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转行,就是一个现在做不到的梦想》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转行,是职业发展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因为受了所学专业的影响,毕业后从事了与之相关的职业,但是对专业本来就不喜欢,职业就更没兴趣了。还有些人是就业时学历不高,进入了一些相对低端的行业,等到自己的眼界开拓了,就希望有更大的发展了。

说起来,转行主要就是两种原因:对职业未来的担忧和对职业现状的不满。那么,转行是不是最好的实现路径呢?如何实现平稳转行呢?来看个案例吧。咨询前,我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贾琳,女,28岁,市场营销大专毕业,做过日用品销售、化妆品的销售代理,尝试过移动互联网、投资、培训,但是都感觉不适合自己。继续做销售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感觉职业遇到了瓶颈。有心思进行突破,又担心自己的年龄大了,折腾不起,要考虑结婚成家。何去何从?

我知道,转行时遇到的困境无外乎是这么几个:

对行业外的信息了解有限,没有确定的方向可以追寻;

可能有感兴趣的领域,但也就只是限于直觉上的兴趣,能不能成为工作还不好说;

转行有成本,现状不允许,面临着各种生存和平衡的压力。

贾琳是想找一个未来自己可以更有发展的行业,她有过探索吗?似乎做过一些尝试,这些尝试的结果又怎么样呢?她卡在了哪里?

在和贾琳的咨询中,我们发现,贾琳做过了很多的尝试,并且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点,比如喜欢沟通,喜欢助人,喜欢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她感受到销售瓶颈的原因,销售业绩的持续要求并不能让她感觉到成就感,反而因为业绩的要求会让她在紧迫感中慢慢丧失了自我。

但是那些尝试也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积极的反馈,贾琳的每一次尝试都在小心翼翼中被打击。我想,这也正是生活的考验,生活总会欺负那些目标不确定,付出不尽力的人。

我和贾琳说:你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是在一次次遭遇挫折,被别人“恐吓”之后,不再敢要自己想要的了,你担心那些选项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目标,于是你就更加迷茫了。

我继续讲,就像是你选准了山头,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是面对各条路径,经过探路之后你发现,每条路似乎都有风险,有些有虎,有些有悬崖峭壁,有些有大河拦路……于是你就害怕了,进而退缩到后面,以为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贾琳的频繁点头中,我确认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接下来,就简单多了。既然每条路都有风险,我们面对就好了,扫除障碍是后话,前提是你选对了目标,也就是说你选对了山头再上路。而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转行的大忌:兴趣、利益、别人的追求,都有可能成为诱惑;风险、困难、付出,都有可能成为障碍。

说说看,你当初为什么会对一些工作感兴趣的?看重了什么价值呢?在分析出了贾琳职业困惑的原因之后,我开始和她一切分析价值观了。“我想追求一种优雅的生活,”贾琳开始描述自己的理想生活,“理想中,我的经济收入和现在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我的事情更多是由心而发的,是可以给别人带来价值的,我不再是一厢情愿地说服别人。我还希望能以我擅长、我喜欢的的方式来工作。”

这样的理想和众人的似乎并无什么不同,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出的方向一样,不一样的细节需要和贾琳自己的经验地图结合在一起,才能看出具体的路径了。我就开始和贾琳一起分析所经历的种种尝试,从销售到销售管理,从培训到心理学,从投融资到参与创业。在咨询中,这样的体验就像是咨询师驾驶着飞机,带着来询者勘察地形,在来询者视力能及的范围内,升空高度不断拉高,再拉高。直到来询者忽然感觉到,这就是我喜欢的风景了,目标也就大致确定了。

这个过程也并不简单,很多时候也不仅仅是考验咨询师的职业经验和职场视野,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咨询师有带领能力,毕竟,体验是在来询者那里,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代替来询者的标准,或者社会的标准。而这种带领能力,就像是飞机驾驶技术,需要知道何时转向,何时升空,何时降落。既能帮助来询者看清目标,又能看到可能性,适度地看到更大的视野。这就是转行的探索,不仅是找兴趣,也是落实到可能概率。对于转行来说,探索,本就是新阶段的起点。

答案其实也早就在贾琳心里了:想做培训师。之前之所以犹豫,更多是因为,在初步了解之后发现,很多的培训师需要具备非常光鲜的教育背景或者职业背景,而自己似乎都不具备。于是就打起了退堂鼓,转向积累财富,积累经验,可是发现别的路径也不好走,甚至过程中充满痛苦,更加迷茫。找来找去,就变成了不停地打转转。

培训师就一定是她想做的吗?不尽然,如果有更好的选项的话。我想,这几乎是所有来询者的心声了。那么,如何确定职业目标?也很简单,价值确认+资源最近:先确认是否能实现现阶段的价值诉求,然后从资源所能达到的目标出发,两头凑出来的就是具体目标。这里有很重要的信念调适:没有一劳永逸的目标,因为每个人都是要成长的;也没有最适合的目标,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全范围的探索,而探索不等于信息收集,还有能力和努力之后的价值回馈。

于是,我就和贾琳一起分析了她的能力和资源,发现培训师确认是她目前最好的奋斗目标。她的很多才干和技能都具备了:学习能力、呈现能力、应变能力、换位思考。但还是卡在了职业背景上:并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职业经历也不够光鲜。很多时候,咨询推进到了技术层面,这就不是难题了: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很笃定、很确信地开始为一个目标努力了,风险和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思路和方法也自有其产生路径。

我们很快一起制定了两手策略:一方面从销售冠军的位置上主动退下来,尝试做销售管理,并针对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做内部学习和培训,这不仅是积累职业背景,也是在积累实战经验。另一方面,混迹于各种培训师圈子,从虚心求教,到术业专攻,到崭露头角,为自己争取业内认可,争取从业可能性。

贾琳真的安心下来了,她说:有了久违的踏实。我说:别忙,我们要制定一下未来3年的生活与工作平衡的计划。这是赠送的咨询?不是的。我知道,这个看上去顺利流畅的未来展望,最大的风险还在于贾琳的年龄性别特点对职业发展的影响:30岁左右的女性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关于生涯平衡问题,本就应该在这个咨询中提及。

咨询完成,我舒了一口气。我在想,转行,本不是一件难事,是什么禁锢了我们职业发展的可能呢?是既得利益?未知风险?转化成本?抑或,只是习惯势力?

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把转行真的当做一个梦想,就会勇敢得多;把转行当做一个现在做不到的梦想,就会坦然得多。

zc530.com推荐

列梦想清单前,先列一个“恐惧”清单


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有些想法会若隐若现,一边是笃定的心向往之,一边又似有重重障碍难以跨越。

时间久了,也就愈加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了,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到底能做什么。时间久了,就会盘踞在熟悉的领域,越来越无能,一面呼唤着理想,寻找着定位,一面又在捍卫无能中,变成了侏儒。

忙得没有意义

一个周三的上午,我坐在了咖啡馆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汽车,匆匆赶路的人们。

我在等一个来询者—徐玲—一家知名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医学专业硕士毕业,本来是硕博连读的,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不愿意做实验,不愿意写病历,不愿意分析数据,所有医生要做的事情似乎都不喜欢。

于是,本来的博士学位也不要了,直接硕士出关。开始还找了一个与医药相关的工作,在医药公司做研发,后来直接辞职。靠着自己英语不错,上学的时候考过托福,考过雅思,于是就转行做起了英语培训。

我猜测,这是一个自我探索的勇士,同时探索尚未定向,不能从纠结中解脱。比预约的时间晚了五分钟,徐玲满头大汗地坐在我面前:“抱歉,赵昂老师,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请我帮她解决问题,来晚了。”

我打量了下徐玲,穿着朴素,微胖,眉头似乎皱着,语速快,说话的时候,眼珠转动得也很快。“没关系,喝点水吧。”我招呼道。

她缓了缓说道:“我们做英语培训的,看上去很自由,可是忙起来能把人忙死,有时候好几个月没有休息时间,一直讲课。”徐玲已经开始讲自己的工作了,我忙接过去:“培训讲师确实是忙,也让很多人羡慕。那么,你目前的困惑是什么呢?”

“忙得没有意义,这或许就是来找您做咨询的主要原因吧。”徐玲讲起了她的职业困惑:讲师做了两年,已经没有太多新奇感了,重复、大量而有压力的重复是让徐玲不想再做老师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中,做老师有时候确实能改变人,那是应试培训之外的事情,也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当一个人感觉忙得没有意义的时候,就已经走到理想的大门前了。你是会徘徊之后走开?还是会叩响大门?

理想出现,杀手也出现

我很好奇徐玲的探索,问她:“你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吗?”

“我特别喜欢人文社科领域。”徐玲开始讲起了自己的兴趣。她讲自己喜欢哲学、喜欢历史、喜欢心理学、喜欢社会学,偏偏大学的专业选了一个理工类的医学。

她现在有很多对梦想的憧憬,然后用了几个特别特别想:“我特别特别想在国外做严谨的科学研究,特别特别想通过研究社会科学来提升自己认知社会的能力,特别特别想在自己能力提升之后,可以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有什么具体目标吗?”这样的描述显得有点笼统。“嗯。”徐玲有些犹豫。我看得出来,犹豫得要接近问题了。于是问:“在你的想法里,有自我实现,有助人,有智慧,是这样的吗?”我不管她的犹豫,继续推动她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你说得对,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不想只看目标,而忽略目标背后的价值。”我认同地点点头,徐玲继续慢慢地说,“其实,我就是想追求智慧。”

在徐玲看来,与智慧相比,其他的价值都会退后。她甚至给自己勾画了一个理想的场景:致力于某个社会问题的研究,和一群智慧的人有着思想上的碰撞,自己的研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

看上去似乎很清晰了,我知道,真正的问题也就要出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你会为它做些什么?”如果来询者还能顺利地讲出接下来的计划,咨询基本上就可以结束了,但往往这时候纠结和困难也要出现了:不可能,不确定,不容易,是理想的三个杀手。

果然,徐玲说:“赵昂老师,我这样的想法可以实现吗?我怎么觉得自己在做梦呢?我的专业不对口,想做研究还得继续读书,我又看不上国内的研究氛围,出国的话需要很大一笔费用,我现在30岁了,刚刚结婚,家庭也需要钱。而且,我之前的职业变换让我没什么积蓄。有没有一个能整合我所有需要的职业呢?能满足兴趣,又能不让我纠结的?”

理想的三个杀手出现了:

不可能:我怎么像是在做梦?

不确定: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不容易:实现起来太困难了!

不可能,要搞清楚对不可能的担心是什么。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来寻求一个确认。

不确定,很正常,只有分析了资源,再拉回到现实中,看清第一步,确定性就有了。

不容易,是一定要面对的。容易的想法不是理想,是计划。把不容易实现的理想变成计划,需要勇气和智慧。

恐惧清单

这三类问题总是很容易混在一起。内心有恐惧,所以告诉自己不可能,回来找退路: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一切,皆因恐惧而来。我要帮她逼出恐惧:“对这个理想,你的担心是什么?”

徐玲沉吟道:“我觉得这些理想不一定能够实现,太陌生了,我感觉这些梦想似乎不是自己的。如果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不管别人认为有多难,我都会去做,而一旦我自己有担心,我就不敢有任何行动。事实上,我有拖延的毛病。”

这是一种随时启动的安全保护,我们无法达成理想、不能有所行动、总是会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心有恐惧,却从未去直视它。对付恐惧的方法,就是先看清这种恐惧。恐惧清单,就是让你和恐惧有一个近身肉搏战。

我给徐玲一张白纸,让她写下所有的恐惧,越具体越好。然后我逐项问她:“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会怎么样?”一直问下去,直到她回答:“就只能这样了。”

对每项恐惧按照影响程度打分,然后把那些可以接受,可以避免,可以预防的项暂且打钩。然后从剩余的恐惧中,找出最先克服的三项。

徐玲因为停留在理想中太久了,以至于以为那永远只能是理想。一旦将理想和自己链接,内心的恐惧会先将其拒之门外。对付恐惧,先看清,就解决了一大半。然后,准备死磕。

谋生的撕扯

“可是,赵昂老师,这不仅是我的担心和恐惧,也确实是困难啊。读书需要钱,家里需要钱,父母那边也需要钱,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了。”徐玲指着白纸说。

我迅速地做着判断,来询者处于两类需求的撕扯之中:一方面是谋生,另一方面是自我实现。如果简单地说先实现哪一方面的需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既然被撕扯,对来询者来说,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我想,与其纠结理想,不如直接拉到地面上来:“看来,你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那么说说你的收入情况,还有你的支出情况,以及你自我实现需要的经济储备。”我顿了下,“不必列出具体数字,只列出项目就好。当然,这些也都会保密。”

这居然是徐玲没算过的账!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都是源于内心那个看不见的小鬼,一直在说话,可总也不见面。

一张白纸,分为两半,一边是收入,一边是支出。算下来,收入并不少,但好像支出都是看着收入做的,有多少花多少。支出项目里,都给了父母、兄弟姐妹,即便他们似乎并不缺钱。

“这些支出对你的价值是什么?”我的这个问题让徐玲沉默了很久。“我只是想让他们都过得好一些,但是他们似乎又不领情,一点都不体谅我,我这么辛苦地讲课,挣的钱给他们,如果有件事没满足他们,就会落下埋怨。”徐玲似乎很委屈。

“你充满了怨气,这又怪谁呢?你在做着讨好别人的事情,这种讨好是把自己的价值绑定在了别人身上,一旦从别人那里拿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有失落,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所以,你在谋生上的付出会让你更加失去自我,更加不独立,内心的挣扎就会更加剧烈。”徐玲显然被击中了,开始落泪,为着那个不值得的自己。

算算看,如果不为讨好,你的支出又会怎样?徐玲认真地浏览那份支出账单,慢慢地画掉一些项目。出乎意料地,她又添加了一项,那是和家人一起旅游。她说,那是她希望享受的时光。

算完理想账,徐玲慢慢抬起头说:“我明白了,对于理想,我其实既恐惧,又焦虑。找到自己的节奏,实现理想的过程会让自己充实而快乐。”

值得做的事情都不那么容易。我在白纸的空白处写下了一句话:你是愿意死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还是愿意死在遗憾于梦想没有实现的床上?

我告诉徐玲,如果再有质疑,你就问问自己。咨询做完,我独自一人在咖啡馆发呆。

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幅画面:每个来咨询的人都挑着一副担子,气喘吁吁地奔过来,向我求一件神器,可以举重若轻、健步如飞的神器。咨询结束,要么是放下了担子,要么是调整了平衡,要么是恢复了体力,要么是换了换路程,担子还是那副担子,挑夫还是那个挑夫,不分裂,不纠结,力量自然就产生了。

转弯看见

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期待往往被扼杀在萌芽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就会有三种念头:这不可能吧?一定会这样吗?会不会很难?我们止步于恐惧,而非能力资源的限制。干掉恐惧的方法简单易行:具体地写出来所有的恐惧,然后,像小学生考试一样,把会解的题目做对,不会的,先放弃。

赵昂老师新书《在人生拐角处》,一本让你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涯答案的书,如果你正在各种职场、生活、梦想的问题纠结中消耗能量,这本书就是专门为你写的!

点击“这里”直达购书地址!

一个职场过来人总结的5条转行感悟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我是一个在体制内工作了五年,还没有跳过槽的80后,技术男,理工男是我甩不掉的头衔。工作稳定,有妻有子,尽管收入不多但也不至于为生存担忧,典型的职业发展Career期。和很多人一样,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知道现在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我更高的需求,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经过漫长的纠结,思考和尝试之后,我仍然不能确定我的方向。在我感到最黑暗、最低沉、最烦躁的时候,我并没有放弃,经过古典老师的指导和几番咨询、梳理,我终于找到了我当前的职业目标——做一名职业规划咨询师。

此时的我,我恨不得马上辞职,因为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力而为的目标,并愿意投身其中。“为了梦想必须背水一战,不能留后路,要果断,要有激情…”这些词语迅速充满了我的情绪大脑。还好我理工男的头衔并非浪得虚名,理智告诉我要冷静,千万不能冲动裸跳。

经过资料收集和咨询后,我了解想要成为一名职业规划咨询师,并不是那么的简单的,看样子至少要五个月的准备了,但想到五个月后我就可以为了我的理想而工作了,还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可憧憬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开始莫名的恐慌,经常容易心跳加快,焦躁不安,静不下心来,却说不上来为什么。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大半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回到家中,抱着快5个月大的儿子哄他睡觉时,我突然明白了,我恐慌和担心的是我的家庭,我的妻子、孩子和家人。

由于孩子还小,吃喝拉撒睡对于我们全家来说还都处于磨合期,他们现在非常需要我时间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如果我选择辞职,且不说既换行业又换职业的高风险性,时间上,面对一个新的职业和工作环境,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去适应;经济上,咨询师初期的收入会比较低,而且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繁重的家务将会落到我家人的肩上,可以想象到他们疲惫不堪的身影。如果没有了我现在的稳定收入,家庭的收入将和支出基本持平,甚至会出现收入略低于支出的紧张状况,可想而知,经济上的压力也会让我们支撑不住。这样一来,本来处于职业期的我,为了奔向事业期,结果却退回到了工作期,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想到这一切,我恍然大悟,我当前的重点应该是保证经济收入的稳定,然后投入时间和家人一起渡过这个幸福的磨合期,再然后才是培养我的事业。于是想明白后我决定先做一名兼职的咨询师,这样就可以一箭三雕啦,只是我自己会更辛苦一点,事业转型之路也会更长一些,但这对我来说,却是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最佳选择。

回过头来想想我的心路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收获,与大家共勉:

1、职业发展的三阶段并不是单行道,当我们费劲力气想从职业期奔向事业期的时候,前方是馅饼还是陷阱需要甄别一下,因为容易一不留神又退回到工作期,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2、价值观有长远的和当前的之分,当我们从职业期往事业期转变的时候,往往容易被长远的价值观所诱惑,而忽略当前的价值观,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要以当前的价值观为基础和重点,然后去兼顾长远的价值观,而不是反过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职业发展才能做到健康而长远!

3、如果家人的健康和幸福也是我们追求事业的目的之一,那么以家人的付出作为追求事业的代价时,我们就要慎重考虑,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他们能承受住这份付出么?如果他们承受得住,他们愿意么?如果他们愿意承受,我们愿意让他们承受么?

4、如果召唤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既换职业又换行业,那不防试试双轨制——以兼职的方式实现软切换,降低我们的风险。同时一来可以考验下我们的能力是否可以与之匹配,二来可以考验下召唤我们的事业是否能给予我们想要的回馈。

5、事业或者梦想真的是需要养的,不仅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和金钱,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等待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一个优秀的猎物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猎头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猎头工作是挖别人墙角的人,这听起来好像做猎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从事猎头至今已有八年,徐先生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绝对是一件“补墙角”的事,毕竟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将更合适的素材,用在更适合的空间里,将这个世界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猎头亦是如此,一个优秀的猎头可以把自己的候选人变成更好的猎物。

一个优秀的猎物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猎头

你是谁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无论醒着或睡前经常问自己,我是谁?在多年,甚至高级管理人员采访过程中发现,猎头,所以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自己在职场,就在工作场所,“对自己的替补”,而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当“自己在板凳上”与“他人”的时候,他感到困惑,急于寻找另一个“板凳”,因为没有“板凳”没有“自我”。只有深深的知道“我是谁”,他们之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要坐在工作场所任意“板凳”。

你想成为谁?

在职场中,大部分人进入一个行业,坐上一个位置,都是偶然的。从开始第一份工作,那个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是家族原因,有的是专业使然,有的是正好出现了这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就这样一天天过完了一生。生活本身不需要太多刺激,只要平康安福极好。只是在这一生里,你是自己活了一生,还是为了别的人活了一生。这个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我想成为谁”。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条件是什么?

当这两个问题完成后问,我们必须开始想象的那样,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站在聚光灯下,很多人对他们的支持,自我的,他很亮的成功。然后,你需要问自己,希望这是我自己,“什么条件仍然缺乏。”这个问题有两种后才问题得到充分的思想,那可能是准确的答案出现。

需要做什么来完善缺少的东西?

在职场中,很多人想要前三分的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因为是时候到了这一点了,当他们非常自觉,充分意识到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时,这种划分的痛苦就属于勇敢者。此时,有些人选择在聚光灯下继续幻想,现实的梦想,有些人开始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奔跑,蜕变是在坚持之后。

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累了怎么办?

这四点是通过职业咨询和自我斗争来实现的,很多人在跑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失去了最初的激情而失败。 是时候给自己一个放慢脚步,安定下来的理由了,让你的灵魂专注于它想要的地方,当你精力充沛的时候,重新开始,从问自己”我是谁”开始下一章 .

猎头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职业,特别是当一个候选人发信息说:“你是高级猎头的斗士。我回答他说:“其实我只是一个隐身机器,别人的成就是我最好的。”其实,作为一名专业猎头顾问,不仅要懂得如何锁定猎物,如何顺利“出售”猎物,还要懂得如何“咨询”你的猎物,如何“捕食”可持续发展。

看懂一个故事、一个公式、一个法则,让你未来更有价值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看懂一个故事、一个公式、一个法则,让你未来更有价值》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最近朋友圈被一条信息刷屏了,一年前从宝洁空降京东的熊青云被调离了市场部,为什么说这个消息很震撼,先普及一些背景知识:

一句话说明熊青云很牛逼:

在20xx年加入京东前熊青云是宝洁全球职位最高的本土华人。>>>>

一句话说明为什么这个信息很火爆:

熊青云是“公认的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专家,在业内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是中国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中的标杆式人物。但是短短一年却发生了逆变,此次调整之后,熊青云在京东集团内部地位有所下降。

一件小事看出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行业的不同

熊青云在位一年最主要的是为京东换了Slogan——20xx年9月份,熊青云尝试将京东Slogan从此前的“多快好省”更改为“只为品质生活”。但现在大家打开网站,依旧是“多快好省”

对于更换的原因其实也挺好的,熊青云认为电商们应该从过去的这四个功能性特征上升为打造品牌类特征。但是现实条件不是特别好,比如刚结束的618大促,也没有对京东业绩提振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感觉这位美女主管如果爱刷朋友圈的话,可能在来京东前一个月会看过李叫兽写的关于X文案和Y文案区别的文章,那么应该不会改口号了。

该图片来自于李叫兽文章截图

所谓的X文案就是自嗨型,辞藻不错,看着爽。而Y文案就是从对方需求角度出发,直指对方的利益,关注对方想要什么。

作为京东、天猫这种互联网购物平台,即使不是节日都要创造一个出来的机构,必然是从流量、从速度、从实惠这种现实主义出发,所以现在把口号改过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公式:

从行业+企业+职位到圈子*能力*特色

过去人们的自我定位标准是行业+企业+职业,我们来看看熊青云的简历就知道了,

从这份华丽的简历可以明显感觉到熊青云的职场仕途如她的名字一样,平步青云。也符合我们过去对一个人自我定位的认知:都是采取的这种模式,选定某一个行业,认定某几个企业,从初级职位做起,一步一步慢慢达到个人巅峰。

但现在时代变了,由于互联网的搅局,一切来到了VUCA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未知、多元化、不可长期预知的状态,而个人定位也转变为了圈子*能力*特色 。

圈子:

圈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机构链接到的圈子,我称之为平台,再次回归到熊青云身上,她不是被京东挖走的第一个宝洁人,远在20xx年7月,原宝洁中国个人清洁用品事业部总监兼负责人程峻怡正式加盟京东商城,负责管理京东商城市场营销部门。之后调任POP开放平台部门。其实除了这一男一女,还有大量的中层宝洁高管曾被京东挖走。而除了京东,还有很多企业倾向于宝洁系的人。

为什么?这就是平台的力量。就叫“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好的平台有一套系统,他能把你的成就放大,同时为你的以后出走提供背书。

来吧,给个名单,看看那些曾经在宝洁呆过的大佬们,中外都有哦。

但是这种平台过去一般是固定的,就是说某个行业总有那么几个大鳄,众所周知,作为个人是拼了命的往里进,而且一二十年的大概发展路径是清晰的,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阶梯供你参考。但现在时代变了,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未知、多元化、不可长期预知的状态,曾经的核心部门等你努力奋斗进入时结果已经没有了,例如曾经的微博,曾经的行业也有朝阳变到了夕阳,甚至马上有可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提到圈子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因人链接到的圈子,我称之为人脉。过去的人脉圈,往往是同一行业缔造出来的,例如教师圈、hr圈、金融圈等,但现在你会发现现在的圈子每一个人并不仅仅只有单一身份,他们可能主业是教师、副业是咨询师,平时还投资有自己的公司,业余时间还写写书、玩玩旅游,曾经的玩笑话:不想当吉他手的操盘手不是一名好的咨询师,现在变成了事实。所以现在的个人就注定你要多去接受不同的圈子,现代的社会发展就是以这个人脉圈为基点的,比如朋友圈、比如社群运营、比如互联网发展都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个就如同阿凡达里提到的那个生命之树,表面上是一个个的个体,但是根系下确是错综盘杂,你不选择进入这个网络,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会枯竭而亡。

能力:

圈子有大小,那么如何才能进入一个好圈子,而不仅仅是一些自嗨圈,靠的就是能力了,不要以为你和某几个大佬聊过天,或者说她为你点过赞你俩就是好友了,你俩就是互为人脉了。真正的人脉都是符合能力兑换价值的。比如熊青云们之所以能从传统行业跳入互联网,也是基于高层能力的迁移作用。由于能力是如此重要,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所有事情都是基于能力,例如追求成功感和幸福感,其实说白了都是一种能力。后文会专门用一个法则来论述关于能力提升的秘密。

特色:

这个是与圈子互为对称的。圈子是系统的概念,是凸显你能往外延伸多大。而特色是个体的概念,是来突显你自己有多高。因为在各个圈子里,有着很多不同的人,而每一个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身份或能力,而这些其实都是高度同质化以及重叠化,那么如何突显你自己,就是要打造属于个人特色的一些东西,俗成贴标签,而这些都是在前两层做的不错了才能考虑的东西。

而特色也是有着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例如初级阶段可能多重身份、不同的斜杠就是一个标签。随着能力的增长的,可能有代表作品或者说代表项目就是你的特色。水平再高一点可能就是某一个行业的标杆人物,这就是特色的东西了。总之这和能力大小和个人积累有关。

一个法则

这个法则大家耳熟能详,叫做10000小时天才理论,说的是一个人只要能在某一个行业深耕细作10000小时,那么就能成为某一行的专家。其实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提升能力的方案,但是也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剖析。

1、这10000小时是分阶段的

入门只需要100小时

熟练只需要1000小时

精通只需要3000小时

专业大概需要10000小时

大部分人停滞在入门到精通的阶段

这个是秋叶大叔在一次讲座中提到的,我感觉很好,就把结论拿来直接用一下,其实具体的时间因人而异,但是至少有这么一个直观的概念。

从这个时间分类中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诠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a、入门的100小时可以用来检验你的兴趣。

我们有时候总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总是认为别人做的才是我喜欢的,不要紧,先利用业余时间也就是100小时去做做看,因为通过这100小时你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入门,至少能剥开艺术照,让你看到素颜照,以此检验你是不是真正喜欢这件事。

b、想生存下来其实只需要你持续投入1000小时,很多人都会在面对一件陌生事情时,或者从大学毕业开始做第一份工作时,遇到各种困难,有的人会因此退缩,所以会造成一年之内换很多岗位或者说一个人会有很多兴趣,但每一个都不专的情况,这个就是阀门。因为困难是暂时的,你只要想办法解决,持续投入,高度专注,那么经历过这段时间后,你就会熟练地掌握这个技能,比如半年到一年成为PPT高手,成为思维导图高手,成为读书达人、演讲达人、写作达人等,其实都是跨过了这个时间节点。

c、如果你能够持续深耕细作,那么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小有成就。3000小时一般是3~5年。

d、专家需要更长时间,不解释,受到环境、趋势、天灾人祸各种不可控因素影响太大,可遇而不可求。

2、每一阶段是重复练习和阶段性目标调整反复进行的

每一阶段都是这两个过程不断重复,一个是通过重复练习强化,一个是阶段性目标的调整。还是拿熊青云做个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个职位她都会呆三年左右,也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强化完全get到这个职位的能力,然后每隔三年做一次大的职位晋升,也就是目标调整,去迎接新的挑战,然后再在这个岗位持续、专注投入三年左右,然后获得下一次通关,如此往复。

3、做到一段程度,能力是可以进行互相迁移的

当你在一个行业或一个职位做的超过3000小时候,你的能力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而是还有着诸如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可迁移能力,这种能力会有助于你快速接触另一个行业,或者打开全新的一个局面,在你去尝试另一个技能时,可能只需要1000小时就能达到本行业3000小时的水平了。那些所谓的斜杠青年、多面手,你会发现很多方面都很牛逼,其实就是因为高阶能力的迁移性导致的,因为人达到一定level,会发现很多事情是相通的,而这也是熊青云能从传统行业跳槽到互联网行业的真正原因。就是高阶能力的可迁移性。

总结一下:

一个故事:宝洁高管跳槽折戟来引发时代变迁对个人定位的思考

一个公式:从过去的行业-企业-职位变到现在的圈子*能力*特色

一个法则:认清10000小时的核心点,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感,就是做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沟通。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感,就是做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

准备越充分,越有话可说

准备越充分,在沟通的时候就会越自信,沟通的效果就会越好。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向领导汇报工作时,说着说着就没话了;遇到让你心动的人,谈着谈着就没下文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结 交一些陌生人时,发现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只能尴尬地杵在那里。

这些窘况很多人都会遭遇,而且,这些思维“短路”的情况,免不了会对我们的工作或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面试时,你突然被面试 官问到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话题,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说不准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工作机会。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凡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与人交往也得遵循这个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别人聊天的话题呢?你看到这则新闻,书籍,听收音机,甚至在商场的地铁或听到别人的聊天内容,因为你可以保留的话题。如果你专注于当前事件或当代流行文化,了解多一点,请确保您有更多的在各种场合说。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你什么时候都要都懂,其实,每个话题都有存在很多企业方面,如果你在这其中一方面不够熟悉,感到不知所措,那就从一个自己可以了解得比较多的话题进行入手。

比如,你刚入职一家公司,午休时,几位女同事正聚在一起,闲聊某个明星的八卦,而你对这个明星却一点也不了解,自然也不清楚同事各自的立场。此时你该怎么办呢?

虽然你不知道那位明星的绯闻,但你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那就是,你可以巧妙地改变角度,拉自己熟悉的领域的对话,我们可以说:“事实上,当明星也相当方便,应该是这么多的人关注,同时也考虑到这一天自己的公众形象。有时,一点点绯闻是正常的,就像我们的休息,而不是偶尔枣仁批评它?“这不仅会说话得罪人,但也很快融入了新的圈子。

尤其是在参加各种社交或商务企业活动进行之前,你更有一些必要事先准备好你感兴趣的话题,也许你在交谈时不需要我们提到对于这些研究话题,但是在发展关键的时候,你就大可放心地用它们来救场了。

然而,也有一些人即使提前做好准备,也会遇到尴尬,其实你只是不够自信,怀疑自己的口才,如果你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情况可能会好得多。 例如,当你要说话的时候,你必须提前给自己一个提示,告诉自己:你很努力,你很棒,你可以做好。 可以说,无论你处于什么水平,做好充分的准备无疑是使谈话更加顺利的关键方法之一。 只要你有勇气坚持,就会有进步的空间。

当然,为了做到在任何场合都有话说,你也不能生硬地把你所知道的事都扯进谈话中。所以,在需要沉默的时候,你也要懂得适时“闭嘴”。另外,就算没人搭你的话,你也不要为此感到难堪,或许对方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话题,你自己不也经常会这样吗?所以要想在任何场所都有话说,办法很简单,直接加入他们的话题就是了。

现在转行做“自媒体”还有希望吗?


现在转行做自媒体的小伙伴是越来越多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可想有多牛。自媒体?你了解吗?为什么好多人转行做自媒体?还有希望吗?有没有希望转行自媒体,咱也不敢随便说说,先随着小编来了解看看“自媒体”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87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0%的受访青年称身边有做自媒体的人。45.6%的受访青年做过或正在做自媒体。52.8%的受访青年对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展职业有具体的目标或规划。从数据上可以看到,做自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自媒体早已不局限于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百家号、企鹅号、今日头条、快手、搜狐号、抖音等,做自媒体的人应该或多或少都有注册这些平台的账号。有专家表示,自媒体未来仍有很多发展空间,是一个朝阳产业。

但是即便是朝阳产业,要想做好自媒体不简单,想要有爆款文或爆款短视频,更是不简单。

做自媒体的人,不说身怀十八般武艺,至少也要有一两样技能。

首先,你要了解自媒体平台的运行机制,深入分析受众群体,剖析什么样的东西能获得高流量。

其次,要掌握写作技巧,操作短视频账号,还要学会剪辑、拍摄视频、修图等技能。

第三,做自媒体要学会跟热点,关注热点,保证文章的时效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做自媒体并不容易。

第四,软实力要跟上。做自媒体的人往往要求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视角独特,一些企业还对文章要求有高的浏览量,比如10万+的阅读量。

要想做好自媒体,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仅仅是有技能会跟热点是不够的。

在数以千万计的自媒体中,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也是一个难题和挑战。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坚持更新,恐怕是每个做自媒体人面临的最大困难。要保持用户的粘性,保持曝光度,就要定期更新。

新榜曾经统计过一组数据,自2012年公众号诞生至2018年,26%的账号已处于停更状态,6%的账号已注销。在剩下的活跃账号中,根据10月25日当天的数据显示,90%的原创文章阅读量不过万。

有时候,呕心沥血地写作,换来的不是名利双收的喜悦,有可能是长期的低阅读量带来的沮丧感和失望感。

此外,要保持长期高密度的输出,离不开专业知识的积累,只有专业的信息才能维持稳定的读者群体。

最后,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独特的风格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才能脱颖而出。

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其他行业,每一行每一个职业都不容易,都需要花费时间去专研、去深耕、去创造。只有付出精力和时间,才能有一定的成就。

入职不到一个月就想离职的人,心理在想什么呢?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近年来发现,很多新人入职一家公司入职不到一个月就想离职,问原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总体来讲新人想离职的原因无非就是工作不行、制度不行、人不行、钱给的不到位等等。作为职场新人,不管是什么原因,考虑离职的前提都不应该是这些问题。

入职不到一个月就想离职的人,心理在想什么呢?

入职不到一个月就想离职,这绝对是错误的,即便换一家公司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之前遇到几个同事离职原因都差不多:

一、对领导的工作风格和为人不满,无法相处。

二、工作枯燥乏味,重复。

三、工资太低,入职前沟通的和实际的不符。

四、和同事有矛盾,无法协调。

但是站在自我反省的角度考虑,对领导不满实际上是不喜欢这个人,也就是对人不对事;工作枯燥乏味不是工作不胜任可能是挑战大难度高;和同事有矛盾实际上是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等等。

我们在职场工作的时候,总是在不同的阶段冒出离职的想法,总是想离职,而想离职的原因又是千百种。

刚入职的时候,因为对陌生环境、陌生人而感到不适。一开始习惯的生活节奏,换个环境就要去适应另外一种生活节奏。比如说上下班,之前的单位离家近早上8点上班7点30分起床就行,走十多分钟就到了,现在的单位可能每天要6点起床,坐一趟公交车倒几班地铁;时间久了觉得没有意思就冒出了离职的想法。

入职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适应。之前的工作从兴趣上来讲是自己喜欢的,从工作量来看是自己能够承受的,换一家公司收到同事压迫,各种自己讨厌的工作内容到了自己手中,然后工作累计越来越多直到承受不住,想离职。

几个月后,发现公司的制度不行。以前在小公司借个钱还款找一个领导签字就行,现在在大公司发现需要签字的领导好像都不在一个世界一样,一两月见不到,去办公室抓不到人,最后工作没完成,自己又遭埋怨。想离职。

再过一段时间发现,觉得自己身边的人不行。有的人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有的人暗地使坏扰乱自己的工作。实在受不了这种办公室政治,不得不离职。

半年之后,环境适应了、人适应了、制度适应了工作能力上去了发现薪资又不适合了。一切都适应了,工作也得心应手了,觉得自己应该拿到更高的工资,不满足与现状,与领导沟通涨薪问题遭到拒绝又想到了离职。

任何原因都可能成为离职的理由。但其实想来这不就是一种逃避吗,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让自己选择离职,其他的在工作中我觉得都不是困难,能够解决的都只是问题了。而选择离职是最懦弱的表现。

而且离职成本也很大。到一家新公司要适应,要实习,之前坚持做到事情不一定还是你来做,学习的持续性断了,而且在上一家公司遇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到下一家公司还同样会遇到,即便没遇到还会看到别的问题。

造成候选人入职第一天就离职的原因多种多样,不管是从求职者还是HR的角度都应该找清楚问题的原因,然后在问题的源头上加以改正,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这样不但是对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有好处。

职业规划首先要把现在做好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职业规划首先要把现在做好

目前很多人,如果你让他们用两个字形容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那么这两个字十有八九会是迷茫。迷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所以搞不清现在应该做什么,担心现在做的事情都没有用。比如,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知道自己将来毕业出路在哪里。考研吧,又不喜欢搞研究,跨专业考研又不知换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又不知道能不能考得上;出国吧,又没钱,外语又学不好;找工作吧,觉得就业很困难,找什么工作都是那点工资,养不活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我到过很多中国的大学,学生们全都问我这样的问题。如果已经工作,也常常会问我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说现在的工作不喜欢,可是又不知道能做什么,到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的工作没有前途,没有出路,工资低,管理又不正规,提拔的机会又少。所以年轻白领们拼命换工作,可大多数时候发现,换的这份工作还不如以前的工作,所以又换。美国人平均一生才换四次工作,日本人只换不到两次工作,可是我认识的很多人,在毕业的头五年里就把四次工作都换完了。

其实,假如你问我,我的未来在哪?我也不大说得清。我的未来应该是,要不继续在分公司做,要不换个分公司继续做,要不调动到集团总公司工作,运气好的话过个几年能在职位上再提升一步。如果将来极其不顺利,也没准得换个工作,再找个同类型的公司去打工,或者自己创业也说不定。但是这都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尽管这么多不确定性,但是我一点都不迷茫。我始终坚信一点:如果你看不清未来,那么就做好现在!

我深信,我未来的每一步是否成功,都是基于现在的这一步走得是否成功的。我只有把目前的业绩干好,把目前的团队带好,我才有可能有更好的下一步。如果业绩非常好,团队非常好,那么我将来如果调一个分公司,会比现在要好;如果调动到集团,会是更好的岗位;就算要换一份工作,我也有筹码去跟新东家要价;如果要创业,我作为专业人士,麾下也更容易聚起一彪人马。所以,只要我干好现在的工作,我不发愁未来,尽管并不确切地知道未来是什么,但它一定会比现在更好。而如果相反,我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而感到迷茫和倦怠,那么我工作没有热情,人生没有目标,带给周围的同事也是一种半死不活的感觉,谁都不愿跟我相处,最终业绩一团糟,团队带不好,那我会有未来吗?什么未来都没有,甚至会一不小心输了现在。

我认识一个北京人,他是搞动物学的,但是他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方向:蟑螂。很少有人研究这种令人恶心的生物,所以他的工作一直不受人理解,甚至家人都嫌弃他。但是他就是对蟑螂特别着迷,天天与蟑螂为伴。他的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都非常低迷,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出版了不少书但都没有销路,无人问津,可他从来不气馁也不后悔,他喜欢研究蟑螂,喜欢研究这种生命力顽强而又给人类造成巨大困扰的生物。直到十几年前,北京突然开始闹蟑螂,严重的程度简直令家家谈蟑螂色变。然后突然有人发现了这么一个蟑螂专家,他出版过很多著作,讲蟑螂的习性,蟑螂的特点,如何防治和杀灭蟑螂等等。于是他突然红了,上电视,录广播,受采访,写专著,开公司,到处有人请,所有人突然开始尊重这样一位本来人人避而远之的蟑螂学家。他职业生涯的前十几年无人问津,孤独清苦;后十几年大发其财,红透京城。现在,他统领着上百人的研究团队,主导着几十亿元规模的生物化学公司,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受着无数人的尊敬。当初他知道蟑螂会肆虐京城吗?当初他知道他将来所有的辛苦都会得到回报吗?真的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他当初没有坚定地做好他的研究,而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放弃了他的爱好,那么,他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假如你看不清未来,那就做好现在吧!现在的事情做好了,机会自然就来了。

如果你觉得迷茫,现在就不努力,那么你终将一事无成。如果你觉得迷茫,但是坚定地做好现在的事情,那么你终将变得不再迷茫。

送给大家这句话:看不清未来,就做好现在。

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如何判断一个公司


面试过了,固然表示在某些方面市场对个人素质的肯定,但也不必抱着“感恩戴德”的心理,用人单位满意是前提,公司适合个人才算圆满。所以短短一刻钟的面试,不仅考研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识人水平,同时也需要求职者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判断面试单位是否“合格”。

1、市场

看一家公司的好坏,首先要了解其市场大环境和公司目前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如果公司市场做的不错,一般还是有前景的,不足的地方只要弥补一下即可。如果市场做的不好,其他再好也无用,此时管理、规范统统于事无补。薪酬高也是暂时的,不能长久。

2、福利

从工资去评论一个公司是最大的误区,毕竟现在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非国营企业。看本质:这家公司的骨干拿的多不多,公司效益好的时候是否普遍拿 的多,是否工作努力负责的人拿得多,是否能力上升了拿的多,是否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并且切实执行,是否核心骨干对于收入牢骚较少,是否有连续晋升的普通员工,年终的重奖是否有、给了公认工作出色的人了吗?如果这些答案大致是肯定,说明这个公司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办事。

(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如何判断一个公司)

3、固定工资

工资是否合同中就规定清楚(或试用合同中就规定)?工资是否从来都按时发放?工资是否按规定明明白白发放而不这样那样的莫名扣款(当然违规扣款除外)?如果这样,这个公司基本是可信的。

4、社保

是否明明白白有说法(尤其在试用期)?在公司正式就职的员工,是否都有社保?社保刚开始可能少,工作1年以上是否社保基数是否会上升?如果这样,基本上这个公司大的原则上是规范的。

5、加班

大家都不喜欢加班,但不得不加班。加班主要看是否个人没有完成任务而要加班,是否公司要求加班但加班是否计入业绩考核?工作比较出色的人加班是 否多(一般出色的人加班少)?寄希望于加班了马上要拿加班工资,这不现实。加班短期有收入不现实,长期一般都有回报。其实加班对公司、个人都是个态度问 题,如果在公司加班能够与个人的成长和晋升是挂钩的,则是基本可取的。

6、公司的发展

看看公司是否在成长?业务、市场在扩展吗?产品在扩展吗?员工人数在增长吗?客户的基础在加厚吗?客户在丢失吗?如果大致是肯定的,则这个公司具备成长性,在此工作辛苦是必然的,但回报是可以期待的。

7、看看公司的员工

老员工多吗?呆上2、3年以上的员工多吗?老员工是骨干核心吗?他们的水平大多数高吗?骨干核心老员工的收入高吗?他们工作状态积极吗?是否有 迅速上升的新员工(1年内的)?如果基本是肯定,则这个公司的价值观是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基本长期坚持这个合理的价值取向原则的。这点是很能从侧面 反映一个公司的整体基本情况的,什么都可以假,这点假不了,什么都可以包装,这点包装不了,是在其他情况无法判定的时候,可以作为重要的评价公司的一个依 据。新到一个公司,可以从这点先着手分析评估。

8、看会议是否简洁高效

开会最能看出一个企业的管理作风和办事效率,那种整天会议不断,却流于清谈,只能说明公司没有时间观念和紧迫感,在无所事事中会被竞争对手的战车碾得粉碎。

9、看工作氛围是否融洽

员工之间相互协作,团结一心,积极向上,这样的公司是一个蓬勃上进的公司,要力争使自己融入进去。相反办公室里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或员工人人自危,暮气沉沉,这样的公司呆不得,也呆不久,走为上策。

10、看组织纪律是否有序

是否纪律大于总裁,法治大于人治,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纪律松弛,违纪不纠,特权人物大量存在,这样的公司就不会播撒公平的阳光。

一个跳槽狂的曲折经历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一个跳槽狂的曲折经历》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一个跳槽狂的曲折经历

  跳槽一词对于职场的您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有的人跳了多次还在原来的地平线徘徊,有的人是越跳越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且看下面的文章给您一一道来。

最近接待了很多遇到了跳槽困惑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年资长短不等,但有着同一个特征:在职场中有过数次跳槽经历。在征得李丽(化名)的同意后,我们以她的真实案例为原型,通过采访和艺术加工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她5年来的职场心酸,希望给广大职场朋友以启示。

都说阳春三月正是跳槽的大好时机,我这个早已被朋友们封为跳槽女王的家伙自然也按捺不住习惯性跳槽的不安分因子,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大 人才 超市。如今回想我毕业5年来的职场经历,真可谓一部血泪史,叫人警醒,发人深思。

2004年的夏天,学了4年 外贸 英语 的我终于可以离开那所毫不起眼的三流学校,开启崭新的人生。但我认为,正是第一次就业的仓促经历,决定了我以后对待工作以及跳槽的态度。

首份工作的选择便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开始。因为我的专业课成绩一般,在找实习单位时只能进当地一家很小的贸易公司。眼看着班上的同学也都纷纷签了约,学校一再催我们离校,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去实习单位去做了 外贸 跟单。这家公司加上老板一共4个人,一个项目做完后通常会有半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那段时间我吃了上顿没下顿。幸好男朋友经常接济我,时常帮我买吃的,同时也不忘催着我赶紧找新工作。于是,白天在公司没事上网投 简历 ,下午就找借口溜出去 面试 。三个月后,我终于成功跳槽,进了一家日资公司的战略发展部做助理。

到了外资公司才知道规矩多得离谱。那个日本老板经常会因为下班没有关电脑或复印机而大发雷霆,打印要求用灰色快速,纸得用双面,领笔得拿着空笔芯去换新的,在晴天阳光充足时不能开灯,至于周末加班更是家常小菜。那时过去的原因就是觉得员工都很有激情,团队精神不错。可是我太背时,入司一个月后,老板觉得我们的工作太闲,结果将整个部门人员都裁员了。我压根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再度陷入失业中。转眼到年底, 招聘 市场机会少,最后好不容易找了家台资展览公司当销售。

干了没多久,家人觉得我干销售有些不靠谱,纷纷劝我去考公务员。半年没有摸过书本,我对这次考试并不乐观。为了家人不再担心我的工作,我只得辞职开始备考。随即,国考笔试失败,地方考止步 面试 ,一晃五个月过去了,当初一起毕业的同学很多都已经转了正,薪水也见涨,而我一年内跳槽3次,中间还有近半年的职业空白期,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成了我后来 求职 的绊脚石。

很多大公司因为我的频繁跳槽和职业空白期而婉拒了我。于是,在稀里糊涂中我不断地重复着 求职 辞职再 求职 的过程。在接下来的4年职业生涯中,我先后进入过广告、服装、培训、厨具、期货、化妆、眼镜、物流、保险、企业管理、房产中介等跨度很大的行业,而从事过的职位也不尽相同,有 外贸 跟单、销售、前台、行政、培训专员、 招聘 专员、部门助理,大都是一些可替代性很强的职位。5年来我一共跳槽达21次之多,有私企、国企和外企,时间短的只有6天,待得最长的一家是8个月。

每次跳槽,我学到的除了一些浅显的工作经历外,很少能够提炼出高价值的工作经验;朋友认识了很多,但深交的却没有几个;工作换了一沓,薪金原地踏步,有时甚至越跳越低;每次辞职后都会免不了心情郁闷,自己越来越害怕求职,甚至想永远逃开职场,不想面对新环境。

男朋友看到我现在的处境后,强烈建议我去专业的职业咨询机构做个职业咨询,他说我就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和职业定位,所以该找什么工作,自己喜欢做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的,我都一无所知。5年来通过盲目试错21次仍旧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的困扰。

前不久我找到了向阳生涯的 职业规划 师,他们帮我梳理了过往的工作经历,并挖掘我的优势,分析劣势,认清当前的不足,帮我找回了自信,同时对我的多次频繁跳槽进行了分析。洪向阳老师告诉我,我的经历正是当前大多数跳蚤族的通病,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其实跳槽只是我们接近个人职业目标的方法之一。如果能在跳槽前做好职业定位,充分考虑自己的内在职业取向和独特的商业价值,了解新公司的企业实力、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准备再去应聘,这样获得的新工作就自然会变得稳定许多。

在目前的职场跳槽者中,有6成以上属于像我一样的盲目跳槽者。我在没有做好 职业规划 的情况下就匆忙跳槽,结果必然是每次职场能量的积蓄在起跳之后的快速归零。这5年来的跳槽经历就如同一部职场血泪史,让我触目惊心。如果毕业时的求职我能有个清晰的职业定位,如果考公务员失败后能做个系统梳理和规划,如果我能早一点想到寻求职场专家的帮助,那我还需要品尝今天的求职苦果吗?最后我想说:

职场之道,先定位,再规划,科学理性谋发展;曲折求职,泪涟涟,心慌慌,切莫学做跳槽狂!(完)

欢迎继续关注职业规划频道

HR的另一个未来


压力下的城市白领们处于各种职场焦虑之中,什么是好职业?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才能更好发展?HR们目睹了职场中上演的一场场悲剧、喜剧、 正剧,同时自己也在扮演着剧中角色,他们是最了解人力资源的人,也是最容易转型为最了解职场的人。职业规划师,这样一个新兴职业,悄然走入视野,成为HR 职业发展的另一个未来。

在大城市,人才市场的流通越来越灵活,职场上也有很多的机会供人们选择,跳槽已成为家常便饭,猎头为企业四处挖人。一方面,HR们满腹“招人才难、留人才 难”的苦衷,另一方面,职场人在享受着职业发展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职业定位的迷茫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无奈,承担着入错行和跟错人的风险,面临着如何 在精英频出的企业脱颖而出的窘境,即便是事业有成的人也在打算着怎么开始一个符合愿景的事业。职业规划师就应运而生了。

1、HR转型职业规划师最容易

职业规划是与自由的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所以最早也是产生和发展于西方,进入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随之而来的,职业规划师成为走入人们视野的新兴职业,甚至有媒体预测说,职业规划师将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然 而我们发现,在各招聘网站上搜“职业规划师”,与其他职位相比,数量甚少,而仔细看看仅有几页的招聘信息,也不过是打着“职业规划师”的幌子在招聘教育机 构的“课程顾问”、“推广讲师”,“前台接待”,或者是保险机构、直销机构的“创业者”。这些职位与真正的“职业规划师”相去甚远,不过是借了“规划”之 名,便于招聘罢了。

目前,真正的职业规划师只存在于这 样为数不多的几家专业机构,他们经常被聘请进入企业和高校开展培训和咨询。其实,这个职位要求是蛮高的,这是一个集人力资源、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于一 身,并需要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新兴职业。正因为要求高,需求大,所以这一职业出现了巨大的缺口。在许多西方国家,政府会提供职业规划的公益支持,从小学就有 了职业教育,在中国,大学出现了职业规划课,一些地区的中学分科也开始参考职业发展因素,大型企业的员工援助计划开始引进职业规划的辅导,可见,职业规划 必将成为全民需求。

对于HR来说,经历了太多的招聘、培训、办理离职等工作,深谙职场人才晋升发展之道,同时也更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大量人力资源案例的积累也为职业规划师的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R们是最容易向职业规划师转型的一群人。

2、职业规划师到底是做什么的?

专 业的职业规划师一般在做两种工作:一种是职业规划的咨询,一种是职业规划的培训。前者是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咨询,后者是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课程规模可大可 小,都是以解决客户的的职业问题为目标。这两种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咨询更有针对性,更直接、更快捷,来访者可以和咨询师有深度的沟通;而培训中可以收获更多 的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工具,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规划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收获到更多的智慧和人脉。对于职业规划师来说,这两种工作一般都要做,不过根据自 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特点,会有所侧重。

最近几年,各高校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就业率,会引进职业规划的培训与咨询,就业指导中心会开设 全校性职业规划课程,并定期举办各种职业规划的讲座,这也是各大名企链接名校,进行企业宣讲,笼络人才的绝佳机会。兼具职业规划师身份的HR一方面会影响 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个人职业成长体制,一方面会在招聘环节找到更符合职位要求的匹配员工。同时,在企业内部,职业规划的理念也会帮助HR们更好处理员工关 系,有利于人力资源与各部门之间的融洽。

3、HR转做职业规划师的入门修炼

作为一类新兴职业,职业规划师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认证体系。一些有影响力的认证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于职业规划理论、咨询技术及从业道德的集中培训。国内最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开设的的生涯导师班(CMT)是业内近期出现的水平较高的一类培训,不仅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工具方法和实用技术,还着力于职业生涯规划从业者的自我整合与调整,从“生涯”角度更高层次地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从HR到职业规划师,拿到相关认证是一个身份的标志,除此之外,应该着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修炼:

1、 丰富的职场经验。

不管是咨询的来访者,还是培训中的学员,都是带着自己的职业发展困惑来的,不可避免地涉及职场信息,很难想象一个工作两三年的人能够很好地应对。HR是企业中最懂职场的人,关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积累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2、 相关的理论知识积累。

主要包括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的理论与工具,以及一些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与工具。HR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比较快捷地切入这一行业。

3、 要具有一定的咨询技巧和案例积累。

不管是把自己的重点放在职业规划咨询还是职业规划的培训上,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咨询案例的积累,在这之前也要学习相关的咨询技巧,这些技巧需要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和教练技术。这方面是HR们转型时需要经过一定的系统训练去补齐的部分。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专家是职业规划师很好的一个入口,HR们既懂人力资源,又懂职场,还经常接触各类的培训,经过职业规划师培训和全面整合,就可以为自己实现另一种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职业规划师不是一毕业就可以做的职业,有了工作经验之后,还要以新人的身份经历一段再学习和重新整合的时间,很有点像美国的法律从业者。下面这幅图以生涯导师为例,说明这一职业的发展路径。

职业规划师是一个助人的职业、智慧的职业,更是一个良心职业、责任重大的职业。随着行业的发展,必将对从业者有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有愿景、有热情的有识之士在加入这一行业,HR、行业专家、心理咨询师,都在以自己的职业优势演绎着职业规划师的精彩未来。

以上《转行,就是一个现在做不到的梦想》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如何做一个懂礼仪的职场人”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