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莫让职场小圈子变成大圈子》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为何一入职场,听到“小圈子”就让人冷汗一身?恐怕原因有二:一是对自己获得职场友谊毫无信心,二是对他人的职场情谊心存嫉妒。我们被告诫了太多遍: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不要妄想和同事交什么朋友,所谓的小圈子,更要避让三分。如今,我们也常拿这话告诫新人。却忘记了办公室时间占你我每天的三分之一,“职场圈”好似一个无形的场,人脉、信息、经验、秘籍都可分享;你躲避不得,却有选择和营建“圈子”的自由,它的大小和质量,关乎你长期的职业曲线。

在路上巧遇一位以前在研究所教过的学生,许久不见,问起工作,他却一脸愁容:“最近刚换工作,却发现办公室里处处是小圈子,个个都在向我伸手。真不知道这些究竟只是圈子,还是圈套?真是苦恼……”

说实话,在办公室中出现小圈子是常态,没有才奇怪!呵呵!这是因为,当组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团体内的顺畅沟通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小规模亲密交流的小圈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组织行为学家Joseph A. Devito提出,一般而言,当公司人数超过12人,每个成员能够一对一充分和其他人交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想想看,你我在办公室能有机会一对一沟通的对象就只有这么几位,当然就容易形成感情特别号的小圈子。所以,除非你待的公司人数极少,否则职场的常态是:无组织,不圈子!

而办公室小圈子的确也有其迷人之处,它可以提供我们重要的社会支持。其中之一被学者们称为“工具性社会支持”。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完成工作任务。另一种则被称为“情感性社会支持”。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伙伴会比家人更容易读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然而,若身为公司新人的你就此认为,既然处处有圈子,就不如快快圈住自己,那就不是明智之举了。比较聪明的做法是:

第一,先冷静观察。到了新单位后,首先你得耐着性子多观察,多向他人请教发问,以了解公司文化是否支持小圈子的存在,并设法厘清办公室政治派系的脉络。在初期,聪明的做法是,对所有的圈子都抱持友好态度,但不要立刻站队。有位职场新人刚到办公室,连续几天答应一个圈子的午餐邀约,不久之后,发现自己被糊里糊涂地贴上标签而遭到其他圈子的排挤,这让他感慨不已:“原来饭是不能乱吃的!”所以在一开始应多和各方人马来往,并主动和不同部门的人互动熟悉,会比一下子太过贴近某个圈子来得好。

第二,考虑圈子性质。要不要加入圈子,你还得考虑周遭这些圈子的性质。一般而言,办公室小圈子可分两类:一类是友谊圈子。同事之间出于志趣相投所形成的小圈子,例如美食圈、运动圈、电影圈等,这些友谊圈子的形成能让我们在职场中建立深厚的人际情谊而能更乐在工作。我就曾经在企业培训的现场听到一位学员说,他被高薪挖角,却打死不会跳槽。原因是因为,他实在不愿意离开这些办公室好友。另外一类则是利益圈子,这类圈子的形成主要是为了结党营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办公室政治”。在这样的圈子中,比较少人际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权力的维护及运作。若加入这样的圈子,也就容易卷入办公室政治斗争中,当然不可不慎!

在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定要加入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则就能让你应对自如。

第一,分享信息,而不传递评论。即使是兴趣圈子,工作同事聚在一块儿,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这是交流各部门的一些客观信息,例如已经确定的人事异动、部门的新工作项目等,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近况。然而千万别把互动当作真情告白的评论大会。若彼此大吐苦水,甚至聚在一块儿批评领导,不但会挫伤大家的士气,更可能会让你卷入口水战中,造成日后的麻烦。

第二,提供支持,而不制造矛盾。别忘了小圈子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和睦交流。若就此聚众排挤外人,就会容易衍生成严重的办公室冲突,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引起高层重视,从而痛下决心瓦解圈子。

若最后你决定“独善其身”,那也请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游离在外的职场边缘人。当然有时候无门无派的做法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当为一个职位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没有鲜明圈子标签的你往往最后可能变成大家都可接受的人选。

了解圈子文化,聪明地运用职场小圈子,那么圈子会是你乐在工作的起点,而不是让你日后悔不当初的圈套!

ZC530.com延伸阅读

如何进入你想进的圈子?


怎样才能加入那些有趣的、充满激情的人的圈子,使你更加成功呢?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自觉地在你所属的领域做出贡献。奉献者总是引人注目,而且极易结交新朋友和得到机会。

怎样才能加入那些有趣的、充满激情的人的圈子,使你更加成功呢?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自觉地在你所属的领域做出贡献。奉献者总是引人注目,而且极易结交新朋友和得到机会。而且,奉献比你想象得要容易得多。

疲于孤军奋战

90年代中期,当我还是一名独立游戏开发商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我致力于项目的大部分内容,常常一个人日以继夜地努力。
我有不少朋友,但他们大多数都在不同领域有自己的工作。毕业后他们进了职场,而我开了公司。我们通常会一起出去找乐子,但却没法在专业上给予彼此太大的帮助。
长此以往,我渐渐感到在专业方面很孤立。我希望能在我这个领域中交到更多的朋友。我希望工作中能有更多的合作,能与业内人士有更紧密的联系,希望有一种归属感,希望我的存在对他人是有意义的。我感到自己已经停步不前,因为在这个领域,几乎没人知道我的存在。让我的生意成功,就像一场艰难的战斗。我已经疲于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去解决,以及总是得从第三方得到资源的现状。我想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协作。我希望身边的人们可以向我提供解决方案,帮我获取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厌倦了如此艰难地做事,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业务手段。

决心跻身圈子

有一天,我觉得该是行动的时候了。我已经做好准备去做任何能够让我跻身圈中事情。我发现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提升我在专业上的知名度,这样至少会有更多人知道我是谁。然后我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结交更多朋友,获得跻身圈中的资格。我知道这需要时间,但我已经期盼多年,因此得是开始的时候了。而且我知道这么做的话,今后自己将处于一个更有利的地位。如果成功,我的生活将会更容易,生意也会更成功。
让我下定决心的一个契机,是多年来一直在听的一个个人发展节目。我发现演讲者们经常会提到其他演讲者,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托尼罗宾斯认识DeepakChopra,DeepakChopra认识WayneDyer,WayneDyer认识似乎这是一个圈子,里面人人都彼此熟识。
我渐渐发觉,这种现象在软件与游戏业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在这些领域,协作似乎不像个人发展领域那般明显(也许是因为专业的沟通者们在人际协作方面更有优势吧)。但很明显,在许多交叠的社会协作圈子,不少顶级开发商们都彼此熟识且经常聚会。我显然是个圈外人,我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成为这个或者这些圈子中的一员。

通过奉献建立联系

我认定,提升我知名度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我的领域以某些方式做出奉献。因为我发现我最尊敬的那些软件和游戏商、以及那些看起来显然是圈中人的人都经常慷慨地奉献。他们发表演说、给杂志期刊撰文、出版书籍。他们不只为自己工作。他们向该领域的大众传递知识及帮助大家提升。我尤其钦佩几个开发商,包括JohnCarmack,SidMeier,andWillWright,他们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
但总的来说,这些人几乎没有主动去结交朋友或者联系别人。事实正相反人们不断地想要接近他们。他们就像磁石,轻而易举地把人们吸引到自己身边。
当我正在思索自己究竟可以奉献些什么时,一件事给了我莫大的启迪。当时我正在游戏开发商大会中听取一场技术演讲那是许多演讲中的一场。那名演讲者还不到20岁,我估计只有17、8岁的样子。然而他站起来,面对几百人说话,分享他在动态压缩技术方面的心得。其实他的技术实施起来有点复杂,但我发觉这种方法非常巧妙。后来我在开发的两个游戏中应用了他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技术让我可以把原本2~5MB大小的游戏压缩到1MB以下。当时这真是一种突破,因为那时大家都在使用容量只有1.44MB的软盘作为软件载体。因此这种技术使得我可以只用一张软盘就装下一个游戏,大大节省了费用和邮资。同时这也使得下载体积缩小,节省了带宽,使得电话线拨号上网时代的人们能够更容易下载这些游戏。
分享这种技术的开发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演讲者我记得他当时似乎有点紧张但我怀疑,在场的听众谁会介意这一点呢?他还是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给大家传递价值。对我来说,那是关键的一课。我意识到,自己不必成为一流的作家或演说家,照样可以贡献所属领域。只要这些内容有价值,只要这种分享是无私的给予与合作,受众将会无限宽容。

传递知识与建议

我当然不是最好的游戏开发商或企业家,但多年来我发表了一些我认为对他人有用的东西。有些是技术方面的,有些是关于销售与市场优化的。
一开始,我写了一篇名叫《零缺陷软件开发》的文章。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如果我记的没错,应该是1999年写的,发表在共享软件专业协会简报上。后来其它网站经我同意也转载了多次。
顺带一句,文章中的建议,部分出自对行业最佳实践的研究,部分出自我在软件开发领域多年的个人经验。我开发电脑游戏的低出错率是出了名的,多年来我对所出售的软件都附带无bug保证(有bug立即修正,否则全额退款)。在我记忆中,无人行使过这项权力,说明软件确定运行得不错。
一开始,看这篇文章的不过几百人,但我得到的回复都是积极和鼓励的,这鼓舞我继续往下写。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写了许多文章,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我每1~2个月撰一篇新文章。大部分都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并逐渐在我的游戏网站形成了文章系列。有些作者甚至希望我同意让他们把我的一或多篇文章收录在他们的书里,我当然乐意之至。后来,CNET邀请我在他们的开发商简报上写千字专栏。每篇文章的报酬是一千美元的确是不错的回报。每篇文章平均花掉2~3个小时。不过这些文章归CNET所有,我不能再转载到其它地方。

不断扩大的奉献

持续撰文的结果就是,我开始收到在一些会议上演讲的邀请,比如共享软件产业会议和游戏开发商大会。我最终结束了在这个领域成百甚至上千小时的无偿劳动。多年来我接受了几乎每一个我收到的公益性质的分享邀请。这要花掉我大量的时间,并且收不到一毛钱。但我也学到了很多,而且此举也大大增加了我在业内的知名度。有时我甚至参与过度,以至于觉得自己都枯竭了,后来才渐渐学会如何平衡奉献和自我充电。
更进一步,我在自己的网站上加入了独立游戏开发商论坛,后来这个论坛炙手可热,部分是由于它是免费、无广告的,而且有一些非常尽责的版主义务保护它不被垃圾信息充斥。几年后,当我转向致力于个人发展领域时,我把该论坛交给了一些业内的朋友继续经营,他们成功地把它移植到了另一个网站。事实上,这个论坛到今天还非常活跃。多年之后,看到它依然如此繁荣,真的感到十分欣慰。我甚至看到自己当初添加的一些子论坛依然存在。这些年来,我收到了无数的感谢,来自那些我曾经帮助他们开展自己的业务或发布新游戏的独立开发者们。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在一个曾经如此投入的领域中,留下一笔小小的财富。
这些奉献做起来并不困难。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最重要的就是一开始就在头脑中种下正确的理念。我想象在这个行业中,人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我想象我在这个家庭中,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关系。我希望大家都彼此忽视吗?彼此斗争?还是彼此相爱及支持?
我热爱游戏开发,热爱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但令我羞耻的是,我一直都是个索取者。我从别人身上学到了这么多,但却不是别人的好老师。在这个行业干了这么久,我几乎可以预测这条老路将通往何方,而那恰是我不愿看到的。或许我不可能像WillWright的贡献那么大,但我至少可以给一些初学者指点迷津。我至少可以向刚出道的人分享一些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以及业务技巧。我毫不担心自己会贡献太多。我只专注于帮助那些我觉得自己能帮得上的人。

奉献带来回报

内行地讲,这些奉献带来的累积回报是惊人的。我的收入在五年中大概提高了10个数量级。我结交了许多业内朋友,有一些到现在还保持联系。我发布了二十多个游戏。在知名度提升后,我结识的一些人给我带来了利润丰厚的生意机会。我还得到了数以百计的免费游戏。
再看今天,我确定自己至少可以从当初写的那些免费文章中获得价值百万的业务机会。即便我再也没有写文章,以前的文章仍然可以给我带来超过百万的生意。它们持续地产生新的机会。多年来我的跟别人成交的多笔业务,都始于他们偶然发现了我的某篇文章。由此带来的财务成果让我更容易去保持和继续这种实践。
虽说财务回报并非我的主要动力,我还是希望你能了解,奉献并非只意味着自我牺牲。我更认为这是一种培植你与所属行业间的互助关系的方式。我想,这跟人与自然的关系很类似。假如我们对彼此的需要很敏感,并尽己所能地协作,自然会得到不菲的回报。而假如我们彼此斗争或忽视,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

慷慨分享你的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谁,只要是在某个领域工作了足够的年头,都会有所专长,这些专长如果分享出去,都能为他人带来价值。在我的领域,我确确实实从他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尤其是从他们的书中、文章中和演讲中。他们慷慨的奉献让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我想,只有继续这种传统,将我学到的再回馈他人,令他人受益,这才公平。
许多出版商都渴望得到新鲜的内容,如果你能写出有料的东西,出版并不困难。而且现如今谁都可以自费出版,尽管你需要时间去建立你的读者群。
当我开始致力于个人发展领域时,对我而言,对该领域持续地奉献甚至比挣钱还重要。因此在前半年,我写了超过一百篇免费文章,只得到了167美元的收入。这并未令我沮丧,因为我深知,只要我能够奉献足够的价值,假以时日,钱将不再是问题。果真如此。就好像通过奉献播下了足够的种子。两年后,我的收入达到了4万美元/月。大部分都源自我写的那些免费文章。看到这种模式在不同的领域都发挥了作用,真是令人开心。我相信,这种模式在任何领域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分享这些故事,是为了阐明这种模式是如何见效的,而非向你夸耀我的慷慨或是其它。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已经持续了10多年的习惯,因此现在它已是我的第二天性。大多数时候,我甚至没有怎么去想,这些行为已经进入了潜意识,它们是自动自发的。但让我走上这条道路的很大原因却是挫败感。我对孤军奋战感到疲惫。我觉得自己被抛弃在圈子之外,无论我是否在工作,都无人过问。我成功或失败,有谁在乎?我可以一夜之间消失,却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的动力不但来自于希望自己的生意更成功,也希望能够跟这个行业的人有更多的联系,感到自己是其中一员。我要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不同。只为自己工作,变得越来越无趣和令人沮丧。我觉得,如果有更多人关心我做的事,或是参与进来,我会有更大的前进动力。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行动起来,你的生活从此不同

我希望你能更好地理解我所说的一切。那样或许你就能养成在你的领域持续奉献的习惯。你可以分享技术理念、实战经验、新知,以及该避免的错误。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热忱,给予人们动力和鼓励。就算你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奉献的,亦可量力而行。之后你可能会惊讶于居然有那么多人会感激于从你这里学到的东西。在分享以前,你甚至不知道你已经拥有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现在更加明白,为何那些不同领域的领袖人物都是多产的奉献者。奉献,让生命变得如此简单。在任何领域,持续奉献的人都如此引人注目。那么多人慕名而去,生意机会也滚滚而来。各种圈子都对他敞开怀抱。我在这里不是指像骷髅会那种类型的组织,但当人们意识到你是奉献者时,他们更愿意相信你。而信任,正是成功交易的有力润滑剂。信任,也促使人们把他们的家人、朋友、同事介绍给你,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帮他们朋友的忙。
你对你的领域奉献了什么?你有没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分享?你能给那些刚入行的菜鸟提供实际的建议么?许多刚出道的新人都需要你的帮助。
不要担忧你会留下巨额财富!此时此刻,就开始奉献吧。重要的是养成长期奉献的习惯。千万不要因为你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作出巨大的、突破性的贡献而拖延。让那个总有一天变成今天吧。未来财富自会关照你当你在一段时期中持续做出你的小小贡献之后,量变自然成质变。
如果你真想在事业上更进一步,我鼓励你使用30天计划来实施你的风险。每天做一点事情,为他人的生命增值。别做过头,也别完美主义。只需每天写下并分享一点可能对他人有益的想法。如果你只有一点时间,那么写上一两段话就够了。你可以发在博客上,发在校内网,或者各种论坛。最好是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你想在其中发展的领域,而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别担心你不够格。只需考虑帮帮那些刚摸进门的新人。
如果你能持续这个习惯30天,你很可能会发现这很值得,你会希望以某种方式继续下去。一旦你形成了习惯,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有益的癖好,是一个能让你和他人在未来多年,都持续获益的癖好。

如何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圈子?


真正社交上的人可能分布在很远的其他地方。获得良师益友的途径跟我们的活动半径有关。你的活动半径越大,获得社会关系的类型越多,意味着你应付社会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一个人如果总是待在自己所处的小地盘里面,就会慢慢自我腐化。好比你整天跟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当然你们之间的情感我能理解,但问题是你拓展的能力和意志,不知不觉就被腐蚀掉了,甚至你到了28岁依然像8岁那样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你就会慢慢变成这样的人。

而真正社交上的人可能分布在很远的其他地方。获得良师益友的途径跟我们的活动半径有关。你的活动半径越大,获得社会关系的类型越多,意味着你应付社会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在2007年的时候,我鼓励50个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在暑期去上海找实习的单位,我说你们找不到的话我负责安排。结果除了一个同学之外,其他人都找到了。实际上,只有在那样的场景下,在有适度压力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才能锻炼自己的拓展能力。你一次实习,建立了同事关系,而且是在上海;假定下一个暑假,你在广东实习,不管找了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你在广东又有了一小撮社会关系;再下一个暑假,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你又在北京有了一小撮社会关系

当你的社会关系半径得到拓展时,你的机会获得模式就会被改变,包括人际知识结构也会被改变,因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这个地方的知识。比如广州人非常务实,虽然中山大学的MBA专业默默无闻,但是这里的学生是全国MBA毕业生工资最高的,比北京大学的高多了。因为中山大学商学院的老师比较像生意人,他们自己也做生意,所以给学生讲的课、一起做的项目,包括请来一起讲课的老师、老总、管理人员,更加接近生意世界的实质。这些人做的事情更加靠谱,接近实质,关联更强。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放假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减少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加到其他地方进行社会实习的时间。

如果你实在想回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做特殊的社会访问。如果你想做公务员,你就可以访问几个做公务员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问问他们都干什么活、有什么追求。不要想考公务员,结果连公务员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你想考的东西你却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就因为别人说安稳?你必须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平时在学校里面可干的事情很多,你可能是一个学生会干部,这也很好。你除了能发出个体的社会行动外,还能够组织群体的社会行动,找一些志趣相近的同学,组织一个学生社团,在你们周围的社区做一些公益活动和其他的社会工作。很多人都想将来去创业,如果连一点儿组织、领导活动的能力都没有,直接创业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你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相关的准备。

我相信对于这些同学而言,找工作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进入有社会地位的组织,当然也很可能是找到一些商业的发展机会。如果你本来就很爱做公益,也可以长期将公益做下去。但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社会行动,你要在这个社会行动中来认识其他人。

接近圈子,加入圈子,组织圈子

我们要尽量去发现我们感兴趣的社会知识,接近这个圈子,在这个圈子当中接近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如果听说你所在的地方有论坛、有会议,都尽量去参加,去当志愿者也好,或者当免费的听众也好。总而言之,你要加入这个圈子。

除了接近圈子、加入圈子,你还可以试着去组织一些圈子。有些同学可能非常乐于组织同乡会,但是不要只组织校园里的同乡会,最好是组织跨校园和社会的同乡会。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个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在某个活动上不折不挠地跟我说:袁老师我一定要认识你。并与我合影了好几次,每次见面都要拍照,我就记住了他的长相。

这位同学专门建立了一个上海温州青联,就是把在上海上学和工作的温州青年都聚集在一个组织里,每年都有活动。上学的时候他就在学校里搞活动,社会企业家、中年人、事业有成者都很愿意参加青年人的活动,另外温州人的企业用人也很愿意用温州老乡。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为社会上的温州人和学校里的温州人建立了这样一个联系。

这个同学建立了这样的组织,跟社会上的生意人认识了,他能够为他们拉单子、做生意,所以他在上本科的时候,年均收入已经为30万元人民币。现在他的生意做大了,大到什么程度?上海温州青联已经经过温州市团市委核准,是一个合法组织了。同时,他在温州和上海两地专门组织各种活动,为温州人在上海组织活动,为上海人在温州举办活动。因为实现了这个跨出校园围墙的资源整合,他找到了赢利的空间。

我们有一个叫黑苹果的非营利项目,分为白领黑苹果和大学生黑苹果。白领黑苹果面向白领群体,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关注白领文化,为白领青年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更深度的社会公益活动机会。大学生黑苹果面向大学生群体,通过凝聚社会资源,在全国各大高校全面推广包含公益创业、校外实习、概念设计、社会访问、高管一日助理在内的各类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接触的这些黑苹果中间,混得牛气的人挺多的。平均来说,普通的青苹果,可能十五年之后能够成为副科长、科长。而典型的黑苹果,五年以后就是一个中层干部、中层领导;同样十五年,基本上他就是你的领导和上级。因为他通过社会学习的方法,大大缩短了他和社会之间的差距,增强了社会资源对他的好感度,也大大加强了他在认识社会中感受到的问题,以及利用校园资源的敏感性和能力。

很多同学老是问我说:袁老师,我到底应该工作还是考研呢?

我只能老实回答:我不知道。因为你不能说明为什么要工作,也不能说明为什么要考研,你更不能说明为什么不,那我就更不知道了。你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去考研?有的人会说:因为我不知道现在为什么学这个专业,我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所以只好读研究生。那你确定自己读完研究生以后就能知道了?我敢肯定的是,如果你本科不知道,读完研究生你也还是不知道。根据我对博士生的观察,读了博士你就更不知道了。你如果泡在一个不喜欢的专业里,时间长了你根本不清楚自己知道不知道,因为你已经麻木了。

时间会改变这个问题的性质,最后你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所以读本科的时候是你敏感度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弄清楚自己如何扩展知识面,如何扩展自己的圈子,如何获得更加多元化的资源。其实社会上有许多工作,都要求从业者的知识面广。这就意味着我们只交往一两个圈子是不够的,要交往很多圈子。我们在一个地方学的知识,离这个要求还差得太多。所以我们要做一个5~6年的计划。

第一步先弄明白我们现有的一两个圈子,然后等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要去大城市,比如上海,因为上海的论坛活动很多。正常情况下,上海所有的五星级宾馆平均每天有15个大型项目,而且这些活动80%是开放的、免费的。我读研究生是因为我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资源,这样我就明白了自己到底要不要去考研。

莫让上司轻易放弃你职场故事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莫让上司轻易放弃你职场故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陆晗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多年,从普通员工逐步晋升到人事经理。公司发展迅猛,准备上市。有一天,老板告诉陆晗:“公司要上市,需要一名富有上市经验的人事总监。”陆晗很愕然,之后没有积极去招聘。老板多次问他有没有合适人选的时候,陆晗说没有。不久,老板通过猎头公司招来人事总监王群,成了陆晗的上司。

王群不仅学历高,而且有上市公司的阅历。他没有对陆晗指手画脚,而是谦虚地向他询问、请教。陆晗抱着不迎合也不反对的态度,王群不恼也不烦。公司每年要组织一次旅游,陆晗根据往年的经验,为了员工安全,不去海边,还是安排爬山。很多员工向王群反映年年都要爬山,今年能不能去看海。王群把大家的意见告诉陆晗,陆晗说:“旅游安全第一,爬山最合适。”王群说:“既然出行是为了让员工开心,我们不妨改变地方,去海边吧。”陆晗说:“去海边危险,出了事谁负责?”王群说:“只要做好安全防护,去海边就不会出事。”陆晗赌气地说:“你选择去海边,出了事你负责。”之后,王群找陆晗多次沟通,但他始终坚持己见。最终王群决定带领员工去海边旅游,陆晗担心出事,便请年假回家了。

陆晗休假回来,员工们笑脸灿烂,都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下海戏水的靓照。陆晗虽然嘴上不说,但羡慕不已。陆晗想知道王群是怎么做好安全措施的,一个员工告诉他,王群不仅为每个人买了意外险,还以五个人为小组设立安全小组长,十个人为一队设立安全队长,每隔半小时就清点人数。陆晗听后,沉默不语。

一次,陆晗去老板办公室,老板正全神贯注地修剪发财树。陆晗对老板说:“这棵发财树快死了几次,不如换新的吧!”老板笑笑说:“这棵发财树虽然死过几次,但是它仍然活了下来,很努力地生长不放弃。再说,它跟了我很多年,有感情了,哪里说放弃就轻易放弃呢?”陆晗听了老板的话,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

职场励志: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


职场中最不缺的就是正能量,同时最需要的也是正能量。通过正能量的故事,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调整心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这则职场励志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帮助。

职场上从来没有捷径,在什么阶段就干什么事儿,年轻时踏踏实实学本事,才是成长最快的方式。

乔布斯曾经说过:"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变成一种特质。最大化你的天赋、才能和技能,以便把别人抛在后面。”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像自动扶梯这样方便的工具,只能依靠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

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一步一个脚印实在太慢,按照这种速度,一辈子都无法实现梦想。他们不了解积累的精妙所在,一步一步的积累会产生神奇的奖金效应,最终实现从定量到质变的飞跃。

“认真工作,努力工作"听起来很平常,但它包含了生活的真谛。只有跋涉走过这条路,踩过坑,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它对自己的价值。

正视学生自我、注重知识积累、循序发展渐进是必由之路,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毕竟一指弹也不是我们一天可以炼成的。

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从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潜艇,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轻时苦心钻研量子物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攻克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世界难题。可见,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毫不费力就能获得成功的捷径,捷径往往是最大的弯路。

那些你看起来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是由无数汗水和努力积淀而成的。任何试图走捷径的行为,都会让你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职场理财记:不积细流 无以成大渊


对多数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开始有了固定的收入,在短时间内最重要的问题是自给自足。刚入社会时,总是觉得手中资金有限,生活目标无限,常会发出万事开头难的感叹。

其实,不管你愿不愿意,在我们无情追逐更多金钱的冲刺中,能挣到钱靠的是脑子而非蛮力;不管你是否愿意,随着消费者队伍的壮大、居民财富的日益集中、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几乎成了耳熟能详的口号。

收入的高低并不是职场新人面对的主要问题,更主要的还在于使用金钱的方法。很多年轻朋友认为,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这话似乎有些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

不积细流,无以成大渊,收入的多少自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能够学会理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才能更主动地把握手中的财富。

玩游戏的都知道,先掌握攻略对于过关斩将意义非凡。

本期就职场新人理财的话题进行了探究。我们所提供的,是一种思路。分享的,是职场新人如何从眼花缭乱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财富。

没错,每个职场新人都有选择理财方式的自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与其被动地做出痛苦决定,不如及早准备以免措手不及。

请记住,大部分人并不是生而富有,更需具备把握财富的能力

初入职场,切莫变成“咆哮帝”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初入职场,切莫变成“咆哮帝”》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学生和白领群体往往是这种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的始作俑者,从“伤不起”到“有木有”,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五味杂陈到白领群体对工作压迫的另类反抗,“咆哮体”波及甚广。虽然偶尔的“咆哮”可以起到减压放松的功效,但是有关专家提醒,求职和就业仍然是件相当严肃的事,不分场合地"咆哮"可能会对你的求职和职场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大学生的求职咆哮——切忌!

笔者了解到,今年校园招聘中“咆哮求职”现象相比往年尤显突出。比如在求职信中大量采用感叹号的句子,或是出现谐音错别字。求职者试图通过这种另类的语言风格引起雇主的关注,增加自己的职场机会。

通过某些灵机一动的方式,在求职过程中引起关注,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需要提醒应届毕业生的是,这种方式的效果有时完全可能适得其反,一则是因为它可能给人带来随意的感觉,容易给人留下不专业、不严谨的印象。二则,其中所反映的求职者的浮躁心态可能引起雇主的反感而遭到拒绝。而这种拒绝产生的求职挫败感则更可能加剧这种恶性循环,从而使求职者陷入更加“咆哮”的窘境。因此,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切记莫要“咆哮”,应当学会角色的转变,以免给自己的职场之路平添许多障碍。

新白领的职场咆哮——淡定!

“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如今,那些曾被描述为“责任感缺失的一代”的80后纷纷进入职场,作为“生力军”开始挑起大梁,他们有些人开始衣着光鲜地出现在大城市的CBD。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这些人拥有了自由表达的意志和自由表达的武器——网络。

咆哮体在白领最爱的社交网络中诞生,在小而强大的微博中无限传递。职场的压力随着“尼玛”、“有木有”、“伤不起”从指端流泻,表面淡定地对着电脑屏幕,内心澎湃地享受着这种私密的狂欢。但事实上,这种带有恶作剧的情绪宣泄有其积极意义,对于调整和恢复白领的心态很有益。郁闷、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在人体内积蓄到一定程度,肯定需要通过发泄来疏解。但终究白领们还需要更加坚强、淡定的心态来面对现实。

心理小贴士治愈“咆哮综合征”

职场专家认为,职场“咆哮体”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环境,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会感受到来自学习、求职、人际关系、经济上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在的压力;二是个人环境,“咆哮体”的作者和读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在家庭受到的宠爱和在学校、社会受到的压力反差很大,心理上也有宣泄需求。但咆哮的行为和言语终究反映出心态的不成熟。

大学的生活一般是比较轻松和随意的,但切莫把这种随意和学生的一些做派带到求职或是未来的工作中去。要注意"模式"的切换。对此职场专家有一些小建议:

    1.懂得如何从宏大的“人生理想”向现实的“职业理想”转换。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的区别在于,一个浮在半空,一个脚踏实地。要明白人生理想再远大,终究要以职业理想作为最基本的物质铺垫。职场新人不应该将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对立,而应试图找到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契合点,让职业理想成为人生理想的阶梯。

2.应该注意从散漫的校园生活向紧张的工作模式转换。“学校人”被称为青苹果,从校园“青苹果”蜕变成为职场人要经历一个个的心理关卡。信马由缰的人,进入一个约束力较强的环境肯定会产生较长的不适应期和心理叛逆。这个时候你应该把它看成是众多心理考验中的一个。不仅如此,这个心理转型过程中,还应该思考如何让自身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

3. 从心理上也要从家长的呵护向自己保护自己转换。白领们不仅要处理繁琐的事务,还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咆哮是受了委屈和挫折之后的另类牢骚,这时候,家总是习惯性地被中国人看成是无路可走时的救命稻草。当我们离家在外,在没有家长可以依赖的时候,咆哮则成了我们最无奈的选择。逐渐掌握从单纯的处理问题方式向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变,也是白领职场心理的必修课。

总之大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哦~这样在职场上才不会吃亏

慎选工作,莫让职业生涯留遗憾


【职场故事】

Michael:“重新开始还来得及么?”

从事财务工作已经有5年的Michael,一直比较稳定。直到2个月前,Michael帮朋友去见客户谈了一笔生意,没想到,首次出马,居然把生意有惊无险地谈成了,客户很满意,而朋友更感惊喜。

“事后我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天分,这是我在琐碎乏味的财务工作中所从未体验过的。”Michael这样说道。

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Michael性格乐观、外向,从小就乐于做有挑战和创新的事情。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只因为家里人一再坚持让他报财务类专业,于是顺从了家人的意思。但大学毕业至今,他一直在公司做财务,工作稳定却总是若有所失。这件事就像是导火索,Michael终于知道了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的是什么。

“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才明白做什么才能获得激情和满足感,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可是,到现在才来重新开始还来得及么?”Michael左右为难。

【专家视点】

“路径依赖”使再择业困难重重

像Michael这样的情况在当今职场其实十分普遍:年少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由家长或老师为其指路,他就顺着那条路走,走了很远才发现这条路却并不是自己想要走的那条,而当另外一条“金光大道”出现时,想要换路已非易事。

专家认为,“路径依赖”让像Michael这样的职场人在想要重新择业时,往往要面对诸多的困难:

1、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并且产生了某种依赖性;

2、重新做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3、对重新选择过程中所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恐惧。

“所谓的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专家解释说,“在人们的求职过程中,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应当理性避开‘路径依赖’的求职陷阱,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

【规划建议】

入职之初职业规划不可或缺

针对深受“路径依赖”之害的Michael们来说,在进入职场之初该如何规避自己误入“路径依赖”的迷途呢?

首份工作做好选择最重要

Michael的故事给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一个启示:正确地做好最初的职业选择很重要!越到后面,要想摆脱原已熟悉的职业路径就越困难,成本越高,风险越大。建议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同时也是较为符合自己个性、能力的专业学习做起,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走下去,这样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了解自我做好路径规划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较早地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并明确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之后,再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求职,这是较为理智和值得提倡的做法。如果求职中,能够顺利得到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是最好不过的结果,但如果暂时没办法一步到位,那么不妨立足于当下的职业机会,可以优先考虑生存的问题,但心中必须始终清楚你的选择是什么,寻找工作契机,积累知识和能量,为今后的顺利就业铺路垫石。

而对于像Michael这样有过一定工作经历的职场人来说,做了6年的财务工作,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其晋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考虑到财务和营销的职业差异较大,Michael在营销贸易方面几乎没有工作经验的累积,仅凭一次生意的成功就贸然转行显然操之过急。建议他不妨在业余时间多关注营销贸易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行情,从熟悉行业开始做转行的准备。在充分熟悉了这个行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与新行业的匹配度之后,再考虑是否决定转行。

选择后坚决执行义无反顾

选择就意味着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中选出一个。任何选择都有代价,有得有失。一旦做好了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的决定,就坚决地执行下去。当不能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时,不妨听听身边朋友的意见,或是找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犹豫不前只会耽误时间。

@职场人,别让自身优点变成自己的致命一击!


职场就是江湖,是江湖,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人在职场,应该处处小心。

可是,总有一些口无遮拦的人,不注意,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

例如,我们在跟人家闲聊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些这样的话语:

你看编辑多简单啊,一天下来就只是敲敲键盘打打字……

你看销售多容易啊,一天下来就打几个电话就能赚这么多钱.……

你看前台多轻松啊,一天下来就坐在那里闲得很呢……

这些话语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从事上述这些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呢?那将会是怎样?

他们听了这些话分分钟会把你从他们的圈子里面永远的“拉黑”。

甚至你可能从说完这些话的那一刻起,就是他们的敌人了。

职场如江湖,不懂规则,口无遮拦,你就败在自己口中。

“这个事情很简单啊!”

“要是给我就不会这么做。”

“你看起来挺闲的。”

“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这个感觉不怎样。”

“......”

这些看起来很寻常的话语,其实在职场上都是很忌讳的。如果经常把这些话当成口头禅,脱口而出从不理会别人的感受,那么你已经不经意的引起别人的厌恶了。

或许你会认为别人这样做很玻璃心,但如果换个角度呢?若是别人不经意的对你说了一声:“啊,你看起来挺闲的……”而这时你刚忙完一个项目,起身去倒杯水而已。

假如别人不经意的对你说一句:“这个事情很简单啊,十分钟就能搞定了!”而这时你在为一篇文稿的内容而焦头烂额..……

有些话可能自己说出来,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对别人来说就不一定了。因为你只是站在以自己为中心的角度里表述出自己想要说的,没有设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体验过。

职场专家建议作为职场人,别让自身优点变成自己的致命一击!

1.豪迈直爽,并不意味着可以口无遮拦:

直爽是好,但总有些人仗着自己直肠子,就有啥说啥。其实这类人说难听点就是自私,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拿别人来调侃,做人身攻击,觉得自己是幽默,其实就是嘴贱!

2.不拘小节,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做事不分场合:

不同场合做事分寸要把握好!私下开玩笑还好,并不代表你可以拿同事的缺点在客户面前说着说那。这谈不上不拘小节,这完全是为人处世有问题!

3.善于辩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无时无刻反驳别人:

听到不喜欢的,不顺自己意的,总想着要怎么去反驳别人的话,或是总喜欢说“也就一般般啦!”“也不过如此。”“没什么特别。”之类令人讨厌的冷言冷语。还喜欢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的,都是容易得罪别人的行为!

4.口齿伶俐,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滔滔不绝,打断别人说话:

话多也许还谈不上得罪,但肯定也是不招人待见的。一交谈就滔滔不绝,什么事情都能往自己身上扯,完全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还总是打断别人的话。自以为是能说会道,实际上在别人心里早已无比厌烦。

学会把“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述方式转化为“以别人为中心”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觉得不应该这么做的……”换成“你这个做得蛮不错的嘛,如果这里改成这样,你觉得会不会更好点?”

“你必须”换成“劳烦请……”

职场其实是个很大的江湖,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地方。职场情商高者,人际关系好,加上自身不断提升的能力,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

职业女性:莫让生育影响职业发展


近来,全职太太们谋划着重返职场的大计,而在职妈妈们也在酝酿着跳槽计划,他们都希望在“金九银十”黄金招聘期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向阳生涯指出,职业女性因为生育而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这是一个普遍问题。除了要保住饭碗做好工作外,还要照顾孩子打理家务,所以不管是全职太太还是职场妈妈,很有必要再提前进行一些尝试和修炼,找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定位和出路。

案例一:重返职场为何如此之难?

我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结婚生子,当上了全职太太。但是最近老公所在的外企电器公司开始大幅降薪,难以支持全家的开支。我希望自己能找份工作贴补家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投出了成百上千份简历,但全都石沉大海,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重返职场,感觉自己的前途乃至家庭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无助的YOYO)

众人支招

从一个母亲、太太的角色转换到一个职业女性的角色,对你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整体精神面貌都需要进行修炼,重视自身的职场形象,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同时也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Wendy)

在当下国内就业形势不景气、企业招聘需求紧缩的同时,各类人才却明显过剩。此时在职人士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经历了较长职业空白期的你来说,选择此时踏入职场很可能将面临"廉价出售"的命运。(HRD)

当全职太太时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相对不多,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显得比较简单,可是进入职场后,就不得不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与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或者与客户的关系维护等。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为自己赢得职场加分的重要因素之。(行色匆匆)

我觉得你有必要在入职前参加一些培训或者研讨会,来完成知识更新,补足知识断层,这也是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阿Ken)

要正视自己的职业空白期,尽量不因为这个经历而影响到自己能力的发挥。可以抱着一份职场空杯心态,把自己当成一个入职新人,快速融入职场,抱着乐观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新的工作平台,同时为自己掀开崭新的一页。(Stone)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职场后学习新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多年没上班的你来说,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社交视野,都有可能成为妨碍职场发展的阻力。(京儿)

专家点评:

受金融危机冲击,全职太太们纷纷酝酿起自己重返职场的大计。她们与职场脱节了太久,再回职场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因而全职太太重入职场,除了青春不再,她们的竞争力也会因为久疏战阵而大打折扣。所以全职太太要想重归职场,很有必要在复出前进行一些尝试和修炼,比如角色意识的转换,生活规划的调整,知识结构的更新,人际关系的重建等。全职太太入职虽然艰辛,但是做好职业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计划,提前做好修炼,将会像助推器一样,让你快速突出重围。

案例二:生完宝宝后,我去留不定

最近我生完宝宝后刚回原单位上班,但我感觉已经遇到了职业发展瓶颈。现单位运营发展前景一般,换份工作的想法由来已久。但问题接踵而至:我希望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年幼的孩子,但不确定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竞争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工作。留在原公司一切都驾轻就熟,能多一点时间照顾到孩子和家,走出去又不知道新工作是否比一定比现在的工作更好。(Vivi)

众人支招

当了妈妈的人再去找工作,要求往往会比以前高了许多。因为要照顾宝宝,会关注新公司离家的距离,也要考虑自己在新单位的适应能力。与80后一代相比,职场妈妈的优势是工作经验丰富,而劣势是因为家庭分散许多的精力。所以,有必要先确定好自己的价值取向;是想多一些时间好好照顾孩子,还是希望在工作中大干一场,这可能是你接下来求职时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Viola)

职场经历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你在过往的经历中所积累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工作经验等竞争实力,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Honey)

虽然你在职场上打拼了多年,积累了不少职场经历,但往往很难把这种经历转换成有价值的资本。这时可以在职业规划专家的帮助下,梳理职场生涯的经历,找出长处和优势所在,用以往的职业资本的积累作为铺垫,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从而快速找到那个平台。(流星雨)

一直想着要换一份工作,而迟迟没有付诸于行动,面对旧环境难免产生厌倦,对新工作又表现出迷茫。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很可能会形成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你的职业生涯哦。(Tom)

我也是生完宝宝后再回去原单位上班的人,不过我一直都很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离开职场几个月,回来上班后的感觉真是太好了。我平时没太把自己当成一个职场妈妈,上班8小时尽可能不受家庭的影响干好手头的工作,下了班准时回家照顾孩子。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工作表现都很认可,最近我还得到了一个外派培训的好机会,我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希望你也可以获得好的发展。(甜甜妈妈)

专家点评:

女性因为生育而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考虑是否跳槽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同时要对现在的公司有一个理性和客观的分析,自己是否喜欢这份职业,是否适合在这家企业发展,自我需求能否在现有企业得到实现,如果准备跳槽那么又该以什么标准去选择企业。理清了这些问题,找到了自我需求与职业的平衡点后,求职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婚生子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是一生中终会完成的幸福使命。如今职场各项技术飞速发展,高新企业内部结构也在日益完善,倘若因为“生育事业”而远离职场,形成“职业空白期”,无疑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俗话说:“有能力的人不是善于解决问题,而是善于避免问题”。女性在职场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提前做好职场生涯乃至人生的规划,相信你一定可以避开重重风险,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把握黄金5秒 莫让简历石沉大海


为什么你的简历总是“石沉大海”?怎样的简历才能脱颖而出?怎样的简历能打动面试官?

把握5秒钟机会

一个真实数据:某银行招聘20个人,先进行网投,收到近5000封简历。粗删,留下30%,也就是说,有3000多人直接被淘汰在粗删的70%里。

“一个单位招十几个人,收到几百封简历是很常见的,粗删是第一关,每天我们都要看上百封简历,每封简历我们停留的时间一般只有5秒。”沈清讲话不紧不慢,可台下的同学们已经紧张地试验,5秒钟到底能看多少字。

问:怎样的简历在粗删中就会被OUT?

答:如果是应届生,我们会先看学校专业,在校表现和实习经历。如果是专业性岗位,那么不符合专业的就会被直接OUT,而如果是管理类岗位,会重点看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历,这一栏空白的就容易被OUT。5秒太短了,如果想找的信息一眼看过去找不到,或者表达繁琐层次感不强,语言密密麻麻看着人头晕,对不起,OUT!

问:简历中最关键的“部位”在哪?

答:一般会最注重岗位的匹配度。匹配度首先表现在你的学校专业,其次是你拥有的不容易被培训的能力。我们并不想了解你到底完成过多少任务,而是想知道你是否有匹配所应聘岗位的能力。有些应届生说自己没有工作经验,不要有这个顾虑,积极为自己争取面试机会,重点展现你符合岗位要求和不容易被培训的能力。

实习经历表述有技巧

案例:

一个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做过餐厅服务员、有一段短期的产品推销经历,还在某公司实习做过行政助理。在简历的社会活动一栏一般他会这么写,“某年某月~某月,我在某某饭店做服务员,工作是点菜送菜……。”

专家分析:

时间、地点、事情。没错,表达很清楚。可我看不出能体现你什么技能。诀窍就在于,要学会提升,比如“我在餐厅做服务员期间,在用餐高峰期,我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通过协调接待员,优化了点菜的流程,提高了效率。”这样我就能看出你有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做实习行政助理也一样,“我在做行政助理时,通过对历年办公用品进行分析,制定预算,并采用供应商招投标,选择最低成本,使得全年办公用品成本降低了30%。”这样的表述说明你有沟通能力,有成本意识,最后还有数据证实你的成绩,效果就会好很多。

专家提醒:

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否则即使获得了面试机会,也过不了关,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很容易露馅。所以建议大二大三的同学一定要有意识地积累实习经验。另外,你所展示的能力一定要与应聘岗位的特性相吻合,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突出社会经历

很多学生会说,社会经历这块我做过的事情很多,但很散,不知道如何包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沈清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按着步骤来就行了。

步骤一:

坐下来好好回想,把所有的实习以及参加过的社会活动全部罗列出来,千万别遗漏。

步骤二:

分析你要“追求”的岗位特性,比如应聘的是会计岗位,这个岗位会看重细心、对成本有概念等等。从罗列的社会活动中挑出能体现细心、有成本概念的活动。

步骤三:

把选出来的几个实践案例用数字清楚罗列,然后进行包装。打个比方说,一个同学应聘一个销售经理岗位,他这样描述他的实践经历:“我在帮一家公司推广新MP3时,组织策划了竞猜活动,吸引了3000名消费者。”有事件、有数据,应该说表达得不错了,但如果在“消费者”前加“潜在”就更棒了,别小看这两个字,说明他有判别客户的能力,企业不仅需要勤快的人,更需要聪明的人。

看看简历常见问题

裹脚布

简历过长毫无作用而且容易掩盖重点。所以建议篇幅不要超过2页,在简历后附上一大堆材料,并不会增加录用机会,所以不建议把获奖证书附上,还是节省成本为好,只需说明一句,“所有获奖都可提供证书”。

万精油

如果你的简历发给所有公司都可以用,建议这样的求职信还是考虑慎重再发出。曾经收到过一封,开头写的单位竟然是别人的,再优秀也直接被开刷啦!

不倒翁

求职意向不填或者天南地北填写一堆。天呐,那是小叮当在世,无所不能啦。投简历前千万别忘记分析对方公司的招聘要求,看仔细再投。曾有一位同学同时投了一家公司的10个岗位,多投不会带来高命中率,只会让人觉得你连自己都不了解,稳定性比较差。

无条理

曾收到过一封毕业半年多的应聘者简历。把在校期间实习和工作经历放在一起,结果短时间内分不清他是应届还是历届,直接被OUT了。千万不要考验HR的耐心,他没有。

无应答

简历上电话关机或无人接听,别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大概有5%的人因为电话联系不上而失去一份工作。所以别忘记更新简历上的电话,并保证能顺畅地找到你。

白忙乎

很多人为了保证格式,喜欢用附件,但事实证明,现在电脑病毒比较多,一些用人单位的邮箱防备比较严格,经常有附件打不开,而且网速慢的时候,实在没时间等着附件慢慢打开,建议直接粘贴简历。

马大哈

简历做完后,检查下语法拼音。这虽然是细节问题,也体现一个人潜在技能。曾经有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非常好,工作经历也很符合岗位要求,因此很顺利地得到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总经理秘书岗位的面试机会,但是最后对方却没有录用她,就因为她在填写英语求职表的时候拼错了一个单词,企业认为这个人不够细心。

求职长规划 让“危”变成“机”


原本红红火火的校园招聘季节,却因为部分公司取消招聘计划的对外公布,而显得萧瑟不少。进入求职阶段的学生终日人心惶惶,担心大半年过去之后,自己还是“剩人”一个。而另一些大公司“对优秀人才招聘不设限制”的口号,则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烧热了年轻人的心。专家表示,求职不应该因为大环境变化而患得患失,因为求职是一个长期的规划。只有“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才会因为一些突然的变动而心里没底。

学生担忧

心理上的冬天更冷

“这几天学校论坛上挂出了好几家企业取消宣讲会的帖子,虽然这些企业招聘的数量不是很大,但我们心里总是惴惴不安的。”沪上某高校的大四学生仲齐告诉记者,这些天除了交流各大企业的应聘技巧之外,企业招聘的变动也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当和某些专业相关的企业取消原计划后,他们会显得很焦躁。

“其实我们心里也清楚,从总体来讲,减少或者取消招聘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整体的招聘量肯定还是在的。实际上这种环境的变动对于我们心理上的影响,远远大于真正求职上所遇到的困难。”仲齐坦言,毕竟求职本来就不是“一投就中”,现在只是比往年更少了一些选择的机会。

企业宣言

对优秀人才需求依然

“这样的经济危机下,能够保证企业安然无恙甚至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才。所以我们非常欢迎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陶氏化学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于淼表示,今年的校园招聘将一如既往地举行。陶氏的态度也代表了众多大型跨国企业的观点。TNT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迈克·德瑞克也表示,中国市场是TNT的全球重要市场之一,随着业务的扩大,人才需求肯定也会增加。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取消校园招聘,对优秀的人才反而抛出了更多的“橄榄枝”。正如盛大游戏CEO李瑜在校园宣讲会上所说,“人才是最好的投资,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冬天里,盛大不仅不会裁员,不会减薪减福利,相反要抓住机会吸引人才,为更多有创意的人提供机会。我们承诺,把最好的待遇给最优秀的人才。”

一方面社会用人需求数缩减,而另一方面09届高校毕业生却比去年有所增加,加上因一些企业裁员,社会人才流动加大,所有这些都将使09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学生求职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而不是到了大四临毕业了才开始考虑。”职场专家表示,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所以他们在学校中开展的活动也不再局限于应届年级,很多企业针对低年级学生就开始组织很多活动,比如各种实习项目、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应该利用这些机会,提前确认好目标,并且让企业提前“认识”自己,甚至可以确立招聘意向,这样等到毕业时成功求职也就顺理成章了。

专家支招

注意细节“丢分”少

在“名企论坛”现场,记者看到这样一幕,职场专家张桢宁老师考验学生“细节”能力,展示了一份有微小错误的简历。在这份应聘工程师职位的简历中,工作经历的时间节点上出现了一点问题,两份工作之间有了近一年的时间断档。“虽然这只是一个笔误,但他所应聘的工程师职务,是决不允许出现这种数字上的错误的。遗憾的是,全场参会人员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简历结构的不熟悉,以及对细节的执行不足。”“用人单位在初次筛选应聘者时,如何使一份简历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考官的‘芳心’,势必要求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确保不出现结构性等错误。”企业方表示,这是学生对待工作时最起码的一种认真。同时重点突出自身符合企业的用人条件,描写考官感兴趣的个人经历和能力,第一时间通过细节、亮点吸引住考官的眼球。职场专家表示,虽然全球金融风暴给就业形势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危机背后同样存在着机遇,细节决定成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除了要以实力为基础,更要注重细节的量化,通过细节方面的把握,展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在求职队伍中寻求突破,赢得成功的机会。(完)

“苦差事”为何会变成“香饽饽”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苦差事”为何会变成“香饽饽”》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苦差事”也是“香饽饽”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1.2万多个岗位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注明“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职位”,有五分之一标注“不提供宿舍”或“自行解决住房”,且有140多个岗位强调要“出差”。
报考前三天的情况表明,“苦差事”似乎也难降“国考”热度。报名当天,一些考生仅注册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报名网站一度拥堵瘫痪。

尽管很多岗位注明“艰苦地区”或“长期出差”,例如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强调“艰苦地区”、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车站派出所民警岗位要求“经常加班”,但报考和录取比例仍然超过了600比1。

“苦差事”为何趋之若鹜?
此次招考简章显示,虽然注明“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但工作地点不少是太原、哈尔滨、西安这样的省会城市,工作环境应该不错,谈不上艰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就算有的岗位相对艰苦,也难以掩盖公务员“铁饭碗”特征。假如公务员不是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年轻人就不会这样来挤“独木桥”。
齐齐哈尔大学新闻专业2009级本科生胡婧月的看法很实际:“公务员可以吃皇粮,人际关系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后找对象、孩子上学都方便。”

降低求职预期,理性规划未来
由于公务员集中了一些优势,是不少求职者心中的理想选择。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考”竞争显得更加激烈。然而,过高的求职预期,会导致年轻人难以达成愿望。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2009级辅导员罗霄说,如今大学生流行的择业观念是,工作稳定、一线城市、有保障。“不少人跟风参加公务员考试,其实并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小李,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未被录取,但也没有尝试去找其他工作,今年继续坚持报考。“我的家人也希望我能当上公务员,毕竟工作稳定,待遇好,至于是否适合干这行,自己也不清楚。”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认为,年轻人都来争考公务员并不正常,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更需要人才在市场中拼搏,在实验室中探索,在各个领域里创造价值。

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于洪泽建议,大学毕业生需要正确的职业动机,要问问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通过持续探索,把握未来方向。同时,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要有耐心,先就业再择业。
北京的任女士,当过乡村教师、获取过清华大学硕士,还从事过新闻工作,现在又到一家投资机构供职。她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创造就业岗位,政府当务之急
近年来,“国考”热持续升温。对此,许多社会学者表示,只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缓解就业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公务员热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其他职业吸引力的减弱,这也说明公共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沈阳说,公务员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制定更加合理的薪酬待遇体系。

社会学家周孝正指出,改善就业环境,要求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降低就业门槛,例如取消“名牌大学”“北京户口”等身份限制,提供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
当前,政府部门要突出抓好就业工作,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建议,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增加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引导年轻人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莫让职场小圈子变成大圈子》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职场形象职场礼仪”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