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异地实习的悲催事迹》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前言:异地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近期,有关实习成本的调查显示,有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在异地实习的经历。当就读大学的所在城市没有合适实习机会的时候,大学生情愿跨城市、跨省进行实习。相比那些在本地实习的同学来说,异地实习的学生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讲述人:Pockey

大学毕业了,大家要离开这个学习、生活了4年的地方,心中不免泛起阵阵酸楚。但是和我们近半年来去公司实习、找工作的艰辛比起来,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了。在即将离开的那几天的寝室卧谈会里,大家不免会八卦到一些自己的和其他同学去异地实习时遇到的悲催事件。说几段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备个案,好让大家以后找实习的时候不会太悲催。

在即将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四年级,我参加了N次校招,总结了N次失败的求职经历,终于得到了国内的某知名通讯企业的实习机会。虽然平时工作忙了点,事儿多了点,但是对于我这种生活在异地、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单身汉来说还是很充实的。一眨眼快要毕业了,我的实习生涯也即将结束。根据我的项目主管和HR的评价,我是能够顺利转正的,HR也找我谈了让我好好协助部门搞定近期的几个项目,那么转正、加薪不在话下。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我工作安稳了,学习却拉下了很多。因为实习工作忙,我在大四时的很多课程都拉下了不少,特别是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现如今考前2周的复习赛过全学期的努力——公司有事儿不能让我请假,而考前复习我也不能马虎,所以我是焦头烂额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面前:是要工作、转正、加薪,还是要学业有成、光荣毕业。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动物,在学校和公司两地来回跑、两头忙,就怕自己到头来两边不得好。这种令人捉襟见肘、无比痛苦的日子一直到了考试才结束,才让我喘了口气。

本想着能够专心去工作了,结果学校里各个乱七八糟的事儿又缠绕在自己身上:学生会的工作交接、优秀毕业生的宣讲……乱七八糟的事儿一大堆,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还好我平时和项目主管和组长的关系很好,他们也都理解我。在大事儿不出、小事儿担待的份上,我终于颤颤抖抖地走过了毕业后转正的这道关口。现在想想真的是很不容易,工作学业两难全啊!

再说说发生在我周围同学身上的那些关于异地实习的悲催事儿吧。

同学A有亲戚在某个城市做个小官,答应给他找一份当公务员的工作。他屁颠儿屁颠儿地去了,结果一看,原来是在居委会给一群阿姨大婶打下手,每天和她们聊天、嗑瓜子、看报纸,到了晚上还要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替某自动售卖机备货。不过,人家好歹未来也是一名公务员,有道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同学B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在一场招聘会上找工作不成,被某个小中介骗去了几百元的介绍费。他不敢和家里人说,只能先找同学、朋友凑了几百块钱,才得以有钱买了张火车票回到学校。

同学C找了个在外地的实习。当初学校让我们回去答辩时,公司不放他走,结果这个同学在半年里只能两地奔波,就差没去搞一张坐火车用的月票了。据说,卖票的人都认识他了,上午买了、下午改签,这日子真的让他连死的心都有了。

同学D孤身一人去了上海,在当地没亲戚也没朋友。实习工作是找到了,结果房子难找啊!能方便他出行的地区的房租都很贵,让他一个实习生怎么生存呢;便宜的就属群租房了,但地铁沿线的群租房里都是很多人挤在一起住的,让他感到实在是不习惯啊!(完)

zc530.com扩展阅读

60、70、80、90后,四代职场人的悲催


60后、70后、80后和90后,四代人有各自的时代故事。上一代总会认为下一代在坍塌,新一代总不认同老一代的观点,其实,每代人都有不同的问题。眼下在职场上,四代人“四世同堂”,各自处在不同的人生状态中,面对着不同的障碍和问题。为你解析四代人在职场上的生存状态,解开每一代人的职业发展心结。

90后:萌的一代
悲催标签:求职迷茫、不知所措
这一年,“90后”大踏步进入社会,职场“首秀”拉开帷幕。个性张扬,追求自由,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屈从已有的规矩等等,都是新一代职场人的特点。面对职业发展的问题,懵懂的他们逃不过迷茫和不知所措的阴霾。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的行业和岗位花样百出,哪一处是我的归宿?不需要权重位高,也不向往大富大贵,更不想因为工作失去生活,最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生活和工作平衡,可这样的工作上哪里去找呢?要不索然无味,要不天天加班,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评析:
刚刚走出校园的90后个性非常鲜明,职业价值观与前辈们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性价比”,关注自身,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不过,CCDM职业规划师王红琳认为,最终的职业定位依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职业取向和现实机会这三方面来确定。只有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才不会轻易被外界环境的变动干扰,不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减少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浪费。“毕业之后,时间会变得尤其宝贵,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没有更多的两三年等你去慢慢适应或‘试错’,少走弯路,请及早定位!”王红琳建议。

80后:动荡的一代
悲催标签:发展不稳、何去何从
L生于85前,算起来在职场上打拼六七年了。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也没有到稳固的阶段,眼下,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就摆在眼前,让他倍感压力。想跳槽吧,哪家公司会想要一个处于婚育年龄的大龄女青年呢?难!若还是留在原公司,上司又怎么会让一个即将成为妈妈的人当主管呢?

D毕业三年多快满四年了,要说职业探索期也应该过了,可到现在还是这家公司打打工,隔一段又换另一家。这样的状态让家里人很操心,老爸老妈都催他回老家,毕竟家里什么都方便,不想让他外面风雨飘摇。可老家那么小的城市,发展自然不能和大城市比,回老家是不甘心的。可是,这种风雨飘摇,跳来跳去的工作,D也常常缺乏安全感,如何才能稳定下来,是走,还是留?

评析:
80后已集体走在“奔三”的路上,不少人已经历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职场历练,个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问题大多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眼下,如何使得职业生涯发展进入稳定上升阶段就成了首要问题。制定科学、可行性较高的职业发展通道方案是关键。对于处在事业上升期的80后来说,眼下职业发展的需求比较强烈,这就需要再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且总结和梳理过往的职业经历,对得失进行详细的分析,围绕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对缺失和不足的部分,做好“修补”计划,进一步明确接下来的发展通道,并快速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

对于80后来说,如果是尚未完成职业探索、尚未确立清晰的职业定位,这将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所谓“激流勇进,不进则退”,来势汹汹的新人会带来更大的竞争,找不清自己的位子,要站稳会越来越难。如果长期以来自己难以解决职业定位和规划的问题,不妨抓紧请教专业的职业规划机构,切莫再蹉跎时间。

70后:焦虑的一代
悲催标签:压力焦虑、发展瓶颈
Linda已经处在“35岁职场生死线”上了。都说30不惑,可35都过了,还是疑惑、焦虑,感觉到处是危机,该怎么办呢?

Linda在一家外企做HR好多年了,每天就管着手下几个小年轻,至从七八年前那次升职后,升职这件事就和她绝缘了。同学会上,听说有的人做了经理,还有的做了总监,自己这个“主管”说出来感觉像被人掐住了脖子。

对于在外企工作的人来说,过了35岁如果还处于“停滞”状态,接下来很可能就要面临“被走人”的局面了。这可如何是好呢?跳槽的话,又好像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机会。家里女儿的学费、房屋按揭、生活费等等都要用钱,除非万无一失,否则轻易还真不敢挪窝,想想就很悲观,“一把年纪”的人去哪里谋发展呢?

评析:
几乎绝大多数的招聘岗位标注的应聘年龄上限都是35岁。“35岁”就像根刺一样,对于“奔四”的70后来说,有一些人正慌张地看着这个界限的逼近,而跨过去的人也奄奄一息,不知道还能挣扎多久。
此时正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年龄的增加,遇到各种问题也属正常。要应对好,一方面,要理性地评估自身职业发展现状,对原有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进行合理的修正。这不仅是帮助你理顺眼前的工作,同时也有助于你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外围资源,如当前的发展平台出现变故,也可为自己留一条退路,甚至很可能还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二次发展”。

70后职场人,对于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影响家庭和谐的因素,一定要倍加重视;处理不好,很可能带来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动荡。及时做好职业生涯“二次规划”,非常必要。

60后:中年危机的一代
悲催标签:生存窒息、生涯高原期
李编辑已经在报社工作快20年了,副主编的位子坐了很长时间。这样带“副”字的位子,没什么实权,事情倒不少,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回到家还得写稿子,周末也可能搭进去。

左盼右等,这次算等着一次升职的机会。然而,要想去掉一个“副”字,谈何容易。虽说观察期是一年,给你个头衔让你做事,钱和权却都没相应跟着“观察”,很多事务处理起来并不那么顺手,下面的人不服你,甚至还要受气。李编辑的精力和体力开始越来越吃不消这样的消耗,外人不知道的,总夸他上升快,总编的位子也就要到手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就在最后的关头,报社面临改制,上头的精神是暂时不再提拔干部,他的升职落空了。
这下,李编辑备受打击,这次的机会没了,以后怕也不会再有了。年轻的后辈个个都虎视眈眈,还争个啥呢?没了总编的位子,脸面都没了。辞职,那生活怎么办?继续留在报社当老黄牛,心里憋屈;创业,可行么?

评析:
中年危机是所有职场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这种时候,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说,往往也伴随着职业生涯高原期,即工作任务中出现新内容、挑战性内容的机率极小,从发展阶段上来说,职业变动相对缺失,而且职业发展也到了一个峰点,工作内容、压力、挑战等相对静止甚至终止,职业生涯就进入“停滞”阶段。不少人在这阶段会有“窒息”的感觉,每天似乎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希望而言,仿佛在混吃等退休。

越往高处走,位子越是有限,要想有大的上升越是困难。职业规划师认为,不如沉下心好好梳理过往累积的资源,对自己的职业经历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如果资源充足,也可考虑自己创业。这一切的规划也应尽早进行,不要等到火烧眉毛了才着急,也许就真的来不及了。

四代人,四种状态,都面临着职业生涯发展的种种困惑。职业生涯发展之路很漫长,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用赘言,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定或调整你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来应对变化。向阳生涯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才会顺利绕开职业生涯中的发展障碍,最终赢得职业生涯的完满。

天天催,年年催,为什么爸妈老催我结婚?


最近我们的后台受到了一位网友这样的吐槽:

最近天天被爸妈唠叨让我去相亲,我说不想去结果被骂了一顿,最后以吵架收尾。我原来觉得相亲是件比较靠谱的姻缘桥梁,就算双方看不对眼,但于彼于此都没什么损失,可问题在于母亲大人。她对于她朋友介绍给我的那些相亲对象的基本情况一问三不知也就算了,我忍;几乎每周一次的相亲安排,我也忍;被迫去见极品男,我还是忍了。可她偏偏不该把我的手机号像是街边派发的免费礼品一样随意给了别人,而且还总是先斩后奏,这样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到底是她在相亲?还是我在相亲?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母亲大人是个比我还挑剔讲究的人,在对他人基本情况一问三不知的情况下居然还能说出“给你找的这些已经算是不错了,不要不知好歹!”这种话,说实在的,我能采取的措施就只有无言的抗议了。我还能怎么办?

被催婚已成常态,仅3成网友未被催婚

事实上,可能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刚工作没多久就被催婚了。我们曾经做过关于“你几岁开始被催婚”的调查,调查显示:有30%的网友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被催婚了,仅30%的网友从未被催婚过,大部分网友首次被催婚的年龄都在25岁左右。可以说“被催婚”已经成了大多数人都要背负的压力之一了。

那么为什么父母会有催婚情绪?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女生家庭中出现得比较多。这和现在的社会压力大养儿成本高不无关系。首先社会生存压力大,很多传统观念认为,女生应该趁着年轻早点找个条件好的男生成婚,另一方面,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以后小孩谁来带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条件请保姆请月嫂代管小孩的。很多的父母都希望乘着自己还有余力,帮助下一代抚养后代。但是读书的时候父母老说:“好好读书,不要早恋”但自从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父母最多的话从以往的“好好读书,不要早恋”变成了“早点找个对象,早点结婚,早点让我抱孙子”。态度上180度的转变是很难让人一下子接受的。难免或多或少的造成逆反甚至对抗心理。父母那边是想趁着自己还没完全老去,再发挥一下余热。而子女一边是想趁着年轻没有家庭负担,做更多自己想去做想去尝试的事,两者的理念不同,难免会产生摩擦。

择偶观念不同,筛选分歧难统一

一些经常被叫去相亲的“老大难”网友可能对这样的对话并不陌生:

“小伙子见过了?人怎么样啊?”

“老爸你是不是审美有问题阿,长那么难看的你都能帮我介绍?”

“怎么说话的?别老是看你手机上那些小哥哥。那都是不现实的,你就是那种不切实际的偶像看多了,那么多年才找不到对象的,你看那隔壁谁谁谁,和你差不多大,人家儿子都抱在手上了!”

“每个人的情况一样嘛?有好的我肯定不抵触,你看看碰到的都是些什么质量的!”

“别找借口!就是你要求太高了”

……然后,矛盾就被激化了。

问题的实质还是父母和子女两者对“好的对象”的理解有所不同。

对父母来说:人踏实,家里硬件不错,各方面适合结婚就是好的对象。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硬件合格并不是唯一标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到底哪些条件更重要?根据论坛的调查结果显示:7成网友认为个人条件更为重要,认为家庭条件更为重要的仅占所有受访者中的20%。就现在的生活水平来说。即使不组成家庭,多数人也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找对象更多的是为了找一个三关契合的人共同生活。而也有的人会考虑到。另一半长得不行或者身材缺陷,对以后的后代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两者对择偶要求的区别导致了分歧的不可避免。

缓解逼婚催婚,你还可以做这些!

要解决问题,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在父母按照他们的标准给你筛选对象之前,及时沟通。给他们一个你认可的筛选条件。比如职业,比如身高,兴趣爱好等等。

可能也有人会说:那我给了这个条件,筛选出来的结果我还是不满意,又要被父母说了怎么办?

很多时候相亲这种事,不满意也是很正常的。更多的时候父母不能理解的是,好不容易介绍的对象,见了一次还没怎么深入聊过就被枪毙了。当然会有种自己花了很大的力气,吃力不讨好,机会还被子女挥霍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忙着拒绝。先留着联系方式,好歹给父母一个感觉,你有在努力相处。成不成其实还是双方的问题,双方三关是否契合,沟通是否顺畅都是有待时间来检验的。做出自己有为脱单做出努力,让父母看到。即使当时就觉得不合适,拖一段时间,也算是堵住父母的嘴。

相亲这件事,虽然是一件比较功利的行为。但是对现代生活紧张的社会人来说这也不失为是一种扩大朋友圈的方式。大家完全可以不要那么抵触,成就成,不成就当多一个朋友。把相亲看淡,更多地当作认识新的朋友的一个途径。这样可能更能缓和焦虑的父母,无形之中也能给自己认识异性的机会。 

你有被逼婚的经历吗?

你最尴尬的相亲经历是什么样的呢?

自测你是否适合异地求职!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自测你是否适合异地求职!》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30出头单身女,一心向往上海有错么?

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异地求职,那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做一个评估吧!

1、信任感:即你能否给别人靠谱的感觉,别人把事情交付给你是否放心;

2、追求/独特性:有没有强大的野心能支撑自己学习、进步以及渡过坎坷;有没有很强的独特性,比如聪明的人往往执行力不够好,如果既聪明又有执行力,这就是独特性;

3、坚韧:内心够不够强大,面对批评、挫折恢复能力如何;

4、执行力:包括把事情做了,把事情做好,发现新的问题并把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

5、认真:做事的态度够不够OK;

6、学习能力:学东西够不够快,能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乃至举一反三;

7、思维能力:面对事情思维够不够快、想问题的维度是否全面以及对事物理解够不够深;

8、同理心:能否把握别人的心理。(完)

异地恋,活得还不如单身狗!


你会接受异地恋吗?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里的一个著名命题。异地恋的距离究竟美不美,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明白。根据的调查数据显示,3成异地恋人最终难逃分手的悲剧,而提到异地恋的恋爱成本,不少网友更是感慨万千。 

异地恋:3年交通费花掉5万块!

一位拥有异地恋经历的网友曾做过这样的统计:“每年和女友见面近30次,每次来回交通费600元,一年就要花费18000元。不算恋爱的正常开销,仅因为异地的关系,3年内我就付出了5、6万元。”看到这样的统计,许多同城恋的朋友在唏嘘不已的同时,表示同城恋爱的成本也不低。同城恋爱的人的确多了许多日常的开销,可这些消费都是两个人自己享受,而异地恋开支的大头在交通费、通讯费上,这钱可都进了民航局、铁路局、中国移动的口袋啊!

网友“没那么简单”表示:“虽然异地恋成本很高,但每一次相聚还是特别快乐!我每年和女友见面4次,因为城市距离比较远,相聚只能选择在长假期间,这样的话我来回都是全价机票,相聚一次仅交通费就要花上3、5千。”一边是相聚时的欢快,而另一边高昂的交通费又让人心疼,异地恋人每一次相聚都是痛并快乐着。 

异地恋:精神成本才是最大的付出 

在盘点各自的异地恋爱成本时,许多网友表示金钱的支出还是其次,相对于同城恋人来说,精神成本让他们倍感危机。距离产生美,但距离太远就会产生疏远。虽然异地恋人都会以彼此间的信任作为依托而继续这份艰难的爱情,可信任有时候还是会被空间距离击碎。 

沟通问题也是对异地恋人的一大挑战。如果电话沟通中遇到一些分歧,即使很小的摩擦也容易小事变大,电话中的解释总会让情况更糟糕。分处异地,如果两个人工作都比较忙,平时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比较多疑的人可能就要猜测对方有了“新欢”。恋人之间一旦产生了信任危机,爱情的堡垒就不那么牢固了,更何况是异地恋人,根本就没机会去修补两人之间的信任裂痕。 

异地恋修成正果需要很多磨练,尽管有很多人最终放弃了异地恋情,但是这种空间距离本身就是对爱情的一种考验,因为它可以让爱情沉淀下来,让恋爱双方明白自己对爱情的期待是什么。选择异地恋的人需要有勇气和耐心,并且双方能够吃苦;最重要的是彼此间要有足够的信任与忠诚,而这正是接下来的婚姻生活中双方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在的调查中有42%的网友表示自己选择了异地恋,现在正艰难向前进,而他们当中又有一些网友因生活太苦将要结束异地恋,他们决定离开父母或者放弃当前的工作机会,跟随男女朋友一起在异乡将爱情进行到底。异地恋人现在的分离是为了将来更幸福的团聚。分居两地并非是长久之策,为了让这距离能够美丽,再适合的时候需要我们为对方做出一些让步,以成全更为持久的爱情。(完)

异地工作,五招助你快速走出适应期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异地工作,五招助你快速走出适应期》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异地工作,总有很多不适应。亲人不在,人生地不熟,口音听不懂,饭菜不习惯……尽管有种种不适应,可是为了生存,异地工作者仍然要奋力拼搏,走出一片天。那么如何更快适应异地工作呢?

专家建议:认清客观事实 制定合理预期

异地工作者无法忍受的这些事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适应问题。

对于适应,首先要坚定地确定一个核心信念:“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或世界”。先将对他人怎么改变、公司怎么改变、职场生存环境怎么改变的念头都放弃掉,才有可能反观自己看看可以做些什么。

其次,认清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这些问题并不只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几乎所有异地工作者出到陌生城市工作所面临的情况,不管你是普通职员还是管理者、不管你是初出茅庐的还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不管是这两年还是十年前,都一样。这并不是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所有的抱怨集中在初到这个城市的1—3年内,过了这个适应期,就又是一片天空。有区别的只是每个人“适应能力”的个性化差异,会有时间长短的区别。

第三,对自己定个合理的期待,尤其是性格有些害羞、内向的人,不要期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比如半年到一年)就能和本地同事打得火热,对于节奏、饮食、交通的适应性都完全与本地人契合,否则本地人多年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的优势又是什么呢?对自己的高期待本身就是感觉压力很大的根本原因。

第四,澄清自己的感受。当人们处在一个不那么自信,自认为比较弱势的位置时,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分外敏感,也比较容易收集到他人不友善的言行,以确认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比如同样现在认为是“被排挤”,被“边缘化”的事情,待到自己终于在这个环境里如鱼得水时可能就毫无感觉了。况且,职场的人对于新人,新加入的陌生同事,通常的态度都是淡淡的欢迎,除非是HR和部门负责人因为工作需要,或者特别热心热情的员工性格原因,会主动对你嘘寒问暖、关心一下,否则大家都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中,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来主动和你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的确需要新人,不管是不是异地的,自己花跟更多努力去加入和融入到老员工、本地员工的圈子里。对方愿意接纳你,就感恩;对方暂时还不那么愿意接纳你,那就接受,转向自己,修炼内功。

第五,共性问题。一个企业的工作节奏快或慢,是不是有新人请客的潜规则,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并非只针对异地员工。既然是企业长期存在的状况,一定就有它存在的企业文化的特殊原因,员工如果选择这样的公司就要接受它的文化,如果难以适应当然也有选择离开的主动权。如果既不愿意接受,不愿适应,又无力离开,那就需要提高能力,增强更多的自主权。这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能、独立自主性、自信心等等。

相恋七年,终究抵不过异地恋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相恋七年,终究抵不过异地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看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我也想说说我自己的事情。

我和他在高中就认识了,因为考进了本地的同一所大学,谈得来处得也不错就在一起了。我学的英语,他是学计算机的,经常为了某个作业几天见不到人。但毕竟学生时代的恋爱还是很单纯,相互喜欢也就足够了。现在想想还真是不食人间烟火。

像我们这种二线城市,学英语要是能当上老师那是很好的了,我家里条件还可以,爸妈支持我当老师并且也有路能通一通。大四我考了教师资格证毕业就当老师了。他那边就没我那么幸运了,他家里条件一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拼不了爹。计算机这种专业还是要到大城市才比较有发展空间,最近的大城市就是上海。他下决定去上海发展之前,我们有商量过以后要怎么办,我也不是没有想过跟他一起去打拼。但是,一方面我爸妈当我说出“去上海”三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强烈反对;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实在没信心能在上海找到比老师更好的工作。现在想想,其实大概在决定不跟他走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不一样了吧。

和所有异地恋的节奏一样,我们刚分开的时候每天都会打电话,我告诉他学生有多难管,他告诉我房子有多难找。他在上海找到份起薪3k+的工作以后,起先是在郊区和人合租了房子,房租就要将近他三分之一的工资,加上平时的开销,吃饭啊交通啊手机费什么的基本能撑到月底就很不容易了。后来申请了公司宿舍,手头才稍微宽裕一点。我也去过几次上海,他租房子的时候考虑到他的经济问题,周末我要是有空就会去见见他,后来他住宿舍之后就有钱能难得回来了。印象里我们分开两地的第一年还是经常能见面的,后来周末没时间是因为我要开始给学生补课了。也一直听他说要加班,我就索性让他不要两头跑了。

这段时间有几件事他让我很感动,并且也是当时我们感情稳定的很大原因。不管是他之前租房子没钱还是后来稍微好一点,他都会时不时得给我寄点礼物,生日过节收到礼物不稀奇,他好的地方是可能礼拜四我说下午上课有点肚子饿,礼拜一就有一大包零食寄到学校。他就是很贴心。还有一件事情是这样的,有次我生病,有一点发烧,还一点事情和爸妈不开心,就和他闹脾气说要见他。他起先还在劝我,后来没我折腾得没办法居然真的第二天就回来了。尽管是当天来回,但我那次真的很满足,虽然也有一点不好意思。

这个时候大概是我们感情最好的时候了吧。

前面我说生病那次和爸妈不开心是因为他们要给我介绍相亲对象,尽管对方条件很好,但是他们是一直知道我有个男朋友在上海的。现在想想其实我爸妈挺强势,顺着他们的意思什么都好说,反着来是绝对不能够的。后来我见了那个相亲男,姑且叫他大林好了,方便我说下去。

大概是社会上对人民教师的印象普遍都不错,加上我本身也行,大林在第一次见面我表现止于礼貌之后居然还来找我。我本身没怎么接触过比我大个3、4岁的男生,大林表现出的成熟和稳重是我不太会应付的,他借口要来接我上下班,我知道不太好,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回绝他。几次之后,学校的一些同事和学生、家里小区的保安和邻居都知道有这么个人会开车接送我了。这个时候我周末已经要开始给学生补课,我和男朋友平时已经很难见上一面了。

事情出现大矛盾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结婚,要找个伴一起去,当时我想着与其难为他来回跑,晚上还不知道几点结束让他休息不好,还不如让大林陪我去好了。也忘了是什么原因事先没有通知他这件事情。结果就是他从网上看到我们的照片,直接怒气冲冲地打电话质问这个男的是谁。我觉得很委屈,只是找了个朋友陪我一起去而已,把来龙去脉和他解释了一遍之后他还是不能消气,说我能可自己去也不能在这种场合带这样关系的“朋友”去,问我把他置于何地。明明我是为他考虑,不希望他那么累才这样做的,到头来还是我不对了。两个人心里都有气,就冷战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大林也知道我和我男朋友不开心,估计他也猜到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他从始至终没有提起过,还是像往常一样融入到我的生活,我爸妈也会时不时叫我邀请大林来家里吃饭。其实这段时间我很纠结,和男朋友毕竟谈了快七年了,他对我也一直很好,即使我们分隔两地我也能感受到他已经在努力维持我们的关系了。他自己也很上进,开始上班到现在虽然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总算也升了职,加了薪。但用我爸妈的话说起来就是:即使他加了薪,也买不起房子,你没有那么多青春等着他。我也知道我爸妈虽然现实了点,但也完全是在为我的将来打算,是为我好。可那句话“感情深了不能说断就断”也是有些作用的。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从上海回来找我,莫名奇妙的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们这么多年感情也不容易,现在遇到了瓶颈大家都不想的。我和家里商量过了,如果你是因为我没有房子而犹豫和我走下去,那我们家能贷款买一套小房子给我们俩,钱我来还。我能给的承诺和行动都会做到最好,这几年在上海我也不容易,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一下以后。

虽然这番话很诚恳,但我完全无法认同的是恋爱那么多年,在他眼里我居然是这么一个势力而现实的人。就算我收到包包、项链之类的礼物的确是会比平时开心,就算被大林开车接送的确是有那么些虚荣,就算我爸妈是因为他家的经济条件而反对我们,也不代表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人。说实话,当下我是真的越想越气,他当天晚上就回上海了,我也迟迟没有给他答复。

大林见我心情不好也一直在开导我,我一冲动就把所有事情都和大林说了。没想到他也坦白了从我爸妈那里知道我有这么一个男朋友的事情,但还是希望我能考虑一下他,毕竟和他在一起除了衣食,还能得到爸妈的祝福。

也许是我一直沉浸在男朋友给我的刺激里,久久不能平复;又或许是大林的成熟治愈力太强。等到我有一天突然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半个月没有和男朋友联系了,也许这一刻就该称作前男友了吧。

所以最终我们还是没能逃过七年之痒,平静的结束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拙见:

异地恋也好,七年之痒也好,现实环境影响也好,感情的事,谁都不敢十分笃定。感谢网友的倾情分享,让我们对人生又多了一层感悟。

更多链接:

相恋七年,终究抵不过异地恋

异地工作难适应?五招助你快速融入!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异地工作难适应?五招助你快速融入!》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还记得我大学毕业后来上海找工作,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私人公司。和每个异地工作者一样,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总会感到有各种不习惯和不适应:1、公司里的员工都是与老板沾亲带故的,让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外人,被排挤的感觉很强烈;2、语言不通。公司流行老板的家乡方言和上海话这两种语言,我都不懂,很是郁闷。在他们交谈时,我只能当自己不存在。3、公司提供的午餐很不符合胃口,很难吃。我最忍受不了的是,午饭时公司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像吃酒席一样,当着那么多不熟悉的人面吃饭真是让我尴尬……

根据论坛“初到异地工作让人无法忍受的那些事”的话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本地同事排挤、边缘化”成为异地工作者最无法忍受的事情,其次是“语言不通”、“上下班交通不方便”。

异地工作者无法忍受的这些事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适应问题。

对于适应,首先要坚定地确定一个核心信念:“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或世界”。一个人要先将“怎么改变他人”、“怎么改变公司”、“怎么改变职场生存环境”的念头都放弃掉,才有可能反观自己,看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其次,认清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这些问题并不只是你一个人要面对的,而是几乎所有异地工作者初到陌生城市工作都要面临的情况。不管你是普通职员还是管理者、不管你是初出茅庐的还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不管是这两年还是十年前,这些问题都一样。这些并不是解决不了的事情,异地工作者所有的抱怨会集中在其初到这个城市的1—3年内,过了这个适应期,就又是另一片天空。只是因为每个人“适应能力”的个性化差异,会有适应时间长短的区别。

第三,对自己定个合理的期待。尤其是性格有些害羞、内向的人,不要期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比如半年到一年)就能和本地同事打得火热,且对于生活节奏、饮食、交通的适应性都完全与本地人契合,否则本地人多年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的优势又是什么呢?对自己的高期待本身就是让人感觉压力很大的根本原因。

第四,澄清自己的感受。当人们处在一个不那么自信,自认为比较弱势的位置时,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分外敏感,也比较容易收集到他人不友善的言行,以确认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比如,现在你认为是“被排挤”、“被边缘化”的事情,待到自己终于在这个环境里如鱼得水时可能就毫无感觉了。

况且,职场中人对于新人、新加入的陌生同事,通常的态度都是淡淡的欢迎,除非是HR和部门负责人因为工作需要,或者特别热心热情的员工因为性格原因,会主动对你嘘寒问暖、关心一下,否则大家都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中,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来主动和你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的确就需要新人,不管是不是异地的,自己花更多努力去加入和融入到老员工、本地员工的圈子里。对方愿意接纳你,你就感恩;对方暂时还不那么愿意接纳你,那你就接受,转向自己,修炼内功。

第五,共性问题。一个企业里工作节奏快或慢,是不是有新人请客的潜规则,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并非只针对异地员工。既然是企业长期存在的状况,一定就有它存在的基于企业文化的特殊原因。员工如果选择这样的公司就要接受它的文化,如果难以适应当然也有选择离开的主动权。如果既不愿意接受、不愿适应,又无力离开,那就需要员工提高能力,增强更多的自主权。这种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能、独立自主性、自信心等等。

(本期专家智慧提供:马丽,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

异地工作者必备攻略:提高住房安全感


当初,我们离开家乡去异地工作,或许我们从心底愿意相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多年以后,我们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确精彩,只是和当初相比,这精彩离别人很近,离自己很远。在这个衣食住行全面“疯涨”的时代里,职场人在异地打拼的生活真可谓不尽辛酸滚滚来。

曾经就“异地工作者的不安全感”问题进行调查,其中有27%的受访者表示在异地工作缺乏住房安全感,其在异地工作者的各种不安全感中位居第二位。

如何租到满意的房子?下面有五点建议供参考:

一、先衡量一下你自己的薪水再来购思你的租房计划:是自己一个人住好还是和别人合租划算。一个人住虽然安静且自由自在,但徜若你的钱包不允许,劝你还是实际一些找别人和你合租。

二、如果你一时毫无头绪,可以问问公司的同事。他们通常都经历过同样的置业阶段,只要你悉心求教,他们会很乐意地告诉你公司附近有哪些又好又便宜的房子出租,而且通常都不用通过物业,可能为你省下一笔中介费。

三、与房东碰头前先多方调查一番,看看你将要租的房子环境如何?和你接头的房东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真的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吗,还是二手房东?这可以向邻居们询问,如果邻居家里有老人就更好了。他们会把房东祖宗十七代都倒出来。只要你装得可爱点像个好孩子,通常是不会吃闭门羹的。

四、正式和房东见面你已知己知彼,不怕他漫天要价。这时你可以好好发挥一下杀价的艺术,千万别心慈手软。

异地跳槽到底要准备多少钱,起底价来了!


大城市和家乡,到底该何去何从?根据最新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41%的求职者最近一份工作地点在家乡,59%的求职者最近一份工作地点在异地。和去年同期相比,在家乡工作的求职者减少了19.3%,从流动量可以得知越来越多的求职者想在异地谋求发展。

都说异地生活成本高,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先来计算一下职场人基本的生活成本。根据近期的职场人生活成本调查数据显示,43.6%的人一顿早餐花费在6—10元,34.6%的人一顿午餐花费15元以下,46.6%的人每天上下班交通(单程)上的花费在5元以下。按照调查结果,我们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把“早餐+午餐+交通费”作为上班一天的基本花费,取每个选项的最大值,饭钱以每月30日计算,交通费按22天工作日计算,每月大约为970元。

然而对于异地求职者来说,除了上面估算的每月970元外,还有一笔不小的开支——租房费用,租房地点和花费有时直接影响着职场人选择工作。根据近期的职场人生活成本调查显示,48.8%的求职者需要租房。细分来看,每月租房需要花费501—1000元的受访者最多,占比16.9%;11.2%的受访者每月租房需要花费1001—1500元,9.6%的受访者每月租房需要花费1501~2500元,7.6%的受访者每月租房需要花费2500元之上,3.5%的受访者每月租房需要花费500元及以下。

调查结果显示,一线城市的租房费用普遍较高,北上广深的每月房租费基本在1500元以上。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例,房租费、早餐费、午餐费、交通费、晚餐费,再加上零食费、娱乐活动、水电煤花费、生活用品消耗、下午茶、衣物费用等,再算一笔帐,你一定能得出:没有月薪XXXX元以上是“Hold不住”的结论。如果以上海为例,小编估算出每月的起底价是3870元。(见表1)

如果你还在犹豫留在家乡还是奔向北上广,以上推算的结果就是你谈薪的底线薪资。如果薪资谈得太低,你每月只能向父母要钱过日子了。当然,如果到大城市生活有利于你的职业规划,短暂的“月光族”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生活不止有吃喝,还有诗和远方。

表1:所在城市每月花费明细(以上海为例)

数据来源:

工作1年就被催相亲,是不是太夸张了?


年节将至,回家团聚虽开心,但想着很可能被安排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尴尬相亲,还是有点发愁。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陷入被催相亲的窘境的吗?根据最近发起的“2020年结婚成本调查”结果显示,有42.6%的受访者表示,在工作1—3年内,就会被催着相亲。而那些有对象的受访者也难逃一催, 85%的受访者表示:一到年底,就会被催婚啊!

用言语催还不够!还要用实际行动催——不少父母在催婚的同时,也规划好了子女们将来结婚的开销赞助,并且早早就和子女们摊牌了。根据最近发起的“2020年结婚成本调查”结果显示,36.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结婚的话,除房子外,父母会赞助“5万—10万元(含10万元);另有32.3%的受访者表示,除房子外,会被赞助“10万—20万元(含20万元)”。这个价位还不是终点,还有13%左右的人表示,父母给自己的结婚现金赞助可能达到20万元以上——可见在父母眼中结婚确实是一等一的大事,砸钱也要办好。

有必要为了异地面试,单独跑一趟吗?


作为广大打工人中的一员,职前菌深知打工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新打工人来说,求职路程一样也没有“容易”可言。

这不,最近大家都奔波在春招的战场上,一边是毕业的压力,一边是求职的压力,还有一边是家里的压力,貌似找不到工作就是罪大恶极,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虽然知道家里来的电话是关心,但每次不能给出一点好消息(没拿到offer)时,那种心酸无奈无时无刻折磨着自己。

求职难?求职难?如何能上岸?

春招旺季来临,最近关于求职方面的私信特别多,大家叙说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求职困扰,其中有一条私信引起了我的注意。

该同学第一句话便是“救救我!”,说实话,刚看到这三个字,我啪的一下就点进了聊天框。

继续往下看:

“救救我!菌菌,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我最近在纠结要不要为了异地面试单独跑一趟。

事情是这样的,我所在的城市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然后我就投了其他城市的简历,最近有一家公司觉得我比较符合要求,邀请我到TA家公司面谈。但我看了下过去的路费有点贵。我到底要不要去面试呀?”

这确实是件令人纠结的事。去吧,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去吧,总感觉自己错过了机会。

所以要不要为了异地面试单独跑一趟呢?

先别急,咱们不要脑热,先来分析一下,这家企业是否值得自己去。

1.企业是否靠谱?

咱们先去企业的官网、官微了解下企业的情况,去了解这家企业是否是一家正常企业,是否在经营,以免误入传销。了解这家企业的背景、业务、外界对该公司的评价。

除此之外,通过第三方平台去了解这家企业,比如企查查、天眼查等。去查招聘信息上的内容是否和第三方平台给的信息一致(不排除企业造假的情况),如果在搜索引擎上都查不到该企业,那就需要谨慎了。

2.企业招聘的岗位真的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吗?

有些同学因为错过了秋招,所以春招求职显得格外紧张,害怕自己毕业了都没拿到offer,于是出现了海投简历的情况。海投的多了,有时自己投了什么岗都记不清楚。

这时需要复盘一下,这个岗位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干的,如果不是,那就没必要亲自过去面试了。如果是自己一直心仪的岗位,企业也不错,职前菌认为过去面试不是大问题。

说完企业,咱们再来看看自己的情况。

1.资金是否充足?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去这家企业路费有点贵。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每个月的生活费比较有限,如果无法承担来回路费,职前菌建议慎重决定。因为只是过去面试,并没有说一定给offer,亲自过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这场面试而付出自己无法承担的消费是否值得,需要好好想一下。

2.一定得去现场面试吗?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完成面试?

因为是异地面试,一方面是面试时间可能比较紧张,同时对作为求职者的同学来说求职成本较高。职前菌建议同学们可以跟面试官沟通下,看看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完成面试,比如能否采取视频面试或电话面试?这需要同学们跟面试官去谈,勇敢去表达,不要脸皮薄,不敢说,不要怕面试官觉得自己事多。

当然,同学们要注意方式方法,带着诚恳谦虚的态度去沟通,千万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关于“有必要为了异地面试单独跑一趟吗?”

总结来说:

1.判断企业是否靠谱?

2.应聘岗位是否是自己未来非常想从事的?

3.面试成本自己是否能够承担?

4.是否有更好的面试途径?

关于党政办实习助理实习的总结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关于党政办实习助理实习的总结》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党政办实习助理实习总结

长达四个月的实习于这周落下来帷幕,党政办实习助理实习总结。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各种高兴,各种解放,各种欢呼,同时也掺杂着大量的不舍、失落、伤心因子。四个月的美好实习时光就这么在指尖间不经意流逝,就这么在自己复杂的情绪中结束。回顾这四个月的实习,感触颇多,收获不少,不论是在工作上,抑或是其他方面。

本来意愿去珠吉街实习,是想亲身参与乞巧节的筹备与开展的,是想见识真正大型活动的样子。没想到阴差阳错,来到了党政办当起了一名小小的实习助理。刚开始是真的很遗憾很郁结的,但后来慢慢就释怀了,也开始慢慢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开始慢慢享受到其中的点滴乐趣。其实在这里,有属于它那一份独特的魅力。

努力工作,发现不足

其实办公室的工作真的是挺繁琐的。在实习期间,我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党建这一块。

主要内容包括:

(1)核对辖区五个社区党员名单的正确性

(2)复印、整理归类、制作、录入街道辖区内各社区的党员档案

(3)定期播放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并撰写相关学习情况稿。此外,作为一名211院校出身的廉价劳动力,单是从事党建相关事宜是不足够,还必须帮忙其他方面的工作。

其他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1)帮忙做几位领导做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在九月底前完成了相关作业

(2)协助团建指导员一些工作的开展与完成,如团建信息的录入、团建相关资料的复印、问卷的填写、街团工委微博的管理等

(3)协助办公室、工会、财务室、文化站、城管科、居委等科室开展工作,如企业资料的输入、盖章、固定资产的核对、档案目录的制作等

(4)在创文国检中,当了七天光荣的志愿者,维持花城大道(华穗路口)的交通秩序

(5)实习前期,分类整理近一两年来的档案,包括政府下发的文件、街道有关的资料

(6)在人大换届选举方面,则是复印文件、张贴公示、填写选民证、核对街道讲话稿和选举方法等。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但每一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维系整个街道运转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回头看,发现自己所接触的事情还是挺多的,挺开心的。虽然自己很渴望忙碌的工作生活,可若真到那一天,自己是否会像现在这样期待与兴奋呢?

由于在办公室实习,所以接触的事物还是比较全面的,不能说完全了解整个办公流程,但也略知大部分。对办公室人员的分工安排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那一块,但却又不那么清晰,没有明显的界限。主要体现在当上级有某一任务下达时,往往不只是负责该领域的人单纯完成,其他人员也会一起协力。又例如一人员事情太多,或科室办公人手太少时,是可以允许从其他科室或社区调派人手过来帮忙的。我就有这样的切身经历。一次是帮居委弄创文存档资料,一次是去文化站制作档案。我并不是在抱怨什么,我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对于可以出一份力感到非常高兴。只是很诧异居委专干可以这么任意调派,只是不大明白为什么人员的职责会如此的模糊,可以如此任意调动,只是搞不懂街道人员职能的准确性。

在办公室实习并不像团建指导指导员那样可以把工作量化,也不像在文化站实习那样有举办大型活动的经历,所以要想在数量和活动上总结自己的工作成绩,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办公室体现更多的是简单事,更多的是小事。即便如此,大成绩谈不上,小赞扬还是有的。例如,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去年档案的录入;大家都乐于把公务员网络大学堂的任务交给我;撰写了几篇有关党建和工会的稿子,反映不错;帮忙乞巧节、人大换届选举、创文国检相关工作,从不同的阶段感受了这几件大事的筹备和开展等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算不上是有成绩,但只有体验过了,才可以知道其中的好。我的成就感总是从小小的繁琐的事情中萌发的,特别是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或是看到一大堆文件被整理得很素雅。另外,我觉得自己还算蛮勤快积极的,通俗来讲就是“腿勤脚快”,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了不同的事情。乐于去当个“跑腿”,乐于去做每一项交与我的工作,乐于听从差遣,乐于承担工作。说我腿勤脚快,倒不如说我是在享受这其中的点滴,无论是劳累,还是错误,抑或是肯定。我个人觉得,千万不能去挑剔工作,也不能带着消极的情绪去做事。这样不仅会减少很多学习的契机,也会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异地实习的悲催事迹》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个人简历事迹”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