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近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与会专家指出,预计2008年GDP增长大概能达到9.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率达到7%,比去年下滑了一半左右。估计明年GDP的增长速度可能达到8%左右。预计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中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明年的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维系的登记失业率的两倍。

★ 居民收入

今年居民收入增幅下滑一半

【摘要】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率达7%,比去年下滑一半左右。可能是20多年来首次出现农民和城镇的增长率差不多的状况。

【解读】

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率达到7%,但是这比去年下滑了一半左右。所以,当股市、房市出现不景气的情况下,进一步刺激了居民靠储蓄来规避风险的行为趋向。尽管银行利率在不断下降,但是目前储蓄仍然在快速增长。这样一来,对于居民的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 就业问题

大学生失业率超12%

【摘要】大学生的失业率是12%多,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比较大的问题。

【解读】

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到年底,可能会有150万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高校毕业生毕业规模在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第二,2007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的有很多,所以对2008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第三,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

★ 灾害损失

地震雪灾损失达1万亿元

【摘要】据统计,今年全国因震灾、雪灾、冰灾造成的损失达到1万亿。

【解读】

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最初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损失估计只有4千亿,但最终的评估翻了一番,达到了8千多亿。但是这样的损失主要是存量财富的损失,当然由于地震灾害也造成了一些企业的停产。但是总的来讲,由于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不算高,而且主要是存量的损失,所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

★ 民工返乡

400万农民工提前返回农村

【摘要】金融危机在就业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对广大农民工,现在已经有400万的农民工提前返回农村。

【解读】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调查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现在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很多在当地的小城镇、小城市打散工,当地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帮助这一部分人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精选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 “瓶颈”何在?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且,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仅在甘肃省就有16.8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其一,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如深圳市2004年就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应优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毕业生。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受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同时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而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于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进入这些好单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二,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欠发达地区因人才流失、断流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形成无法吸引人才的恶性循环。

其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农村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很少有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的。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倡导大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的同时,必须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从而打破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局部就业困难状况;此外,必须给予基层、中小企业工作人员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就业市场萎缩就业率下降


调查说明:麦可思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的开展是在毕业半年后,即毕业第二年的2月。在此时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工作了几个月也能够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

麦可思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9类: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类毕业状况叫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中不应包括正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按图1-1所示的比例计算,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82%(即53%+28%+1%),就业率计算基数应为可以就业的人95.9%(即100%-3.9%-0.2%),据此计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

重要结论: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半年后就业率是86%,而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是88%。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分布

 

将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我国经济状况发展较好的2007届的就业状况对比,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2008届大学生毕业与2007届相比,半年后的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从2007届的88%到2008届的86%),与专业相关以及无关的就业都略有下降,而国内外读研的比例稍有增加。

重要结论: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比2007届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国内外读研比例同比稍有增加。注意到2008届毕业生半年后是2009年1月,此时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已经使就业市场明显萎缩。

2007届、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对比

定位不清 缺少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


定位不清缺少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两大症结待解

大学生当洗脚妹、应聘服务员岗位,甚至零工资就业专家认为,这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当大学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工作发愁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人才而头疼

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就业培训和快捷、适合的就业信息,解决就业匹配问题,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

本有机会选择稳定的教师工作,但西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潘茜,却放弃了神圣的三尺讲台,端起洗脚盆,应聘普通洗脚妹;6月14日,武汉举办首场餐饮企业专场招聘会,签约的1800名应聘者中,大学生超过1000人,应聘的岗位不少是服务员以及与服务员待遇一样的销售员、基层文员等,这令招聘单位大呼意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长久以来,上大学、成白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是诸多家长和莘莘学子的心愿,也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普遍价值认同。但自2006年,有大学生首次提出零工资就业之后,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严峻、令人担忧、不容乐观的大问题,就业压力让学子们喘不过气来。

然而,对这种就业的严峻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新浪网6月18日举行的长安讲坛上却表示:总体上来看,我国已走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最严峻的失业时期已经过去了。

最近有则消息,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攀升,仅江苏省就有42.7万学子要找工作。在辽宁,截至5月末,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4.8%,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本科生签约率为38.9%。

一毕业就失业的冬天似乎依然在继续。

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曾表示,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并非简单的人才、知识贬值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于是出现,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大学毕业生在高呼找不到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人才而头疼,一些新兴行业和基层及艰苦边远地区人才严重不足,大量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劳动力市场不是对大学生没有需求,而是这个需求得不到适合的渠道去满足。蔡昉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关键是要匹配。

经济学家在分析失业率的时候,通常将失业划分成三类:周期性失业,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周期变化相关,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快慢来决定失业率的高低;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因为更换工作造成的空档期,即辞掉原先的工作,而新工作尚未落实;结构性失业,由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决定该产业就业人群的多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率。

有统计显示,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从本世纪初的7.6%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当一个城市的失业率已经降到5%,意味着这个失业率越来越接近于自然失业率,而这个失业率将是常规性的,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存在。蔡昉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和一部分还没有实现再就业的城市下岗工人,面临的问题就是自然性失业。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其所学的专业和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市场提供的机遇和要求无法马上匹配,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自然失业。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常规的就业服务问题和市场功能问题,需要政府负担起应有的责任,运用一些适合于政府促进就业的手段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蔡昉认为,应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即不管政府制定何种政策,包括五年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周期政策等,首先要用是不是有利于就业最大化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说明这个政策不完善,需要修改。

有许多专家认为,造成自然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完善是主因之一。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蔡昉明显感到就业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失业人群,实际能力都会与新工作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去补课、培训,从而改变人力资本的构成,让求职者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做好人员与岗位匹配的准备。之后,便是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在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间搭起沟通的鹊桥。

蔡昉认为,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是把太多的职能揽于一身,而应当更多专注于解决自然失业的问题。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提供好的就业培训、通过有效率的中介机构提供快捷、适合的就业信息,让解决就业匹配问题成为政府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定位不清,缺少规划,大学毕业生毁约多,用人单位很无奈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似乎与此相悖的是,签订就业协议就毁约的准就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北方人才市场近期对2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有近40%的单位遭遇大学毕业生毁约。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目前单纯因为诚信的原因导致违约的毕业生并不多,而八成左右的毕业生是由于缺乏对单位的了解和自己定位不清而违约,导致违约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许多签约的大学生都认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先找一个工作保底,等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再说。薪水不够理想、专业不对口也是大学生毁约的直接原因。虽然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值已有所下降,但一旦有获得更高薪水的机会大都不会轻易放过。此外,为了捍卫爱情而违约在大学生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我觉得,如果一份好工作和一个终身伴侣让我选,我一定会选择后者,而好工作可以再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坦言。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专业不对口、签约后迟迟不能工作、与恋人两地分居等等,都是导致大学生毁约的原因。此外,在一些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中,混杂着个别不够诚信的黑心雇主,这些人抱着榨取廉价劳动力等目的招聘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致使公司招聘时所做承诺不能兑现,这也造成一些大学生毁约。

大学毕业生毁约率高发,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大大提高。随着违约现象的增多,全国各地的高校及用人单位都有各自用于惩戒失信行为的具体规定和做法。然而事实却是,这些措施并未使违约率有实质性的下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缺乏诚信并不是导致违约的主要因素,缺乏职业规划才是造成毕业生违约的主要因素。

为此,专家们提醒大学毕业生,制订职业规划要尽早入手。首先是自我定位。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其次是职业目标的确定。盲目攀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还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自身的专业特点、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分阶段制订。

对口难 大学生跨专业就业“风光无限”


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有职业指导师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妨跨专业找工作,只要努力学习、克服心理恐惧,一样可以在人生职场上风光无限。

案例一:师范生转型销产品

小牧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07届的本科毕业生,教育世家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就树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根据小牧所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学毕业后理应从事物理师范方面的工作,但从近期了解的就业情况看来,她发现,要做个物理教师并不容易。有的学校,进去当教师还得花钱找托才能'搞掂';有的学校却不招女生,标明'男生优先'愈是临近毕业,小牧愈清楚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落差。这时,小牧把眼光投向了非师范类的就业岗位。

在找工作期间,小牧了解到一家本地空调集团的国际公司招聘懂英语的技术工程师,小牧向企业投了简历,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以及大学英语六级证、不错的雅思成绩,她成功进入企业。在入职至今的短短两年中,小牧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上司赏识,还被派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公干;此外,原角色仅是技术工程师的她,现在还身兼公司市场部要职,负责集团的部门产品推销项目。

谈及自己的转型,小牧从来没后悔放弃教师职业,来到企业打工。两年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没有浪费,工作不断遇到新难题,让我无时无刻都要学习、调整、进步。有时我在攻克变频器技术问题,有时我又跟国外客户协商采购价格。在小牧看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奋斗,比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更有成就感。

案例二:医科生踩界做记者

事实上,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媒体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突兀。阿羽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医科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媒体方面的工作。从专版编辑到卫生医疗的跑线记者,阿羽可谓踩过界。但从事当前这份非专业对口的工作,阿羽并没有受跨专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打拼,她已成为了报社的中层干部。

谈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阿羽表示,当年自己陪着几名医科专业的同学,来到报社应聘健康版编辑一职,当时,身边的几位同学才是来应聘的主角,我仅仅是来'陪跑'的,所以自己的简历资料准备得并不充分。但面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校当学生会干部的同学,竟没能入围,自己倒是成功通过了面试!原来,面试官相中阿羽曾在相关报业集团进行实习,这次专业方向以外的实习经历,成为她被成功招纳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阿羽处了解到,她在报社专版部当编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发现阿羽竟是当记者的好苗子阿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大胆的创新思维,正是一名线上记者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于是,报社把阿羽调派到采编部门,担任卫生医疗线上的跑线记者。依托自身的医科专业背景,阿羽的记者工作能力很快显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理学最新医学成果报纸版面上总少不了阿羽采写的新闻报道。

回想当年入职新闻单位以及多年来的工作经历,阿羽多少还是觉得有点阴差阳错。但她坦言:毕业后,若是单纯当医生或是成为非卫生医疗线记者,自己未必是行业内最棒的。但正是因为自己的学科与工作有交集,个人综合能力一下就发挥出来了。

案例三:工科生换工当美编

工科出身的大学生,毕业后五年一直从事着专业对口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一次面试过程中,却觅得一份跨专业且感觉良好的美编工作。这是发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Wain身上的真实个案。

Wain是一名工科大学生,父母以及亲戚大都是从事与工科相关的工作。Wain毕业后就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岗位。尽管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面工作,但我还是一直干得很痛苦。Wain向记者坦言,在毕业后的五年间,自己就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与大学专业对口,但每份工作干的时间都不超过两三个月。Wain表示,自己无法适应专业领域上的这几份工作,他一直怀念上学时的文娱生活。我从小学画漫画,每天闲时都涂涂写写的。到了大学,我继续延续着美术的兴趣,在美术社团是骨干成员,另一方面又是校内摇滚乐队的主唱,郑钧来我们学校演出我还为他做过海报设计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Wain应聘一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职位。面试时,用人单位基本没考虑到他的大学专业背景,倒是被他自小积累的漫画作品以及美术天赋所折服。出版社马上通过了面试,并且对Wain试用了一个月后就正式录用。现在,Wain负责着出版社的版面编排、美术设计以及部分文字编辑工作。工作即娱乐,Wain对当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专家观点:跨专业找工作要提高心理素质

记者从多场招聘会的现场情况看来,专业是否对口仍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总会先从对口的工作岗位着手。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大学所读专业成绩不错的,未来就铁定要从事该专业岗位;要是跨专业找工作,就要承担风险、内心不安。

对于大学生不敢轻易尝试跨专业从业的现状,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宁佳英指出,这跟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在严峻的就业情况下,学生要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无法调整面临跨专业的心理恐惧,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最终影响就业心态。宁佳英建议,大学生不妨利用在校选修课的机会,多方面充实非对口专业方面知识内容,积累更多学习知识,这对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调整就业心态很有帮助。

高校专业改革应该是让学校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高级职业指导师何小雄认为,高校加快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尝试'低年级学公共课程、高年级分专业方向'的教学安排,按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前就已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群知识架构。学生的专业口径大了,就业面也会来得更宽。

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质量是两码事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说,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窃以为,大学生质量与大学生就业难是两码事。质量属于评价范畴,大学自己的评价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这样的校园标准,而社会的评价则可能是不选优生选差生、不问成绩问酒量这样的社会标准,成绩好的担心你高攀他枝,反而不要。一个人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为人处世能力、人际关系、机遇等。评价标准不一致,反映了大学教育产品与社会需要的脱节。

所以,与其说是大学生质量有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优秀人才没有找对优秀用人单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现在,一些制造、外贸出口、电子行业等,人才过剩,但一些典当之类的行业,人才却相当稀缺。如何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与时俱进,这是大学教育须反思的问题。

而就业难,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是供大于求了。国际金融危机,企业裁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又达到历史最高,这是明摆着的矛盾。前者无法改变,后者却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来改变。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就业,除了技术性知识以外,大学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培养文明的人格素养,它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法律意识、文明社会的种种行为意识。如果仅仅要找好职业,多赚钱,那只要学赚钱的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拿一纸大学文凭。社会多元化,观念转变了,明白了成功并非都要读大学不可,这样,大学生供应量自然就少了。

大学生就业难在“实际操作能力”


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有33%的在意工作经验。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却仅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

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的这一结果显示: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

从校园到职场大学生亟须专业培训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供需之间却出现了某种失衡。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

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大招聘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对记者讲到: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的,我有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

企业竞争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材。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是这种企业级培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毕竟是在职培训,只能点到为止。

大学、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同时抓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扩展为相互补充又独立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个负责知识结构、研究型人才、爱好兴趣的培养,一个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国内非大学教育崛起于民间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企业的崛起,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是无数的企业,同时企业的需求也迅速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国立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较早嗅到了这股风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

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曾云提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充分强调职业素质训练。

中国的非大学教育摸索了仅仅几年时间,远远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迅速增长的趋势。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浪潮相对的,是社会对这一模式还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欧美国家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共同成长,说明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中国的社会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化,民间的、企业的声音在日益壮大,社会需求必然会反应出这一趋势。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必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大学生因就业难而留级 可取还是不可取?


临近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截止时间,不少大学生非但没有忙着办理离校手续,反而因为找不到工作想方设法要留级一年,以便明年还能再享受一次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还能获得报考公务员和落户北京的机会。

我的好几个同学都办理了延期毕业一年的手续。我前几天去跟系里老师咨询户口和档案的事,听说最近来办延期毕业的学生还真不少。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徐琳(化名)告诉记者,她从过完年回来就开始四处求职,但是至今也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看到有类似情况的同学都办理了延期毕业的手续,她也不禁心动了。办理了延期毕业,我们明年就还是应届毕业生,还能享受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比如说我们还能参加应届生专场招聘会,参加大学生村官和社工的选聘,还有每年上半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也只允许应届毕业生报考。最重要的还是户口,一旦我们变成了往届生,落户就难上加难了,而延期一年毕业就多了一年的机会。徐琳告诉记者。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小李和中国劳动关系学校的小刘也发现,最近他们身边都有同学莫名其妙地生病了,并且都以因病不能按时完成学业为由办理了延期毕业。小李有一位成绩非常好的同学,本来提前一年修满了学分,已经申请了提前一年毕业并获得批准,如今马上就可以毕业了,却又主动撤回了申请,放弃了来之不易的提前毕业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一般高校都有延期毕业的制度,主要是针对个别差生,比如因为成绩不及格,论文未完成或者未能修满学分等原因,无法达到毕业条件而不得不留级的学生。如今却有不少优秀的学生为了再次享受应届生待遇而主动申请留级。而满足毕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如果自愿留级,虽然还和学校保留学籍关系,但是学生也不用再交学费,学校也不再为他们安排课程,不提供宿舍,甚至可以说留级的学生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

因为就业困难而自愿留级,以图明年还能享受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这样做值得吗?国家职业指导师、原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咨询部主任蒋爱丽告诉记者,因为就业困难而延期毕业是今年新出现的一种情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值得鼓励:其实工作经验才是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浪费了这一年的时间,得不到正式的工龄,将来就业时还不如工作一年更有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严峻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二、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四、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并不十分困难。

六、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表现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说道: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七、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所持的浮躁心态更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

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

大学生除了只愿意留在少数大城市就业外,还对公务员岗位异常热衷。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极为激烈,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远远超过2007年1∶50。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超过了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理由很简单: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风光、又体面的好职业。

一些大学生追求名利、贪图享受,渴望一夜致富,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还没开始挣钱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与用人单位为了薪水讨价还价,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到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业性公司,冒称可以快速让学生找到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讲座中,忽视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求职技巧重要性。实际上,这是对大学生的误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没有内在实力,仅仅通过包装可能会得到面试的机会,但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复试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八、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的简历里却藏着大学问。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花在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也大大多于中国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地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聘单位的岗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发简历时,是一份简历满天飞,即写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投给想投的所有单位。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你会把面试机会给那些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吗?

前程无忧的调查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笔不错,写的简历自己感觉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可总是接不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为什么?因为你写的简历不符合要求,并不是人事经理希望看到的简历,简历的写作是比较讲究的,你需要学习或向有人事经验的专业人士求教。

面试,同样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有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不做任何准备,面试时又不注重细节,同样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面试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和案例面试等等。如果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面试时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九、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成为后大学生,即一些毕业了仍然住在学校附近,不急着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以明年继续考研为目标,表面上是一批为了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血青年,实际上是意志品质薄弱,逃避就业的弱者。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正考研坚持者。

我们不鼓励毕业后不就业,应该选择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越不就业对社会就越不了解,也越没有实践经验。如果再花一年的时间准备,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么办呢?那时,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自信心下降,会加大找工作的难度。

十、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

现在,有些老师和大学生都在质疑我国的扩招制度,我们以为这大可不必,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过去,由于国家的经济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自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现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能上大学,就是得益于扩招,否则多数人只能拿一个高中文凭。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过去的四、五倍,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另外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好、能力强并且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不也很正常吗?抱怨用人单位也是没有用的。

那些平时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人,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人,贪图享受的人,懒惰的人,沉醉在爱情中而荒废学业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考试作弊的人,喜欢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实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人,喜欢找借口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喜欢呆在学校不愿意毕业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意外。

我们也并非说所有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都是上面一类人,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上面类型的人。有些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吗?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不一定会换回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朝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这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学里是不是该流行今天在校园里享福,明天在校园外受罪?我们今天不为将来做好准备,明天也别指望工作从天下掉下来。

“本科保安”就业率超9成引争议


佛山保安人才市场需求很大

佛山保安人才持续紧缺,今年佛山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发布的前两个季度用工报告中,保安稳居十大缺工职业前列,第一季度招聘单位招收688名保安,仅有251人应征。

4年前佛山一家大学开办全国第一个保安方向本科专业,昨日(9月16日,下同),记者从该校获悉,首届本科保安的就业率为92.86%。有企业认为,通过这种高校培养的方式,将可填补保安行业目前巨大的缺口,但与此同时,也有企业认为本科保安是杀鸡用牛刀。对此,人力资源专家指出,本科保安的定位与普通保安有所区别,更适宜用于安保行业较高层的位置。

行业:

待遇低工时长招工难

记者从佛山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保安在今年上半年中,属于最难招人的工种之一。其中第一季度招聘688名保安,仅有251人应征。主要原因是目前保安这个行业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据佛山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佛山需求保安的单位包括政府部门、酒店、街道、物管等等,目前保安的月薪通常只有1000~1200元之间,甚至有些酒店的保安工资只有800元,近半数保安没有办理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保安员的待遇总体偏低。

一方面薪酬不高,但工作的时间却每天要达到8至10个小时,且工作较枯燥。据了解,目前即使在管理正规、待遇较好的保安企业,保安年流失率也达20%,最高的可以达到一半。

保安的知识层次方面,初、高中学历的占了九成以上。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称,从简历上的资料来看,目前保安的文化层次并不高,虽然有一定身体素质,但缺乏礼仪方面的培训,经常造成一些保安与来访者发生冲突的事件,对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学校:

本科保安就业率超九成

市场上保安难招,不少企业将希望寄托于高校培养上。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刘永峰介绍,4年前该校对安保市场的就业前景做了相关调研,随后,学校决定开设保安方向的本科专业。据了解,这是了全国首个保安方向的本科专业。

目前,该校首届毕业生共有14名,实现一次性成功就业的有13人,首届保安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86%。这些毕业生中,有超过七成是从事安保工作相关联的职业,就业方向包括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等。薪酬方面平均达到3200元左右,远超其他专业本科生2000元左右的起薪。刘永峰表示,由于就业前景看好,目前该专业的在校生逐年增加,在校的学生已达到130多人,今年将有33名毕业生准备走进社会,其中有5名是女生。

与普通的保安相比,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学院副书记刘小辉告诉记者,本科保安的学生课程设置除了高校的基础科目外,还必须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例如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自然灾害、心脏病等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而技能方面包括格斗、擒拿、散打、抓捕、拳击、跆拳道等专项训练。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些专门课程,让学生们掌握在开会、出行、住宿时如何更好地保护上级的人身安全。而如何安排宴席座位、社交礼仪也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

学生:

毕业后变身全能保镖

我们学生表演的其中一门就是徒手劈砖。刘永峰告诉记者,由于掌握多项特长,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充当秘书、司机、保镖、助理等多重角色。首届毕业生方伟兴现在供职于深圳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去年3月,该大型房地产公司得知佛科院开设了这么一个专业后,专门派出高层到学校去招揽人才,方伟兴在同学中脱颖而出被该公司选中。

目前,方伟兴成为公司高层的贴身保镖,在公司主要负责整栋办公大楼的安保工作,管着手下数十名保安,同时还负责策划制订公司的安保制度。由于办公大楼采用智能化管理,方伟兴在大学中学习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其实工作中要求我几乎是全能的。方伟兴表示。比如上月公司的一座大型广场物业开业,方伟兴从早上剪彩到晚宴,他都与老总保持大约三五步的距离,随时留意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但同时脸上还要面带微笑,文质彬彬。方伟兴告诉记者,处理类似这样复杂的情况,需要智慧和非常高的技巧。

支持: 文化素质更高可委以重任

佛山一机电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林灏表示,目前该公司的保安普遍存在素质较低,不懂礼仪等缺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后,才能避免发生与客户发生言语冲突等不高兴事件。而本科保安由于经过高校的熏陶,文化素质较高,能更加胜任安保方面工作,适应未来公司安保工作的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前景,更值得公司培养,可以委以重任。因此,当有些企业希望找一些综合素质高的贴身保镖时,本科保安就能很好地适应这一部分企业的需求,林灏表示。

反对: 工作不复杂高学历增加成本

本科保安会不会是杀鸡用牛刀?佛山一陶瓷企业人力资源部王经理认为,像他们这种企业的保安平时负责工作并不复杂,对保安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一般月薪1000元左右雇用的退伍军人就能胜任。对于本科生保安,他担心薪金要求过高,会增加企业成本。

而对于一些较为高层的管理型,或安保方面的技术岗位,王经理认为如果是学习管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会更强,因此他不倾向于选择本科保安的毕业生。我认为这个专业的定位比较尴尬,既不够专业,适用面也不是特别广。王经理说。

专家意见:

更宜充当企业多面手

智联招聘总经理吴凡认为,从首届保安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安排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的理想,但单靠这部分本科保安并不能缓解佛山市场上保安用工缺口方面的压力。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本科保安培养的定位与目前市场上普通意义的保安有所区别。本科保安由于素质高、职业起点肯定会高于普通保安,适合充当安保系统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是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的多面手角色,成为公司高层的秘书、贴身保镖等。这些毕业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类的培训,使得自己更适合公司未来的发展。吴凡称。然而,目前人才市场上,大量缺乏的却是普通岗位上的保安人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佛山人才市场上保安缺乏的状况,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2009就业难:2400万人待就业 含700万毕业生


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系统性促进就业政策正起草一系列关于保就业的重拳或将密集推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逐步扩大,同时明年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整体看,明年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12月23日,在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

如何保就业,这已是今明重任。于法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针对当前局势,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一份针对就业促进的系统政策正在起草之中,将对就业问题解决作出统一部署。

记者还获悉,时下正值毕业生寻找工作高峰期间,针对其就业难题,人保部和有关部门正联合学术机构进行研究,拟在明年初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这些措施将在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系统政策。

2400万待业盘子

当前总体就业形势如何,已经备受瞩目。首先是一连串的数据。

于法鸣表示,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这2400万各有来头,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失即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

这还没有充分考虑一个情况:如若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降低,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供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于法鸣带来了就业形势严峻的观察是,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的趋势。

就业形势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难点首先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难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上。于法鸣表示,明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同时,由于企业裁减人员的现象还在蔓延,就业转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将进一步增加,长期失业者、各类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将更加困难。于法鸣在会上表示。

农民工特别是失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面临更大压力。最近我们对劳动力输出输入大省的调研也发现,目前返乡农民工的大体数量是10%,超过1000万。于法鸣告诉记者。

于法鸣分析,目前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特别是失地农民已无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预计明年春节过后他们还将集中进城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由于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岗位不足以及部分农民工技能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有可能出现大量农民工无业可就滞留城市的现象,这要特别引起重视。

我国就业领域目前存在四大一突出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大、困难群体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力度较大的刺激经济措施,但从上述趋势判断,不利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明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于表示。

政策组合拳

严峻的形势,是危机亦是转机。政策篮子该出手的时候了。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行动。不久前国务院常委会议针对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了专门安排。

人保部、财政部等部委12月22日联合发出通知,提出了降低社保费率、暂缓缴保费、失业保险基金用于社保补贴、对不裁员企业员工培训进行补贴等五项措施。

这份文件给出了一个信号,通过救企业稳住现有岗位将是很重要的稳定就业方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尽可能让员工留在企业内部,而不是流入社会。这也是从源头上控制失业的办法。于法鸣解释。

在地方,针对农民工群体陆续展开了统计调查、技能培训等措施;同时针对企业出台了系列的维稳政策。

在明年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都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必须做最困难的思想准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前制定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于法鸣表示。

今年底到明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趋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

张小建表示,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今年是559万,明年是610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张小建说,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准备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二,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第三,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

第四,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五,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这些问题;

第六,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登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争取让最困难的,又急需就业的人员得到一对一的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百万大学生就业难在“实际操作能力”


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有33%的在意工作经验。一直最受重视的学历却仅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

重庆市人才中心对69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的这一结果显示:唯学历独尊的时代即将结束,实际操作能力阶段已经来临。

从校园到职场大学生亟须专业培训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需求,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供需之间却出现了某种失衡。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曾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

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大招聘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对记者讲到: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的,我有个学计算机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

企业竞争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材。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是这种企业级培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毕竟是在职培训,只能点到为止。

大学、非大学两类高等教育同时抓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从欧美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实行高等教育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并且普及的做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扩展为相互补充又独立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一个负责知识结构、研究型人才、爱好兴趣的培养,一个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国内非大学教育崛起于民间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企业的崛起,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是无数的企业,同时企业的需求也迅速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国立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较早嗅到了这股风潮,而且更重要的是,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

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曾云提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充分强调职业素质训练。

中国的非大学教育摸索了仅仅几年时间,远远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迅速增长的趋势。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浪潮相对的,是社会对这一模式还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欧美国家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共同成长,说明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中国的社会也在向市场经济转化,民间的、企业的声音在日益壮大,社会需求必然会反应出这一趋势。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必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纪宝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精英观念有关


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种田多的是

新京报:今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你有怎样的看法?

纪宝成(以下简称纪):就业难是社会的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教育的问题吧。

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同时也是由于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增多导致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宏观上采取措施,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增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

而从教育战线来说,需要学生和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1999年扩招时,我就说过,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考试入学,按照精英化的观念就业,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就业观念的变革。大学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我站在社会立场上认为,基层、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到基层和农村去锻炼成长。

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的建设,都需要大学生。

我们这代人当时都接受精英教育,但我们当年都到基层去了。我本人当过两年茶叶工人,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的、卖肉的、种田的,多的是。过去没人说过什么,现在倒成问题了。

有个大学生杀猪,就炒作开了。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杀猪了?今天卖猪肉,明天一个好的食品公司就诞生了。我不是让大学生都去当杀猪的,但是,我觉得大学生去基层创业、开拓,锻炼成长,说不定成为各级领导人,完全可能。

最近这一二十年,大学生毕业都到大机关大城市,形成了一种不太健康的就业观念。好像大学生只能在大城市,到基层就是问题了。如果从这个观念解放出来,我觉得大学生就业根本没问题。

新京报:那在你看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应配套设施做得如何?人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吗?

纪:不能说什么条件创造好了你再去。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你不满意可以不去嘛。

当然了,我觉得公益单位,国家还是要有一定的保证。比如说,中小学生教师、县一级的医院、农村技术推广,国家要提供相应政策和条件。到民营单位,这些单位还是要遵守劳动法的。

到基层就是自愿,你愿意就去,不愿意就不去。

我觉得对高等学校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更好地负起责任来。

当然像人大、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大学专业就业率排名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考生和家长并没有放松下来,因为随之而来的高考报志愿工作并不比考试轻松。考生如何选择专业?有专家指出除了个人兴趣和性格习惯外,就业率是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因素。近日,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出炉,公布了专业就业率排名以及红、黄、绿牌专业。本报记者试图与报考、就业专家一起,通过分析就业形势来帮助考生和家长选择高考报考专业。

就业率

工科仍是排头兵法学艺术亮红牌

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对于就业的分析分为就业率、就业后收入和就业后满意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筑专业成为三冠王,就业率高达98.3%。

除建筑专业外,就业率最高的其他4个专业分别是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护理学。除了护理学外,其他均为工科专业。而在就业排名前50的专业中,超过70%也都是工科专业。根据就业蓝皮书显示,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就业水平。

而本科类专业中,物理学、英语、动画、公共事业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以及美术等专业排名靠后,其中物理学专业的就业率只有85.3%,动画和美术专业还被定位红牌专业。就业率排名靠后的专业基本都为基础学科和文科专业。

就业报告数据指出,高职生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生,这体现出社会对于高级蓝领的迫切需求。高职专业就业率最高的5个专业中3个与轨道交通有关,其中第一名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97.6%,而排在第三名、第四名的电气化铁道技术和铁道工程技术,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也都超过了96%。就业率最低的十大高职专业中,法律事务上榜。

省大中专省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近期的就业率只能反映过去一两年或当下的人才需求,并不能反映四五年后的形势。因此,考生和家长在估计专业的就业前景时,要了解专业未来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宏观趋势。高考报考专家郭建民表示,考生和家长要理性看待报考专业和就业率的关系。生物工程、英语等专业前几年的就业都不错,吸引了众多报考者,但由于毕业生过多造成了现在这些专业就业率较低的局面。因此,高考报考不要只是盯着专业,还要根据学校、地域进行综合考量。

月收入

理工科居高不下文科专业收入垫底

报告显示,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其中建筑专业毕业后半年月收入最高,达到4757元。其次是金融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都超过了4000元。收入最低的十大专业中,学前教育垫底,仅为2673元。

而毕业后三年,薪资涨幅最大的仍是土木建筑类专业学生,平均月收入上涨到接近7100元。毕业三年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可达8275元,排名第一。而毕业后三年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除了日语和金融学是文科和商科专业外,其他8个专业均为理工科专业。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高职生初次就业率比较高,毕业后半年月平均收入也很高。但是毕业三年后,本科生工资涨幅要高于高职生。就业报告调查组对2010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3年的跟踪调查,发现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815元,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962元,3年来月收入增长2822元,涨幅约112%。

龙宇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黄宁说,近5年来,理工科专业的工资一直高于文科专业,因此,高中时学习理科的学生选专业时以工科专业为主并没有问题。不过他同时指出,文科专业虽然工资较低,但是很多创业者却来自文科专业。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工资较低,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却集中在学校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机构。

高考报考专家魏潾则表示,收入不仅仅和专业有关,还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和学历直接相关。同样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博士和本科生毕业后的收入和收入涨幅肯定会有区别。因此,考生填报志愿要从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最佳匹配来选择专业。还要考虑报考专业是适合工作还是深造,比如核专业的学生本科生就业前景非常好,所以不一定要深造。而水声专业相对学术性强一些,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要继续学习。

专家谈

就业率月收入是参考报专业要长远谋划

郭建民指出,虽然可以根据专业的就业率和收入为参考选择报考专业,但要注意,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所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同。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该专业主要从事舰炮和海中机械等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北京物资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则偏重于物流设备工程方向,培养从多方面对物流设备进行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考生在报考专业时要参考院校背景、高校《招生章程》及专业介绍等资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

郭建民还一直反对仅以就业率为参考来选择报考专业。他认为,填报志愿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考生价值观的因素、分数因素、经济因素、就业因素、院校因素和专业因素等,仅以某一个因素来选择报考专业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填报志愿时要和个人的职业规划紧密相连,在报志愿时要考虑自己四年以后的发展,报考就像下棋,必须要多看几步。

他认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填报志愿要保持思路连贯。对于毕业就要打算就业的学生而言,在选择院校时,则先要考虑的是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还要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个人创业。而对于毕业后要考研的学生而言,在选择院校时,不仅要考虑本科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同时要考虑研究生阶段的办学质量,如是否有研究生院,学科排名、保送研究生的比例等因素。

以上《社科院:150万大学生年底难就业 失业率超12%》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