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顾问建议,遭遇瓶颈期的职场人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突破:在企业内部涉猎新的工作岗位,或者通过跳槽来获得职位的提升,还有就是通过充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知识结构老化怎么办?
充电填补自身短处
在职场中如果缺乏持续的学习,可能会因为知识结构的老化而面临淘汰的尴尬境地。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有意识地进行充电提高职场竞争力,是突破职场瓶颈的一种有效手段。
典型案例:8年前,杨某电子技术专业大专毕业。毕业之后他在一家电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从事电子元器件的销售,做了1年的销售员后,由于在业务方面表现突出,便升为办事处经理。在随后的时间内,业务量一直保持在平稳水平。但在去年底,办事处人事出现变动,原领导曾经向公司总部推荐过他,希望他来接替自己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但是遭到了总部的否决。杨某意识到自己已经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瓶颈,想突破,但不知从何做起。
好几年没有升职怎么办?
涉猎新岗位等机会
在公司内部可以横向寻找发展机会,比如对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工作多做一些了解,以便通过内部调整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做法比较稳妥,至少,在获得晋升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因为跳槽而形成的成本。
典型案例:江华大学毕业已经十年,在此期间,曾先后在两家大型企业集团工作过,由于他的工作能力较为突出,职位也不断得到提升,从人力资源部小职员升到主管,然后再升到部门经理,29岁时升到高级经理。
目前江华已经33岁,在近4年时间内,他便一直在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的位子上没有挪过窝,当然薪水也在原地踏步。江华感到自己已经遇到了职业瓶颈,眼看小孩已经慢慢长大,而且父母养老也提上了日程,职位不变,工资也是多年不涨,他感到家庭负担在不断加重,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考虑到跳槽的成本,他不想通过跳槽来改变眼下的现状,那么在原公司如何突破职业瓶颈呢?
专家点评:当瓶颈出现之后,首要任务是了解瓶颈产生的原因。当然首先得从自身寻找原因。不管自己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岗位越往上提升,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如决策力、洞察力等方面就需要再次提升一个档次。
当务之急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充电,找到自己最为薄弱的部分,通过学习来提高。当然,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在外语口语方面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就是没有安排时间去改善它,一旦因为口语方面的原因造成自己失去更好的机会之后,他们便又会追悔莫及。
专家点评:江华已经做到总监的位置,再向上走有一定难度。但他可以考虑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综合管理能力和在企业中的人脉积累,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江华有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他来说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他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但是从横向来看,他却知之甚少,因此可以考虑多掌握些财务、营销方面的知识,形成向上突破的合力。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企业内部,考虑到人力均衡的关系,老板一般不会轻易对高层人员做出调整,所以对于江华来说,在短期内获得晋升的机会可能会很小。同时,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其经理职位肯定会有不少人觊觎。所以江华即使想要改善自己的现状,也不能太过明显,以免让自己处于被动境地。
对工作丧失激情怎么办?
主动出击寻找出路
对于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在公司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职场人士来说,由于公司的原因已找不到再次提升的空间,遭遇职场瓶颈,那么不妨勇敢地迈出跳槽这一步。
典型案例:章先生是一家美国制造公司的客服部经理。他在澳大利亚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很顺利地进入了这家公司就职。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他从一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核心技术工程师。6年前在一次人员调整过程中,章先生做上了客服部经理。但是在经理位置上做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同时他所在的公司早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很少有人员变动情况,想要在原公司获得更高的职位已无可能,因此他想到了跳槽。
专家点评:在同一个职位上具有三四年以上的停留期,基本上都会感到激情不再,厌倦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如果选择跳槽,首先要盘点一下自身的工作资历,如人际关系、管理经验等。从工作资历来看,章先生其实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职业平台上。他有领导一个部门的能力,且在跨国企业里近10年的工作经历也将成为他职业转换的砝码。
为了减少跳槽成本,建议他先选取跟自己目前所从事行业有关联的行业转型,职业定位可以是同等规模公司的部门总监;或如果能找到一个有发展前景而规模也不错的公司,那么也可以从部门经理做起,再寻求内部发展。
延伸阅读
第一, 偶像或榜样
第二, 导师
第三, 伙伴或对手
第一, 偶像或榜样
在职业探索的过程中,偶像不可或缺,偶像正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最初的方向,带给我们模糊的希望和神往。
假如你不知道自己是谁,读一点伟大人物的传记吧,看看你想要成为谁,在那个蒙昧的时代,你或许不够蒙昧痴迷,现在是时候补上这一课。
偶像或榜样有两个好处,一种是为你提供方向上的指引,另一种是为你提供精神力量。
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一年理科——因为“聪明的学生都去读理科,只有脑子笨的人才去死记硬背”。高三的时候,我喜欢的是文学,无意中读到了一段罗曼·罗兰小传,原来这家伙在中学时也弃理从文,他带给我转科的直接动力,这一转变,对我之后的近十年生涯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大 学时,我有过许多次愚蠢的投稿经历,以致于自信跌到谷底。一辈子就这么点爱好,却不是这块材料,想想人生可悲至此,干脆学人家跳楼吧!后来读到马克·吐 温、巴尔扎克、J.D.塞林格等人的“从业经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比我苦多了。这等人物在其时代都是首屈一指的作家,可是在他们的早年,没有一点天 才人物的逼人锋芒,想想我也就活了下来。
多少人曾经在精神上与伟大人物息息相通,在人生成长中从他们那里获取过最可贵的营养,等到他们长大了,他们牵绊于琐事,就把人生中细碎的困难看得比天还大,我们仍然需要伟大精神的养育,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至少防止自己过于猥琐。
它的副作用就是,有些人在一把年纪还在一板一眼地模仿某些过时的行为,断章取义地用某些名人名言来作为具体行动的指针,这些孩子是没有长大。
第二, 导师
专业知识以体系的形式出现,只不过是人类历史走到近现代才发生的,古代的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其技术不过是通过师徒口口相传或手把手的教会。这种古老的方式,在今天仍然有效,书本不是世界,学知识最直接的方式还是向活人请教。
职 业发展困惑,尤其是不涉及到转行或者迷失自我这样的问题,比如你想的是如何从市场专员做到主管、经理、市场总监,你的第一选择是找那些已经是主管、经理、总监、副总裁的人去请教,大多数人都不是生来就身居高职的。如果你对某一个人的建议有疑义,唯一的办法就是再问一个人,多问几位,在比较和鉴别中,他们共 同的信息往往就接近真实,他们几人关系越远,综合出的信息就越正确。
作为职场新人,要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导师,这是一项你个人的历史任务。认识一个资深的行业导师,它有助于你的职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认识行业内的什么人,这也是你在行业竞争力中除个人专业能力外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
行业导师,他可能是你的同事、上司,也可以是你在行业活动中认识的任何一位前辈。如果你们的公司业务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小心被人在商业上利用。
第三, 伙伴或对手
那些想要在事业方面有大发展的人,如果只有私人的酒肉朋友而不去结交事业伙伴,他们很可能行之不远。
不要太孤立,今天没有什么人懂得一切,在这个高度专业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学会团队协作,几乎是所有工作中都不可获缺的。
伙 伴或对手的另一个作用是他能正向或反向地激励你。通过找这么一个标杆,你也很容易定位自己,了解自己工作的得失。假如你是一个错误定位自己的人,比如你喜欢把自己挣的钱跟资深员工的薪酬去比,做的工作跟主管的工作相比,你可能总会是不幸的loser,任何特定时期,要为自己找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这些人有关你的职业生涯,那种都不可或缺。在你去探索自身的职业发展时,可以用这三个点校正你的职业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职场上打拼多年的老兵们渐渐开始有所顾虑:这份工作我要一直做下去吗?是不是该换个环境?在你的潜意识里,你是不是也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也许是出于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你一直安安分分在同一个地方耗着。而今,当一切都有所好转的时候,被禁锢了好久的心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案例:
十年前,王先生来到上海开始了职场打拼,通过自己的努力目前已在上海买了房、安了家。王先生学的是生产制造专业,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初来上海时他很快就在一家民营企业找到了一份采购工作。每天同样的工作内容让王先生觉得自己在能力方面根本得不到大的进步,薪水也一直涨不上去,而且自己所在的企业本身的发展速度也比较慢,自己就更得不到大的发展空间了。
工作了几年后,他想过辞职,可是面对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还有买房时的按揭贷款,重重的生活压力让他知道,这次辞职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可能是一次冒险,因为他的工作前景关系到的是整个家庭的未来。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就这样,他又在这个单位日复一日的继续自己的工作。
后来的几年时间里,王先生从普通的采购人员升到了销售主任。王先生职位发生大的改变是在2005年。这一年,他的上司调任到别的企业去了,王先生也被推荐成了企业的销售经理。由于王先生所在的是一个民营企业,单位在各方面的体制都不太健全,各个部门的分工也不明确,身为销售经理的王先生就只能一手统抓,从选择材料到推销产品,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事必躬亲。在他几年的努力下,企业的规模开始有所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自己的薪水也有了相应的上涨。
现在,房贷也还得差不多了,王先生也开始静下心来好好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想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企业已经遭遇了发展瓶颈,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了。要跳槽,自己该往哪方面跳呢?要充电,又该从哪里抓起?
专家分析:衡量综合、重新规划
对于进入四十不惑之年的职场人士来说,应该是进入职场竞争力最强的时期。可是很多职业经理人,因为在三十而立之年失去了几次晋升的机会,再加上这个时候家庭负担加重,上有老,下有小。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失去了上进心,工作激情下降,学习激情消失,只以做好本分工作为目标。
现在王先生没有了以往沉重的生活压力,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生活状态,跳槽再择业就成为他心中迫切想要去做的事情。的确,在这样的情况下,跳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跳可以,但是,你不可以乱跳!你要有良好、系统的职业规划,要对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特长等各方面的背景进行综合衡量,要对自己的能力、经验、竞争力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匹配。你要明确自己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和喜欢干什么。
专家建议:蓄势待发,唤醒职场第二春
其实,人生四十是最关键的时期,如何才能从现在开始为职场第二春做准备,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在这个关键时期不要放弃各种机会,强化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与自己原来的知识形成互补,在实践中强化为竞争力。除了发现企业内部的晋升机会去努力争取外,还要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以及社会中的各种资源,提高相关的职业技能。
其次,借助企业这一平台,花时间去培养一个得力的团队,而不是孤军奋战。在为部门培养后备人才的同时,提高自我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懂得如何去鞭策下属的成长,而不是对所有的责任大包大揽。调教过程也许充满艰辛,但等你的团队磨合成功了,你就可以去海边度假,而不必担心后方地震。
第三,重新制订职业规划,做长远打算:我除了现在的工作能够胜任外,还能够做什么?若社会竞争或行业竞争加剧,我失业了怎么办?如果没有进行好好的思量而贸然选择一份新的工作,那就会犯职业道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的错误了。
如果你还在公司内耗,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外面,快点找出新的第二春吧!机遇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某知名招聘网站最近对各领域、各层次职场人士的薪资状况做了一次调查,发现职业人的薪酬和发展问题是大家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怎样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呢? 被调查者主观上认为自己拿的是低薪 的占18%;2、日常开支高于工作收入占30%;3、现实待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线(52%)。调查结果显示,职业人普遍对自己未来的薪情以及发展表示担忧,特别是处于中低层职业岗位人士的忧虑程度明显更高一些。这个调查结果和来我们独之秀职业规划机构咨询的客户群体比例不谋而合,大部分来咨询的客户都是因为没有好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低于自身身价,突破不了瓶颈。
Heidi2006年毕业于西安某知名大学,因为是浙江人,所以大学毕业后还是来了杭州找工作。Heidi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所以找的都是行政人事类工作。因为本身综合素质不错,所以一开始找工作很容易,没怎么费劲就进了一家服装加工企业担任总经办文秘的工作,虽然薪资不高,只有一千五,但是 Heidi看中企业规模不算很小,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可以学到比较多的东西,所以就留下来了。但是在公司呆了两年后,Heidi才发现公司没有什么规范的加薪制度,身边的老同事有些进公司七八年了,薪资也没有大幅度的提升,和他们的付出远远不成正比。而自己随着工作的熟练,工作量的增加,也只加了五百元。想想再过几年也没有什么大幅度加薪的希望,就想到了跳槽。
但是,Heidi的个性是宜动不宜静,在找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能找到的几份工作都和目前的岗位差不多,自己认为好的又进不去,心里又开始犹豫是否要跳槽了。因为薪资问题,单位流动量也比较大,原来的办公室主任在Heidi进入第三年就离职了,于是Heidi晋升到了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但是薪资只有可怜的两千五百元。现在毕业4年了,和身边的同龄人比比,自己只是别人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待遇,而且做到这个位置也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也许以后就是等着几年加个几百元了,看不到一点希望。Heidi现在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找不到薪资高点的,又有发展的工作呢?
经过前期的评估,Heidi来正式咨询的那天正好是大雨天,她到的时候全身都淋湿了,顾不上抹一把就进了咨询室希望赶紧开始咨询来解决她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正处于和Heidi一样的疑惑中,自己是大学生,甚至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为什么工作几年后,薪资甚至比农民工还不如。我每次遇到这样的个案,也暗暗为这些人可惜。其实本身,这个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薪酬取决于什么呢?个人竞争力,行业回报率以及岗位的含金量等因素。很多人拿低薪并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不清楚如何努力,不清楚怎么去选择吻合自己的平台,包括自己的身价在职场上的正常值是什么范围。Heidi所在的行业是服装加工,本身行业的附加值就低,企业在市场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所以能反馈给员工的必然就少,降低各样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是这样的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加上Heidi所在的岗位虽然做的事情多,但是岗位含金量不高,对企业效益的直接反馈也不明显,所以企业并不看重,不会大幅度的加薪留人。所以,Heidi要突破薪酬瓶颈,首先必须要转换行业,提升自己的岗位含金量,能积累所需的竞争力,最终的目的还是不断发展不断增值。毕竟,人生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也许自己现在随便选择份工作都能拿到更高的薪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压力的增大,薪资要不断往上突破,首先自己的能力需要对等,职业需要不断发展,否则高薪只是昙花一现,出现不可预料的变故就难以获取或突破了。所以,我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Heidi的竞争力所对等的薪酬待遇,还需要建立在她自身适合的有发展的角度上综合评估选择平衡点。之后Heidi听从我的建议,选择的新的发展平台,薪资虽然不是自身身价范围内最高的,但是也翻了一番,最重要的是这个平台能够快速帮助她积累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为以后长期稳定的发展打好基础。
低薪虽然只是职业发展的表象问题,但是它能很清晰地反映个人的职业状况。解决低薪问题,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出路。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跳槽或者求职时需要考虑自己的薪资问题,但不能只考虑这个问题,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基础,为的就是保证自己的薪酬随着年限的增加也是直线上升,而且规避可能的职业风险。
许多经理人在发生职业转换时,都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可以胜任新工作吗?新工作会为我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吗?新工作是将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还是更快的上升通道?
经理人需要将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
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经理人必须进行大量的工作学习,掌握多方面的专长,包括技术专长、战略规划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说工作学习更多侧重技能,那么个人学习则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即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优点和局限性,并了解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弹性,提高处理压力和感情问题的能力。
认知自己,是经理人职业生涯时做出选择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专长,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选择正确的职位----职业方向定位
经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之间是否非常匹配?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选择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组织非常必要,这样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合适的工作职位可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挑战,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综合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要求过高职位,虽然提供较高的报酬或者声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时,避免选择这些职位,可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建立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描述是:在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组织里,经理人可以为组织的绩效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人们对他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上升,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组织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给他;通过锻炼,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贡献。这样,他进入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成功循环之中。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理人希望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争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构建起一个关系网络。经理在战略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可以选择侧面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主动追求或创造一些职位,帮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使自己未来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为公司服务。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自己识别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未来动向,形成与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动关系,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
《新经理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从经理人如何学习和发展、选择正确的职位和形成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个角度给经理人职业规划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经理人需要将工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
为了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经理人必须进行大量的工作学习,掌握多方面的专长,包括技术专长、战略规划能力和人事管理能力。如果说工作学习更多侧重技能,那么个人学习则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即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优点和局限性,并了解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弹性,提高处理压力和感情问题的能力。
认知自己,是经理人职业生涯时做出选择的第一步,而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专长,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选择正确的职位
经理人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之间是否非常匹配?自己与这个职位(或组织)所需要的人是不是非常一致?
选择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组织非常必要,这样的组织氛围有利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合适的工作职位可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新的挑战,有利于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综合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有些要求过高职位,虽然提供较高的报酬或者声望在外,但在自己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时,避免选择这些职位,可以规避潜在的风险。
建立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描述是:在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岗位和组织里,经理人可以为组织绩效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人们对他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上升,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组织分配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给他;通过锻炼,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并能够在更高的职位上为组织的重要目标贡献。这样,他进入了一个不断强化的成功循环之中。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理人希望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争取分配到重要的工作;2、构建起一个关系网络。经理在战略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可以选择侧面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主动追求或创造一些职位,帮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技能,使自己未来可以在更好的位置上为公司服务。关系网络可以帮助自己识别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未来动向,形成与上司和同事的良好互动关系,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
工作汇报在职场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每周、每月或者季度都会工作汇报。一般汇报时,大多都是在会议上汇报自己的工作内容,所以出现用电脑汇报的工作的情况比较少。成功的汇报千篇一律,糟糕的汇报却千奇百怪。咨询了很多的企业高管:“你最讨厌下属做怎样的汇报工作?”。
整理他们的答案,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小编总结了以下三种常见的错误汇报方式,赶紧看看自己是否躺枪?
讲不到重点型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刚参加工作那会小编就吃过类似的亏。工作汇报前做好了很充分的准备,把笔记本写的整整齐齐,自信满满的做了汇报。
最后领导问:“where are your key point?”不是”what”。这个词充分的显示领导对于汇报内容一头雾水的状态。从那时起,自己每次汇报都会提出重点再汇报。
逻辑不能打乱型
通常做工作汇报都会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然而向老板汇报时,老板的思维是跳跃的,而且他们只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经常会打断你的汇报,直接让你进入其他的内容。
但是,有些汇报者却很执着,缺少灵动性,必须遵循自己的逻辑来,完全不按老板的逻辑走,这种汇报者常常忽略了汇报本身就是要尊重老板的意愿来汇报。
只有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型
雪梨在转正汇报中提出了8条对于公司存在的问题,然而当HR问她:“存在这么多问题,你打算怎么去修改呢?”她震惊了,然后摇了摇头。
提出问题是最容易的,而有解决的方案才是最难的。可怕的是汇报中很多人都只会提出问题。如果只是把问题扔出来,你是指望老板来替你解决吗?
所以要学会避免错误的汇报方式。
改变我们职业发展的,往往不是好习惯,而是坏习惯。
昨晚,一个小朋友问我:昂爸,你说,都有哪些好的职业习惯?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
--我想训练我的职业习惯,有时候感觉自己做得不好,总犯错,回头想想,都是习惯的问题。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优秀人士的职业态度相似,细节上的好习惯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只需要把握一个职业发展原则就好了: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提升能力,兼顾成长。
--嗯嗯,我想去找个相关的培训课学习下呢。
--等等,我告诉你三个坏习惯,切忌切忌!
坏习惯一:只学习不思考。
我有一个做培训师的身份,深知多数人在参加培训时的状态,也知道培训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人。一般来说,培训师如果希望取悦学员,大致会这么做:
列出各种图表、数据,显得专业,这样的PPT一般都是争相拍照的焦点;
讲一些故事,做一些链接,调整情绪,听上去很有道理,感觉上很有趣;
把一个简单的道理拆分出来,提供“开袋即食”的方便法门,让人有“照做既得”的傻瓜攻略。
如果以上三点做到了,基本上就是一个不错的培训师了,如果课程内容本身不错,再加上一些天分,演绎出自己的特色,那就会达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然并卵。
你问问自己参加了多少培训,看了多少书,但是效果呢?不是说培训师的培训效果,而是你自己的成长效果。你因为培训提升了多少工作效率?让自己的职业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更多的人学习之后,依然是一副学生相:我学的还不够,老师,还有什么可以推荐的资源?老师,别着急,让我把你刚才的话记下来。老师,能不能把你的PPT分享给我?
“滚!”这是我内心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只有学习,没有思考”的表现。我真的不想误人,之前为了让学员感觉良好地给我的课程打个高分,我基本都会和颜悦色地一一满足要求,虽然我知道这些东西毫无价值。然后,我现在尽量少做培训了,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不用取悦的状态。于是,就收到了“好凶啊”的评价。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我一共参加过三个培训,还是在五年前。记得有一个是古典老师的课,我凭着记忆力和课上的手抄笔记,在下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思考,作了全面的梳理,然后提出了课程内容中错误的地方,发了封邮件给古典,后来就被邀请到新精英做研发了。五年来,这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讲课的内容有一大半都是思考之后的原创。我当初上课时花的一万多点的学费,早就倍加地获得了回报,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已进行了彻底的升级。
关于学习的习惯,如果有一句忠告,那就是:别用学习代替思考。
坏习惯二:逃避实践。
学也学了,想也想了,为什么不做着试试看呢?怕出错。
我把督导的咨询师分成两个群,一个是入门群,一个是进阶群。入门群就像是一个沉淀池,沉淀下来真的有动力,有愿景,有实践的人,才会进入进阶群。因为我总看到很多人凭着对于职业的热情,凭着对我的好感,申请学习,三个月下来,竟还做不出一次咨询。问原因,最近忙。追问,担心出错,不敢做咨询。我就不问了。就像百米跨栏,如果遇到障碍总是停下,那无论如何也跑不到终点的。
还有人是想多了,初一想,挺好,再一想,或许有瑕疵,等等看,需要观望一段时间。为什么不行动?怕没用。事实也在不断佐证自己的担心,你看,谁谁谁又失败了吧?
这样的人也只能做“评论家”了。
我在前年的时候开专栏。当时专栏在微信号里鲜见,职业生涯咨询领域空白,不是没人想到,而是大家都在思考一件事:写了专栏,有什么收益?我倒想的简单:写文字,让更多人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支持。说写就写,每周一篇。之后证明,对于一个尚未养成写作习惯的人来说,确实很难。
坚持了半年,写了三十多篇文章,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累积阅读量,带来了一定影响力,还收获了持续写作的习惯。后来,周围好多人说要效仿,却没看到有谁做到了。我也不再写专栏,去年写了本书《在人生拐角处》,开了个公众号“昂sir人生”,现在开始每周写五篇文章了。
担心出错,害怕没用,除了胆小,还有懒惰,却用了一个好听的词来掩饰:完美主义。完美个毛,完蛋了都不知道。
人们会习惯于一种原有轨迹的生活,这样省力。如果没有环境变化,没有物种竞争,这样活下去也蛮好。然而环境要求每个人花更大的成本突破原有轨道,才能获得成长和进化。这样的成长和进化是需要实践行动来实现的,最终的表现形式,有可能是一个领域里精深,也有可能是多个领域折腾。
关于实践的习惯,如果有一句忠告,那就是:别用逃避代替失败。
坏习惯三:看似“积极”的自嗨调适。
只要做事,就会有失败,而且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面对失败,有多种表现:有人沮丧,一蹶不振,有人重整旗鼓,重新再来,有人记得教训,下次绕道。有些人看上去拥有非常“积极”的人生观:这次失败纯属偶然,如果不是谁谁谁,我怎么能失败呢?如果当初想到这个,就没问题了。其实我还是挺棒的,就是差一点点。你看我的表现多好!失败?没有的事。这是一种假积极的自嗨而已。
一直以来,有一种特别危险的趋势:人们对“失败”讳莫如深,仿佛只有永不吐槽,永不抱怨,永不沮丧,永不“言败”,才是积极的人生,才符合“正确性”。其实,这既不符合规律性,也不符合人性。
失败是规律性,沮丧是人性。而如何看待问题,是智慧。
靠自嗨系统调适的人,只是希望通过自我安慰获得舒适感,感情和承受力都是脆弱的。在做自嗨归因的那一刻,就感性地把可以成长的因素屏蔽了。
工作上我们都不喜欢那些糊弄事的人,可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人不仅糊弄工作,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自身系统中有足够的搪塞理由,容易理解,这是本能,是让人可以舒服一点的本能,但是成长如果是目标,冷静地分析自己又是必然。
学习--实践--反思,这是一个成长系统,众人皆知。只有不多的人才能走成闭环,有更少的人能持续走闭环,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形成习惯。学习的时候,保持思考,是习惯;思考之后实践,是习惯;出现结果之后,反思调整,也是习惯。
习惯不易养成,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这个“惰性”并非懒惰之惰,而是稳定性。一个新系统的建立往往不是革命性地变化,而是各个环节的松动,带动更新,悄然间,系统升级。
而养成习惯,需要的是一种觉察,也就是保持在系统之外的一只眼。
开始的时候,也容易做到,只需要保持批判就好了。只是,这个批判是指向自己的。
回到开头,没有什么一致的优秀习惯,有的是一致优秀的人生态度。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产生一种困惑,处于一个瓶颈位置,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事业,却十分困难,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人力资源专家建议,人们这时应勇于打破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瓶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进行规划,选择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案例一
大学一毕业,文浩就来到了上海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到现在部门的工作能手,也有五六年时间了。现在的他,主要是在努力拓展事业的发展空间。然而负责事务游刃有余的他面对公司晋升环节却头痛不已,感到疲惫并影响了工作热情,似乎职业发展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怎么也上不去了,对自己如何往下一个阶段发展既迷茫又有点力不从心。如何才能使自己仍然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怎样才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自己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对自己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地位和发展方向的无法把握,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危机感。
案例二
阿利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民营的通讯公司做研发工作。但工作了大半年,却失去了当初的豪情壮志。阿利感觉到在现在的企业做研发工作虽然有一定压力,但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进取精神。
不过从职业性格来看,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变化性强的工作,所以内心里对现在的工作内容感到不满足,总感到工作太过单一,没有前途,在阿利看来,公司基本没有任何培训,完全靠传统的师徒面授方式,而由于阿利在团队协作方面做得不够好,性格与师傅不和,似乎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有时候情绪一低落就会萌生去意。想转型去做别的,又怕一时冲动做了决定将来会后悔。所以,是去是留一直困扰着他。
权威规划:职业生涯四时段如果将人的职业生涯比喻成一面时钟,四个时间区显得特别重要
0时段的人初涉职场,他们忙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又苦于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方向,往往是什么还都不了解,就懵懵懂懂地走上了一条自己既不喜欢也不了解的职业路。
2-3时段的人有过一段并不算长的职业经历,遇到过种种不顺,对职场虽然有所认识,但却谈不上深刻。对职业定位的概念也算略知一二,一番误打误撞之后,他们对于行业、企业有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处于职业积累过程中的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期待的职业发展方向。
5-8时段的人面临的问题似乎又深入了一步职业提升。对于专业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发展问题,他们开始踌躇不安。提高职业声望、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是这个时段人的基本目标。
这个时段的人大致可分3类:淘汰一族、安逸一族,准精英族。而那些不愿被淘汰,不愿庸庸碌碌的准精英一族也有3个发展方向可供选择:管理方向、专业方向、投资人。
最后,10时段的人常常会遭遇到职业生涯的瓶颈。他们处于职业调整期,如何保持职业的稳定和持续上升,实现更高的物质利益和价值追求是他们最大的问题。最终的命运往往只有两种:一是淘汰,即使过去成功过;二是再生,成为真正的精英。
专家分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浩和阿利遇到的均属于典型的5-8时段职业人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当不可避免的瓶颈阶段到来时,退缩放弃、放任自流、盲目武断都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经验定位和学历的契合程度决定了发展高度和方向。它们既是晋升的砝码,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你失败的罪魁祸首。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勇往直前、突破瓶颈才是科学的做法。
其一:提高自己的学历其实好的学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是找到好工作和晋升的阶梯。
就拿文浩来说,毕业于外省的一所高等学府,这使其在寻找工作的过程并没有大费周折,因为学历毕竟是让用人单位赏识的第一块砝码,然后求职者才能够有机会在工作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才有可能在公司晋升名单中受到重视。
但是,要想向更高的层面晋升,除了你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以外,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文凭也可以助你更轻松的达到更高的目标。对于文浩来说:仅有过去的学历背景还是不够的,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才是保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职业保持热情的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其二:明确自己的经验定位经验是能力的铺垫,经验是资源,是晋升的前提。
任何人的职业定位,都要基于过去工作经验的高度和自身的发展潜质。文浩目前的晋升问题更多的是在这个环节上。即做专家还是做管理。
这类职业问题大多发生在职业经历在5年以上的高阶职业白领身上,这时的他们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行业积累,关键就看他的经验是往什么方向去积累的,而文浩在工作中并没有明确定位往哪方面发展,如果往专家方向发展,自己是否有那方面的资质?如果往管理层方向发展,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历又有哪些是用的着的?
其三: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断能力、自信力等等,这是判断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达到相应高度的重要指标。
以阿利为例,在工作中,能从上司和同事那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新理念。有很多人会认为公司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误解。
作为一个懂得学习、善于学习的职场人士来说,自己也可以安排一系列详细丰富的学习计划来提高自己。所以,找到与自己能力、学历和经历之间的契合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职业含金量,才是突破瓶颈的最终的方式和手段。
职业规划不会一次完成,职业规划是人才与职业进行配对的规划,它不但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是对企业的选择。
在人的一生中,职业规划并非一次就能完成,它可能会随着人的成长与变化而不断出现,是人们经营自己未来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
以上《三种方式突破职业生涯“瓶颈期”》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生涯求职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