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是人必经的一个阶段,有些人有所成就,有些人碌碌无为,这全是个人的职场选择,有很多人终究得不到任何成就,主要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犯了致命的错误。以下是以下常见的职业生涯中会出现的错误,大家请绕道而行。
■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证生存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深入去想,因为这样很累。至少现在的工作能够让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安稳,至于下一年怎么样,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总觉得年轻应该是享受的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好年华。即使现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说: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已经35岁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唯一没有的,就是稳定的工作。12年来,平均不到一年就换一份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家庭的责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长期稳定下来,但发现很难。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儿考虑这个问题?他说,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意识到了,却发现困难重重,并深深后悔以前没有早点儿做打算。
你现在遇到问题了吗?你是否在困惑、迷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相比一年前,你的这一年是进步了,还是在重复劳动?你现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适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你是否有一个至少可以为之奋斗5年的目标?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后自己成长为什么样子,五年以后又成长为什么样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致命的是,你是否还抱着“以后再说”的心态?看完这段文字,你是反应是立即行动,还是重复现在的状态?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等“以后再说”,那么,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内,你会遇到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解决,你必须要付出成几何级倍增的代价!
■错误二:有些事情总要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
有些人会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生怕自己走错了路;而有些人则说要亲自犯一些错误,亲自遭遇一些挫折,才会清醒。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愿意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但其实他们却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自己正在经历和正在犯的错误,并且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和改变目前的现实。这种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栽很多跟头。
的确,经历困难和挫折,会让一个人得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要经历。能够提前合理规避的,你为什么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呢?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你见了棺材的时候,掉再多的泪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试错”其实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觉得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但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为例。假如你大学毕业23岁,打算30岁买房结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起码也要100万。在房价疯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首付20万,装修2万,家电2万,结婚3万,其他备用资金3万,这总计就得需要30万。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房租、生活费、电话费、应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万,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没有3年的经验积累,不可能拿到10万的月薪。这样算下来,就算你不走弯路,从毕业到结婚,你要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根本不允许你有时间去无所事事或者走弯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弯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那么对你来说,一旦买房,就会陷入破产的边缘。
如果你还想着去尝试和经历一些本来应该可以规避的错误,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定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错误三:当我遇到问题时,做个职业规划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做职业规划。就像在上文第一个错误中所列举的那个例子。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职业规划并不是你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
因为成功的职业规划,其核心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职业方向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你能够在这个方向上顺利成长。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没有任何意义。而要想保证职业方向实现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压力、年龄的差距、因工作不顺而造成的心态的失衡……等等,都会影响到职业规划的最佳实施效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回天之力了。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大三之前确立方向,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毕业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在工作三年之内确立自己的方向,虽然要付出损失和代价,但仍然有转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作不稳定的话,这个时候,职业规划的难度就大得多,不仅仅是因为你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同时,因工作不稳定而带来的严重心态失衡,才是你职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以平均走两年弯路为例,两年之后转行,和别人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费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两年的直接物质损失就是6万,这个损失,至少是你职业规划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早做职业规划,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个星期的工资)。你同时损失的,还有两年的成长机会,这个时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同时,你的心态也会变得很消极,无法积极去面对新的工作,这个损失也是无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迷茫,或者习惯了跳槽,那么,这个损失就会扩大到职业规划投入的200倍以上!
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没有方向的人来找我们做咨询,在对他们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假如我觉得实在无能为力,给予不了他们应有的帮助,我就会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虽然这样的棘手的问题不多,但大家最好还是引以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万不要等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解决问题。那时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错误四:把性格测评当成职业规划
有一次和一位大学生朋友聊天,我问他有没有做职业规划,他说做了。我又问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他说不知道。我就很纳闷,我说你不是已经做了职业规划了吗?怎么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呢?接着他就发给我一堆资料,我一看,全是各种各样的测评报告。我问他这些报告在哪里做的,他说在学校的网站上。我说这些报告结果你能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就很纠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上担任评委,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根据测评结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规划的职业方向,大多数依据的标准是“专业对口”,而与测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据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却是:这些课程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听,只是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拿学分而已。我就问他们,这些课程对你们以后的就业和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不去认真听呢?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上这门课的老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职场是什么样子的,更别提把书中的理论在现实的职场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操作,这门课也完全成了摆设。于是,该困惑的依然困惑,该迷茫的依然迷茫。
由于在大学里大家所接触的职业规划只是各种各样的测评工具,于是也就想当然地把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由于职场经验、社会阅历、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本就看不懂测评结果。同时,这种测评式的规划也是理论化比较严重的,测评结果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所提供的结果都是某一类性格所具备的“共性”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结合职场真实情况对每个人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所以,这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规划,实战性比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了性格测评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性格测评只是我们了解个人性格的一个手段。涉及到具体的规划时,还要根据个人事业愿景、优势特长、专业技能、成长经历、职业价值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咨询师深入了解你的情况之后才能做出判断,而不是单纯依赖测评工具所得出的结果。以第一职场论坛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除了基本的测评以外,仅咨询访谈这一项就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最长的曾经达到6个小时,目的就是对咨询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测评结果进行验证,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咨询者的真实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错误五:只定方向,不知道实施路径
既然上文已经明确了性格测评并不等于职业规划,那么,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以本人在第一职场论坛进行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职业规划的完整内容应该是“1+2+1”模式,即一项核心内容,两项补充内容,一项强化内容。一项核心内容,指的是根据其自身综合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量身定制,确立最适合其发展的职业方向定位。两项补充内容,一是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为其制定职业成长路径,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二是针对其性格中的弱点和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所存在的思想、行动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避免其重蹈覆辙,从最大程度上规避因自身不足而带来的潜在职业风险。一项强化内容,指的是以职场晋升为导向的软实力系列培训(以第一职场独家开发的CCS10职场竞争10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具有实战性的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职业发展的飞跃,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
很多人不乏明确的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最终影响到职业目标的实施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只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定位,而不知道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哪些问题需要绕道,同样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发展。
确立目标,只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一项核心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目标到底能否实现,就要看实施和执行的效果,这也是“两项补充内容”和“一项强化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确立了目标,而没有确定相应的实施路径,那么,这样的规划只是成功了50%.尤其是强化部分的内容,也是考验一个咨询师水平的地方。光懂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错误六:没有主见,严重依赖周围人的看法
你为什么想考研?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考研。你为什么想进国企?因为大家都说国企稳定待遇好。你为什么不愿意改变自己?因为周围的人和你一样,同样处于这种状态!
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一旦自己的想法得到周围人的反对或质疑时,他的这种想法就会迅速打消。有一次有一个客户来问我,他说他家里人想让他当老师,但他问了身边的人,有的人说当老师好,而有的人则说当老师没有前途,不如进企业。他自己也困惑了,不知道到底是否当老师。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你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他们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你的立场上。因此,别人的意见到底是否适合你,还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这个例子,喜欢安稳的人肯定会说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喜欢挑战的人则肯定会说当老师没有前途。
每个人都有250位朋友,他们分别出现在两种场合,一个是你的婚礼,一个是丧礼,而这些朋友有80%是对你毫无帮助,他们通常不会给你正面、积极的影响,当你渴望有任何作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浇你冷水,告诉你种种的坏处和各种失败的可能。有20%的朋友,他们是属于较积极的,会给你正面的影响,而其中又只有5%的朋友则会帮助你,重大改变你的一生!所以,你对朋友们不该一视同仁,你应该花80%的时间跟那些会重大影响你一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你的路到底怎么走,只有你自己负责。那些曾经给予你建议的人,即使若干年后证明他们的建议是错的,他们也不必为当初的建议负任何责任。你一定要明白,你的路只在你自己手中!
■错误七: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如此,不如随遇而安
很多人会说世事变化无常,与其刻意计划,不如随遇而安。貌似说这话的人都很“潇洒”,但一旦问题来到眼前时,恐怕你就“安”不了了。一是你没有“根”,就永远只能四处飘着,永远也无法活得很扎实;第二,正因为你没有“根”,所以无法构建你的成长之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职业永远无法得到成长;第三,正因为你随遇而安,根基不牢,哪怕遇到一点点“风”险,你就会无法立足,因为你没有任何抗击风险的能力!看看那些在金融危机中被裁掉的都是些什么人吧。如果你没有构建任何适应竞争、抗击风险的能力,那么,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这种危机,或许是别人对你的威胁和竞争,或许是组织结构的调整,或许是并购,或许是倒闭,又或许是一次更猛烈的经济危机),你会不堪一击,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你!恐怕那个时候的境况,就不会像你今天说话的时候那样“潇洒”了吧?
随遇而安,是因为你的内心在逃避现实;积极行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同样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错误八: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高学历的人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吗?未必!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咨询客户中,最有活力的是本科生群体。而那些研究生则连最基本的竞争意识都没有。很多人属于迷迷糊糊地“被”考研,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有一大批人考不上心仪的专业,被调剂到并不喜欢的方向。真正有明确考研目标的、属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的、并且积极付诸行动的,只占了24%.我最近在咨询的一个客户,如果不考研,他的发展会更好。而读研之后的迷茫,再加上目标不明确所走的两年弯路,其损失已是职业规划投入的180倍!
并不是所有的职位都需要高学历人才。那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能力并没有与学历相匹配。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务实的用人成本的时候,高学历未必会受到重视。
学历并不能保障你的成功,那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让你成功的,是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对不起,所有的公司都不是慈善机构。
■错误九:国家单位比较稳定,发展有保障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曾经遇到一个客户,XXX(此处省去3个字,不便明说,大家去意会吧)出身,工作十年,好不容易上司高升,遇到一个晋升的机会。凭借自己在单位的能力、表现,他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会得到这个机会,但可惜的是,他被一个能力并不强的人打败了。苦等十年得来的机会,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溜走,于是一气之下辞职,发誓再也不做XXX.提醒那些想进国家单位的人,在进入这些单位之前,你一定要明白“编制”意味着什么,“体制内”和“体制外”又有什么差别,“李刚”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贪图稳定,我会告诉你:你肯定会非常稳定,稳定到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待在一个职位上,一个级别上,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你渴望这样所谓的“稳定”,并且没有任何抱怨,那么,我完全支持你的决定。
■错误十:这个社会,要想成功太难了
成功很难吗?完全错误!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甚至为之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时代!现实的职场中,工作3年以内遇到职业问题的,占了77%,属于职业规划的“重灾区”。真正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知道如何行动、全面提升和发展自己,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困扰的,只占了3%.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完整的职业规划,并愿意朝着目标积极行动,97%的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你完全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剩下的那3%,你也完全不必害怕,因为中国的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完全能够让你与这3%的人共容。那么,既然成功这么容易,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失败呢?因为,最厉害的那个对手,其实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没有前瞻意识,只顾眼前,从来不考虑未来;或者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而从来没有真正行动过,那么,你将永远打法打败这个对手!你现在的失败状态,仍将持续!成功,将永远会与你无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路如何走?家庭的责任谁来承担?你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还是想成为“啃老”或者“蚁族”中的一员?成功与失败,你到底如何抉择?你又凭什么保证成功?你是否做好了积极行动的准备?什么时候行动,是现在,立刻,马上;还是想活着潇洒、安逸一些,等着“以后再说?”
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现在后悔,那么,你以前的走的路肯定是错的;如果你不想再后悔,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走好每一步,不要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否则,你肯定会成为最失败的那个人!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职业生涯中要注意的致命错误》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证生存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深入去想,因为这样很累。至少现在的工作能够让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安稳,至于下一年怎么样,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总觉得年轻应该是享受的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好年华。即使现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说: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已经35岁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唯一没有的,就是稳定的工作。12年来,平均不到一年就换一份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家庭的责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长期稳定下来,但发现很难。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儿考虑这个问题?他说,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意识到了,却发现困难重重,并深深后悔以前没有早点儿做打算。
你现在遇到问题了吗?你是否在困惑、迷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相比一年前,你的这一年是进步了,还是在重复劳动?你现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适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你是否有一个至少可以为之奋斗5年的目标?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后自己成长为什么样子,五年以后又成长为什么样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致命的是,你是否还抱着“以后再说”的心态?看完这段文字,你是反应是立即行动,还是重复现在的状态?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等“以后再说”,那么,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内,你会遇到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解决,你必须要付出成几何级倍增的代价!
错误二:有些事情总要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
有些人会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生怕自己走错了路;而有些人则说要亲自犯一些错误,亲自遭遇一些挫折,才会清醒。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愿意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但其实他们却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自己正在经历和正在犯的错误,并且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和改变目前的现实。这种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栽很多跟头。
的确,经历困难和挫折,会让一个人得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要经历。能够提前合理规避的,你为什么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呢?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你见了棺材的时候,掉再多的泪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试错”其实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觉得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但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为例。假如你大学毕业23岁,打算30岁买房结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起码也要100万。在房价疯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首付20万,装修2万,家电2万,结婚3万,其他备用资金3万,这总计就得需要30万。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房租、生活费、电话费、应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万,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没有3年的经验积累,不可能拿到10万的月薪。这样算下来,就算你不走弯路,从毕业到结婚,你要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根本不允许你有时间去无所事事或者走弯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弯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那么对你来说,一旦买房,就会陷入破产的边缘。
如果你还想着去尝试和经历一些本来应该可以规避的错误,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定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错误三:当我遇到问题时,做个职业规划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做职业规划。就像在上文第一个错误中所列举的那个例子。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职业规划并不是你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
因为成功的职业规划,其核心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职业方向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你能够在这个方向上顺利成长。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没有任何意义。而要想保证职业方向实现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压力、年龄的差距、因工作不顺而造成的心态的失衡……等等,都会影响到职业规划的最佳实施效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回天之力了。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大三之前确立方向,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毕业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在工作三年之内确立自己的方向,虽然要付出损失和代价,但仍然有转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作不稳定的话,这个时候,职业规划的难度就大得多,不仅仅是因为你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同时,因工作不稳定而带来的严重心态失衡,才是你职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以平均走两年弯路为例,两年之后转行,和别人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费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两年的直接物质损失就是6万,这个损失,至少是你职业规划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早做职业规划,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个星期的工资)。你同时损失的,还有两年的成长机会,这个时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同时,你的心态也会变得很消极,无法积极去面对新的工作,这个损失也是无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迷茫,或者习惯了跳槽,那么,这个损失就会扩大到职业规划投入的200倍以上!
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没有方向的人来找我们做咨询,在对他们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假如我觉得实在无能为力,给予不了他们应有的帮助,我就会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虽然这样的棘手的问题不多,但大家最好还是引以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万不要等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解决问题。那时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错误四:把性格测评当成职业规划
有一次和一位大学生朋友聊天,我问他有没有做职业规划,他说做了。我又问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他说不知道。我就很纳闷,我说你不是已经做了职业规划了吗?怎么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呢?接着他就发给我一堆资料,我一看,全是各种各样的测评报告。我问他这些报告在哪里做的,他说在学校的网站上。我说这些报告结果你能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就很纠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上担任评委,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根据测评结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规划的职业方向,大多数依据的标准是“专业对口”,而与测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据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却是:这些课程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听,只是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拿学分而已。我就问他们,这些课程对你们以后的就业和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不去认真听呢?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上这门课的老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职场是什么样子的,更别提把书中的理论在现实的职场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操作,这门课也完全成了摆设。于是,该困惑的依然困惑,该迷茫的依然迷茫。
由于在大学里大家所接触的职业规划只是各种各样的测评工具,于是也就想当然地把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由于职场经验、社会阅历、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本就看不懂测评结果。同时,这种测评式的规划也是理论化比较严重的,测评结果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所提供的结果都是某一类性格所具备的“共性”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结合职场真实情况对每个人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所以,这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规划,实战性比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了性格测评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性格测评只是我们了解个人性格的一个手段。涉及到具体的规划时,还要根据个人事业愿景、优势特长、专业技能、成长经历、职业价值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咨询师深入了解你的情况之后才能做出判断,而不是单纯依赖测评工具所得出的结果。以第一职场论坛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除了基本的测评以外,仅咨询访谈这一项就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最长的曾经达到6个小时,目的就是对咨询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测评结果进行验证,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咨询者的真实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错误五:只定方向,不知道实施路径
既然上文已经明确了性格测评并不等于职业规划,那么,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以本人在第一职场论坛进行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职业规划的完整内容应该是“1+2+1”模式,即一项核心内容,两项补充内容,一项强化内容。一项核心内容,指的是根据其自身综合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量身定制,确立最适合其发展的职业方向定位。两项补充内容,一是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为其制定职业成长路径,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二是针对其性格中的弱点和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所存在的思想、行动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避免其重蹈覆辙,从最大程度上规避因自身不足而带来的潜在职业风险。一项强化内容,指的是以职场晋升为导向的软实力系列培训(以第一职场独家开发的CCS10职场竞争10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具有实战性的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职业发展的飞跃,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
很多人不乏明确的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最终影响到职业目标的实施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只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定位,而不知道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哪些问题需要绕道,同样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发展。
确立目标,只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一项核心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目标到底能否实现,就要看实施和执行的效果,这也是“两项补充内容”和“一项强化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确立了目标,而没有确定相应的实施路径,那么,这样的规划只是成功了50%。尤其是强化部分的内容,也是考验一个咨询师水平的地方。光懂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错误六:没有主见,严重依赖周围人的看法
你为什么想考研?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考研。你为什么想进国企?因为大家都说国企稳定待遇好。你为什么不愿意改变自己?因为周围的人和你一样,同样处于这种状态!
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一旦自己的想法得到周围人的反对或质疑时,他的这种想法就会迅速打消。有一次有一个客户来问我,他说他家里人想让他当老师,但他问了身边的人,有的人说当老师好,而有的人则说当老师没有前途,不如进企业。他自己也困惑了,不知道到底是否当老师。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你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他们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你的立场上。因此,别人的意见到底是否适合你,还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这个例子,喜欢安稳的人肯定会说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喜欢挑战的人则肯定会说当老师没有前途。
每个人都有250位朋友,他们分别出现在两种场合,一个是你的婚礼,一个是丧礼,而这些朋友有80%是对你毫无帮助,他们通常不会给你正面、积极的影响,当你渴望有任何作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浇你冷水,告诉你种种的坏处和各种失败的可能。有20%的朋友,他们是属于较积极的,会给你正面的影响,而其中又只有5%的朋友则会帮助你,重大改变你的一生!所以,你对朋友们不该一视同仁,你应该花80%的时间跟那些会重大影响你一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你的路到底怎么走,只有你自己负责。那些曾经给予你建议的人,即使若干年后证明他们的建议是错的,他们也不必为当初的建议负任何责任。你一定要明白,你的路只在你自己手中!
错误七: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如此,不如随遇而安
很多人会说世事变化无常,与其刻意计划,不如随遇而安。貌似说这话的人都很“潇洒”,但一旦问题来到眼前时,恐怕你就“安”不了了。一是你没有“根”,就永远只能四处飘着,永远也无法活得很扎实;第二,正因为你没有“根”,所以无法构建你的成长之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职业永远无法得到成长;第三,正因为你随遇而安,根基不牢,哪怕遇到一点点“风”险,你就会无法立足,因为你没有任何抗击风险的能力!看看那些在金融危机中被裁掉的都是些什么人吧。如果你没有构建任何适应竞争、抗击风险的能力,那么,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这种危机,或许是别人对你的威胁和竞争,或许是组织结构的调整,或许是并购,或许是倒闭,又或许是一次更猛烈的经济危机),你会不堪一击,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你!恐怕那个时候的境况,就不会像你今天说话的时候那样“潇洒”了吧?
随遇而安,是因为你的内心在逃避现实;积极行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同样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错误八: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高学历的人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吗?未必!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咨询客户中,最有活力的是本科生群体。而那些研究生则连最基本的竞争意识都没有。很多人属于迷迷糊糊地“被”考研,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有一大批人考不上心仪的专业,被调剂到并不喜欢的方向。真正有明确考研目标的、属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的、并且积极付诸行动的,只占了24%。我最近在咨询的一个客户,如果不考研,他的发展会更好。而读研之后的迷茫,再加上目标不明确所走的两年弯路,其损失已是职业规划投入的180倍!
并不是所有的职位都需要高学历人才。那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能力并没有与学历相匹配。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务实的用人成本的时候,高学历未必会受到重视。
学历并不能保障你的成功,那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让你成功的,是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对不起,所有的公司都不是慈善机构。
错误九:国家单位比较稳定,发展有保障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曾经遇到一个客户,XXX(此处省去3个字,不便明说,大家去意会吧)出身,工作十年,好不容易上司高升,遇到一个晋升的机会。凭借自己在单位的能力、表现,他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会得到这个机会,但可惜的是,他被一个能力并不强的人打败了。苦等十年得来的机会,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溜走,于是一气之下辞职,发誓再也不做XXX。提醒那些想进国家单位的人,在进入这些单位之前,你一定要明白“编制”意味着什么,“体制内”和“体制外”又有什么差别,“李刚”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贪图稳定,我会告诉你:你肯定会非常稳定,稳定到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待在一个职位上,一个级别上,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你渴望这样所谓的“稳定”,并且没有任何抱怨,那么,我完全支持你的决定。
错误十:这个社会,要想成功太难了
成功很难吗?完全错误!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甚至为之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时代!现实的职场中,工作3年以内遇到职业问题的,占了77%,属于职业规划的“重灾区”。真正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知道如何行动、全面提升和发展自己,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困扰的,只占了3%。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完整的职业规划,并愿意朝着目标积极行动,97%的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你完全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剩下的那3%,你也完全不必害怕,因为中国的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完全能够让你与这3%的人共容。那么,既然成功这么容易,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失败呢?因为,最厉害的那个对手,其实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没有前瞻意识,只顾眼前,从来不考虑未来;或者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而从来没有真正行动过,那么,你将永远打法打败这个对手!你现在的失败状态,仍将持续!成功,将永远会与你无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路如何走?家庭的责任谁来承担?你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还是想成为“啃老”或者“蚁族”中的一员?成功与失败,你到底如何抉择?你又凭什么保证成功?你是否做好了积极行动的准备?什么时候行动,是现在,立刻,马上;还是想活着潇洒、安逸一些,等着“以后再说?”
你现在的选择,决定了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现在后悔,那么,你以前的走的路肯定是错的;如果你不想再后悔,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走好每一步,不要再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否则,你肯定会成为最失败的那个人!
职业生涯中的10个致命错误,你犯过吗?来看看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证生存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深入去想,因为这样很累。至少现在的工作能够让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安稳,至于下一年怎么样,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总觉得年轻应该是享受的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好年华。即使现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说: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错误二:有些事情总要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
有些人会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生怕自己走错了路;而有些人则说要亲自犯一些错误,亲自遭遇一些挫折,才会清醒。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愿意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但其实他们却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自己正在经历和正在犯的错误,并且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和改变目前的现实。这种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栽很多跟头。
的确,经历困难和挫折,会让一个人得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要经历。能够提前合理规避的,你为什么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呢?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你见了棺材的时候,掉再多的泪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错误三:当我遇到问题时,做个职业规划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做职业规划,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职业规划并不是你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
因为成功的职业规划,其核心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职业方向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你能够在这个方向上顺利成长。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没有任何意义。而要想保证职业方向实现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压力、年龄的差距、因工作不顺而造成的心态的失衡……等等,都会影响到职业规划的最佳实施效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回天之力了。
错误四:把性格测评当成职业规划
有一次和一位大学生朋友聊天,我问他有没有做职业规划,他说做了。我又问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他说不知道。我就很纳闷,我说你不是已经做了职业规划了吗?怎么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呢?接着他就发给我一堆资料,我一看,全是各种各样的测评报告。我问他这些报告在哪里做的,他说在学校的网站上。我说这些报告结果你能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就很纠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了性格测评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性格测评只是我们了解个人性格的一个手段。涉及到具体的规划时,还要根据个人事业愿景、优势特长、专业技能、成长经历、职业价值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咨询师深入了解你的情况之后才能做出判断,而不是单纯依赖测评工具所得出的结果。以第一职场论坛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除了基本的测评以外,仅咨询访谈这一项就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最长的曾经达到6个小时,目的就是对咨询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测评结果进行验证,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咨询者的真实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错误五:只定方向,不知道实施路径
很多人不乏明确的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最终影响到职业目标的实施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只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定位,而不知道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哪些问题需要绕道,同样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发展。
确立目标,只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一项核心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目标到底能否实现,就要看实施和执行的效果,这也是“两项补充内容”和“一项强化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确立了目标,而没有确定相应的实施路径,那么,这样的规划只是成功了50%.尤其是强化部分的内容,也是考验一个咨询师水平的地方。光懂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职业生涯发展必经的岔路口》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3)结合以上两点,考虑专业方向和学校。
事实上,在这个关键的岔路口上,很多高考生仅靠个人能力很难解决好。因为此时你的价值观还不稳定、经历经验也不足,在自我认知中的未知我的区域还很大。此外,家长和孩子常常会出现意见分歧,最后不仅没有得出一个好的结果,还因此让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所以,在选择专业时,遇到问题要理性处理,找职业规划师帮忙是上佳选择。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不仅能科学地评估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方向,还能给出一些行业方面的专业资料以供参考,而个人或学校老师往往难以提供科学周全的评估体系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岔路口:毕业找工作
要解决的问题: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可以是说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道坎吧。在各种慌乱中,你就被推上了职场这个大赛场。种种研究表明,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它对你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后续的发展中,虽然可以转行,但转行往往意味着损失和风险,而且在某些专业领域,转行难度非常高。此外,第一个工作平台,对个人积累技能和资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份适合你的工作?,如何在一个领域持续发展下去?……目前来向阳生涯寻求帮助的职场人中,近九成人是因职业定位混乱而导致了后期发展的各种问题。洪向阳指出,要做好职业定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有自知之明。这说的就是,你要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你要弄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最在意什么问题:现在我是要的薪水待遇?发展平台?还只是求个稳定呢?
2)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寻找可能的就业机会。
3)有平和的心态。没人能一夜成名,不要活在大才小用的幻想中,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学习,是你达成最终职业目标的强大保证。
第三个岔路口:工作三五年
要解决的问题:锁定职业定位,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方案
工作三五年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探索期,之后个人职业发展将会面临首次职业发展换挡时刻。此时,对职场已有所认识,工作经验有所的积累的人来说,什么领域、什么岗位更适合自己,今后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需要获得明确的答案,如果发现眼下工作不合适,就要着手转型的准备了。
解决方案:三五年是一道坎。向阳生涯所接待的这个阶段的职场人超过咨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洪向阳指出,频繁跳槽、工作业绩毫无起色、发展无门等诸多问题,其实都显示了你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做不好职业定位,找工作仿佛是在试错,而这是差劲又浪费精力的做法。工作三五年后,不论现在的工作是否感觉好,都要好好梳理、总结过去工作中的得失,找出自己的优势,根据眼下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长远发展方向,对于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后进行充电学习。也就是说,如果此时你还不能在一个具体的方向上做好职业规划方案,那么你下一个阶段还会重复出现类似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进步和发展。
第四个岔路口:七年之痒
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核心竞争力
在婚姻上,七年是一道坎,夫妻之间会碰到审美疲劳带来的激情减退的问题,甚至发生重大变故。职业生涯发展方面亦如此。当职业发展步入发展中期,因为工作技能已累积到一定水平,工作流程也倒背如流,此时,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已大不如前,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工作激情。前后评估一下,发现往上发展还差一口气,但在原地打转很可能被后起者取而代之。是转向寻路,or继续前进,是个问题。
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在一个领域积累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真正的专家。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导师闫岭认为,工作7年,在处理工作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时,自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稳定的模式,新鲜感是会减弱,但是此时重要的是要做好过往工作总结和梳理,并有针对性的整合已有的资源(知识技能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等),加强核心竞争力,确立起自己将来的保障,并要做好向上晋升的准备,规划晋升路线。同时,在家庭和工作上做好平衡工作,通过提前规划的手段,让自己扮演好各个角色,莫让自己两头为难。
第五个岔路口:年届四十困惑多
要解决的问题:取得晋升,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到了四十岁左右的年龄,如不能晋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要么自己接受平庸至到退休,要么就是想办法升上去收获更大的成就。但很多人在此被难住,找不到前进的方法,退又不甘心,一堆困惑在这个不惑之年全部涌现出来。
解决方案:如果在此时你没有在当下的平台上升到一个不错的位子,能维持现状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人的年龄越大,精力也会逐渐减少,生活和健康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向阳生涯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这个阶段进行转行是难度极大,且风险和成本极高的事。如果自身价值诉求不能被完全满足,那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和身体状况等)寻找开展第二职业的可能,或者可以考虑整合资源进行创业,这样会比转行更好。同时,
穿越五个岔路口,你掌握要诀了么?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千万别存侥幸心理,以为能蒙混过关。舒伯在他著名论述中还说过: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是前进的,一般而言是非可逆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每个阶段都有该完成的事,逃避和拖延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让自己的处境越发困难和不可控制,职业发展走入死胡同。向阳生涯提醒职场人,抓紧时间做好职业规划,才能在飞逝的时光中抓住那些有限的发展机会,不后悔。
从企业这方面来说,企业需要明确的是,企业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谁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同时,既然这个核心员工愿意与企业一同成长,还要看,企业能给核心员工带来什么,带来的东西是不是核心员工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
戴洁强调,一定要找到核心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两方面的考虑缺一不可。如果只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只突出核心员工需要给企业做出的贡献,那么这个核心不一定留得长久。
明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咨询顾问戴洁认为,所谓核心员工,具体有两方面地要求:能力上能给公司做出相应地贡献;态度上敬业。
从核心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讲,如果他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势必带来很大得发展空间,但他同时也会考虑,除了现在具备得能力之外,我能够对公司未来得发展起到一个什么样得作用?这些,都包含了一个核心员工得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戴洁指出,一个职业人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专业度,即深度,另一个则是宽度。很多技术性的工作是做深度,但是大部分的职业对能力的要求是做宽度。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很多专业还没有办法去加深,那就在各种领域来走宽度,打造了一定的宽度之后再去做深度,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亚商在线的财务总监向记者透露,该公司的财务部门长期在员工中推行一项措施,叫做“让别人了解你的工作”,通过部门间的岗位轮换,让员工熟悉多个职位的工作。一方面是为核心员工做储备,另一方面,让员工在各个岗位得到锻炼,打造了员工自身的宽度。据悉,这项举措在员工中颇具市场。
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来讲,打造企业核心员工,应该是从发现人才得时候就开始做准备。每个职业都有它专门得知识与技能,其中又有一个核心的技能,这是一般认为核心员工所掌握的。企业选择核心员工的时候,主要应该看他是否具备在这个专业上的可塑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这个员工在态度上是否符合这个职业,是否认同企业的文化,如果不认同,再有能力也没办法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最好的管理是价值观的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管理,而前提则是双方的接受。
就招聘环节来看,现在很多公司做招聘问的问题通常是:你擅长干什么?你凭什么证明你能干这个?用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做招聘则会提到:我们企业现在需要用到这样一些人,你觉得你具备什么样的一些特质,你对你未来的发展有一些怎样的想法,你觉得公司的现状能不能给你提供这样的发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结合点。非常的人性化。
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在选择人才的时候,能不能考虑到人才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考虑到企业需要的这个人在未来的发展能不能与企业吻合,只要吻合,剩下是技术与方法的问题,真正具备这种意识才是“根”上的问题,这也是企业打造核心员工的“根”与“魂”。
打造企业核心员工,除了单纯的方法、技巧、理念之外,关键是企业将这件事情放在怎样的一个位置。戴洁认为,应该把打造核心员工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很多企业当年在做战略的时候,只顾做市场、定位、资金,往往忽略人才的战略,现在企业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瓶颈就在人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员工发展的速度,所有战略的实施,基础也在于人、人才。
员工是种子,好的种子进入企业之后,并不是在任何环境都能成长得很好,需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得平台,需要企业为员工做规划。总之,打造核心员工,更多是对企业的要求。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职业生涯中犯过的严重错误有哪些》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步入职场后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有利于自己在职场上的发展,但是在职业规划中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分享的是职业生涯中犯过的严重错误,希望能帮到大家。
职业生涯中犯过的严重错误错误一: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很多人刚刚步入社会,没有真正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或者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至少可以保证生存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五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会深入去想,因为这样很累。至少现在的工作能够让自己这一年过得很安稳,至于下一年怎么样,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们总觉得年轻应该是享受的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好年华。即使现在遇到问题,他们总是说:现在不着急,以后遇到问题再说吧。
我曾经遇到这样过一个案例:一个已经35岁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唯一没有的,就是稳定的工作。12年来,平均不到一年就换一份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家庭的责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长期稳定下来,但发现很难。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儿考虑这个问题?他说,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现在意识到了,却发现困难重重,并深深后悔以前没有早点儿做打算。
你现在遇到问题了吗?你是否在困惑、迷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相比一年前,你的这一年是进步了,还是在重复劳动?你现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适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你是否有一个至少可以为之奋斗5年的目标?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后自己成长为什么样子,五年以后又成长为什么样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致命的是,你是否还抱着以后再说的心态?看完这段文字,你是反应是立即行动,还是重复现在的状态?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等以后再说,那么,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内,你会遇到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解决,你必须要付出成几何级倍增的代价!
错误二:有些事情总要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
有些人会虚心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生怕自己走错了路;而有些人则说要亲自犯一些错误,亲自遭遇一些挫折,才会清醒。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愿意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成长自己,但其实他们却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自己正在经历和正在犯的错误,并且从骨子里不愿意承认和改变目前的现实。这种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栽很多跟头。
的确,经历困难和挫折,会让一个人得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要经历。能够提前合理规避的,你为什么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呢?不见棺.材不掉泪。而当你见了棺.材的时候,掉再多的泪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试错其实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觉得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但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你想像得那么多。以在北京工作为例。假如你大学毕业23岁,打算30岁买房结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起码也要100万。在房价疯涨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首付20万,装修2万,家电2万,结婚3万,其他备用资金3万,这总计就得需要30万。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房租、生活费、电话费、应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万,那么,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没有3年的经验积累,不可能拿到10万的月薪。这样算下来,就算你不走弯路,从毕业到结婚,你要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根本不允许你有时间去无所事事或者走弯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弯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那么对你来说,一旦买房,就会陷入破产的边缘。
如果你还想着去尝试和经历一些本来应该可以规避的错误,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定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错误三:当我遇到问题时,做个职业规划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实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做职业规划。就像在上文第一个错误中所列举的那个例子。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职业规划并不是你走投无路时的救命稻草!
因为成功的职业规划,其核心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职业方向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你能够在这个方向上顺利成长。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没有任何意义。而要想保证职业方向实现的可能性,就必须要考虑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压力、年龄的差距、因工作不顺而造成的心态的失衡等等,都会影响到职业规划的最佳实施效果。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如果你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回天之力了。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大三之前确立方向,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毕业后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在工作三年之内确立自己的方向,虽然要付出损失和代价,但仍然有转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作不稳定的话,这个时候,职业规划的难度就大得多,不仅仅是因为你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付出更高的机会成本,同时,因工作不稳定而带来的严重心态失衡,才是你职业成长的最大障碍。以平均走两年弯路为例,两年之后转行,和别人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意味着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费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两年的直接物质损失就是6万,这个损失,至少是你职业规划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早做职业规划,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个星期的工资)。你同时损失的,还有两年的成长机会,这个时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同时,你的心态也会变得很消极,无法积极去面对新的工作,这个损失也是无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习惯了迷茫,或者习惯了跳槽,那么,这个损失就会扩大到职业规划投入的200倍以上!
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没有方向的人来找我们做咨询,在对他们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假如我觉得实在无能为力,给予不了他们应有的帮助,我就会对他们说很抱歉,我们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虽然这样的棘手的问题不多,但大家最好还是引以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万不要等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解决问题。那时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职业生涯中要避免犯的错误错误一:把性格测评当成职业规划
有一次和一位大学生朋友聊天,我问他有没有做职业规划,他说做了。我又问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他说不知道。我就很纳闷,我说你不是已经做了职业规划了吗?怎么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呢?接着他就发给我一堆资料,我一看,全是各种各样的测评报告。我问他这些报告在哪里做的,他说在学校的网站上。我说这些报告结果你能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地出现,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里就很纠结。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上担任评委,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根据测评结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后规划的职业方向,大多数依据的标准是专业对口,而与测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虽然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据本人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却是:这些课程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认真听,只是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拿学分而已。我就问他们,这些课程对你们以后的就业和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什么不去认真听呢?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上这门课的老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职场是什么样子的,更别提把书中的理论在现实的职场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操作,这门课也完全成了摆设。于是,该困惑的依然困惑,该迷茫的依然迷茫。
由于在大学里大家所接触的职业规划只是各种各样的测评工具,于是也就想当然地把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许多人由于职场经验、社会阅历、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于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明显),根本就看不懂测评结果。同时,这种测评式的规划也是理论化比较严重的,测评结果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所提供的结果都是某一类性格所具备的共性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结合职场真实情况对每个人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所以,这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规划,实战性比较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测评职业规划。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了性格测评就等于做了职业规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性格测评只是我们了解个人性格的一个手段。涉及到具体的规划时,还要根据个人事业愿景、优势特长、专业技能、成长经历、职业价值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咨询师深入了解你的情况之后才能做出判断,而不是单纯依赖测评工具所得出的结果。以第一职场网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除了基本的测评以外,仅咨询访谈这一项就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最长的曾经达到6个小时,目的就是对咨询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测评结果进行验证,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咨询者的真实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错误二:只定方向,不知道实施路径
既然上文已经明确了性格测评并不等于职业规划,那么,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以本人在第一职场网进行的教练式职业规划为例,职业规划的完整内容应该是1+2+1模式,即一项核心内容,两项补充内容,一项强化内容。一项核心内容,指的是根据其自身综合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量身定制,确立最适合其发展的职业方向定位。两项补充内容,一是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为其制定职业成长路径,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二是针对其性格中的弱点和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所存在的思想、行动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避免其重蹈覆辙,从最大程度上规避因自身不足而带来的潜在职业风险。一项强化内容,指的是以职场晋升为导向的软实力系列培训(以第一职场独家开发的CCS10职场竞争10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具有实战性的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职业发展的飞跃,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
很多人不乏明确的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最终影响到职业目标的实施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只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定位,而不知道具体的实施路径,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哪些问题需要绕道,同样会影响到你的职业发展。
确立目标,只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一项核心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目标到底能否实现,就要看实施和执行的效果,这也是两项补充内容和一项强化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是确立了目标,而没有确定相应的实施路径,那么,这样的规划只是成功了50%。尤其是强化部分的内容,也是考验一个咨询师水平的地方。光懂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错三:没有主见,严重依赖周围人的看法
你为什么想考研?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考研。你为什么想进国企?因为大家都说国企稳定待遇好。你为什么不愿意改变自己?因为周围的人和你一样,同样处于这种状态!
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一旦自己的想法得到周围人的反对或质疑时,他的这种想法就会迅速打消。有一次有一个客户来问我,他说他家里人想让他当老师,但他问了身边的人,有的人说当老师好,而有的人则说当老师没有前途,不如进企业。他自己也困惑了,不知道到底是否当老师。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当你征求别人的意见时,他们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你的立场上。因此,别人的意见到底是否适合你,还取决于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这个例子,喜欢安稳的人肯定会说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喜欢挑战的人则肯定会说当老师没有前途。
每个人都有250位朋友,他们分别出现在两种场合,一个是你的婚礼,一个是丧礼,而这些朋友有80%是对你毫无帮助,他们通常不会给你正面、积极的影响,当你渴望有任何作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浇你冷水,告诉你种种的坏处和各种失败的可能。有20%的朋友,他们是属于较积极的,会给你正面的影响,而其中又只有5%的朋友则会帮助你,重大改变你的一生!所以,你对朋友们不该一视同仁,你应该花80%的时间跟那些会重大影响你一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你的路到底怎么走,只有你自己负责。那些曾经给予你建议的人,即使若干年后证明他们的建议是错的,他们也不必为当初的建议负任何责任。你一定要明白,你的路只在你自己手中!
职生涯中不能犯的错误错误一: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如此,不如随遇而安
很多人会说世事变化无常,与其刻意计划,不如随遇而安。貌似说这话的人都很潇洒,但一旦问题来到眼前时,恐怕你就安不了了。一是你没有根,就永远只能四处飘着,永远也无法活得很扎实;第二,正因为你没有根,所以无法构建你的成长之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职业永远无法得到成长;第三,正因为你随遇而安,根基不牢,哪怕遇到一点点风险,你就会无法立足,因为你没有任何抗击风险的能力!看看那些在金融危机中被裁掉的都是些什么人吧。如果你没有构建任何适应竞争、抗击风险的能力,那么,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这种危机,或许是别人对你的威胁和竞争,或许是组织结构的调整,或许是并购,或许是倒闭,又或许是一次更猛烈的经济危机),你会不堪一击,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你!恐怕那个时候的境况,就不会像你今天说话的时候那样潇洒了吧?
随遇而安,是因为你的内心在逃避现实;积极行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同样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错误二: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高学历的人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吗?未必!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咨询客户中,最有活力的是本科生群体。而那些研究生则连最基本的竞争意识都没有。很多人属于迷迷糊糊地被考研,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考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有一大批人考不上心仪的专业,被调剂到并不喜欢的方向。真正有明确考研目标的、属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的、并且积极付诸行动的,只占了24%。我最近在咨询的一个客户,如果不考研,他的发展会更好。而读研之后的迷茫,再加上目标不明确所走的两年弯路,其损失已是职业规划投入的180倍!
并不是所有的职位都需要高学历人才。那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能力并没有与学历相匹配。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务实的用人成本的时候,高学历未必会受到重视。
学历并不能保障你的成功,那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让你成功的,是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对不起,所有的公司都不是慈善机构。
错误三:国家单位比较稳定,发展有保障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曾经遇到一个客户,XXX(此处省去3个字,不便明说,大家去意会吧)出身,工作十年,好不容易上司高升,遇到一个晋升的机会。凭借自己在单位的能力、表现,他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会得到这个机会,但可惜的是,他被一个能力并不强的人打败了。苦等十年得来的机会,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溜走,于是一气之下辞职,发誓再也不做XXX。提醒那些想进国家单位的人,在进入这些单位之前,你一定要明白编制意味着什么,体制内和体制外又有什么差别,李刚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贪图稳定,我会告诉你:你肯定会非常稳定,稳定到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待在一个职位上,一个级别上,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你渴望这样所谓的稳定,并且没有任何抱怨,那么,我完全支持你的决定。
错误四:这个社会,要想成功太难了
成功很难吗?完全错误!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我甚至为之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时代!现实的职场中,工作3年以内遇到职业问题的,占了77%,属于职业规划的重灾区。真正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知道如何行动、全面提升和发展自己,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困扰的,只占了3%。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完整的职业规划,并愿意朝着目标积极行动,97%的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你完全可以无视他们的存在。剩下的那3%,你也完全不必害怕,因为中国的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完全能够让你与这3%的人共容。那么,既然成功这么容易,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失败呢?因为,最厉害的那个对手,其实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没有前瞻意识,只顾眼前,从来不考虑未来;或者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而从来没有真正行动过,那么,你将永远打法打败这个对手!你现在的失败状态,仍将持续!成功,将永远会与你无缘!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在左右着你的世界观,导致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人明知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还仍旧用这些理论激励自己,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寻求理论支撑,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由于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当身边99%的人都相信其“放之四海而皆准”时,你很难再有勇气去推翻他们,而不得不在职场上逆来顺受,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最终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的失败。专门写给职场新人的职业成长畅销书籍《职场救赎--写给迷茫中的草根族》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影响你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4大害人谬论。
谬论一: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而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也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只要这个木桶里的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以求“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特别是这一理论,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于是,“补短”也就成为了很多人怀有梦想的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哪一方面做得不足,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理论,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因素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所短”。在德鲁克的著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但“木桶理论”却几乎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弥补短处,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补短”成了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员工,甚至未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在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拼命地弥补自己的短处,却对长处视而不见!看看你身边的人,明明不善言辞,却想通过做销售的方式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更可怕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业绩指标平平,内心痛苦不堪,工作两三年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一个人无论有多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全才。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因人而宜,用人所长,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同样,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你再努力,你也不可能把你的天生短处变成你的强项!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强项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你胜算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优势上面,把你本来具备优势的东西锤炼得炉火纯青,力争达到90分甚至100分,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自己的弱势,只需要花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谬论二:干一行,爱一行
案例:“……我在内地一个省会城市,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当时什么也不懂,看了网上的资料,只知道银行待遇比较好,工作稳定,很多人想进都进不去。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家里人也都非常高兴……而一旦工作起来,事情就不是我想像得那样美好了。我做的是柜台工作,工作量巨大,早8点到晚7点,中午20分钟时间吃饭。中途除了上厕所,时刻都在工作。一年来,我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节假日休息过,也从来没有休过两天。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脑,眼睛受不了,不停地流泪。上班时精神过于集中,怕出错,怕赔钱,还怕变态的客户,精神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睡觉。晚上做梦还是工作,经常从梦里吓醒……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我对这份工作实在是讨厌透顶,只想快速逃离这个地方,哪怕随便换一份工作,只要不待在银行就行。家里人也在劝我,希望我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可是,我发自内心地讨厌这份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再坚持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
当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斥责是“没有职业精神”,并且告诉你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实际情况却是,当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讨厌一份工作时,你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否则,让这种痛苦的“爱”持续你整个职业生涯,你的全部生活将会在痛苦中度过,你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乐趣而言。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如果你只是为了结婚而随便找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那么,这种生活将是没有滋味的。同样,如果你为了生存而找一份你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你注定要牺牲你的个人兴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正如前文所言。能够做到这一步,你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你的工作就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为了享受乐趣而去主动前进。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你想不成功都难。
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也要看情况。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倒是有一些可以培养的可能。但是,如果你实在讨厌那份工作,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这种兴趣的。就像那个人你第一眼看见就讨厌透顶,又怎么可以培养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呢?
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最终的选择都是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几十年。如果选择了你不喜欢的方向,你可以坚持一两年,但绝对坚持不了一、二十年。否则,那种痛苦,只有你自己去承担。
谬论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很多人有非常强烈的成功欲望,但这仅仅还不够。有成功的欲望未必就能成功。当失败接踵而来时,很多人也会反思,但他们最终反思的结果,不是将失败归因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归罪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古训。
努力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如果不努力,则一定没有回报!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选择!
因为,每个人一生所走的路其实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你。一个人如果用对了地方,再蠢的人都会变成人才;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蠢材。我们前文所说的那个例子:舟舟的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如果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样一位重型先天愚型患者,却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在音乐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材适用,用人所长,选择适合其成长的道路,才是成功的核心前提。有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才会有意义。相反,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你越努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你能“磨成针”,除了要“功夫深”之外,你必须保证你是一根“铁棒”。如果你天生是一根木棍,到最后,你只能磨成一根“棒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一定要记住:选择第一,努力第二。不要用“努力”代替“选择”。否则,只会带你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认真反思一下:眼前的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你?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的方向。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使要努力,也要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这样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延伸阅读:前进还是转向,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
谬论四:先就业,再择业
案例:“老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了……当年毕业时就业压力大,网上和报纸上以及学校的老师都开导我们放下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我也没想那么多,就随随便便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两年后才逐渐感觉到,我对这份工作非常的不喜欢,成天上班也没劲,纯粹就是抱着应付的心态,两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我想转行,可是人家招聘都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简历投了几十份,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有收到,我现在连找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第一份工作入错了行,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从事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转行,但对于目前竞争极为激烈、求职者整体竞争力不高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真实情况是,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的上涨,很多人不得不勉强维持着眼前的这份工作,因为一旦转行,则意味着从头再来,生活的压力将无法承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要结婚买房生孩子养父母的人来说,换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慎重考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到“破产”的边缘。所以,如果你第一步走错了,以后再想回到正轨上来,则意味着你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整个社会、媒体、专家等等各种单位都一直在鼓吹“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论调不是今年就有,而是多好多年前就出现了,并且屡屡出现,不绝于耳。相信当年各位大学毕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吧?管它呢,骑驴找马,先找份工作挣钱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一种貌似真理,实则荒谬至极的说法!而“被就业”的出现,也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有过职场亲身经验的人才会知道,第一份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相信现在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吧?前面已经说过,“男怕入错行”。第一步错了,以后就会经常犯错。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为什么第一份工作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三:
1)、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例子来说,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来不做坏事。假如有一天他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事是他干的。再比如,B君平时是一个嘻嘻哈哈、做事不太正经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和你说一件事,你也不会相信他。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观念同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你的第一份工作会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你跳槽时,你的新雇主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策划,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时,因为文笔不错,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恰恰因为文笔不好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后来她屡次想转行做策划,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而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2)、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时,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会很快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因为这帮人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找工作,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他们会很快跳槽,企业的培训成本也付诸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二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心态已经失衡,思维已经固化。与其如此,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塑性强,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这样才能让你越来越值钱。如果只是当成跳板,你迟早有一天会跳下悬崖。
3)、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而当你让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时,他们又说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现实的问题是,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真的是那么多吗?
以北京为例。假如你23岁大学毕业,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这其中有7年的时间。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包括首付、装修及婚礼支出,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那么,你要攒4年。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你最起码要有3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你在一份工作上积累3年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一年半载就跳槽一次,要想达到这个待遇,基本上无望。当然,个别大牛的人除外,这里只考虑80%的普通人的情况。)这样算下来,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瞎折腾两三年。如果你真的折腾了,想要再回到正道上,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3年甚至更长。我遇到一个案例,工作2年,无目标,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确定了方向。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人经过3年的积累,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即使你不犯错,7年的时间,也仅仅保证你生存的资本。稍微一出错,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工作10年,重复9年,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先就业再择业’也无所谓,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还不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你要知道,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对工作和社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继续前进。
2)、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
3)、有可能由此而引发“习惯性跳槽”。很多人第一份工作选择不利,于是就跳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心态严重变形,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都无法安定下来。这种情况,更可怕,影响也更糟糕!
高学历等同于高薪资,我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少从现在整体的薪资水准来说,学历的高低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但如果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把学历当做敲门砖的话,那大可不必这样去想。
一般来说,中国的企业普遍还是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网络这一块比较多的,也就是说中国有80%的人,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没有上过大学的,都在这几个行业从事着这样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它跟学历是没有关系的。
也就是学历的要求一般是针对特殊的行业,比如:研究人员,科研人员等等,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人,我们也可以比喻为将军(文武双全这是在古代,现代都是科技发展了),既然是将军,又是科技发展,那这类工作肯定是对学历有强制性要求的。
但是,学历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决定你所挣钱的多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拿我来说,普通大专毕业,在2013年找工作的时候,根本用不了这个大学的文凭,因为我面试的是程序员,也就是说只要你会,你能上,你做的了,哪怕你是小学文化,一样可以挣到程序员的工资。
再比如我的堂姐,2011年浙江大学毕业,英语六级外加各种证书,进的是外企,她做的是还是最基础的工作,而且我的印象里,那家公司连最基础的人员,都必须是二本以上的学历。
当然我的工资是比我的堂姐要高的,大家都清楚程序员的工资本身就不低,好歹也有一些难度!
这是工资上面的,但是福利却大不一样,如果大家要说学历的好处,那在福利是有明显的体现!大部分高学历,尤其是英语或者其他外语能力较强的(一般大学生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能力),都会优先选择外企,国企,最后才是私企(基本不考虑)。
但是如果是低学历的甚至是没有学历的一般都会选择,工厂,服务行业,私企职位,国企和外企(这两个低学历的也不会考虑)。
继续说福利,我待的是一家私企,基本叫做没有福利,除了加班做六休一之外,根本没有福利,五险一金都没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好注意这个,不要公司说多少就多少)。
我堂姐待的私企,每个月出国旅游一次,每周都会有各种聚餐,逢年过节各种礼品,做五休二,定班定点八小时。
而我们待在私企或者更低端的公司,除了加班就是加班,这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朋友看到,一般学历的(三本大专及以下等)发表的都是加班累苦,而一般高学历的(二本一本及以上的)很少发这样的朋友圈或说说。
最后说到升职空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期望了解的,只不过我也不太了解这个,好歹我已经两年多没有上班了,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描述。
在私企是没有从打杂的做到总经理的,如果你们的上司经常给你灌输这样的思想,那除非你们在一起创业,其他很难得到验证。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家公司任劳任怨三五年,有个小组长当就不错了,因为私企的管理是比较混杂的,他们并不缺少管理型的人才(一般性企业,盈利最重要,也不会太在意这些),更加不会用一个外人,除非。。这就涉及到社交上的人际关系了。
至于国企和外企那就不太好说了,等我咨询过那些高学历的朋友再说。
但整体来说,学历的高低是一个大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说学历越高越好,学历越低越坏,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
“赌场”是拿财物作注以某种形式比输赢的地方;“商场”是可以随便进入购买商品的地方;“情场”是跟感觉与缘份密切相关的情爱之事。
三大错误思想断送职业生涯
本来这三个“场”与“职场”毫不相关,但最近研究职业与就业相关问题,发现用这三个“场”来形容一些人对待“职场”上的做法与态度挺有意思,不如说来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把职场当“赌场”
特点:跟着“钱”走,市场热什么学什么;哪个行业或企业能挣钱就往哪发展。
表现:随意改行,盲目跟潮。
结果:拿自己的职业当下注,最后赔掉的不仅是金钱,还有自己的职业人生。
其实,没有哪一个行业是永远的热门。如果不考虑自身专长和兴趣,即使成功应聘到某一个热门行业与企业,也难以长久。何况每一次换行都必须从新手做起,知识和经验难以积累,也很难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因此,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不同行业或领域里摇摆、跳动,那么他的职业人生也就断送了。
据统计,现在约有50%的人跳槽是为了追求高薪。如果通过跳槽能让薪资上个台阶固然好,但是,为了几百块钱就跳槽是不是有些草率?我们在职场固然要考虑收入,但成本更应该算清楚,特别是时间成本;再学习成本;环境适应与资源再积累成本;浮躁、不稳定的负面印象成本等等,这些隐性成本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其实对人影响也很大。
有的人在跳槽时只盯住薪资,不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及更多隐性成本,其实仔细算下来是得不偿失的。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第一次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即使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好也要使自己未来的工作与自己所学、所爱、所适合的内容正相关,千万不要只考虑“热潮”和“收入”,因为,第一次找工作对人一生的影响太大了。一定要清楚:学以致用可以轻车熟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动力十足;做自己适合的工作效率可以最高。
千万不要跟着“钱”和“热门”走,那样,不仅最终挣不到大钱,同时,还会损失掉自己的职业人生。
2、把职场当“商场”
特点:跟着“情绪”走,工作是否能持续看心情,高兴就干,不高兴就走人。
表现:意气用事,频繁跳槽。
结果: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比较差,职场平庸,难有大发展。
我自己在情绪好与坏的时候都喜欢逛商场,因为在商场里我可以做“主角”,可以说了算,可以通过花钱购物来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特别好。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场去购物是我排解和调整自己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而职场就不一样了。有些人仅仅因为一点小事与上司或同事意见不和,便“一纸休书”,“挂印而去”。这样的人往往情商不高,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也都比较差,更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他们即使换个环境也同样难有作为。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再一次产生矛盾和走人的欲望。
在职场上,任何一个单位里,都会有不顺心的事情,不像在商场,你自己是做不了环境的主的,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要试图改变自己,要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企业也是不愿意招聘意气用事、不能顾全大局的员工的。
3、把职场当“情场”
特点:跟着“感觉”走,找工作、做工作看“缘分”和“机会”,碰上什么是什么,领导让干就干下去,领导不让干就再找一份,没有长远打算与职业发展规划。
表现:随遇而安,没有规划与追求。
结果: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能主动地把握职业人生。
“情场”是感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与“缘份”,而“职场”是理性的,它应该更多地建立在客观分析、长远规划和努力争取上。
在找工作之前要分析自己5年甚至10年后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我准备如何实现目标?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有哪些?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和发挥它们?我的工作经历对下一个求职目标有什么帮助?等等,在找到工作之后就要安下心来,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份工作,要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总结、提升和竭尽全力将工作做好、做优秀,成为单位里不可或缺的人才,这样的人,在职场发展中才能主动和稳步上升。
而许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把“职场”当成了“情场”,对待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和对自己的客观分析,不去沿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去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而是随遇而安,跟着感觉走。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英文简历一定要避免的错误须知!》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对于想进入外企的同学,英文简历至关重要,那么些英文简历需要注意点什么呢?
小编提醒英文简历中有这么几个错误千万要避免:
注意1、拼写错误
Office、Wps等办公软件基本都有拼写检查功能,一般来说,拼错的单词很容易就能发现,你实在没有理由拼错。万一被HR发现了,人家会觉得你连这点细心都不具备,最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做点什么?所以,这是完全不能容许的错误,我们将它放到英文简历禁忌的第一位。
注意2、避免长句
没有人愿意看太冗长的句子,切记YRIS原则(Your resume is scanned,no tread),HR只是在筛选查看你的简历,不是在做学术报告。
注意3、慎用缩写
外行人往往很难看懂专业名词的缩写,HR也不是什么都知道。而且,有的缩写会对应好几个名词,产生歧义。如“AMC”,可以是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也可以是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人所皆知的事情。
注意4、避免语法错误
英文简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应聘者的英语能力,短短一两页纸就出现语法错误,这会给HR留下不好的印象。
注意5、Objective该不该写?
Objective有人写,也有人不写。写上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显得目标明确,认准了这个行业、这个部门,不过这也就限制了你在别的部门发展的可能性。万一你的条件不太符合这个部门的要求,而你的Objective却表示非这个部门不可,您就很可能失去了在这个公司其他部门工作的机会;但如果你都不写,雇主很可能参照你的经验能力将你分配到别的部门,你也不会错失在优秀企业工作的机会。一般来说,美式简历的规范写法是不写Objective的。
注意6、小心相近字
这是拼写检查查不出的错误,要尤为小心。例如,有一位专业是经济学的同志,他本应写Major:Economics(专业:经济学),但却误写成了Mayor:Economy,摇身一变,个人简历 wdjl.net,成了主管经济的市长。
知道制作英文简历的禁忌后,那么写习惯了中文简历的你,面对英文简历不同的格式和表达方法,有没有乱了阵脚?不要慌!小编再为你总结了一下的几条英文简历必知的书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牢记这些点,让你的英文简历更加出彩。
一、英文简历撰写注意事项
1.多用无主句
2.年代顺序由近及远
3.单项标题大写
4.纸张一般为16开或A4
二、英文个人简历表的基本内容
1、个人情况:Name, Sex, Date of Birth, Place of Birth, Permanent Domicile, National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Religion, Party Affiliation, Health, Height, Weight, Present Address, Permanent Address.
2、职业意向:Objective/or: Position Wanted: A position as English Instructor, preferably handling students from the intermediate to the advanced levels
3、资历: QUALIFICATIONS: Bachelor of Ar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marketing.
4、经历(Job Experience):一般逆序写。
“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做职业规划之前,所有职场人都应该先弄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职场人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测评方法和手段,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呢?看看不同的HR对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评估都有哪些不同的建议。
HR观点一:
职业倾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只有全面准确的评估自己在性格、爱好、知识、能力、特长等方面的情况,才能够找准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做法,我分享几点对员工职业倾向评估的方法:
1、四类基本评估:主要包括性格、人格、兴趣、能力四个方面。
(1)性格评估。主要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性格特点,即“我是怎样一个人”。比较常用是MBTI性格测评,测评结果有MBTI图形(内向外向、实感直觉、情感思考、知觉判断,均分轻微、中等、明显、强四个区间),大家都是自测,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2)人格评估。测量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会影响做事习惯、工作方式及工作绩效。其中以卡特尔的16PF较为常用,从16个方面描述人格特征,即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测量题目较多,需要一定时间和耐性,但确实有一定可信度,不妨一试。
(3)兴趣评估。了解自己对什么职业感兴趣,即“我喜欢做什么”。职业兴趣测评最早由霍兰德提出,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我国学者陈社育研制了“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将职业兴趣类型分为六种:即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E)、常规型(C)。一般来说,完全属于某一种典型类型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除了主要地表现为某一种兴趣类型外,还可能同时具有另外一种兴趣类型的特点,这样两两交叉就形成了36种职业兴趣类型,可能参考《36种职业兴趣类型表》,由于表格无法显示,所以大家只能自己查看一下。
(4)能力评估。测量自己基本或特殊能力,如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即“我擅长什么”。主要设计好测试量表,包括:德能(道德修养能力、道德实践能力、道德影响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创造能力等)、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等)、技能(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特殊技能等)、体能(在生理、心理的健全程度)。
2、特殊评估:队了以上四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评估外,还有一些针对特殊群体的评估。
(1)智力倾向评估。不同智力水平人的适合不同的职业,智力水平相近的人其智力结构可能不一样,比如对表达、制作、数字、分析等就有不同的擅长。一般是设计测试模型题目,进行五级评估(强、较强、一般、弱、很弱)来进行评价。
(2)职业动机评估。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价值观及驱动力,即“我要什么”。也可以设计与职业不同方面的各种动机的题目,做选择题,以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3)职业发展评估。评估求职技巧、职业发展阶段等。主要就自己与单位、行业、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情况。
3、其他评估:以上基本和特殊评估,都是建立在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基本之上的,我认为,对我们自己的职业倾向评估,祖国几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相学。人们常说:人的命运,生下来就决定了的。虽然有一定的宿命论,但也存有几分道理在里面,这主要是指我们的生辰八字、五行、手纹、面相、手脚、五官等方面的天生情况,这些情况,是与国学、易经和科学自然规律融会贯通的,并不是迷信。如果能够详细的了解自己的这些方面,就容易知道自己的特长、可能成功的方向等。
《职业生涯发展可避免的错误》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职业生涯求职技巧”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