着你。

在过去,安于现状和埋头苦干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尊敬。如今,荣誉属于善于接受和利用变化的人。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是职业经理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倚重的品质,也正是目前众多不那么成功的领导者普遍缺乏的品质。当你选择某一个行业时,你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吗?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吗?你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好应对策略了吗?要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你就不能被变化的潮流推着走,而是主动去寻求和迎接变化。

第二个转变

过去,学历和证书是职业生涯的通行证,如今,它们的地位正在或已经被个人品质和能力所取代。

说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知识和技能的地位在最近几年中的确在不断下降。如今,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比几年前大了许多。以往,一个海归MBA可以轻松拿到几十万人民币的年薪,如今他们却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十万以下的年薪。如今的企业在录用人才时的要求比以往苛刻的多,一个普通的行政职位可能会要求大学本科以上、英语六级证书、各种计算机证书、GPA4.2以上等等。但即便如此,符合要求的人还是远远超出预期。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这种转变。这几年来,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数激增。相对于经济发展,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由原先的滞后变为如今的达到平衡甚至超前,学历和证书的作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没有贬低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的意思。两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因素,但如今,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决定他在职业发展中达到的高度。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内化,也更难于衡量的因素:个人品质和能力。

什么决定了你能否当好一个总经理?是否读过MBA?显然不是。你是否具备一些优秀管理者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胜任高级管理岗位。

这些品质是什么?人际理解:你能否站在下属和客户的角度想问题?成就动机:你是否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决策果断:你是否能够在时间紧迫、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握商机?

这些能力是什么?战略思维:你能否站在企业决策者的高度,界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得出实现目标的手段?人际影响力:你能不能说服和感染下属?分析能力:你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同样的,决定你能否成为一个好的销售经理的关键,不是你是否听过某位大师讲课,而是你是否具备人际勇气、百折不挠这样的品质和关系维护、言语沟通这样的能力。

因此,对于经理人来说,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的理想是什么?要成就这样的理想,除了学历和证书以外,还需要我有怎样的品质和能力?我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了吗?我如何发展自己来适应这样的要求?

对于企业的董事会或是老板来说,为某个领导职位挑选候选人的时候也不妨问问自己:这个职位的意义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完成?人力资源总监,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这个职位上的人必须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能力?哪些品质和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例如沟通能力),哪些必须要候选人具备而无法培养的(例如诚信)?

我相信,在未来的10年里,人们对高级人才的定义将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我想用下面一段对话来说明(对话纯属虚构)。

老总:我让你找的分公司总经理有人选了吗?

人力资源经理:有了!那个人绝对是高级人才。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有保险准精算师证书。

老总:不错可是他这个人怎么样?责任心强不强?对自己是否有高标准?有没有创新的能力和勇气?能不能带领分公司的员工扭亏为盈?

人力资源部经理(汗):这个面试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不过

第三个转变

为个人或企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咨询机构的使命开始转变。过去,咨询公司告诉经理人,你是这么看自己的,如今,咨询公司告诉经理人,环境是这么看你的。

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转变


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转变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管理导师Peter Drucker说过:很多人相信,技术上的创新能够引发变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成功的创新总是在变革已经发生之后才出现,并充分地发掘变革。他的论述可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并非因为有了英特网才出现了信息时代,而恰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变革引导了信息技术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反过来深化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经理人的职业生涯管理领域同样如此。过去的20年间,人们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由任何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或技术所引起。变化来自于外界,来自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做的是首先理解这种转变,其次,才是在理念和技术有所创新。

第一个转变

经理人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对过去的经理人而言,职业生涯意味着升迁和线性发展;如今,职业生涯意味着选择和螺旋式的发展。

把时间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那时的中国大陆,绝大部分人对职业的观念还是保守的(至少在如今的人们看来是如此)。那时候,辞职被看作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下海这个词对所有人都意味着高风险。同样,经理人习惯于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该怎样努力,才能升得更高?

在21世纪的今天,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变成了:下一步我该往哪里去?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才真正适合我?跳巢不再是新闻;创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经理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完成。觉得自己在现有环境中的发展到了头?没关系,去一个新的企业吧。那里有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挑战等着你。

在过去,安于现状和埋头苦干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尊敬。如今,荣誉属于善于接受和利用变化的人。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是职业经理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倚重的品质,也正是目前众多不那么成功的领导者普遍缺乏的品质。当你选择某一个行业时,你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吗?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吗?你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好应对策略了吗?要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你就不能被变化的潮流推着走,而是主动去寻求和迎接变化。

第二个转变

过去,学历和证书是职业生涯的通行证,如今,它们的地位正在或已经被个人品质和能力所取代。

说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知识和技能的地位在最近几年中的确在不断下降。如今,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比几年前大了许多。以往,一个海归MBA可以轻松拿到几十万人民币的年薪,如今他们却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十万以下的年薪。如今的企业在录用人才时的要求比以往苛刻的多,一个普通的行政职位可能会要求大学本科以上、英语六级证书、各种计算机证书、GPA4.2以上等等。但即便如此,符合要求的人还是远远超出预期。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这种转变。这几年来,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数激增。相对于经济发展,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由原先的滞后变为如今的达到平衡甚至超前,学历和证书的作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没有贬低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的意思。两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因素,但如今,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决定他在职业发展中达到的高度。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内化,也更难于衡量的因素:个人品质和能力。

什么决定了你能否当好一个总经理?是否读过MBA?显然不是。你是否具备一些优秀管理者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胜任高级管理岗位。
 这些品质是什么?人际理解:你能否站在下属和客户的角度想问题?成就动机:你是否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决策果断:你是否能够在时间紧迫、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握商机?


这些能力是什么?战略思维:你能否站在企业决策者的高度,界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得出实现目标的手段?人际影响力:你能不能说服和感染下属?分析能力:你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同样的,决定你能否成为一个好的销售经理的关键,不是你是否听过某位大师讲课,而是你是否具备人际勇气、百折不挠这样的品质和关系维护、言语沟通这样的能力。

因此,对于经理人来说,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的理想是什么?要成就这样的理想,除了学历和证书以外,还需要我有怎样的品质和能力?我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了吗?我如何发展自己来适应这样的要求?

对于企业的董事会或是老板来说,为某个领导职位挑选候选人的时候也不妨问问自己:这个职位的意义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完成?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这个职位上的人必须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能力?哪些品质和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例如沟通能力),哪些必须要候选人具备而无法培养的(例如诚信)?

我相信,在未来的10年里,人们对高级人才的定义将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我想用下面一段对话来说明(对话纯属虚构)。

老总:我让你找的分公司总经理有人选了吗?

人力资源经理:有了!那个人绝对是高级人才。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有保险准精算师证书。

老总:不错可是他这个人怎么样?责任心强不强?对自己是否有高标准?有没有创新的能力和勇气?能不能带领分公司的员工扭亏为盈?

人力资源部经理(汗):这个面试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不过第三个转变为个人或企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咨询机构的使命开始转变。过去,咨询公司告诉经理人,你是这么看自己的,如今,咨询公司告诉经理人,环境是这么看你的。

作为一名经常和测评技术打交道的咨询顾问,我接触了很多被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问卷,MBTI,SSI,CPI,VII等只是这一长串名字中的一小部分。其应用的实际效果,恕我直言,实在难以令人满意。这些问卷无一例外的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在这里我也希望劝诫一下那些迷信类型学的心理学同仁们:如果说类型学对人类有所贡献的话,那也是在生活中。商业环境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特殊环境,用常规的类型划分手段只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所有类型中都会有杰出人物,会有天才,也同样会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况下,类型学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事实上,我批评的范围包括一切自陈式量表。单一地根据测评对象的自我描述来判断他适合在哪些方面发展是很不合理的。所有人看自己都有主观成分,所有对自己的判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够真实。但即便真实又如何?测评对象做完MBTI后,咨询顾问告诉他,根据荣格的理论,你属于某某型。这个过程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咨询顾问所告诉他的一切都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得出的,而咨询顾问永远不会比测评对象更了解他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测评工具最多只能提供一种看待自己的视角而已,而无法提供有用的结论。
 
基于自陈量表的结果报告对于测评对象本人的价值很低,因为测评对象很难从中更了解自己。世界上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咨询顾问将无事可做。咨询顾问应该代表整个环境来客观评估测评对象的能力和品质,告诉测评对象凭借现有的能力适合在什么方面发展,告诉测评对象现有的个人特征和个人目标、理想的差距,以及如何提高自己来缩短这种差距。

正如Drucker所言,这种使命上的转变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来充分发掘。人们必须改变现在以自陈式量表为主体的做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能力测验、结构化访谈、甚至情境模拟(situational simulation)这样的技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用评鉴中心来做职业生涯规划将成为主流。当然,前提是评鉴中心变得不再那么昂贵。

结语

对于不同人来说,变化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威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比别人先知觉到环境的转变并行动起来的经理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一点,对于职业经理人,对于一般企业以及对于咨询公司都同样适用。

经理人职业规划心得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经理人职业规划心得》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新经理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从经理人如何学习和发展、选择正确的职位和形成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个角度给经理人职业规划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经理人需要将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

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经理人必须进行大量的工作学习,掌握多方面的专长,包括技术专长、战略规划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说工作学习更多侧重技能,那么个人学习则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即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优点和局限性,并了解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弹性,提高处理压力和感情问题的能力。

认知自己,是经理人职业生涯时做出选择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专长,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选择正确的职位

经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之间是否非常匹配?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选择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组织非常必要,这样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合适的工作职位可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挑战,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综合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要求过高职位,虽然提供较高的报酬或者声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时,避免选择这些职位,可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建立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描述是:在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组织里,经理人可以为组织绩效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人们对他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上升,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组织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给他;通过锻炼,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贡献。这样,他进入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成功循环之中。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理人希望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争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构建起一个关系网络。经理在战略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可以选择侧面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主动追求或创造一些职位,帮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使自己未来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为公司服务。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自己识别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未来动向,形成与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动关系,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划


30岁,这是许多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他们已经没有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对职场充满了焦虑与倦怠,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未来如何保障?

30岁,对企业文化或是企业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早已麻木。在他们看来,企业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

他们的倦怠和迷惘,不仅因为他们是企业人,更因为他们还是社会人。作为企业人,他们按照职位的标准来做事,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员工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里,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中,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

选择创业,在很多职业人看来,也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

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获得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大多数工作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生目标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实现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40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只是少数。

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生意。因此很多人会按照生意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

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

在中国,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做出什么保障,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在西方,由于市场经济长期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因此大家都会选择长期博弈。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短期博弈,当企业对员工没有什么承诺时,就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忠诚。

在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

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有待完备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可惜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职场中,职业规划通常是高度不确定的。

因此,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似乎就是创业,三十而立的古训更推动了这种焦虑的现实转化。

这个出路不是职业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大多数有能力和胆识的人做出的投资选择便是创业。

然而,一个纯粹职业人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吗?这也未必。职业人生的肯定来自于对未来的保障,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业的成熟和长期稳健经营,当然也需要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

职业经理人提升指导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决策及管理的正确与高效的前提是,职业经理人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生存发展能力,职业经理人应提升以下8项能力。

一、正直的人格魅力。


即职业经理人的人格力量,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是靠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内外的交往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它要求职业经理人要有较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有事事率先的表率能力,要有亲和感召力。在中国目前的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仍然是影响班子好坏的重要因素,只有职业经理人这个头带好了,才会带出一个好的管理队伍。


二、准确的判断能力。


具备高智商且思维敏捷,能够站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提出的众多议题提出自己新颖的思想、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保持上下统一、总揽全局,做到超前认准方向、把握好方向、坚持方向,齐头并进,协调健康发展。


三、成熟、自信和沟通的公关能力。


一位成熟、自信的职业经理人应把集体取得的成绩看得比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身为高层的决策人员,对内要以团结为己任,乐于倾听不同意见,重视情感沟通,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把一班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对外要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己任,善于搞好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公关网络建设,协调沟通好社会各界关系,才能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产品出得去铺平道路。


四、善于处理危机或突发事件的能力。


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危机及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效应,减少危机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的冲击,带领员工奋发图强,走出危机笼罩的阴影,是优秀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经理人与“龟精神”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经理人与“龟精神”》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龟有三种精神。一是能屈能伸的精神,二是抗压精神,三是执着精神。职业经理也需这三种精神。

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

往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按二八定律把人划分为先进、后进两大类。汪中玉认为,企业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上班不积极、干事不积极、等着拿工资的人――拖企业后退的人,第二种是按时上班、工作认真、业绩中规中矩――维持企业发展的人,第三种是创新价值、提升企业运营模式、改善企业现状――领导企业发展的。而企业的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主要包括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货币资本包含土地、厂房、设备、机器、流动资金等财务范畴的,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企业家才能和人力资本。现在企业的扩张与发展,货币资本是固定的,其主要瓶颈是操盘人的问题。柳传志总裁讲过,做企业就是“定战略、搭班子、建队伍”,所有问题的集中点就是人。

现在中国企业大多数都有个十年规划之类的远期目标,号称进军世界500强。有的500强没进先把企业搞垮了,有的好高鹜远导致企业倒闭或倒退。中国的企业做不大,或者寿命不长,主要问题在哪里?中国的企业家和学者致力于探索真相,就是最近两年刮几阵风。一是余思维的执行力思想,企业最缺失的是企业执行力;二是汪中求的细节管理思想,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被中国各级政府和各大企业奉为必修课和管理宝典;三是姜汝祥的战略管理思想,认为战略决定成败,提出了总裁管控思想。

那么中国的企业到底是缺什么呢?执行?细节?思想?不管是哪个问题,最后都集中落在“人”的问题上。人的要素,不止包括员工与企业高管,当然也包括企业主。企业主许多是优秀执行者和企业家,高管是有思想、有专业的知识型人才,许多企业不但没有出现强强联手资源优化组合的局面,甚至出现寡妇岗位和管理黑洞。

一边是机制一边是信任,企业该选择那一边。

因为工作关系,我对民企接触得比较多一些。接触了民企老板手底下的得力干将,基本上来说忠诚的比较多些,心里很清楚企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熟悉老板的工作作风和性格,嘴上时不时唠叨两句,但是事情还是照旧做的。而老板本人,也吃清楚知道自己的风格和企业的问题,也试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来改善企业运营和工作瓶颈,但是往往遭遇优秀人才水土不服和忠诚人才难以突破得尴尬。那么是老板出了问题还是职业经理出了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界人才机制不够成熟,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进入流出机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逐步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国有机制之下开始衍生民营经济,并取得蓬勃发展。作为企业四大要素的人才,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动性因素,也是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核心资源之一,尤其是对于人才和技术依赖型企业。但是中国人才机制,还处在培育阶段,比国外晚了上百年。

第二:中国企业用人不是机制问题,而是信任问题。

“人心隔肚皮”的文化,是中国人不信任文化的代言词,中国人追求的是信任,却往往不信任人;如果说不信任的话,可以建立机制来约束啊,中国企业老板却用个人信任来替代企业机制。所以说,尤其在民企里,老板是用个人信任来解决核心高管任用问题,而不是机制。

第三:急功近利。民企用人文化是拿来主义,要成熟的人才、优秀人才,拿来就可以发挥作用,独当一面,并且更有甚者是要求短时出成绩,急功近利的用人做法不可取。另外,职业经理也有这样倾向,因为老板短期目标压力,将滥用资源和权限,涸泽而渔的做法也不可取。

一方面来说中国人才市场的机制不成熟,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用人机制也不规范。作为出资者的企业主,与经营身份的职业经理,他们之间关系本身就是博弈的,一个是利润最大化,一个自身声誉最大化;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协同,是企业用人机制突破的关键。

机制不健全,信任不充分,如何将两者的优势最大化结合,充分发挥这两大软资源的能动优势,是企业发展之关键。

在专业能力基础之外,职业经理得有点精神。

对于企业的实际状况,作为职业经理和企业所有者,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作为企业来说,要塑造一种筑巢引凤的环境和文化,建立一套人才进入与退出渠道,完善人才的任用和激励机制,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个人以为,作为空降到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要有龟的精神:

能屈能伸――主动适应企业,在合适时机用合适的方式去做一定努力和改进;

抗高压的精神――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企业对职业经理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同时还是承受固有的企业文化和思维惯性的冲击,要在压力中改变和坚持;

执着的精神――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需要时间来检验。没有适应、没有坚持,没有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执着,是很难取得沟通进展和工作业绩实际实现的。能否取得好的,在于你是否获得更长。

谁先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多一点,谁就能先冲出来。

市场风险越大,市场机会就越多;如何在规避风险寻找机会,就是企业需要选择的道路。职业经理(高端人才)的选择也是如此。用友500万邀请著名职业经理身出ORACLE的何经华,结果因发展理念分歧而分道扬镳;TCL负责人巨资力邀打工女皇吴士宏,没有取得意料的成功,3年后离开;盛大陈天桥天价邀请Microsoft的前中国区总裁唐骏,步入快速的资本化发展轨道。

企业主与职业经理,谁先承担的责任多一点,谁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再次呼吁经理人来点“龟”的精神,让我们活的更长久、更有价值。

浅谈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划


30岁,这是许多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他们已经没有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对职场充满了焦虑与倦怠,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未来如何保障?

30岁,对企业文化或是企业愿景之类的华美说辞早已麻木。在他们看来,企业并不是员工的家,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

他们的倦怠和迷惘,不仅因为他们是企业人,更因为他们还是社会人。作为企业人,他们按照职位的标准来做事,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员工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创业机会。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会里,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不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很多企业中,甚至连为员工买个保险都舍不得,如何谈得上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

选择创业,在很多职业人看来,也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

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获得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创业人数很高的一个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他们更需要的是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大多数工作是很难满足这些人生目标的,工作至多能获得小康或者中产,实现自我的就更少了。大多数职业人过了40多岁就会走下坡路,能在职业上持续上升的只是少数。

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做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生意。因此很多人会按照生意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

职业经理人选择创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创业的机会很多,而且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

在中国,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一次槽,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5年,企业并不能对你的职业前途做出什么保障,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他们的命运总是被别人掌握或者左右。这是一种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在西方,由于市场经济长期的发展,市场比较规范,雇主和雇员之间也有一种长期的心理契约,因此大家都会选择长期博弈。但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短期博弈,当企业对员工没有什么承诺时,就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忠诚。

在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和收入上来讲,普通白领甚至也要好过小老板。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的状况,中国的普通白领收入远不及一个小老板。

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保障有待完备的社会,你的人生要过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资是能为你的人生带来长久收益的。可惜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职场中,职业规划通常是高度不确定的。

因此,如果当创业的收益远大于打工,但风险却不见得就比打工大很多时,付出也未必比打工多很多时,一个理性的选择似乎就是创业,三十而立的古训更推动了这种焦虑的现实转化。

经理人职业规划的三种工具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许多经理人在发生职业转换时,都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可以胜任新工作吗?新工作会为我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吗?新工作是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还是更快的上升通道?

经理人需要将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

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经理人必须进行大量的工作学习,掌握多方面的专长,包括技术专长、战略规划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说工作学习更多侧重技能,那么个人学习则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即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优点和局限性,并了解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弹性,提高处理压力和感情问题的能力。

认知自己,是经理人职业生涯时做出选择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专长,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选择正确的职位----职业方向定位

经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之间是否非常匹配?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选择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组织非常必要,这样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合适的工作职位可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挑战,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综合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要求过高职位,虽然提供较高的报酬或者声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时,避免选择这些职位,可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建立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描述是:在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组织里,经理人可以为组织的绩效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人们对他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上升,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组织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给他;通过锻炼,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贡献。这样,他进入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成功循环之中。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理人希望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争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构建起一个关系网络。经理在战略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可以选择侧面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主动追求或创造一些职位,帮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使自己未来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为公司服务。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自己识别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未来动向,形成与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动关系,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

酒店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划书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7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星级酒店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已有13378家星级酒店,比上一年增长了.酒店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中、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欠缺。要成为或已经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我们还要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们这些酒店职业经理人,不少人都遭遇过职业天花板的问题,这也是人才发展规划道路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职业经理人一般要经历三个职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这个阶段首先是要有自身管理资历与能力的积累与磨练,更非常需要获得首飞的运气!

也即你从主管以下的职位,要提升到经理一级的职位,其实不是最难的,而是在酒店经理职位提升到副总以上的职位,就非常需要更多的磨练和耐心,特别是要有较好的运气。

比如,较现实的好运气是有了新筹建的酒店,缺乏能够总体组织的总经理,你虽然有了部门管理的经验,但是,如果你原先缺乏对其他各部门的磨练、也就相应地缺少了整体管理的了解.如果你不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酒店总经理的管理理论、管理知识,即便有这样的机会,你也没法抓住。这就是要机会+努力+积累.归纳观点:

观点一:要成为酒店管理人才,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要根据具体情况与条件,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观点二:先做好自己的事--即你要向前走,向高处走,你就得先练好内功!没有好内功,机会来了也白搭。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经历了一定时间的高层管理后,高层职业经理人一般会考虑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而逐步物色更高层次酒店的职业管理,向高星级酒店管理或集团化管理迈进。

这时职业规划中,是以提高管理视野、提高管理规模、星级标准,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更高定位。这个过程,既是走向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自己的职场生存空间和体现个人管理价值的过程。

这个阶段要注重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超脱原先部门的管理视野,要学会能从全局的角度去看酒店管理,如何看待和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与人才的合理调配、全局的工作协调问题。

学会如何团结人才,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人才,组织好一个团结的团队,善战的团队,就成了总经理应该着手的大问题,也是酒店管理规划的根本问题。没了合力、聚心的人才管理团队,其他再好的管理措施、策略都会落空。

二是要注意看行业的相关资料:如行业新技术应用、行业的新管理理论、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中或行业政策中,有无与本行业相关的重要信息。或者说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与本地经济发展的情况,要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从中或者找出与本行业或与本酒店有用的经营信息。

比如,前阶段人民币升值引发的珠三角与温州出现大量制造业的内迁、破产,而如何引发起当地酒店的生存,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从早介入考虑,本酒店应该尽早采取什么生存、发展的相应措施。等等.

三是勇于探索与挑战。人才职业规划发展的另一层重要意义,也在于是否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与取向去看,酒店人要成中、高端的管理人才,就得不断地培训下属,催发自己的总结与经验的提升。另一个是勇于面对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管理难题,都是提升自己职业水平的机会。因为难,所以才能彰显自己有能力。不放弃宝贵的充电机会.学而时习之,要有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耐力。而不是站在一个中层管理平台上,怕徒弟学会了,而处处亲力亲为,或者说带着一群只会做不会想、不会成功的部属。应该是,徒弟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反过来,徒弟进一步的成功,也要逼使你更高一层的迈进,不能坐等机会与坐在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上.

第三个阶段:成熟阶段--重在管理经验、社会人脉的积累与总结。已经做为高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就要注意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资源网络,一是人脉资源网络,既有重要的客户资源,又有重要的行业中的同行人脉关系资源,还有多年积累的政府部门等社会资源。这种资源有时候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重要发展的机会支撑点或支持力。二是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相关的酒店管理理论与最新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力求能将自己的经营业绩与经营策略总结出来,尽量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力争将个人的管理经验形成特定的管理理论,融入个人的职业经历与职业总结,既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是显露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与管理业绩,说白了也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建立起个人的管理品牌。

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规划目标与不同的学习、充电的内容与要求。酒店业最终的恶性竞争不是客源,而是管理人才的竞争。

观点三:积累一切有用的资源,包括人脉资源、客户资源、管理资源等等。

着名的锦江集团已经聘请了外国职业经理人管理酒店了,这种趋势是危机--既是国内职劳动所得业人面临的职业挑战,更是职业发展的好机会.说实在话,中国的酒店经理人大多缺乏很好的理论体系的提升培训,理论素养的缺乏是这个职业人群所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外国在管理的方法上确实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酒店人才讨论背景资料二:

高素质的旅游业职业经理人是指熟悉国内及海外旅游市场,具有旅游业实战操作经验,同时对中国的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清晰的独特的认识,并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一般来说,好的酒店职业经理人都需要具有四五星级外资酒店工作背景,从事过前厅、销售、客房、餐饮等部门经理级以上工作的人员。另外随着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对具有连锁酒店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也很大,例如项目开发经理、店长,总部管理策划人员。

酒店行业人才紧缺的原因,千禧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张佩珍指出,既然是管理级人才就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好的仪表、好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英语水平,而这些就是他们的资本。一旦有高薪或更适合的职位,这些人才就会流失或转行进入别的企业,流动性大是导致人才紧缺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现在的年轻一代对这个行业认知度不够而不愿从事这个行业,也是导致酒店管理人才紧缺的一个原因。原因三:行业发展过快,人才培养滞后.

而培养人才的机制严重不足也是导致酒店管理人才紧缺的原因之一。

在酒店行业发展迅速所造成的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具备个性素养、语言能力、服务水平、专业技能的人才备受行业青睐。

上海陆家嘴未来3年将添10家星级酒店,包括哈瓦纳大酒店、证大艺术大酒店、东方艺术大酒店等。加上现有的金茂君悦、香格里拉、瑞吉红塔等24家星级酒店,未来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以上星级酒店。陆家嘴地区将成为继虹桥开发区之后上海新的CHD(中央酒店区),同时也将成为酒店专业人才就业的新热地。

预计到2010年仅北京酒店行业管理人才(包括酒店、饭店、机场、旅游)缺口就将在50万人左右。

订单式培养成为某些酒店解决人才紧缺的新途径。香格里拉酒店去年与北京财经专修学院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为酒店集团培养酒店服务、财务方面的人才,招收学生过程中酒店参与面试,一旦录取入学即成为酒店准员工。本来学生应该在校学习两年再到企业上岗实习,但是,去年招收的200多名学生现在被要求在奥运期间提前上岗实习,奥运结束后再回高校完成学业。订单式培养已经成为企业与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合作的新趋势。

今年世界经济的情势不好,中国也受影响,而宏观经济也会影响到服务业,酒店业的兴衰与此相关,酒店人才的流动与人才的成长也与此息息相关.

比如说: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制造业的大迁移,这也相应引起了酒店的经营,同时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流动的走向.但是,我还是认为,不用单纯看着现在好多制造业的迁移,就认为东莞的酒店不好做了.人才何去何从.其实,酒店的人才需要当地经济的形势的支撑,也需要酒店内部管理环境的支持.

归纳观点

观点四:酒店人才的发展与所处当地经济发展形势有直接的关联度.这种关联会影响到酒店人才的流动取向.

观点五:酒店人才的发展,也依赖这些条件(如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的人才政策、就业机会的宽松程度等等)的支持,同时,酒店的管理的正常与有序发展,也离不开酒店人才的稳定!

要成为酒店真正有用的人才,就是要有这样的职业态度和学习精神。而且这种敬业、认真、好学、肯干、动脑子的工作精神,都会在你今后的其他职业领域中,令自己受益非浅。而老是跳槽而又在职场上无法提升的人,就要检讨自己的人才发展规划的思路了.

不要怕被酒店内部自己轻视自己,只要你在这个领域做熟做精了,你成了专家,你就是别人无法否定和轻视的人才!

人才自己要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清醒,认准了方向,就去好好努力干好!

这里有一个培训案例:有一位日本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开始处处碰壁,最后只有一个酒店卫生间的侍应生的职位。她经过思想斗争后,最后决定,留在这个酒店做。并且下了这样的决心:我一定要做成一个全日本最出色的厕所清洁工,我一定要使我负责的厕所成为全日本最清洁的卫生间。

结果,她就是凭着这样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若干年后,她并未做一辈子的洁厕员,而成为了日本首位女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有价值的人才发展与成长的观点:你是人才,就不用在意你所处的环境的种种不足和不公,而一定要从自身检查并努力改善、改进,向自己有利的职业方向调整!

这个人才的成长与职业规划发展方面,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吗?

观点六:外部的环境,是你还无法去改变的,所以,唯有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职业瓶颈如何突破?——应对变化,才是真正的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业瓶颈如何突破?——应对变化,才是真正的规划。》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听到对生涯规划最大的微词就是:如今时代,变化都来不及,哪能规划的了呢?

这是一个听上去似乎正确的判断。从社会形势来看,新技术推动着新产品诞生,又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我们都明显地感觉到,信息更新的速度快了,意识迭代的速度也快了,不确定性增加了,可能性也更多了。然而,以此为借口,放任自己的生涯发展,一切随性而为,其实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懒惰,当然,有时候也是一种格局小的表现。

大家心知肚明的格局就像是一种智慧,可感觉到但不知该如何表达,反正看不到的就是格局不够。从生涯角度来看,格局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宽度的格局,比如对于行业的认知,对于趋势的把握,这样的格局智慧需要浸淫在一个领域很久的职场高手才能做到,所以,和牛人交往,就是要获得这样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有一种格局,是长度的格局,是以人生为纵轴,看到在不同的生涯阶段重点是什么。社会在变,但是发展的轨迹却又有迹可循,对于生涯咨询师来说,见证了太多生涯迷茫,得到的都是智慧。

宋哲平是一个善思谨慎的人,他对自己评价又是:想的太多,行动太少。他在一家通信企业从工程师做到了项目经理,做了8年,加上之前的两份工作经历,他在这一行业也有12年的职业经验了。12年,结婚生子,12年,一个个项目立项结项,12年,怎么也做烦了。

宋先生说,去年公司业务调整,自己正在做的一个重点项目突然被砍掉,然后就开始进入了长时间的修整期。每天虽然发着足额的薪水,但是没什么具体工作,除了培训,就是开会。闲下来的日子,让他想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想到了自己的竞争力,想到了公司内部的各种变化,想到了新进来的员工,想到了最近的培训状态,忽然,他问了自己一个惊骇出冷汗的问题:除了项目经理,我还能做什么?!

是啊,除了技术,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脉资源,不能做销售;市场什么的就更不懂了;做管理似乎需要机会才能上位;就赖以生存的技术本身,也有很大的危机:新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能干,自己慢慢就变成了一个老项目经理了。如果有一天,自己就像之前做的那个项目一样,忽然被砍掉了怎么办?

背上的阵阵冷风吹动宋哲平来做咨询了,虽然早就了解了职业规划,但一直到最近,他才忽然觉得,自己没辙了,求助“专家”试试看吧。

我想,这恐怕不只是一家企业,也不是一个行业,一个职业的典型情况了。进入职场,埋头苦干,一直做得都挺好的,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快要被淘汰了!就像是一次长跑,自己跑得大汗淋漓,本来一直领先,忽然,发现自己落后了,开始还弄不清楚什么原因,抬头一看,周围已经换了一拨人,都是刚进入跑道的年轻小伙子。拼命都不行了,这可如何是好?

我问了一个平常的问题:你周围的人都做什么去了?

宋哲平告诉我,项目经理做久了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晋升,从管理一个项目,到管理一条产品线,然后慢慢进入管理层,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影响因素特别复杂,见仁见智,有人看到的就是能力、资源、人脉,有人看到就是拍马溜须,投机钻营。宋先生说,他做不了。另一种就是跳槽,去别的公司做项目经理,然后看看有什么新的机会。但是行业大势如此,跳槽就像是转会,等待碰上好老板,碰上好机遇,可遇不可求,宋先生之前的同事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发展。

这也就是宋哲平的困惑了:我只能做项目经理吗?

是的,用相同的方式,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个有点难。就像是一个农民年年种水稻,忽然有一年在收割的时候想,如果收上来麦子该多好。

生涯的格局就要考虑不同生涯阶段的重点。在职业发展前期,拼的是一些执行、操作和具体任务的达成实现能力,说白了,谁能漂亮地完成既定任务,谁就能胜出。胜出干吗?继续完成新的任务,慢慢地,把自己变成兵神,无往而不利。

如果没有规划,就等着机会出现了,有新的职位,新的发展,如果自己还能抓住机会,有胜任能力的话,就会有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是,这样凑巧的事发生概率比较小。最靠谱的,还是做好规划:提前盘点自己的优势,需要升级的能力,准备好了,机会一定会出现,不是这里,就是那里。这也是规划的价值:以顺应规律的主动变化,来迎接变化。

我告诉宋哲平:要规划着进入下一个生涯阶段了。

这是一个什么阶段?发展期的阶段,把自己的生涯空间进一步拉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职业发展要进入新的层次,不再拼体力,不再拼执行力,而是开始拼才干,拼人品,拼资源,拼境界,不管是职位高度,还是专业精深度。在这一阶段,要靠视野看到发展空间,要靠智慧领悟趋势,要靠胸怀获得格局。很多人讲职业瓶颈,职场天花板,这其实都是对外界的无奈表达,其实,瓶颈都在自己这里。

我开始和宋先生一起分析他过往的职业成就,我们发现他不仅具备极好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项目出现危机的时候特别能够勇于担当,而且一直以真诚来实现和客户的顺利沟通。他还特别体恤下属,他的团队一定是效率最高,内部凝聚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很多员工都希望能进入他的团队。

带领团队的能力,宋哲平是理解的,但是真诚和勇于担当呢?虽然也把事情做成了,但别人却把自己当成了“冤大头”,总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自己,时间久了,连团队成员都有怨言了。

我告诉他两点:

1、之前,是你的优势帮助了你,但是从未形成你的核心优势,在下一个阶段,这些优势就不仅是帮助的作用了,一定要显性化,让同事、同行都知道你的这个标签,并且自己有意识地使用这些优势。

如何使用呢?

2、给优势找到用武之地。企业文化,职位特征,行业特点,综合这三个因素,找到可以将你的优势兑换出价值的可能性。比如朝阳行业的创业型团队的带领者。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不仅是人放错了岗位,还有优势没有得到恰当的发挥。

“这么说,我就需要打开思路,换一个新的职业了?”宋哲平既充满期望,又心怀疑虑。

没那么简单。准确地说,你现在进入了一个选择窗口期,在这个阶段,你可以选择提升自己,进入新的生涯阶段,也可以静观其变,等待外界的变化。方式很不确定,结果却只有两个:要么进入新的瓶颈期,要么进入新的发展期。

“那么,我该如何提升自己呢?”

咨询已经给了你思路,你需要做的就是花一段时间进行探索,做这么三件事吧:

1、认可自己的优势。看不到,自然无法使用,不要抱着金碗讨饭吃。认可的方法也很简单:找各路牛人访谈,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成功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价值。

2、找到自己优势的发挥方式。你问问自己,做什么事情,会让别人认可你的优势?并且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3、升级你的能力。注意,是升级,而不是提升。提升更多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而升级则要发生质的变化,能力的类型就开始不同了。

当然,以上这些方式一定要和你的目标结合,拥抱可能性,扩展视野,开放地进行探索,这本就是你进入新的生涯阶段的必经之路。应对变化,才是真正的规划。

瓶颈会让一个人被绳索束缚了一般,空有力气,而无用武之地。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在以头撞墙。瓶颈是有,但或许那本就不是你要走的路,到更加开阔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天赋吧!

经理人职业规划的三个角度


《新经理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从经理人如何学习和发展、选择正确的职位和形成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个角度给经理人职业规划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经理人需要将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

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经理人必须进行大量的工作学习,掌握多方面的专长,包括技术专长、战略规划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说工作学习更多侧重技能,那么个人学习则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即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优点和局限性,并了解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弹性,提高处理压力和感情问题的能力。

认知自己,是经理人职业生涯时做出选择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专长,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选择正确的职位

经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之间是否非常匹配?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选择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组织非常必要,这样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合适的工作职位可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挑战,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综合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要求过高职位,虽然提供较高的报酬或者声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时,避免选择这些职位,可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建立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描述是:在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组织里,经理人可以为组织绩效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人们对他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上升,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组织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给他;通过锻炼,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贡献。这样,他进入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成功循环之中。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理人希望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争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构建起一个关系网络。经理在战略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可以选择侧面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主动追求或创造一些职位,帮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使自己未来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为公司服务。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自己识别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未来动向,形成与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动关系,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

职业经理人的16个致命弱点


1.偏袒下属类:没有一位员工喜欢自己的经理对某些员工有偏袒,因为这是不公平的。

2.不注意聆听类:如果一名经理丝毫不听从员工对工作的见解,员工将会非常失望,慢慢就会没有兴趣与经理谈论任何工作情况,使员工的积极性受挫。

3.报喜不报忧类:报喜不报忧并非一件好事,坏消息可避免使事情进一步恶化。当员工将坏消息报告领班时,经理大发雷霆或指责员工,这样会使员工不再把坏消息及时报告。

4.爱讽刺挖苦类:员工不喜欢经理用嘲笑的方法与他们讲话,在其他员工面前嘲笑讽刺一名员工会使员工没有面子,使员工自尊受损。

5.过分敏感类:对员工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敏感的经理,会使员工觉得自己正确的工作受到怀疑,会对工作产生杯弓蛇影的心理状态。

6.犹豫不决类:很多员工说他们最讨厌的是每次向经理一旦请示,经理都拿不定主义,得到的答复都是待我们考虑一下吧。很多时候,这样的经理通常得不到员工的尊敬。

7.教条类:员工对教条式的经理十分反感,因为这类经理不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最好的意见是他个人的意见。其实员工提出的实际操作上的意见都是十分宝贵的,有建设性的,只要是好的意见,就应该接受。

8.武断类:许多员工发现经理很快下决定,而当他决定后,便不容易再改变了。所以员工都避免让这样的经理太快下决定,想法使他拖延下决定的时间,结果影响了工作。

9.时间管理不当类:当一位经理对时间管理不当时,员工经常发现自己的经理处理事情没有条理,而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10.不懂运用职权类:许多经理得不到员工的尊敬、信任是因为他们不懂运用自己的权力,使员工觉得自己的小组不如别人,许多员工不喜欢自己的经理是弱者,在应发言时却不发言,而给其他部门强词夺理的机会。

11.难觅踪影类:每当员工遇到困难时,总是找不到经理,会感到十分迷惘。有些为经理了避免作出决定,往往逃避本身的工作。有一个常常无踪迹的经理比没有经理还糟。

12.缺乏信任类:信任是相互的,员工希望得到经理的信任,而当经理对员工的能力提出疑问时,员工便会大失所望。员工与经理之间应保持信任感,并天天保持这份信心。

13.缺乏组织类:缺乏组织的会使经理员工有混乱的感觉。许多员工认为与一位无组织能力的经理在一起工作是令人烦躁的。

14.缺少领导艺术类:有些经理往往忽视他所属员工的情感而不喜欢用客气的语调指挥员工,员工希望经理能以礼相待,保持自尊。

15.**类:许多督导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要运用强硬的手段才行。经理发布命令,而员工是不能在有疑问中执行命令的。这会使经理变得孤独无援,使员工不能对工作产生归属感,员工认为与一位**的经理一起工作是十分吃力和困难的。

16.粗言秽语类:调查表明,员工都指出他们不会对一个谈吐粗俗的经理有好印象。这不单是道德问题,用这种语言不能协助解决问题的。

以上《经理人如何应对职业生涯的变化》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生涯求职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