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什么奖金才是员工真正想要的》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当员工被问及“除了固定工资外,还想获得怎样的报酬”时,回答往往是现金形式的加薪或奖金 。给员工金钱和任意消费的自由,听起来似乎是实现快乐高效工作的秘诀。但是,一系列科学研究提供的证据显示并非如此,个人报酬——无论是按业绩付费还是奖金,都被证明不利于员工士气和生产率。

首先,金钱奖励可能会减少员工工作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其次,除非这项工作非常简单(不要求创造力、解决问题、以及复杂的推理),否则金钱奖励反而会引导员工只关注即将到手的钱,从而影响绩效 。最后,当员工攀比年终奖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嫉妒、紧张和竞争,和较少的信任、分享和团队合作。如果员工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影响将是复合的:这些关系的恶化不仅破坏了员工个人的幸福感,还破坏团队和谐。

那么,应该取消金钱奖励以一劳永逸吗?也不完全是。一个建议是,尝试新的长期有效的方法:亲社会奖金。

与其给员工金钱让他们花在自己身上,为什不给他们相同数额的奖金并告诉他们必须把这部分钱花在慈善事业和馈赠同事等亲社会行为上呢?研究者们在三个国家,对不同职业和文化下亲社会奖金的作用进行了检验。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给每一个员工发放属于自己的慈善券,并鼓励他们把它花在自己关注的事业上,无论是资助癌症研究还是拯救澳大利亚鸭子。在兑现了这些亲社会奖金之后,员工整体报告说,他们对工作产生了更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对自己认识的人表达善意和对陌生人表达善意的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亲社会奖金是对所有人都产生激励效果还是只作用于习惯了为自己花钱的银行家呢?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中,研究者们鼓励员工为同事和协作者消费。他们把现金发给加拿大躲避球队(dodgeball team)队员和比利时的药物销售团队,并要求他们为各自团队的其他人花费。结果显示,最受青睐的礼物是“一盒巧克力”或“一瓶红酒”,有一个团队甚至买了皮纳塔。

zc530.com扩展阅读

这才是你单身的真正原因


转眼白色情人节临近,你还是一个人吗?

你何时才能和单身说再见?

每个人心里都曾幻想过未来伴侣的模样,但经过一番寻寻觅觅后你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真的很骨感!是什么导致你至今一直单身?

近期,某网站针对单身人群发起了一个“一句话总结你为什么单身”的话题,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讨论。

网友:命中注定的人没有出现,否则愿与不愿都将结束单身。
错误观念纠正:恋爱的机会不是靠等待,而是要自己争取和把握。不积极行动、扩大社交圈,命中注定的TA也没有机会找到你。

网友:其实每个人都不想单身,只是还未遇到合适、理想中的那个TA。
错误观念纠正: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寻找“优秀”的男人,不是“成功”的男人,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定义,不是用泛社会化的定义。

网友:恋爱了就要结婚,害怕结婚……
错误观念纠正:结婚不是人生任务。了解恋爱和结婚的不同心理需求:玩够了再结婚。结婚生孩子也不是你这辈子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恋爱、性、亲密关系是。

网友:恋爱过几次也受过伤,没有想的那么浪漫,感觉不会再爱了。
错误观念纠正: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遭遇挫折便拒绝相信爱情。把爱情当作生活最重要的内容,沉溺韩剧不能自拔,现实不是偶像剧。

如果你还有以上这些错误的爱情观念,那么幸福只会离你渐行渐远。

我们的恋爱观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一直错误的认为,恋爱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事实上恋爱并不是天生就会的,它涉及到和异性的相处,要学会处理恋爱中的冲突,学会怎么去长久地经营这样一种关系的发展,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和了解的。

恋爱问题走进课堂乃务实之举
恋爱课程在国内仍是新鲜之事,但在国外早已有涉及。在日本则是年轻女性的必修课。
由于学校少,办学资历不高,价格贵成了现今“恋爱班”共有的特点。
据小编了解,目前一堂恋爱课程收费为300—500元/课,上完全部课程需要花费上千元,价格不菲

   网校,全网首发——“恋爱训练营”来了!

 在这里你学的不止是恋爱,是掌握交际圈和沟通  

 师资介绍
麻辣情医吴迪亲自授课  (>> 围观吴迪老师部落主页)
著名心理咨询师、两性关系专家;资深传媒人,电视节目“名嘴”, 上海恋爱训练营创办人,以犀利的观点幽默的语言评点中国人婚姻恋爱,帮助单身男女了解内心真正需求,扩大社交渠道,提升爱的能力。

“职场小站”——最全职场资讯库,点击以下图片直达!  >>进入首页 

有效率的去奋斗,这才是真正的努力!


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大部分在努力或者想努力的人恐怕都知道,那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种更好是为了让自己人生变得更加出色,当然也是为了让人生变得更加自由,特别是当我们无法决定有些事情时,如果自己已经通过努力变得足够优秀,那么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去向,很多烦恼是自己还不够强大,唯有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行,那么到底该怎么去努力呢?建议不妨看看这篇文章,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努力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我们还是愿意经常提及它,因为我们都知道认真努力过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就好像,曾经高考英语只考了26分的周冬雨在出道后不止一次因为英语不太好被网友调侃。然而就在前段时间,周冬雨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完美的逆袭了,并且圈了一大波粉丝。

原来,在戛纳“悦动她影”的论坛采访中,周冬雨面对外国媒体的全英文采访时,她用一口超级流利的英语口语对答如流,女神范非常足。看到周冬雨优秀的表现,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周冬雨之所以能够完美逆袭、惊艳四座,这与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悉,在片场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苦练英语口语,也正因如此,她的英语有了质的突破,试想一下,如果周冬雨后期没有努力学习,那她的英语水平也只能处于高考的阶段了。所以,当我们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设法去突出重围,而不是坐以待毙。

在小编看来,努力从来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声音,“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为什么还是得不到升职加薪的机会呢?肯定是老板太偏心,看不见我的努力。”

其实,每当我们抱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我们不妨发自内心的思考一下,我们真的努力了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动声色的去努力。要知道,事实胜于雄辩,没有成效的忙碌那不叫努力。

对于很多职场新人而言,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年轻意味着充足的时间,充裕的精力,还有无限的可能。因此,想要让自己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就去认真的努力吧,不要敷衍自己,不要假装努力,要有效率的去奋斗,这才是真正的努力。

努力是一种争取的筹码,也是承载梦想的行为。如果此刻的你无比迷茫,那么,请做好当下的事情,认真过好每一天,让努力充实自己空虚的生活,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美好。

什么是真正的“节俭”


美国人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学习应该如何节俭地生活。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每个星期的工资里节省出一美元(约新台币30元)或五美元(约新台币150元),或从每年的收入里节省出10%或20%,就已经算是节俭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个不幸的事实:当我们赚最多钱的时候,我们节省下来的钱却最少。或许真要遭受一点经济方面的窘境,我们才能意识到节俭和存钱的重要。

日前,美国节俭协会主席斯图拉斯(S.W.Streaus),对节俭下了一个很清楚的定义,那就是:每个星期存几美元,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节俭的人。节俭不仅意味著金钱,还意味著个人效率、深谋远虑、小心谨慎;它也意味著清醒理智、正当守法和自我控制。它一方面能消除吝啬,另一方面还能消除奢侈。当我们建立了节俭的观念时,我们就建立了高尚的品格。

真正节俭的人会生活得很好,他会偿还所有债务,会慷慨地付出劳动,会为他的家人提供所有必需用品,让他们过著真正舒适和快乐的生活。他花掉的每一美元,都很值得,他会购买那些经久耐用、实际的东西,绝不会不明智地买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的人会买富含营养的食物,并且会在当季的时候购买。他会买质地良好又经久耐穿的衣服,而不会买那些暂时流行的东西。

他可能拥有一辆汽车,但他绝不会把它漆成炫亮的鲜红色;他可能拥有一架钢琴,但绝对不会用象牙和黄金来装饰;他可能会给服务生和搬运工小费,但不会一出手就是大钞;他可能会去剧院,但他不会是每场音乐剧首映场的常客;他可能会雇用一些仆人在家里,但不仅仅是为了充面子。真正节俭的人,是那些赚到了钱,又知道该怎么花的人。

几个月以前,一位真正的成功人士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若每个人在花钱的时候,都能认真地用用脑子,花点心思,如同他们在赚钱的时候一样,那么,即使他们的开销减少,但生活质量却能更上一层楼。他说,他的成功,是在偶然间开始的。当时他突然决定,他要花更少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最后他发现这样的想法并非天方夜谭,现在,他成了大富翁。

这位富翁的创业初期,他的一日工资,还不到现在最低收入劳工的一半。他说:现今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实干和节俭。这不仅适用于体力劳动者,也同样适用于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在今天的美国,游手好闲的人没有立足之地。这个人就是查理斯.施瓦布(CharlesM.Schwab,美国钢铁大王、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

弗兰克.克莱恩(FrankCrane)牧师曾在文章中引用施瓦布先生的话,并说:他还应该补充一句──在今天的美国,挥霍浪费的人也没有立足之地,不管他是富有还是贫穷。

面对职业,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面对职业,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和轻松地取得成就。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可以做他感兴趣的工作,那真是太棒了!

但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你真正的职业兴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常感到困惑,容易犯错误。

许多人会认为,使自己快乐的事就是兴趣。当然,兴趣可以带来快乐,但并不是所有带来快乐的事都是兴趣。例如,如果我们感到累,休息一下就很快乐。但这不是兴趣所在,而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例如,有些年轻人喜欢玩游戏,游戏晋级的时候会觉得很开心。但游戏只是一种消遣娱乐,业余的时间才会去做,用来调整心情。忙起来的时候,游戏就抛之脑后了

又或者,你觉得某个事情应该挺好玩的,真的去尝试了之后发现,又难又枯燥,比如弹钢琴、学书法,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来。也可能觉得反正也不能成名成家,干脆算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兴趣,往往是好奇心或者价值观驱动的。

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可以和小编一起来看看95后深圳小伙子卢驭龙的故事:

卢驭龙,曾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表演过“闪电侠”, 是个真正的科学少年,从小就爱钻研。当上小学二年级时,就经常跑到初中年级旁听化学课。9岁那年,他在医院里捡到了一瓶高氯酸,于是开始实验。有一次不小心让液体翻出来,把大腿烧伤了,但这次烧伤,并没有使他失去信心,而是深深地引起了他的兴趣。

卢驭龙自己设立了化学检测室。 13岁时,他在家里尝试化学高能反应,试图通过不断调整化学剂量的比例来测试这些化学物质的功效。但没想到会发生爆炸,他全身多处受伤,昏了过去。当时住院一年多,缝合了四百多针。但是这个小伙子嫌住院治疗时间太长,浪费了做实验的时间,偷偷地离开病院,继续实验,一直坚持到他这个试验成功为止。

当然,小编并不鼓励大家做事不要命,但小编想谈谈兴趣的核心特征,即“吸引力”和“毅力”。

做感兴趣的事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著名的心流(flow)的概念。

也就是说,当人们专注并积极参与某种活动时,他们会忘记时间和自己,并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他们感到最开心和满足。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FLOW”。这种体验也被叫做沉浸体验。你如果在某个事情上经常有被吸引的感觉,沉浸体验,停不下来,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去做,这大概就是你的兴趣了。

总结下来,真正的兴趣有这么几个核心特征:

兴趣是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享受其中,经常有沉浸体验;虽然你知道这件事有很多弊端,比如艰苦和疲倦,但你仍然被它吸引,愿意坚持去做,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到底。

此外,真正的兴趣不是以下概念:

兴趣不是好奇心。一时出于好奇而关注,不持久,不是真正的兴趣。

兴趣不是短期需求。例如休息,休息够了之后我们就想去做点别的了。

兴趣不是特长。能够做得好是一种能力,不见得享受其中。比如很多同学被家长逼着参加艺术考级,或练武术,甚至也拿了奖项,但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喜欢,也不享受这类活动。

兴趣不是爱好。很多人的业余爱好只是满足娱乐,并不能够承担其中的挫折。

兴趣也不是价值观。比如赚钱,有人可能对赚钱的过程并不喜欢,只是追求结果。赚钱也只是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任务而已。等等诸如此类。

根据这种“苛刻”的标准,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你没有兴趣了!是的,事实可能是这样的。因此,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思想来寻找兴趣,特别是当它的声音被各种外部噪声所覆盖时。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有兴趣玩游戏!满足以上所有特点:感受快乐,被吸引,关注过程,沉浸体验......然后我也想问这样的小伙伴,如果把打游戏当成是一种职业,你真的了解其中的苦涩和疲惫吗?如果遇到困难,你真的能够锲而不舍,还是消遣娱乐一下而已?小编特别认同韩寒的一句话:不要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拿到结果的事,兴趣是那件白天让你痛苦地琢磨,晚上睡不好觉,早上四五点爬起来,一边咧嘴苦笑一边也要拼命干完的事——那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工作很卖力,为什么奖金却比别人少?


网友Rick的自述:

我从2005年开始工作的,起初在一家超市做采购,后来跳槽到一家外企做了3年销售代表。一直到20xx年,我才来到现在这家民营的建材公司,担任区域渠道销售。平日里,我工作非常繁忙,经常要加班到深夜,甚至有时节假日里还要忙着联络客户谈业务。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劳动为公司创造了非常出色的业绩。因此,在最近半年来的每一个月,我几乎都能获得月度绩效奖金。

可在最近的一个月,公司却把月度绩效奖金发给了一个业绩平平的同事,理由是这位同事之前一直业绩平平,最近突飞猛进,值得鼓励!对于这么牵强的理由,我表示很不能接受:难道公司发奖金,还有鼓励“后进生”的道理?我是不是应该去向领导提出异议?该怎么提出,才既妥当又能达到目的呢?

专家建议:

首先,虽然大部分公司都会对薪金保密,但是对奖励这种事儿还是公开的。如果就奖励本身,有员工觉得不公平,应该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当员工跟领导谈类似事件的时候,重心一定不是抱怨,而是要和领导确认清楚奖励规则。Rick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出,之前其公司每个月的奖金都给了当月业绩好的人,而这次却给了进步最大的人,所以本质上是奖励规则改变了。如果Rick的追求是下次还能拿到月度绩效奖金,那就要明白以后的奖励规则是什么的,到底是奖励干活儿最勤快的?还是进步最大的?还是长得最帅的?……由此,Rick也应该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该勤快就勤快,该进步就进步,该整容就整容。

最后,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公司设定各种奖励,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员工更有动力地去工作,而如果奖励每次都被同一个人拿走,其他人的积极性必然会有降低。出现rick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可能恰恰是因为每次奖励都被其拿走,公司被迫改变奖励规则了呢? (完)

麦肯锡想要什么样的求职者?


通过了麦肯锡的电话面试,不过,差点被麦肯锡的HR给带坑里去了。。。

//HR做了什么把我带坑里了?//

面试之前,HR跟我说,电话面试就30分钟,只做Case,不问别的。我差点就信了!

结果当天,面试官上来就说:来,我们先做个行为面试,你先做个五分钟的自我介绍…

我当时心里一边吐槽,说好的只做Case呢!一边庆幸,还好老子都准备好了!

//整体来说,面试表现怎么样?//

行为面试的部分,我觉得我回答的比较好,因为他两次说到,嗯,我很认可你的回答。

Case的部分,应该不算好。我最后问过他,觉得我的Case做得怎么样,他明确地指出了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面完之后,我是很忐忑的,只想找个地方躺下来等结果…

还有最后的聊天,我们聊了25分钟,问了7个问题,应该算聊得来吧。而且我还争取到了机会,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框架。可能这部分弥补了我做Case的缺陷吧。

//行为面试部分,如何打动面试官的?//

还是前期准备得好,包括自我介绍、职业规划、核心故事,都跟导师仔细tailor过了,我都写了很详细的文字稿。

这次的行为面试一共两部分,一是自我介绍,一是他对我之前的一段创业经历很感兴趣。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部分,我用的典型的三段式。我说我此前的职业经历分为两段:第一段里我的角色是Contributor,在偏学术的岗位上为企业贡献价值;第二段里我的角色是Leaner,主动进入充满挑战的新环境,用3年的时间去积攒商业经验;现在,我希望开启第三段经历,加入麦肯锡,在更大的平台上,重新成为Contributor。

面试官表示,他很认可这种自我驱动和主动、清晰的职业规划!我当时就想,靠谱,有希望!

2、创业经历

面试官自己也有一段创业经历,所以就直奔主题聊创业了。

先聊了职业规划,包括有几个人、做什么业务、怎么分工、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然后聊Motivation,问我的动机和收获是什么。

我说有两点:

第一,我们很明确,这个创业项目对我们来说更像一片试验田,实验科目是如何打造一个有持续、稳定收入的微小企业,目标是让我们能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出商业决策;

第二,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对产品本身的骄傲,即使在用户不多的时候,评论区里的一个好评,都能让我们收获成就感。

面试官说,好了,这就是我想听到的答案,我很认可这种驱动力。

我当时就想,还好上过课!行为面试这关,算是过了吧!

//Case部分,你觉得哪里做的不够好?//

当时做的是一个利润下降的Case,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利润下降的原因。我的第一层框架就分了财务和运营两个方面,财务方面一直拆到各个成本结构,运营方面又分为内外,内部看了供应链和扩张趋势,外部看了同城竞争。

说起来就伤心,最后给我的反馈,面试官很直接地说,我有两个地方做得不够好:一是我最开始的框架,跟常规的框架不太一样,有明显的Overlap;二是我对框架的陈述不够清晰,包括后面的brainstorm,不太确定我到底在说哪一部分。

虽然面试官又补充说,主要的点我都答到了,计算也很准确,Ideas也比较丰富,但是一点都不觉得安慰好嘛!毕竟前面已经等于在说,我的结构化做得不MECE…

不过,我还是抓住机会解释了我的框架,我说,沿着财务角度一路往下拆,分析容易陷入细节,忽视了其它的宏观视角,比如客户的扩张计划、竞争对手价值主张的改变,这些从运营的角度可以更早地发现。

我不知道这个解释有没有用,不过我觉得,把自己的真实思考表达出来,应该没坏处。

总之,这次虽然过了,Case肯定不算做得好。主要之前觉得Profitability的Case的太常规了,不需要额外辅导,就没找导师上课。

后面又找导师做了复盘,把这节课给补起来了。

//你跟面试官聊了25分钟,都聊了些啥?//

我觉得这个聊天的部分很有意思,有点像是我在给面试官做行为面试!

我一共问了7个问题,分为3个部分。

前三个问题是关于面试官在麦肯锡的项目经历的。我提前查了面试官的领英资料,有介绍他做过的一些项目。

有一个做了一年多的,我就问他什么项目需要这么久;还有一个做“ProductDevelopment”的,我就问这跟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然后我问面试官有没有什么比较新奇的项目,他介绍说,有时候麦肯锡会帮客户把一个业务先运营一段时间,等数据okay了再交还给客户,我说这个很有意思,我很喜欢,这不就是“拿人钱财、替人创业”嘛!(当然,面试用的是英文,说得没这么溜…)

后三个问题是关于面试官那段创业经历的,跟行为面试一模一样,真有种翻身做面试官的感觉!我也问面试官为什么要去创业、为什么又离开、对之后在麦肯锡的工作有什么帮助。讲真,谈论相似的经历的确很容易达成共鸣。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问我的Case做得怎么样,就不多说了。

//面试通过了,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分享给其他人?//

1、麦肯锡对Candidate很重视

虽然等待面试很漫长,还被HR“忽悠”了,但是面试官的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都跟我比较契合,所以也很容易找到聊天的点。这一点就让我觉得,麦肯锡对Candidate是很重视的,有很认真在安排面试。

2、千万准备好了再申请,切忌裸面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拿到面试再开始准备的。但是以我这次电话面试的经历来看,这么做的风险太大了!我是在PST之前就做好了终面的准备的,所以突然碰到行为面试才不会慌张!

我的行为面试已经打磨过好几遍,跟(职道独家高级导师,前麦肯锡)HR和高级经理上了三次课,但是你看,面试官不但没有说“你这一听就是准备好的”,反而说“这就是我想听到的回答”!所以我觉得,面试官就是期待每个人都应该做好精心的面试准备!

3、麦肯锡很重视Motivation

从我这次的行为面试来看,我觉得麦肯锡很重要Motivation,很喜欢问每个问题背后的Why,尤其是职业转换背后的Why。我觉得他们是在找有相同的行为动机和成就感来源的人!

4、麦肯锡并不反对“套框架”

之前听到很多这种说法,框架没用,麦肯锡最反对“套框架”。从我这次的面试经历来看,这是危言耸听!凡事都有方法可以总结,Case也肯定有框架可以套用!

面试官跟我说的原话是:你的框架跟我们常用的框架不太一样,有明显的Overlap,但是好在主要的内容都Cover了。所以我觉得,麦肯锡并不反对“套框架”,而是反馈套“死框架”(HR说,现在很多人被拒是因为过度练习,导致框架过于模板化)、套“不MECE的的框架”、套“不能解决问题的框架”!真正应该套的是“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框架”!

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里,哪些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从本质上来讲,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属于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人力资源六大板块之一的内容,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一位老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但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并不只是劳动合同中所体现的雇佣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的。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聊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里,哪种才是职场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互依靠的亲人关系//

有不少老板会在新人入职的时候表示:要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我们就是一家人。虽然有些员工听完之后并不会当真,但如果是在公司创立初期就已经加入公司、和老板一起打拼多年的老员工,与老板共同经历过公司的各种变革等等,那么不论在员工还是老板的心里,对方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是亲人、但更似亲人”的伙伴。老板和员工都在企业这条大船上,同舟共济、相互关照、共同努力把船驶向远方。

//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新生代员工而言,或许不会与所在的公司经历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的过程,因此在他们眼里,自己与老板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老板负责把公司管理好,把控好公司发展的方向;而自己则负责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努力拿下客户。这种老板与员工共同协作的方式也可以有助于公司经营得更好,老板和员工也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与众不同的师生关系//

老板之所以能够成为老板,那么他一定在某方面有其过人之处,或许是行业内的专业技能,或许是为人处世的社交方式,或许是异于常人的营销能力,或许是对于优秀人才鉴别运用的能力……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和老板打交道,在日常工作中老板也一定会运用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那么这个时候员工就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来跟进学习老板的社会知识、做人道理或是技能诀窍,进而提升自我。虽然老板和员工之间不会有正式的拜师,但无形间的影响也类似老师授课的结果,所以老板与员工间也算是一种师生关系。

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就只是一种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逐渐发展成亲人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中的一种或几种。事实上,在职场关系中,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统一的最优解。只要能保持老板放心、员工舒心,公司运转良好,那么就是一种好关系。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一份合适的好工作?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一份合适的好工作?》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对不同的人而言,答案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几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我们问怎样是一份合适的工作,也很难有个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合适”的定义都不一样。但,一份工作总是会给你传递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助我们甄别它是否合适你。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哪些信息是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应该重点关注的。

一、坦诚地对待自己有很多人选择工作是迫不得已!对,我和你一样惊讶这一点。比如老婆不能接受频繁出差、爸妈不能接受孩子离家太远、老师认为你应该不要脱离专业、朋友认为你不该太冒险等等。

但或许你应该对自己更好一些,更坦诚一些。问问自己,到底你为谁工作?如果其他人是你工作的动力源泉(很多时候确实会如此,我也完全赞同),那么这就是你工作的理由,这就是你选择工作时最应该考虑的因素。但是,如果你自己对工作有一些想法,你就应该对自己和周围人更坦诚一些,告诉他们你的想法、你想要什么,并且坚定不移的去做。

二、工资当那些不再为财富困扰,并且还在赚着钱的人对你说——年轻人,找工作时工资不重要——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我认为这太不可理喻了。我认为,工资也许不会是最重要的,但绝对非常重要!

我们不去探讨到底工资和发展机遇以及学习机会哪个更重要(这类讨论既无聊又没有意义)。我只是建议,工资对很多人意味着全部的收入,我们必须在做出决定前考虑清楚这部分养家糊口的钱对自己当前到底有多重要。当然我们要考虑未来和发展,但如果眼前都没了(比如由于无法支付房租和生活费而不得已离开能保证未来发展的大城市),未来也就成了泡沫了。

不过,如果你搞清楚了工资对自己当前的意义,并且愿意承担因此造成的结果,并且坦率地告诉自己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决定,那么你就可以考虑下一个信息。对工资不用再谈太多,只要记住,无论如何做出这个决定都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的,而不是迫于无奈。

三、集体价值观本来我想用“企业文化”这个词的,但由于这个词的泛滥带来的危险性,我还是谨慎的选择了集体价值观。是否有很多次,当你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刚跨入公司的大门时,你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你是否属于那里。这些“感觉”或许是由于公司的装潢、员工的年龄层次、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言谈举止等等传达给你的信息,无论如何你不能忽视这一点,相信你的直觉!这些“感觉”就是一个企业集体价值观的外在展现。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家公司的员工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无论是他们的气质、言行还是年龄、态度。那是因为企业的集体价值观是一层很好的评估工具,它会自动将“不相同”的人排除在外(或排出去)。如果你是一个激情澎湃、追求卓越的人,却发现这家公司给你一种“沉寂到可怕”的感觉,那么你应该认真考虑考虑。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我确实不喜欢这里,但先把它当个跳板——因为很快要么你被同化,要么你因为格格不入而被排出去。

四、工作的挑战性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寻找自己能完全把握得住的工作,这让自己感觉更安全、更有把握获得,也更容易胜任。但是这样的工作在3个月以后就会让你厌烦不已,变得无所事事。

如果一份工作不能让你长期感受到挑战,那么你将很快失去兴趣和斗志,进而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或想着跳槽。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将会让你充满斗志和活力,让你始终能够追求卓越和力求上进。并最终让你表现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职业机会或者加薪。我并不是叫你去找一份完全没希望的工作,而是你认为这份工作的绝大部分你都能够胜任,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你目前尚未掌握的的知识,这样的工作才能够让你成长和发展。

五、发展机遇发展机遇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也许是行业潜力、市场情况、国家政策、公司规模,也可能是晋升空间、学习机会等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尽量周全的考虑每一个方面,并有所取舍。原则上,我建议你选择朝阳行业而不是成熟行业,市场仍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政策向这一方向倾斜,虽然这意味着更艰难的工作和相对较低的报酬。

至于公司的性质和规模并非绝对,大公司有完善的培训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小公司也能让你更快掌握管理者的工作。外资企业早已丧失之前的绝对优势,国内民营企业正在迎头赶上。

管理完善且机构健全的公司或许会给你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新人却更难有机会担任重要岗位。貌似一团混乱且没有章法的公司或许能给你更多的晋升机会,但反过来“传统”也可能抹杀你的才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只能诚实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取舍。并且,你必须保证这份工作将会是你下一份工作最好的通行证,这或许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为什么80分的员工会输给50分的员工?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为什么80分的员工会输给50分的员工?》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很多人到了职场,还是将在考试时赢的策略搬到工作中,愈是弱项的能力,愈是想办法去补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空间”最大。

在学校的时候,数学不好就去补数学,英文不好就去补英文,因为考试是计算各科总分,每科的分数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一科都不能掉分数。这是对的策略!有很多人在大考前,因为可以准备的时间不多,便放弃最弱的某一科或两科,只冲最强的科目,比如理工强的人放弃要背诵的地理、历史,文科的人放弃数学,结果都考得不理想,因为考试是计算总分,没有一科经得起放弃的。

很多人到了职场,还是将在考试时赢的策略搬到工作中,愈是弱项的能力,愈是想办法去补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空间最大。在学校应付考试的这一套,如若拿来应付工作,有时候它是错的,而且错得很严重!

单科拿一百分,你就天下无敌

比如英文差,就坚持负责国外业务,心里想着可以借着和外国人多沟通有利于自己活用英语,英语能力就会出现长足的进步。再,比如明明不擅长创意,文书作业也很弱,就一定要换跑道做企划,以为这样可以多磨练自己在企划上的能力。结果呢?不太妙!

这是一个专业时代,讲求精细分工,所以职场考的是单科,不是五科、六科。

一科拿一百分的人,比各科拿八十分的人有亮点,前景发展也佳。如果你做的事正好是弱项,即使再努力,只能做到避免失败,顶多拉抬到六十分边缘,绝对不会到达杰出的程度。而在职场,绩效表现只有零与一的差别,要嘛是表现好,要嘛是表现差,没有及格或不及格的分野,拿六十分是零,应该out!即使做到八十分,也会因为不够亮眼,是不会有人看到你的。

只考单科,当然要专攻强项的事,全心全力做到一百分,分数全拿,赢者通吃!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天赋!想想看,一定有几件事是你做起来很在行,做的时候感觉美好,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可是换成别人在做时,却没那么顺手,成果也不那么漂亮,这就对了!这几件事就是你的天赋,用在工作上便是你的强项能力。

别勉强去做弱项的工作

强项能力有一个奇妙的地方是,做起来不仅仅不以为苦,还乐在其中。因为做起来快乐,就更喜欢做,愈做愈上手,心里更满足,就做得愈好!所以在职场能力的训练上,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成长空间大的工作一定是每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弱项。

全球最卓越的投资家巴菲特,有一天对学生演讲,一开头便说:我真的跟你们没两样。惹得坐在下面的学生一阵哄堂大笑,他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富豪,而在场的学生很多连电话费都缴不起。如果硬要巴菲特说自己和一般人有什么差别,可能只是我每天起床,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告诉学生,如果想从他身上学到什么,那么这一点是他最中肯的建议。

一般而言,最能适应全球股市瞬息万变的人应该是一个急性子,巴菲特正好相反,他非常有耐性,他只投资在自己看好,以及预测未来二十年有发展的公司,而且长期持有。至于不熟悉的产业如微软或网络,因为无法描绘二十年后的模样,一概未投资。

顺着自己的个性,听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不花力气去矫正自己的弱项,造就出今天独一无二的巴菲特。

让别人看到亮点,忘了弱点

二十几岁时,磨练自己的能力时,请记住两个原则

■先做一个专才,再做一个全才;若是一辈子都无法做全才,那么只挑一个专才卯上拼了,做到一百分也是所向无敌。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项将因为你喜欢做、经常做,而变得愈来愈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拥有几项强项能力就已经很厉害,不必把弱项放在心上,即使放弃了也没关系。

成功者很少是全才,但他们一定特质鲜明,有一个或几个独特的地方让人印象深刻。至于其他不足的部分,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做得好,就让别人去做吧,反正我也做不好。懂得取舍,不必强求,也是成功的要领。

二十几岁换工作,专攻自己的强项,让别人看到你的亮点,因为集中在于欣赏这个亮点的缘故,他们很容易顺便忘了你也有弱点。

写在后面:

其实在职场,不必担心显露弱点,因为那样会让你显得更有人味,大家会更爱亲近你。不过,如果有一个亮点,显示你也可以很神,别人将会崇拜你,这会让你工作得更有成就感,更快乐成功。所以别在执着于弱点,请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强项能力,去加强它、去磨练它,让它更加发光发亮,亮到别人看不到你的弱点。

年底离职的员工到底在想什么?


临近年底,你会考虑离职吗?根据最新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41.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跳槽,有明确跳槽意愿的受访者占35.2%,23.4%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准。

由此可见,大部分职场人在年底选择离职的意愿并不高。员工年底不想离职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马上就能拿到年终奖了,即使想跳槽也要拿到后再走。

那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员工会在年底离职呢?有以下4种情况:

1.对现在的工作极度厌恶

如果你每天都怀着“上坟”的心情去上班,不喜欢领导的行为作风、无法接受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受够了无休无止的加班、工作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等,就别管年底或年终奖了,早离职才是解脱。

2.没有年终奖/加薪

很多职场人即使想离职也会为了年终奖选择忍耐,一边面试其他公司约好了年后上岗,一边等着原公司发放年终奖。忽然被通知今年的年终奖取消了,那就没必要继续等待了,早点找下家才是明智之举。

还有一些职场人每年跳槽的依据是原公司的加薪幅度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如果公司一直有加薪的制度,自己的业绩各方面已经达标,却被告知来年无法加薪,应该没有人能接受吧。

3.一次难得的机遇

如果你正在面临一个抉择:一方面是丰厚的年终奖,一方面是新的诱人的发展机会。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你会怎么选择呢?对此,锦囊君建议职场人把职位、能力、眼界、薪水与年终奖放在一起均衡比较。在离职前核算下自己的跳槽成本,如果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者薪酬增长幅度超越30%等,年底离职也是不错的选择。

4.被裁员

年底被裁员,也只能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了。在招聘机会少的年底,人们的跳槽意愿也不那么强烈,竞争相对会小一些,企业迫切招人的话,也会加紧在年前就力图办理好入职手续。

到了年底,企业一年的招聘计划已进入收官阶段,企业放出的职位空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难招到满意人选的职位;二是储备或补缺流动性较大的职位;三是有人离职了要补位。第一种情况企业不太会降低用人标准,而第二、第三种情况企业的需求会急迫些,可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完)

《什么奖金才是员工真正想要的》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员工个人简历模板”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