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我想告诉你坚持的秘诀》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m.zc530.cOm在你开始行动之前,屏蔽在你脑中进行的与其相关的争论。不要被诱惑。停止与自己的争论。坚持不懈的秘诀就在于不要怀疑,按你的计划去行动。

几天前,我的一位朋友,拜伦给我发来了一封邮件,皮特,在过去的五年我不经常锻炼。现在我正努力回归健身馆,增强体质。我意识到在我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平衡过程中,身体健康被忽略了。现在,我需要锻炼身体了,但是我很难找到健身的动力,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很多人在制定计划时也面临的典型问题。

你应该事先了解一些关于拜伦的细节:他最近开始经商并且经常自费参加培训项目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拜伦并不是缺少动力,而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参加锻炼的动力。

但是,拜伦错了。他在邮件中写到我要锻炼身体。事实上他有健身的积极性,不然他是不会给我发邮件的。显然他很在意健身这件事,而当你在意一件事时,你已经寻到动力。

其实,拜伦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动力,而是如何坚持。

重点是,只要拜伦一直认为他需要解决的是缺少积极性的问题,那么他会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不可能是正确的解决方法。他会试着让自己兴奋起来。他会提醒自己保持体形至关重要。也许他会想象自己瘦身后所吸引的异性,或是瘦身后寿命所能增加的年头。

每当他试图激励自己都只会徒增自己压力和愧疚感,因为这样做只能加深动机和坚持过程的间隔,加大他对于健身的迫切希望和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的事实间的差距。我们一直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只要我们足够重视一件事,我们就会成功的完成。但是这种认识并不准确。

动力存在于大脑中,而坚持存在于实践中。动力是空想的,而坚持是实际的。事实上,积极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毅力问题的解决方法完全相反。大脑是动力的实质,但正是因为坚持,大脑才能付诸实践行动。

我们都有着大脑阻挠我们强烈意愿的经历。我们决定下班后去健身馆,但是到了既定时间,我们会想,太晚了,我累了,今天我应该歇一天。我们决定应该对员工给予更大的支持,但是当某一员工犯错时,我们会想,如果这次我没有严惩的话,他下次还会犯错。我们下决心在会议上多讲话,但是当我们坐在会议室时,我们会犹豫不确定自己要说的那些话是否有意义。

秘诀是:如果你想要坚持做一件事,那么不要去想它。

在你开始行动之前,屏蔽在你脑中进行的与其相关的争论。不要被诱惑。停止与自己的争论。

对于你想做的事情要有明确的决心,且不要有任何怀疑。具体地讲,我的意思就是,下定一个决心如:我要在明早6点锻炼身体,或是我只会指出雇员所做事情的对与错,再或者在下次会议中我至少要发言一次。

当你的大脑试图与你争辩时(我保证这一定会发生),忽略它。你比你的大脑更聪明。你会明白这样做是对的。

至于拜伦,我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他屏蔽他的小心思,提升他的毅力。这些小技巧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创造一个可以支撑你健身目标的环境。将健身服摆在床边,将其放置为起床后所碰到的第一件物品。事实上,要在大脑意识到你将要做什么前立刻行动。

寻找一个训练员或是与朋友一起锻炼。违背对他人的责任感总是很艰难的。

想好你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锻炼。并将其写在日历上,这样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增加。

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具体计划。每天45分钟的运动,减少糖的摄入,每周有六天去健身馆。

你要明白对于毅力的挑战只会持续那么几秒钟。只要你登上运动鞋,踏上去往健身馆的路,你的大脑就会放弃与你争辩。

在你重新投入到身体锻炼的最初几周,自律很有帮助。但几周后,动力就会将其取代,并且那种感受到自己瘦下来的喜悦会平息内心的斗争。

最后,将上述提到的看作一个多任务的项目。你需要一份记录你每天所要完成任务的清单以保证你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进。

我曾向一位教授学习打高尔夫,他教给我一种挥杆的方法。课后他告诫我:当你与别人一起打高球时,有些人会给你很多指导建议。礼貌的听他们讲完,并向他们表示感谢,然后完全忽略他们的建议,按着我刚刚教你的去做。

拜伦,这正是你如何回应自己大脑的方法。

扩展阅读

老板,你何时表扬我?


在职场中,没有谁希望做个隐形人,那种渴望得到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的关注并赏识的需求,就像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一样,只要需求得当,无可厚非。

《老友记》里有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碳粉销售员菲比兴致勃勃地打出第一通销售电话,接电话的人是一家公司的采购员。对方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菲比热情洋溢的推销我不需要碳粉,我需要自杀。当菲比赶到该采购员的公司劝阻其自杀行为,发现原来对方是个不折不扣的职场隐形人:周围同事在他身边忙碌地走来走去,但他仿佛空气一般,无论干什么说什么,都不被任何人关注,哪怕他大声嚷嚷,要自杀。

没人想做职场隐形人

这个段子看起来有点荒诞,却折射出一种悲凉的处境:在职场中,一点都不被人关注,尤其是不被自己的上司关注,多多少少都是件令人无奈和心碎的事情。
在职场中,没有谁希望做个隐形人,那种渴望得到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的关注并赏识的需求,就像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一样,只要需求得当,无可厚非。
可以想象,得不到上司关注和支持时的情景:当你年复一年拼命努力地工作,上司却对你的努力视而不见,甚至从未夸奖过你;当你希望得到来自公司的资源支持时,上司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你完全可以自己搞定;当有了晋升或充电的好机会,轮了一圈,却永远轮不到你任谁都会觉得这幅场景苦不堪言。而最终结果是,在一个公司中,你逐渐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如今公司决定裁掉某人时,比较精明的人力资源通常采取这样的办法:对该人采取信息屏蔽的方式,不理不睬,很多事情不让其参与,此时这个人必然会感到那种心理上被疏远的惴惴不安,直到自己主动辞职走人。
这种不被关注的极端结果,可以从反面验证,每个身处职场的人渴望被关注的需求得到满足,是何其重要。

来点关注的蜜糖吧

的确,当一个人获得适度的关注,就像给原本辛苦枯燥的职场生活加点糖一样,哪怕没有升职、加薪,心里都会美滋滋的。
做秘书工作的80后郁彦主动请辞了。主要让她不爽的一点就是永远得不到上司的反馈。
那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入职时,她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干一番,也有着身为新丁的诚惶诚恐,期待领导不时地给自己一些指点。可是,上司的闷葫芦作风总让她摸不着头脑。秘书是个细致活儿。郁彦上手很快,老板吩咐下来的事情,事无巨细,她自问都处理得妥妥帖帖,时常还额外做点功课,期许间或得到上司的口头嘉奖。
可是对方没有反应。我是哪里做得不好?一开始,郁彦把没有获得上司的反馈归咎为自己的问题,后来跟熟悉的同事一沟通,这才发现,冷冰冰是该上司的一贯作风,共事的人都憋着一股子闷气。
如今,郁彦已经跳槽。现任上司非常注重和下级互动,郁彦工作起来格外有动力。
实际上,郁彦期待的关注是一种反馈,来自上司的反馈会让她更清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任务,进而希望获得一种被认可或者被评价的心理满足。
有时,员工希望获得老板关注的需求只要不过分,老板满足一下这种需求没什么不好。实际上,一个聪明的老板是会懂得,老板笑一笑,能省很多钱。北京某律所的合伙人安晓地深谙员工心理。

关注都是争取来的

人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但并非每个需求都可以得到上司的反馈。正如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所说:一家公司内部,指望老板同等对待,一般不大可能,老板精力有限,对待员工的关注各有不同,有的就会疏一些,有的就会近一些。如果一些在你看来必要的关注,却当求而不得时,闹情绪或甩手走人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主动争取可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2岁的Agnes也有过那种不被关注的经历。2009年一年,她在一家国企做文化项目的宣传工作,毫无人际背景的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你知道,国企里的人根本不是做事的,热衷于通过人际关系获得自己的钱和权。跟我一起进入单位的女孩,家里人是省委的,有政府背景,而我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姑娘,立刻就被撂一边了。再加上当所有员工在热衷于讨副总经理欢心时,Agnes却不谙此道,就更备受冷落。
比如在有集团董事长出席的大会上,每个员工都汇报工作,然而一轮到Agnes发言,她的副总经理就会故意让她略过;但有什么别人不愿意干的杂活儿、累活儿、得罪人的活儿,都会推到Agnes面前,而她个人对工作的设想则从不被关注。
我也想过离开,但这类问题在哪里都可能碰到。与其逃避,不如面对。70后May的那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年轻的Agnes眼里已经out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
Agnes对冷遇采取的对应是,努力工作,再加上巧妙利用一些机会,最终获得了董事长的关注。从此之后,她就像杜拉拉获得总裁赞赏后一样,开始更有机会获得资源支持和人力支持,得以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
完全指望别人来主动关注你的话,这不太合理也不太现实。你能够掌控的是自己,每个个体可以主动一些。对于渴望关注而不得的情况,洪向阳说。

你的期望过高了吗?

并非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获得老板的平等关注,那么每一个被关注的需求也并非是适度的。除去渴望得到上级反馈、必要的奖惩等基本关注需求外,员工的一些关注需求超出了应有的期待。
小蕊在一家咨询公司任职。某次,小蕊做了一回主持,她选择穿了一套相对休闲的衣服,看起来很时髦,再加上主持效果也不错,她自我感觉非常好,便积极寻求上司的评价。她凑到上司面前笑盈盈地问:老大觉得我今天怎么样?上司随口一句:这件衣服有点像睡衣哦。
为了这句评价,小蕊郁闷了好几天。洪向阳认为,上司的那句评价也许就是无心之语,或者善意提醒,问题在于,小蕊把上级对她的评价和关注看得太重了,别对他人关注的预期太高。可以做一些自我激励、自我欣赏,不能老是靠别人的话来激励自己,你需要对自己作出合理的判断,然后自己可以欣赏自己。
洪向阳把这种需要格外关注的员工性格归类为情感型的人,他们强调感觉、情感,处处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总觉得关注少了,表扬少了,就会为此不高兴,激情变小,这就叫职业不成熟。
据企业咨询师朱玛的观察,对关注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经常在80后们身上发生,60后、70后家庭环境优越的比较少,相对来说更加艰苦,对周边环境的预期低一些。80后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和呵护比较多,也习惯在关系中获得比较多的关注。很多80后需要一种即时的满足,希望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主管马上能意识到,得到积极反馈,这种渴求关注的心理便会有些过度。

育婴心态vs暴发户心态

在情感心理专家、影视文化经纪公司CEO郭丹的职场经验中,有三类员工特别渴望获得上级关注,一种是特别想出头的员工,他们天生帝王倾向,需要被关注被宠爱,每天把他叫到办公室骂一顿,他都会觉得老板关注了他;第二种是有点懒的员工,他们会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发现自己压力大、却没有来自老板的鼓励时,就容易不高兴;第三种则是弱势心态、不得其法的员工,他们进入工作的状态比较慢,害怕被边缘化,自然需要得到领导的关注。
而这些员工对上司关注的过度需求,是把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把推到了公司的头上。
她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工作压力太大,私生活空间变小,没时间找男友;要把自己的父母接来北京生活,要求加薪好赡养父母;甚至有员工因为喝酒打架进了警察局,打电话让郭丹去捞人
公司不是你的父母,怎么可能承担对你的这么多关注?郭丹说,员工过度关注的需求可以折射出两种心态育婴心态,因为儿时对父母的依赖太多,便把上司当成社会中的父母,他希望公司可以解决他的一切问题,实际上是种未断奶的心态。
还有一种是暴发户心态,偶尔获得上司关注后,便期待老板是他的贵人,幻想从此自己可以一鸣惊人,而对自己进行了错误的评估。
郭丹的一个员工曾经跟她说,他的人生准则是六个字:跟对人,说对话。郭丹立刻对他进行反驳,在她看来,这就是暴发户心态的典型代表:什么叫跟对人?一件事中对的人很多,能帮你的人有限,你该做的就是与人为善。什么叫说对话?只要是有正常智力的老板,并非只是通过你一两句话来判断你,而是通过很多积累对你作出的判断。

要关注还是该自助?

把关注看得太重要,情绪就会容易大起大落,当外界没有足够认识到他,他会挫败,内心的情感消耗会很大。一个人的认可来自真正的自我接纳和肯定。朱玛的观点与心理学家派克如出一辙。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美国心理学家派克(M.Scottpeck)把这种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并且渴望别人多多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的心理归类为人格失调症。而派克本人,在职场生涯中就曾出现人格失调症的倾向。
在派克30岁时,在精神科门诊部担任医生并接受医疗培训。他负责接待新来的病人。或许是他的责任心太强,对每一个病人都太想照顾得面面俱到,他的工作量远多于其他同事,永远都不能按时下班。
派克找到主任反映情况,希望得到他的体恤,暂时不再给他安排新的病人。得到的回应却不尽如他的心意。主任只是淡淡地说:哦,我看得出来,你遇到麻烦了。当派克继续追问自己该怎么办,并暗示希望得到主任的帮助时,主任还是说:说得再清楚些,你的麻烦和时间有关。是你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你,在安排时间上出了问题,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没有得到进一步关心的派克,愤怒地离开办公室。直到3个月后,他才意识到:问题在我,不在他。他的高负担、高工作强度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他期待获得的关心和支持,则是出于把责任推给别人的心态。
派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帮助,但实际上应该自助。

上司该如何关注下级?

朱玛,企业咨询师
老板需要和员工达成一种默契,一年之中有一次谈话就好。比如对员工说:我平时比较忙,但我一直看到你有了进步。或者可以告诉员工:平常没有特别指出什么问题,我对你的工作是大体满意的。没批评你,就是我对你很满意。
这样做,相当于跟员工达成了一个关注默契,会给老板未来节省很多时间。这是很多著名的管理专家都会谈到的方法。

职场困境:我的努力你永远不懂


在职场上有一种苦逼的事情叫做“我的努力你永远不懂”,具体的表现是,员工觉得自己非常辛苦,呕心沥血地做了工作,但换来的是领导的不认可与同事的冷嘲热讽甚至扎小刀。怎么破?

在职场上有一种苦逼的事情叫做我的努力你永远不懂,具体的表现是,员工觉得自己非常辛苦,呕心沥血地做了工作,但换来的是领导的不认可与同事的冷嘲热讽甚至扎小刀。顿时会感觉太累了再也不会爱了吧。这个罗生门故事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循环往复地发生着,有时候我是这倒霉员工,有时候我是那个倒霉领导,有时候我是那个倒霉扎刀坏同事,有时候,我只是一个倾听者。

这是一个对于知识员工才会发生的问题,对于计件工人绝大部分工作只要严格依照作业指导书工作以及上级领导安排的产量完成就可以了,但对于知识员工和管理者来说,再详尽的作业指导书也无法解决这种多发性双向痛苦。因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结果评价是有难度的,很多时候结果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更多时候,无论是谁,都无法不带感情色彩地看待这些工作结果。

1、有时候这个问题是对工作结果和工作方法看法不同导致的,发布工作任务的领导觉得自己说清楚了、承接工作的员工觉得自己听明白了,结果俩人理解的不是一个事儿,或者俩人虽然理解的最终结果差不太多,但对工作方法的认同有比较大的出入。

2、有时候这个问题是对工作意义的认同问题,也许发布工作任务的领导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主要(重要)工作,而是基本做到合格就可以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另一件什么事情。而员工恰好非常喜欢或擅长或出于责任心大干特干深入干了。

3、有时候这个问题是一种奇怪的责任心引起的。尽管一件事情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但总觉得别人完成的不如自己,协调统一的过程比自己干还要复杂耗时。

4、有时候这个问题是对工作任务需要多少资源以及实施能力预估偏差太大,员工能力不够、没有足够资源、没有足够权限只能挣扎着解决问题

上面列举的四种情况里第一种最好解决,无非是员工与领导确认是不是要这个是不是这么做,一次不行多问一次,问清楚为止;第二、三相对难,需要自己放平心态,又有人际敏感度。放平心态并不必然意味着谦卑,更多的其实只是把自己和他人都当人看,承认大家都可能犯错误,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特质,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对他人求全责备,不奢望人人如自己,也不战战兢兢。要能从规则与道理之外,用感性去领会那些感性的氛围、情绪;第四种也很难,难在能力要足够,专业技术要足够,经验要足够,才能从事前避免或者准备齐全。

简而言之,以上所有的解决方案其实就俩字沟通,说详细点四个字有效沟通。写出来真心简单,可是要做到,大概非常难。难点来自于我们现在的行为方式来自于我们的成长经验,我们用它有效的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很难真正看清自己的弱点,而承认自己有弱点更难,而最难的是,真心想改,改掉自己多年的老习惯,如亲手剜下自己的一部分,然后令其新生,当然是疼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很多大学生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来自秋叶的文章很详细的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7种原因,不只适合大学生,也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很多大学生来信给我诉说一样苦恼: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特别郁闷的是有同学说:我发现自己以前做一件事还能坚持到最后,现在大学了就不能坚持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绝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时刻,能总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难的。

为什么这位大学生觉得自己原来能坚持而现在不能坚持,我想他说的以前应该指高中阶段吧。我给他的答案是想想你原来为什么容易坚持?

我猜测我的回答对他没有帮助,因为很少人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经验。除非他懂得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拆解成一件件相互独立的细节并加以审慎的思考。下面的文字就谈谈我的分析,我希望除了分析坚持以外,也让你们看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慢慢更容易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进行宗教的祷告都好。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取得进展。

有很多朋友问我每天坚持回答大学生的问题累不累?我的答案是不累。如果没有意外中断的话,我每天大概是晚上10点到12点间才进行回复工作,虽然我要回复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集中快速回复,不需要我随时响应,而且我在固定的时间响应工作,也使我的工作保持在我能承受的节奏内,我的工作压力依然受控。

要是我养成随时看后台信息,随时看消息回应的习惯,这样会让我陷入碎片化响应的模式中,嗯,这不正是很多人刷微博的状态吗?这种模式会让你的兴趣和精力无法有效集中到一个主题上,进而导致你所有的事情都随注意力转移,而不是随意志力坚持。

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按你的工作状态和方法做到这些产出是很累,但在我看来,我不过是在玩游戏而已。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再观察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高中的同学往往都是类似的行为模式,而大学里的同学各自兴趣不同,也许你想上自习的时候,你的好基友邀请来一盘撸啊撸(LOL),这个时候你的事情重要还是朋友之间的响应重要?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乡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比如我的红颜知己萧秋水,我们就成为一种互相激励的关系。我的进步是她努力的理由,她的灵感是我工作的推进,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激励,最好的同伴教育。顺便说一句她也有微信公众账号,想关注的自己可以去搜。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在大学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你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一些211、985高校,为什么大家大学上自习的氛围依然浓厚?因为这里最大的行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国,或者加入优质精英社团。一旦你进入这样的学校,你很容易被这样的氛围同化,也就变成这样的人。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家长,班委会,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班委会和学校,对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自己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还有一位同学留言说: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我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我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我又特后悔,特纠结,我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在这里,我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我有不想念书的念头,我很烦,特烦,可是我到底该咋办?我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我要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就是能拿分,所以在高中这套课程体系所有的人都认同,它能帮你拿分。

但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和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你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不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但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好吧,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我还是想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格。我建议你们不妨从按时吃早饭开始,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按时吃早饭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可以看看《自控力》这本书。

如何“新人”变“牛人”的职场秘诀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让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羡慕不已。可是职场新人们自己知道,“菜鸟”的压力也不小。那么职场“新人”如何才能转变为一名真正的职业“牛人”呢?

尽快度过职场适应期每位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都要经历“职场适应期”。有的学生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很快进行角色转换,在很多时候的表现比较学生气。这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职业人士。

学生和职业人士的身份有很大区别:

第一,目的不同。对于学生来说,目的是学到知识,考个好成绩;而职业人士的目的是完成公司交给的某项工作。

第二,两者所需要的技能不一样。学生所需的技能是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作为职业人士要想把公司交给的岗位工作做好,需要的技能。

第三,工作方法不同。学生工作方法是个人的独立行为,每位学生为自己的成绩负责;而作为职业人士,更强调的是团队合作。

其实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应学会尽快适应这个新身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士。为此,上海职业介绍松江分中心的朱美忠老师建议,要缩短适应期,融入职场。首先,心理上要做好准备。学生刚进入职场大多是从基层做起,要学会适应艰苦、紧张而又快节奏的基层生活。学生一般缺少社会经验,可能不习惯一些制度、做法,这时,千万不要用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其次,做事要积极主动有耐性。在一个行业准备好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就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努力找到职业契合点既然步入了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了一个社会人,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都得改变。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经常上课迟到,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在工作期间,每一次失误都可能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很多应届毕业生反映,自己也做了入职前的准备,可是为什么进入企业后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觉得所学与所从事的岗位之间找不到契合点?朱美忠老师表示,学生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化理想化,在跨出校门之前,对未来充满憧憬,初出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其事先对新岗位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岗位,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岗位实践使新人们发现似乎所学与所用不是一回事,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解让他们在初入职场时就走了弯路,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即了解“我该做什么”,其实就是要了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接下来,就是“怎么做”和“怎么做好”的问题。第一,必须要积极主动。第二,要树立目标。第三,重要事情先做。一个职业人士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零零碎碎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养成一种习惯,重要的先做。

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除了要适应岗位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从自身做起。因为从你进入企业的第一天,你周围的同事们都在或多或少地关注你,首先要自律,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像上班迟到早退、打私人电话这种事要避免,这些事会使别人留下工作不用心的最初印象。

在朱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另外,要尊重企业的老员工,为人谦虚,不耻下问,多请教,多沟通。这些行为会让同事们更快地接纳你,你也能更快地融入企业。比如与领导相处,首先一定是要尊重领导,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其次,根据领导风格不同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最后,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把握尺度。

职场新人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岗位需求,或为今后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刚出道的新人可能文凭比公司里一些前辈要过硬,但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历虽高却什么都不会。学生在学校比较注重的是学习理论知识,然而到了职场上,更注重的是动手能力和累积的经验。因此,应届毕业生要投入到再学习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吸收,成长为真正的职业人士。

成为“牛人”的三种途径

1.让人脉资源为跳槽做足铺垫适合对象:在业内从事某类职位时间较长的,有一定影响力的职场人士。注意事项:多接触,保持联系,善于对人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编制一张自己的人脉资源图的关键是需要根据各个朋友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等级的联系频率,因为我们不可能和每个人都保持很密切的联系。同时,建立人脉是持续的过程,不仅仅是四处搜集名片,也许这些人无法立即介绍工作机会给你,但是保持联络就有机会,后续的联系目的主要是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最新状况,并取得最新的信息,建立长久的互惠关系,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用得上。

2.让派对增值为求职服务适合对象:性格相对外向、同龄朋友比较多的职场人士。注意事项:表现自信、肯定、积极但不过分。

派对就是派对,参加派对不是为了跳槽,而是为了认识的朋友。但在派对后的机会不容忽视,所以在派对上聊到自己的工作时,尽量多给对方一些正面的信息,多聊一些你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认识,你的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这些都会对你有所帮助。

3.不要随意向猎头公司说“不”适合对象:具有卓越工作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注意事项:沟通要有耐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来决定是否接受新的机会。

求职者与猎头接触时要注意与其沟通的技巧,要了解你的新职位是向谁负责,你的工作目标、任务范围和环境待遇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应明确告诉对方你的优势和劣势,你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期望等信息,再看对方提供的职位是否和你的职业追求相符合,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来决定是否接受新职位。

怎样在遇到挫折时还能坚持?


谁都可以开始行动,但是大多数人一会儿就放弃了。一个成功者与一个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当情况变得艰难时他会决定坚持下去。

当你第一次开始健身时,你充满了活力并且能动力十足地不断做下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或许会变得不那么坚定并更倾向于为自己找借口。当你在遇到艰难险阻时你做什么就决定了你成功的可能性。

人们常常说动力不会持久。当然,洗完澡也不会一直保持干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每天都要洗。--ZigZiglar

你一开始可能是很热情,但这种热情很少能持久。我了解这一点,因为在我的人生中我有过好几次爱上后又厌弃体育锻炼。这就是为什么我知道抛掉那些促使你放弃并使你一切心血都白费的想法有多重要。

保持动力或许是健身中最困难的部分。这是因为它需要内在力量来维持下去并且拥抱不适。每天早晚当你作出决定要去健身房而不是在床上舒服地再睡个一小时或是在沙发上放松着度过剩余的晚上,你就会获得内在的力量并树立起自制力。

当情况变得艰难,你真的想要放弃时,你要怎么坚持下去呢?

谁都可以开始行动,但是大多数人一会儿就放弃了。一个成功者与一个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当情况变得艰难时他会决定坚持下去。此外,你不会通过做那些舒服的事或是选择轻松的解决之道来获得这种内在力量。想要获得力量并树立起自制力的话你得拥抱不适并持续做那些你周围的人都正在放弃的事。

如果你想要成为成功者,那种即便情况变得艰难也决不放弃的人,下面有几件事情能让你保持动力。

1.记住是什么激励你开始行动的。

你为了一个好的理由才开始健身。或许你是想要减肥,或许你觉得自己身材不好想要塑造更多肌肉,又或者是你是想使自我感觉更良好些。不管是什么激励你开始的,它仍旧是一个重要的理由推动你进一步的前行。不要忘记你为自己预想的最终结果。

2.记住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白给的

在这世界上只有那些意味着努力、痛苦以及困难的事才是真正值得拥有和做的我从未在我的生活中羡慕过一个过着安逸生活的人。我羡慕过许多过着不易的生活却活得很好的人。--西奥多罗斯福

如果它值得拥有,那它就值得付出努力和痛苦。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不愿意付诸努力,离开你的舒适地带并且拥抱痛苦的话,你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结果。你会过着你的舒适生活,但将成为一个失败者。不喜欢听这个是么?那么你知道我在谈论什么了。在这世界上,每一个成功者都要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成功。

记住:不劳无获。

3.记住在你健身之后你感觉有多好。

如果你想要放弃,只要想想当你做完一次健身后传遍你全身的那种绝妙感受。这或许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几种感受之一了,难道不是吗?你健身时会释放内啡肽,这意味着你会感到更开心,不那么紧张,并且单纯地感到精神愉快。

内啡肽也有止痛剂的作用。经证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会大大缓解压力,改善睡眠,提升自尊,还能治疗焦虑症和忧郁症。牢牢把握住那种愉悦感并在每一次当你想要跳过一次健身训练或放弃一切时回忆起它。

4.记住有规律的锻炼能增强自信并各方面地改善你的生活。

除了减肥和穿衣服更有型这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有规律的锻炼还会为你的自尊带来惊人的好处。当你有规律地健身时,你会更有自信,更满足于你的生活,不再那么紧张,不再那么易于变得沮丧或焦虑,并且能单纯地自我感觉良好。

人们总是要去寻找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尊,使自我感觉更良好,但其实一切都已在他们在触手可及之处:通过体育锻炼就可获得。每个人都可以有规律地锻炼,并因此变得更为自律,自信,自立,强壮以及健康。

记住你总是要自己做出决定去健身然后坚持下去。当你不想去时不要依赖他人鼓励的言语或是期望他人来把你拎起来送到健身房。掌握你的生活并确信你不会后悔采取所有的这些措施来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不要成为那个一旦情况变得艰难时就放弃的失败者。证明给自己看你拥有这股力量,你会成为一位成功者。

求职秘诀:细节决定成败!


  ◎培养自己穿着打扮的品位虽然没有任何一个招聘启事上会说“此职位要求相貌端庄”,但是,100%的企业都会把外表作为第一招聘条件,就算你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比如程序员,外表也一样是审核的标准。原因很简单:一,你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二,懂得装扮自己的人比打扮灰暗的人自信得多;三,打扮隆重自然代表着该应聘者对职位的热忱度。

请注意,我在这里强调的是装扮的品位,而不是说你要成为帅哥美女。先天不足,后天可补,你的穿着打扮是否有品位,能否给人以信任感,是每个求职者必须揽镜自照“扪脸自问”的问题。

还要强调的是,着装打扮不只是对女性的要求,男性同样要重视这个问题。 ◎要为企业定制简历先来举一个我所遇到的真实案例。有一次,我公司招聘营销人员,在堆积如山的简历中,有一份简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求职者在简历后面附了专门针对我公司产品的调查报告,为了这份报告,这位求职者在投简历前,做了连续一周的市场调查。最后,在长达几页纸的调查报告后面,求职者标注了一句话:“如果想知道详细情况,请与我联系!”我们自然联系了他,首先他的敬业态度已打动了我们;此外,他的调查也很有意思,这也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每一个求职者在制作简历时都应该像案例中这位求职者那样用心。你所发出去的每一份简历,都要根据所申请的职位度身制作。在每一份简历上,都应该出现应聘单位的名字或者产品。即使你在发送简历之前草草地上一下招聘单位的网站,把人家的企业标语拷贝到自己简历的页眉上,你的成功概率也会立刻增加。如果你能在简历的页脚简单描述自己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你的简历将再次获得加分。

即使是在人潮汹涌的招聘会现场,你也可以快速浏览一下招聘企业的宣传板,挑选一两句能够和你的简历结合的信息,手写在简历的页眉或页脚。比如,如果你看到“卓越公司”的招聘要求是“打字速度60字/分钟”,你不妨在页眉上手写一句“本人打字是卓越要求的两倍:120字/分钟,希望有机会为您打字!”

当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次次修改简历会使你感觉无比的辛苦。尤其是经历了无数次简历没回音,笔试被废,面试被拒之后,你可能会非常气馁。但是,过程永远没有结果重要,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简历的成功几率,就必须次次修改简历。 ◎主动向你的人脉网通报情况你要把自己的求职情况每周向自己的“人脉网”做一个汇报。能够有资格做你“人脉”的人,往往是非常繁忙的专业人士,如果你不找他,他很难有时间想起你的事情来。在E-mail里,别忘了叮嘱一句,告诉人家绝对不需要特意回复自己的邮件。

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会打扰你的“人脉”大哥、大姐或大叔、大婶,年长的人们在后辈的“挣扎”中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快乐(并非心理变态),并且乐于在可能的情况下施以援手,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快乐。不要怀疑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去做吧。 ◎找好亲密战友求职道路上的亲密战友,有两类人。一类是你所积累的人脉资源,还有一类就是和你一起并肩战斗的也在找工作的人。

人脉资源就是“关系网”,总是在成功元素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前面说过,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就是内部推荐。内部推荐绝对不是暗箱操作的黑色秘密,而是招聘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很多大公司为鼓励员工推荐优秀人才来就职,都设立明文的物质激励条款,比方说耐克公司对介绍自己朋友来任职的员工奖励一双耐克鞋,新东方对优秀教师的推荐人给予现金奖励,等等。

大一的时候,如果你和大四的师兄、师姐以及研究生的大师哥、大师姐建立友谊,他们就是你大四就业时的宝贵资源。大学男生一律把交友的目光锁定在“小师妹”身上,往往毫不理会高自己两级的师姐。追求师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和师姐建立同志式的友谊或许对你更有帮助。

第二类亲密战友,是和你一起找工作的人,你可以和他们组成求职小组,你会得到很多好处:比如分头查找职位资讯;分头研究招聘单位与岗位,资源共享;可以互相扮演面试官,进行模拟面试,等等。 ◎备好五个行头求职必备的五个行头是:一个“健康专业”的E-mail地址,一个稳定的几年不变的电话号码,一身求职套装,一只公文包,一个求职笔记本。健康的E-mail地址,不应该是什么Iloveyou、KITTYCAT等个性化太强、男欢女爱或卡通味道太浓的E-mail.如果你在找工作,赶紧注册一个规规矩矩的E-mail地址,然后不妨用上一辈子。

一个稳定的几年不变的手机号码非常重要,说不定哪一天,你几年前失之交臂的企业会再次给你打电话。

事先准备好求职套装是极其必要的,这会免去你面试前的手忙脚乱。

一只公文包非常重要。很多求职者去面试的时候挎着一个很休闲的包,让面试官一看就不专业。

准备一个求职笔记本,把自己的每一个求职步骤记录其中,当你记满半本的时候,好的offer自然就来了。很多的求职者,由于海投简历实在太多,根本就不记得在哪个单位应聘了什么职位,自然就会与机会一个一个失之交臂。 比别人早准备5%◎尽早开始,时刻准备求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情,不是看了本书明天就能够顺利过关的。求职者应尽早做好规划,并且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求职准备绝对不是仅仅背诵一些干巴巴的答案,它包括方方面面能力和信息的准备:

对某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对某个具体职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得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你可能被要求阐述自己并不熟悉的话题,而口才不是一天就能练好的;梳妆打扮的能力,因为印象分至少占三成权重,而品位不是一天就能积累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 ◎不断总结经验求职是一个整理自己的思路,认识自己的过程。在求职过程中,特别是与面试官面对面时,面试官会提出很多自己以前不曾考虑过的问题,这些问题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自己某方面的特质。通过求职,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很多求职者可能会面试很多次才能获得满意的OFFER(录取通知)。一次面试就是一次成长。吃一堑,长一智,面试之后要懂得总结。求职不顺利的经验其实也是相当宝贵的,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求职者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每次面试之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次面试中我犯了哪些错误?这次面试中我哪些地方表现不错?上次面试中出现的错误这次是否再次重犯?和我同时面试的应聘者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他们的哪些失误我可能也会犯?如何避免?

除了从自身找经验,求职者还应当奉行拿来主义,通过网络或者上门请教等途径,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参加面试的。总结别人的面试经验,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少碰壁。求职者中有一类人被称作“拒无霸”,简单地说,就是那些不断求职,却永远被拒绝的人。成为“拒无霸”的求职者,有的是才能不济,有的是因外貌、身高、性别等客观原因遭拒。这虽然有用人单位的问题,但求职者自身不懂得从中反思自身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比别人主动5%◎投出简历后主询问情况投出简历之后,如果只是静候佳音、听之任之,那么你很可能会丧失潜在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投出简历后,或在用人单位公告的投递简历截止日期之日起一周左右后,与公司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联系,询问你是否在笔试/面试名单之列。如果不在,你也要努力争取。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应聘方联系之前,你要事先估计自己哪方面可能是劣势,然后想好如何说服对方。如果他们还没有整理筛选完简历,那么询问他们何时可以给出答复,到时候你再联系。

争取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筛选简历并不像评判数学试卷一样有一个标准答案,非对即错。即使筛选简历的工作人员认为你的简历暴露了你某方面的不足,但你对他们公司的热诚却极有可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如果你得到了多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其中包括你不太感兴趣的公司,这时候也不要拒绝。最好的做法是,你把他们的面试安排在你重视公司的面试之前,一方面多给自己一个机会,另一方面就拿它来练习你的面试技巧,这对提高你的面试水平、克服紧张心理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面试后,礼貌地查询结果面试完毕,最令人挂心的就是面试结果。虽然例行的回答是两周内等通知,其实研究出结果一般不需要那么长时间。面试过后一个星期没有回复是很正常的,求职者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耐心等待面试结果的反馈信息,不要过早打听面试结果。此时切不可到处打听消息,更不要托人“刺探”。

如果面试两周后或主考官许诺的时间到来时,仍未收到通知,你可写信、发E-mail给主持面试的人员询问面试结果(为了有这个机会,面试告辞时别忘了向面试官要一张名片),一是提醒一下招聘方,表示自己对这个公司很感兴趣;二是在考官难以做出判断时,你的信件可能为自己增加入选的机会。即使未被录用,也最好能与主考官保持联系,这也是建立职业关系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可能在今后你仍有机会进入你所心仪的单位。在此,我不太建议打电话询问,一来可能干扰对方的工作,二来可能让对方觉得不方便回答而陷入尴尬境地,此外很容易出现措辞不当的失误,而且显得过于心急。

回打的咨询电话中,措辞很重要。多数求职者会问:“面试结果出来了吗?”“人员定了吗?”这些问题往往要最终录用通知下达后,人事专员才方便回答。建议求职者换种方式询问,你可以说:“我是竞聘××职位的×××,请问我被录用的希望大吗?”或者“我是竞聘××职位的×××,请问我面试的综合评价是不是没有靠前几位?”这样,接电话的人事专员不免可以透露一点,聪明的你自然能够听得出来。 ◎对心仪的职位要主动争取作为求职者,需要有一种敢于“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的素质。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求职者,他在通过了简历筛选后,希望到销售部门去工作。由于这个求职者是个新手,我感觉他做研发也非常适合,于是建议他去研发部门。后来几天,这个求职者天天“缠”着我,希望进入心仪的部门。我发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销售人员不可或缺的,于是最终推荐他去了销售部门。 ◎面试后主动写一封感谢信面试结束后写一封用心的感谢信,对那些已经进入决赛圈的人是举足轻重的。在我的经历中,就有人因为写了一封有内容的感谢信而得到了工作。道理很简单,假如有几个旗鼓相当的人一起进入决赛圈,但只有一个人能够得到机会,这时假如你写了一封感谢信,就等于比别人多了一次向招聘单位推销自己的机会。假如你的感谢信言辞生动恳切,强调了你的技能和工作经验,表示你想得到这份工作并且很适合它,那么这样一封信可能起到一锺定音的作用。

感谢信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面试感觉不错的求职者刚送出了一封感谢信,却得知自己落选了。他马上又送出了第二封信,信中表达了未被选中的遗憾,同时表示自己对这个公司的向往,希望公司在今后出现工作空缺时考虑自己。结尾时,他再次感谢面试官为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并说自己希望得到回音。这封信打动了面试官,他打电话告诉这位求职者,虽然这次没有录用他,但将来有机会一定会考虑他。这个结果不是也很好吗?所以,面试结束后,不要偷懒,尽快动手写一封感谢信吧。 好的感谢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纸质要好,最好不要手写。当然,如果你对书法相当有造诣,也可以手写,但要让面试官能看懂。信要简短,不要超过一页纸。

态度要友好,要符合面试时的气氛,不要闲话家常。可以幽默一些,但千万不要过于出格,让对方感觉到不尊重。信中要再次强调重要信息。比如相关经历和公司感兴趣的经验。如果面试时忘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在信中附上。

要一直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特别是结束语,要肯定、积极。如:“我将很愉快与您共事,并修正盼能早日得到您的答复。”看到这样的信,如果说本来你有希望入选,此时面试官说不定会当即拍板:就是他(她)了!

《我想告诉你坚持的秘诀》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心理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我的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