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温水煮的不是青蛙,是轻信》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ZC530.cOM��导读】: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热水中热死。

这真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实验啊。人们从中总结出了不少教训:

1、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

2、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你最具威胁。要改变这一切,唯有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

3、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的。



不知有多少前辈在教训我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个故事。我也总是战战兢兢地告诫自己:要敏感,要警觉,千万别被环境影响,变成煮熟的青蛙啊!

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很多人都在转发一篇名为:《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的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曾经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师,组织全班来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来看看究竟青蛙会不会这么蠢。

实验的结果如文中的女教师所说:

青蛙在水温升到60多度后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你们要记住,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多么精彩的实验和结论啊!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追求真相的好老师却因为这个实验被校方找借口开除了。

该文的作者还写道:

如果中国的教育环境,赞赏并鼓励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带出来的孩子,将来该是何等的优秀?孩子们那么喜欢和认同她的教学方式,却不能改变她被逐出校园的命运。

后来,我无意中与一位外国朋友谈起此事,问他对温水煮青蛙怎么看?他耸耸肩,抱歉说从未听说过这个原理,但说会请教做过实验的专家。哦,原来,在我们这里几乎人尽皆知的温水煮青蛙故事,并非全球流行。

同学们看到这里后,还相信温水煮青蛙这个实验的最初结论么?

反正,微信圈里的好友们各个都恍然大悟了。

他们在转发的同时,纷纷评论道:

原来青蛙不会那么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实验原来是假的!

事实比言论更重要,大家来看真正的实验结果吧。

这就是有批判性思维的好老师啊,速速围观转发!(这真是让我欣慰的评论啊。)

特别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园里也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甲:网上说温水煮青蛙的结论是错的,你知道嘛?青蛙在一定温度下,都会蹦出来呢!

乙:啊,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们真的容易轻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网络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视啊。

但是,黄老师总感觉有些奇怪:

我曾经在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主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看到过美国人拿温水煮青蛙这个实验开玩笑。

片中的戈尔正在进行一场演讲,当他将与青蛙实验有关的段子被抛出之后,下面的观众们心领神会地笑成了一团而且掌声四起。

最起码,从这部纪录片当中可以看到,美国观众们对青蛙实验并不陌生,否则戈尔团队的人怎么可能拿这个实验当包袱抖出来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来也不会是那样的效果。

我进一步的疑问是:青蛙实验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的只有中国人才爱讲这个段子?

我找到的答案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过青蛙了。一个德国的科学家哥而茨,在寻找灵魂这个东西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被煮死在里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样处理,正常的青蛙会试图跳出来。这个实验原意我们不用去理会到。不过,看来差不多150年前温水煮青蛙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论。不过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个在100多年前做这个实验的。

1872,一个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这个实验还被另外一个人证实。

两个实验矛盾吗?

哥而茨与亨滋曼的实验的区别是加热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实验中,从17.5摄氏度加热到56摄氏度,花了10分钟,这样,每分钟的平均升温速度就达到了3.8摄氏度,比后来霍奇森使用的加热速率还快。所以,哥而茨观察到青蛙很不喜欢这个温度,试图跳出来。
而亨滋曼的实验,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thermalmaximum,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

看到这里,同学们开始懵掉了么?

以后到底该不该拿温水煮青蛙举例子嘛?!大叔们写文章弄得跟盗梦空间似的干什么?!

好吧,我依然会拿青蛙说事儿,但是我会说清:在不同的条件下,实验的结果是不同的。

其实,看到《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这篇文章后就开始四处宣传青蛙实验是假的人,并不比从一开始就相信温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因为,他们同样没有做到审慎判断,同样轻信、盲从了片面的信息和观点。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师当场的实验是真实的,但也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温水煮青蛙原本的含义就完全错误。因为,不同的加热方式,青蛙会有不同的动作。

虽然我们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结论,但正如他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样,我们应当用事实说话。

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对事实的进一步考证。

我们总是容易从一种极端,跳跃到另一种极端,还五十步笑百步。

这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说到这里,大伙应该知道我们为什么那么讨厌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了吧?

简单的结论和打鸡血的推论往往经不住推敲。

虽然,在特定条件下的审慎判断会让人感到无趣,但这最起码不会被人看作太简单而且傻呼呼。

我真的很感谢最早写下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的人。

zc530.COm小编推荐

辞职去旅行不是空想是仪式


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最近辞职去西藏了,笔者在打字的时候,她可能正在穿越大大小小的海子与寺庙。

当工作与旅行发生矛盾时,有一部分人做出了听上去很疯狂的决定:辞职去旅行。豆瓣上早在两年前就建立了“休学辞职去旅行”的小组,而论坛最近关于旅行的方式调查中,居然有40%以上的人选择辞职去旅游。看来有此想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他们为什么会有此“绝对”的选择方式呢?

原因一:想去旅行,请假是个难题

白领们的职场压力越来越大,天天干得比狗还累,于是有“砖家”说旅行是个不错的减压方式。可是,旅游的假期在哪里?好不容易有了国定假期,老板一句“任务紧急”,逼得你不得不节日加班;好不容易可以请假了,请几天合适呢?三天着实太短,请五天老板的脸色已是灰暗,想请两周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论坛网友路路说:“公司规定因业务关系,不能一起把年假休完。每次只能休最多不超过三天的年假。于是每次出去旅行只能找短途的。虽然有国庆长假,但是长假人太多,不想人挤人的出行。”

原因之二:没有几个月的长假可以休

当短期的旅行修整已经不能达到目的时,很多人寻求更长的时间,以便能彻底放下工作。《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工作不满10年的,每年有5天的带薪休假。而全年最长的国定假日是春节或是国庆节,这样就算加上年休假,再加上前前后后挪用的周六周日,最长也不会超过12天,显然很多人不满足这个数字。

“我们需要一个长长的假期来放松我们疲惫的身体,安抚因压力而日益焦虑的灵魂,这个休息时间是几个月或是一年。相信天底下没有哪家公司能有这样的假期,但这的确是我需要的。”网友烤饼这样说。

豆瓣上有位网友这样解释辞职旅行:“有时候你只有出了围城之后才能看到围城中的自己。对我而言,辞职旅行就像是一种仪式,好比有人生了大病之后才会有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

原因之三:假期不想被人打扰

如果旅行时还要牵挂工作,还要接客户电话,还要回复邮件,这样的旅行是否算得上完美旅行呢?有些人不要这样的旅行。小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网站编辑,她最烦旅行时被打扰。“那次我还在火车上,同事打来电话说关于表格的问题,这真的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于是总共说了半个小时。电话放下了,但我已经找不到出游的心情了。”

关于辞职旅行前必需考虑的:

1、很俗却很有必要的事——你得准备多少钱。首先是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旅行?其次是辞掉了工作,有多少钱可以维持生计直到找到下一份自己喜欢(或者迫不得已)的工作?准备宽裕的钱很重要。

2、生活的保障。没了工作,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公积金等等都没有了。为了不使将来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潦倒不堪,这些金还是要想办法交的,当然这是自己替自己交。

3、我们不可能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所以家庭支持很重要。父母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自己长期远游在外,另一半是否有同样的志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在内。

4、什么事都有可能审美疲劳,旅行亦然。一开始可能会很兴奋,但是走得时间长,也有可能会有审美疲劳,似乎一切不如刚开始那么有趣。

5、万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很有可能,旅行回来更迷茫,没有找到自己,还把工作丢了,爱人与你拜拜了,工作也找不到了……这些都真的有可能发生,你能接受吗,想好应对了吗?

如果以上这些都考虑过了,那么恭喜你,可以出发上路了!(完)

一线城市去二线,是福不是祸!


网友“Samuele”提问:

我现在在一家老板是日本人的公司里做了3年设计,公司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前两年都加薪1k,今年加了500。工作有时要加班在正常范围里。两个月前我接到公司通知,意思要调我去成都一年,一样的职位,不包吃住,就比现在的工资稍微高一点。公司一直有这样的“惯例”年轻的设计师要下放一两年,关键是这种外派回来之后几乎没什么实际收益,就工资比下放时多一点,升职之类几乎没有可能。公司给我两个月时间考虑,现在眼看着要给答复了,我很犹豫。

一方面我现在24岁,去一年也没什么,就当锻炼锻炼。另一方面却觉得这样锻炼有些没必要,一线城市去二线城市一年,一样的工作平台还不如现在大,回来也不升职,女朋友也会受影响。还有关键是上礼拜领导在提到这件事的时候,依稀表达了如果不去外派就走人的意思。本来这份工作我还挺满意的,这样一来就真的尴尬了。大家给点意见吧,谢谢了。

网友“ggdd123123”回复: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我是楼主,我会选择“去”。有以下几个理由:

1. 如果去日本,会怎么样?

如果老板外派你去日本,你还会有这么多犹豫吗?你还会过多考虑工作、升职、感情、人脉种种问题吗?是否能学到真本事回来还得打问号。去日本,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去成都,只是看起来不太好。都是“看起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所以,升职、感情、人脉种种问题,对你来说都不是大问题,你只是说服不了自己,也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已。

2. 升职问题

不去,意味着失去工作的几率较大,而你还没有做好跳槽的准备;去了,只要还在公司,将来未必没有机会。

3. 感情问题

去成都,还只是一年,考验真爱的大好机会。女朋友吹了也没啥大不了,找个成都妹子也不是不可以。

4. 人脉圈问题

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在新的地方拓展新的人脉,想想就激动。

5. 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楼主趁着年轻,出去闯荡一番,好处多多。机遇不会找上门,而是你出去追寻的。

热门讨论:

从一线被流放到二线,我要不要去?

“老员工”不是加薪的理由!


员工:“老板,我来公司这么多年了,年岁长了许多,薪资却不见涨……”

老板:“对不起,你是哪位啊?”

画外音:

员工:这么多年,我都对公司忠心耿耿,有好几次跳槽机会我都没去,安心在工作岗位上。难道公司以前做的什么员工忠诚度调查都只是纸上谈兵?都只是形象工程?这么多年,我不争不闹,给多少拿多少,要不是物价涨得快,加薪幅度远跑不过CPI指数,我还不好意思提涨薪。看来老板都是没有良心的,不能指望他们“良心发现”!就因为我是“老黄牛”就好欺负吗?承担了那么多工作任务,做了那么多项目,怎么老板你就从来看不到?!

老板:你给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你的KPI绩效考核情况如何?公司难道没有加薪制度吗?每年不是都有工资普涨吗?只要你的成绩够优秀,自然能得到更高的涨薪幅度。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你是谁。你是哪个部门的?你做了些什么事情?你的业绩如何?你参与了多少大项目?你提了多少有用的点子?你对跨部门合作有贡献吗?在公司服务了那么多年,我都还不认识你,请问你觉得你自己是成功的吗?眼下连讲求论资排辈的日企都没有“终身金饭碗”了。没有能力没有实力,对不起,再见,走的时候请带上门。

加薪锦囊:

“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看看这个句式就知道这话说出来会多么得没有底气!因为拿不出有质量的“功劳”,所以只能用数量堆积的“苦劳”来说话,自己都清楚如此的量变是产生不了质变的,反而有可能引起“变质”,还敢用这种没出息的加薪理由跟老板谈条件?不要以为老板心里没有一个算盘,在为了“维稳”的情势下,老板才会给有苦劳没功劳的员工加薪。若是把这个理由放上台面,恐怕老板会以一句“工作能力还需磨练”搪塞过去,甚至干脆以“工作效率太低”反过来让你心惊肉跳。(完)

更多不靠谱的加薪理由,请点击:

四大被“枪毙”的加薪理由

职场白领,身体不是拿来拼命的


9月5日,有5100多万粉丝的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突然在其微博发布了患癌的消息。次日,李开复在微博上进一步透露其罹患淋巴瘤。这一消息迅速在各大媒体传播,如何进行健康管理则成为工作繁忙的白领们关心的焦点。

多位名人患淋巴瘤逝世

淋巴瘤再次残忍闯入公众视线。2009年去世的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青年演员李钰、香港知名企业家霍英东、香港著名词人林振强也都患此病去世。

2011年北京市共报告淋巴瘤新发病例1261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3.3%,发病率由2002年的5.26/10万上升至2011年的9.95/10万,年平均增长近4%。

专家指出,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环境污染的加重,饮食结构的调整,恶性淋巴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大众身体健康的主要肿瘤。发病率年轻化和城市化趋势日益严重。

珍爱生命定时体检

癌症早发现并不可怕,早发早治,治愈的几率是非常高的。

体检专家称,有许多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甚至毫无感觉,一半的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是在体检是被确诊的。而大多数癌症的早期也毫无异常,等到自我感觉不适才进行检查时,多到了中晚期,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应该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疾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事业只是身体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的事业再成功,也不如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对李开复唏嘘祝福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提前预警健康状况成为绕不过去的课题。

升职的为什么不是我


问:我是一家公司营销部的业务员,一直以来我很勤奋努力,多次受到公司嘉奖。进公司两年来,我起先接手的那个地区,因为还刚刚开拓不久,业绩不太好。自我接手后,业绩持续增长,这一年多来,我的业绩始终保持在全公司第一。前不久,公司区域经理上升到总部做经理,区域经理位置空缺,按照我的业绩,许多同事都公认这次我会被提升上去,我心里也一直乐滋滋地等待着被宣布的那天。可我没想到,老总宣布的结果竟然不是我,而是一个平时业绩处于中游,就是我当初从他手里接手现在这个地区的人。这让我很失落和郁闷,这些天连工作都没劲,同事们私底下也为我抱不平,我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能不能帮助我解解心里的这个结?谢谢!读者:徐松涛

答: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总是原有的需要满足了,又产生新的需要。

你在业务员岗位取得优秀业绩后,产生新的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一般来说,当人产生了新的欲求或需要时,心理上也随之会产生紧张和不安感,此时,如果稍遇点挫折,欲求和需要不能一时满足时,心理就会产生困扰,这就是你目前的状况。而你的那些同事,无意中则强化了你的这种困扰情绪。

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有一位公主患重病垂危。国王公告天下,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就将公主嫁给他。有住在远方的兄弟三人,老大用千里眼看到了这个公告,老二有日行千里的飞毯,老三有包治百病的苹果。三人坐上老二的飞毯来到皇宫,治好了公主的病。结果,公主只能嫁给一个人,那嫁给谁呢?

这事确实犯难了,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国王把公主嫁给了老三。国王说,老大的千里眼、老二的飞毯用过一次后东西还在,而老三仅有的一个苹果被公主吃过后,就没有了,所以要嫁给老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奉献越大,收获也越大。

从你所述的情况看,表面上你的业绩大于被提升者,应该说你对公司的贡献大。但另一方面,在你的叙述中我也同时发现,你那个地区当初是现在这个被提升者开拓出来的,表面看他的业绩不如你,实质上,我认为他的功劳也不小。如果他以前同时还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我是总经理我也会提升他的,因为他具有那种开拓市场和熟悉市场的能力,其对公司发展的作用要超过你一个业务员。我希望你要理解总经理的意图,总经理是站在全公司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你身边的同事则不会。

当然,同事们未必有坏心,大家也是给你的鼓励,至少你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肯定。这种时候,重要的是心态要平,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给自己一个放下的理由,告诉自己:这或许是公司和总经理对自己的一次考验,看你能不能过得了。

最后建议,选个日子,约上那几个好同事,请那位被提升的同仁来,为他的提升举杯祝贺。同时,真心感谢他,为你开拓了一个这么好的市场,使你的业绩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中。(完)(转自新民晚报)

改变人生的不是鸡汤,而是习惯


【导读】:培养了一个好习惯,然后去遵循,也由此生出成就感和生活的欲望来,继而会变成你的个性,个性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上月底高考成绩出来后,广西考生杨晨煜接受采访时坦诚自己考得比较满意。那是当然了,因为他的成绩单是这样的:语文14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综合290分,总分730分。

这是广西恢复高考以来的理科最高分,一个破了纪录的成绩。

点进任何一则新闻你都不难发现,这位高考状元不仅是学霸,甚至长着一张比李敏镐更帅的脸。

他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参加过任何校外培训班,只是善于总结归纳和时间规划。不管是一个月还是一周、一天,都要有计划、有重点、有反思。

而他的妈妈在被问到怎么培养出学霸孩子时说: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能力时,帮助他养成习惯。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不禁想起梁实秋曾在文章中写到一段话:

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而这些不同的习惯,也终将驮着人们到达人生不同的去处。

不好的习惯,让人麻木或者持续疼痛,而好的习惯,则可以避免生活中很多麻烦。这个道理,也是很久以后我们才懂。

1
坏习惯,会杀死你的生活

所谓习惯,就是每个人每天理所当然做的事,于是才构成了生活,构成了生活中一个流水式的标准。因此习惯很小,但力量很大,日复一日,就成了你的人生缩影。

我们在这几年会尴尬地发现,很多人的人生缩影变成了:被手机绑架的一天。

上班跟朋友微信聊聊天,下班路上刷下朋友圈,吃个饭再刷下朋友圈,回到家拉开架势打几盘游戏,再一看时间,十二点了,再打开热播的新剧,看一个小时,才拖拖拉拉去洗澡,洗完澡又玩一个小时手机,好的,凌晨两点。


被手机支配的一天里,感觉什么都做了,可真正重要的事,却一件都没完成。

于是熬夜的第二天早上,只能赖床赶地铁慌慌张张迟到打卡一条龙,你捂着没吃早餐的胃,开始抱怨:无聊的一天又开始了。

真的是生活无聊吗?不然,你只是培养了很多坏习惯。因为这些习以为常,生活才陷入没有边际的消极和沉重的压力之中。

我有位前同事就是这样,平时上班时间就在浑水摸鱼、网上冲浪,工作一大堆他也从不着急,永远拖到最后才开始做,月度KPI永远垫底。

这倒也没什么,但有一次死线逼近,她正在抓紧最后的时间赶方案,客户却提前到了,那一刻她奔溃了,方案上一片空白。


《肖申克救赎》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

秦桑一直坚信,你的生活习惯就是你的人生缩影,娱乐放松的生活方式,当然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瞬间的快乐,但一旦这成了长久的日常,就变成一堵厚实却岌岌可危的墙,可以轻易将一个人压垮。

习惯了偷懒,就会放纵;习惯了放纵,就会麻木。


2

改变人生的不是鸡血,而是习惯

这几年大家喝的鸡汤也不少,朋友圈经常有人发各种打鸡血语录,譬如:

今天的苦,是为了看到未来送来的礼物我必须暗自努力,才能在人前显得轻松得意永不言败,是成功者的最佳品格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可转发了之后呢?人生就扶摇直上九千里大鹏展翅冲上青云了吗?不,什么都不会改变。努力的人依然勤勤恳恳,堕怠的人还是原地踏步。

因为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脱口而出的鸡血,而是日复一日的习惯。


作家海明威的习惯就很好,他每天站着写作,还会认真记录自己每天产出的文字数量。在采访时他说:每天早上天一亮我就动笔,没人打扰;清凉的早上,有时会冷,但写着写着就暖和起来。到中午他会停下来做点其他的事情,比如运动、阅读和玩乐。

写作的习惯对他而言是欲罢不能的:停笔的时候,你好像空了,同时又感到充盈,就好像和一个你喜欢的人做爱完毕,平安无事,万事大吉,心里没事,就等第二天再干一把,难就难在你要熬到第二天。


村上春树更严格,他说:我会在早晨4、5点钟起床,工作五至六个小时。下午的时候,我会跑步十公里或者游泳一点五公里,然后读一会书,听听音乐。晚上九点钟睡觉。我每天重复这种作息,从不改变。

前段时间采访的作家吴忠全,在被问到旅行之外还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除了工作我就是看书、散散步。每天都会慢慢走个半小时或一个小时,能思考很多平时不会去想的,看书也是,除此没有更喜欢做的事了。这样把写作当成一个职业的话,才能长久地坚持。如果我兴趣爱好太多的话,那真的就没有时间写作了。


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若要深究他们成功的秘诀,无非也就习惯两个字罢了。

培养了一个好习惯,然后去遵循,也由此生出成就感和生活的欲望来,继而会变成你的个性,个性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3

前半生你养成习惯,后半生惯决定你

环球人物曾对董卿做过一期采访,问董卿关于阅读的看法。

董卿回答: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之前1个小时阅读,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啊。无所谓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个习惯了。

很少人知道这个习惯,是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培养起来的。

从识字起,父亲就每天让她抄成语、古诗、古文,大声朗读、背诵,不定时还会检查。父母会给她开列名著书单,开了就一定要读完。

小时候,饭桌给董卿留下很多痛苦回忆,因为父亲会在吃饭的时候各种数落她,她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哭。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年幼的董卿受尽了煎熬,甚至一度对父亲充满了怨恨。

直到成年工作了,董卿才明白正是小时候吃尽苦头的习惯,才让她长大后才能一直甜。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能看到那个优雅、自信、充满诗意的董卿,也是为什么她能做出《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广受好评的节目。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精妙的注解: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它就像是浴池里的温水,给你足够包裹的安全感,但同时又很容易让你变成一只在温水中瘫软的青蛙。

如果前半生没有培养好的习惯,后半辈子就很容易被生活偷光所有选择,乃至于被欺负被俯视。

唯有好的习惯,让你拥有生活的主动权。

也许有人会说,可习惯是很难形成的,我就是有一些一时半会改变不了的习惯,那该怎么办呢?马克吐温对此倒是很理解,他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坏习惯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但还是可以慢慢培养。

如果每天除了工作,你就只剩下16小时,在这16小时里,再刨去睡觉的8小时,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8小时,这8小时,足够你去培养习惯了。

给多少时间学习,多少时间锻炼,每天跑多少公里多少,看多长时间的书都是可以精确计量的,如果能确立时间,每天养成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无论多么短暂,也因为有益身心,最终总能积少成多,产生好的结果。

不断地推倒那些压在自己身上的石头,积极地去跨越生活的边界,探索自己的可能吧,像我很喜欢的山本耀司曾说的那样: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对薪酬不满,不是跳槽的合理解释!


自我分析:

1.我工作中的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

2.我自己的薪资在同行同岗中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

3.我是真的对薪酬不满,还是精神上不满?

解析:

1.工作中的付出包括很多方面,如:上下班路程、上班时间、每天做多少工作、是否影响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如果你评估下来,发现自己的付出远远大于回报,那么你对薪资不满而寻求跳槽的出路完全是情有可原的。当然,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在这方面要再慎重考虑,毕竟学习和积累实力是这个阶段比薪资更重要的部分。

2.有时我们往往对自己的薪资处于什么范围没有很好地评估。出于对别人薪酬及考评的兴趣,往往会根据一些道听途说加以猜测。这种猜测往往会高估他人的薪酬,而低估他人的绩效,从而感到不公,对自己的薪酬产生了不满。而一旦真的冲动跳槽,却发现这一切都是谎言。这个时候,再找和之前薪资不相上下的觉得不甘心,想找待遇更好的又难上加难。所以,对自己的薪资水平有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是很必要的,仅因捕风捉影而产生不满是不明智的。

3.精神待遇是待遇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因素。由于精神待遇具有隐蔽性,在表达对精神待遇不满的时候,常常会强调对物质待遇的不满。清楚自己真正不满的是什么,会对自己下一步的跳槽有所帮助,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职场人摆的不是摊,而是辛酸!


政策鼓励,城管号召,地摊经济一夜爆火。各路人才蠢蠢欲动,准备抢占摆摊风口。上班上得好好的,大家为什么想要去摆摊呢?

这一次,我终于为自己打工了

网友“gee”:每天辛苦上下班,永远都是在替老板打工。我知道自己做大买卖的希望是不可能有了,被什么慧眼选中做CEO也不会实现了,最多在马路上被黑车司机叫一声“老板,要坐车吗“,其他也不要多想了。但是,摆摊可以达成我的愿望。管我卖的是刷碗布还是大裤衩,至少在那个时刻,我真的就是一个老板,一个真正的老板。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进自己的账户,流的每一滴汗也是为自己而流。

不用加班,终于有时间、有机会找对象了

网友“在线等脱单”:要说职场遗憾,事多钱少暂且不说了,最遗憾的莫过于天天“沉迷”加班,以至于恋爱与我拜拜。对天天加班的IT人来说,去相亲联谊?没时间;公司内部解决?方圆3公里以内皆兄弟,实惨!终于等到了全民摆摊经济,那我是一定要试试的,毕竟我摆的不是摊,是爱情的希望啊!隔壁是卖耳环首饰的妹子;对面是卖花的姑娘;说不定还有阿姨妈妈搞个相亲角,给儿子女儿物色相亲对象……一下子就能拓宽了交际圈,脱单之日指日可待啊。

摆脱强势的领导,再也不用担心被“穿小鞋”了

网友“卑微打工仔”:给别人打工永远要看别人的脸色,运气好的遇上好领导日子还能过得舒坦点,像我这样运气差的,遇到个难搞的领导就惨了。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会戳中她的雷点,说话前得再三斟酌。被领导拉入砍价群后,不管手头工作再忙你也得时刻注意她是不是又发了一个砍价链接,有时候忙到没时间看手机错过了,就会被她“@”并且来一句“要是不愿意帮我砍价你就直接退群好了”。踏上这个岗位,不仅要完成工作,还得充当她的私人助理,帮忙拿快递拿外卖……我无数次想怼回去,但想想决定我试用期能不能转正的权利在她手中,瞬间就怂了。现在有一个摆摊的机会摆在我眼前,可以摆脱领导,上班时间自己决定,不用看别人脸色,不用担心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失去工作,为什么不去呢?

真的没想到,摆摊学到的技能比公司学到的还多!

网友“真CC呀”:在公司做事要听领导的、要听组长的、还得听职场老人的,好不容易能参与项目,领导三天两头改变想法,最后还要说我没能力。我委屈啊!我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做事机器,你让我做什么都照做,只要我提意见领导就否决,我的能力完全没发挥啊!从早忙到晚,啥也没学会。别人摆摊要赚钱,我只想发挥一下自己的价值。担心自己口才不好?摆摊吆喝起来。不会和客户打交道?使出浑身解数告诉客户我的产品物美价廉。万一有回头客,说不定能拓展公司业务呢?下班晚没空占位置?隔壁摊位老板留个联系方式,你来得早帮我占位,我在摊位帮你挂个牌子替你宣传。

看了网友的分享,不难发现他们摆摊实则是为了弥补自己在职场里的那些遗憾。希望换个环境,达成自己在职场上希望达成的目标。但,真能如想象的那般简单吗?

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你愿意加入摆摊大军吗?你为什么想去摆摊?如果去摆摊,你能卖些啥?

职场教路:兴趣,不是工作选择的理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被不少新新毕业新人甚至职场老人都列为找工作的首要考虑要素。在他们眼中,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性,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获得晋升。然而事实上是这样么?

在工作选择上屡碰壁,你的兴趣是真爱么?

叮叮工作快四年了,期间更换了2份工作,每次更换工作的理由是兴趣。

叮叮在大学里念的是软件编程,毕业出来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是IT工程师。当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问及叮叮选择该工作的理由,她的回答是有兴趣,觉得自己选择了感兴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付出。但公司里从事编程工作跟她的想象不同,整天都是跟着一群大男人加班,讨论着技术上的问题,与产品经理沟通网站改版的相关需求和程序上实现的问题。她做了9个月后,觉得工作又枯燥又累,于是辞职了。

第二份工作,她依旧选择了IT工程师这样的一份工作,不过这次她选择的公司由私企换成了一家大规模的软件开发上市公司,她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有更大的发挥,后来她觉得上一家公司和这一家公司的工作貌似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整天窝在办公室里做着编程的工作,在坚持了1年半,于是她对IT工程师的工作彻底失去了兴趣,选择了辞职。

第三份工作,叮叮通过深入的思考,她决定换个兴趣,通过在精英网上研究了不少猎头发出的CASE的要求,她最终认为自己比较喜欢与人沟通,而自己也懂得技术,IT行业的销售工程师工作更符合她的兴趣需求,于是通过一轮的面试,终于在一家新兴互联网工作里找到了类似的工作。一开始,这份工作给了她很多很有趣的体验,觉得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半年后,每天不停地要开发新的客户,拜访客户,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KPI考核要求和回款要求,让她感觉无比的压力山大。一年后的今天,她对该工作完全失去了兴趣,不过她不知何去何从。

从与叮叮的聊天得知,她工作选择的理由就是兴趣,成也兴趣,败也兴趣。我们在选择工作能是从兴趣开始,但当兴趣需要转化为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给深度的思考的时间——除了兴趣外,我们能否从工作上获得满意,关键是这份工作能否与你的职业技能和职场价值观相匹配度。

毕竟,在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看来,我们喜欢看电视,喜欢体育运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成为电视行业的从业者或者专业运动员。能将自己喜欢的兴趣真正能转化为工作的真爱还是少数人能做到的。否则,我们也会像叮叮那样在工作上因为兴趣选择而屡遭碰壁。

工作需要付出和努力,职场胜任力造就工作满意度

往往,现实很理想,事实很骨感。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期待能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并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实施起来真不容易,毕竟每个行业都有属于它的要求,都需要我们付出和努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兴趣最多只是支撑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但不能帮助我们持续地地走下去,尤其是在挫折面前,兴趣很容易受挫,慢慢地消失。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认为工作能坚持下去的最终理由只有你具备胜任能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职场胜任力”。

通常来说,职场胜任力包括了岗位通用的能力(例如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责任心、压力承受力等)以及岗位特殊技能要求(例如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两个重要部分,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经验增值,一方面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另一方面则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心,让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慢慢完成自己的目标,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最后,就算我们选择离开现在的公司,但由于我们具备了职场胜任力,可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到自己想要的职场发展机会。但这一切,不只是兴趣就能支撑的。

最后,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有个小建议:如果作为职场新人,对于自己的目标和兴趣都比较迷茫的话,也可以考虑登录51JOB城市服务业,多了解不同企业里不同职位的招聘需求,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挖掘出职场的内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祝福大家。(完)

兴趣不是择业的唯一指标


很多人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感兴趣的工作,那么肯定就会事半功倍,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兴趣不是择业的唯一指标。

小B五年前大学毕业,他学的是管理专业,一直搞业务工作,单位对他评价不错。经过几年的积累,小B的客户越来越多,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但他却渐生郁闷,因为他原来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他想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改行,实现教师梦。

职业顾问认为,改行最大的风险是就业难。对于小B来说,即使考出了教师资格证书,因为没有教师的工作经验,被聘用的机会不大。

改行的另一个风险是可能会损害自身的职业发展。如果改行,过去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客户资源会荒废,职业发展从头再来,这样在职业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即使改行成功,作为刚入行的新手,与别人相比,做出业绩的难度大,职业发展肯定艰难。

面对兴趣与职业的矛盾,最好的态度是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则不可盲目改行,而应立足现有岗位,挖掘自身潜能,通过良好的工作业绩激发自己的工作兴趣,从而实现兴趣与职业的有机统一。

职场上可怕的不是裁员,而是这些事...


职场中最可怕的不是被裁员,而是冷暴力,七成上班族深受其害。

到底什么是职场冷暴力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所谓职场冷暴力是指职场中,人们用冷暴力的方式刺激对方,比如,嘲讽,漠视,甚至故意剥夺工作的权利,使被暴力方的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

据小编发现网上曾做过相关调查,67%的人表示自己曾经遭遇过职场冷暴力。遭遇“冷暴力”后,人们容易出现焦虑、失落、受挫感等心理压力。然而,只有16.9%的人会采取与对方正面沟通,而其他的人则选择了容忍,辞职,或者以冷制冷、以暴制暴来对付冷暴力。

例如去年的网易暴力裁员事件。为了节省一笔赔偿金,网易HR以各种手段,让身患心肌炎重病的老员工主动申请离职。

其实在职场上,这类事件不占少数。老板嘴上说得各种好,“不裁员、为你好”,行为却暴露出了本质——我不裁掉你,但我要用小刀一刀一刀折磨你。

网友“woody”:永远也别指望老板会体谅你,资本家压榨员工的本性是改变不了的。我是一名销售人员,年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怀孕了,考虑到之后待产的时候,客户需要交接给其他同事维护的问题,我当即就告诉了老板。我当时也表态了,不会因为怀孕就不跑客户了,老板嘴上说了些祝福我的话,结果第二天我就被告知调岗去前台了。说是工资不变,可销售的基本工资本来就没多少,主要是靠提成,这么一来不就相当于是变相给我调岗降薪吗?嘴上说得好听,但行动上开始各种打压我。岗位变了,我的上班时间也得改变,以前需要跑客户,上班时间就比较随意,不需要严格遵守打卡制度。调到前台后有时候迟到,每一次都扣我薪水,我的考勤抓得比其他人都严。另外由于产检有个指标一直不正常,我需要比其他孕妇产检的频率高,不得不经常请假,用完带薪病假后,扣的工资也比其他人多,这种种行为不就是在逼我辞职吗?

网友“TT”:此时此刻我现在正在非洲大草原看长颈鹿。当然,我现在本来应该在国内,一手搂着老婆一手抱着娃享着天伦之乐。之所以会发出抱怨,是因为到非洲做市场,并非是我自愿的。去年公司就传出,要搞走35以上的老员工,但迟迟不见什么动作,我以为自己安全了,谁成想没多久就被找谈话,说派我到非洲做市场拓展。有多苦就不叙述了,反正公司就是打算用这个计划来磨平你的。补贴?不用想太多,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发家致富,其实并不能弥补我和我的家庭为之付出的成本。为啥不拒绝?不敢啊!年近40的中年男人,在市场环境都对年龄有偏见的情况下,你觉得我还会有比到非洲看长颈鹿更好的选择吗?不得不说,公司的这个软刀子,实在戳得好!

网友“真的冷吐槽”:你的老板有心吗?别人家的不知道,我的老板真没有。真的是受够了加班的苦!每天晚上十一点回家、双休变单休、别人节假日游山玩水晒照片,我只能电脑前啃着面包做表格…你以为我热爱工作?你以为我为了那点加班钱?大错特错!面试的时候说公司人性化,从来不倡导员工加班,劳逸结合、提高效率才是王道。试用期每天乐滋滋上班,转正后kpi的压力就来了。老板真的从来不让我们加班,既然不要求加班自然不用发加班费,但只要每月月底你的kpi在部门倒数就要被谈话。你以为是你的同事不放过你?还不是老板这一招用的妙?又省钱又有好口碑,佩服!

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然而老板们总是用一次次令人心寒的举动刷新我们的认知下限。

当员工的健康和合法权益变成企业积累财富的手段,总有一天企业会为此付出代价!

新官上任,是喜?是乐?是忧?是虑?


职务的提升,只不过是把你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上,有人喝彩,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表现出色;有人喊“下课”,也并不表明你今后就没有征服观众的机会。

两个月前,借着公司机构改革的东风,我出乎意料地被升为一个分公司的副总,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之一。

宣布任命的当天,我很有点范进中举的味道,两餐没吃好,晚上睡不着,还跑到楼顶去吼了一吼。

同事们都很精明。走进宣布任命的会议室之前,我还是大家口中的“小X”;走出会议室后,迎面碰上的同事,都不约而同地改口叫“X总”。抚今追昔,从以前的“小X”到现在的“X总”,真是令人不胜感慨。碰上个把不晓事的,像以前那样亲热地叫我“小X”,还真是有点不爽,忍不住暗骂他榆木疙瘩。

人们常说“职场得意,情场失意”,看来这句话得改成“职场得意,情场逢源”才对。升职之前,我在这座城市工作了四年半,几乎没有人主动帮我介绍过对象;在我升职后的两个月里,就有八个人提出要帮我介绍对象,另外还有几个暗送秋波的。如果不是我定力十足一概婉拒,恐怕现在已经陷入醋海情波不得翻身了。从以前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门庭若市”,职位之于我,就好似丑小鸭忽然换上了一身漂亮的天鹅绒。

职位升了,身份高了,言谈举止也不由得变了。以前跟同事说话信口开河,现在跟同事说话谨小慎微;以前有开心的事哈哈大笑,现在有开心的事微微一笑;以前发火的时候“出口成脏”,现在想发火的时候欲言又止;以前上下班打摩的,现在上下班打出租;以前衣服买大路货,现在衣服买名牌货……

职位升了,想法不一样了,兴趣爱好竟也不同了。以前喜欢爬格子,以文学青年自居,以发表文章为最大乐趣;现在喜欢琢磨人琢磨事,以“白骨精”自居,以指导下属为最大乐趣。以前喜欢看网络小说,越颓废越觉得过瘾;现在喜欢看管理教材,越玄乎越觉得管用。以前喜欢看体育频道、情感剧,现在喜欢看“对话”“挑战中国”。总之,现在的兴趣爱好里,激情、感性的成分少了,实用、理性的成分多了。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升职后的日子也并不是只有四面凯歌春风得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实在是深刻触及了中国传统职场文化的精髓。虽然升职后我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想问题、做事情一切以大局为重,了无私心,但因为职场人事关系的微妙性与复杂性,我还是微微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寒意。

由于分公司刚刚成立,所以人员要从总部各个部门抽调。人员没有确定的那段时间,周边的同事各个跑上跑下,都在努力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位置,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我一个人置身事外——因为一把手大权独揽,所有人员抽调、职位安排都由他一手搞掂。可怜我从公司的利益出发思前想后选定了几名贤才,想找机会向一把手推荐,却没想到连进言的机会都没有。等到人员安排完毕,大家各就各位,开了一个简短而隆重的成立大会,公司开始正常运转。放眼望去,到处是热情而陌生的面孔。

“分槽喂马”是管理的基本原则。分公司成立后,按惯例一把手和我进行了分工。由于我不熟悉市场业务,于是分管行政工作。我心想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分管行政一样可以做出成绩,于是连续几天没日没夜地在脑海里谋划了今后行政工作的蓝图。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时,却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光杆司令。本由我分管的行政部经理,遇到重大事项,总是第一时间向一把手汇报,然后商量作出决策。往往等决策文件都已经签发下去了,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多时候,我要和员工聊天才能了解到一些信息。如果我不幸出差几天,那这几天我和公司就会陷入音讯全无的状态。

因为在别的分公司都是副手分管市场,一把手主管全面分管行政,所以当初一把手在分工时承诺,给我半年时间熟悉业务,半年后由我分管市场。我非常认同一把手的这一安排。为尽早达到一把手提出的要求,我在工作之余努力补充业务知识,经常向市场部经理要一些市场分析报告来研究。但是要了多次,都很难要到最新的分析报告,即使有最新的,里面许多关键数据都被以“××”代替,让人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因为没有直接的工作联系,市场部经理和我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透明的厚墙,他每天都在隔壁一把手的办公室进进出出,可是迄今为止,一次都没给我办公室“蓬荜生辉”的机会。

受到这样的“优待”,我搞不清是因为自己的锋芒外露从而引起同僚特别的防范,还是职场老手对职场菜鸟例行的下马威。还好我还年轻,而且愿意“反求诸己”。经过了短暂的兴奋期和苦闷期后,我选择以一种平常、妥协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处境。我想,职务的提升,只不过是把你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上,有人喝彩,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表现出色;有人喊“下课”,也并不表明你今后就没有征服观众的机会。舞台变了,观众变了,除了把舞跳好以外,你别无选择。(完)

《温水煮的不是青蛙,是轻信》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职场礼仪的基本特征是”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