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大打扩招牌 微软中国欲造全球第二研发基地》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微软将把所有在华的研发机构整合成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下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打造出美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基地。《第一财经日报》第一时间从微软(中国)获得此消息。

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此前被任命兼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负责微软在中国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此次顺理成章成为该集团总裁。其他人事任命上,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博士、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博士及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总经理宫力博士将担任集团副总裁。zc530.Com

微软承诺在该集团成立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对中国研发的整体投入,但拒绝透露具体投入金额。

张亚勤对《第一财经日报》强调,目前微软在中国研发方面的总投入为每年1亿美元左右。但是张亚勤透露,未来中国研发人员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将从目前的800人左右迅速扩张到3000人。

今天,中国已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机构设置最完备、业务布局最全面、研发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微软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表示。张亚勤也透露,除了美国以外,微软(中国)研发的规模已经和印度差不多大。

此次整合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各个机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及其他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各类产品研发机构。将这些机构整合起来之后,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还特别成立了战略合作部,专注于与国内优秀的IT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软件外包、技术转让及产品合作。

张亚勤还透露,在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和服务、IPTV、xbox等数字娱乐产品方面,未来微软研发集团将成为重点,并将这些融合到微软各类产品中去。

zc530.Com小编推荐

70后普遍遭遇第二次职业危机


进入新的一年,70后中有更多的人开始走上职场中坚层的位置,但与此同时,更多的80后也跃跃欲试想在更高的平台上一展拳脚,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届四十的70后职场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和压力。知识结构老化、技能更新困难、体力精力下降向阳生涯在个人客户职业规划咨询中发现,七大危机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70后职场人。70后的你,是不是也正在经历这些困难?

三十难立四十还惑

问题一:30难立,40还惑

Tom工作15年了,可一直就是个小人力资源主管,想往上升职看不到希望,薪水也不大气,现在想做个转型也拿不出勇气。他一直就不太喜欢做 HR,30岁时就想转型的,因为找不到好方向迟迟没敢动,当时没有放手搏一把,眼看40岁要来了,职业发展还是路漫漫,每天忧心忡忡。

问题二:知识、技能跟不上要求

相比年龄危机,知识老化和技能落后的危机更让人感到恐慌。Andy在IT公司工作了十六七年,他深知这个工作的辛苦,工作量的巨大压得人喘不过气,更可怕是新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简直是洪水猛兽,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瞅着新人们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很快,Andy只能抓紧仅剩不多的业余时间来拼命学习。

问题三:体力、精力明显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精力明显下降,加班、出差、赶项目越来越力不从心。Tina在一家规模超过300人的电子商务公司做了五六年的人事经理,她非常能干,工作出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应付庞杂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每天下班回家都累得疲惫不堪。即使老板非常器重她,她还是忍不住想裸辞,卸下所有担子。

问题四: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重担重

年轻时,一个人带着梦想就能上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有了家庭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Alex过去一直是销售业绩第一,现在当了主管,攒了点钱在北京买了房子,可每个月的月供、小孩的教育费和老人时不时小病小痛的钱,一下就把他拉到贫困线的边缘,想冒风险换个工作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妥协认命。

问题五:激情不足,职业倦怠

感情上,再爱也会有激情消退的一天,更何况是工作。Lily做了七年多的总助,在过去三家公司里,她工作表现突出,也有一份不错的薪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觉得这工作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成就感,工作的积极性日益下降,老板多次找她谈话,也难改变局面,越来越不想在这条路上继续发展,却又找不到新方向,只好每天混日子。

问题六:亚健康状态,健康亮红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出了问题,再想前进也不得不就此打住。David打拼近20年,好容易爬上了副总的位子,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一次例行的健康检查中被检出肿瘤,需要马上住院手术。以前我从未停下过脚步,或许这是天意,让我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躺在病床上David感慨到。

问题七:与新一代观念冲突

人最不愿意服老,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已经过时,无形间这就成了最大的障碍。Tim做了多年的设计主管,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最近公司进了一批90后的新人,老板让他好好培养。但工作中新旧理念的冲突、理念的相差甚远,让工作难以继续,为此老板开始怀疑他的管理能力,弄得他狼狈不堪。

「职业规划师建议」

职业规划永远不会太晚

职场上惨烈的竞争,让70后中年受阻。七大危机让他们的发展举步维艰,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一生中扮演角色最多、负担最重的时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却无路可寻。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统计,参加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的学员中,超过60%的学员是希望通过学习解决自身职业发展问题的70后。他们的问题都很相似:工作没有成就感,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发展卡在瓶颈处一系列问题已经困扰他们很久。在CCDM课程的学习中,有人找到了全新的职业定位,成功转型成为了优秀的职业规划师,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个人价值;也有人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去化解原有的职业发展问题,成功突破了发展的局限。

对于70后面临的种种发展症结,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中年期的职业发展问题更需要及时解决

人到中年,不像二十几岁时那么有干劲、有激情,遇到问题都选择隐忍和妥协,但巨大的牺牲却没有换来现状的改变。任何时候做职业规划都不晚洪向阳说,碰到问题就要解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一起克服困难。如果只是回避和绕开问题,只会加重危机。洪向阳建议,与其被动等待拖延时间,不妨向专家求助,用专业的方法来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梳理现有职业资本找到新的起点

工作十几二十年,已经是职场上的资深人士,多少有些积累,比起挖空心思到新的领域中去冒险,不如重新梳理现有资源、技能和经验等,将它们重新规划和整合,找到更能施展实力的舞台,让个人资本发光发热。

第三,保持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发现新价值

有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很难保持学习的状态,但不管是经验还是技能,在这个经济和信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知识和技能的生命周期在逐渐缩短,人至中年,更是需要为事业发展不断补给新鲜原料,适当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技能,还能让自己的思路和视野更加开阔,以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生漫长的几十年中,职业生涯的所占的时间跨度最长。在人生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之时,70后普遍面临着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职业危机,包括晋升、巩固地位等。向阳生涯建议身陷危机中的70后,及时通过职业规划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尽早使工作和生活平衡,进入人生完满的新阶段。

开创你的第二人生路?


世界上有太多事情要做,公务员,收银员,程序员,服务员,甚至飞行员。不管我们是谁,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从事着也许枯燥但有用的工作,不能摆脱官商的模范生活。但是想想看!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职位上工作,那将是多么可恨的事情啊。因此,总有一些人无法忍受无聊生活的束缚,想要过第二次生活。

开创你的第二人生路?

第二人生是什么?兼职工作,一个部分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甚至是一个不知名的情感故事,简而言之,它与平时不同。

加拿大有一个年轻人花了一年时间尝试超过50个不同的工作。他曾在各种工作中尝试各种职业,如电视演员,媒体记者,电台主持人,餐厅工作人员,奶农,瑜伽教练等。住了一个星期,收获一小会后,去了下一个帖子。有人说他很乱,有人说这很有趣。而他本人,只希望通过这次经历,他将判断他最适合哪个行业,并为慈善组织筹集资金。在我看来,这可能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次冒险,但它将成为他生命中的首都。

第二人生在哪里?每天我们都向公司的同事点头微笑。他们可能有自己的第二人生,不管他们的规则如何。我有个女大学生喜欢唱歌。她曾是校园里的一名获奖歌手。现在她是白骨精,月薪超过10000元。有一段时间,她跑到酒吧晚上唱歌,代替了一个度假的常驻歌手。她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她担心自己是否能做到,但她怎么知道呢?

于是,她开始尝试在白天做白领工作,在晚上成为一名歌手,每天在她的家庭作业上写歌词和伴奏。我们没有闲着,在花使者的旗帜下,到酒吧听她唱歌,场面非常热情,音乐她比平时更漂亮。不久,当这位歌唱家从休假回来时,她就结束了她短暂而美丽的第二人生,回到了九到五的正常生活。她的结论是:站立和唱歌非常疲劳,但真的很有趣!

第二次生命并不意味着背叛第一次生命。相反,它通常是对第一人生的有益补充。只有通过尝试,你知道你想要什么。

最近,我的好朋友熊也有开始第二人生的想法。她的梦想是在业余时间开一家贝尼兔袋店。所有出售的袋子和衣服都涂上了一只可爱的粉红色兔子。当你想到她的想法是幼稚和荒谬的时候,她抛出了很多开店的理由。首先,与服装、珠宝店相比,面包店需要更小的店面,店面布局难度不太高,分销和记账相对简单,操作方便。这种省时省力的操作方式适合于全日制的业务。她工作很忙。第二,启动资金和商品成本能够持续。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网店来弥补成本。第三,她爱贝尼兔没有其他原因。这是最大的原因。

是的,只有爱,你才能过第二人生。否则,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千家万户。

沪上白领视培训师为“第二职业”


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再做一份收入不错的兼职工作,成为很多职业白领的选择。如选择代理记账、兼职广告策划设计、培训授课、做咨询顾问等等,这其中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培训师。

随着2008年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培训师国家资格认证的推出,很多职场白领考取该认证后,利用工作闲暇,给企业兼职培训授课,一天有三四千元的课酬收入,成为2010年职场白领圈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培训师职业,究竟有何魅力,吸引如此众多的白领族追捧?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实战的培训师

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企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欲在市场中获胜,有两大决定因素,第一,企业高层能够根据市场,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第二,要有高素质的员工确保战略的贯彻执行,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培训对提高员工素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训师就起到这个作用。

培训师又称为企业讲师,培训讲师,是指根据企业需求和自己专业胜任力开发相应课程,为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授课,达到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工作绩效目的;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个范畴。

一提到培训师,一般人都会想到那些大学教授,培训大师,似乎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这个实际上是对培训师认识的一个误区。不否认这些这些教授、大师的专业度,但因为他们往往与企业脱离太久,只是传播一些理念,但现在的中国企业几乎不缺理念,而是缺乏真正能够分析企业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提供解决之道的实战技能型培训师。

目前企业界对实战型的资深培训师的需求极为旺盛,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全国企业至少需要300-500万名培训师,上海培训师行业协会讲师课酬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实战型培训师给企业做培训,一般每日(6小时)课酬不低于4000元(中国人力资源前沿网旗下负责企业内训的合拓培训。合拓咨询机构,付给合作讲师的课酬不低于5000元/日)。

白领阶层,最有可能成为实战技能型培训师

上海的白领阶层,多是这样一个群体,工作经历在五年以上,大多在本科以上学历,在企业中做到中高层管理或主管职位,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年的职场阅历,累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最明白在该领域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这些多年积累的管理技能经验,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成为白领阶层走向培训师职业的资本。

掌握了成人培训技巧的白领阶层,一方面将培训技能应用于所服务公司,培训下属,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团队领导能力;另外一方面,根据培训市场的需要,结合自己胜任力,开发一些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利用周末时间或节假日,去企业或培训公司兼职授课。

作为上海人力资源培训第一品牌机构中国人力资源前沿网,从以往的培训师学员看,多数选择了双栖型发展道路,即一方面做好所服务企业的公司,继续积累实战经验;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发课程,创造机会兼职给其他企业培训授课,这个实战模式也成为人力资源前沿网企业培训师项目的一个定位。

培训师无论从市场需要还是从收入前景,都比较诱人,那么如何成为企业需要的实战型培训师?王伟杰先生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提出了四点看法:第一,做好课题选择的方向定位,做一定领域的专家

专业力很重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在一个领域内顶级成就,就很不容易了。培训师更要求专业度。理智的企业主,往往都选择真正懂行的培训师。

王伟杰先生建议,作为职场白领阶层,一方面要在企业内多经历一些事,增添一些阅历,同时更要形成自己的专业度,进而在专业度方面形成权威度和知名度,如,有的人选择人力资源作为主攻方向,有的选择销售,有的选择商务礼仪,有的选择财务,等等;

精通了一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就形成了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就不用担心无用武之地。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第二,分析该领域内令企业头痛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培训师最受欢迎

课程开发专业方向的选择,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企业需求,再一个是自己的胜任力。不明确企业需求,课程开发出来也卖不掉,实现不了自我价值;符合企业需要,但自己又不擅长,也讲不好这个课;所以这两方面都要兼顾。

那么什么是企业需求呢?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企业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培训需求的根源,所以,有志向兼职企业授课的职场白领,在实际工作中,要留心分析你所选择的课题方向,在企业中,往往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哪些原因是决定因素,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把这些想明白,离成功培训就比较近了。

第三,通过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做到师出有名

培训不同于演讲,也不同于教育,其服务对象是有自己主见的成年人,培训的本质是一种说服和引导,理念传播;因而,培训师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培训技巧。目前,国家为规范培训师职业,推出企业培训师国家资格认证(上海依据国家标准,制定了更高要求的培训师认证,,建议有志于从事培训工作的职场白领,通过培训师专业学习,获得相应的培训师资格认证,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知识体系更系统,明确企业需求在哪里,另外一方面,在做培训时可以做到师出有名,更有底气。

第四,勇于展现自己,认识更多的朋友,积极开拓授课渠道

明确了企业的问题和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胜任力开发课程,通过培训也具备了培训师专业讲演能力和技巧,国家资格认证,余下的就是积极创造机会去营销课程。

王伟杰先生认为,一个人在职场上要想获得晋升,在事业上出人头地,就要勇于去展现自己,讲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一点对于培训师尤其重要。要有开放的、平和的、坦诚的、谦虚的心态,白领阶层兼职创收,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能力的升华,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建议有志于更高层次发展的白领一族,多参加一些专业沙龙,一方面多向同仁学习,另外一方面,也要多认识一些真诚的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发展的机会,像中国人力资源前沿网培训师班不遗余力的每周举办一次专业培训师沙龙,提出团队化学习和协同作战理论,就是这个理念的体现。

IT行业的职业细分 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发[2]


2、市场,这大约是最多的,往低里说,电脑城的谈单员,就是市场,往高里说,华为、Cisco的地区总裁,其实也是市场角色。市场根据个人经验,又分为Sales和Marketing,前者是简单的客户成交服务者,即客户准备购买,完成买卖手续,协助送货什么的,Dell那边的电话销售小姐,大约就是这个角色,由于Dell是定制,因此她们还需要下订单。后者就是属于较高层级的销售人员了,可以引导市场,引导客户,促成交易。

一般说来,市场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很少有朋友是天才,上来就可以做到Marketing的,都是从Sales先入手,慢慢练,这个过程,可能比一个程序员走到架构师还难,很多销售人员,做一辈子,都做不到Marketing的,不信,去商场看看售货员,公交车的售票员,都是Sales.

这里说说广告,广告我的理解,就是Marketing的一个分支,吸引眼球,吸引客户,促成交易。

我们经常说,每个行业都有英雄,其实市场中,Marketing就是英雄,一般说来,走到这一步,就可以站在这个行业的巅峰,出去讲课,拿最高的佣金,享受猎头挖角的快感等等。不过,很难的,有句话请大家注意,这个世界上,99%的销售人员,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说的就是这个问题,那1%才是Marketing.

通常情况下,开发人员瞧不起市场人员,总觉得对方是耍嘴皮子的,但市场人员同样也瞧不起开发人员,总觉得这帮书呆子不创造价值。呵呵,大家别生气,大多数公司,把研发单位,看做最大的成本单位,只花钱,不创造价值的,虽然我们设计了产品,但公司的财务上,这部分是没有价值的,产品价值是在销售出去以后才体现出来,因此,财务上看,研发部门总是赤字一片。

其实,真正厉害的市场人员,我们研发人员还是要尊重的,要知道,一个研发人员要成名成家,其实很容易,随便什么东西,攻克一个难点,出几篇论文,出一个产品,这个研发人员就可以在公司里面牛起来了,一个研究院,至少20%~30%都是这种牛人。但是,市场要能做到Marketing,前面说过,1%,可能都不到,你说这帮人算不算精英?

IT行业的职业细分 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发[3]


3、技术,终于说到技术了,这是最奇怪的一个职业,本来没它的,但就是出现了这个职业。其实技术在国外,应该叫做Service,即技术支持。

技术,往低里说,电脑城的拼机器的,也是技术人员,通常由谈单员兼任,谈单员通常由大学生勤工俭学兼任,呵呵,一起练了。再往上,客户那边送货,把包装拆开,技术,联网,技术,调试网络,技术,再大了,这里说句话,希望大家不要见怪,网络管理员,其实也是技术。

以前有段时间,MCSE很流行,我也去考了一个的,但是,后来发现,研发单位招人,根本不看这个,因为这个学习的是如何操作机器,而研发是设计机器以及操作模式,让别人操作。CCIE也是啊,因此,当时很多说法其实是有点误导,说学了这些证书可以不上大学,成都还出现过一个娃娃,高三毕业考过了MCSE,就不上大学了的事情,现在不这么说了,因为毕竟上大学才是王道。光靠这个证书,是吃不了一辈子饭的。

在华为,迈普,技术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负责给客户送货,因为他们出路由器,安装配置有一大堆事情,电信局又是大牛,人家才不会去管这个事呢,厂家来人解决。顺便说一句,电信局守机房的,也是技术。

原来没这个职业,就要研发人员兼任,因为这毕竟是个技术活,不过,久了研发人员不干了,天天出差,还做什么研发,老板也不干了,因为研发人员工资高,在大家看来,连连线,配置几个IP地址,这不复杂,如果用研发人员干,成本太高了。

喏,就这样,一个独有的职业,技术,在IT企业被定义出来,这部分主要找一些较为低端的人才,二本啦,三本啦,自考啦,总之,我看见很多年轻的朋友,希望进入IT业,没有本钱,不会做老板,也进不去一些大型公司的门,一般选择,就是在电脑城做技术起步。

现在很多系统集成公司,他们定义的项目经理,和研发单位的项目经理不太一样,其实也是技术,这类公司一般都是经销商,不是制造商,自己没有产品,靠代理别人的产品再销售来获取利润,一般说来,渠道这个词,就是指这类公司。这些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工作就是看,我代理了哪些产品,哪些产品利润高,我怎么给客户报方案,把利润高的产品设计进去,等等。

这里面其实也有设计工作,但是,显而易见,这部分设计工作和前面的研发架构师的设计,是两个层面。

当然,这里有两个特例,一个是目前很多中小型,做网络应用的架构师,他们也有这个设计部分,这些企业一般都是项目制,没有自己的产品,每一单都要定制开发,这类和前面的系统集成设计有一定类似,因为很多项目包括了设备采购什么的。

另外一个特例就是系统集成设计,通常就是Marketing的活,因为自从IBM提出卖服务的概念以后,给客户交钥匙工程成为主流,大家都说自己是解决方案提供商,因此,Marketing通常就是采集需求,利用本公司产品或者代理的产品,组成解决方案,一体化提供给客户。

因此,从职业发展途径,技术一般说来,也可以走到Marketing.通常Marketing有两个产生渠道,Servicer技术,或Sales销售。

当然,这里也看出技术这个职业的短板,因为Marketing毕竟是销售为主,因此,销售能力占主导,技术人员由于长期和机器打交道,因此,恐怕也是机器脸居多,卖东西能力很差,因此,技术能转成Marketing的,更少。

当然,也有技术人员转回来做研发的,不过,也很少,起码我没有看到什么成功的案例。

4、管理,这里就简单说啦,一般说来,管理本身是抽象的,并不是IT业的管理,一定只能从IT业产生,或者一定只能管IT业,IBM的总裁郭士纳,就不是IT业出生,管理的英雄们,例子就太多了,他们有个统一的称呼,职业经理人。

前面说的几种,总的来说,都可以最终成长为管理,不过,管理也是最难的,一来人是最复杂的,不像机器那么好打交道,二来,管理要看运气,单纯说水平不行,得老板看得上才行,你说是吧?

因此,研发,销售,技术,要想成为管理,这个成功率,一般不高于1%的,不信,数数你们公司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比例,或者,学校里面老师和学生的比例,虽然这不准,但基本能说明一点问题。

5、生产,这个岗位其实各公司都有,不过大多数老板不承认,员工也不愿意承认,呵呵。

大型公司,如华为、Intel等,以生产硬件产品为主的,基本上都有生产部,记住啊,这个生产部很重要,生产,仓储,物流,基本都在这一块。

千万别小看生产,目前生产线上的工人,由于要开贴片机什么的,基本上都要大专学历,还要培训的,我不想明确建议,不过,有些目前找工作特别困难的同学,不妨考虑一下这类大型企业的生产岗位。

大型制造业,如美的,海尔等,他们很多管理层都是生产线上下来的,生产线上也不都是工人岗位,很多生产工艺师,工装设计师什么的,都需要设计这门工作,如果一个学历较高的人进入这个部门,只要自己肯努力,其实也很容易出头,毕竟周围的竞争对手太低了,呵呵,比起研究院来说,要容易得多。

6、其他,这就太多了,老板就属于其他了,呵呵,创业也属于其他,由于这部分不带普遍性,就不多说了。各级行政人员,如财务,秘书,都算其他吧。

上面是我的一点总结,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到招聘会时,也可以按照这个分类问问面试官,你们这个职务,是研发职务还是生产职务,呵呵,可能某些小公司的面试官会被你问住。

IT行业的职业细分 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发[1]


我在IT业很多年,也仔细分析过IT业的职业构成,就我的了解,其实IT业也在细分,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1、研发,包括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发,就好比我们大多数朋友,在一个公司里面完成项目开发,或者定制产品,一般说来,软件研发基本上就算产品的设计者和制造者,硬件研发,只能算设计者。因为后面还有生产环节。

通常研发岗位,包括RD,QA,以及配置管理员,架构师,小组长,项目经理,研发助理等,就是研究部分所有的职位。部门经理一般我没有计算在内,感觉部门经理管人,应该算管理岗位。不过有些小公司,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甚至架构师,都不分,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中RD,就是我们说得最多的设计人员了,以后估计大多数都从这里起步,当然,做QA测试的也不少。

RD这个词有讲究,就是设计和实施,是两个意思,设计,是决定一个东西怎么做,实施是把它做出来,我们刚开始,可能都是先做实施,慢慢走到设计,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等等,如果做得好,以后慢慢专门做设计,就是架构师了。

软件人员一般RD不分,设计者通常就是实施者,因为基本上程序敲完,产品也就出来了。硬件人员则不同,一般就是设计者,以及第一轮白盒测试的QA,自己测,当产品测试稳定,定型,就可以交给中试部进行产品测试,最终上线贴片生产。

QA,这里面一般细分为软件测试和产品中试,像华为、迈普这类大中型企业,以生产硬件产品为主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中试部,中试部简单说,就是专门测试硬件的,比如各种静电测试,温度测试,跌落、震动测试等,为产品最终上线做准备。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对软件测试熟悉,对产品中试可能不太熟悉,不过差不多就这么多东西。

软件研发通常还有个角色很重要,就是配置管理员,一般小公司没有这个角色,由负责的测试人员兼任,大公司会专门设置这个角色,并且这个角色还有商业秘密保全的功能。

我们软件人员开发的产品,在自己的机器上,一般叫测试版,只有提交到CVS或SVN等版本管理系统,才叫产品,测试部不是从我们手里拿软件去测,而是由配置管理员在中心服务器上,将软件产品从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生成安装程序包,然后发给测试部,测试部测试完毕,返回测试报告,公司领导签字后,以后软件产品的发货,就是配置管理员负责发货。

大家明白了吧,这里面很严格的,在大公司,软件一旦投测,如果RD发现有个小bug,小公司可能打个招呼就改了,项目控制流程上看不出来,但在大公司,必须发文,说明上一版本作废,然后重新发测试申请,重新提交代码走流程,项目流程上就记录,废版一次,以后就是扣工资的依据。因此,大公司的程序员一般比较严谨,发版测试很谨慎,就是怕出现这类bug,这样的缺点是对市场的反应不够灵敏,可能客户提交一个bug,RD改只要几分钟,但是流程要走一两天,但是好处是产品质量有保证,每个人的工作结果都记录在案。便于管理。且程序外泄几乎不可能。

我以前有篇文章说,国外很多程序员,可能在一个公司工作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服务的计算机,就是这样的,RD都在终端工作,自己本地测试好了,提交到中心服务器,由配置管理员负责最后的编译和提交。

职业规划之挖掘你的第二人生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可干的行当,公务员、收银员、程序员、服务员、甚至飞行员。无论哪个员,我们都是社会上的一员,从事着一份也许无趣但很有用的工作,摆脱不了公事公办的样板人生。可是,想想吧!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座位上工作,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恨的事情啊。于是,总有人受不了枯燥生活的束缚,想要活出自己的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是什么? 一份兼职的工作,一处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甚至一个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总之,它就是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你。加拿大有个小伙子,花费一年时间来尝试50多种不同的工作,他尝试过电视演员、媒体记者、电台主持、餐厅员工、奶牛场工人、瑜伽教练等五花八门的职业,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停留一周,小有收获后又奔赴下一个岗位。有人说他是胡闹,有人说这样很好玩。而他自己,只是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判断自己到底最适合从事哪种行业,同时为慈善组织募捐资金。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冒险,但必将成为他回味一生的资本。

第二人生在哪里?我们每天在公司里点头微笑的同事,别看他们个个中规中矩,没准儿都有自己的第二人生。我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大学女同学,以前是经常拿奖的校园歌手,现在是月薪过万的白骨精。有一段时间,朝九晚五的她居然跑去顶替一位休假的驻场歌手在酒吧唱夜场。她从没有过这种经验,很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得来,但不试怎么知道呢?

于是,她开始尝试白天做白领,晚上当歌手的双重生活,每天的功课是塞着耳机狂记歌词和伴奏进点。我们也没闲着,打着护花使者的旗号去酒吧听她唱歌,现场反响甚为热烈,音乐中的她比平时更美。不久,那位歌手休假归来,她也结束了这短暂而美好的第二人生,回归朝九晚五的规矩生活。她的总结是:站着唱歌挺累,可真有意思!第二人生,并不意味着对第一人生的背叛。相反,它往往是对第一人生的有益补充。只有尝试了,你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最近,我的好朋友小熊也有了开创第二人生的想法。她的梦想是利用业余时间开一个贝尼兔包包专卖店,出售的所有包包和服饰上都画着一只粉红色的甜蜜小兔子。当你刚要觉得她的想法幼稚可笑时,她却抛出了开店的一大堆理由:首先,与服装或饰品店相比,开包包店所需店面较小,店面摆设的难度又不太高,配货和记账也相对简单容易操作,这种省时省力的经营方式正适合还有正职工作要忙的她。其次,开包包店的启动资金和进货成本可以承受,万一经营不善也可以通过开网店等方式尽量收回成本。第三,她热爱贝尼兔,不需要别的理由了,这就是最大的理由。

没错,只有热爱,你才能够活出第二人生。否则,什么样的人生都是千篇一面。

全球化下的职业趋势


Catch the opportunity of global这是一家著名的投资银行印在校园招聘宣传册的标题,它并不是一句空虚的口号,而是事实!大多数人认为全球化是很宏大的事,只和那些跨国公司巨头相关,自己根本就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进这些大公司,全球化与我何干?你可以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看看衣食住行中使用到多少来自不同国家的东西。现在我的身上穿的衣服有三分之一是外国品牌的,使用的电脑是dell,记事本是韩国的,上下班坐的地铁是德国设计,晚上用日本产的电视看美国的总统大选新闻。当然我指的是品牌,其实他们大多数都应该是made in china这就是全球化。我不崇洋媚外,但已经身不由己地被全球化的商品包围。而我们的工作同样身不由己嵌入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初中毕业就开始混社会,现在也找了一份外企的工作。他的工作地点是网吧,工作内容是打游戏赚网游虚拟货币。网费可以向公司报销。每月只要赚到一定数额的虚拟货币有600元的保底工资,超额完成的部分还能提成。平均一个月能拿到八九百元,在当地这算是中等偏下的收入。聘请他的是一家韩国网络公司,公司找人在中国生产虚拟货币转卖到韩国,从中赚取差价。据说代练已经是一个发展势头迅猛的国际化产业,全球虚拟货币交易市场上大约90%的游戏币在中国被生产出来,每天有价值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国际虚拟货币从中国出口。
谁能想到外企上班原来可以这样?这只是全球化下职业的一个缩影,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外企员工,哪怕是世界500强的员工还不是一样?他们参与了全球化的分工,只是国际产业链中的一个小环节。
全球化对职业产生影响的第一波是产业转移。从1950年开始,发达国家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首先是美国所淘汰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日本,日本后来又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 1980年后期,全球再掀产业转移的高潮,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中国成为主要目的国之一。数字显示,近几年全球重化工业,主要是汽车、化工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第二和第三波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好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邂逅,造就中国长达30年的经济腾飞。发展到今天,中国也同样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
全球化对职业产生影响的第二波是服务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得以实现。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将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商业形式外包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去完成。所谓外包是指一个公司将自己的某项业务流程让一个第三方服务商来执行或者管理,公司或企业可以透过外包策略,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解决内部非核心工作,临时项目及短期需求。最近外包战略发展的动向是将业务流程的高端离岸外包到低工资国家,这个新的过程称为知识流程外包(KPO)。这个外包过程涉及到要求领域专业技能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流程。比如生物医药的研究、数据分析和挖掘等等,如果美国公司把此类工作交由印度的专业人员来做,能够比在美国做节省50%的劳动力成本。

如何利用心理效应,打造你的“职场招牌”


店铺的兴旺借力于一个夺目的“招牌”,产品的热销有赖于“品牌”的价值,职场中,你想过“职业口碑”“职业品牌”的价值吗?这才是通行无碍的真正职场“通行证”。

品牌是价目单。打工皇帝,打工女皇不断涌现,他们的个人品牌已经和薪酬状况直接挂钩了。如同职业球员、演艺明星的转会一样,品牌就意味着身价。

品牌是广告语。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个人品牌的打造直接和个人的职场定位密切相关。“我是谁”,“我的关键词”是什么,突出的是自己的某项职业优势,亮出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信用证明。马云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无论获得投资还是投资他人,无不与其个人品牌的经营和信誉关系重大。

在国外,人力资源公司Kelly Services通过对加拿大地区1.5万名员工开展调查发现,通过发展个人品牌来自主控制自身职业发展路径的加拿大员工数量成明显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更多地开始思考着怎样提升自己的个人品牌并变得更加杰出” 。

在国内,职场品牌的打造在自由职业者这一群体里体现比较充分。他们在职场中更加重视自己品牌建设和营销,通过形象包装、网络推广,适宜地参加公关活动等形式,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也开始纷纷关注个人品牌的建设。

职场品牌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品德、个性,特有的能力、形象气质所构成的,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人的职业形象。树立自身的职场品牌,基于对自己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了解自己区别于他人的职场风格所在,盘点自己的职场筹码。

1、 你有哪些优质的职业背景?

2、 你最核心的职业能力是什么?

3、 你最有魅力的个人性格特点是什么?

4、 你最擅长和最喜爱的工作是什么?

5、 别人有难题时,会第一个想起你吗?

6、 你对组织、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树立自己职业品牌的过程,是一步步积累自身资源的过程,也是一步步经营自己江湖地位的过程。打造品牌,不能一蹴而就。运用心理效应,紧紧抓住职场的眼球,轻松树立起自己的职场品牌吧!

首因效应,没有第二次机会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俗称第一印象。我们在职场中,给雇主、给客户、给同事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初次接触中,我们就需要把自己的职业形象旗帜鲜明地展现出来。

视觉效应,可视化的印象管理

向受众直观、生动、形象地传播印象,从而使受众简明便捷的接收且记忆生动深刻,称之为视觉效应。视觉效应告诉我们,别人看到什么很重要。我们的职业着装,我们的一张名片,我们的办公桌如何布置,我们的表情手势,都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权威效应,给自己的职业能力充电

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让自己的某项专业能力处于领先水平,让自己成为某项技能的专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且非常牢靠的品牌管理策略。

刻板效应,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关键词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如果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你不妨让它在别人心目中“刻板”下来,一提起某个关键词就会想到你,一提起你,就想到某个关键词,这将成为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优势。

接触效应,适时的为自己曝光

接触效应又称曝光效应、多看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你可以参加行业聚会、专业沙龙,加入某些群体组织,有目的的在一些场合让自己不失时机的曝光。正所谓混个脸熟很重要。

光环效应,对重要项目重点投入

某项重要事件,会对人们的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一些重要项目、重点会议、重要场合,你要额外地关注了。漂亮地完成一些经典任务,取得一些可圈可点的工作成果,将成为你未来职业道路上的谈资,为你加分。

睡衣效应,选择有品牌的雇主

睡衣效应也称狄德罗配套效应,是说有人送了你一件高级的睡衣,你穿着走在家里,就发现,哎呀,我的旧地毯似乎要换掉了,这地毯和我的睡衣是多么不匹配啊。树立自我职场品牌,也要考虑到身处的环境是否和我们想要建设的个人品牌匹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选择优质品牌的雇主,也可以为我们的个人品牌增值多多。

破窗效应,关键时刻不能露怯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 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样,你的职场品牌一旦出现瑕疵,需要及时修复,否则后患无穷。

相似效应,向某一知名品牌靠拢

最简单的就是模仿喽,如果你还是一个职场菜鸟,品牌建设才刚刚开始,不妨就找到一位你向往的理想的职业人士——当然,他最好是具备知名度,美誉度都颇高的职场品牌。你向他靠拢就好了,先模仿,再创造,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当你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投简历来找工作,恭喜你,你的职场品牌已经初步打造完成了。

当你开始频繁接到某个行业或某个同类岗位的猎头电话,恭喜你,你的职场品牌定位在逐步清晰了。

当你的名字已经开始和你的薪酬身价挂钩,啊哈,你的职场品牌已经开始焕发出生命力了。到那个时候,升职、加薪已经通通是太OUT的话题了。你已经可以获得真正的职场自立了。

期待吗?那就快快行动吧!

“热专业”遭遇“冷就业” 法学毕业生就业率倒数第二


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信息来自于近日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而到了高职高专法律大类,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29%。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多人在问:缘何会出现今日这般局面?

法律专业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让用人单位觉得一些法科毕业生不可用

临近毕业,就读于北京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肖复告诉记者,全班就业情况确实像那份就业报告所言不太理想。

除了上研究生(论坛) 的以外,全班目前签约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签约的大都是去公司从事服务或文字工作,与法学专业基本无关。肖复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无所不在,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同时因种种原因却导致法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王耀是北京一家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原来没有考虑过要聘请专门的法科专业学生,但后来由于连续引入了几笔规模较大的投资,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开始考虑招收几个专门学法律的学生,这样,陆续来了一些人,但都不理想,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们走了。王耀说。

在试用这些法律专业学生时,王耀发现,诸多问题让他觉得这几个毕业生不可用:

首先是本身所学的法律专业功底不够扎实。来这里的学生包括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很多法律专业上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

作为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应具备哪些素养


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应具备哪些素养?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技术与知识,有些素养也是应该具备的。可以说学历是成为医生的敲门砖,职业素养是保证走得长远的重中之重。对此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小编为您整理医生应具备哪些素养相关资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来看看。

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应具备哪些素养:

保持快乐,杜绝抱怨:作为刚工作的年轻医生,一定会有很多事情让自己觉得无法掌控,容易产生抱怨。但是抱怨容易使自己显得很丧,其实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与积极的建议和行动相比,别人听到你的抱怨并不会去做改变,所以抱怨完全改变不了现实。

抱怨了却没有改变,会使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差,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在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之前,少抱怨;而在你有能力改变之后,也就没必要抱怨了。

保持求知欲,保持好奇心:从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入职走上临床,独立承担责任,会发现工作模式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查房、写病历、值班,很容易让人丧失进取的愿望。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

尤其对于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临床一个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抓住了,想办法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就有可能获得一个突破。

对自己来说,保持好奇心,可以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让自己持续提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应具备哪些素养为您梳理完成。坚定自身,减少抱怨,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调整好心态,你就会在医生这一行业做的游刃有余了。

中国银行职业规划


所谓的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

所以,未来不是只靠幻想的,美好的人生不仅需要我们从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出发,从每一个现在开始,而且更需要有一个谨慎完备的规划。一份适合自己的规划就如同灯塔一般,指引我们通向金色胜利彼岸。

一、自我分析

客观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通过结合职业规划测评分析报告以及自我评测等分析方法,我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职业兴趣

我喜欢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之类金融性质的工作。

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从事银行以及证券之类的工作,除了善于沟通,交际能力强之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的流程、股市的涨跌、证券的一些基本特征等知识。因此,在职业能力方面,我会努力集中精力在这些点上,在工作中尽心、尽职、尽责。

3、个人特质

我的个性十分随和,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和睦相处。我能够不厌其烦的做一些枯燥且麻烦的事情。有同情心,善良,喜欢关心帮助他人,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

4、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不同职业进行的心理倾向体系,它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每种职业也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特性的评价和取向是不同的。

在银行、证券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价值观也就是我的职业价值观,应该富有热情,将顾客的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要耐心热情并微笑着面对每一位顾客。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现在所主修的是管理学,另外又修了双学位即金融学,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资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国内分支机构。

(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四)央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六)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七)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证券事务代表等。

目前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我认为对于金融学及相关学科的人来说,我认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尽管众所周知,美国华尔街的无数大的银行在08年金融危机中极少幸免,致使许多昔日高薪人士现在处于失业状态,可是大家也许忽略了这个问题,每次经济危机,最先感知和影响的是金融,而最先走出危机,迅速恢复的也是金融业,那时急需的通过本次危机吸取教训,建立更完善的金融体系,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认为,未来几年内,仍是金融学者展现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且,只要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实践储备,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势下,都会有所作为。

三、职业分析

个人职业选项: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国内分支机构的柜员。

(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

(三)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代表

选择的理由:SWOT分析

首先,从职业规划测评分析报告以及自我的个人因素来说,我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强,善于分析思考问题。我所选择的这些职业,无一不需要深刻的洞察能力和紧密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比较有优势。这些专业都是和金融学(即我所学习的专业)对口性很强的专业,我通过大学或是以后研究生阶段充足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其他非专业的求职者来说,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其次,我所选择的职业,在目前看来是社会上收入处于中上层次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有利于自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始终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做社会的人才。

相关文章推荐:

1.银行员工职业规划

2.银行柜员职业规划

3.银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4.中国银行职业生涯规划

5.关于中国银行职业规划

6.银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书

7.关于银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8.银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

张晓楠《就是要看清梦想的样子》第二届做自己论坛


大家好。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称为神秘嘉宾,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性格特别直率直爽的人,别人都说现在的女生要招男生喜欢一个重要的素质是神秘,很多人就是因为我太不够神秘,傻大妞,所以我到今天还单着。之所以把我称为神秘嘉宾,我跟古典说,谈理想我特别喜欢,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践行自己的理想,而我的工作性质没有几天是在北京呆着的,我不敢保证到时候那一天我是不是在北京,能不能跟大家来做分享,所以古典想出了一个办法,说这样吧,把你定为神秘嘉宾。其实我一点也不神秘。

刚才听了古典的分享,我也感触特别多,在最初他做新精英的时候我就跟他交流,我说我觉得你做了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你这样的努力,这样的工作,让我们每个人还相信梦想,让我们每个人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时候相信自己还依然年轻。所以我也跟他做了刚才他提到的这个约定,只要有时间,没有时间创造时间我也希望可以每年有新的东西跟大家来分享,我这一年作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好,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也好,对于青春理想奋斗的感悟。

我叫张晓楠,去年也跟大家分享,上一次我的演讲题目是《就是不想负了青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就是要看清梦想的样子》。我之所以喜欢用“就是要”开头,我觉得既然活着,既然年轻,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自己要怎么样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态度,所以我依然用了“就是要”。

关于我,我简单说两句,我可能也是不按照大家传统概念里面,做一个工作很长时间,工作了十来年,换了不少工作,从最早在新东方做托福老师、部门主管,再到后来去美国读书,回来之后开始践行自己做主持人的梦想,现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做新闻调查栏目。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我一直想问自己,也想问大家,你能不能绘声绘色的描述你的梦想。我们经常说我有一个梦想,当我们更深入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会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妈妈在学油画,她昨天跟我讲,他们班上有一个小女孩,22岁,也在学油画,他们两个也在聊梦想,一个60岁的人和20岁的人聊梦想。那个小女孩说,她的梦想是下辈子能够做一个海参。那个小女孩胖胖的,我妈妈问她为什么想做海参。她说我每天都很困,如果做海参,可以早也上睡觉,晚上也睡觉,所以梦想是做一个海参。前些天我看了一个很好看的电影,是讲一些年轻人,从88年讲到20xx年他们这30年青春的经历,叫《岁月无声》,这个电影里一个女孩问男孩,你有梦想吗?这个男生说有。女孩问你的梦想是什么?男孩说娶你。这是他们十几岁的梦想,当然大家知道青春的梦想总是容易破碎的,最后这个梦想总是没有实现。但是在听到一瞬间的时候,我必须承认我被触动了。曾经有多少我们年轻许下的梦想在未来落实、践行并且实现它的的。可是在实现梦想之前,你一定要先清晰的描绘出你的梦想是什么,而且我加了一个形容词“绘声绘色”的描述,这里有两个意思,你是不是可以具体说出梦想的每一个细节,不是说你要做什么,而是前面加上很多定语或者形容词界定这个梦想,是否你的梦想有细节,因为我始终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有细节的梦想才是有可能落实并且实现的梦想。第二个,绘声绘色,当我跟很多人聊他的梦想的时候,他说的非常胆怯,他的声音非常小,似乎连他自己都不太相信他这个梦想是不是可以去实现的。当然我也特别喜欢曾经有人说过的话,不被嘲笑的梦想是不值得去实现的。如果你有梦想,你是否敢大声的说出来,并且绘声绘色的去描绘它呢?

你拥有怎样的梦想你就会获得何样的人生。当然这个前提是你真正愿意去落实去践行你的梦想。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参加一个体育考试,叫立定跳远,那个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当时立定跳远在沙坑旁边有一个线,有1米6、1米7、1米8的线,我在练习的时候,如果我盯着1米6的线只能跳到1米6,但是我盯着1米9的线的时候,我跳的总会比我想象中远。所以梦想总是你稍微蹦一下才能让你觉得刺激,也才有持续动力落实。而当你踏上梦想旅程的时候,可能最终你会获得你想要的人生。

Passion,这是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特别爱说的一个词,要实现梦想必须要有激情。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或者仔细观察过激情这个词,它的词根是由什么词构成的。我们不防再来看下面的词,compassion,这个词是有同理心,同情怜悯的意思,这个词有一个共同的词是passio,这个词的原意是受苦、疼痛,你会发现你的激情原来是必须要有疼痛,必须要有受苦过程才能构成你激情的一部分,而compassion,前面的com就是跟谁一起受这样的苦,才表示你真正同情他,也真正获得这样的同理之心。所以如果你有梦想,如果你有激情,可能你需要的更多的是做好受苦受难的准备,而不是总做着衣锦还乡的梦。

放弃享乐,走入孤独。当你选择践行梦想的时候,我自己特别喜欢对自己说的话,我有一天忽然想出来的,当你想走出平凡的时候,你必须先走入孤独。如果你承受不了孤独,甚至享受不了孤独,每天你在嘴上说着梦想,在笔着做着你的计划,可是你每天依旧在不停的微博上浏览别人的照片,在微信上不断看群里人说什么,在QQ空间里面不断的看着这些,这些会占用你非常多的时间,我们是需要途径获取信息,但是你是不是花在网游的时间太多了,你是不是花在离你梦想太远的地方太多时间了?我记得我在新东方的时候,当时短期的目标就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并且如果能够尊重的老师就最好了,所以那时候我的人生状态就是每天从早上五六点钟出门,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回家,连续讲12个半小时的课,而我也是一个不愿意做着讲课的人,因为我觉得站着我才有足够的激情,也表示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所以那时候我的人生基本上是每天都能看到北京天没亮是什么样,也看到北京彻底黑下来以后什么样,那是我那个时候的人生。现在我的梦想在中央电视台实现了,做了一个我喜欢的栏目的主持人、记者。在《新闻调查》,我的人生基本很少有时间在家陪爸爸妈妈,基本要在全国各地出差,但这是我自己选的,这是我自己热爱的。你会发现,当你自己真正做你热爱的事情的时候,所有那些苦都是你愿意承受的。有人问什么时候能够发现这是你真正的理想和你真正热爱的事情,我告诉他说,如果每天早上没有闹铃叫响你,没有人催着你起来,而你自己想到一个点子必须要起来把它落实,这个时候你可能找到了你的梦想。

太容易实现的不是你的梦想,可能从十来岁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写我的理想、我的梦想,但到今天你记得的又有几个呢?以前我总说人生是一段旅程,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受周围的人,感受周围的风景。但是后来慢慢的我发现,当你成长成熟之后,你有更多承受力的时候,当你变得足够坚强的时候,你更愿意你的人生一是场冒险,冒险跟旅程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旅程你事先知道终点,事先也可能知道过程你也可能做好充分的计划。可是冒险,你永远不知道前面等着你的将是什么,而就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也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有的时候我回过头想,十年前我并不知道我今天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也不知道我今天会在什么样的平台上,我没有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往往把我们的具体职业目标和我们的梦想放在一起去说的,但是职业目标也好,工作也好,其实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部分而已,你的梦想可能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你想拥有幸福的家庭,你想孝敬你的爸爸妈妈,这都是你梦想的组成部分。其实梦想就是让自己和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爱的人,过的更加幸福的方式和方法,而你不做这个事情就夜不能寐,那个可能就是你的梦想,而职业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既然人生是一场冒险,何不按梦想的样子来。这是我今天在脑中浮现最多的话。很多人说,我说出我的梦想别人不相信,所以我从来不敢表达,甚至不敢迈出第一步。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不要总在一个黑屋子里,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做着你的准备,想象某一天你可以登上一个快车高速前进达到你的梦想的远方,这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眼前看到一个开的很慢的车,甚至很破的车,但你只要发现它朝着你梦想的方向,你不妨先迈出脚踏上它,因为只有你开始往前走,你才能慢慢看清自己梦想的样子。而且有一天当你真正实现的时候,很多人说什么是梦想,我有的时候觉得,就是你每次跟别人说,别人都不相信,但最终却被你创造出来的奇迹,那个就是你的梦想,也就是因为你们都不相信,那才称得上是我的梦想、我的奇迹。

我们经常在微博或者在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里面来天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最近我很困惑,不知道是不是该换工作了,不知道是不是该考研,是不是该出国读书,是考公务员还是继续就进修,我不知道是凑合嫁一个人就得了,还是相信爱情再继续等待。所有这些迷茫和困惑说明你正青春,因为当你真正想清楚的时候,我记得季羡林在九十多岁高龄去世前,他说看到这个世上活明白的人不足5%,我觉得他是活明白的人,可是他是用九十多年的沧桑和经历才走到那一步,我们现在迷茫困惑说明我们还很年轻,既然青春,总得相信点什么吧。我发现现在大家经常讲批判思维,可是现在我们有的时候批判的是不是有点连自己都觉得,根基在哪里,我们的信仰在哪里,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每天看到那些爆炸信息,有哪些是真实的,我们是不是有选择性的接受能验证我们内心早已经想好的事情的线索和信息呢?

我记得很早以前流行一段话,不要相信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所谓的成功经历,他们所谓的痛苦过往和经历。比如当时有人举到比尔盖茨,说他之所以在二十岁的时候拿到他生命中第一张非常重要的订单,就是跟IBM的订单,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的妈妈是IBM的董事。当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人生观、价值观彻底崩塌了,他觉得我一直崇拜的偶像原来是靠他妈妈,无论是富二代、官二代,什么二代也好,总之跟我这样的屌丝距离很遥远。第一个感受是崩塌,自己的价值观崩溃了,偶像破灭了。第二个感受是安然自得,原来我今天什么都没做成是因为我是一个屌丝。因为我没有那样一个爸爸妈妈,所以我今天就是可以这样。既然年轻,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点什么?IBM有多少董事,但是有多少比尔盖茨。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每一个做成事的人,他身上是不是有一点,无论是一大点,还是一小点,我们可以去学习和吸取的东西呢?我们能不能再青春的时候,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说,因为他获得了比我更多的资源,因为他爸爸是富二代,因为他认识谁谁谁,他才走到今天这样的位置。有没有想过,真的把那些资源给你,你行吗?

我看到一个人说这样的话,他跟一个年轻人聊天,年轻人抱怨,为什么任何时候我都是一个替补,感情中我是别人跟其他人谈恋爱,分手了或者难过的时候招徕的替补和备胎,为什么我是在工作中,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领导就会交给我,别人不愿意做的事领导就会想到我,为什么我永远是替补。这个人跟他说了一句话,你是替补,说明你还有机会,如果有一天真的把这个机会给你的时候,你能做到吗?你能胜任吗?如果我们换这样一种思维,或许我们才对得起今天自己称之为的青春。

既然青春,总得为自己搏一把。我想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研究生虽然在哥伦比亚大学常春藤,但是我真的不觉得一个常春藤的名校可以给你未来带来太多东西或者改变什么。我看到一本书上描述这样一句话,它说名校毕业可能只能管一年,也就是说可能在你敲开职场门的时候有一点作用,但是未来人生更多的路途中,你是否是名校毕业,你曾经是什么样的出身,真的没有多大的影响。我的本科不是国家所谓的这些重点高校,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但是我认为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好。我在那受到的教育,在英语和国际贸易方面我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你自己说没有用,固定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你是不是211,你是不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毕业的,在毕业招生的时候确实有很大影响。

我就举我当年的一个例子,我在新东方工作两年之后,是不是应该去外企感受一下,是不是外企有对人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培训,于是我当时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通用电气在翠宫饭店,大家可以到现场投简历,现场进行简历筛选,然后进行第一轮面试。当时我一去惊呆了,在北京早上加下午,他们是两天时间,两天加起来大概投简历的人接近两千人,而在将近两千人简历中,只要筛选出其中一百份简历进行接下来的“群殴”,第一轮十来个人坐一桌,个案例的群殴。我当时投了简历之后,我看别人的简历基本都是北大、清华,你能想到的北京的这些好学校。而我当时的简历,我知道可能被筛出来的,我就站在远处看。这时候我觉得,应该被筛出来了。结果我的负向思维实现了,所以当你有负向思维的时候一定会实现的。我的简历被筛出去了,这时候我怎么办?就是这句话,既然青春,总要为自己的梦想搏一搏。当时我跟人力资源的负责人说,你好,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把我的简历筛选出来,可不可以告诉我们。他说我们都有一个单子,这个单子是我们要筛选的学校,我们先用这些学校进行第一轮的筛选。我紧接着问了一个问题,我说其他的学校是不是也有可能有你们需要的人呢?他说这个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有一个词叫做效率,因为对我们来说,从我们招聘经验来说,从这些学校中再进行筛选,可能很快找到符合我们需要的人就够了,其他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去筛选出那几个会降低我们的效率。这是他给我的回答。当时我跟他说,我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可不可以把我的简历放在你们第一轮面试里面。当然他一开始的反映是不愿意,但当时我还是想搏一把,每次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都在想四个词,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他把我的简历拿出去了,那又怎样,我难道不能改变他吗?当别人告诉你不可能的时候,我经常告诉自己,为什么不去试一试?于是我坚持在那试,当然你要掌握方法,不能让他烦的不得了,彻底拉入黑名单,这都是有可能的。最后他特别好,这个朱女士把我的简历放在要被面试的里面,她说我给你一次机会,未来的路你自己把握。这就是她的原话,我到今天都记得。每当我觉得不可能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她,都会想起这句话。

结果去通用电气面试,第一轮我胜出了,理由很简单,有的时候你要打破常规,要去做一些别人没做的、没想过的事情,为自己争取机会,这是冒险的意义。但反过来,有的时候你又必须按照规则去办事,你不能永远想生活在规则之外,那样的话可能你会遭到这个规则的淘汰,当时在十几个人的群殴当中,都是跟非常好的学校的学生在一起PK,为什么最终我被选中了?最后选中的比例非常小,100人进入第二轮的只有20人。当时是因为群殴的时候有一个规则,你们先一起讨论,讨论完派一个代表上去做陈述,然后跟另一组选出的代表两个再一起进行PK,胜出的人,他这个组都可以加分。在讨论的时候,人力的人或者部门的人也会来听,看看你对小组的贡献有多大,你贡献什么样的观点。结果选中一个人做陈述,同时跟另外一个组做辩论的时候,我们组和另外那个组,都觉得上去的代表表现的不够好,有的人直接冲上去帮他的忙,后来法下有一个人冲上去,后来冲上去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我们这个桌子只有我一个人留下来,我们这个组,我是唯一一个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因为什么?人力资源的总监说的很明确,他面试我的时候问我,为什么那天都冲上去的时候你没有冲上去?我说我觉得这是规则,规则就是大家既然已经事先制定好了,就都要按照这个规则去办的事情,这样才能大家都有公平的平台。他说其实这就是我们让你进入第二轮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规则很重要,尤其是外企,他们非常在乎这种规则。

前些天,包括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直在做一个《文明交规》的文明社会,大家说现在在北京根本不用等红绿灯,只要凑足五个人大家就可以过马路。我们总是希望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都在做了我也可以。如果你始终选择用破坏规则或者用平庸的方式生活,你凭什么期待有一天你能实现自己那个与众不同的梦想?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青春最不该缺的是什么?其实我今天发现,很多人说青春给了我们很多犯错的机会,我们有很多可以重新来过的机会,其实我觉得我们青春最不应该缺的是正能量。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但是即使被说烂了,你真的有吗?每天有多少负面的思维在我们的脑子中活跃。今天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依旧是个谜,只有今天这个词是老天给你的一个礼物。既然今天是老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你的今天是怎么样度过的呢?你真的来不及了吗?我们想做很多事情,想实现梦想的时候,总说我来不及了,我觉得这个是太陈词滥调的东西,你们永远不会来不及,你千万不要再自己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老给自己找一个年龄段。比如你看那个人20岁变成首富了,你就说完了,人生没有奔了。结果忽然有一天,你看到有一个人60岁才开始创业,你觉得人生又充满希望了。我记得我在哥大读书的时候,我们教室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已经80多岁了,他想实现他的大学梦想,他毅然决然的走进校园,其实没有什么的。任何时候你想开始都不会晚的。

你真的没有时间吗?我们每天抱怨没有时间做这,没有时间做那,其实只是因为你觉得它还不足够重要。你有没有发现,越忙碌的时候越有时间,因为越忙碌的时候你才会觉得时间的紧迫性,你才会考虑到我要提高效率,才会考虑到我要排出优先顺序,才会考虑到分清楚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而当你有大块时间的时候陪伴你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定好的一大堆的计划。另一件事,你在荒度青春的过程。当然还有第三件事,当你又忙碌起来的时候,你开始愤恨闲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做点事。所以越忙的时候越有时间做事情,我因为爱看书,道盛和夫提到他要在全世界到处做演讲,他的书写的很好,他的演讲也非常好,讲管理、人生、哲学,他又是唯一一个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人,所以他非常忙,但是他依然有时间写了那么多书,依然有时间陪他的家人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可能还没有他那么忙,所以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去抱怨。

我是一个做风险管控的人,大家知道风险管控很重要,有的时候你如果把风险提前杜绝的话就不会在后面出现危险。有一个人开玩笑说,防止着火最好的办法是离火源远一点,住的楼层低一点。其实就是早行动。做风险管控的朋友告诉我,在他们业内流行一句话,今天多晚都是早,明天多早都是晚,所以在今天晚上做完的事大家一定别拖到明天,或许我们放下一些拿起一些就有时间了,放下一些在网上闲逛的时间,放下一些没事到处胡吃海塞的时间,拿起一些塔上慢车迈出那一步的事情来,可能你就拥有更多的时间。什么是焦虑、痛苦、绝望等等各种负面情绪的解药呢?我觉得就是一个词,行动。所有的痛苦焦虑都是来自于不行动,一旦你开始行动你发现状态会调的相当好。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给现实加点理想,但有的时候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容易太过于理想化,所以我想说另外一点,两个我都认同,也应该给理想加点现实,没实现理想往往只因为一个原因,我自己觉得,懒惰。其实只要你勤劳了,总有办法,就是你不够努力,你太懒惰了,没有别的理由和借口。你说我很迷茫,我很焦躁,其实也是因为你过于懒惰,你越懒惰,越惰性,越往往陷入恶性循环。当你有了速度的时候,你有了加速度,你的速度才能更快,而你连速度都没有,你不断的鼓励自己,那只相当于加速度,没有那个速度,这个加速度从何谈起呢。看清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现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这是一个本事,可是明天的自己一定是靠今天塑造的。

如何定目标、怎么样写计划,大家不要去定那种目标实现不了的,比如今天八点到九点干什么,下午两点到六点干什么,这种目标太不具有操作性,因为这样的目标太死板,你把所有一切外在因素排除在外,你把自己放在真空环境下思考,只要你稍微接到外来的电话,或者有一个事情需要你临时处理,你定的计划显然不能实现。很多人说我晚上回家以后怎么样怎么样,大家不要定制太整块的计划,我看到有一本书上说到一个观点,它说人和人一天和一天的生活差别就决定了一辈子的生活差别,而每一天的生活差别是由多长时间决定的呢?加起来不到一个小时。其实就是因为每天一个小时的差别,筑就了一辈子的生活差异。大家知道有些人特别忙,但是他们能够写很多书,同时做很多的工作,我有时候跟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的一个特点,他们在所有等待的时间,零散的时间,一定不会让自己闲着,我也喜欢到处去旅行,去看一看,我觉得人要到处走一走,思想应该在路上,行动也应该在路上。我去了以后,比如说我国庆去了美国,在纽约坐地铁,每次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地铁里大多数人手里都会拿书,或者拿电子书,而在中国我们的地铁里,通常看到的情况是手机或者瞪着眼睛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要不然就是偶尔拿一份报纸,我们在地铁里看书的非常少,我想了一下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地铁太挤了,书根本称不开。第二,觉得自己太装了,大家都挺着大傻脸在那坐着,我们拿本书觉得有点装。第三,生活太累了,还拿书,太沉了。第四,生活太忙,没时间看书,觉得看书都是点蜡熏香之后才能看书,不能亵渎了这本书,只有这个状态下才可以对得起那本书。其实只有那本书看到你脑子里,行动起来,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书,到了你脑子里才是知识,才是力量,才是颜如玉、黄金屋。所以我觉得零散时间是不是想办法利用起来,这也是很多做成事的人最重要的特点,他总是做一些对自己梦想有帮助的事情。

那天跟一个人通电话,他想做一件事,别人认为不可能,他已经做成很多事,结果他讲的话我觉得很有收获。他说当你做梦的时候,你别管别人怎么说。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来跟你分享,我重要的事情就是告诉你这个梦想,有的时候当你不断表达的时候,你也是自己不断清晰的过程。可是当你说出这个梦想的时候,对方可能给你很多怀疑、不相信、打击甚至彻底的毁灭,这个时候别管他说什么,你要这么想,这是我的梦想,你哪懂得了。我不是要去实现你的梦想,我不是要做别的人。我记得当年我在北京台做主持人的时候,大家觉得我像谁,所以想把我打造成谁。当我回家跟我妈妈说,我说妈妈他们想把我打造成谁谁谁的时候,我妈妈就说了两个字,特别过瘾,她说“没门”。我为说为什么没门?她说我的闺女那就是你,你要像别人了那就不是你了。我觉得我妈妈这句话太有哲理。所以当别人想让我按其他人方式去活着的时候,我就心理告诉自己,也告诉他,没门。所以当你有梦想的时候不要管别人怎么说。美国有一个超级女声,那么有一个毒舌评委西蒙,他当时评了一个黑人女孩,那个黑人女孩刚上来唱几句,他跟人家说,我跟你讲,你不要再唱歌了,这个根本不能成为你的梦想,你完全就不是这块料,老天没有让你吃这口饭,没给你这个机会。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定性的彻底毁灭性的打击。但是这个女孩最后她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而她得最佳女配角的角色是她参演的是她从头几乎唱到尾的音乐剧,她还是坚持唱,她还是坚持她的梦想。所以当你做梦的时候别别人怎么说,而你在实施的时候要看别人怎么做,因为毕竟很多人在做,适合你的拿过来吸收。你要做好调查,可能让你的梦想更能实现。如果实现梦想三步走,第一步,先明确梦想是什么。第二步,制定用什么样的实施方案。第三步,每天去落实他。所以当你确定自己梦想的时候,别太受别人的梦想,而当你实施梦想的时候不妨多看一下别人怎么看。最后当你做的时候,你每天不要懒惰,勤奋的做。

你不能一个人在战斗,因为现在我们都是生活在大环境下,我们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现在特别流行六度空间理论,通过六个人可以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人。所以想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就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无论你太闭塞,老是想着自己一个人创造梦想。还是你太内向,不善于跟别人打交道,这都是不利于你行动的。六度空间理论是说你要跟别人不断打交道沟通,你知道怎么样跟别人发短信、打电话,跟别人吃饭社交吗?这些能力以前我是不擅长的,到今天我也不能说很擅长,但是到今天为止我发现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需要。很多人认为社交就是去搞关系,绝对不是这样的,人有很多的思想要跟别人去碰撞,只有碰撞才会出火花,人有好多心情要跟人分享,只有倾听和分享你的心态才会更加平和。你也通过交流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正能量。而一个人老是孤独努力的时候,你可能见到的阳光就会少,别人有的时候也可能会充当你的阳光。比如大家平时跟人联系的时候,你发短信是怎么发的?你给别人发短信的时候是不是先称呼别人?一定要先称呼别人,如果他知道你是谁,你当然直接说内容。如果他不知道你是谁,你不仅要说出你是谁谁谁,你一定要把名字写在上面。我经常收到短信说我是什么什么栏目的协调员,我打回去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他,我总是说你好联络员,或者你好协调员。你要告诉他你是谁,你的名字要告诉他,然后说你的内容,最终落款的时候,落款一般还是要有你的名字。同时,晚上如果没有特别着急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八点以后肯定是不能再去,就算再熟,没有约的情况下也不要敲门拜访,九点以后没有太着急的事情也不适合电话联络,除非你们是很好的朋友,工作关系,其他的就不太适合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是古典告诉我的。昨天我们说好一件事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那么做,我给他发了短信表示道歉,他回了一句话,他说没关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个短信我看了好几遍,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传达一种正能量。你无论在任何处境下,如果你能对自己说出这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之所以觉得现在沮丧,是因为我站在现在这个点上。而我站在未来,我一定会对今天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和心情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少了正能量,也一定能够做成更多的事情,只要你想开始,一切都不会太晚的。不要一天天变老,而要一天天长大。每次我要跟大家分享这句话,因为我觉得年轻是福,而年轻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责任。只有丰富的活过,才能不苍白的死去。为了我们的丰富,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吧,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青春。

best diets for women

古典:规划已死,适者生存 ——全球生涯大会峰会感想


7月8日到10日,美国生涯发展大会100周年大会在波士顿举行,我作为中国生涯界出席的4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场的会议,收获颇丰。出发前,小编邀请我写点什么,正好写在专栏里面吧。

一、行业架构

不 得不说,美国的生涯行业发展得相当得全面,为期3天的大会,4000多人,30多个国家参加。3天的会议中,除了开头结尾的典礼和三个全场讲座外,共排出 8个讲座时段。每个时段有14个讲座,14个圆桌同时进行,把波士顿威斯汀酒店所有会议室挤满。内容之细分、专业和庞大让人惊叹。为了让大家有体验,随便摘录一个内容如下:

101 综合大学指导与职业和大学准备

102 回忆霍兰德以及他对于职业服务的深远影响

103 了解华盛顿的立法,对于职业生涯的作用

104 个体职业发展指导:研究生学不到的职业发展策略

105 回顾本世纪的职业发展史诗

106 100周年庆典,以及不同国家遇到的生涯问题和挑战

107 理解“希望”在个人发展和职业中的重要性

108 为自闭症的人发展职业生涯

109 让客户回来的咨询艺术

110 优势的多元化: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强力问题

111 新一代生涯咨询师的职业督导与发展

112 Cereer-chlick 在线生涯教育

113 奔驰财务服务计划——独特的生涯管理方案

114 MyCareer@VA 退伍军人的职业发展计划

仔细细分下来,生涯行业的领域共分出4个大类:

基础教育的:通过立法,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三,有连续的生涯教育(K-12)

高等教育的:大学、大专等方面的生涯教育,这个领域也分的很细:一般的、国际学生,新移民……等。理工科STEM被单独摘出来探讨,可知理工宅男是个国际现象。

公司企业的:企业人士的生涯发展,有基于企业和个人的。

特殊人群的:这次探讨比较热门的有退伍军人的,残障人士的(国外叫做SPECIAL,这个称呼人性许多),同性恋的( LGBT=男同、女同与双性恋)兴致勃勃听了第一个,很有爱。

真 正让我惊讶的不是讲座内容的分类和专业化,而是只要一心算就知道,这三天发言的讲者,至少有112位讲者和112为圆桌主持人。这意味着这个领域中,专业 人才极度充裕——这个会要在中国开,我能想到的能胜任讲者,绝不超过20人——而这进一步又意味着,一个背后系统的专业标准、平台已经形成。

二、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

与 此同时,职业生涯也清晰的在百年发展历史中分出三个阶段—— 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教育、生涯咨询。在1913年,也就是百年前波士顿职业局建立之时,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职业规划的主要功能是就业指导:如何 让适合的人尽快进入对应的工作。然后接着就是一战、二战打的人心惶惶,没有什么人关注职业生涯。一直要到而战以后,百废待兴,人们带着战争带来的人生思考回头去看工作,才发现职业并不应该是生命的重心。整合人不同角色,关注人内心成长与幸福的“生涯”概念才被提出,生涯教育也随之出现,成为主流。生涯教育 人们如何取得生活工作平衡,如何一步步的自我实现,如果在不同阶段关注好自己的不同角色。最后一次的变革则来自信息化爆炸,信息化带来十年前无法想象的可能,与迷茫。这个时候生涯变得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如何在变化的世界找到自己定义的完美生活?生涯咨询成为第三阶段的重点。简单来说,生涯规划走过“找个 好工作”“如何过完美的人生”到“生命有什么可能”。

在中国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职业规划在2000年大学生停止分配之时也突然爆 发,大量的“知识民工”(如程序猿们)涌入职场,引发就业指导阶段。然后是80后进入职场,他们的生存已不是重点,又突然发现社会并非完全公平,于是转而 诉求生涯教育让自己获得幸福宁静。最后是35岁以上的60,70后们,他们猛然发现,自己一根筋的奋斗上来,其实人生除了苦逼的努力,也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他们开始关注生涯咨询,希望找到自己的生涯模式。在中国的生涯领域,三种状态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并存。

三、规划已死

今 天的职业发展策略也和过去相差甚远——想象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人们挤在报刊拦前面,共同看同一份报纸。一旦进入一个职业,终身就不会变化,他们写长信,然后7天之后到达。那个时代的变化发展得相对缓慢又可以预测——机会是一个人人可见的,固定不变的大门。那个年代最好的策略,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细致的规划,慢慢靠近大门。

而今天的世界则完全不同——我们订阅自己的喜欢的网站和微信平台,受着完全不同的教育;我们每天写140字的 微博,然后反复刷屏,韩国客机在美国失事,我们马上就能知道——人们变得更加多样同时,机会变得更加随处可见,而又稍纵即逝。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动态复杂变化系统,在这个世界,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策略?

混沌生涯理论(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是这次大会上我最大的学术惊喜:

你 一定听说过蝴蝶效应:巴西的蝴蝶拍动翅膀,有可能造成德克萨斯州的一场暴风雨。在动态的复杂系统中(如大气系统),细微的行动具有能够改变整个系统的潜力 ——所以短期的天气预报也许精准,而长期天气预报则完全不可能。今天的职业世界,也是一个混沌系统——生涯规划的跨度也在变化之下大大缩减,3-5年可以 规划,而10年则根本不太可能。

当蝴蝶扇动翅膀,并没有“规划”那场巨大的改变,只是因为自己的模式耦合和系统的模式,则一场暴风雨随之而来。今天你看到的扎尔伯格的FACEBOOK,乔布斯的IPHONE,都是如此而来。

如果你是想掀起巨浪的蝴蝶,你的生涯策略是什么?

过去的世界:做大量的调查和计算,看自己适合在何时何地以何种角度,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扇动一次翅膀。

现在的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先找到自己扇动翅膀的模式,然后不断的进入那些有可能引发风暴的领域——期间,你需要不断的扇动翅膀。

这 样的环境中,适应力、学习力、弹性、恢复力、好奇、坚持,都成为重要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工具。我们不再像工程师一样“规划”自己的生涯,我们像探险家一样, “探索”我们的生涯。我们不再追求“完美实现”梦想,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看到无数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慢慢靠近。

今天这个世界,传统的”规划”已死,而职业的“调适”重生。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称呼方便我们还以职业规划师自称,但是心中,却务必要明白,长期的众生”规划”早就死去,在今天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要成为“适者”,拥有发现自己的模式,与不确定共舞的技术。

以上《大打扩招牌 微软中国欲造全球第二研发基地》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求职第二轮面试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