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我早些年还在乡里读中学的时候,我们村很少有走出去混得比较好的年轻人,我们家族里的一位堂哥算是个例外。

自己不思进取,就别怪别人帮不上忙

那时候农村还很少有年轻人读书读到比较高学历的,堂哥读了县里的职业高中,在村里算是个佼佼者了。刚好他毕业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正风生水起,堂哥有敏锐的嗅觉,便牢牢抓住了这一发展契机,到了改革的最前沿——深圳,他也因此成为了我们那里第一批南下淘金的弄潮儿。

由于当时深圳正大量兴建工厂,急需大批比较有文化水平的人,堂哥很快就在深圳谋得了一职,而且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工作很快如鱼得水。没过多久,他就从一名普通的员工一路晋升,做到了高管的职位,后来最辉煌的时候,曾为某个中型企业的副总,这在我们十里八乡算是一个人才了。每当逢年过节,只要堂哥一回来,乡亲们都说他那是衣锦还乡。那时候,我的很多的小伙伴们都羡慕极了我堂哥,都希望我堂哥能够帮自己一把,连我自己也暗暗把他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不过我和那些小伙伴不同的是,他们都是希望我堂哥能够把自己带到他所在的工厂里打工,成为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很快能够赚到钱,而我却从未这样想过,我的目标是我要多读点书,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像我堂哥一样真正的走出大山,成为我们小山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去的女子。

就这样,当很多人都口若悬河的跑去我堂哥家里求堂哥帮忙的时候,我选择了默默的念书,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最后我留在了城市里工作,甚至当年羡慕堂哥的那一点点小小的私心都早已被时间淡忘得无影无踪了。而我的那些小伙伴,一门心思的想走捷径,希望堂哥能够帮一把,最后非但什么也没有帮成,反而因为自己和他之间差距的不断拉大,后来连碰面双方之间都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几年前,我回到村里过年,认识了来自深圳的表妹,我们两个聊起了曾经的过往,无话不谈,我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职业女性,不仅自己有能力在城市里立足,就连父母也很照顾这个职位,他真的为我感到骄傲。我说我能克服很多困难,坚持一个人在无数的山路上上学,感谢他的榜样。表哥给了我一个拇指,说你和别人的区别是你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为自己奋斗,而有些人却不这样做。他们想得到一些他们不想先得到的东西,但他们想通过机会主义。最后,表哥和我说,真的可以帮助自己,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当自己不想进取时,你怎么能指望别人帮助自己。

表哥的话很容易理解,它讲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生活哲理。生活中,很多事情,何乐而不为。当我们想到一个快捷方式即可耗尽或通过时,成功的机会,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成就即使临时巧合真的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无法控制。而当我们已经做了所有的准备,当机会或成功来了,我们就能够轻松驾驭。这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我仍然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三靠机会,七靠努力。当他们什么都不做,不想进取,别人有能力,很难帮助,甚至别人也不满足于帮助我们。而当我们自己努力进取,处处发光的时候,即使没有遇到过我们的陌生人,他也很可能愿意拉着我们,帮助我们从炎热中拯救出来。这是一个人真正的好运气,也是一个人所谓的机会..

美国散文家、思想家和诗人爱默生说,整个世界让位给一个总是朝着他的目标前进的人。乍一看,这似乎有点过火,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做一件事上时,他或她会被许多有益于他或她的联系和资源所包围,当这些联系和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时,实现他们目标的机会就会增加。我想这也许就是爱默生先生写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

zc530.com推荐

成就别人,也能造就自己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成就别人,也能造就自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单凭自己的能力无法高飞、翱翔。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成就才能更大。

生命里有两个很重要的需求,那就是――安全感与成就感。

总是一个人,生命难免会感到孤单与寂寞,所以,我们「命定」要去寻找朋友建立人际关系,因为,我们希望在人际关系里,寻找成就感和安全感。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当你不愿意分享、帮助、成就别人的时候,你就会慢慢的变成一座孤岛。

人缘很好,被众人接受的程度就愈高,内心自然也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反之亦然。人际关系好不好,可能是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虽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关键。

安全感是每一个人天生的基本需求,而成就感则是欲望的追求。

你认为,要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是一种成就呢?

是人际关系良好、八面玲珑的社交名人?世界排名第一的首富?年纪轻轻就拿到博士学位的资优生?把事业经营得很成功的大老板?电影界呼风唤雨的超级巨星?文坛屹立不摇的畅销书作家?还是叱咤风云的体坛明星呢?

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果,身边没有一路支持、始终相依,并给予鼓励与协助的合作伙伴或是亲朋好友,很可能就没有那么顺利就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了。

一个人无论想要爬到什么样的位阶上,或者想拥有什么令人称羡的成就,单靠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所谓「团结力量大」,团队里的集体智能,当然会比一个人赤手空拳来得强。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做一道数学题目:即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去做,五天可完成;乙单独去做,四天可完成;丙单独去做,三天可完成,今甲、乙、丙三人去做,请问几天可完成?这个题目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说明了人类相互合作的可贵与团队精神的效率性。

成功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会成功,除了上天要帮助他,大地也要帮助他,当然,更少不了众人心悦诚服的帮忙,如此,他才能获得成功,或者说是赢得较长远的成功。

当一个人愿意帮助别人成功,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如果,你害怕别人成功,那么,你也不可能成功。

如果,你嫉妒别人成功,那么,你更不可能成功。

赞美别人、肯定别人并不会让你变得不如人,相反的,如果你能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能够看见别人的好,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能够看见别人的美丽,才能让自己变得更美丽。

能够欣赏别人的成就、荣耀,是一种很美的心灵感动。

不会欣赏别人成就的人,内心不但没有被感动,反而还嫉妒别人的成就。看到别人得到了荣耀,或者是有了很好的成就,还会酸溜溜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

我觉得,这种人最没有出息。自己做不到,又不肯为别人鼓掌的人,永远都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

如果,能够因为欣赏别人的成就,赞叹别人的能力,看到别人的荣耀、成功,心里就升起了「有为者亦若是」的感动,心想:这个人真是了不起,能够这般努力,完成了这样好的成果,这就叫做「见贤思齐」。

当我们赞叹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会希望自己能够向他学习。当我们把值得感动的事,或者是感动的心情传递出去,这对于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对自己、对当事人,以及对周遭的事物来说,都是一种很正面的心灵氛围。

企业界名人辜振甫先生,有一次在受访时提到,前美国总统里根曾送他一方小匾,上面写着:Youcanaccomplishmuchifyoudonotcarewhogetsthecredit,中文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假如不计较功劳归属于谁,他的成就就会更大。」

辜振甫先生说:「一个人要以朴实真诚的态度,一心不乱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

孔夫子则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必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本事而忧心,要忧心的是,你不知道别人的本事比你大。

了解他人的本事,足以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并且精益求精,知道别人的长处以后,可敬为师友或邀为同事。

心中无私,方能用人。培植人才就像是在「下棋」一样,只有智能高超的人,才能下得好棋,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心中无私」。

哲学上有个很重要的观念――见识决定气质。

「见识」,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视野及格局,就好比一个人的眼光,有的人只在方寸之间斤斤计较,所以,他的成就必然有限。倘若,一个人能用较宽广的格局,不以现阶段的成败来论英雄,只争千秋、不争一时,那么短暂的失败和困顿,就成了他最佳的激励元素。

眼光短窄之人,只看见眼前的繁花美景,却不知镜花水月不可凭恃,若能把格局放大,眼光看远,即使是一时的不如意,有了心理上的因应和准备,反而是造就日后成功的本钱。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与其思想格局成正比。」然而,什么才是思想的真正高度?而成就的最终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或者有所成就,和他的思想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要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正确的行为。

成就别人,也能造就自己;造就自己,也要懂得分享给别人。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若想让事业永续经营,他需要的是一群素质精良的员工;名扬国际的影视巨星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因为有一组绝佳的幕后工作人员在背后全心全意无私的付出;而畅销作家的幕后推手,则是由一群优秀的编辑及无数字工作人员耗尽脑力与心血的代价。

一部电影之所以成功,不应只归功于导演或是男女主角;灯光师、摄影师、化妆师、场记、配角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只是,镁光灯的焦点,永远都只对准了幕前风光、亮丽的主角,却忘记了幕后辛苦的工作人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资质,有的人适合在幕前发光,有的人则适合在幕后发展;有的人适合坐轿,有的人则适合抬轿。

不管你是坐轿还是抬轿的人,在幕前就要努力展现台前的美丽,而在后台,也要更努力地,让别人能够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量,就无法承载别人的成功;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度量,也无法造就别人的成功,当然,也就无法让自己更成功。

美国散文作家爱默生说:「人生最美好的一项补偿,就是凡事诚心诚意的帮助他人,最终自己也一定会受益。」

塞内卡也说:「让自己获得好处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好处施诸别人。」

所以,你想要获得好的成就、好的因缘,就是要布施、要服务、要帮助别人。分享与回馈就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一支小小的蜡烛,它能像太阳光一样的照亮黑暗,让黑暗中的人得到光明与温暖,同时,也能让自己得到温暖与亮光。

有句英文这么说道:「I made it because of you.」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凭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有时候,还要适时地遇上贵人的帮助,这也是很重要的。

当一个人平时养成「功成不居」的习惯,愿意将自己的成就与别人分享,那么,你的成就也会因为和别人分享的缘故,而变得更加耀眼。

所以,你要常常对别人说:「因为有了你,我才能更成功。」

不必害怕别人太成功,如果,别人因你而成功,也毋须把荣耀都归于自己。

因为,当你造就别人成功的同时,荣耀,自然也不会忘记你。

忙前忙后,为何你的职场还是原地踏步?


“刚上大学,就听学长学姐说,大学不能死读书,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如今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时,才发现丰富多彩的实践并没有神马卵用。”

忙前忙后,为何你的职场还是原地踏步?

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进行激励?

“在公司,初来咋到,总想着抓住机会,能够接触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多学一点知识。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虽然工作做了不少,但是却是吃力不讨好,职场生涯还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起色。”

你是不是也常常困惑不已?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为什么我没有看到任何效果呢?

实践和知识,两者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中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转化过程。身在职场,领导看中的不是实践本身,而是实践价值,如:思维方式、工作态度、行为准则等,能够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你需要的不是实践,而是经验。

比如,公司的年会也进入紧急筹备状态。如果你是负责人,要做什么样的准备,以确保年会顺利进行?

小A。

我能想到确定时间,人数,场地,活动形式,做好活动预算..

小B。

要举办一次一个成功的活动,可分成3个部分来考虑,即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和学习活动后。拿活动前来说,年会的举办不光是为了回馈员工,同时我们也是国家为了能够提升我国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除了本公司的员工工作人数外,邀请嘉宾、媒体的名单和人数也需要通过确定。另外,确定年会规格、地点、场地环境设计教学风格、采购管理物品数量及价格,做出全面预算,不同教育部门的人员结构安排,拿出详尽的活动内容策划实施方案。

小C。

这是不够的,以确保衔接的各个环节不出差错。首先,我会给予计划负责人各部门,人员任务明确分工和各部门的定时的活动方案。其次,通过工作人员的头召集开会讨论任务和各个时间节点明确分工;第三,该负责人汇报定期,及时调整方向工作的进展情况;第四,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领域,制定相应的准备应急预案。由于整体的责任,我将永远知道我的团队在做,其中一个步骤的进展,一旦成功,等等,都在计划内的活动方案。

你觉得三个人中,自己更像谁?

当然,A虽然事件中涉及,但只是没有经验,只有新秀的做法。的C吸进的成功实践经验,成为人策划相关活动的能力。

初入职场,我们往往没有一个机会承担企业核心管理工作,做的无非是些打杂的事情。但是,当面对看似简单的任务时,你是简单地应付了事,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工作?还是摸索发展规律,举一反三,从中进行学习生活经验?

职场发展,从手头上不起眼的工作开始

任何一个工作任务都由一个个细节构成,每一个细节做完美了,手头上不起眼的工作也就做得漂亮了,将成为职场腾飞的起点。

在数学学习中,任何难解的题目,似乎是不起眼的运算公式堆砌的结果,万变不离其中,当融会贯通之后,找到切入点,难题必然迎刃而解。

在职场中,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工作任务都是由一个个细节串联起来的,当每一个细节做到位了,就是让工作做得漂亮的开始。

当你在忍不住抱怨自己经历丰富,老板却不识货,一腔热血无法施展时,不妨提醒下自己:我是否眼高手低?是否已有观察反思的习惯?是否在别人看起来简单的事情中能洞察细节?是否主动向更有经验者学习?是否每一个任务都能站在更高一层的视角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职场历练三五年就能成为行业佼佼者,而有人职场十年浮沉也找不到下家!

改变,从手头上不起眼的工作开始。

不要随意把别人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需要探索的,探索也需要准备。浑浑噩噩中,猛地被揪起来,冷不丁问出的梦想,多数是别人的。

拿别人的梦想装点自己的人生,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无力发现。别人的梦想太响了,响得听不到自己心里的声音。

安逸也不开心

一个夏日的午后,窗外是一阵阵聒噪的蝉鸣。

茶馆音响里传出悠扬低回的古筝乐曲,洋洋洒洒地飘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和茶的味道弥散在空气里,沁人心脾。波斯猫慵懒地趴在窗台上打着哈欠,客人并不多,三三两两地,窃窃私语,似乎也在维护着这份雅致。

“赵昂老师,您好!”一个身穿中式旗袍的女士出现在面前。我起身,微笑着问:“您是冯女士吧?”“我是冯莹。”暗号对上了,这是我的咨询客户。

简单的对话,我感觉到了对面这个来询者的优雅和从容。

冯女士,三十出头的年纪,出了校门一直在外企做人力资源。从招聘做到培训,后来又在人力资源经理的位置上做了几年。职业的发展顺风顺水,家庭生活平衡得也不错。三十岁之前,冯莹就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事情,现在孩子不到三岁,有自己妈妈帮忙带着,年后就准备去幼儿园了。

在别人羡慕的眼光里,冯莹却有自己的烦恼:职业能力虽有提升空间,但是职位提升已经很难了。一般业务比较熟悉,每天都在重复,找不到让自己兴奋的地方,甚至还会感到厌倦,特别是对于各种人际关系的应付。

做点什么事情能让自己开心呢?冯莹开始在业余时间寻找各种放松的可能了:国内外旅游,朋友聚会,学习舞蹈,学习糕点烘焙,学习形象设计,学习积极心理学。

玩着玩着,忽然有点失落了,冯莹说,“好像忽然失重了一样,每天似乎都很快乐,每天又似乎没着没落。”

这是她来咨询的原因:如何让生活变得充实?

冯莹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赵昂老师,我不是来捣乱的啊,我是真的想咨询这个问题。虽然这和我目前的职业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属于生涯的问题吧?”她撇了撇嘴,“我可不想提前进入退休节奏。”

我点了点头说:“这当然是可以咨询的生涯问题了。职业发展、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生涯平衡、愿景探索,这些都是生涯咨询可以解决的问题。生涯是一种对生命有意识的安排,咨询就是助人生涯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不充实的生活开心不起来

“你有什么考虑呢?”我想,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一定有安排,有安排达不到才会有纠结。

“我有一些发展的可能性。”冯莹先看到的是资源:近十年的人力资源工作经验,职场上广泛的人脉关系,灵活的时间,积累的资金。

她有这么两个想法:1.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比如利用自己的HR背景和培训经验给大学生做讲座;2.凭着自己丰富的培训经验和研发课程的能力,给企业员工做内训。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似乎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收益不同,方式不同。但不管哪种,似乎都不很明确。

我问冯女士自己怎么看。她说:“还有一个让自己不能深入考虑工作方式的原因:自己的先生。先生不支持她太折腾,希望她多照顾家庭,职业嘛,现在的状态就很好:没压力,投入产出比不错,按部就班来。

“他的意见很重要。”冯女士强调了一下,“所以,我在想要不要先照顾家庭,然后找点好玩的事。”

“好玩的事”,冯莹其实尝试了不少,但这些事情虽然好玩,只是限于兴趣,没有持续的激励和产出,也没有固定的圈子,玩一玩,也就厌倦了。

“你尝试了一些好玩的事情,有什么特别想做的吗?”我一直在找那个让冯莹兴奋的事情,由心而发的。

冯莹说:“我有时候想,可不可以开家咖啡馆或者茶馆?”她的初衷很简单:自己喜欢交友和聚会,与其出去租场地,不如自己开一个好了。“这里的环境就蛮好的”,冯莹指着这家茶馆说。

开咖啡馆,这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童话愿望。

一些选项,未加思索就塞给了我们,环球旅行,面朝大海,后海的一方小院,还有,开一家咖啡馆。如此霸道而悄无声息地塞给我们的,只是别人的羡慕而不可得,恰好又可以填充我们内心空虚的部分。只是,这真的是你想要吗?

真正想要的价值

“这些选项似乎你感觉都不错,那么我们分析分析看,或许,我们会有新发现。”洗尽铅华,去除云翳,这是咨询师要做的事情。

我们开始逐项分析。

给大学生做培训,或者做职业规划,冯女士的期待是把之前的能力和资源积累运用出来,不要脱离职场,不一味依赖先生,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自主性。资源、自主、成就感,是关键词。

在企业给员工做培训,也有类似的期待。同时,冯女士还可以开发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做成主业。这个选项的关键词是:资源、独立、成长、成就感。

开一家咖啡馆却是满足了自己社交、自主、智慧交友的需要。

冯莹忽然发现了这些选项之间的关系:竟然没有一个是她真正想要的!到处是她先生的影子,不是为了摆脱对先生的依赖,就是为了满足先生的期待。只有咖啡馆还不错。

“真的不错吗?你对理想的咖啡馆的期待是什么?”

冯莹开始畅想:“我可以拥有一家自己的咖啡馆,按照我自己的设计进行装修,有着恬静闲适的风格,我可以在这里读书、写写文字,可以组织聚会,可以和别人分享我的经验,也可以听到更多人的智慧。”

我好奇地问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话,拥有一家咖啡馆和消费一家咖啡馆的区别是什么?”

聪明的冯女士像是被棒喝在当地,忽然就跳出来了:对咖啡馆的向往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我不需要开一家咖啡馆,找一家喜欢的咖啡馆作为据点就好了。是的,拥有往往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方式,当我们费尽心力去填充一个内心空洞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填错了东西?欲望总也填不满,有价值的事情却会让人越做越开心。

那么,什么才是对冯莹有价值的事情呢?

冯莹似乎更加明白,也似乎更加困惑了。

我把之前的选项放在一边问:“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满足你对于智慧、自主和社交关系的要求的?”

“还有美感,我希望我的生活中充满美好的事物。”冯女士补充道。

我摊开一张白纸,在一边写下了:智慧、自主、社交关系、美感;在另一边写下了:人力资源、职业规划、形象设计、人脉、培训。请冯莹为两边连线。

她此时所做的,是对自己资源的整合,是对自己内心价值的澄清,也是将资源和自己的价值链接的过程。

重新出发

我没有说话,冯莹在连完线之后,就开始在白纸的下方写选项了:高端客户的形象顾问、培训师(形象设计、职场人际关系处理……)。

“做高端客户的形象顾问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了。”她若有所思。“形象设计、人际关系处理,这些内容我有经验,特别希望认真开发开发,分享出去!”冯莹找到了让自己兴奋的内容,这是让她的生涯充实起来的方式。

像是想到了什么,冯莹赶紧在白纸上写写画画,过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出自己的计划:

“我会从这里开始,梳理之前的人脉,组建一个职场公益团,链接高校资源,进学校进行公益讲座。我主要负责职场新人的形象设计和职场适应的讲座,我会定期组织公益团的人进行活动,举办沙龙和聚会。

“我相信在这个圈子里一定会有我想不到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培训,高端客户的形象设计,都是我希望重点开发的领域。

“我可能会入股一家咖啡馆,有一块专属区域,作为我们的活动据点。但是不会涉入任何运营的事情。”

冯莹一口气说了好多。

我只问她:“这些想法和你最初的想法有什么区别?”

“清晰了,落地了,我似乎找到我想要的了。”冯莹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看到价值,才会内心笃定,去除诱惑,排除干扰。开始制定计划的时候,就是让所有这些探索之后的想法落地的时候。在自己的内心和目标之间,或许障碍的是困难,或许障碍的是诱惑。障碍去除了,可能性也就出现了。

“在你的这些计划实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你认为理想的场景出现,那会是什么?”

“嗯。”冯莹想了想,并没有急于表达,而是在白纸的一角画起了简笔画。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圆桌周围聚满了人,有一个分享者在台上讲着什么,大家一边听,一边讨论。我想,这就是她所期待的一个画面吧。

如何征得先生的支持?我最后问了一个问题。

“他不是问题了,”冯莹有点调皮地笑了,“我做得开心,他自然也会开心,雇个小时工,家务就解决了。我想,我一定会有更好的心情享受假日旅游的!”

我端起了茶杯,陷入了对愿景和目标的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梦想在生活里,在尝试中,在过去的轨迹里,需要我们认真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有一件事,是我们特别想做的,想起来就会兴奋,会激动得睡不着觉的。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吧!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我们尝试得还不够,用心还不够,这时候,切记:不要把别人的梦想拿来装点自己的人生。

为了不让自己空虚或者陷入无目标的焦虑,我们会抓过来一个看似美好的想法作为梦想,让自己为之奋斗。我们骗不了自己,会累,会烦,会厌倦,会纠结,此时,不妨停下来看看,你要去往哪里。

【转弯看见】

这个世界有三种人:有自己梦想的,没有梦想的,把别人的梦想当作自己的。有梦想的,有坚守梦想的勇气和智慧,过得充实而幸福;没梦想的,敢于接纳自己的平凡,安逸而踏实;怀揣别人梦想的,辛苦地努力,辛苦地炫耀,默默的孤独。有梦想很了不起,没有梦想也不丢人。

《在人生拐角处》一本未出版先火起来的书,收费案例数涯导师32个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答案;畅销书作者古典、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自我管理大牛战隼鼎力推荐~点击“这里”直达购书地址!

相信别人的努力,更看得起当下的自己


相信别人的努力,更看得起当下的自己

我有一个做保险工作的朋友阮阮某天跟我说,她有次开着自己的宝马车出超市的停车场时,收费的阿姨问了一句:“姑娘,车是你老爸给你买的吧?”她有些沮丧,又觉得有点小小的骄傲,一股奇怪的情绪在心中作祟。

我不懂车,但从认识阮阮起,就觉得她是个很有冲劲儿的女孩。渐渐相熟之后,阮阮断断续续给我讲了一些她小时候的故事,我拼拼凑凑大概描绘出了下面这个俗气的鸡汤故事:

从小家境不好,住在偏僻的大山里,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于是拼命读书,竟然真的考上了大山之外的大学,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毕业后十年一直在保险公司,从最基础的业务员开始,做到今天的水平。我不大了解她现在啥水平,也不懂保险,不过单从物质上来讲,她甩我几十条街(我就是一个俗到只能看钱判断生活水平的人)。

我把她介绍给我的其他女性朋友,大家纷纷说:

“怎么可能啊,走出大山哪有那么容易?”

“扯吧,这种背景怎么可能有大客户人脉,没人脉怎么做保险?”

“她老公是干嘛的?”

“现在的农村可有钱了,爹妈是拆迁户吧?”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都不知道,也没问过阮阮,但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为啥不信啊?”我们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各种鼓励女孩变得更美好的文章,也见过很多很多女生在网上大肆宣扬女权主义,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声音,可真的面对同龄女孩的努力时,却总摆出一副“不可能”、“背后一定有人”的架势。不相信别人的你,真的相信过自己吗?

时隔好些年不见的同学相聚,提到某个女生现在的生活很滋润,大家伙儿不约而同地问道:“她老公是干嘛的?嫁入豪门了吧?”提到业内某个名声赫赫的女总裁,总有声音从背后传来:“那有什么啊,不是离婚了吗?再有钱再有能力也没什么幸福啊。”而提到自己每天的努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努力有什么用?还不是个穷人?”

生活姿态千万种,你怎么知道离了婚就不幸福?你怎么知道那些有本事的女生一定是靠老公?跟别人瞥眼睛的时候,自己能不能比对方过得好?

有一本讲男女平等故事的书,里面这样写的:“我很好奇,未来的人们会怎样看我们这些生活在世纪之交的傻瓜们。也许到了那一天,这个世界上的女人能和男人一样平等。”100年过去了,表面上的平等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发展,但我们的内心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努力有一天会让自己实现目标,也不相信别人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如果说,书中描述的那100年前由于社会风潮引起的不平等压制了女性的战斗力,那今天来自我们内心的不相信,才会彻彻底底地让女性对自己的认识毁于一旦。至少前者还可以抗争,但后者已让我们再也无法站起来。

当然,以前我自己也是如此,当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我看励志故事,更看身边人的故事。比如正在创业的朋友小令,一个小女孩开个餐馆被各种部门刁难,一边修车一边在马路边哭;正在日本做贸易的老高,刚给客人买好的货被偷了,自己又搭上钱重新买;我不关心小令是不是富二代,也不关心老高的爹是不是很有钱,我只关心,她们正在做的努力,我做不到,我做不到被人欺负还要坚持谈下去,我做不到丢了几十万的货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就要去赔。我做不到,就觉得她们真棒,我懈怠的时候,她们就是我的榜样。

当我用这样的心态和眼光看世界的时候,感觉人人都是励志对象。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个人的行为也有能激励我们的地方。承认别人的优点,看得起别人的成功,才是能够让自己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女生彼此之间对于对方成功的赞许与信任,也才是女生从心底走向平等的开始。

如果身为女生的我们自己,都只认为别的女孩靠男人才能成功,自己靠嫁人才能跨进一段新的人生,那就真的不要再怪别人看低你。

情商很难提高?其实管住自己的嘴就够了?


多年来,人们对情商的关注多于对智商的关注。如今,人们赞美情商并不是不合理的,情商越成熟,他们就越能把握自己的情感。他们更稳定,更冷漠,更适合做领导者。每个人都有个性弱点,但是情商高的人的弱点很难察觉,因为他们可以很好地隐藏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智商会帮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高智商会使你的工作更顺利。情商较高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协调好。

情商很难提高?其实管住自己的嘴就够了?

情商如此重要,如何提高?

在短期内改善情商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你的情商真的很低,一定要闭上你的嘴。

1. 绝对不能说的话:

工资

大多数公司的工资都是秘密的,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工作之后,在公司或公司外部,都不与其他同事讨论工资。有两个人谈到薪水,结果要么你不舒服,要么另一个人不舒服。而且,很多公司都禁止员工讨论工资,所以不要做这个禁忌。即使有人主动与你谈论工资,我建议你试着绕过这个话题。

人事异动

公司经理最敏感的两个话题是“钱”和“人才”。除了钱以外,员工的变化不能浮出水面。你必须清楚,“人才”和“财富”最终是在老板的控制下,不要胡说八道,以免被怀疑是越权行为。

不和外人谈工作

当你不在家的时候,不要谈论公司外的业务,因为你可能不小心泄露了机密信息,如果被竞争对手发现,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成本。

不和同事谈家常

不要与外界谈论工作,不要与同事谈论父母。保护您的隐私并使家人暴露太多对您不利。

不在背后说坏话

有些人喜欢对别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事实上,一个人的品格伦理需要通过长期观察来判断。如果你对他不够了解,不要轻易地判断别人,尤其是落后于别人。经常说别人的性格有问题的人经常会遇到自己的个性问题。

2. 需要要少说的话

有些话可以说,但不能多说,什么时候应该保留。

少说自己遇到的困难

不要抱怨困难,不要叫嚷,要解决自己的私心,否则你只会显得很无能。通过他们的能力,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找到解决办法,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解决困难,只显示你的价值,解决的困难越多,越有可能迈向下一步。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哭是不好的。

少吹嘘自己的成绩

在工作场所,情商高的人知道要表扬别人。只有那些非常快乐和工作出色的人,才是他们自己,所以人们远离他,愿意帮助他的人更少。

少和别人争论

当他们被误解时,新秀将选择爆发和反击,两个输家将受到伤害。旧油条将“为时报复十年不会太迟”。他们会默默地等待机会再次反击;工作场所会微笑真诚地感谢。伤害自己的人。这不仅可以减轻您的心理负担,还可以赢得许多旁观者的支持。渐渐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如果你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嘴巴,那么升职和加薪离你不远。

辞职就辞职,但是千万不要败坏自己的人品


如今,辞职离职已经司空见惯了。关于辞职,也算是一段职业旅行的结束。所谓的分手应该是体面的,离开公司也是如此。不管你为什么离开,当你离开的时候,都应该给对象留下一个好印象。因此,有些事情在你离开的时候是不应该做的,守住最基本的职场脸面。

辞职就辞职,但是千万不要败坏自己的人品

断电式离职

在工作场所,与公司上级存在矛盾的常见情况,因为有些事情产生了消极的甚至是报复性的心理,有些人为了故意给公司带来麻烦,他们会失去权力离开,即故意接受更多的职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算离开,然后突然离开,甚至给公司一个缓冲期,直接消失。由于承担大量项目工作和职位的重要性,公司暂时无法找到替代,因此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这种辞职,最终结果往往是两个损失,公司会有一定的损失,但不是致命的,没有人辞职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害,但如果公司这样辞职,公司将采取报复措施。也许整个行业的道路都会被封锁。

烂摊子式辞职

由于有些人处于重要地位,辞职的过程将更加复杂,特别是在移交工作中。甚至可能需要带一个新人一段时间才能顺利离开,但现在年轻人并没有说很多辞职甚至报道。如果你不打架,如果你让它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去,少数人根本没有耐心。这样的人没有开始和结束的感觉,而且太麻烦了。他们觉得他们已经辞职了。

事实上,当有辞职意向时,你应该立即大声向公司打招呼,因为公司也需要一个过渡期,所以辞职前最好提前向公司打招呼,把手头的工作交给公司,不要留尾巴。人们留下的名字和鹅留下的声音,难道你不辞职而离开,除了留下一堆乱七八糟和不负责任的印象,什么都没有留下。

卖友求荣式辞职

工作场所竞争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公司之间。当我们进入工作时,大多数人签署了保密协议,该协议规定了相关的竞争准则,并简单地说,不能利用公司的资源来帮助竞争性的商品公司。然而,一些人走上了背叛和赚钱的道路。当他们辞职时,他们将公司的销售资源、数据资源和出售给有竞争力的公司,或者将资源引入直接竞争的公司。这些人不仅缺乏职业道德,而且很可能触及法律的红线。这些人认为辞职是一项计算,任何公司都不喜欢这样的人。即使他们的能力出众,但至少没有职业道德,公司将不会被雇佣,一次和两次可能是投机性的,长远来看,道路将被阻塞。

职场中你为何忙而无果


如果问一个上班的人,“你忙吗?”绝大部分人会说,“很忙!”“最近特别忙!”

职场中你为何忙而无果

如果问一个上班的人,“你最近在忙什么?”大部分人会说,“瞎忙。”或者“不知道每天在忙什么,一天就过去了。”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比较含蓄和谦虚,说忙是怕别人说自己上班没事干;说不知道忙什么或者瞎忙是表示自己谦虚。似乎都是为了表现一种美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人感觉很忙但回想起来有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对于第二种情况,原因有很多,这里结合实际观察到的职场中一些人士的情况,对忙而没有很好的结果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对工作的目标不清晰

这个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刚工作不久的人,很多情况下是不熟悉操作的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在与任务帐户的头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一定清楚,他们往往不问,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半的时间在过去的方向做发现很多都没有。非常繁忙,但没有结果。对于这样的情况,所分配的任务之一,就是最好让使用对方重复任务和简单方法,确认无误后再让它开始,以了解工作过程。对于接受当事人的其他任务。你最好确认它的任务,以确保他们的理解与对方的需求保持一致。

2、工作方法或能力存在问题

同一个任务,不同的人做效率相差很大.. 一般在工作上比较熟练,勤于思考的人工作效率比较高.. 效率高的人往往在开始工作之前为工作的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和所需的资源进行规划,并在确认后开始实施,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学习快,发现关键点快,沟通能力强的人,自然会提高工作效率..

3、时间管理有问题

很多人觉得忙而无成果,是因为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曾见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员工在和主管谈周工作计划的时候,自己座位上的电话一响就会跑回自己的座位接听电话;一个员工在和总部召开视频会议的时候被其他部门一个人临时要求提供资料就离开会场帮忙整理资料了;一个管福利的员工一个月要到市公积金中心去3次……当然,偶尔这样是没有问题,因为总有一些特殊情况或更紧急的事情要处理。但经常这样,恐怕时间管理有问题。如果确定在做一件事情,最好将这件事情一口气做完,尤其是不适合中断的事情。和主管谈周工作计划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事情,而电话响未必重要,两件事情同时出现的时候可以做一个选择;与总部开视频会议应该比较重要,除非认为这个会议很无聊,不参加也罢。如果其他人有工作要帮忙,是否可以告诉对方自己现在在开会,大概几点结束,在结束后帮忙如何。;对于到公积金中心办理缴纳、停止或代员工领取业务如果每月集中到1天去办理,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对于零散的工作可以集中1个时间段处理,比方说,每月的几号办理什么事情,每周的什么时间处理什么,每天的几点集中处理邮件等。这样也可以节约时间。最可怕的情况是,没有规划,一会接电话,一个事情处理一半,又看到新的邮件,又去处理邮件,这个时候又有人要求做其他事情……好象千头万绪去一天过去发现没有完成几件事情。

忙有很多原因,不管对别人说自己有多忙,但千万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提高效率总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如何应对别人的“贴标签”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在一次培训后,有一个学员单独找我问了一个问题:“我在工作中认为自己是负责、坚定、专业,可为何有的同事会更认为我有亲和力,我怎么没感觉出我多亲和啊,那真实的我到底是谁?

我心中暗想:是啊,我还认为自己培训咨询很有亲和力呢,结果学员们都说我犀利敏锐,谁他娘犀利了。

在那个当时,我灵机一动:“你看我手中这杯咖啡,你什么感觉?”我刚刚泡了一杯咖啡。

她想了想说:“温暖、清香、细腻。”

我说:“嗯,真好。那怎么在我眼中对这杯咖啡的感觉是提神、解渴、美味呢?这让这杯咖啡好纠结啊,它到底把自己定位成温暖、清香、细腻呢,还是提神、解渴、美味呢?”

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有点明白了。”

还记得你以前周末被父母要求收拾自己的房间吗?你把被子叠起来,把摊着的书摞在一起,扫了扫地,然后就收拾完了。

你眼中你的房间,那简直就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焕然一新、井然有序。

而你妈眼中呢,那就是三个字:脏、乱、差。

而你妈如何描述的呢:“猪窝!”

即便是房间,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有差别,更何况是一个人呢?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同时又有别人给我们“贴标签”。当这一切的标签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和凌乱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我到底是谁?”的念头,期待能让这不舒服、纠结、凌乱消失。我们期待发现那个“真实的自己”。

首先得先想清楚为何天上会飞满标签。

原因一: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下会呈现不同的侧面

我想说的不是“多重人格”的病态特质,而是场合本身会让人的行为及习惯以及“标签”发生改变。

当你进入到一个环境十分干净整洁的场合,你的行为也会趋于追求干净:把垃圾放到垃圾箱,打喷嚏会捂嘴,说话会彬彬有礼,即便你内心狂野。同样,即便一个多么恪守道德和法律的人进入到了充满破窗、垃圾的脏乱差街区,他同样会做出出格、违法的举动。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描述成“破窗效应”。

我的一个职业经理人朋友,因此每天上班都会是一身套装,皮鞋、皮带和手表,在见客户时说话做派都特别商务,做事井井有条、彬彬有礼,很多人都会给他贴一个“职业化”的标签。但是因为我跟他交往的时间有十几年,我知道在家里和一般场合下,他最爱做的是躺在沙发上看球,而且他还有一个球迷专用的喇叭,供其在家看电视时吹,以烘托气氛使用。如果不是他的职业,我很难想象竟然很多人会用“职业化”来描述他。

我同样也有类似现象。我经常在工作同事和朋友里提到我的女儿,提到我跟她什么时候玩,她的各种趣闻,于是他们总会认为我是个“好爸爸”。这个评价如果被我老婆听到,她会把嘴撇到后脑勺:她跟孩子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为什么我会被一些人贴上“好爸爸”标签,还不是因为我在那个环境下呈现出的一个“假象”?

我们要在各个场合来回穿梭。当一群人总是看到你在某一个场合的样子,他就会以为你在所有场合都这样,这就是他对你的印象和“标签”。

原因二:他人对你的评价是他自己的“投射”

鲁迅对《红楼梦》读者有一段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人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小说如此,对一个活人而言,也会发生类似感受。苏东坡见到佛印,说佛印好像一坨屎,而苏小妹的解读是,你心中有屎,所以眼中也有屎。一个人自己觉得快乐时,此时也会认为其他人很快乐,即便他可能刚违章停车被贴条。而当他充满怨气时,看到一个人稍微发一点牢骚,也会给对方贴“抱怨者”的标签。

因此,当一个人评价你无能、不靠谱、爱抱怨的时候,你需要觉察一下,也许问题出在他身上。他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抱怨和不负责而把情绪投射到了你身上。如果你因此而焦虑担心、自怨自艾的话,就属于他犯了错,你却为他的错而挨打。

原因三: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不见得多准确

有时我们会过高估计自己。之前我提到冯唐说写小说“金线“的感觉:“外行人看若隐若现,内行人看洞若观火。”外行人看内行人做事,总会认为自己也行:一些人看自己上司的管理,觉得自己会比他干的更好;一些人看别人画的画,也会认为自己要是画能画的更好。真正的方法不是以为自己如何,而是在以为自己很棒之后亲自尝试。也许你尝试后发现自己真的有这个潜能,从而迅速提升;也可能你尝试后发现其实水还很深,于是浅尝辄止,并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里。这都是好事。

另外,我们有时也会过低估计自己。我从小被父母评价“笨”,动手能力差。但是我发现我的朋友新买个车,儿童座椅不会装,开车到我家我给装的。我第一次换轮胎,我老婆担心我换不了轮胎,然后我仔细看说明书,花了二十分钟给换上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很笨。当我跟一个老师聊到这的时候,她问了我一句话:“你父母说你笨,你父母怎么样?”我说我爸那真是一把好手,什么都能修能做。然后我就明白了,我父母和我在动手能力这方面选错了参照系,跟一个动手能力强的高手比,我当然是笨的,但跟其他人比呢?没准我还是“心灵手巧”呢?

原因四:“真实的自己”一直都在变化

这点在“我的性格适不适合”中已经提到了:性格一直在变化,并且改变绝对不是突发而是一点一滴的。因此,“真实的自己”也在变化中:那个爱喝可乐、爱抽烟的文艺男子没准哪天找了一个看的住他的女人做老婆而戒掉可乐和香烟,变得稳重、守时、自律、严肃,这样的案例到处都是;如果拘泥于发现“真实的自己”而不相信可塑性的话,用古代的成语描述就是“刻舟求剑”。

因此,也许你一直给自己贴“理性、逻辑、冷静”的标签,但经过一系列职业家庭的变化(如找了个温柔如水的老婆,然后有有了一对如花似玉的双胞胎)之后,突然被一群新朋友贴上“感性、亲和、热情”的标签千万别诧异,这简直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你就会发现身上所出现的N个“我”的原因。知道了原因,就接纳了混乱。即便如此,人们面对N个我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坐卧不宁、茶饭不思。那我们不如来谈谈该如何应对。

一:找“交集”

假如你对自己的认知跟别人对你的认知中有交集呢?比如你认为自己是幽默、亲和、职业、可靠,而别人认为你冷静、职业、坚强、果断,此时你发现“职业”这个词是交集,那往往这个交集的“标签”既是你自我的认同,也是别人对你的认同。这往往是“标签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自身固有且难以变化的。不妨把这个“交集”看作是自我的标签。

二:强调自己愿意成为的那些品质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开始,同学们对派的名字纷纷投各种奚落,后来派给自己取名PI,并一次次的强化PI的意义,甚至在黑板上呈现了圆周率后几百位,从而扭转了同学的印象。

你愿意成为什么,并在人群中坚持和强调什么,慢慢的,他们也会认同你什么。如果你愿意成为果断的人,同时在很多件事上都很果断,并持续不断的强调自己的果断,即便在之前被贴了犹豫的标签,也会改变别人的印象和看法。

在此,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说不要贴标签吗?”

“贴标签”其实是人进化的能力。当你跟一个人见面后,如何回忆起这个人?如果你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信息都记录在大脑里,回忆的的时候再一股脑提取出来,大脑就会宕机。因此,大脑这个数据库为了减轻读取的压力,将每个人的复杂印象大大简化成几个标签:小张是幽默热情但不靠谱,小刘是严肃努力但不聪明……。否则的话,你无法回忆起那么多人。

你不给自己贴标签,别人也会给你贴标签。

“标签”在每个人心中如同一个公告板,就那么大地方。你不主动宣传自己的,那人家就按他们的印象给你贴。当你主动给自己贴个自己认同的标签,就意味着在每个人的“公告板”里,占住了一块空间,由此改变了别人的印象和看法。

三:别着了他人评价的“道”

一个朋友说自己的上司总是说自己沟通能力差以至于不懂管理,这是他愤然离职的原因。他问我是否自己很不会沟通,要提升这个能力。经过沟通,我发现,其实他和前任上司的沟通很顺畅,和同事、下属的沟通也很顺畅,而他新来的上司反而跟各个相关部门处处掣肘。我给他的反馈就是,他着了他上司投射的“道”。

当别人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投射给你时,第一步先别因此而跟着上心,而是区分自己是否真如他所说。假如一个人说你拖延症,你先看看自己做事是否因为拖延而总是完不成,也许是他对自己拖延不满的投射呢?第二步,如果不是,那自然一笑了之,即便有些证明,也没必要跟着上心,不接招就好。

当人说:“你怎么那么爱抱怨啊!”你会如何应对?

“谁爱抱怨了?”你已经着了他的道,开始防御。之后你跟他的嘴仗就会没完没了。

“哎,本来就是他不对,我抱怨一下怎么了?”同样是着了道,开始防御。

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不接招,一般有三种:

1. “哦?我很好奇你为何有这样的看法,我就不这么看。”从评价角度上“不接招”。

2.“是啊,爱抱怨也没什么不好,其实每个人都会抱怨,倾诉完了轻松多了。”这是从认知上“不接招”。

3.“是啊,我也意识到了,我正找更好的倾诉方法。”这是从行为上“不接招”。

如果把自己放错了地方就一文不值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如果把自己放错了地方就一文不值

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你被放错了地方。

人一旦被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这里垃圾的意思,不是说你一钱不值,而是说你的境地压根就无关你的才能。你纵有用武之力,但无用武之地。是锅台上跑马,兜不了多大圈子。

五七干校中很多干部、很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他们的农耕水平还不如一个平常的老农。能研究原子弹的未必能煮得了茶叶蛋。北大的教授未必能将农场的猪养得白白胖胖。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在农村老家参加卸炉、劈菸、系菸、上炉,活干得笨拙和陌生,远不及一个村里的小儿,本家一个老兄就笑话我:哼,你还是大学生呢?虽然很无奈却是实情。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女研究生苏黎杰做了个油漆工,她的油漆技术的起点和小学没毕业也干这个活的人是一样的。干的活儿无关高学历。那个华中师大人类性学专业全国第三个性学硕士研究生彭露露,虽然,一般一般全国第三,因为没有用人之处,和小学没毕业的找不到工作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

身在教育,说说教育。现在的中小学学校里,尤其是农村,有一种错误倾向,当然或者是出于无奈,就是在安排教师任课上存在一种浪费人才的随意性。一个教师,本来他的专业是中文,偏偏让他教政治。有的老师本来专业是数学,偏偏让他教化学。等等。这样安排工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头来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没学这个专业,偏偏要教这个专业,教师教得就会吃力而且没有深度,以己昏昏,难使人昭昭。而孩子学的就往往是课本上的东西,知识没有得到拓展。要交给孩子一杯水,老师有一碗水、一桶水、一池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正如:
你是一只兔子,却在游泳队任职。
你是一只乌龟,却在长跑队工作。

这是让曹操的旱鸭子部队去打水战,是让大宋的步兵去和边疆的游牧部落对抗骑射,是让大学教授教育幼儿园的幼儿,是让高射大炮轰打蚊子,是让扶不起来的阿斗治理国家,是让久居皇宫的平民后的溥仪自己去做红烧鱼,是让鱼目做珍珠,是让大钞做手纸。
一场大水后,只有两个人得以幸存。他们在洪水到来前的最后一刻,爬上了最高的一棵树。甲逃难时带走了家里的干粮,乙带走了家里的金元宝。后来,乙饿死了,甲坚持到最后,捡起元宝返回地面。

在一定的处境下,窝头比元宝更金贵。

在这种情况下,你纵是一块大金子,就是自身再努力,也白费,你也逃脱不了成为垃圾的命运,难以逃脱注定出局的结局。

明朝冯梦龙《古今谭概》俗语云:龙居水浅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又有俗话云:落魄的凤凰不如鸡。事实就是如此。看现实生活中,多少干部在任时,有着雄才大略的英武,有着****倜傥的俊逸,调兵遣将,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旦退居二线,面容也萎缩,行动也迟缓,提着笼子架着鸟,马路之上靠边站。不是他没有才华了,而是没有施展的地方了。

人得其所,这是人生的关键。

刘备算得上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有用武之义,有用武之气,有用武之才,但无用武之地,正是诸葛亮的隆重对策,指出了以西川为用武之地的策略,正是切中要害,从此让刘备一步一步壮大起来。再退一步讲,如果刘备安于贩屦织席为业,张飞安于卖酒屠猪,关羽安于推车挑担,没有结义后的以天下为自己用武之地的抱负,也就没有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了。

现在很多地方热衷于会展经济,官方常用的话语就是文化塔台,经济唱戏,台,就是平台,就是媒介,就是用武之地。台,是形式。但没有这个形式,就不能达到唱戏的目的。

何谓明智?知人者明,自知者智。正如真理和谬误只是一步之遥一样,天才和垃圾也是一步之遥。每个人,在有了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后,下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 位置,找对了位置就是天才,找不对地方就只能如同垃圾。聂卫平下棋很厉害,但比长跑可能不如我们。刘翔跑得很快,下棋水平可能比我们差远了。姚明别看打篮球是好手,比赛写稿子,很可能跟我们差一大截。但他们三个人,都是世界冠军,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位置上付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说道这里,又想起唐代韩愈的《马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你纵是一匹千里马,但是你的处境是槽枥之间,而不是任你驰骋的疆场,你就只能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结局了。
找准位置,你就是一条龙。
找不准位置,你就是一条虫。
当然,要先成为千里马,然后去找你属于自己的位置。

以上《自己不思进取,就别怪别人帮不上忙》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如何提高自己自己的职场礼仪”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