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近日,某知名招聘网站公布了对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认为工作与专业完全相关的人占一成,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人占28.6%,61.22%的人表示目前的工作与专业只沾点边,大约每3个往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专业不对口。

小张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销售,当初选择从事这份工作主要因为自己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且收入也比较可观。小张介绍说,几年来,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当初所学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与小张有类似情况的人不占少数。在某高校的新闻专业近3年的500多名毕业生中,仅143人在新闻媒体工作。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侯先生在多年的大学毕业生招录工作中颇有同感,侯先生介绍,从他10年的人事管理经验来看,经他招入的大学毕业生近四成大学专业与工作职位不对口。

某招聘网站高级职业顾问王伟介绍,本科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适应性;而高职高专则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所以用人单位对本科以上人才的专业要求比较宽松,在招聘时,反而更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国信息大学副校长张丹海表示,近年来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反映目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专业设置滞后。张校长说:一般高校都是在新生入学头一两年就制定好了教学计划,随着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结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些行业呈现人才过剩的局面。

此外,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影响大学生跨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在国外一些高校由于实行转专业制度,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就读的前两三年,根本就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课、选师,到了毕业前的最后一年才开始选择专业。这就避免一部分人在当初选择专业时的盲目,导致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据悉,由于民办学校办学比较灵活,目前国内的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实施了这种教学制度。

随着200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间临近,家长在为给孩子选择什么专业时颇费一番心思。专家表示,目前不少家长为孩子选志愿往往有从众心理,其实填报志愿应提前关注未来热点,分析目前短缺的人才在四年后的情况以及该专业在四年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分析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

zc530.com推荐

逾八成大学生认为难觅理想工作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二00九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六百一十一万人,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权威调查显示,有八成一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或者比较困难。

中国国内知名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等最新开展的二00九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有八成一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或者比较困难。在无法实现自己喜欢和理想的状况下,找个栖息之地,先就业积累经验,然后再择业成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主导性就业观念。调查显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最高,本科生体现的最明显。

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两个因素是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发展机会最重要,排在第三至六位的因素分别是:专业对口、行业前景、单位地域、单位性质。有六成七的大学生选择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就业,选择三线城市和城镇的仅百分之五点六。大学生就业的期待月薪主要集中在一千到三千元之间。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认为缺少工作经验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而缺少社会关系是找工作的第二大制约因素,而大学生很难改变的院校名气小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公正、专业不热门也占到一定比例。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遭受过不少企业的歧视,户籍限制已超过性别歧视成为大学生就业最普遍的制约因素,三成八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过户籍歧视。此外,分别有一成九、一成六、一成一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外貌、年龄、健康状况因素的制约。

调查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是导致毕业后很难实现良好就业的主要障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做过职业规划并努力实践的仅占二成六。

对口难 大学生跨专业就业“风光无限”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有职业指导师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妨跨专业找工作,只要努力学习、克服心理恐惧,一样可以在人生职场上风光无限。

案例一:师范生转型销产品

小牧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07届的本科毕业生,教育世家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就树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根据小牧所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学毕业后理应从事物理师范方面的工作,但从近期了解的就业情况看来,她发现,要做个物理教师并不容易。有的学校,进去当教师还得花钱找托才能'搞掂';有的学校却不招女生,标明'男生优先'愈是临近毕业,小牧愈清楚认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落差。这时,小牧把眼光投向了非师范类的就业岗位。

在找工作期间,小牧了解到一家本地空调集团的国际公司招聘懂英语的技术工程师,小牧向企业投了简历,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以及大学英语六级证、不错的雅思成绩,她成功进入企业。在入职至今的短短两年中,小牧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上司赏识,还被派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地公干;此外,原角色仅是技术工程师的她,现在还身兼公司市场部要职,负责集团的部门产品推销项目。

谈及自己的转型,小牧从来没后悔放弃教师职业,来到企业打工。两年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没有浪费,工作不断遇到新难题,让我无时无刻都要学习、调整、进步。有时我在攻克变频器技术问题,有时我又跟国外客户协商采购价格。在小牧看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奋斗,比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更有成就感。

案例二:医科生踩界做记者

事实上,医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媒体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突兀。阿羽在大学期间学的是医科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媒体方面的工作。从专版编辑到卫生医疗的跑线记者,阿羽可谓踩过界。但从事当前这份非专业对口的工作,阿羽并没有受跨专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打拼,她已成为了报社的中层干部。

谈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阿羽表示,当年自己陪着几名医科专业的同学,来到报社应聘健康版编辑一职,当时,身边的几位同学才是来应聘的主角,我仅仅是来'陪跑'的,所以自己的简历资料准备得并不充分。但面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校当学生会干部的同学,竟没能入围,自己倒是成功通过了面试!原来,面试官相中阿羽曾在相关报业集团进行实习,这次专业方向以外的实习经历,成为她被成功招纳的关键所在。

记者从阿羽处了解到,她在报社专版部当编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在工作过程中,领导发现阿羽竟是当记者的好苗子阿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大胆的创新思维,正是一名线上记者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于是,报社把阿羽调派到采编部门,担任卫生医疗线上的跑线记者。依托自身的医科专业背景,阿羽的记者工作能力很快显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理学最新医学成果报纸版面上总少不了阿羽采写的新闻报道。

回想当年入职新闻单位以及多年来的工作经历,阿羽多少还是觉得有点阴差阳错。但她坦言:毕业后,若是单纯当医生或是成为非卫生医疗线记者,自己未必是行业内最棒的。但正是因为自己的学科与工作有交集,个人综合能力一下就发挥出来了。

案例三:工科生换工当美编

工科出身的大学生,毕业后五年一直从事着专业对口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一次面试过程中,却觅得一份跨专业且感觉良好的美编工作。这是发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Wain身上的真实个案。

Wain是一名工科大学生,父母以及亲戚大都是从事与工科相关的工作。Wain毕业后就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岗位。尽管能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面工作,但我还是一直干得很痛苦。Wain向记者坦言,在毕业后的五年间,自己就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与大学专业对口,但每份工作干的时间都不超过两三个月。Wain表示,自己无法适应专业领域上的这几份工作,他一直怀念上学时的文娱生活。我从小学画漫画,每天闲时都涂涂写写的。到了大学,我继续延续着美术的兴趣,在美术社团是骨干成员,另一方面又是校内摇滚乐队的主唱,郑钧来我们学校演出我还为他做过海报设计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Wain应聘一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职位。面试时,用人单位基本没考虑到他的大学专业背景,倒是被他自小积累的漫画作品以及美术天赋所折服。出版社马上通过了面试,并且对Wain试用了一个月后就正式录用。现在,Wain负责着出版社的版面编排、美术设计以及部分文字编辑工作。工作即娱乐,Wain对当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专家观点:跨专业找工作要提高心理素质

记者从多场招聘会的现场情况看来,专业是否对口仍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总会先从对口的工作岗位着手。另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大学所读专业成绩不错的,未来就铁定要从事该专业岗位;要是跨专业找工作,就要承担风险、内心不安。

对于大学生不敢轻易尝试跨专业从业的现状,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宁佳英指出,这跟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在严峻的就业情况下,学生要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无法调整面临跨专业的心理恐惧,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最终影响就业心态。宁佳英建议,大学生不妨利用在校选修课的机会,多方面充实非对口专业方面知识内容,积累更多学习知识,这对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调整就业心态很有帮助。

高校专业改革应该是让学校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高级职业指导师何小雄认为,高校加快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已有不少高校尝试'低年级学公共课程、高年级分专业方向'的教学安排,按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前就已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群知识架构。学生的专业口径大了,就业面也会来得更宽。

调查:京高校09应届毕业生近4成未找到工作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1/4毕业生首选家乡就业

高考落幕,600余万新生将被送入大学校园。与此同时,几乎同样数目的高校毕业生将在下个月走出校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不得不面对几年来日益加剧的就业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半年仍然失业的73万人中,有51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另外有16万人没有工作,没有学业,处于“啃老”状态。

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困境,需要全社会“同舟共济”。

国务院总理温xx近日在西安表示“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的确,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帮扶激励措施,试图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而对于个体而言,努力就业还是继续学业,自主创业还是替人打工,留在大城市还是“上山下乡”……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几乎失去身份优势的大学毕业生们,将为生存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

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深?来自对600余北京高校2009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5月中旬,已签约的比例为21.1%,将近四成大学生未找到工作。

近期,新京报委托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通过随机拦截的访问形式,对601名来自北京各类高校2009届应届毕业生的签约情况进行了调查。

近四成学生暂未找到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中旬已签约的学生在全部受访者中所占比例较小,仅为21.1%,近四成(39.6%)的学生暂未找到工作,38.6%的学生已经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

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字,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万人,其中9万为京籍毕业生,外地生源占12万。

1.2%大学生考虑西部就业

在针对不同籍贯毕业生的调查中,57.4%学生首选北京为理想的就业地点。其中,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3所高校中,将北京作为首选工作地点的学生比例超过了80%。

受访者中,只有25.1%的学生愿优先考虑回家乡就业。另外还有约15%的学生选择了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虑到西部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2%。

- 调查分析

1 逾半数期望月薪超三千

多数学生选择先渡过眼前“难关”,再图发展

调查显示,薪酬和福利是40.4%受访者找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过半数大学生期望月薪在空间和快速提升自身能力的环境”将是他们寻找工作的首选;较少数的学生表示看重单位性质、地理位置、家庭期望。

这些受访学生的就业选择因素,显示了金融危机下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相比而言,一个是眼前生活的保障,一个是未来个人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出,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先渡过眼前的难关,再图发展。

2 大学生求职期望值降低

大部分受访者能接受去小城镇、乡镇企业

当调查问及“如求职较为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时,不到一成(9.8%)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近半(48.4%)的学生则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41.8%的学生乐于接受。

可见,在就业压力下,北京大学生已逐步改变自己的就业标准,更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并乐于到乡镇企业就业。

纪宝成:大学生就业难与精英观念有关


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种田多的是

新京报:今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你有怎样的看法?

纪宝成(以下简称纪):就业难是社会的问题,不能仅仅看成教育的问题吧。

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同时也是由于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增多导致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宏观上采取措施,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增强吸纳毕业生的能力。

而从教育战线来说,需要学生和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1999年扩招时,我就说过,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考试入学,按照精英化的观念就业,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就业观念的变革。大学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我站在社会立场上认为,基层、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到基层和农村去锻炼成长。

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的建设,都需要大学生。

我们这代人当时都接受精英教育,但我们当年都到基层去了。我本人当过两年茶叶工人,我们那代大学生杀猪的、卖肉的、种田的,多的是。过去没人说过什么,现在倒成问题了。

有个大学生杀猪,就炒作开了。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杀猪了?今天卖猪肉,明天一个好的食品公司就诞生了。我不是让大学生都去当杀猪的,但是,我觉得大学生去基层创业、开拓,锻炼成长,说不定成为各级领导人,完全可能。

最近这一二十年,大学生毕业都到大机关大城市,形成了一种不太健康的就业观念。好像大学生只能在大城市,到基层就是问题了。如果从这个观念解放出来,我觉得大学生就业根本没问题。

新京报:那在你看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应配套设施做得如何?人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吗?

纪:不能说什么条件创造好了你再去。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你不满意可以不去嘛。

当然了,我觉得公益单位,国家还是要有一定的保证。比如说,中小学生教师、县一级的医院、农村技术推广,国家要提供相应政策和条件。到民营单位,这些单位还是要遵守劳动法的。

到基层就是自愿,你愿意就去,不愿意就不去。

我觉得对高等学校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更好地负起责任来。

当然像人大、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近4成学生未找到工作 仅1.2%愿去西部


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深?来自对600余名北京高校2009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5月中旬已签约的学生在全部受访者中所占比例较小,仅为21.1%,近4成(39.6%)的学生暂未找到工作,38.6%的学生已经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

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字,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万人,其中9万为京籍毕业生,外地生源占12万。

在针对不同籍贯毕业生的调查中,57.4%学生首选北京为理想的就业地点。其中,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3所高校中,将北京作为首选工作地点的学生比例超过了80%。受访者中,只有25.1%的学生愿优先考虑回家乡就业。另外还有约15%的学生选择了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虑到西部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2%。

当调查问及如求职较为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时,不到一成(9.8%)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近半(48.4%)的学生则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41.8%的学生乐于接受。

可见,在就业压力下,北京大学生已逐步改变自己的就业标准,更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并乐于到乡镇企业就业。鉴于目前就业形势,大学生求职的门槛放低了,并不强求去大城市、国企。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成摆设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成摆设》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近日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走入职场不满3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接近60%的人每年跳槽两次以上,6%的受访者表示不适应现在的工作,大学毕业生普遍患上工作不适症。

大学毕业生三年内频繁跳槽无外乎是为了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本应是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考虑过的问题,为什么工作后还要通过频繁跳槽来寻找答案?笔者认为,这其实折射出了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淡薄,目标缺失,职业定位不准,求职就业道路盲目、狭窄等问题。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规划课,而且有些学校已经把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上课并修满学分,但是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过于空泛,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导致学生在遇到实践问题时依然手足无措。

据笔者了解,有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自习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

高校职业教育课成为摆设,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学生上过学校的职业教育课,却依然会呈现职业不适应症状了。

在美国,一些高中学校就已开始设置职业规划设计课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规划未来。因此,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很早就开始从职业的角度进行自我包装和提升。反观我国,应试教育的压力决定了大学要承担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职能,然而如何很好地把这一职能落到实处,是高校亟须反思的问题。

职场的第一份工作相当重要,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把职业规划课和学生切实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切实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职业方向上进行定位,并树立职业目标。同时,相关课程应该多使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分享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此外,大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责任意识和忠诚度缺乏的表现,职业规划课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纳入课程范围。

五省调查:六成大学生村官对薪资不满 担心未来出路


历时8个月,武汉理工大学7名学生走访湖北、河南、山西、北京、江苏5省市的24村,面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村民共发放调查问卷2900份,对大学生村官的就职情况进行专题调查。 

通过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他们发现有61.73%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46.9%的大学生村官觉得生活压力大、福利没保障,45.93%的村民赞同这个观点。 

工资太低影响扎根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目前已基本遍及全国。去年8月,我省首次选聘826名村官陆续到全省各地乡村走马上任。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三学生谌祉樾是这次活动的队长,他带领6名队员完成了这次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生活比较艰苦。 谌祉樾说,他们在河南淇县走访,2002年时大学生村官中的专科生每月工资200元,本科生400元,现在涨到600-800元。他们平时就在屋里煮面条吃。工资待遇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任期满后没有留下。谌祉樾说。 

为此,他们建议,政府应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障其基本需求。或者设立一些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发展项目,既带动当地经济,也可以解决其个人的经济困难。 

大学生村官担心未来出路 

67.9%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考核、晋升等机制不健全,他们最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出路。参与调查的鲍宏丹说,很多大学生村官对未来比较迷茫,不知道3年任期满了以后,可以去干什么。 

调查显示,35.5%的人选择任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57.7%的人计划考公务员,选择进入社会重谋职业的人只有6.87%。 

他们因此建议政府建立续签留任与鼓励深造制度。对于三年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按照一定比例与其续签合同,可适当选拔一些优秀者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调查显示:近4成学生未找到工作 仅1.2%愿去西部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调查显示:近4成学生未找到工作 仅1.2%愿去西部》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深?来自对600余名北京高校2009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5月中旬已签约的学生在全部受访者中所占比例较小,仅为21.1%,近4成(39.6%)的学生暂未找到工作,38.6%的学生已经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

按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字,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万人,其中9万为京籍毕业生,外地生源占12万。

在针对不同籍贯毕业生的调查中,57.4%学生首选北京为理想的就业地点。其中,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3所高校中,将北京作为首选工作地点的学生比例超过了80%。受访者中,只有25.1%的学生愿优先考虑回家乡就业。另外还有约15%的学生选择了上海、广州、深圳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虑到西部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2%。

当调查问及如求职较为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时,不到一成(9.8%)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近半(48.4%)的学生则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41.8%的学生乐于接受。

可见,在就业压力下,北京大学生已逐步改变自己的就业标准,更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并乐于到乡镇企业就业。鉴于目前就业形势,大学生求职的门槛放低了,并不强求去大城市、国企。

09应届本科生签约率四成 地矿能源类毕业生易就业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09应届本科生签约率四成 地矿能源类毕业生易就业》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截至6月底,应届本科生签约率40%

进入7月,离校的日期越来越近,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怀揣着签约通知书轻松地离开大学校园?金融危机对这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到底有多大?最新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达到自今年2月份调查启动以来的最高点;但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仅为 33%。

广东毕业生受危机影响大

6月份月度报告显示,从被调查者所在各省份的签约情况来看,上海以51%的签约率再居榜首,而四川由上月的第三名升至第二名,北京由上月的第七名升至第四名。数据显示:四川签约率从3月起一直居于前列,专家分析,这很可能是由于灾后重建刺激了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此外,浙江毕业生签约率本月有所回升,以 43%上升至第三名;而广东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毕业生签约率虽有缓慢上升,但仍居第十三位。

地矿能源类最好找工作

从被调查者所在专业来看,2009届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材料科学类、航空航天类、测绘类等本科专业签约率仍然很好;其中,地矿类和能源动力类的签约率分别由上月的66%、65%上升到了82%、81%。截至6月底,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前五个专业类别为材料类、铁道运输类、市政工程类、轻化工类和矿业工程类。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连续几个月对签约率的监测发现,排在前20位的本科、高职高专专业中以理工科类专业居多,其中工科专业更显优势,而往届就业热门的经管类专业截至目前签约情况始终差强人意。另外签约率较高的一些专业,如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测绘类等,专业对口比例也始终居于前列。

本科生平均月薪1995元

截至6月底,被调查的本、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分别为1995元和1724元,签约薪资已经连续四个月走平。

此外,6月份本科和高职高专被调查未签约者准备继续求职的较5月均上升了2个百分点,均为57%。本科毕业生准备出国和考研者与上月持平,打算自主创业者较上月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为17%;而高职高专被调查未签约者打算自主创业的达到22%。

跳槽成病 大学生择业找准定位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跳槽成病 大学生择业找准定位》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在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至两年内,人才流失率超过30%,部分企业甚至超出50%。一方面是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抱怨工作难找;而另一方面却是面对大学生的频繁跳槽,企业无奈发出一声叹息。

大学生职业规划较迷茫

天津永立建机有限公司服务及仓管部经理李庆瑞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招聘30至50名新员工,其中包括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员工在入职前要接受一定时间的实习培训,但上岗后不久便主动离职的大学生几乎每年都有。我们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一些学生的离职让我们很是遗憾。李庆瑞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这种新人上岗后不久便流失的现象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很多人离职并不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是因为不愿从基础工作做起,无法承受工作压力,或是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浮躁、盲从的现象,职业规划比较迷茫。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剑颖说。

综合素质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那么,在企业负责人眼中什么样的人才最受青睐?天津华苑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钢说,有文化修养、沟通力、抗压力和应变力强的求职者最抢手。曹钢认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在企业进行深度培训,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一些企业人士表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也尤为重要。面对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企业负责人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希望年轻人在就业前能够首先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摆正就业的心态,脚踏实地选择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且将职业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

大学毕业生该如何面对就业与择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整体就业状况的一个晴雨表。每年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与连年持续下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两组数字一增一减,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对国内外有关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分析发现,大学毕业生能否看清其中的就业发展趋势,并及早调整、把握自己的择业方向,对于能否成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大学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美国当初崛起的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制造业,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后来由于本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许多企业纷纷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在中国国内重演。先是港台企业迁内地,后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迁内地。造成沿海发达地区本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广东对中小企业的腾笼换鸟计划更加剧了这种进程。

就企业而言,它们还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更广阔市场范围的激烈竞争中。拿食品、日用品制造业来说,以前只要在本地(例如某县、某市)排得上名次的企业就能获得生存发展。但现在在全球化竞争、全国性市场一体化下,要么跻身全国该行业最领先的前几位生产厂商行列,要么就很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能经受得起全球、全国性市场同行业竞争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越来越少。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相应减少。更糟糕的是,不仅制造业的岗位缩水,甚至连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在收缩。比如财务会计岗位,企业可以采取兼职方式用工,随着财务电脑软件的大量应用,又可以压缩不少人工成本。也就是说,不仅做制造业蓝领工人,而且连某些技术类职业白领都面临不稳定的工作。已经在职的好岗位更难腾空给后来者,这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国情特有因素加剧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目前,我国经历30年高速发展之后,在上述经济发展对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影响之下,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这些特殊因素包括:需要就业人口多,僧多粥少;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臃肿体制内人员流动极少;有关部门促进就业措施尚不得力;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毕业生自小所接受教育使得独立能力下降,职业成熟度降低;部分企业对吸纳知识型的新鲜力量缺乏长远眼光;现行就业渠道、途径中,国有的服务不到位,民营的过于商业操作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及早调整、把握自己的择业方向

面对以上诸多就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如何破解?从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作出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竞争是全球性、高端化的竞赛,平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们从小就加强了对下一代的培养。有两点做得非常突出:

1、加大投入,培养精英

像企业高管、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之类的精英职位,处于职业高端位置,抛离了制造业蓝领、一般职场白领的中、低端水平,站在金字塔之端,自然位置很少,四面八方涌来抢位置的人才也很挤拥,你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自小加大教育投资,因此,创造力开发、领导潜能提升、艺术修养培育等加强孩子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0岁就开始打响了未来的职业战。

2、及早确立职业方向,从小练就职业技能

指望毕业生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但如果以为加大投入教育成本就能成功,也难以避免会走生涯发展的弯路。因此,许多美国家长自小就给孩子聘请了升学顾问与职业顾问。从报读什么兴趣特长班,到国内外名校学术旅行、文化艺术考察、申请大学咨询以及职业方向定位,每一项都是专业功夫,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如想不作这样的投入,往往反而会因小失大,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前程。普通学生只要根据自身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动力等因素,自小训练某一项吃饭的看家本领,长大后是不愁找不到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去处的。

这对于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就业启示:有本事的跻身精英职位行列;或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成为职场白领;如果前两者,都与你无缘,又不甘于从事低端职业、基层岗位,或到欠发达地区发展,为了自立生存,就有可能要考虑通过职业培训转向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创造条件让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之路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日前在谈及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表示,《规划纲要》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扫除障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国家向制造强国跨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农村地区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因经济贫困而在高中教育前止步,也有不少高考落榜生选择身心疲惫的复读之路,为什么不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2010年3月24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试点自主招生的办法。这次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为:机电类、电工电子类、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国际贸易类、艺术设计类等。此外,具有广东户籍年龄在25周岁以下,并具有与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从业岗位与报考专业属于同一专业类别,并有两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的中职毕业生也可报考。 这些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欠发达地区,仅2009年就有17万农村学生选择读中职学校。吸引欠发达地区学生到产业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就读,符合广东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依托产业发展来办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为了让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免除后顾之忧顺利上职校,从2006年起,广东一些地区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辟了零学费入读,零距离上岗的办学模式,学生可免费进校学习,通过在工厂顶岗实习的办法,以技能实践所创造的价值抵消学费。如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有生命力,除了推行中职教育免费,更要打破体制局限,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继续教育通道。事实上,广东已经在着手打通中职、高职到高校的培养体系,对中职毕业生有一定技能的,可以通过考试读高职,高职毕业以后具有一定技能且获得中级资格证书或获得技师职称的,可以用专升本的办法入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让他再读二年,今后还需要提升的,可以通过扩大专业硕士学位来面向这些高端技能型人才招生。

关注大学生就业:选好专业能否成功就业?


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公司(MyCOS)6月16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工作能力调查。在本科专业高薪前12名中,小语种专业占据了3名,分别是月薪最高的法语专业,排名第3的德语专业和排名第9的日语专业。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师项凯标认为,这些调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信息,即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在我国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某行业、某方面人才的需求程度。如本科小语种收入高,一方面反映了这方面人才需求程度高,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科念小语种专业的成本支出较大,这其中还包括了机会成本。因为社会对小语种的需求相对较低,选择了小语种,就业面会大大收缩,丧失了选择更多职业的机会。调查表中的收入水平,有可能成为考生选择专业的指向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招生专业共有200多个,考生报志愿时会多方收集资料,学校声誉、专业冷热、就业状况、家长期望、兴趣特长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志愿的填报不仅决定了所考的大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走出校门时,所面对的就业形势。

然而单纯看薪酬,忽略了其他方面因素,也会出现误导的情况。热门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今天的热门专业4年之后就有可能成了冷门,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国在报考专业上,存在着严重的工冷文热现象,而在就业时,金融、经济管理一类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远远不如机械制造、地质勘探等冷门专业。

专业选择的忙盲茫

有人说,在专业设置和选择上,现在的局面是学校忙、家长盲、学生茫。学校忙的是扩招,忙着开设越来越多的专业;家长盲的是投入,为了孩子前途,不惜血本;学生茫的是就业,跟着社会热门,顺着家长期望,茫然选择专业。

一位政协委员曾说,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掉链,与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观念有关。现在不少高校或因师资设专业,或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前者置市场于不顾,后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学校应当学会调查客户的需求。

所以,选择专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热门,更重要的是考虑将来的发展、兴趣、爱好。而且热门专业往往报考的人多,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也会增加报考的风险。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2001级一名学生高中时非常喜欢中文,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高考后,录取到中文专业。当时,中国刚加入WTO,经济类专业非常火爆,父亲也是生意人,于是提出各种理由,非要其转到经济类专业,学校批准了。现在,由于他数学基础不太好,学起来比较吃力,甚至考试不及格,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有些考生在报考专业时,考虑到自己分数限制,又受到家庭、学校声誉、招生名额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提高升学机会,也可能会做出某种无奈的选择。当他们升入了高一级学校之后,就会意识到在个人的发展方面出现了偏差,力求重新矫正。

目前,许多学校实行了二次选择专业的做法,为学生纠正个人发展的偏差提供了条件。江苏徐州教育研究所的孟宪平曾撰文指出,学校实行新生二次选择专业的做法,相对于过去那种一次抉择定终身的状况,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权利,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学生考入了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有重新选择专业的需要,寻求个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原因。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允许新生二次选择专业,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释放和充分、自由发展。

但二次选专业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入学一年后,需要提交申请,本专业符合规定要求,再通过相应考试后才能转专业,而且不少学校的各个院系都有转专业的名额限制。

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错位是主因

相对来讲,大学生在我国还属于高学历,但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0%。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但中国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加上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通货膨胀不如去年,今年的就业率可能还低于70%%这个数字。

然而在就业市场上却同时存在着大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技工荒。一位政协委员曾表示,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从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结果。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会有销路?

成功就业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

从学生的未来角度考虑,专业的选择要比学校的选择更重要,应该在考虑专业的前提下选择好学校。专业是学生将来一生的职业,甚至是事业,是必须经过慎重选择的。

人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句话里面的技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但当现在的学生就业时,却发现专业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这并不是对毕业生的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他在拥有一技之长之外,有更多发展的能力。人才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提高了。知识广度上,表现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光懂得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技能的人已经不吃香了,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和全面知识的人才。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员工你要精通国际贸易、国际经融、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还需要有很高的外文应用能力,懂得外国的风俗习惯,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知识的深度上,就是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很肤浅的知识,对每门课程都应该深入钻研,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考试和书本上的内容。

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用的上的只占10%左右,其余的90%在毕业时已经过时。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而且专业因素在毕业时、甚至是入学之时已经既成事实,个人已经不太容易改变了,能够把握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张毅曾说:我们对成绩挺看重的,但也不会只看成绩,我们还会看他的综合素质,譬如有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诚信度;再譬如,他有没有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没有很强的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有没有做志愿者的经历,有没有主动去帮助别人的经历,这是我们考察他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

某体育大学一位副院长曾经骄傲地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很少找不到工作的,而且就业面也宽。他们浑身充满了旺盛的精力,在精神面貌上就给招聘单位留下了好印象,干什么都有本钱。事实确实如此,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客观条件。这正是非专业因素重要性的一个体现。

以上《近3成大学生跨专业就业 只1成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跨专业求职信”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