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转变职业生涯 先做后想》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个精明能干的商界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失去了热情,或者某人丢下已经干了20年的工作转而去做某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我做的工作对我来说合适吗?我是否应该换个方向?这已经成了如今处于职业生涯中期阶段的经理人们最感迫切的问题。在过去10年中,职业生涯发生过重大转变的人显著增加,而且这个势头现在有增无减。

但是,转换职业方向这种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轻巧。很多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士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承受巨大的职业和个人风险。但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却还是困在错误的职业生涯中,潜力得不到发挥,有的甚至连自己的专业还丢掉了。

许多学者和职业咨询师都观察到这种情况,他们由此推断出问题出在人的基本动机上。按照他们的说法,人都是害怕改变的,因为他们不愿为破坏自己的现状而做出牺牲。然而,人们之所以失败,绝大多数是由于他们做事不得法。实际上,在有关如何转变职业生涯这个问题上,传统智慧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迈出去,而是如何固守在原来的位置上。因此说,问题出在方法上,而不是动机上。

大多数人都以为,成功转变职业生涯的关键是先知道我们下一步想干什么,然后据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殊不知职业生涯的转变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的:行在前,知在后。变换职业生涯意味着重新界定我们的职业身份(workingidentity)--我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我们想传达给他人的有关我们自己的信息,以及我们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职业身份与我们所做的事情紧密联系,而这正是我们多年行动的结果。若想要改变这种联系,我们就必须付诸行动。可是传统智慧却告诫我们不能这么做。传统智慧的做法是遵循一个三步走计划,首先,搞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接下来,根据思考结果来确定哪些工作或领域是自己既热爱又能够充分施展技能和运用经验的,同时还要从那些最了解我们的人和熟悉市场脉动的专业人士那里获取建议;然后,只要按部就班地实施由此产生的行动计划即可。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成功转换职业生涯的人都采用了检验和认识的方法,其逻辑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这种职业生涯转变模式认为:使转变发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我们各种可能选择的职业身份变成更鲜明、更具体和更可行的现实,根据尝试的结果,再做出最终决定。

为此,那些希望转变职业生涯的人,首先要为自己创造各种试验机会,对自己幻想要做的事进行检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尝试新的职业角色,比如可以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项目等。其次,要改变自己的关系网,将触角伸到我们日常圈子之外,去寻找那些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和培养新自我的人。最后,要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变做出解释,即找出寻求变化的诱因,将其编排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只有通过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来解释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出转变,听取我们重塑计划的人才会相信我们,而我们自己也才会感到踏实。

塑造职业身份这一理念,与我们一向接受的有关选择职业生涯的各种教诲完全背道而驰。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行动,而不是反躬自省;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而不是去规划。这一理念要求我们不再去寻找什么十步计划,而是直面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一边往前走一边认识了解自己。m.zC530.coM

精选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书:欲得赏识,先做“千里马”


职业生涯规划书:欲得赏识,先做千里马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让你做到了今天的思科全球副总裁的位置,我都会很耐心地跟他们说,这是笨鸟先飞的结果。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这些年的打拼唯一让我铭记的,就是时间的重要性。

我非常珍惜大学、研究生的十几年学习、科研的时间,这真是太宝贵的一笔财富了,因为它让我把基础打的非常牢固。找到一份工作后,有很多东西还是要重新学,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慢慢发现是否真正适合这个行业,发掘出自己领导的才能。就像我当年一样,开始认为我只不过是一名科学家,随着研究课题的不断创新与变化,课题最终也可以变成一种商业的应用。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公平的,只要你能够很好的把握。

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人,很安静,不太喜欢跟别人交流。平时很随和,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考虑别人的感受,遇到一些小矛盾也不会跟人计较。学习的时候可以很专心地学,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一点懈怠。我是属于那种多愁善感的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往往会想很久。有时候明明知道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对,但是硬是那样做了,然后很后悔,很懊恼,因此我的自制力很差,很少能坚持一件事到底,这也是我现在困扰我的问题,也是我急需解决的。还有平时很少说话,虽然想表现,但是还是没有勇气,总觉得出一点差错就很丢人,事后又很懊恼和后悔。我的兴趣爱好是打篮球、看书、看电影、上网、写文章、旅游等。在这之中篮球应该是我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一件事,同时我也坚持看了5年的NBA。因此我希望我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这么坚持,那样我就可以改正自己的很大一个缺点。还有平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面对错误。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都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各自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整个社会需要的却是数以百万计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人才供应能力远远小于实际的社会需求。信息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而且也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这一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很有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其次这一专业的应用范围也将随之扩大,广泛应用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世纪是也是通讯的世纪,通讯将成为满足人们交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各大通信公司的日益强大,这一领域也将出现人才的供不应求,因此本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将会呈上升趋势。

三、目前个人职业选择面对的最大困惑

随着人才市场的多元化和斗争的激烈性,面对职业选择有着一定的困惑,作为大一的我而且也对此有着一定的迷茫,自己也不怎么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除此之外更大的困惑就是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也没主动的去想什么。

四、理想职业

我为自己选择了一下三个职业,就其一一分析一下:

1)公司职员

所需条件:(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3)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

(4)要有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公司职员首先要勤于思索,勤于动手,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事事都凭着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心态和处事能力,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还要学会不断的去更新自己,给自己及时补充能量与养分,活到老学到老,事事都以学习的态度去面对,相信自己,相信伙伴,你会是这个行业又一颗璀璨的星。

职业道德首先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克己奉公,不惜一切努力而奋斗

2)公务员

其稳定,有一定保障的特征和我所向往的理想职业比较符合。

职场转型先做职业规划


社会瞬息万变,在转型升级风越吹越猛的今天,对于部分职场人士而言,转型也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上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前段时间,记者在市内的一些招聘会采访时发现,前来揾工的除了一些应届大学生外,还有不少已经在职场上打滚了好几年的白领。当中,大约有1/3的受访人士称,自己正考虑转型,尝试一些新的工作。

转型,也许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命运。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环境改变、职业规划意识的苏醒等原因都在催促人们思考转型,面临转型,解决转型。但对于打算转型的人而言,他们自己是怎么考虑的?职业规划专家对此又有哪些提醒?

王小姐是中山本地人,大学期间曾修读设计专业,2010年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一家国企从事行政文员的工作,而且还进入了编制,成了不少人羡慕的正式员工。但在衣食无忧的国企单位里工作,她总觉得自己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生活平淡无趣,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周边的同事年龄也普遍比她大,几乎没有共同的话题。

王小姐希望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于是在今年2月份毅然辞去了在国企的稳定工作,通过网上投简历,应聘到深圳一家从事视觉设计的公司,虽然在设计领域,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每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事一起想方案,开展头脑风暴让她的工作过得非常充实,在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里,她出色的表现也获得了上司的称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满意地表示:虽然自己是设计的新丁,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庆幸当初勇敢放手一搏,让我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专家说法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估计无人不晓,其实要想在职场转型,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由于职业发展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此,职场转型也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转型前,必须谨慎对待,理性分析和全盘规划,绝不能盲目估计,过于乐观往往适得其反。

为此,转型前应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 转型的目的是否明确?

刘创象表示,有些职场人士在转型时,可能会一时意气用事,只单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没从自身转型的目的出发,对于转型的企业与自己的兴趣、特点等是否相符也没有作出一个全面的衡量,这种盲目的转型可能会导致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并不如意。刘创象提醒,打算转型的职场人士,不妨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问清楚自己这次工作上的转型是否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2 转型的行业是否朝阳行业?

在转型前,还需要了解即将转到的行业的发展情况,该行业的市场行情如何?薪酬待遇如何?经济环境变化对该行业会有哪些影响?刘创象表示,在转型前需要区分这个行业到底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如果自己原本所在的行业是朝阳行业,万事才刚刚起步,不妨沉下心再努力拼搏,如果即将转向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尽管目前发展很好,但也需要慎重,现在的热门不一定代表未来还肯定是热门。刘创象指出,之前曾遇到一些案例,有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士看到电子科技产品大热,于是转行向电子科技产品行业发展,但由于不了解该行业的特点,最终吃尽苦头,这些例子其实并不少。

做自己职业生涯的主人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区一家叫石邸的餐厅里,一位顾客想吃顿简单的午餐。

餐厅就餐的人很多,服务员都非常忙。一位端了一托盘脏碟子的服务员注意到这位刚落座的顾客,便主动上前招呼他。顾客想要一杯健怡可乐,但这家餐厅只卖百事可乐,于是顾客就要了一杯柠檬水来代替。

一件再平淡不过的事情。顾客继续享用他的午餐。

忽然,有人送来了一罐外表清凉、内在沁心的健怡可乐!正是刚才的那位服务员。下面是他们的精彩对白:

你们不是不卖健怡可乐吗?

没错,先生,我们不卖。

那这是从哪儿来的?

街角杂货店,先生。

谁付的钱?

是我,才2块钱而已。

哇!谢谢你!

不客气。服务员微笑以对,立刻又赶到别处去忙了。

这是《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的作者约翰米勒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您猜米勒先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把这个家伙挖过来,成为我的雇员,不管多费事!而一年后,当米勒先生再次到那家餐厅就餐时,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那位服务员已不在餐厅做服务生了。他离职了吗?当然不是,原来他已经升任管理职位了!

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通常我们认为掌控权在企业手中,作为职场一员的我们,只能默默地期望能有更多的伯乐来发现我们这匹千里马。反过来讲,如果得不到晋升与提拔的机会,我们就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之类的感叹,摆出一副无辜受害的可怜相安慰自己。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引进了考核机制,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及素质能力全方位进行评估,所谓赛马识能,相马识德,目的就是要尽量接近客观、逼近真实地去评价每一个人。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慢待一位真正优秀的人才。与其自怜自叹,不如行动起来,首先使自己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并学会运用自己手中一半的主动权,去争取企业手中的另一半掌控权。

故事中这一位平凡普通的服务员,为什么能够打动顾客的心扉,使顾客产生将之挖到自己旗下的想法?为什么他能够很快获得升迁的机会?他的所思、所想、所为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同为职场中人的我们,时时渴昐得到晋升与发展机会的我们,是否能从他的身上探寻出某些相通的、有章可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供借鉴?

尽职尽责:比他人多想一步,多做一点

学会工作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工作,但是你真的会工作吗?你有没有认真反思一下:职责内应该做的事情,是否都兼顾做到了?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是否都做到位了?是否不仅做了,并且始终在注重使用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去获得期望的工作结果呢?把握职业发展主动权的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将职责内的工作做全、做深、做专业、做到位。就象故事中的服务员,他的职责看起来比较简单,就是为顾客提供就餐服务。他主动招呼新来的顾客,及时送上顾客所点的午餐,这样做已经算是很称职的了。餐厅不卖顾客想要的饮料,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餐厅毕竟不可能卖顾客想要的所有东西吧,况且顾客也并没有坚持自己的要求。但这位服务员是怎么做的呢?他认为他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就餐服务,而是提供顾客满意的就餐服务,由于他在纵向上延伸了他的工作意义,所以即使工作非常繁忙,他也在积极想办法满足顾客的要求。

在制度盲区主动多做一点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制度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界定清楚,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制度所没有界定或明确的事情,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公共职责区域或职责盲区内。任何一个企业的老板,都希望当这种意外的情况出现时,员工能够主动站出来,多想一步,多做一点,承担起这一份额外的职责。

就象这家名为石邸的餐厅,制度并没有规定当餐厅无法提供顾客需要的饮品时,服务员应当从其他地方为顾客购买。但这位服务员知道餐厅的宗旨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他很想为他的服务对象做点什么,于是他就自觉自愿地、自自然然地掏钱为顾客去购买了一份惊喜。可见同样的一份工作,只要有心多想一点,总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而当你尽心尽力地去做一份工作时,受益的不仅是你的顾客,你所服务的公司,还有一个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你自己。

问题到我为止:强化个人责任,找方法不找借口

问题到我为止既体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也指明了一种如何正确面对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生活在一个问题无处不在的职场环境里,每天都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外部的如市场不景气,竞争太激烈,顾客太挑剔等等;内部的如领导不支持、同事不配合、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是抱怨,是指责,是找各种各样的原因为自己解脱,那我们就永远与提升无缘,也就无从谈起会有很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了。想象一下,如果想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员遇到了问题:餐厅无法提供顾客所需的饮品时,他的反应是:抱怨顾客多事;将问题传给他的经理;埋怨餐厅提供的饮品太单一那他会从众多的服务生中脱颖而出,得到晋升吗?任何一个组织,都希望员工能够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职责,希望员工能够以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并以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问题的一部分,或当个二传手,将问题传给别人;如果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都能够自问我能做什么?,并积极付诸行动,而不是在指责他人,在抱怨环境;都能够挺身而出,以事情从我做起,问题到我为止的大无畏情神面对问题,那我们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历练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组织将是一个所向无敌、效率奇高的组织;而我们个人,也必将成为职场中发展最快的职业明星。

思维的高度决定价值:站在公司的角度看问题

很多人都期望能够在组织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重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思考问题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或从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出发,从不肯主动承担更大的职责,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企业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主人翁精神,实际上就是在呼唤员工对整个组织的责任感,也就是呼吁员工的大局意识。这种大局意识与承担的角色和级别关系不大,而与个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如果你能够站在上一级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或许你就是接替上级的最佳人选,因为在你正式上任之前,已经站在这个职位上去思考问题,甚至承担这个职位的某些职责了。同样,如果能够经常站在公司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那么同样做一项工作,你的工作结果一定比其他人更到位,你的表现会更出色,因为你不仅仅是关注自身的绩效结果,而是在关注这项工作对整个公司的价值意义。就象那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的服务员,餐厅对他的考核项目无非是:接待顾客的数量;为顾客点餐、送餐的及时率;客户的投诉率等,即使他不为顾客购买健怡可乐,他也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好服务员。但他能够站在餐厅的整体利益的高度去思考:餐厅经营靠的是优质服务,靠的是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靠的是良好的声誉与口碑,为了使顾客更加满意,他做了一件平凡的小事,但不是一般服务员所能想到和做到的小事,而正是类似这样的小事,将他与众多的服务员区分开来,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不仅赢得了顾客的赞赏,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争取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毛遂以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为自己赢得了展露才华的机会,并在楚国的殿堂上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平原君歃血为盟,从此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其实我们每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就是彰显才能的囊。要把握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就要两手并重:一方面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让赛马者见到业绩;另一方面养成自动自发地工作、凡事站在更高的立场上多想一步,多做一点的好习惯,让相马者发现品质。正所谓小胜在智,大胜靠德,修炼一身德才兼备的本领,机会就会无处不在,主动权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80后职场人的职业生涯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政府雇员?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市场水平),这样就拉低了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了国资委布置的改制要求之一,而且不会损害正式工的利益(国企领导层是正式工利益的代表)。这表明了,国企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获取市场利益,一方面成为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注意,当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群体的,因为正式工是一个松散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也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的,否则会边缘化,最终丧失其优势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概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在这里不是进行道义分析,而是要你去了解清楚,你到底是去做正式工,还是去做非正式工?

2.外企类,大陆工和非大陆工的差异

在外企,差别主要体现在大陆工和非大陆工之间。大陆工工资一般是非大陆工的1/5到1/10。这是合理的。因为外企到中国来投资的90%的理由就是因为你人便宜,不是因为你是文明古国,也不是因为你有三个代表。人家的要求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这1/5到1/10的收入,和其他国人相比,仍然是很不错的。当然,外企工作是很累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那为什么外企还要招聘非大陆工呢?这里你要清楚的知道,主要是因为3个原因:第一,需要一些可以信任的人来管理(受法制国家法律约束的人);第二,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人(能用英语思考)来管理;第三,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来管理。那是否你就只能当大陆工了呢?不是的。你应该清楚的一点是,你也是有机会成为非大陆工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美国留学的原因。当然,仅仅留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美国就业并拿到绿卡才行。现在很多外资企业的CEO,当初就是在美国做体力工混到的绿卡,然后因为精通两边语言的优势,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就找这样的人去做所谓的首席代表,然后又逐步提升,就是这样的。当然,随着现在对外交流的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成为非大陆工,仍然是有可能的。

3.民企类,股份工和非股份工的差异

在民企,差别主要体现在股份工和非股份工之间。股份工主要是哪些有使用股份来吸引人的企业中才有,是最初创业阶段加入的员工。例如华为就有相当多的股份工。非股份工则是那些很后才加入的员工,或者是那些很早加入,但对于公司没有什么价值的员工。在经过了创业阶段以后,企业一般就不再需要用股份来吸引初级员工了,招聘主要就是填补战斗减员--有人走了,就招新的。期权一般用于高级管理者,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因此与它无关。中国大部分民企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自身都难保,员工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创业型民企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决定去民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创业扩张型的民企,还是补充战斗减员型的?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三、职业生涯设计

从整体而言,这一代人注定要承受社会转型的代价。但从个体而言,仍然可以尽力去争取好的结果。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90后职业生涯要怎样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是停留在理念的灌输上,许多学生普遍反映选修了职业生涯课程,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却不知道怎么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言,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确定职业目标:一、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官。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是做一名经营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老板。三、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专业技术工作者,通俗地说就是做专家。

做官:当公务员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考公务员,或者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就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入党,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是积极参加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科协、学生社团等各级组织.在组织内部,认真工作,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学会协调平衡各方关系。

三是广泛学习有关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报告,熟悉了解各种社交礼仪,熟悉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做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认真学习专业课,每门专业课都要争取考高分,力争获取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最好读到博士。

二是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尽早介入科学研究,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是积极撰写专业论文,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学科竞赛,并在其中获奖。

做老板:自己创业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老板,从事经济商业活动,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做兼职,或者去打工,熟悉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增加感性认识.

二是尝试创业实践,在校期间可以尝试摆地摊、推销产品,或者开一家小店,自己创业,及早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宏观上、理论上为运作大企业搭建知识框架。

三是广泛积累人脉,与学校老师、企业老总、同学好友保持良好关系。学校老师特别是有较多科研项目的老师,其科研成果可以经自己包装上市;学校一般都会聘请一些着名企业的老总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或者做演讲,要努力抓住机会,学习他们的经营理念,最好能与之建立起较好的友情;此外,大学同学可以是自己以后创业的伙伴和经营的战友。

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转变


经理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转变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管理导师Peter Drucker说过:很多人相信,技术上的创新能够引发变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成功的创新总是在变革已经发生之后才出现,并充分地发掘变革。他的论述可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并非因为有了英特网才出现了信息时代,而恰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变革引导了信息技术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反过来深化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经理人的职业生涯管理领域同样如此。过去的20年间,人们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由任何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或技术所引起。变化来自于外界,来自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做的是首先理解这种转变,其次,才是在理念和技术有所创新。

第一个转变

经理人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对过去的经理人而言,职业生涯意味着升迁和线性发展;如今,职业生涯意味着选择和螺旋式的发展。

把时间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那时的中国大陆,绝大部分人对职业的观念还是保守的(至少在如今的人们看来是如此)。那时候,辞职被看作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下海这个词对所有人都意味着高风险。同样,经理人习惯于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该怎样努力,才能升得更高?

在21世纪的今天,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变成了:下一步我该往哪里去?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才真正适合我?跳巢不再是新闻;创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经理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完成。觉得自己在现有环境中的发展到了头?没关系,去一个新的企业吧。那里有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挑战等着你。

在过去,安于现状和埋头苦干的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尊敬。如今,荣誉属于善于接受和利用变化的人。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是职业经理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倚重的品质,也正是目前众多不那么成功的领导者普遍缺乏的品质。当你选择某一个行业时,你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吗?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吗?你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好应对策略了吗?要成为真正的成功者,你就不能被变化的潮流推着走,而是主动去寻求和迎接变化。

第二个转变

过去,学历和证书是职业生涯的通行证,如今,它们的地位正在或已经被个人品质和能力所取代。

说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但知识和技能的地位在最近几年中的确在不断下降。如今,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比几年前大了许多。以往,一个海归MBA可以轻松拿到几十万人民币的年薪,如今他们却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十万以下的年薪。如今的企业在录用人才时的要求比以往苛刻的多,一个普通的行政职位可能会要求大学本科以上、英语六级证书、各种计算机证书、GPA4.2以上等等。但即便如此,符合要求的人还是远远超出预期。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这种转变。这几年来,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数激增。相对于经济发展,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由原先的滞后变为如今的达到平衡甚至超前,学历和证书的作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没有贬低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的意思。两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因素,但如今,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决定他在职业发展中达到的高度。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内化,也更难于衡量的因素:个人品质和能力。

什么决定了你能否当好一个总经理?是否读过MBA?显然不是。你是否具备一些优秀管理者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决定了你能否胜任高级管理岗位。
 这些品质是什么?人际理解:你能否站在下属和客户的角度想问题?成就动机:你是否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决策果断:你是否能够在时间紧迫、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握商机?


这些能力是什么?战略思维:你能否站在企业决策者的高度,界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得出实现目标的手段?人际影响力:你能不能说服和感染下属?分析能力:你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同样的,决定你能否成为一个好的销售经理的关键,不是你是否听过某位大师讲课,而是你是否具备人际勇气、百折不挠这样的品质和关系维护、言语沟通这样的能力。

因此,对于经理人来说,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的理想是什么?要成就这样的理想,除了学历和证书以外,还需要我有怎样的品质和能力?我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了吗?我如何发展自己来适应这样的要求?

对于企业的董事会或是老板来说,为某个领导职位挑选候选人的时候也不妨问问自己:这个职位的意义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完成?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这个职位上的人必须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能力?哪些品质和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例如沟通能力),哪些必须要候选人具备而无法培养的(例如诚信)?

我相信,在未来的10年里,人们对高级人才的定义将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我想用下面一段对话来说明(对话纯属虚构)。

老总:我让你找的分公司总经理有人选了吗?

人力资源经理:有了!那个人绝对是高级人才。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有保险准精算师证书。

老总:不错可是他这个人怎么样?责任心强不强?对自己是否有高标准?有没有创新的能力和勇气?能不能带领分公司的员工扭亏为盈?

人力资源部经理(汗):这个面试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不过第三个转变为个人或企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咨询机构的使命开始转变。过去,咨询公司告诉经理人,你是这么看自己的,如今,咨询公司告诉经理人,环境是这么看你的。

作为一名经常和测评技术打交道的咨询顾问,我接触了很多被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问卷,MBTI,SSI,CPI,VII等只是这一长串名字中的一小部分。其应用的实际效果,恕我直言,实在难以令人满意。这些问卷无一例外的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在这里我也希望劝诫一下那些迷信类型学的心理学同仁们:如果说类型学对人类有所贡献的话,那也是在生活中。商业环境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特殊环境,用常规的类型划分手段只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所有类型中都会有杰出人物,会有天才,也同样会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况下,类型学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事实上,我批评的范围包括一切自陈式量表。单一地根据测评对象的自我描述来判断他适合在哪些方面发展是很不合理的。所有人看自己都有主观成分,所有对自己的判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够真实。但即便真实又如何?测评对象做完MBTI后,咨询顾问告诉他,根据荣格的理论,你属于某某型。这个过程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咨询顾问所告诉他的一切都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得出的,而咨询顾问永远不会比测评对象更了解他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测评工具最多只能提供一种看待自己的视角而已,而无法提供有用的结论。
 
基于自陈量表的结果报告对于测评对象本人的价值很低,因为测评对象很难从中更了解自己。世界上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咨询顾问将无事可做。咨询顾问应该代表整个环境来客观评估测评对象的能力和品质,告诉测评对象凭借现有的能力适合在什么方面发展,告诉测评对象现有的个人特征和个人目标、理想的差距,以及如何提高自己来缩短这种差距。

正如Drucker所言,这种使命上的转变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来充分发掘。人们必须改变现在以自陈式量表为主体的做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能力测验、结构化访谈、甚至情境模拟(situational simulation)这样的技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用评鉴中心来做职业生涯规划将成为主流。当然,前提是评鉴中心变得不再那么昂贵。

结语

对于不同人来说,变化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威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比别人先知觉到环境的转变并行动起来的经理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一点,对于职业经理人,对于一般企业以及对于咨询公司都同样适用。

“80后”职业生涯规划趋势


调查显示,80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主要集中在行政事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服务。

对此,记者概括了三条通道:一、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官。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是做一名经营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老板。三、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专业技术工作者,通俗地说就是做专家。

80后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在测试自己的能力倾向以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将走哪条通道,是想做官、做老板,还是做专家,然后根据各通道的能力素质要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实践方向,为成功就业打好基础,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明确方。

80后职业生涯设计

有三条基本通道

做官:当公务员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考公务员,或者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就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入党,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是积极参加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科协、学生社团等各级组织。在组织内部,认真工作,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学会协调平衡各方关系。

三是广泛学习有关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报告,熟悉了解各种社交礼仪,熟悉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做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认真学习专业课,每门专业课都要争取考高分,力争获取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最好读到博士。

二是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尽早介入科学研究,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是积极撰写专业论文,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学科竞赛,并在其中获奖。

做老板:自己创业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老板,从事经济商业活动,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做兼职,或者去打工,熟悉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增加感性认识。

二是尝试创业实践,在校期间可以尝试摆地摊、推销产品,或者开一家小店,自己创业,及早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宏观上、理论上为运作大企业搭建知识框架。

三是广泛积累人脉,与学校老师、企业老总、同学好友保持良好关系。学校老师特别是有较多科研项目的老师,其科研成果可以经自己包装上市;学校一般都会聘请一些著名企业的老总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或者做演讲,要努力抓住机会,学习他们的经营理念,最好能与之建立起较好的友情;此外,大学同学可以是自己以后创业的伙伴和经营的战友。深圳人才网

当然,值得提醒的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如果为了当官、经商等,在校期间只是集中精力、资源去从事相关的实践和锻炼而忽视了专业的学习,多门功课挂红灯,毕业时没有学位证,甚至都不能正常毕业,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80后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调查显示,80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主要集中在行政事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服务。

对此,谋图网概括了三条通道:一、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官。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是做一名经营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老板。三、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专业技术工作者,通俗地说就是做专家。

80后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在测试自己的能力倾向以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将走哪条通道,是想做官、做老板,还是做专家,然后根据各通道的能力素质要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实践方向,为成功就业打好基础,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明确方向。

80后职业生涯设计有三条基本通道

一、做官:当公务员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考公务员,或者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就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入党,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是积极参加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科协、学生社团等各级组织。在组织内部,认真工作,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学会协调平衡各方关系。

三是广泛学习有关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报告,熟悉了解各种社交礼仪,熟悉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二、做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认真学习专业课,每门专业课都要争取考高分,力争获取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最好读到博士。

二是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尽早介入科学研究,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是积极撰写专业论文,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学科竞赛,并在其中获奖。

三、做老板:自己创业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老板,从事经济商业活动,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做兼职,或者去打工,熟悉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增加感性认识。

二是尝试创业实践,在校期间可以尝试摆地摊、推销产品,或者开一家小店,自己创业,及早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宏观上、理论上为运作大企业搭建知识框架。

三是广泛积累人脉,与学校老师、企业老总、同学好友保持良好关系。学校老师特别是有较多科研项目的老师,其科研成果可以经自己包装上市;学校一般都会聘请一些著名企业的老总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或者做演讲,要努力抓住机会,学习他们的经营理念,最好能与之建立起较好的友情;此外,大学同学可以是自己以后创业的伙伴和经营的战友。

当然,谋图网要提醒的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如果为了当官、经商等,在校期间只是集中精力、资源去从事相关的实践和锻炼而忽视了专业的学习,多门功课挂红灯,毕业时没有学位证,甚至都不能正常毕业,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四、学历目标: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

职务目标:著名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大学的外聘讲师

能力目标:科研能力突出,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公司决策层有直接流畅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五、经济目标:年薪25万

六、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

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

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在28岁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七、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

差距:1、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2、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技能、创新能力;3、快速适应能力欠缺;4、身体适应能力有差距。5、社交圈太窄。

八、缩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书等。时间:2008年7月以前。

(2)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时间:长期

(3)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时间:五年以内

2.讨论交流方法

(1)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

(3)在网络上多去一些对自己的人生有益的网站。谋图网是最值得大家的去的学习交流的网站。

3.实践锻炼方法

(1)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2)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义乌人才网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1、职业规划肯定要有,但是我觉得职业规划不可能现在就定下来,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而且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的东西,也会变。我以前想当官,后来想当外企白领,现在想创业,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就定下来,更何况是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阅历,谈这个就似乎有点纸上谈兵。

2、但是,虽然可能没有成型的职业规划,但是我觉得每个阶段的前进方向和短期目标要有,比如这段时间我要练好英语听力到什么水平,我要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没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标,那容易虚度光阴。

3、如果我是学生,我可能想听一些别人成功的案例,和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虽然每个人走的路不同,但是我想有些成功的共同点是相同的,那我作为一个学生,就可以从中学到一辈子受益的美德和优点。

一、为什么要做大学生涯规划

在人的一生中,三年到四年的时间不能说长。但是,一个青年在大学中的这段时光,却不可说短。一是因为青春可贵,二是因为大学的四年,几乎可以说是一生的基础。任务非常艰巨,也非常光荣,高中阶段的拼搏告一段落,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作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关系到未来的人生是否精彩。

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不同,大家要逐渐学会转型,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教师作用非常大,学生跟着学,大学则通常一周一次两三节课的时间,课后有很多的学习过程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由学习者自主去完成的,大学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的习惯养成在大学非常的重要。

所以,谋图网建议大一就开始培养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改变,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先做职业规划再选实习岗位


临近暑期和毕业,实习、校园招聘、管理培训生无疑是校园里最热的词汇。很多非毕业班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开始找实习岗位了。然而实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实习中得到什么?相信很多在校大学生还是一头雾水,针对大学生对于实习的疑惑,职场专家建议学生,选择实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行业,这样才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帮助。

企业:青睐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

小张去年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对实习经历很看重,笔试中主要考基础专业知识,但面试时,主考官很少问高深的技术问题,因为一般新人入职前都会有培训。于是他们会结合实习经历,有针对性地提问。比如在实习中做了哪些项目,学到了什么,怎么解决难题等。而且,一些公司每年都会从实习生中选拔新员工。我现在的这家公司和我签约就是因为对我在那里的实习表现满意。小张说。

用一个实习生比重新招人成本低很多。如果职位有空缺,企业肯定会优先考虑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实习生。对此,李开复老师在他的博客中也说,一定要争取实习,他几乎没有雇过未实习的毕业生。他认为实习的目的主要有三点:1.学习实际操作经验和知识(有别于学校的纸上谈兵);2.理解实习公司和行业,毕业选择工作时能够做出更合适的抉择;3.增加自己进入该公司的概率(因为大部分公司都会把实习生当作最佳招聘对象)。

学生:选择实习岗位要有目的性

这个暑假,大二学生小威就要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实习了。就读政治系的他对将来的职业定位很明确当公务员。而实习,就是为将来的就业铺路。他选择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实习地:居委会。小威说在居委会可以做一些和行政有关的事,将来真正参加工作了也可以更快地适应。日语系学生小周也想利用假期多锻炼。在她看来,家教、话务员等工作都只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兼职,不算实习。小周想要去日企或者培训留学机构,这样做能学以致用。

记者了解到,与小威和小周一样,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实习岗位的时候大多目的性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今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去,若有学生只是为了学分、为了评价评优、为了综合测评的加分而去走过场,应付了事,那么这种假实习纯粹只是浪费时间。

实习和职业规划直接相关。职业顾问建议,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应考虑职业方向,根据职业规划尽早开始实习,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单位和实践项目。目前半数以上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所以职业规划要结合专业,但更要考虑兴趣爱好,不能盲目实习。

职场贴士:放下姿态,融入团队:不要因为你的学历高而看不起别人,你缺少的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虚心向前辈学习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然的话,你会被人修理的!

先定位角色,后选择考证



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素质,而不应该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盲目的考证上。现在,职业生涯设计渐渐在上班族中流行,许多人正从盲目考证中解脱出来,给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定位,以时间为单位,确定不同时期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实施,最终实现确定的职业目标。求职者,应先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然后有选择地考证,进而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已的职业理想。

证多真的不压身吗?

近来,大学校园里怀揣驾驶证、律师证、会计证、秘书证等证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们说,多个本本多条路,就业的时候能派上用场。老师认为对学生就业应该多加引导。然而,心理专家却认为,大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是好的,但是这些本本族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据了解,除了大学英语四级证是必须拿到的以外,其他证都是自选消费的。盲目考证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耽搁了宝贵的光阴。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多拿几个证书无疑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有些学生因为忙于考证,荒废了本专业,也得不偿失。沈阳铁路心理卫生中心薛慧英主治医师认为,大学生热衷于考证,有的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理想的目标,给自己无限制地加码;有的是对自己信心不足,为了迎合社会上的热门需求,想借考证来减轻对就业的恐惧心理;也有的是盲从,律师热考律师证,开车热就考驾驶证。她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把他们从本本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据其介绍,大学生来医院接受心理咨询的已占到门诊总数的30%。

在不少上班族中,许多人都在考证件。有些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而有些,已经陷入了考证的误区,他们无论什么证件都要去考取,认为取得的证件越多,在应聘过程中就越有优越性。其实,证件并非多多益善。从浙江省人才市场传来消息,目前的招聘呈现出一种聘用一技之长的人才态势,有些务实的用人单位并不需要你有多少证件,还是看你在某一方面的实际能力。比如,你考取了一个外销员证,但是你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你要去应聘外销岗位,肯定不会被公司录取,他们宁愿选择一个有实际经验的人。

考证不能背离个人发展方向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两种人热衷于考证。一种是那些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面临求职,而现在的招聘大都要求有实际经验,对于学生而言,选择考证是实际经验的最佳体现;另一种就是忙着出国工作的人,考一个MCSE证书或者Java证书,到了国外也好找工作,在办理签证时也能帮上点忙。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在选持认证时往往是什么最热选什么,全然不知所取得的证书对自已有什么作用。前不久,有位刚刚通过平面设计培训考试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到该网站应聘网络管理员,工作人员问他凭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拿出的是美国Adobe授权的平面设计师?ACCD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FoxBASE证书,令工作人员哭笑不得,而这位求职者自己也搞不清楚得到什么样的认证才有资格做网络管理员。这种情况在一些想投身IT业又对IT业知之甚少的人身上屡见不鲜,求职者所要求的IT职位和自己所提供的计算机认证证书驴唇不对马嘴,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不同的认证证书代表了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考证者对市场不同的理解。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那些自己认为信誉好、权威性高且适合自己的认证考试,但一定要在了解该证书的适合人群、面向的市场领域、含金量之后再去报名,不要盲目赶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自己的专长及发展方向进行认证选择。如果对网络感兴趣,希望今后当一名网络管理员,可选择的认证有微软的MCP、MCSE和Novell的CNE、MCNE以及Sun公司的CSA等;若是擅长数据库,那么可以去考微软的MCDBA或是Oracle、Sybase、IBM有关数据库方面的认证。另外,现在关于图形图像、媒体制作方面也有相关的认证,如Adobe公司和Macromedia公司的认证,对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感兴趣的人可以考虑。

80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80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调查显示,80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发展道路主要集中在行政事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服务。

对此,记者概括了80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条通道:一、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官。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是做一名经营管理者,通俗地说就是做老板。三、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做一名专业技术工作者,通俗地说就是做专家。

80后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在测试自己的能力倾向以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将走哪条通道,是想做官、做老板,还是做专家,然后根据各通道的能力素质要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实践方向,为成功就业打好基础,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明确方向。

80后职业生涯设计有三条基本通道

做官:当公务员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考公务员,或者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就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入党,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是积极参加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科协、学生社团等各级组织。在组织内部,认真工作,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学会协调平衡各方关系。

三是广泛学习有关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报告,熟悉了解各种社交礼仪,熟悉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做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专家,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认真学习专业课,每门专业课都要争取考高分,力争获取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最好读到博士。

二是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尽早介入科学研究,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是积极撰写专业论文,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学科竞赛,并在其中获奖。

做老板:自己创业

如果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老板,从事经济商业活动,那么在校期间必须要做以下功课:

一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做 兼职 ,或者去打工,熟悉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增加感性认识。

二是尝试创业实践,在校期间可以尝试摆地摊、推销产品,或者开一家小店,自己创业,及早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宏观上、理论上为运作大企业搭建知识框架。

三是广泛积累人脉,与学校老师、企业老总、同学好友保持良好关系。学校老师特别是有较多科研项目的老师,其科研成果可以经自己包装上市;学校一般都会聘请一些著名企业的老总到学校做 兼职 教授或者做演讲,要努力抓住机会,学习他们的经营理念,最好能与之建立起较好的友情;此外,大学同学可以是自己以后创业的伙伴和经营的战友。

当然,值得提醒的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如果为了当官、经商等,在校期间只是集中精力、资源去从事相关的实践和锻炼而忽视了专业的学习,多门功课挂红灯,毕业时没有学位证,甚至都不能正常毕业,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如何给学生做职业生涯咨询


CIP理论是生涯规划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在长期的学生生涯咨询实践中,我发现CIP理论模型在生涯咨询诊断过程中有很好的应用,它可以帮助咨询师快速定位来访者的问题,抓住工作的重点,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下是CIP理论模型:

CIP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决策,它发现决策需要人们广泛收集自我方面和职业方面的知识,也就是金字塔的第一层;然后经过信息加工,也就是CASVE 循环,形成决策方案,对应金字塔的第二层;第三层是对于整个决策过程的反思,就相当于第三只眼在看自己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模式。

CIP理论虽然关注的是决策领域,但我发现在学生生涯咨询中,可以运用它的模型对于学生的生涯问题进行定位,比如说:

学生来访时,如果问题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工作?”“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工作?”“我没有目标,感觉很迷茫。”这一类的问题,其实是自我知识的缺乏,在金字塔的左下端,这时候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来访者澄清他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可以运用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等一系列手段。

学生来访时,如果问题是“我学的这个专业出路是什么?”“某个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我如何才能进入这家企业?”这一类的问题,很显然是职业知识的缺乏,在金字塔的右下端,这时候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来访者探索专业、职业、行业、企业信息,比如让他做生涯人物访谈或者实习。

学生来访时,如果问题是“我是考研还是工作?”“我是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我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我是选择A工作还是B工作?”这一类的问题,自然是在金字塔的第二层,也就是决策问题。这时候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来访者梳理决策的要素,如果是去与不去的问题,可以使用SWOT分析,如果是去A还是去B还是去C的问题,可以使用决策平衡单,各种生涯幻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于澄清来访者的真正目标,当然也要注意对方的决策风格。

学 生来访时,如果问题是“我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怎么办?”“我的选择怎么才能让所有人满意?”“社会如此不公平,我不可能找到好工作。”“我一旦选择错 了,就完蛋了。”“A工作虽然……,但是……;B工作虽然……,但是……”这一类的问题,很显然是一些不合理信念在作怪,可以把它们归于金字塔的最上层元 认知部分,这时候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帮助来访者重构生涯信念,可以运用认知疗法中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挑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帮助他树立合理信念,形成对于职业世界的客观认识。

在 咨询过程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就是问题的聚焦,找不到来访者的问题所在,再共情也没有多大用,最有效的共情还是找到来访者纠结的问题所在,想想看,如果只是 倾诉,他完全可以找好朋友,没必要找咨询师。正像看病的时候,你只是安慰病人用处不大,最重要的是帮助他找到病灶,解决痛苦。所以一个能看病的十分严厉的 医生,比一个只能安慰人却无计可施的医生更受欢迎。

如果在咨询中能够在头脑中印刻一个CIP理论模型,那么,面对学生的生涯问题,我 们就可以快速定位,快速分类,进而找到解决方案,当然,生涯问题是普遍联系的,很多问题都是纠缠在一起,这也是很多咨询师头痛的问题。如果问题诸多,可以 先分类归纳到不同的位置上,然后再从来访者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以上是我在学生生涯咨询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拍砖。下面编了一首打油诗与各位咨询师共勉:

心中有图像,来访不用慌;

问题先定位,再把方来商;

助人是美德,更要能力强。

以上《转变职业生涯 先做后想》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生涯求职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