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职场“伪成熟” 你患过这个病症吗?》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倍受好莱坞宠爱的女星斯佳丽·约翰逊在未满20岁时就喊出了“年轻是可耻的”信条,这位少女时代就在独立影坛有所建树的女星认为出演偶像剧是对她的侮辱。信奉“出名要趁早”原则的演艺圈就是如此违和——韶华逝去的拼命装嫩,而正值青春的却要竭力标榜拥有超越年龄的成熟度。职场中也不乏此类现象,有40多岁的“装嫩一族”,也有初涉职场的新鲜人掀起“伪成熟”风潮。

面试:“成熟”到没有自我风格

M先生是一家知名企业的招聘经理。当新一轮的校园招聘又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阅人无数”的M先生却对此有些疲乏:“有时我一天面试了几十个学生,却感觉面试的像是同一个学生”。M先生表示,如今在校园招聘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很多,他们的简历写作经验和面试技巧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有不少学生比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还精于此道。面试的时候,大多学生也很能说并且愿意表达,可他们很多时候展现出来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标准化优秀学生模式下的自己。

“我遇到过一个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他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亲和力都不错,但我很快就发现,他对于所有的面试问题都是用标准化模式来回答我,一直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连兴趣爱好,他都一味地回答喜欢阅读和旅游。直到我问起他包上吊着的某个牌子的吉他拨片,他才不好意思地承认他组过乐队。有了这个突破口,认同了我是他的同道中人后,他才打开话匣子,谈了很多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他也坦白了怕自己组乐团的经历会被视作叛逆不成熟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所以才会隐瞒。”

在面试时,想竭力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思想、见解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过分隐藏自己只会使自己失去特色。并且,万一入职,岂不是要一直过着“伪装那个美好的自己”的日子?

接待客户:“成熟”到全都“走流程”

Stella在一家公司的市场部就职。眼看着年终快到了,客户答谢会的筹备让她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她叫上了新来的实习生Roy一起帮忙。由于和一些供应商是老朋友了,所以Stella从衣着到沟通上都比较放松自然。而Roy第一天和Stella出门时,就赫然穿了套三件头的西服套装,这让Stella哑然失笑。“Roy,你懂社交礼仪,很有绅士风范啊。不过我们现在只是在踩点、准备礼品阶段,还没有到答谢会,今天还要去拿制作好的礼品,干搬箱子什么的活儿,会弄脏了你的衣服。在筹备阶段你可以穿得随意些。”Roy的脸有些红。

没过多久,Stella接到一个很相熟的供应商打来的电话:“你们新来的那个小同事,到底是你的领导,还是你的下属啊?我跟他说任何事情、问他任何问题,他都一本正经地要我走流程,让我找双方领导签字。看来我要找你喝个下午茶,都要他的批复签字才可以!”Stella安抚了供应商的情绪后,向Roy问起这些事情,Roy的脸又红了:“有一天这个供应商打电话来,你们都不在,我就照着公司培训的要点,要他走流程……”

新人做事没经验怕出错,这个心态我们都能理解。新人能够记住公司培训的要点很不错。但新人更要平时注意观察前辈是如何待人接物、处理事情的,而不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僵化地用“走流程”来解决。

开会:“成熟”到“一切都是浮云”

莉莉是部门的策划总监。每周部门都会开例会,进行头脑风暴,从和同事的激烈争辩中找到新的灵感。夏季时,部门补充新鲜血液,招了个新人。莉莉心想:年轻人,接受的新鲜事务更多,头脑灵活,这下开会应该会更热闹,也能有更多的新点子了。

谁知新人加入后,会议气氛却每况愈下。莉莉让新人先发表意见时,新人说自己的想法不成熟,需要再想想;当部门同事为某个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时,新人很淡定地保持中立不加入论战;莉莉让新人投票表明态度的时候,新人说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一切都是浮云”。是的,这个新人的口头禅就是“一切都是浮云”——他始终不激动不表达不反抗,还未看到年轻的态度,就已老僧入定了。

心态平和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但从不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在职场中同事就会把你当“隐形人”。在人生中没有留下过专属于你的印记,未免太过遗憾吧?

成熟的外表可以伪装出来,但成熟的心却伪装不出。一颗成熟的心,是需要受过波折和击打才能磨练出来。不隐藏自己、不逃避自己,了解自己、面对自己、接受自己、完善并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正成熟的心态。(完)

zC530.Com编辑推荐

当同学变同事,你尴尬过吗


作为一名职场人,我们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心态和处事方式,职场毕竟不是学校,当昔日的同学甚至是好朋友变成了今日的同事,我们的相处方式也就需要做些调整了。 一则帖子引起的热议: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想把一个多年同学变成同事,矛盾中,请赐教》的帖子,此帖引发网友热议。
楼主warjary在帖中写道,他目前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由于原来同组的同事换岗位,领导让他去物色新的人选,他想把一个老同学挖过来,但其岗位会比楼主低一点,他担心因为老同学的关系不好管理,请网友帮忙分析其可行性。结果,跟帖的网友大多数持反对意见。网友“寒馨”认为:“最好不要,如果工作上有直接接触,难免会有摩擦。到时候,连朋友都没得做了。”网友“狐狸”态度稍为温和:“有上下级同事关系不利于友情发展,但当然也看个人的心态。”同时应聘进该单位的还有两个同班同学,她们被分在了同一个部门。本来她以为凭这种同学关系自己会更快适应,却不料遇到种种令她抓狂的烦恼。
在工作的安排上,小渝和其中一个同学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和她常常会想到同样的题目,两个人都想去做,但最后还是要有一个人不得不放弃,另想别的选题。而我碍于同学之间的情面,每当这种时候,往往不好意思当面跟她争。”她说道。她很不甘心每次都让步,但同学的关系又让她无法“理直气壮”地争取,这使小渝在工作中经常感到“缩手缩脚”。
除了工作,小渝还要时刻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风言风语。因为她们过去的交情很好,时常一起吃饭聊天,开始小渝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时间一长,却听到一些闲话。“其他同事看到我们总在一起,觉得我们在私下里在搞小圈子。”小渝苦笑了一下,无奈地说道。
让小渝更苦恼的还在后头。小渝是第二批招进来的新员工,第一批招聘时她的一个男同学已进入该单位工作,在小渝进单位后,这名男同学成为她的顶头上司,其工作是负责管理新进来的员工。
“我们以前关系还不错,无话不说,但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很快发现:有时我们私底下对单位一些无所顾忌的议论,都被他‘汇报’到上级领导那里去了。知道这个以后,我们就再也不敢和他说任何关于工作上的事情了。”她说道。昔日同学变成了上下级,昔日同窗情谊已然变味,还要时刻提防着他向主管打小报告,这让小渝感到格外别扭。
同学关系因为角色的转变开始变得生疏,这渐渐成为她心头的一块大石,小渝开始觉得长此以往会阻碍其个人的发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了辞职。
支招:
公私分明——把工作与感情分开
1、同窗变同事,身份和角色发生转变,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利有弊。如果是合作部门,由于彼此熟悉,工作配合可能更顺畅。如果同学之间本来是性格不合的,那工作很难配合好。此外,工作中的竞争有可能对同学间的感情产生“挑战”。
2、万一职场人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彼此间的距离?“我的建议是:要分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要过多地把感情因素与工作混淆,在工作中要从专业、公平的态度出发。同时,注意不要把同学时代对方的一些事情在办公室里进行‘宣扬’。最后是要保持一个较好的心态,那就是保证良性竞争,分享工作心得,这样双方将共同进步。”欧阳辉说道。
3、如果同学变成上下级关系,无论是哪一方,在这种双重角色下,更要树立良好心态,更应该分清工作及生活场合。由于双方已经在学生时代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基础,因而下属应该在工作中给予上级更及时有力的支持,而上级更应给予下属同学更多的提醒和帮助。
4、同学尽可能不要在同一组工作,毕竟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个人友情。如果进了同一个公司,HR也要考虑安排他们到有配合关系的部门,避免有竞争关系。此外,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及培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双方在公平环境下成长。没有人愿意同学关系“变味”,我们要做的也只是尽量避免跟同学共事。如果进了同一家公司或是分到了同一个部门,工作就是工作,同事就是同事。工作的时候,当普通同事对待就好,该争取的要争取,不该说的闲话也别去说。

这几个冷门专业,你听说过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社会的需要,各大院校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在集中于耳熟能详的那些个,今天小编反其道来跟大家分享几个冷门专业,看看有没有人听说过,或者正在就读的呢?

彩票研究专业

你没看错,研究彩票也是一门专业。这个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而且,该院还招收彩票硕士生。专家称,近来中国彩票以超25%的速度增长,从业者超百万人,但人才匮乏、从业者素质偏低,并且几乎没有培养此类人才的机构。

高尔夫专业

早在1997年,深圳大学就成立了高尔夫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经营管理、高尔夫场地管理、高尔夫运动与训练等相关专业。

小编愚钝,第一次知道这么高大上的专业。弱弱地问一句,这个专业是不是天天可以打高尔夫球?

此外,不止深圳大学一家开设了这个专业。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专业。

电竞专业

随着电竞的火热,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多个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电竞不是每天打游戏,他们的课程除了大学必修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外,课程还涵盖了游戏概论等电子竞技专业课程,还有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计算机网络基础,游戏编程基础,裁判法与赛事编排、赛事解说、新闻写作、视频编辑等。还有一些学校会把电竞专业安排在播音主持方向,学习播音相关课程。

连编程都要会,可以说是很全能了。

殡葬专业

今年9月,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首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该专业属大专,学制3年。校方表示,原本担心会很冷门,为吸引学生还免去前两年学费,没想到成功招到38名新生。据悉,该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薪水就能过万。

目前殡葬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而开设殡葬专业的高校又太少了,招生更少,因此人才较为紧俏。

前段时间,该专业还冲上了热搜,网友纷纷表示:羡慕,但是我害怕呀......

职场心理:了解两种职场“心理病症”


职场上的竞争与角逐,不仅是能力之战,也是心理之战。为什么有些人才华横溢却不能笑傲职场?为什么有些人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这些都是心理因素的困惑所致。

从我们离开父母,离开学校之后,便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那就职场。不论是新人还是老人,在职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有那种职场心理病症你不得不知道,那就是年龄恐慌症和职业迷茫症。

职场上的竞争与角逐,不仅是能力之战,也是心理之战。为什么有些人才华横溢却不能笑傲职场?为什么有些人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这些都是心理因素的困惑所致,在职场上摸爬滚打,须堤防职场心病缠身!现代人的健康标准不再仅是四肢是否健全、生理是否正常,还要看心理是否健康。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竞技状态,是无法实现职业理想的。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就业方面的心理疾患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年龄恐慌症:患者不仅仅是中年白领

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甚至要求受聘者年龄在30岁以下,而人才市场每年又有更多的新人涌入,于是有的年轻人也开始担心自己变老。越是这样,精神越紧张,心理年龄便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变老了。这些人常感觉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躁、无聊和无助的状态中,自感活得很累。

心理对策:年龄恐慌症是一个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应该坚信,社会上现存的这种不客观、不科学的唯年龄论,总有一天会为之改观。如果不想坐等到那一天,就改变自己吧,放松心情,多学知识,自我充电,这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你一定会迎来人生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

职业迷茫症:许多人都会经历的自我发展困惑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至少有四个时期容易陷入认不清发展道路的迷茫之中: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这个阶段的人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个阶段的人已进入工作领域,逐渐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衡量身边的一切,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疑问是: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的现状、提供的机会等不一致。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正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对目前工作的不满。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衡量所从事事业的价值,是容易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的阶段。其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我应该做些什么?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人生的有限与世事的无常有着较深刻的领悟,所以对将来何去何从难以贸然决定。

心理对策: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职业遇到迷茫时,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这需要冷静的分析和对自己、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要有克服目前暂时困难、争取美好未来的勇气、信心与决心。

职场达人观点:

无论是年龄恐慌症还是职业迷茫症都是阻碍我们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路障,我们要有目的地去化解。年龄恐慌症是社会的一种现象,现象是可以放大的。我们不能被放大的现象所吓倒,不管这个现象如何放大和宣传,只要我们认清自己,储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就不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对于迷茫来说,谁没有迷茫过?迷茫没关系,关键是迷茫后要学会思考,重新审视,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哪些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的能力能得到这些吗?如果不能,怎么做?都要重新的检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能坐进观天,怨天尤人。有问题就要解决,有病症就要祛除。帮助自己的最大帮手还是你自己!

令人迷惑的职业:你听说过吃霸王餐还能赚钱吗?


在如今这个各类新兴职业遍地开花的互联网时代,真真的是完美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古话。谁能想到直播吃个东西都能变成月入百万的网红;过去打游戏被父母嫌弃不务正业,而随着电竞职业化的发展,现在打游戏都能赚钱了(还挺高薪的);遭受路人白眼的销售来到线上直播卖货,摇身一变,成为万人追捧的网红主播……尽管有人对此感到很困惑,但这些职业依托市场生存的现实无法抹去。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些令人迷惑的职业,看看你和小编有没有同样的困惑。

迷惑职业:数据代刷

本身这类职业的前身是活跃在各种论坛、贴吧上的水军,通过引战带节奏,达到提升热度、活跃用户气氛、增加曝光量的目的。后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绩效KPI的压力,数据服务开始延伸到各种平台,比如X博和X音。粉丝量、评论转发、阅读的数量、播放量等等,只要你想要,没有刷不了的,仅仅只需几十元,你就可以获得数十万的播放量。

尽管我们身处流量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但刷出来的数据又能有多少实际作用呢?之前爆出的MCN机构数据造假,几十万的播放量没有一笔转化;看上去几十万的庞大粉丝,其实“活人”可能连零头都不到。如果说水军和水贴是为了活跃气氛,那么数据造假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仅仅是为了完成KPI或者是为了欺骗甲方获取商业合作吗?

迷惑职业:带货主播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现代人购物的主要方式,现在又兴起了直播购物。李佳琦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作为现在最红的带货主播,即使你没有看过他的直播,也一定常常能听到他的名字。他到底有多火?下面列举一组数据大家感受一下:27岁,年入千万,某宝直播粉丝数700万,每次直播超过200万人观看;某音开通2个月涨粉1400万,如今粉丝数突破3300万,曾经在15分钟里卖掉15000支口红。

尽管如今的带货直播越来越火,但还是有人表示对此无法理解:这不就是把线下的销售搬到了线上,换个主播的名头继续卖东西吗?平时大家在商场逛街时对销售避之不及,甚至还会吐槽销售死缠烂打式的推销方式,为什么到了线上就能接受了,还把主播捧成了网红?如果需要买什么东西自己私下做做功课,问周围朋友的使用感受就可以,这难道不比通过屏幕的网红主播花式吹“彩红屁”更靠谱?

迷惑职业:人肉代购

人肉代购的初衷应该是低价购买正品,有些人不信任旗舰店或者不会海淘,又觉得专柜价格偏高,于是人肉代购就应运而生了。最初做代购确实能赚很多钱,保守估计一个月飞一次国外至少能赚几万,还不耽误正常上班。随着这个职业的暴利赚钱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辞职做专职代购,每天蹲守在各大专柜门口,要顺利通过安检,还要面对各种各样买家的质疑,这个职业渐渐就变了味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走“高冷”人设的代购就是卖正品的标签。只要你的代购对你爱答不理,你问五句回两个字,只说价格不谈商品,不回应一切关于正品的质疑问题,就是一个好代购。因为真正的代购都在忙着排号、抢东西,只有假代购才有空和顾客闲聊。笔者缓缓打出一个“?”,甚至有些代购还喜欢“哭穷”和“卖惨”:“为了做代购辞职了”、“总是抢不到东西,还被客户抱怨”、“商品又涨价了,老客户都有意见了”,简简单单做个代购,明码标价不就行了吗?

迷惑职业:吃播播主

最早的吃播走的是陪伴路线,为在异乡孤独吃饭的人提供一种陪伴吃饭的服务。后来,吃播的画风突变,屏幕上一下子冒出了很多大胃王播主,很多主播一顿能吃掉十几盘炒面外加米饭、50个鸡腿、10个汉堡……吃得越多,打赏也越多。网络曝料,此行业收入颇丰,外号“奔驰哥”的韩国播主,一年收入大概在1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592万。而国内的吃播播主直播一次收入上万的也大有人在。

但也有网友对这一职业表示疑惑:为什么要看别人吃?再好吃的东西,量过多后也会美味不再,主播们虽然不遗余力地表现出“美味享受”的样子,但这些表情太假太浮夸。作为观众,看着屏幕那头的暴饮暴食,感觉主播的“饱感”都要溢出了屏幕,本来美味的食物也变得难以下咽,围观的吃瓜群众真的会有愉悦感吗?

迷惑职业:代吃

小伙伴们听说过吃霸王餐还能赚钱吗?如今代购、代驾、代跑腿已见多不怪,可你知道“代吃”这项工作吗?“代服务”悄然崛起,在不经意间就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据报道“代吃”每单的收费标准为“食品价格+路费+10元”,自掏腰包看着他人饱餐这一行为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百思不得其解。

也有网友表示支持:我工作繁忙,因怀念身在他乡的父母与饭菜,选择了“代吃”的服务,通过代吃视频来消除乡愁。可这一项服务真的能填补身在异乡的人们对家的思念吗?有网友对此持否定态度:“代吃”完全是自我欺骗行为,花着自己的血汗钱看别人吃美食,真是无厘头!据调查,选择此项服务的人群更多的是正在减肥的网友,虽然处于减肥阶段但会嘴馋,因此选择找人代吃自己想吃的炸鸡、汉堡、薯条等食品,并不断自我安慰:花钱看着他们吃,“四舍五入”就是自己在吃!对此项行为,吃瓜群众表示真的很难理解。

你能听懂职场话外音吗?


“话外音”,也就是人们俗说的“话里有话”,已经频繁地出现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人们借“话外音”进行幽默调侃、讽刺发泄、批评鼓励、摸底打探……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职场生活也必不能脱俗。近日,针对职场“话外音”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近1400名受访者中,超过九成的人曾使用或遭遇过“话外音”现象。显然,“话外音”现象在职场中很普遍,“话外音”俨然已成为职场人际沟通的必备技能之一。

当然,作为一种人际沟通方式,“接收”话外音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话外音的“制造”,尤其是在职场上。理由很简单:若你意会不出或意会错别人带有隐含意的语言,轻则会把别人的鼓励当批评;把别人的嘲讽当作“补药”;重则会把错的事认为是对的,对的事反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直接影响你对事物或人的判断。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出现在一些职场菜鸟们的身上,据本次调查显示,仅有27.2%的职场新人认为自己完全能听懂出现在职场的“话外音”,余下的近73%职场新人经常对前辈们的“话外音”摸不着头脑。

在被问及你经常遭遇哪类人的“话外音”时候,有60%的职场人选择了“同事”选项,而选择经常遭遇老板话外音的人也超过三成,达到32.1%,遭遇的“客户话外音”的比例最低,为7.9%。不少职场人表示,真要学会听懂“话外音”,付点“学费”或吃点“亏”会是最直接的方式。

老板话外音:一定要听明白

Robbi 市场策划 不亏待我是因为培养我?

我的公司是一家小型企业,公司的员工常常要身背数职。工作1年多来,很少有准时下班的时候。今年年初,老板找我单独谈了一次话,起初他先把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和规划描绘了一下,还把一些预算和公司赢利都和我透露了。而后,又把我大大地表扬了番,我以为涨薪的日子来临了。可是,整个谈话结束也没有出现这样的“苗头”,最后只是抛了句:“小罗啊,公司不会亏待你的,要好好努力哦”。当时,我心中喜忧参半,虽然目前加薪还没落实,但总算还有盼头,说不定再过段时日升职也不是没可能。就这样,我又拼命的干了大半年,直到觉察到老板对那些因不堪工作重负而跳槽员工的态度,我顿时觉悟了,他那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你们这些人都是靠公司培养的,已经待你们不薄,要加薪没门!要走就是叛徒!”而资历还浅的我,对这一切只能选择默默承受,再也没有工作的激情。

波波 技术人员 老板的提问,注意“别有用心”

由于和老板私交甚好,有一次他特意安排我和他一起去美国出差。但当时想与老板同去的人很多,一时间这件事被大家谈论得很热烈。考虑到影响的问题,老板当着大伙的面先问了我一句:“小波,你的英语很不错吧?”可能当时也没考虑太多,老老实实地回了句:“我的英语很差啊”,话刚从嘴里溜出,我身边的同事便举手自荐,忙说自己英语还不错。忽然间,我就觉得自己做了件傻事:“老板只是给你一个去的机会。只管点头不就好了,这下把机会拱手相让。”果不其然,那位自荐的同事顺利去了美国公干,而我知道,当时在场的几个英语都“不咋地”。

酷评:老板行踪不定,高高在上,一般员工能见老板的次数并不多,与老板的“情分”也相对较少。因此,老板的“话外音”是最具职场属性的,多半会涉及加薪、升职、绩效考核、裁员等一些令人敏感的话题。而“话外音”的形式以试探、提问、激励的方式居多。所以,对老板的话是要格外小心的,不要给表象所迷惑,不经意的谈话可能就是对你工作的总结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有些“话外音”听不懂也无妨

Jenny HR 他们不是真的喜欢我家宝宝

去年,我生了孩子,年初产假期满后回来上班。或许是因为刚生完宝宝的缘故,每次和同事聊天总会以自己的孩子为话题,三句话不离自己的宝贝。起初大家都还和我聊上一阵,时间长了,大家也觉得没兴趣,于是有人会说“你家宝宝真是你的心头肉呀”、“没想到你做妈妈了真的就以宝宝为中心了” 、“你所有心思都在宝宝身上了”这类略带敷衍的话。当时,我还就是听不懂大家的“话外音”,还真的以为大家认同我,喜欢我家宝宝,所以还是乐此不疲的见人就说宝宝,以至于大家每次聊天的时候看到我过来,似乎都有意躲着我。而当我工作上有点小失误,或者有事偶尔迟到,同事就会拿我的开玩笑,还有意无意的说:人家可是专心带孩子的人。”令我哭笑不得。

Mini 行政部员工 夸你漂亮别当“补药”吃

记得刚上班之时,为了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每次上班前都要精心打扮自己,认为这样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可是一段时间后却有同事对我说“你穿衣服很挺正式嘛,哪像我们,都随便穿穿。”、“你个子这么高呀,呦,还穿高跟鞋呢,显得更高了呀”、“小姑娘嘛,年轻,有打扮的资本……”。起初真以为是对自己的夸奖,可时间一长越来越觉得这种“夸奖”有些阴阳怪气,再一观察,那些夸奖过我的同事都渐渐疏远了。才明白自己稍显“高调”的做法让她们的内心不平衡,所以“话里有话”也就正常了。

Jacky 销售经理 言不由衷的赞扬

我和A君是大学同学,巧合的很,我和他一同进入这家企业工作。可能是机遇的关系,我在短短的半年内成功谈了几笔大定单,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有意重点培养我,并在年终考核时,承诺来年会给我升职。当时我也没想很多,把这个好消息和周围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分享了一下,A君当时面带笑容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真为你开心啊,记得我们是一起进公司,你这么快就升职了!”而后我发现他经常和别的同事在背地里谈论我,时常表露一些“我的成功只是偶然,对他来说不公平”的言论。终于明白,他当时的赞扬其实话里有话,讽刺味很浓。

酷评:“话外音”作为一种含蓄间接的沟通技巧被职场人推崇,同事间的使用最为频繁。而平日里,同事间的沟通又比较随意,夹杂着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这也就决定了这些“话外音”并不如老板的“话外音”来的更职场化,更具指导性。一些日常琐碎的小事都可能成为话外音的载体,甚至有时同事的“话外音“所要表达是一些负面的不良情绪。正如像Jacky遇到的,这样暗藏嫉妒的话外音听不懂又何妨呢?

听懂客户“话外音”有助于工作顺利进行

Eileen 市场 细节之中悟出话外音

作为公司市场部的员工,时常要对一些新近需要开拓的客户我们时常会送一些礼品给对方客户的代表。有一次就碰到个很难缠的客户,几经推敲,决定送一瓶香水给对方,谁知刚寄出的东西对方就给退了回来并发了封邮件给我说:“谢谢你的东西,但不太适合我。”起初我以为对方可能不习惯受礼这种形式,眼看客户就要黄了,谁知其私下里群发了一封关于赛车的邮件。看似无意我却心领神会,立即选购了一辆赛车模型送给对方,对方果然欣喜的接受了,而这家客户也顺利搞定。

酷评:可以说又不明说,暗藏潜台词、欲言又止是客户话外音的主要方式。做个有心人,懂得察言观色可能会事半功倍。

专家提醒:

职场新人,对企业的一些内外部运作制度都很生疏,硬要新人听懂“话外音”自然不太现实。同时,每个人对语言用意的敏感度不一样,这其实就牵扯出个人的情商问题,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磨练出的。在判断职场“话外音”的时候,需要紧密结合职场与个人对语言的领悟,才能客观真实的体会出另一方的意图。

正因为在职场中我们的老板、上司、同事、合作伙伴以及周遭的环境相对比较固定,在这样相对固定的环境下,听懂话外音才显得格外重要,而通过对个人一些性格、兴趣、习惯、环境因素一定时间的观察,也使得每个人的“话外音”有迹可寻;多考虑事物的另一面,多进行换位思考,事情可能就会变的明朗一些。记住,凡事都事出有因,“话外音”也不例外。

我们可把职业“话外音”看的更广泛一些,一个举动一个表情都可以成为“话外音“的一部分。“话外音”也并非都是恶意的,都是拐了弯骂人。细心的领导者、职场前辈会利用“话外音”达到指导却又不“伤害”对方的完美的效果。“听”职场“话外音”,是对自己职场情商高低的一次小测试,是今后自己游刃在职场人际交往的垫脚石。表面上的能否听懂、看懂、读懂绝非关键,重要的是自己在每一次的经历、尝试判断之后,能细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多留个“心眼”。当渐渐形成这种思维模式之后,“听”懂“话外音”将成为一种本能与习惯,自己的职场情商也进一步提升。而那时候的新问题可能会是如何屏蔽那些仅仅影响情绪的“话外音”了。

网上链接:职场“话外音”不完全攻略(括号内为可能隐含意)

普通员工(不是太聪明);

格外出色(目前还没犯错误);

善于社交(能喝);

观察能力强(经常打小报告); 

工作态度热忱(固执己见);

思维敏捷(犯错时能迅速找到借口); 

进取向上(常请大家吃饭);

复杂工作上逻辑清晰(能把工作推给别人);

判断能力强(麻将手气不错);

事业心强(暗地里害人);

为人随和(随时可以解雇);

模范员工(上班准时);

善于释放压力(上班打瞌睡);

工作第一位(丑得没有人约);

独立工作能力强(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眼光长远(总是一再拖延工作);

具有极佳的口才(能瞎扯);

沟通能力强(常打电话聊天);

踏实忠诚(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工作);

非常精明(懂得偷懒);

学习能力强(好的都不学);

执行力强(头脑简单);

有大局观(老好人);

兢兢业业(没有能力);

有个性有特点(态度不好);

人缘好(老油条);

能力超强(老是牵着领导鼻子);

非常积极(缺乏政治头脑);

正直无私(难以沟通);

以德服人(睚眦必报);

身先士卒(好表现自己)。

职场中的你认过“怂”吗?


在职场上,我们都喜欢表现自己,因为只有表现自己才能被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光芒,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可慢慢才发现,有些事情认怂才是职场必备的生存法则之一。不信?小编在这里整理分享两个身边的真例,不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小李是一位自媒体工作者,都是一些大号的签约作家,她的文风和措辞以及经文章传递的思想一直受到很多合作伙伴的喜爱。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李收到各个大号编辑们的赞赏和鼓励,例如,“文章很不错,要持续输出啊”,“争取一周出多出几篇啊”。

然而,长时间熬夜写作让小李的状态变得很糟糕,前段时间她和我抱怨说,“我现在为了按时提交手稿,基本上每天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确实,上次我见到她的时候,脸色蜡黄,精神恍惚,好像一下老了十岁。于是,我不止一次劝她,年轻固然精力充沛,但是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昨天,小李打来了电话说她从前为了赶稿太拼命了,不懂得经营生活,现在她决定“认怂”了,暂时给自己放一个假,决定背上行囊旅行一趟,捋清思路,争取出更多精品文章。

我开玩笑说,“你终于知道认怂了?”没错,合理的“认怂”其实就是在给自己设置一条缓冲带,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职场中的你认过“怂”吗?事实上,合理的认怂并不丢人,只是在给长时间紧绷的神经减压。如果职场人遇到一个用尽洪荒之力都没办法胜任的任务,不妨选择适当的“认怂”。因为冲动的执行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同学莉莉在一家新创业公司上班,前段时间,她们公司进行裁员,莉莉因为日常表现出色“逃过此劫”,但是尽管她很幸运的留下来了,却没能逃脱减薪的命运。莉莉是一个要强的女孩子,自从被减薪后,便加倍努力工作。前几天公司签下一个大项目,莉莉当时心里很没底,因为之前没有接过这么大单子,但是为了能够得到领导肯定和信任,她心想不能怂,于是咬咬牙接下了。

自从接下项目后,她就开始了每天熬夜加班赶进度的生活,但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项目,所以,莉莉常常被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病倒住院。由她接手的项目被迫放缓了进度,这让领导很不高兴。

工作中,有时候在适当的情况下“认怂”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现,同时,可以认真理性的分析个人的实力所在。所以,面对超出个人预估的任务时,与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如给自己一个缓冲带,从而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

认怂不是认输,也不是放弃,认怂可以是很积极的一种自我认知,我们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但在此之外,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顺其自然。

三种不受欢迎的新人职场病症


“爱现”症

典型症状:Lawrence在学校的时候就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积极,对于课业学习、学生会工作和体育比赛等都能平衡地很好。如今踏上了工作岗位,他把这股劲头带到了工作上,对于部门内的什么工作都愿意去了解、学习。最初,大家对这个好学的新人都还满意,但是真到了与大家混熟并转正以后,Lawrence的这种风格就有点让同事尴尬了。有时同事就会私下在一起调侃他:“什么事儿都插一脚,小朋友精力真好,要不我的活儿全让给他干吧……”

诊断处方:爱现,要把握一个度。在上面这个例子里,Lawrence本来是好学而积极的,但后来就表现得有些过了,就惹人白眼了。在办公室里干活不比在教室里上课。你在课堂上次次都举手回答问题是会赢得老师的表扬的,但在办公室里,领导虽说了“广开言路”,同事虽写了“欢迎大家提意见”,但“每次都是你”容易让你落下个“爱现”的恶名。

“江湖义气”症

典型症状:小A刚毕业不久,是某公司的IT维护人员,负责应对公司内各部门员工对于使用IT类办公用品的提问和咨询。某日,公司安排在未来的一个月内给全体员工新换一批IT办公设备。于是,平日里工作相对轻松的IT维护部门的工作量突然之间多了起来。而在更换办公设备的过程中,某些部门员工提出的重复性问题让她和她的同事们觉得不耐烦了,特别是包括小A在内的几个新员工,在私下里更是颇多怨言。终于有一天,当某部门员工在一天之内致电询问十几个几乎相同的问题后,小A自作主张写了一封邮件向该部门的经理“投诉”。结果,她没等来该部门经理的回复,却换来了自己部门经理一顿劈头盖脸的呵斥……

诊断处方:职场上当然需要热心,但热心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学中,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替人出头”中,否则受伤的会是自己。职场不是黑社会,在这里靠强词夺理和耍狠摆谱不能解决问题;但职场又很像黑社会,因为在这里人与人间的等级观念同样很强。

“等死”症

典型症状:Dora最近上班总是精神不济,而且每次碰见经理时总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跟她关系不错的Sherry借机打听了一下,原来Dora之前不小心把一个蛮横的客户给得罪了。Dora很害怕被经理知道这件事,可又不知道如何补救,客户见没人安抚他,干脆扬言第三季度不再订货了。事已至此,Sherry建议Dora直接跟经理反映此事,可Dora就是开不了这个口。

诊断处方: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笑话:道行高深、阴险毒辣的伏地魔为什么除不掉哈利波特这么一个小屁孩?原因就是,伏地魔有“拖延症”。在做过的一项“职场通病”的调查中,“拖延”是被职场人士认为最会拖累团队进程的一种“病”,也非常易引起老板的不满。初入职场的Dora缺乏经验,当出了问题后,不知道如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也“闷着”不请教其他同事,陷入了“拖延”和“等死”的模式:越等,事情就变得越糟糕,自己就变得越被动,仅有的一点信心也会被消耗殆尽。接受任何一项任务,你都要让上司了解你的工作进度。出了问题后,不要“拖”与“瞒”,而应主动积极地汇报给上司,毕竟上司是和你站在同一战线的,当然你若能给出解决方案最好。即便最后迎来的是坏结果,对你来说也不是世界末日,集中精力发掘下一个大客户吧——新的一天总会来到的!(完)

拒绝过自己的公司,还可以再投简历吗?


无论在情感中还是生活中,被拒绝都是很难受的体验。可是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被拒绝。被拒绝了你会怎么办?拒绝过自己的公司,还可继续投简历吗?

这里的被拒绝,可能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投过简历,但是没有到面试环节;一种是进了面试环节,进行过面试,最终没有拿到offer。

你要问我哪种更惨,我一时半会儿真的比较不出来。或许对于不同人来说,这两种是不同程度的心酸。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想跟大家强调的,都是一样的:求职时被拒绝是常有的事。如果这是你心仪的公司,或者你们在不同时期有缘再见,别犹豫,继续投。

在求职这件事上,我们得主动点

大多数人找工作,可能都是自己主动投的简历。招聘方看到了觉得合适,然后邀请面试;面试双方都满意;发放offer,成功入职。也就是说,越主动,你可能碰到的机会就越多。

因为找工作是我们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要自己上心,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主动。所以在求职这个过程中,无论进行到哪个流程了,能主动的时候绝对不要被动等待。

选不选择我们是用人公司的事,但是能不能先被看到并留下印象,是我们自己需要做的努力。主动点,也许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不主动,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对方,结果只会更不理想。

此一时彼一时,不合适不是永远的

世界在动态变化,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次被拒绝,并不代表永远都不合适。以前被拒绝过,现在可能又有了转变的时机。

这个转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转变。普通毕业生,刚毕业时想进名企,可能会被直接拒绝,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但过了两年,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再投同一家名企,可能能进面试,甚至能获得工作机会。这是我们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带来的转变。

另外一方面,可能是招人的公司有了转变。比如不同时期的面试官不同,所以对候选人的选拔标准不同;或者还是同一个面试官,但因为久招不到合适的人,也会改变选择的标准;或者是公司内部招聘的变动,比如,公司突然要扩大规模了,招聘需求旺盛,于是条件差不多的,都进入了候选范围。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之前不合适,现在合适了,都是有可能的。

被拒绝了,也没必要记恨

我们会很清楚的记得被一家公司拒绝了,可能原因有二:一这家公司自己心仪已久,但是总是得不到机会;二对这家公司拒绝自己的理由不满意,耿耿于怀。

被自己心仪的公司拒绝

正常的心态可能会愈挫愈勇,“果然是我得不到的公司,我终有一天把你拿下”,会记忆深刻,不会记恨。

被用特别理由拒绝

可能当时心里会过不去,甚至打算从此“拉黑”这家公司,再也不想跟它产生任何瓜葛。但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刺痛我们的理由也许也会成为督促我们进步的动力,“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给你看,你是错的”。久而久之,也带来有益的影响,也无需记恨了。之后再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或要不要再试试投简历,都看缘分了。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理由,也没必要主动放弃可能的机会。不管当时是因为什么被某个公司拒绝了,只要有工作的机会,也不是不可以再去试试。

更多情况是,成年人要工作要赚钱,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计较当时被谁拒绝过。

打工重要,养活家庭重要,过好自己的人生重要,一些过去的小过节小矛盾小别扭总会随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希望大家都好好赚钱,珍惜当下,并且,向前看。

职场新人:你是“草莓族”吗?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朝气蓬勃、踌躇满志,但面对工作压力或遇到挫折,不少人便如草莓般经不起磕碰,一碰就烂,一压就扁。

职场新人 压力面前当逃兵 “同学们都羡慕我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收入稳定。可这几个月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鸭梨山大"啊! ”一说起工作,就职于合肥一家国企的周韵难掩焦虑。周韵今年研究生刚毕业,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入职3个多月的她来说,这份旁人艳羡的工作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我大学念的是英语专业,和现在的工作根本联系不到一起,做工资报表、安排培训什么的,全部都要从头学,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错。 ” 与周韵的“小心翼翼”相比,已有2年工作经验的张娟燕更愿意用“步步惊心”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2011年从芜湖某高职院校毕业后,张娟燕留在了当地一家婚庆公司做婚礼策划。 “起初是因为感兴趣,跟着一位熟人入了行,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当时想着能有份工作就挺不错了。 ”张娟燕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对婚礼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给客户策划一场满意的婚礼,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候睡得好好的,想到了一段好的配乐便立刻爬起来。 “最难的是在公司与客户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让公司获利,又要让客户满意。 ”张娟燕说自己有时候会哭,想着实在熬不住了就辞职。 “压力大,吃不消,还很难养活自己。 ”面对工作压力,在省城做了四五个月保险(放心保)销售的俞辰选择了辞职。俞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业务跑得不算好,每个月拿到手的钱2000元不到,除去房租、交通费、伙食费后所剩无几。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的他撑了几个月后,还是选择辞职回了铜陵老家。由于家境不错,心疼孩子的父母也默许了他在家待业。信心满满、光鲜亮丽地进入职场,却因难以承受压力和挫折当起了“逃兵”,选择频繁更换工作甚至待业在家,“草莓族 ”成为抗打击能力较弱的职场新人的“标签”。 缺乏定力 这山望着那山高 “换了几份工作,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越来越迷茫。 ”说起这几年的工作变换,25岁的淮南青年小谈十分苦恼。小谈大学毕业3年换了4份工作。 “毕业那年在招聘会上签了一家国企做内宣,半年后跳到另一家国企,随后又换了2家企业,目前在这家地产公司做策划,感觉一直没有安定下来。 ”小谈表示,自己频繁更换工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离家远、工资低、加班多、压力大等等。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杨鲲,在职场经常“见异思迁”。 2011年,结束了“北漂”生活的杨鲲回到安徽老家,先后做过培训机构老师、网站美编、地产顾问、行政助理等,但每份工作的时间都没超过2个月。“每次辞职都是他主动提出来的。 ”杨鲲的母亲给记者列举了儿子辞职的原因:在培训机构当老师的时候,觉得老板没品位,跟着他后面肯定没前途,辞职了;在网站当美编设计网页,要经常加班,觉得公司摧残人,辞职了;当行政助理没2周,因为老板让他打开水、整理办公室,觉得大材小用,又不干了…… 合肥一家银行的人力资源部赵经理表示,像杨鲲这样“眼高手低”的职场新人,他们也遇到过。一些职场新人总觉得自己没有被重用,但当你真有重要任务给他的时候,又不一定能扛得起。事情没有办好被领导说两句,有些新人就会生气,有些干脆辞职走人。“工作上缺乏定性,容易"见异思迁",是"草莓族"的一种典型表现。”咨询师分析,“草莓族”的家庭物质条件通常较好,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呵护,因此很少有真正不顺心的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又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以致他们应试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弱,业务水平出色、心理素质较差,碰到压力甚至是很小的挫折就会像草莓一样“一压就扁”。 调整心态 扬长避短做达人 职场“草莓族”,原本是流行于台湾的一种称谓,用来形容年轻人像草莓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 “草莓族”明显特征包括:很难融入新环境,较难适应集体生活,不善于团队合作;面对工作竞争压力,心理承受力差;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差,面对挫折,缺乏化困难为动力的能力。年轻人如何去掉“草莓族”的标签,尽快融入职场生活?咨询师建议,年轻人特别是职场新人要学会抗打压,增加自信。同时,要学会适当宣泄,及时调整心态,遇到挫折找个合理的方式,让自己发泄一下情绪,梳理好心情之后再投入工作。她表示,职场新人面对工作压力,只能咬牙挺住,逃避和退缩都不是明智之举,千万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轻言放弃。职场不是家庭和学校,不是任何错误都能得到谅解和安慰,年轻人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会正视自己,调整心理预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断磨炼、积累、提升自己。 “拒绝当"草莓族",要学会扬长避短。 ”刚从大学毕业走向职场的新人,虽然抗压性低、稳定度低、实际操作能力差,但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拼劲、闯劲。职场新人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会与管理者沟通,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单位的发展,激发自身潜能。 ”“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融入社会环境的关键。 ”初入职场,要学会多跟别人分享看法,多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请教,多听取和接受老员工的意见。此外,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年轻人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有很大的偶然性,可能这时候还没有明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因此适时作出合理明确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显得更为重要。

《职场“伪成熟” 你患过这个病症吗?》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你应该懂得职场礼仪”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