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我无意放大世界的善意,也无意放大世界的恶意,只是依照比例,老实的接收有晴有雨的天气;世界与我,互相而已。
1、
丽丽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尽招一些娘的、弱的男生,天天捧着玻璃心,实在受不了,他们喜欢我什么?我改还不行么?
丽丽是一个风风火火的职业女性,性格爽朗而不失幽默,自己一个人也能把生活打点得很好,像是传说中的女汉子。
但了解她的人会知道,其实她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柔弱而没主见。
我问她,“你想找什么样的人呢?
“这副女汉子的盔甲是很重很累的,你也知道我内心就是个小屁孩,我希望这个人是有力量的,能拖着我一起向前走。
“可你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找不到这样的人的哦,因为你释放出来的信号都是,我很强,老娘无所畏惧,那吸引来的自然就是弱的,想要你能拖着他向前走的人呀。”
丽丽点头不语,似有所悟。
当丽丽稍稍卸下强硬的女汉子面具,释放出更多的女性特质,变得柔弱起来后,身边也就渐渐出现了一些内心强大的男生了。
2、
最近一期培训班里,有一个特别幽默的男生,是个典型的段子手,每次开口,都能让大家特别的开心。有他在,完全不用担心冷场,举手投足都是戏,也特别招大家的喜欢,被选为班长。
但是这一天,他突然给我发微信,问我应该如何调节情绪,说自己外表快乐,内心并不快乐,经常失眠,对生活已经没有感觉了,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问应该怎么办
其实,让我有一点点意外。
原来看似快乐的他,也并非真的快乐,也只是戴着一个快乐的面具而已,这样敏感、敏锐能抓住别人需求的人,其实,也很容易捕捉到不快乐的信息,在内心积累发酵。
3、
在课程中有一个动态静心环节,老师让大家随着音乐的节律轻轻摆动,正在大家都非常放松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员从位置上跳出来高喊:“大地啊,母亲啊”,然后开始拍打地面,手舞足蹈,像是受到了某种蛊惑,老师不停喊,“回来,回到当下,放松,放松”,她完全没有任何的反应,仍然在拍打着地面,以各种怪异的姿势在舞动着。
我们在旁边都惊呆了,以为一个分裂症就在我们身边生生上演。>>>>
但音乐结束时,她又突然有了意识,变得低眉顺目,无比谦卑,说“吓到大家了不好意思,是收到了神的指引”。一如她平常体现出来的,谦恭得让人不舒服的状态。
她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成因,但有一个可能是,是她平常戴的面具太过压抑了,在这样全然放松的情景中,会比较容易爆发出来。
4、
荣格说: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
简单的说,人格面具,就是一个人愿意公开展示的一面。
无可否认,人格面具存在有其必要性,如果丽丽一直都用柔软而毫无主见的部分来应付生活中的人与事,也是会很容易受到伤害的。
合适的面具可以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能够毫无违和感的与各种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 像上面的班长就是典型的例子。
只是,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压抑。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面具就是自己,已经和自己的脸长在了一起,难以分辨。
这就需要我们去觉察和反馈,多关注自己的内在,面对自己真实的想法,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跟自己的内在和谐统一。
其实,对于世界,你无需美化或夸大,无需讨好全世界的人,也无需一直嘴角上扬,只需允许自己如实的反馈即可。
面具很重要,但不被面具所绑架,而忘了自我真实的样子,更重要。
正如蔡康永所说:
我沿路,得到七个微笑,三个白眼,我就用七成的力气回应微笑,三成的力气回应白眼;我吃到的食物,七次好吃,三次难吃,我就用七成的味觉享受美味,三成的味觉忍受苦涩;我无意放大世界的善意,也无意放大世界的恶意,只是依照比例,老实的接收有晴有雨的天气;世界与我,互相而已。
职场是个小江湖,有的人混得好,有人混得不怎么样,在公司小圈子里,维持优质的人际关系,是在职场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会使办公环境轻松和谐,事半功倍,也会无意中帮到你很多,所以学会高情商沟通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别让沟通毁掉你的职场人脉
相信很多人都因为不会左右逢源,为人处世,而吃哑巴亏,这就是没有掌握好沟通方式,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
想要在公司吃得开,就要学会把握职场人脉,学会有效沟通方式,一定要注意规避以下3个细节:
1.总是吝啬夸赞,少做职场“柠檬精”
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起来肯定会有摩擦,时间久了,也会“暗潮汹涌”,矛盾四起,很多人都习惯用有色眼镜视人,看不上别人比自己强,总想从同事的工作中找到瑕疵,加以放大。
而对于别人身上的优点和成绩,也是一副“柠檬精”的味道,吝啬自己的赞美,觉得别人的成功无非是走了狗屎运,是巧合,完全看不到别人的努力和能力,一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劲儿。
更甚者,看到别人穿的衣服,大家都觉得很时尚,而到你眼里,就觉得品位不好,眼光太差,即使再优秀的人,在你眼里也是一副炫耀的感觉。
在职场,千万不要吝啬夸奖,随口而出的赞美,往往会帮你拉拢一个人脉,没准能帮你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多学习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总是狭隘的看待问题。
2.举手之劳,却总是拒绝给予别人帮助
同事们有事要帮忙,明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你进退两难,很复杂,罗里巴鲁迪,最后没有帮助。
而同样的事情,同事寻求帮助快速搞定这个问题,你怎么会照顾我的同事吗?
不要总是先拒绝别人,首先需要考虑下这个问题以及是否具有复杂,如果是举手之劳,空出一会儿工作进行时间帮他一下,如果这些事情发展比较分析复杂,就巧妙地回绝,说虽然我很想帮你,但是对于这件事情确实有点难,我做不了,然后附带的给他提一些相关建议,让他自己去尝试,这样公司同事也会觉得感激的。
千万不要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紧皱眉头,觉得别人烦到你了。
工作中大家都有相互帮助的时候,等下次你求别人办事的时候,也会吃闭门羹的。
3.急于否定别人的观点
我们部门有个领导,比较自我,很少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每次又喜欢征求下属意见,同事小赵是直性子,他喜欢有问题直说,总是直接否定领导的观点,领导听完就很不高兴,认为小赵总是跟自己唱反调,能力不行。
而另外一个同事梦梦,她就非常委婉,每次都支持领导的观点,但是会奇妙的加上自己的一些修改意见,领导就不察觉地接受了,而且还觉得梦梦,能力很强,有自己的思考力,有什么事情也都喜欢和她讨论,项目进展顺利。
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都需要被认可,所以,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的观点,换个方式,沟通交流,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小心,别让“金钱”绑架了你的生活!》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小区二手房的挂牌价又涨了!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小区二手房的挂牌价又涨了!
最近的一年时间,房价像坐了火箭一样,一天一个价!
前两天我看到朋友圈有位房屋中介朋友发的信息,“稀缺房源,超值秒杀!”
光看标题,就惊得我下巴差点没掉下来。这年头,少说也要几百万的房子都开始秒杀了?!
还没买房的你,是不是又准备开始新一轮省钱计划了?毕竟首付比例提升了,怎么也要凑够首付吧!
已经买房的你,看着房价飞涨心里肯定美哇哇的。但回头看看欠下银行的巨额贷款和买房时已经被掏干的银行存款,这接下来的日子是不是又要紧一紧裤腰带了?毕竟上有老、下有小,花钱的地方多啊!
所以,你开始算计着生活,开始舍不得花钱,开始心疼无谓的损耗,开始能忍就忍,能将就就将就……
停停停,亲爱的,小心别让“金钱”绑架了你的生活!
生活是否被“金钱”绑架,判定指标就一个
你是否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
都要从金钱的角度去衡量?
我曾经有位同事,刚认识她的时候,觉得她挺质朴、很低调。她从来不逛街,只在网上选择百元以内的衣服,很少在外面就餐,也没怎么出去旅游过。
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喜欢宅,后来才发现她不是不喜欢那些,只是因为舍不得。
有一次她跟我说,她家里的条件其实并不差,只是从小家教严格,养成了节俭的消费观。所以,虽然她有时也会很羡慕其他人,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压抑自己,舍不得放纵一下。
我还有个朋友,研究生毕业来北京打拼好几年了。她买房算早的,刚参加工作时就靠父母交了第一套房的首付,欠了银行几十万。当年工资并不高,每次我们几个朋友出去玩的时候约她,她都说算了,贷款压力大,等过两年再说。
去年为了孩子,她换了学区房。为此,又欠下银行几百万贷款(想必首付也出了不少)。前段时间碰到她,聊起来,她说“这回是倾尽所有,又变成月光族了!”一脸的无奈。我约她周末聚聚,看看电影、逛逛街,她说“算了,现在还是省着点吧,过两年缓缓再说。”
等两年、再等两年……来北京小十年了,都没见她走出这个圈。
她们就是被“金钱”绑架了生活的人。
有的是因为从小的消费观很难改变,有的是因为被大城市的巨额生活成本压得透不过气。
没有被“金钱”绑架的生活演绎着各色的精彩;被“金钱”绑架的生活却都有着同样的灰度。
被“金钱”绑架
降低的不只是生活品质
你忽略的可能还有很多
1 - 眼界
金钱决定眼界这事,年少时没啥感觉,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曾经引以为傲的“学业为重”原来是这么的幼稚可笑!
因为,世界如此之大,我竟没有去看过。
身边那些去过更多地方的人,那些看过更多风景的人,那些认识更多朋友的人,那些体验过更多经历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比我更全面,看待事情的本质比我更深刻,看待未来比我更长远。
我小时候有两个玩伴,小A和小B,家庭条件差不多,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都算的上是中产阶级。>>>
小A的妈妈是老师,从小对小A要求严格,一切以学业为重。上大学时,小A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固定的,不多不少。小A除了上课学习,没有别的爱好,大学生活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毕业找工作,小A像爸妈一样找到了稳定的铁饭碗,生活中还是原来的习惯,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很少出去旅游,甚至连去电影院看场电影都很少,因为她觉得新上映的电影迟早会放到网上,反正网费都交了,就等着晚点在家看吧。
小A的生活像极了翻版的父母,只是父母在家乡,她在北京。
小B天生活泼,有主见,爸爸妈妈对她也没有太多限制,从小时候开始她就引领了班级的时尚潮流。她是小学同学中最早有CD机的,她是中学同学中最早玩电脑的,她是大学同学中最早出国旅游的。
上大学时,虽然小B学习不是最好的,但是课余生活特别丰富。她参加学生会,组织社团活动,校外兼职,和留学生筹办联谊,还和同学参与了创业大赛等等,只要她觉得有意思的都去尝试一下,简直玩嗨了!
毕业时,小B看准了互联网行业,去了当时很火的BtoC公司,平时参加了一些沙龙和社会团体,结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我每次跟她聊天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次次被秒压,我总是out的那一个。
现在的小B已经是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高管,还是活跃在自媒体行业风风火火的践行者。
两个伙伴的经历让我看到,在成长过程中,
探索和尝试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途径,没有之一。
教科书里没有交给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而尽可能多的走出去才能让我们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这些探索和尝试,大多数时候是需要一点点金钱作为成本的。
2 - 安全感
金钱为什么和安全感有关?有人可能会说我太拜金。
其实非也。
那些没有被“金钱”绑架生活的人,即使并不富有,也是有安全感的人;而那些被“金钱”绑架生活的人,即便并不贫穷,却是没有安全感的人。
心理学中讲
我们的安全感常常是依据不同的事物和条件而建立起来的,这些事物和条件构成了你的安全感来源,而这些事物和条件的牢固程度,决定了安全感的牢固程度。
那些被“金钱”绑架生活的人,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过低的财富总量和过多的金钱消费都会让他们的安全感摇摇欲坠。
那些没有被“金钱”绑架生活的人,他们的安全感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
他们的安全感大多是来自内心的强大。精神世界的极大富有让他们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正能量,甚至成为其他人安全感的来源。
3 - 自卑感
特别在乎钱的人,经常会提到钱,也总是觉得自己很缺钱。
自我认为有所缺失的人,自然会产生自卑感。
而最关键的是,自卑感会遗传。
前两天在一个公园的游乐场,看到两对母子,孩子都差不多有4、5岁的样子。在面对孩子相同要求的时候,两位母亲不同的做法吸引了我的注意。
第一对母子,当孩子兴奋地对妈妈说“我全都想玩”时,妈妈说“全都玩太贵了,一下子就好几百,妈妈不是跟你说过花钱不能大手大脚嘛,这次我们就玩两个,下次来了再玩其它的。”孩子看着有点难过的撅起了嘴,勉强答应了。
第二对母子,孩子也是开心地对妈妈说“所有的我都想玩!”妈妈温柔的说“嗯,妈妈也觉得这里的每一个项目都很有意思,不过我们今天来公园,还有很多其它的地方没转过,我们要留出时间去别的地方逛逛,看看还有没有其它有意思的地方。”孩子认真的点点头。
妈妈继续说“所以我们在这只玩两项,至于玩哪个,决定权在你,你去转一圈,选最喜欢的两个吧!”孩子开心地跑开了,去选他最喜欢的项目。
同样的开始,不一样的结束。如果你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对孩子说的呢?
我后来又关注了两个孩子玩耍的情况,第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都不是很开心,看起来很谨慎的样子;而第二个孩子全程欢笑,很投入,和妈妈也有很多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第一位妈妈在与孩子沟通中,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孩子的要求太过分,有责怪孩子的意思。同时让孩子觉得钱很重要,但妈妈没有那么多。
第二位妈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仅关注到了孩子的需要,而且向孩子传递了时间成本的概念,同时赋予了孩子有限的决定权。
第二对母子并不一定比第一对更富有,但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第二个比第一个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他自然会表现得更自信、更开心。
解救“生活”你要看清这几点
财富不是“省”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省”和“生”读起来很像,但意义差别很大。
“省”是在既定总额的基础上,通过降低支出和损耗,尽量留存更多的剩余价值。
“生”是在持续投入的基础上,通过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获取更大价值的产出。
现在社会有一群人,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多重身份,而每一个身份又都是亮闪闪的名片。他们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
据我观察,斜杠青年都懂得“生”的道理。
他们是最舍得投资自己的人。
他们当中几乎每一位都热衷于买书、读书、藏书;几乎每一位都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实践和分享;几乎每一位都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参加各种社群,认识各类朋友。
他们都懂得,只有不断的投资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省”的极限就是你的既定总额,而“生”因为没有终点,所以没有极限。
“生活”除了财富,还有很多!
在闭塞的孤岛上,你可能很少看到外面的精彩,即便通过朋友圈和APP刷到了一些新闻,那也是在你固有的价值观影响下筛选后的结果,你很难看到未知的新大陆。
有些人就是这样,你每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总是那些话题,没有新意;但有些人,每次都会给你惊喜,让你秒变听粉。
一定要珍惜那些给你惊喜的人,他们会带你逃出被“金钱”绑架的孤岛,看到这么大一个看似熟悉但却很陌生的世界。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三天的生涯规划培训班。(给新精英做个广告!哈哈)
班上一位同学跟我说,这两天的培训让我觉得自己要“精神分裂”了!(啊?)
因为我觉得这个培训班上的同学跟我平时接触的人完全不一样,各个都那么优秀还那么上进,都是自带正能量的人。我觉得自己就像做梦一样,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哦,吓我一跳。)
我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自从走出原来的圈子,探出头去了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还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原来还有这样的群体,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下子丰富起来、立体起来、活了起来!
解救“生活”不是喝鸡汤,而是“补钙”!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我讲的“鸡汤”味太浓,如果你有这种想法,我想你需要的绝不是“鸡汤”,而是应该“补钙”!
前面我说过,很多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外界物质上的,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这种安全感的建立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感基础不够牢固。
真正强大的安全感基础需要从内部建立,即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智力、心理和生理基础上。
所以,被“金钱”绑架生活的人,喝再多的“鸡汤”都没用,更需要的是从内“补钙”。尝试着看淡金钱,体验更多的经历。
我们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肯定不可能只有成就和掌声,我们必定要从平凡和普通出发。
但是,哪怕你最初经历的是困难和失败,你磨练的是无畏的意志;
哪怕你最初经历的是怯懦和自卑,你收获的会是接纳和支持;
哪怕你最初经历的是无知和迷茫,你得到的一定是视野和主见!
解救“生活”其实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一次牵手的经历
来来来,牵起我的手吧!
给你我的全部!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作对我们的诱惑也增加了。当自己在这个公司工作时,又会想到另一个公司比这里待遇好或薪酬高等。跳槽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还有当冷静下来一想如果真的离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1、蜜月期
对新工作的憧憬会让人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一旦求职成功便信心满满。这一阶段就像新入职一样,对工作充满热情,干劲十足。
2、受挫期
时间长了,当发现工作和预期不一致,自己并不那么重视时,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产生受挫心理。
3、低迷期
累积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让人后悔、迷惘,甚至想再跳槽。此时,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转移生活重心,比如降低对收入、职位等的预期,培养一些业余爱好等,而不要沉迷于抱怨、懊恼之中。
4、着陆期
经过了心理考验,多数人会对工作渐渐领会,逐渐融入新的企业文化,客观看待得失,在心态上开始着陆。此时,要及时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试图一步登天,而要多向老员工学习经验,给自己充足电。
所以不能职场要懂得,该去该留,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左右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有不少来咨询的小朋友说,“我喜欢画画,可是我没有天分,所以,只有默默忍受家人安排我学不感兴趣的科目。
有不少来咨询的小朋友说,“我喜欢画画,可是我没有天分,所以,只有默默忍受家人安排我学不感兴趣的科目。”…… “我喜欢写作,可是是没有天分,怎么也写不出像亦舒、张爱玲那样的文字,不能成名,不如不写。”……?
世上是有天分这回事的。所谓天分,指的是得自遗传的条件。心理学家通过对同卵双生子(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的研究发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能够解释70%,而环境能够解释30%。拿智力来说,遗传决定的你智力的范围是100-130,环境决定了你能处在这个范围的哪个位置,是100,还是130。她们当然不是天生就会写作的,只是遗传决定了她们的特质,某些东西对她们比较有吸引力,又或是做起来比较有感觉,于是孜孜不倦钻研下去,成为专家。简单的说,天分就相当于我们的优势区域,如果这件事情是在你的优势区域的,你相对会完成得比较顺利,也比较容易达到一定的成绩。
你的努力还远远达不到拼天分的程度
那写作有没有天分可言,当然也有,只是,你的努力还没有远远到拼天赋的程度,努力能让你达到80分,天分可以让你达到99分,其实,在生活当中,80分也是完全够用的了,只是,很多人在抱怨自己连60分都达不到,关键在于,你尝试了几次?努力了多少?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的成绩,以为是天分的因素,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努力。亦舒的兄长、着名作家倪匡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世界上写字最多的人,但我和亦舒一定是世界上写字最多的兄妹。”亦舒十四岁开始投稿,之后的每一天都笔耕不辍。所以,在羡慕别人天分前,先看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努力。当你足够努力的时候,还是多少可以弥补天分的不足的,最低程度,是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的。
比如说了,对于开车我是完全没有天赋的,虽然我在18岁时就拿到了驾照,开车已经十年有余了,这十年当中各种状况不断,基本上坊间流传的女司机段子,我都曾出现过,比如,把刹车当成油门;在高速上迷路后,开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了;常常会撞到树、撞到电线干、撞到停着的豪车;迷路后必须回到家,从原点重开一次才行……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有时我想要送朋友回家,朋友惊恐万分,“我今天有点赶时间,我还是搭公车吧,我哪天不赶时间的时候,再坐你的车吧。”朋友约聚会,我第一个问题就是“好停车吗?”好停车成为了我选择聚会地点的重要因素。现在有一些商场出现了女性车位,有的朋友会觉得这是对女性车技的歧视,我完全不介意,因为这就是针对我这种技术的人而设立的。尽管这么没有天赋,练了这么多年,我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少撞到一些不明物体了,迷路的机率也变小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了,还能用一只手开车了。?
女性专用停车位
我常举“大象上树”的例子,遗传决定了大象无法像猴子一样很灵活的上树,但是通过练习,它至少可以变成一只比其他大象更灵活的大象。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现代职场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焦虑的情绪。是的,焦虑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事实,保持适度的焦虑,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就像鲶鱼效应一样,一个人自身的焦虑会激发出更强的动力和进取心。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因焦虑的侵扰,对应成了事实,进而对自我产生了否定,那么焦虑就不是件什么好事了。
毛迪就是一个焦虑的女生,她拥有同龄人羡慕的名校学历背景,毕业后,以管培生身份顺利进入了知名外企,目前的职位是人力资源的培训主管。一般人恐怕都很难想象,这样职业背景的女生过来找我咨询的问题居然是:该怎么跳槽?
跳槽?是不是庙太小了?世界500强。是不是工作没有发挥价值?管培生,业务骨干。是不是人际关系不好?360度考评中,次次优秀。那是为了什么?毛迪的理由更雷人:我的能力不行!
从毛迪一直紧锁的双眉和脸上的青春痘上来看,她应该是太过焦虑了。有人会说,这还不好判断?人家自己都说了能力不行,能力不行必然导致焦虑啊。真的吗?有没有见过不能胜任,却怡然自乐,以为捡了便宜的?有没有见过能力超强,却又整天如履薄冰的?
我问她:你想跳到哪里?
毛迪一下愣住了,那一刻,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失落。“都可以吧,”毛迪接上话,“只要我能做得来就行,这份工作好是好,我却总感觉自己做不好。”我直接说:别骗自己了,你根本不想跳槽。焦虑和能力有关,也无关。“有关”在于,焦虑情绪总会和能力连接上,“无关”在于,焦虑的消除往往需要悦纳当下的状态,包括能力状态。
悦纳,就需要先知道焦虑的原因。毛迪开始和我诉说那些让她焦虑的往事。
事件一,公司组织一次大型中层培训,连续三天,由她具体负责。定好的培训时间,反复开了几次会,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日程顺利推进。然而,毛迪却越来越焦虑了,总觉得什么事情没有做好,总觉得不够完美,这样的焦虑甚至让她寝食不安。结果,培训如期举行,也如毛迪所料的那样,出了几个纰漏。毛迪就在想,我怎么那么无能?于是,就更加焦虑,甚至不敢独立负责工作了。
这种焦虑的原因,不是因为追求结果的完美,也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是不能接纳自己的状态。所谓接纳,也不是说简单承认自己就是不行,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接纳,其实是懂得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出最优的选择。当做到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了,一切就交出去好了,特别是结果,那是一个你永远无法控制的,你所做的只能是实现期待的行动。
茫茫路野,你负重而行,焦虑就像是跟在身后的一匹狼。一旦你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期待上,而不是行动上,就像是背上的包裹里漏出来的骨肉,焦虑就会立刻扑上来咬住你,而且越是挣脱,焦虑咬得越紧。到了最后,也不用赶路了,背上的食物终会被狼抢走,甚至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心理学里面有个名词叫“目标颤抖”,指的就是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的不好,很可能失败。失败还不要紧,关键的是这样焦虑的情绪会让人愈发“颤抖”,离目标也就愈发远了,到了最后,就只有颤抖,没有行动了。记住,你是在赶路,而不是和狼争斗的。
接纳,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会被一些客观因素影响。毛迪接着讲了另外一件让她能量降低的事情。
事件二,那是公司搞的一次年终总结会,毛迪参与其中,负责一些培训环节。在筹备会上,毛迪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包括会议的组织,培训的形式等等,老板认为很好,自然就把相应的环节交给毛迪来操作了。这些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情,公司也没有先例,大家都觉的是那么回事,但是具体怎么搞,又都没了想法。
毛迪做了不少工作,主动请教,向别的企业学习。总算把会议承办下来了,领导还算满意,可以毛迪又开始自责了,如果这个考虑到了就好了,如果那一点能够随机应变就好了,如果别人做呢?……这次尝试并没有让毛迪开心,反倒因为种种自责,让她更加焦虑,会议结束后她就请病假整整休息了一周。
焦虑,成了毛迪自我否定模式的一种合理表现形式了。我问了她几个问题:
你是怎么看待这次尝试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未来,如果有一个你期待的、满意的会议形式,那会是什么?
我是一个一个问出来的,说着说着,毛迪的眼睛就发亮了,甚至越来越兴奋。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陌生领域里,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但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结果的失败,而是尝试的成功。一次伟大的实践,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成长,是别处不可能有的新眼光和新想法。为什么一定要求你把实践的意义绑定在一个确定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上呢?或许别人会要求,或许内心的那个闹鬼一样的声音会要求,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这样要求着。但是,你要学会说不,不要把这样的拒绝看作是叛逆,这是对成长中自我的呵护和对现在勇敢自我的欣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尝试,意义在于勇气,这是自我突破,意义在于积极,这是面向未来。
毛迪开心了,这么说,我就轻松了。其实,老板和同事对我的评价也都还挺高的,总会夸奖我。不过,夸奖多了,交代给我的任务也多了,我总会加班,有时候任务太多,做到最后就做不完了,就又开始焦虑了。
这是第三类事件了吧?毛迪点了点头,眉头已经展开,脸上有了微笑。看得出来,被托付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被托付挺好,托付的做不完,就不好了。被托付挺好,总做别人托付,自己就慢慢没了头脑。
我说了两个雷人的比喻,一下子,毛迪就从微笑变成了瞠目结舌。
别给自己身上泼粪。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就会揽一些明知自己做不来的事情,然后再焦虑死。这不是说让你学会拒绝这么简单,如果只是因为忙碌或者焦虑而拒绝,那只能说明你的职业能力有待提升,但是有更可怕的是你忙着忙着,就忘记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一日幡然醒悟,只有自己买单。给自己泼粪,焦虑、拧巴,捂着鼻子清洗,还没处理干净,下一瓢又来了。如果你是个掏粪工人,这样的做法还不错,那也不必焦虑了,唯一的限制就是时间。
别让自己跪着活,因为你也不愿意。对于领导、权威或者是一些你希望讨好的人交付的任务总是希望接下来,而且要接好,甚至是毫无保留地答应下来。然后,发现自己可能做不了,这怎能不焦虑呢?这中间作祟的就是“讨好”心态。这自然会保护你得到些什么,比如嘉许,比如信任,但是也会因此让你无法承受任务之重。同时,你也并不愿意这样,并在心里打着算盘,做这件事会不会得到认可,做那件事呢?如此,焦虑只会加重。
你总是没错的,这是你的活法,是保护你的活法。但是,毕竟焦虑了,毕竟因为焦虑要舍掉一些别人艳羡、自己可惜的机会。这就需要一味药,顺着焦虑作用下去,拔出那个让你不能自安的毒瘤。
这是我开的方子:
把自我期待写出来,一条一条的。每写一条都问问自己,是这样的吗?我有多渴望它的实现?
在所有的期待中,把期待他人认可的挑拣出来,问问自己,有多大程度的期待认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吗?有没有别的方式?
把剩余的自我期待列出来,你希望在里面获得些什么?这些期待和期待别人认可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最后,把那些别人认可的期待不到一半的项目列出来,不要想太多了,就是这些,先做下去。
特别敬告,以上处方最好在咨询师辅导下进行探索,浮于表面的思考是没有效果的。
面对焦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能力不足,这反倒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不是吗?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只要不纠结,怎么都好办。
如果焦虑了,先问问那个淡然的自己在哪里。接纳自己,相信时间的力量。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主讲:古典
问题一我从事……不行,从事……不行。很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信念剖析:
这个信念背后的信念是:“我现在的痛苦是完全是因为外界不适合我的原因所导致,只要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就会完全没有痛苦地做好所有事情”。这种太过于关注外界是否匹配的人,常常拥有的一个信念是“我做不好是因为外界不合适(而不是自己做不好)。”这个信念怎么来的呢?有可能是因为看了太多的名人传记,里面每个名人都说我很感动自己年轻的时候遇到了热爱的或适合的工作……励志书常常强化某个人成功的某一个点,而弱化其他的点,让人很容易就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只要我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就能成功。
现阶段的大学的职业规划也是这种理论导向,跟你讲兴趣、人格、能力、价值观和特质,然后就直接能够推断出来你适合做什么职业,但是这个推断出来的职业,往往你又无法进入。你就很容易就形成一个这样的信念,“我的需求是找到好工作,我的手段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如果有一个工作我做不好,那肯定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应对思路:
“转念”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区分”。
所以我会说,所谓的“适合”,是指这个职业方向在你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在每一个方向能力都相同的情况下,你最适合的方向。但是你自己觉得适合并不能构成一个职业,职业的另外一端还需要考虑到企业也觉得你适合。企业的适合是在众多应聘同一职位的人里面,你是最适合他设定的能力要求。这两者同时达成才有可能让你进入一个适合的职位。
也就是说即使你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也需要跟众多同样适合这个方向的人PK能力,才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状态,这才是一个好的或者正常的职业发展状态。所以,如果你的职业不适来自你自己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经常有内在的冲突,那么帮自己找到适合的定位的确能帮到你;但如果你的不适主要来自在外界的要求、竞争,那其实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个部分。因为即使你有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也是需要让企业觉得你适合,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个部分。
问题二A工作没有意思/B工作学不到东西/C工作感觉团队不和谐……所以我现在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信念剖析: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信念是“我希望工作能满足我所有的人生追寻。”如果这个人是超级富二代+官二代,这个信念绝对合理,因为他资源足够。但大部分人却没有同样足够的资源,那就会很痛苦。他的A工作满足A需求,B工作满足B需求,C工作满足C需求,但没有工作满足他所有的需求,他就不断地跳槽。就好像一个胖子坐小凳子,左屁股坐上了右屁股疼,右屁股坐上左屁股疼……他总以为是凳子问题,老换,其实是——屁股太大了。
应对思路:
生涯三阶段,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跟他谈,我觉得在你这个年纪对工作有这么多系统的、复杂的、敏感的和整体的需求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所困惑的问题是你希望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但你又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所以你就比较痛苦。不如我们设定个目标,让自己分阶段的、有步骤的、有重点的、有主次的一个一个来满足。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为自己的这些需求做两件事情,首先排出一个先后的顺序,其次排出一个基本上满足的标准,比如你觉得生存最重要,其次是钱、其次是平衡、其次是发展,这个排序很好。你告诉我大概多少钱你就能生存,大概赚到多少钱你就觉得需要考虑平衡了。当你把这两者先后顺序和具体目标定下来,然后一个个来就能解决同时实现的那个话题。
这个案例中,我其实也用到了在需求转念里面的第二项比较重要的工具,前一项是区分,第二项就是“细化”。就是需求满足没问题,关键是如何去实现,解决路径的问题。
你会发现只要可以进一步细化信念,很多信念就会转为合适。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社会全都是坏人,全都是坏人并不合理,但如果多数都是坏人呢?这个信念你不能说他是限制性的,如果这个哥们生活在比较贫瘠落后的地区,这说不定就是一个恰当的信念。你要尝试细化的是,大多数到底是多大多数?他脑子里面可能认为是99%,但是真实情况可能是60%。
再举个例子,“没学历就是找不到好工作”,这显然是一个非合理信念,但是没学历跟找不到好工作的确有关系,所以你也没法否定。但是你可以进一步的细化和区隔——学历不高的确在专业性要求很高,以及科研要求比较高的这个领域里面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但是不意味着在一些通用技能要求很高的,比如市场、销售、管理岗位上找不到好工作,反而可能会有优势。所以,细化和区分都是转念的好工具。
问题三单一元素择业观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喜欢漫画所以想从事漫画工作”,“因为喜欢电影所以希望从事电影工作”,“只要我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我就能换职业”……
这些人都是对于生涯三叶草这个模型理解不透,他有个信念就是职业等于兴趣或者职业等于价值。很多限制性信念都是因为看事情不够全面而产生的。比如说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人就会一直努力,而看不到机会、眼光、学习、变化带来的成功要素。所以当你看不到系统的时候,你就很容易陷入非合理的信念。
应对思路:
转念的第三个方式就是看到整个系统。比如,兴趣的确对职业很重要,但了解能力和收益也很重要。比如你想做漫画家,但目前收益没那么好,建议把它当副业。先培养能力,等到能力能兑换成价值时再把它应用出来。即使最后兑换不了,这过程本身也很愉悦。如果你没有收益,又不愿意投入,那就当爱好吧。你还可以建议他做行业调查,重点了解入门的门槛和职业收益。
基本上了解完这两个以后,很多单一择业观的人就会打退堂鼓了。因为专业人士真是太不一样了!业余人士的能力只要能做到自娱就可以了,专业人士得用来换钱啊!另外,还可以展示整个系统给他看。比如说用生涯彩虹图或平衡轮,都是特别好的方式。当人们看到整个系统,他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跟资源不匹配的需求,或者跟需求不匹配的资源。
问题四我希望探索和了解自己,但是尽量不要付出太多代价。
信念剖析:
当我们帮别人做自我探索时,有人会说:老师,你就告诉我吧,我适合做什么?又或者说,当你尝试让他做一个职业访谈时,他会说,那要是不对该怎么办呢。他背后的信念是:我可以探索一下我自己,但不要付出太多代价,我就希望你直接将答案告诉我。这时有咨询师就要发飙了:你这种人既想探索自己,又不愿意付出代价。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阶段他最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自我探索,而给他一个标准的大路答案先做着?待他遇到个性化问题的时候,再来做自我探索可能会更符合他的需求。
应对思路:
对咨询师而言,头脑里不要有很多所谓的“合理性信念“,因为所有的信念都是相对的。如果头脑里有太多的“应该”和“合理性“的信念的话,本身就是非合理性的。因为人是在不断改变的,你的信念符合一部分人却并不一定符合“奇葩”。对一个“奇葩”来说,一个“奇葩”的信念才是合理的信念。
一般对于上述案例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他现在的阶段不太需要自我探索,他更需要的是你能提供一些基本方法,例如CD模型和一些基本的职业概念,先按着标准答案走。我一般会跟他讲,我先给你几个基本的原则性的建议,你先按这个走着,如果这个标准答案不能满足你时候,那你就需要一个自己的答案。自己的答案就需要自己的投入,你认同吗?
而当你探索自我的独特性的时候,你也在创造一种独特的生活,而创造就是比模仿累很多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希望用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独特的天赋去拿到自己想拿的东西,那么,这就需要你真正的付出。但如果你希望用一些方式来让自己可以达到一个平均水平,那么可能一套标准答案就够了。所以,你愿意在“做自己“这件事上成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还是成一个专业人士?这个取决于你自己投入,以及阶段性的需求。
问题5这个公司/职位/上司不好,所以我不想呆在这个行业/地区了……
信念剖析:
这是一个典型看不到系统的非合理性信念。他认为职业就等于公司,等于上司,等于职位,等于行业,等于城市。还以一个类似的信念是以偏盖全,即非黑即白“因为XXX,所以我辞职了”。比如,因为公司没发展,我辞职了;因为看不到机会,我辞职了;因为行业没前途,我辞职了;因为公司不交公积金,我辞职了……
应对思路:
其实,职位=行业+职业+企业,还应该有一个地域的参数。你可以转换其中一个,而没有必要全部都转换。在职业转换中,这三个要素转换得越少,你在新的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就会越强。而如果你同时转换了职业三要素,那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比如说我是一个不错的老师,那如果我在生涯行业不去做讲师,做个产品经理,换个职位甚至换家公司,都是有可能做得很好的。但如果你让我现在去11楼的舞蹈中心从事肚皮舞的老师工作,我可能是竞争力是很差的。
而辞职则是一个最后的、不得不用的、双方都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害别人又害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主动的沟通。公司的所有制度都是可以调整的。如果你都决定辞职不干了,为什么你不去和公司主动沟通一下呢?你要知道,当你都看不到发展的时候,你的上司应该在一两年前就看到没什么发展了,而你的大Boss在三年前就能看到没什么发展了。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如果你是真的很有实力的话,他们为什么不给你一个更有实力更有价值的领域呢?如果你是没那么有实力的话,你又为什么在继续干呢?所有这些原因你都不知道就辞职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问题6我也想做好,但是没有人教我
信念剖析: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他们会说:“我也想做好,但是公司没有人教我。” 还有人会说“我在公司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年,现在他们要我怎么怎么样,我该怎么办呢”;“我想要……但是现在的公司不能给我,而这份工作我又走不开”;“公司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现在他们却要放弃我!我该怎么办呢”
我遇到过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他们在公司里哪里缺人就在哪里上,永远都是后备队员,真的到了企业转型清盘时却发现这个人毫无竞争力。这些人都有个核心的非合理信念“公司、行业和老板都该为我的职业发展负责。”这个信念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或许没错,因为那时企业的生命远远长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为个人生涯负责。但现在企业的生命比个人的生涯还要短,这时个人就应该为自己负责了。
应对思路:
在现在这个年代,比较合理的信念应该是:公司为公司的发展负责,而公司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一种方式公司会为你负责,那就是公司缺你不可,那么公司就必须对你负责。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没有在公司里占很重要的地位时,公司一定会权衡为一个人付出的成本高,还是把这个人替掉的成本高。一旦后者成本更低的时候,企业一定会采取对你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发展负责任!我经常对来询者讲:只有重要的人公司才会跟你沟通,只有掌握有议价权的人公司才能跟你议价。所以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支持同时又互相博弈的关系,所以在企业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自己成为这个组织里面越来越重要的人!你越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你越是能看清楚行业的趋势,越是能看到企业发展的趋势,你就越是具备比自己高一等级的职业意识,你就越在企业里有议价权,而企业就越会为你的职业发展负责任,因为你好他也好。如果你总是等待企业为你负责,越是对自己不负责,企业就越倾向于越不负责于你。
问题7感觉自己性格内向,不适合媒体、销售工作/不愿意做沟通的工作
信念剖析:
这个背后相信的是性格决定能力。其实从生涯来说,性格并不会对你的工作优异程度有所影响,性格更多影响的是你优胜的方式——性格的确会部分程度地影响到你能不能以某个方式把事情做好,但性格本身对你的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好比你喜欢用左手还是用右手搬砖?其实你用左手还是右手企业是不会考量的,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你有没有把砖搬够。的确一个左撇子和一群右撇子一起搬砖时,可能有时会碰到手,但是这并不会成为没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应对思路:
你可以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讨论这么几个方向:
一是,观察一下身边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性格的,有没有例外的人呢?那些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性格做好的?比如性格内向是否就不适合做销售呢?其实如果销售方式是店销、面销的话,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不如性格外向的人那么好。但是性格内向在面向大客户一对一顾问式销售中往往会取得特别好的成绩,因为内向性格的人更加沉稳和具有观察力,他们对于所卖的东西更加了解和清晰,而大客户销售的单价都比较高,大客户反而比较喜欢那种可以随时深入沟通的人。
二是,如果根据自己的性格找适合的工作,那你能不能先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能否说我擅长以什么方式完成什么类型工作,因为如果你都不能够清楚地描述你的性格,那么你所说的性格适合或者不适合,是不是成为一个不是那么精准或者是比较推卸责任的说法呢?
三是,单一的性格并不一定能让你胜任某方面的工作,而你准备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匹配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你的优势。
总之,把性格单一影响能力的降到最少,性格决定的是能力的运用方式而并不是能力本身。
问题8很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但是总是缺乏动力
信念剖析:
有一类人会认为,人好像是有行动力这样的东西,就好像是肌肉一样。你看我一直都举不起100公斤的哑铃,是因为我力量不够,所以我一直行动不了就是因为我行动力不够。行动力其实并不是像肌肉一样,是一项人的天生特质要求,也并不像心理感受一样,只要感觉有就有。行动力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的:
第一,行动力是指向目标的,而成长是指向你的自我感受的。所以其实你希望自己有行动力让自己不断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目标。要么你就以成长为目标,要么你就以行动力为目标。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关于成长的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行动力。
第二,构成一个人行动力有三个因素DVF:
D是Dissatisfaction,“不满感”,也就说你要有不满的感受。
V是Value,“价值”,来自于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
F是First step,也就是你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行动方向。
行动力=D х V х F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等于零就整体等于零。也就是如果有一项接近零,就没有行动力了。
应对思路:
调整的方式也在乎于DVF这三个方面。
第一,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珍视的价值观,比如我的价值观是智慧,我以前觉得跑步很枯燥,但是等到有一天我调整自己的信念,“跑马拉松也是一件很有智慧的事情“,我就会去寻找跑步中的智慧、想法、修炼等,这些价值就开始推动着我跑起来。
第二是不满,比如说减肥这个事情,你需要对自己有强烈的不满。比如你公开承诺,或者买一个小一码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每天穿上就觉得自己有罪一样。
第三,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让自己去行动。总之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请确保每一个值都高到爆表,这个人就会行动了。
问题9我不适合做管理
信念剖析:
“我不适合做管理,但是又不知道做什么,真的好痛苦。”
“我不适合做这个,但我又不知道我适合做什么,真的好痛苦。”
凡是有这样信念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有一系列的工作经验,但每个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他希望寻求一个自己一定适合的、特别好的工作。这就切入到一个咨询问题了,什么时候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适合,什么时候我们知道一个人是不适应呢?因为不适合是需要调换外界环境的,而不适应是需要调内界环境的。
应对思路:
区分不适应与不适合:
1、80分原则:这份工作你是否做到了80分(基本上所有的职业你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80分)。如果这份工作你做到了80分还是觉得达不到100分的水平,那也许是不适合。但你觉得如果连80分都做不到的话那其实是自己不适应。
2、有没有选择余地:如果你有三个可以进入的选项,你只是挑其中一个,这叫不适合。而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别的选项,只是对现在的选择有抱怨,那就是不适应的问题。所以先让自己至少有2个能胜任的选择,然后再谈适合的问题。
3、做成了是否有你想要的价值。如果即使你做到职业顶峰也拿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不适合,需要做的是调整方向。而如果说因为这个东西太难,我做不到那个水平,这是不适应,需要做的是调整方式。
不适应
不适合
80分原则
连80分都做不到就想换职业
做到了80分还是觉得达不到100分,要换职业
有没有选择余地
只有一个选项
有多个选项
是否有想要的价值
做到最好能拿到想要的
做到最好还是拿不到想要的
最简单,我会问他说,如果今天能让你做领导的位置,你干不干?大部人可能说:我干!那其实是不适应,你能力达不到。但如果说问你让做领导的位置,你干不干,而你说领导的位置我也不干,在这个行业我已经看不到任何的东西了,那就是不适合了。
最后你可以跟他讲说。其实不管是不是适合,如果你没有别的选择的话,往往只有你真正把这个事情做好,才会知道是不是适合。即使最后面的结果是不适合,你也可以带一些技能离开,而人在逆境中成长更快。
问题10我希望有所改变,也愿意有一定付出,但是不希望有什么风险。
信念剖析:
持有这一非合理信念的来询者背后有两重非合理信念在支撑:
第一,他希望你是有一个100%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应该是放之四海皆准。只要你告诉他,他就能做,做了以后就一定能拿到结果。比如,现在有很多人从国企里面跳槽出来。他会说我很希望能改变,也愿意付出,如果以前我肯定会听你讲的,但现在情况太紧急了,所以能不能就算了,你就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好吗?或者,以前我做了好多尝试,试过很多方法,但我现在实在忍受不了任何一次的失败了,请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吧。
第二,希望可以以现在的他自己,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却会有不同的回报。
应对思路:
一、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任何的投资、改变都是有风险的。
这个风险和你的投入是一样大的,你想搏一个大的收益,你的风险自然就大,你想搏一个小的收益,风险相对就变小。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有哪些风险是你更愿意承担,哪些收益是你更加看重的。所以,不管你的来询者怎么样装可怜,怎么样说自己情况很紧急,那么你都应该跟他探讨的是,如何把风险控制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不是如何规避风险。最后,如果他说那我实在是没有能力承担任何的风险,那你的建议应该是:我们不如来探讨一下,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有能力。也就是,改变并不是你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让自己不受这个东西的干扰。
二、明确告知来询者,以现在的他自己,做同样的事情,希望有不同的回报是不可能的。
比如,回到前面国企那个案例,我就会问他说,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离开了国企,其实过得还蛮好的,他说有,我问他说那个时候你为什么没走,他会跟我讲一大堆。我再问他说: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他说前几年。那从前几年到现在,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有改变的?他说也有啊。为什么你又没走呢?他又讲了一大堆。讲到最后,我说你有没有意识到,恰恰就是你这种想改变,但是又不想承担任何风险的心智模式让你陷入今天这个绝境。所以如果这个模式再持续发展下去的话,你一天会比一天更加地衰弱,一天比一天更没法走。因为,在当下的状态你是一天比一天下降的,你就像是一个站在沉船上面的游泳者一样,你总是希望不要跳到冰冷的海水里面,而是有一艘航空母舰把你接走。实际上时间越长,你所经历的痛苦就越长。
我有时还会鼓励他们去想像一下:你可不可以假装其实你不是一个纠结和完美主义的人,假装一分钟,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他却没有这个完美主义信念的话,他会有什么可能性。你让他真的体验到那个可能性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开始跟自己的信念作斗争。请注意,并不是要求他马上放掉这个想法,而是开始跟自己的想法作斗争,尝试一些不同的小过渡的手段,慢慢用脱敏的方式做一些小的尝试。
问题11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
信念剖析:
有的人可能很震惊,“我应该生活工作平衡”也算是非合理信念吗?这难道不对吗?
坦诚地说,它是不对的。各位请思考一下,你人生是平衡的时间多,还是不平衡的时间多?一定是不平衡的时间多。每次不平衡之后,就花时间让自己重新平衡,对吗?
所以好多人会说,唉呀,这个家庭生活呀,好像一块木头一样,按了左边它又从右边浮起来,按了右边它又从左边浮起来,一个手按着中间总算沉下去了,当你不注意它又浮起来,人生就是这么痛苦的吗?
应对思路:
如果你真的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按住那块木头,那的确挺痛苦的。想想看,杂技演员最需要平衡,但平衡其实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从A塔楼走到B塔楼,B塔楼是你的愿景,而平衡只是一种手段。
那么平衡是什么呢?平衡就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达到最稳定的一种状态。当你可以用很小的能源来达到稳定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能源,可以用来迈开腿往前走了?所以你要知道寻求生活工作的平衡,不是为了平衡本身,也不是为了平衡的一点短暂的快感和宁静感,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寻求让自己的能量让自己走得远一点,去寻求更大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他本身没有人生目标的话,其实他平衡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平衡的价值是在乎于往前走,而不是停着不动。
问题12作为一个 XX,我应该……
信念剖析:
很多人会认为:老师,你看我知道怎样才能平衡,我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重新获得平衡。但是作为一个好妈妈/作为一个好爸爸/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为一个好的同事/作为一个好的朋友/作为一个好的儿子,我应该……
这背面其实有这样的信念:①我做任何一个角色都是有一个标准的;②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就是有罪的。这两个信念首尾相连就构成了“作为一个XX,我应该……”的这个信念。而一旦一个人有这样的信念,他的生活就一定很凄凉。
应对思路:
一、弄清楚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又到底是什么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这个标准?
比如说作为一个好儿子一定要听话,这个标准是谁定的?作为一个好的学生你要考高分,作为好小孩儿你的水平不能比别人差,这个标准到底是谁定的?可能是你的父母亲,也可能是学校,又或者是社会这个系统。还有一种可能是你自己,你能够那么自然地使用这个标准,一定是你曾经在某个时间段从这个标准中获得过某些好处。
二、避免平均数的谬误。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我与大家不一样,我就是有问题。这就是平均数的谬误。其实你可以放下“作为一个妻子我是不是就应该贤良淑德?作为一个男人我是不是就应该非常的强悍而不能哭呢?”这样的信念。比如我上大学的第一周,有个人大半夜坐在宿舍门口很郁闷的喝酒,我说怎么了?他说别人都好想家、好想父母,我为什么就不想父母亲?我是不是有点儿问题,不孝吗?其实他很可能不是不孝,而是他的思念并不是以那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如果你跟这个平均数不一样,你就要跟自己说我一定是一个某方面特殊的天才,因为慢有慢的好处,快有快的特色,你没有必要活成和大家一模一样。
三、最后还有一种困惑的因素,是这个人他的确是能够达到某个角色的“标准”,他却也没有做到。那么可能是他并没有把这个角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
譬如说前段时间,我一个叔叔很郑重的跟我说,你爸爸妈妈年龄大了,我希望你可以把公司开回到深圳,这样可以离你爸妈近一些。我回绝之后我叔叔很震惊,那显然他是把父子关系放到了他人生决策很重要的一条,但其实你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决策标准是不同的。也许作为一个XX你能做到一个什么水平,但你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一些决策要做,那在这个时候,也许你跟那些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到“作为一个XX,我应该……”这个信念可以调整。第一,标准不一定是对的;第二,即使是对的,我也并不一定就是那个平均数;第三,即使是平均数,我也是能做到的,但如果我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也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去从事我真正认为重要的,因为那是你自己的未来。
问题13我应该满足 XX 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
信念剖析:
如果你可以把平衡这事儿跟别人讲得像上个话题这么深入的话,就会有另外一群人会跟你说,“老师,你讲得特别的对,但是呢,我看到他们的痛苦,我没办法!”。譬如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哭,我看见同事的表情,我看见我老婆对我的那个样子,我就没办法,我没有办法不去应和他们。
这种信念我称为“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个罪人”。你注意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不能平衡的怨念,不是来自于自我的内在标准“我作为一个XX”,而是说“我应该满足XX的期待,否则我是……样的”。譬如“我应该满足父母的期待,否则我就是不孝的”,“我应该满足朋友借钱的期待,否则我是没义气的”。而这里面还有两个深层次信念:
一、既然我理解了他们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的期待。这可能是一部分的信念,“我不知道还行,既然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期待,就应该满足他们”。譬如以前我年轻我不知道父母亲的期待,现在我自己当父母亲了,我理解了父母亲的期待,我就应该满足他们。
二、我可以、而且我应该满足所有人的信念,包括别人和我自己的期待。
应对思路:
这两条在我看来都是非合理信念,因为这两条信念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可能。
他人的期待理论上来说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你满足了一点点,马上就会萌生出新的期待。不懂得管理别人的期待,一味满足别人期待的,最终一定会活成凄凉的人。举个例子,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说在一些家庭里面,小儿子早早的就出国了,好多年都不回一趟家,老大因为供弟弟上学,所以书也没有念太多,老实巴交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亲往往对于小儿子交口称赞,逢人便夸。对这个大儿子反而是挑鼻子瞪眼,为什么?就是因为父母亲的期待没有被管理,这个大儿子在他身边,天天看着,对他的期待就非常非常多;而小儿子十年不回来一次,还能回来看我,还这么有出息,实在是太令人自豪了。所以说期待这东西不能永远被满足,只能恰当满足,恰当管理。所以你可以理解他人的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他的期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绝对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你对自己也有期待。所以最好的状态往往是你先满足自己的一部分期待,再让自己达到有力量的时候,去恰当的满足一部分人合理的期待,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满足各种期待。
什么是合理的期待呢?就是一个可以让整个家庭、整个系统重新回到平衡的期待。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有这种非合理信念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想清楚自己如果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他要做点什么?所以他就会牺牲掉这样的平衡状态去帮别人。就好像你兜里有十万块钱,你没想好要干嘛,别人过来借钱你自然就借给他了。那是因为你觉得用在那个人身上比用在你自己身上有价值。因为你也没有想清楚,到底你的未来要有什么价值?
问题14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
信念剖析:
一个人说我不平衡,你给他做了平衡轮,指出他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调整就可以平衡,他会说:哎呀这么难啊,或者他会说好累啊,我已经都这么累,没法再做了。
这里面大约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对于平衡之后的愿景解释不清,另一种重大的可能性是他会有一个幻觉,认为平衡应该是很舒服的,但大家请听好——从不平衡回到平衡的过程不应该是很舒服,反而应该是很痛苦的,或者短暂来说应该是痛苦的。
应对思路:
如果你今天出门看见你的前女友拽着她的新男友在大街走着,你心里一定是不平衡的。这时你要心里调到平衡,你可能会把她以前的照片拿出来,把她的脑袋全部抠掉;或者她的脑袋不抠掉,把你的脑袋换成金正恩的,这个过程你感觉一定是很爽的,但这个事情做完后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好吗?其实你一定要明白当你不平衡以后,所有让你短期快乐的方式基本都是失衡的方式。所以每当你不平衡以后,你感受一下自己,如果你做完这个事情获得了短暂的平静,却获得了更加长远的不宁静的话,你是基本上是用失衡的方式来处理的。而你在做了那件事情之后,如果获得了短暂的难受,但获得了长期平静的话,那你是会回到平衡状态的。
综上,如果你希望要整个系统达到更大的平衡,痛苦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你要能看到那个大的系统背后更大的好处,因此选择先经历痛苦,然后换来长期的平静是最佳之选。
问题15我一定要等到机会成熟才开始行动
信念剖析:
在愿景状态中,人已经开始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因为如果重复性的工作能打造他的愿景,他就不会有愿景的困惑了。所以,愿景的困惑都来自于他以前的方式都没办法达到这个水平,而他想尝试一个新的玩意儿,所以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道路,却指向一个全新的价值。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个新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等到机会完全成熟才行动。比如说我一定要等到我的水平足够高,才当老师开始讲课。我一定要等到资金、团队、人脉、渠道、方式全都攒齐了,我才开始创业。我一定要等到一切的想法、概念、材料、素材都弄好了,我才开始写作。
其实,创造的思路和制作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制作的思路是怎么样子的呢?它是先拥有再行动最后成为,英文叫做having doing being。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凳子,我们会先拥有所有的材料、钉子,然后开始拼一个凳子,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接着我们开始拼,拼成一张凳子。但这并不是创造。所以当你希望创造自己生命的不同的时候,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创造的思路应该是倒过来的,叫being doing having。
应对思路:
所以关于愿景这部分,我只有一个建议:先让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像那个人一样思考,像那个人一样行动,然后终有一天你会像那个人一样拥有。当你倒过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当你只有在拥有你希望的资源后才开始做行动,最后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机会早就没有了。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这个短片,它很清晰地说明白了,什么叫做先成为——再行动——再拥有。
短片:青年励志短片-攀易岛的水上足球场
进入职场,就是进入到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职场环境千变万化,就像升级打怪兽一样,我们如何能够让自己成为公司最核心的成员,又带有自己独立的标签,这对很多职场人是个考验。
别让职场情商影响了你的晋升之路
初入职场,大家往往激动热血又谨慎,恪守各种能想到的职场规则,可一旦碰到棘手的状况,有些人会坚守信条,越挫越勇,勇往直前,挑战 一个又一个高度;有些人则变得消极悲观,将职场守则抛在脑后,整天郁郁寡欢,最后被迫离开所在的公司。
这些都与职业素养、职场礼仪密切相关,所以此篇,聊聊最近抖音特别火的办公室文化-----职场情商。
有个性 ≠ 随意发泄情绪
随意发泄情绪,是职场一个重忌。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者,能接受员工碰到问题时不仅发泄情绪、抱怨发牢骚,同时还影响他人。
这样的员工,很容易被贴上“情绪化“、“不成熟“的标签,久而久之,在领导者眼里,会形成“难成大事,重任难于交付及担当“的印象,这自然对个人发展不利,将会错过参与重大业务的机会,晋升自然无从提起。
因此进入职场,情绪管理,在每个科学化的企业里,都是一门很重要的职场学科。
黑与白 ≠ 解决问题
在职场中,几乎都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间;但是当遇到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纠结于你,我是对的,这是“老板说,”这是XX的意思,没有理由浪费,处理事务的时间......
这样的方式,只能可以说是“玻璃心的马谡“,因为中国职场里每个学生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问题,并不影响是非黑即白,只有一个真正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充分体现企业作为公司员工的自我教育价值,体现出了自己没有真正的能力和格局。一味的纠结黑与白,其实就是好好想想,那只是为自己找个不负社会责任的借口罢了,而问题呢,只是在拖延的过程中越演化越敷衍~
主动 ≠ 谄媚,拍马屁
在职场中,我们习惯于“被动”:被动地准备一份业绩报告,被动地做一个计划,被动地做沟通。 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办公的快速发展,信息迭代迅速提高,被动员工很快就会被淘汰。
在过去,我的同事们看到有人主动报告与领导,主动抓工作,将在私下讨论,“你看TA更需要领导的屁股。”
可当今,绩效管理突出、业务工作能力所向披靡的PM,哪个国家不是我们以前大伙眼中的“马屁精“。你不主动,你就是企业失去学习自我教育发展的机会。领导人员每天进行业务都忙不过来,你不主动积极争取在领导面前露脸,做一个学生没有社会贡献、默默无闻的员工,怎么能争取到支撑经济业务的优质教学资源?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注意什么样的员工?!对照分析一下他们自己,换位思考后,你会重视对于当下的自己吗?
做选择题 > 做问答题
在职场情商的相关读物中,经常会提到,员工要给上级做选择题,而不要给上级做问答题。
毕竟,所有问题都由上级解决了、回答了,那要员工干嘛?!个人时效竞争的今天,不动脑子,只等命令执行的员工只能say goodbye!!
职场,是每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必经之路,不管你是打工、创业、入职大公司、加入小公司,职场一定占据了你人生的多数时间与精力。而职场看着很长,可关键决定自己重要里程碑的就那么几年,自己职场的拐点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此外,他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
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是,身为企业中、高级主管,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会让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 他们在通电话时,通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题,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这种人必须为自己做一次情绪稽查,了解自己对哪些感觉较敏感;问朋友或同事,是否发现你忽略别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为模式的实际案例,重新演练整个情境,改变行为。
10、不懂装懂
工作中那种不懂装懂的人,喜欢说:这些工作真无聊。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而且,他们要求完美却又严重拖延,导致工作严重瘫痪 11、管不住嘴巴有的人往往不知道,有些话题可以公开交谈,而有些内容是只能私下说。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在讲究组织层级的企业,这种管不住嘴巴的人,只会断送事业生涯。
他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12.我的路到底对不对
这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他们总是这样怀疑。他们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跟不上别人,也没有归属感。
华德普与巴特勒认为:应该重新找出与自己的价值有关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最终本质。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上述12种行为模式的影子,然而,在迈向成功之路,不论主管或基层员工、都有必要时时检视自己。
以上《别让错误的信念阻碍你的前进!》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场礼仪不规范的错误”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