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当 小编讨论这一期的主题是:“什么人该读MBA的时侯”,我就知道这是个类似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要救谁的坑。无论你如何解释,想读的人都会认为,自己就是你描述那个人,而不想读的,会自动划到另一类,或者把你的观点不屑一顾。在这个年代年代没有标准答案,谁也没有资格告诉别人“该”做什么。

所以我换了个方式,尝试谈谈,MBA的收益分布。MBA到底有哪些收益?哪些来自MBA教育本身,哪些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哪些是你能短期看到的?哪些是长远影响一个人的?

如 果把职业收益做一个区分,MBA的收益有2个维度:职业发展-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的收益外显并马上能够兑现。个人成长的收益内在,但对于人的职业和人生都 有深远影响。另一个维度是:个人努力——学校资源,一部分的收益来自于个人努力,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学校的资源提供。这样一个MBA收益矩阵就出现了。

先看看职业发展这一列来说:MBA的学历能帮助很多人,尤其是技术人员进入或巩固管理职位;同时也是很多行业重视的加分项,比如金融、投行、企业咨询、四 大等。不同的学校提供不同的资源:优秀的名校会有更好的眼界和人脉资源,这些人脉也会吸引到更多的企业来学院招聘。另外,近年来MBA院校开始走特色化, 比如中财的强调培养金融人才,北航是IT人才的黄埔军校,而北京科技大是前钢铁学院,专注培养机械人才,有些学校还提供北京市户口,全无敌。

从 个人成长维度:MBA是一个系统的梳理自己职业经历和经验,并且跳出原来职位看全局的机会;学习过程中的系统理论和大量实战,帮你建立起来系统的思考框架 以及商业实战经验,最后毕业后的学习,也是你一段可以重新定位,独立思考人生的机会。另外,办学学校的文化底蕴,讲师魅力对于个人也会有深远影响。

收益表分析:

分 析这个收益表我们能学会很多:其一,MBA的收益更多来自个人努力而非学校平台,学校更多提供了一个展示你的才能的平台。MBA学校经常炫耀的毕业生就业 年薪,与其说与MBA教学质量相关,不如说与MBA学员入学前的收入相关。在所有的MBA招生负责人和毕业生的访谈中,大家一致反对本科生读MBA——他 们没有工作经验可梳理,能力和资源又薄弱到挂不上——希望仅通过MBA教育提高职业能力意义不大,我想这也是哈佛商学院的人开玩笑说:Rubbish in,Rubbish out的意思把。

其二,在职的MBA显然比全职收益更大,因为在职的理论-时间的周期更短,往往上课的理论,第二周就开始实践了,个人成长更快。而且在职班的人脉资源更好——如果你有一份正在迅速上升的工作,你很难放弃来全职读书,在职班全是这群人。

值不值?

最 后,对于你,读MBA到底值不值?我建议从两个地方思考:你是否已经拥有,或者几乎免费获得这些收益?比如一个在喜欢的行业迅速上升的职位,你大可以不管 “管理职位”“行业加分”“求职平台”,如果你有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也许“系统梳理”“系统思考方式”等也没有必要。回顾一下已有资源对你做选择很重 要。

第二,你的付出和收益是否值得?好的MBA花费在10-30万元,以及大概两年的周末时间,大量的社交精力。你完全可以投入到其他地方,获得你发自内心想要的东西,比如其他学科,一个爱好,一段恋情,一段天伦时光……

毕竟,人生比功成名就重要的事情,多了去了。

扩展阅读

MBA 未来的日子有多美妙


时下,有关MBA就业前景的种种预测很多。在MBA这道诱人的光环下,有人将之与高薪、高职相提并论,也有人杞人忧天地认为,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MBA的就业之途正在受阻。那么,客观来说,MBA的明天到底如何呢?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杨斌博士。

要消除误区 正确看待MBA就业前景

杨斌博士认为,不少读者感觉近两年来MBA热正在降温。这可能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自1999年底,由于受网络大潮的影响,一部分名校的MBA学子纷纷中断学业,开办 .com 公司创业,有报道因此说网络热了,MBA冷了;另外,一些其他的管理课程出于宣传上的需要指出MBA热过之后,该是某某专业热了;再有,各种渠道传出美国MBA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问题也使人感觉MBA正在走下坡路。

其实在1999年底加入到创业潮中去的MBA学子们随着网络热的逐渐退潮,已纷纷返校继续学业;从MBA课程的设置来看,MBA始终是一种训练,它不会因任何一种新的训练方式出现而改变其自身的地位;再有从就业环境来看,其实MBA毕业生始终存在着就业困难。因此就以上三点原因而确定MBA正在走下坡路显然是论据不充足的。

而从培养MBA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现状来看,MBA教育的确是在平稳发展的,从20世纪70 年代起,美国每年约产生9万多名MBA,基本稳定在当年硕士学位授予总量的25%,且二十多年来一直持平;美国名校MBA教学收入近两年来也一直呈升高走势。

国内MBA主要培养的是中层经理

谈到目前国内MBA的就业前景,杨斌博士特别提出了MBA学子的心态问题。他认为,目前国内MBA教育主要是培养各大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而不少MBA学子总认为获得了MBA这块金字招牌,就理所当然要做高层经理,若在就业中持这种心态,盲目地将自己定位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很容易受到挫折。杨博士认为,MBA毕业之后在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不是看职位有多高,而是要彻底了解所投身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且在行业选择上要有国情感,不要盲目追求朝阳行业。比如,目前不少中国老牌国企正面临中兴期,金融行业进入转制期,这些行业目前都缺少大量的MBA人才,若适时投身于此,个人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

MBA毕业生目前也面临着就业上的压力:首先是随着美国经济逐渐放缓,全球各大公司纷纷裁员,在一定程度上给MBA毕业生出了道就业难题;另一大压力是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表尚未明确,这给MBA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增加了难度。众所周知,中国加入WTO后,最急需的人才就是像MBA这样的国际型复合人才,因此MBA毕业生应该是最急切盼望中国加入WTO 的一群人。

想攻读MBA,就要心甘情愿做个businessman

据了解,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报考MBA的浩然队伍之中,目前全国各高校的MBA 学子日益年轻化。杨斌博士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MBA学子的主要特点:首先是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再有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且管理经验较为缺乏,再有每个学生在团队精神、伦理观念、中英文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上的差异很明显。

杨博士认为,各企业在招聘MBA毕业生时,最看重的就是其学习前的从业背景,特别是有无在管理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而随着MBA学子年龄逐渐减小,其管理经验也都不多,有些甚至没有,这对于MBA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一定阻碍。不过,管理经验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注意加强社会活动方面的锻炼,并在学有余力之时,做些兼职,对于加强工作经验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作为MBA一定要注重与同学的交流,据调查,利用校友网络寻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不过,杨博士也指出了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如果你并不想成为一名businessman(商人),也不愿与太多的人打交道,而且渴望过无拘无束的生活,那么你就不要报读MBA。无论其名利有多大,人应该寻找自己最适合的职业。

解析不值得追随的老板类型


作为一名员工,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除了晋升和加薪之外,相信很多人会说,能够跟随一个好老板、一个好领导,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技能,是为自己在实践工作中增加价值的关键。但老板也是人,正所谓人无完人,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是完美,没有任何陋习,值得我们去追随的。

今天,就由小编来跟大家剖析一下最不值得追随的五种老板类型,单从人品方面来说就已经存在大问题了。

1、沟通极差

在工作场所中有很多这样的老板,在做出自己的决定之后,就自行脑补已经把这项决定安排下去了,或者就像开玩笑一样只是随随便便地说出来,然后就认为下属已经知会过了。当下属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后,老板却认为下属办事不利,而且根本没有按照新的指示和新的要求去做。就像这样的老板,遇到了劝你最好早点离开,做多永远只是错的更多。

2、唯利是图,眼里只有钱

一般来说,老板在企业成立之初,可以说最大的目的就是赚钱。然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利润、企业价值、服务目标、人才培养等长期规划之外,还必须处于重要地位。但有些老板把钱看得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高,眼睛里只有钱,而公司长期发展的其余部分却被忽视了。公司几乎所有的钱都是老板自己一个人的,承诺员工的加薪永远不会实现,无论他们做得多好,都不会有报酬,但扣减是不会错过的。如果一个老板眼里只有钱,那么你必须小心,不要让你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3、完全无视员工的任何需求

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去了解,关心下属,不知道员工的真正需求,盲目地认为我付钱给你来,你就一定要服从我,不能提出任何要求。这种专制的老板让人在几分钟内就崩溃了,作为一个老板,有自私的一面是正常的,下属应该为你赚钱,但那种完全不管员工的内心感受和真正需要的老板,最多也就是把你当作赚钱的工具。

4、过河拆桥

当老板最忌讳的就是过河拆桥,用得到的时候,给员工各种各样的承诺。当用不到的时候,就开始找各种借口让你走人。

5、太把自己的身份当回事,盛气凌人

有的老板公司规模不大,讲究得很,处处摆排场端架子。以前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说自己就因为加班时回答领导的问题,没有起身让座,被公司警告不尊重公司领导。有的老板或领导可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者自身就是这样的性格秉性,盲目利用领导地位压制员工,喜欢摆领导架子。管理是件困难的事,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坑而对它们一无所知,这样你终会尝到恶果。

如果公司各部门的工作联系没有衔接好,内外事务没有组织和计划,员工总是非常疲惫,那么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无能的。如果一个公司的权力不明确,各部门相互推诿,没有互助的氛围,员工没有进取心,不敢承担责任,那么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无德的。

你的职业生涯中有遇到以上说到的几种老板吗?欢迎留言分享讨论!

为什么MBA毕业生更容易找工作?


以前写过一篇读MBA未必有用的文章,我强调的是MBA只是一纸通行证,进门后关键还是靠自己的绩效来证明自己读MBA的含金量,因为那时别人会忘记你来自什么地方,你的绩效说明了一切。

记得刚工作那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总是被领导否决掉,因为领导总是能够轻而易举的了解你的意图以及你想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但我却无法了解领导的思路与逻辑。就这样在痛苦、充实的环境里开始了职场的跋涉。

在读完硕士后,自己又重新进入了新的环境,这个时候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无法和非商科毕业的同事交流,不是无法沟通,而是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看问题的角度始终有偏差,我们越是争执得厉害,往往最后我们越是坚持自己。而和那些受过同等商业教育,尤其是MBA教育的同事在沟通交流和商议方案时,总是能快速形成共识,很快进入方案的组织实施阶段。应该说代表系统商业教育的MBA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客观的看待问题,而非专业学习过的人虽也有人能够胜任工作,但大部分人在系统思考上是存在缺陷的,这也是作为人本身的局限。而全息商业思维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突破先天存在的不足。想想自己早年的工作,之所以无法得到领导的认可,主要还是自己本身思考问题存在致命不足,这既是本身的问题,更是缺少严格系统商业教育训练的结果。

那为什么受过MBA教育的同类人总是能够容易沟通并快速解决问题呢?关键就是全球范围内任何一所商学院交给学生的都是同样差不多的知识体系,这种全球标准化的知识带给受训者的就是看待商业事务的标准,这种标准一旦形成,但凡受过此类教育的人都能够就特定环境里的特定问题形成自己标准的分析模式与解决之道。因此,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MBA这个行列,那么指日可待的就是全球企业之间的沟通了解程度会大大加强,由此会降低沟通带来的多重商业成本。

印象特别深的是美国的前100名商学院开设的课程竟然有90%的课程是一模一样,甚至一样的教材,或者多所院校共享师资。比如说,营销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会计的课,全美顶尖商学院都是100%的开设。当然了,也有个列,如哈佛商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采取则是全程案例教学法,突出强调特殊情境下的商业解决之道,这两所学校学生的就业率也是和常春藤那些名校不相上下的,尤其是哈佛的毕业生,更是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商业领袖。

我个人认为,未来MBA教育会由两个派系引领全球的商业发展,一是欧美流行的标准化教学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二是哈佛为代表的案例教学模式,确保毕业学生具备领袖气质且解决问题的能力胜人一筹。

当然了,有机会有条件的话也是去读MBA吧,你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相信一定会有人说我的说法过去极端,特别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非MBA教育出生的人的系统商业能力,但我想说的是非MBA体系毕业的人一定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别人来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取长补短一样可以曲线成长。

思考“工作到底为什么”


这些年来,每当到企业讲授“职业认识与职业能力建设”相关课程的时候,二姐我都会在一开始就问学员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工作到底为什么?我们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思考“工作到底为什么”

这时,学员们都会七嘴八舌地踊跃发言:为了赚钱、为了发展自己、为了实现自我、为了让家人生活地更富足/快乐、为了为社会做出贡献……各种答案,不一而足。

但无论是多么平淡、多么“高大上”、多么奇怪或“脱俗”的回答,这些个想法几乎都可以“分拣”到三只“框子”里:一是,赚取金钱;二是,赢得职业机会;三是,追求工作的意义。

■赚取金钱

这是大多数人工作的主要目的。 我们至少要养活自己,不仅如此,我们都希望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富裕、更体面。 俗话说”钱不是多功能的,但没有钱就绝对不行” .

■赢得职业机会

职业机会是一个人长期职业发展(或“持续挣钱”)必须依靠的东西,包括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以及职业提升的机会..只有赢得职业机会,一个人才能在特定的组织中获得相应的职业地位,才能有更好的职业“金钱观”和前景;同时,这也意味着他/她的自我评价和获得的社会评价可能更好。

■追求工作的意义

从事自己喜欢的和良好的工作,从事有意义的社会工作,同时努力调和个人感情和家庭生活,工作不能有损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等等,它可以是描述为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的额外要求。

此外,工作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工作带来的所有情感和经验奖励的集合术语。 这些包括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创造力和价值感、丰富的家庭和生活、与同事关系的体验、作为商业组织成员而产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小部分认为“长时间不工作可能会枯燥或无聊”——好像他们只是为了好玩——的人来说,“追求工作的意义”可以被解释为,他们从工作中得到改变生活的效果。 .

虽然每个专业或多或少都有这三个要求,但不同的人的要求是集中的:有些人更关心金钱,有些人更关心职业机会,有些人更关心工作的意义。二姐的观察发现,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的职业轨迹大相径庭,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一些人在职场中不断收获金钱、地位和喜悦,而另一些人最终却只收获了失落、怨恨和其他人的不屑。

进一步观察会发现:缺乏工作意愿的,能力提升缓慢,容易产生疑惑“退出”,或者更糟糕甚至懒得找工作(在家里,而“啃老族”)......所有这些专业的人面临很多烦扰或麻烦,归根到底,我们必须回到原点上前面提到的问题和:到底为什么要工作?如果不弄清楚问题的本质,而只是从现象层面来尝试解决各类职业问题,他们往往比结束事倍功半,甚至只是徒劳。

理解了工作目的的三个“盒子”之后,还有什么观点? 拜托,“容二姐,”我继续说,好像

一个人太在乎自己现在赚多少钱,受金钱驱使,往往一次又一次地做出错误的职业选择,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钱;不仅如此,他或她还面临着失去职业发展机会、最终失去未来竞争能力的巨大风险。

这是明智的职业发展能“匹配”赚钱像读取;所谓“人才是值得的梦想”,也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因为只有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不断成熟,有可能获得较大幅度的经济利益;没有长期的职业生涯做支撑,他们可以梦想赚钱的,但只是一个唯一的“梦想”。

然而,这并不代表那些重视就业机会的人一定能够在专业上取得成功,只是因为他们中有些人太过坚强、太过急切和太过自信,此外,面对太多外在的诱惑,很容易在判断上出错,导致错失职业发展的机会。

此外,那些过于在意“工作意义”的人也可能面临问题。他们往往特别关心什么工作是对自己的心理感受,或者什么工作是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的;说白了,很可能是自我和家庭“高于职业”。共同的结果要么是对工作的“份量”不屑一顾,要么是在工作的压力中容易产生怜悯之心,要么就是陷入了“无休止地探究人生意义”的泥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能能够在生活的某个特定阶段或时间保持心理平衡和家庭和谐;但从长远来看,至少在工作场所,他们不太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你到底懂不懂优秀人才到底想要什么?


HR要比其他岗位的同事更清楚优秀人才之于公司的重要性。时下,竞争如此激烈,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突围,人才是核心。真正的优秀人才看重的从来都不是金钱,他们的才华足以支撑他们进入任何一家优秀企业。他们最看重的就是企业文化和所共事的团队。任何一家前景良好的公司都尊崇人才至上的价值观,对领导者们来说,融资非常关键,但是优秀的团队是无价之宝。

你到底懂不懂优秀人才到底想要什么?

你知道你的职业锚吗?发现它,应用它!

金钱买不来快乐,也买不来公司文化

有时候我们会出于对某事的热情或者为帮家人朋友的忙而免费做一些工作。在创业公司中,大家的收入相对于工作量来说是很低的,但人们也心甘情愿,因为他们想要解决一个难题,为世界带来改变。

金钱不能收买人心,也买不来快乐和企业文化。如果你能付得起高工资对于吸引人才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说到底人们也不会为了更多的钱而在一家差劲的公司委曲求全。

核心员工离职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公司高管离职会给你带来多大损失? 早期创业公司失去销售负责人会带来多大伤害? 开发或工程主管在产品发布前夕离开的费用是多少? 如果这些人只是和他们的竞争对手一起工作会发生什么? 无法量化!

办公室的核心工作人员将极大地伤害了员工的士气,影响了公司的业务,让投资者,董事会感到不安。除非领导及时稳住阵脚,否则员工将开始自己的未来担心,领导公司走向下坡路。

人才和团队是无价之宝,失去学习他们发展必将企业带来沉痛的打击。想象一下我们这种教学情况以及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该怎么办?你觉得你的公司能承受多大的损失。

吸引顶尖人才的是好同事,而不是金钱

优秀的人才喜欢和同样优秀的人一道工作。招聘优秀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应聘者知道他将与优秀的人共事。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与志同道合的人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一起去改变这个世界。工资高当然是好事,但是真正吸引顶尖人才的还是优秀的同事,而不是金钱。

融资企业对于网络招聘和业务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创业者应该把招到优秀的人才放到更加具有重要的位置上,没有影响他们,公司是不可能做大的。你永远无法进行衡量一个国家充满学习热情的、与你秉持同样理想社会的人会为你的公司可以创造多么巨大的价值。

一家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来生存,也可以通过员工减薪或股权转让来运作。 但如果团队中的人有问题,那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吸引不合适的人可能会减缓开发或销售,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一定要寻找能够带领团队,带动公司,帮助公司在艰难时刻走出泥潭的人..

有些人为了公司的发展会主动减薪,在收到诱人的offer时也依然会坚守。创业公司需要找到这样的人。所以,在招聘时应该看重应聘者的态度,寻找与公司文化更契合的人才,因为只有他们在公司遇到困难时才会坚定地站在你身边。

如果把自己放错了地方就一文不值


如果把自己放错了地方就一文不值

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你被放错了地方。

人一旦被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这里垃圾的意思,不是说你一钱不值,而是说你的境地压根就无关你的才能。你纵有用武之力,但无用武之地。是锅台上跑马,兜不了多大圈子。

五七干校中很多干部、很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他们的农耕水平还不如一个平常的老农。能研究原子弹的未必能煮得了茶叶蛋。北大的教授未必能将农场的猪养得白白胖胖。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在农村老家参加卸炉、劈菸、系菸、上炉,活干得笨拙和陌生,远不及一个村里的小儿,本家一个老兄就笑话我:哼,你还是大学生呢?虽然很无奈却是实情。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女研究生苏黎杰做了个油漆工,她的油漆技术的起点和小学没毕业也干这个活的人是一样的。干的活儿无关高学历。那个华中师大人类性学专业全国第三个性学硕士研究生彭露露,虽然,一般一般全国第三,因为没有用人之处,和小学没毕业的找不到工作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

身在教育,说说教育。现在的中小学学校里,尤其是农村,有一种错误倾向,当然或者是出于无奈,就是在安排教师任课上存在一种浪费人才的随意性。一个教师,本来他的专业是中文,偏偏让他教政治。有的老师本来专业是数学,偏偏让他教化学。等等。这样安排工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头来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没学这个专业,偏偏要教这个专业,教师教得就会吃力而且没有深度,以己昏昏,难使人昭昭。而孩子学的就往往是课本上的东西,知识没有得到拓展。要交给孩子一杯水,老师有一碗水、一桶水、一池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正如:
你是一只兔子,却在游泳队任职。
你是一只乌龟,却在长跑队工作。

这是让曹操的旱鸭子部队去打水战,是让大宋的步兵去和边疆的游牧部落对抗骑射,是让大学教授教育幼儿园的幼儿,是让高射大炮轰打蚊子,是让扶不起来的阿斗治理国家,是让久居皇宫的平民后的溥仪自己去做红烧鱼,是让鱼目做珍珠,是让大钞做手纸。
一场大水后,只有两个人得以幸存。他们在洪水到来前的最后一刻,爬上了最高的一棵树。甲逃难时带走了家里的干粮,乙带走了家里的金元宝。后来,乙饿死了,甲坚持到最后,捡起元宝返回地面。

在一定的处境下,窝头比元宝更金贵。

在这种情况下,你纵是一块大金子,就是自身再努力,也白费,你也逃脱不了成为垃圾的命运,难以逃脱注定出局的结局。

明朝冯梦龙《古今谭概》俗语云:龙居水浅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又有俗话云:落魄的凤凰不如鸡。事实就是如此。看现实生活中,多少干部在任时,有着雄才大略的英武,有着****倜傥的俊逸,调兵遣将,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旦退居二线,面容也萎缩,行动也迟缓,提着笼子架着鸟,马路之上靠边站。不是他没有才华了,而是没有施展的地方了。

人得其所,这是人生的关键。

刘备算得上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有用武之义,有用武之气,有用武之才,但无用武之地,正是诸葛亮的隆重对策,指出了以西川为用武之地的策略,正是切中要害,从此让刘备一步一步壮大起来。再退一步讲,如果刘备安于贩屦织席为业,张飞安于卖酒屠猪,关羽安于推车挑担,没有结义后的以天下为自己用武之地的抱负,也就没有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了。

现在很多地方热衷于会展经济,官方常用的话语就是文化塔台,经济唱戏,台,就是平台,就是媒介,就是用武之地。台,是形式。但没有这个形式,就不能达到唱戏的目的。

何谓明智?知人者明,自知者智。正如真理和谬误只是一步之遥一样,天才和垃圾也是一步之遥。每个人,在有了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后,下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 位置,找对了位置就是天才,找不对地方就只能如同垃圾。聂卫平下棋很厉害,但比长跑可能不如我们。刘翔跑得很快,下棋水平可能比我们差远了。姚明别看打篮球是好手,比赛写稿子,很可能跟我们差一大截。但他们三个人,都是世界冠军,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位置上付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说道这里,又想起唐代韩愈的《马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你纵是一匹千里马,但是你的处境是槽枥之间,而不是任你驰骋的疆场,你就只能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结局了。
找准位置,你就是一条龙。
找不准位置,你就是一条虫。
当然,要先成为千里马,然后去找你属于自己的位置。

MBA学员如何实现职业生涯的转换


MBA学员如何实现职业生涯的转换?如何以低成本进入新的行业并取得成功?3月6日下午,华东师大MBA教育中心举办管理实践交流会。MBA毕业校友与在读学员就以上问题展开互动和交流。

如何做好一名实习生?

如何做好一名实习生,似乎不应是MBA学员的话题。但是,也有例外。当MBA学员想要换行业发展时,如何做好一名实习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采访中,不少MBA在读学员都有换行的想法,希望离开原有的行业,进入金融、咨询等高薪、朝阳行业。

华东师大MBA08级校友陈小博原先在唱片行业工作,通过在华东师大MBA两年的学习,她成功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型。如今,她已经在一家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担任项目经理。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历程时,她说:一旦你想清楚,决定离开原有的行业,去开辟一片新的领域。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调整心态。你既要能抵御你之前行业不停向你伸出橄榄枝的诱惑,也要能坦荡面对前行所带来的各种困难。

对于脱产班学员来说,可以利用在校时间去实习实践。这对想要换行业的学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因为,你可以利用在校生的身份去进行实习,相对所付出的成本也低。而一旦拿到一个新行业实习的机会,无疑迈出了职业生涯转换的第一步。

陈小博在谈起如何做好一名实习生时,还是强调心态的重要性。要学会放下,学会忘记你之前的身份,陈小博说,可能在你之前的行业,你已经是一个中层管理者。进入新的行业,则一切从头开始,用空杯的心态对待崭新的实务。当进入一个公司实习了一到两个月时,你可以去接触这个行业可能对你有帮助的人,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和热情去赢得别人对你的认可。

跨行业发展MBA之成长道路

原先在制造业担任HR的09级MBA校友谭如雷在攻读华东师大MBA之前,就决定往管理咨询发展。如今的他,已在国内一家著名的管理咨询类公司从事管理咨询工作。

在谈及当初换行业的经历时,他也强调实习的重要性。他说:通过实习,先进入该行业,然后再谋求发展。一旦进入该行业,MBA的优势很快就能发挥出来。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无论是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以及领导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通过对新行业知识的大量学习,再将过去的管理实践经历和现在的融合贯通。我相信很快能脱颖而出。

华东师大MBA项目通过搭建校友和在读学员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毕业校友常回家看看,此次管理实践交流会即是其中之一。毕业校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职场引路人的角色,和在读学员也是一种朋友关系,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参与项目锻炼的机会等。

工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假 使一个人18岁开始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直至60岁退休,他的职业生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工作经历,至少有38年(在未来几年,国家规定的退休 年龄可能还要延后)。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这意味着,我们人的一生中,50%以上 的生命时段离不开工作。那么,工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座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阿富汗,派别割据,战乱频生,却供应着全球90%以上的鸦片消费。2010年,国际鸦片价格由每公斤64美元大幅上涨到169美元,引发当地抢种热潮。为了专心且长时间工作,从事种植的成年人靠吸食鸦片提神;更不可思议的是,同样为了工作,他们将鸦片当做巧克力喂给小孩吃,好让孩子安静,致使许多小孩3、4岁因此染上毒瘾。多年的战争也使该国的儿童深受其害,不少儿童10来岁就担负起挣钱养家的生活重担,在街上兜售食品、气球、擦皮鞋、给汽车轮胎打气等。工作,对阿富汗人而言,更多的意味着生存。一箪食,一瓢饮,工作是活下去的手段。

1995 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社会由封闭向开放转型,人生的选项大大增加,外企潮应运而生。有外企工作或实习经历的人,应该很熟悉这个场 景,一群中国人被招进去了,慢慢地就不会说话了。他们通常是这样沟通的:“这个project的schedule有些问题,cost也偏高,看看能不能找 个solution把这个cost 给cover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利的英文似乎等同于拥有国际思维和战略视野。在笔者访谈的一些在外企工作半年至一年的毕业生,问“什么是公司带 给自己最为深刻的印象”。答:“收入,比其他同学起薪高”、“出差必须入住五星级酒店,有面子”、“年会出入豪华会所”等等。工作,从某种角度看来,似乎 是财富身价的同义词。中国人喜欢说“功成名就”,当财富、地位直指成功的指标,工作是社会价值观的投射。

有一个很老的笑话。小时候,在农村,奶奶总是摸着孙子的头,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博士,当博士好,当博士有鸡吃。”今天,“吃鸡”的故事仍在上演,只不过换成了其他的期许。20xx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前七位全部为海关职位,竞争比例最激烈的某海关报考率926.7:1。20xx年底武汉某“211”部属重点大学招收14名辅导员,收到998 份硕士博士简历,其中来自北大、复旦、人大、浙大等“985”、“211”国内知名高校硕士毕业生433人,更不乏来自著名境外高校的“海归”。求稳,折 射着中国人的集体生涯意识。古训云“光宗耀祖”,工作的成功是为了显示家族或祖上的余德。在今天,一定意义上,工作,是一个家庭意识的选择。工作,包含着 至少两代人或更多家庭成员参与决策时的路径依赖。

工 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以上三种典型观念,当然也会包括更多的解读版本。短短一生,我们每个人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 结束,谁都说不清楚。而占据了我们大量生命时长的工作,影响乃至塑造我们的生命情绪,或喜悦,或遗憾,或激情,亦或痛苦,凝结了太多为人之旅的喜怒哀乐。 若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作为平均样本,从小学入学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我们所接收的长达16年的正规学校教育,一步一个台阶,何尝不是在为未来从事的工作打基 础。然而达成工作的技术要求相对容易,但想清楚何为工作,却未必每个人都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少西方国家,从小学生开始,就由老师带队观察各行各行的人是如 何工作的,从感性上走进职业探索,相比之下,我们的职业意识教育是滞后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若能早一点正确地认识工作,就能尽早获得自己掌控人生节奏的金 钥匙,尽早品尝到工作和幸福这对如影随形的“伴侣”真正心神合一随之带来的愉悦开朗的人生滋味。

讲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课程——积极心理学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提出了人类的四种生活模式:虚无主义型、忙碌奔波型、享受主义型和幸福型,可以用来分析文中所提到的三种关于工作的观点。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应最先得到满足。“民以食为天”,工作的第一要务是为了谋生。比起传统的“人事部”称谓,大多数公 司已更名为“人力资源部”,表明人力已被视同为一种资源。工作,正是一个提供资源交换的通道。按照公司岗位设置的要求,你付出劳力,换取工资。在我周围不 乏这样的声音,有同事说,“混口饭吃而已,想那么多没用”,代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观念。“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蹩脚艺人),《麦克白》中这句话最能反映虚无主义的看法——他们载着随波逐流的工作小 船,隐没在生涯尽头,如影子、过客一般未留下任何痕迹。不少职场人困惑,“我有5~8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收入还是没有提升?”那是因为, 单纯以“吃饭”为目标的工作方式,只能表明你拥有年复一年的工作经历,并不等同于拥有5~8年的工作经验,经验是增值性的。虚无主义者往往忽略了更高级别 资源的输入、输出模式,即你付出精力和心血,获得技能成长、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包括未来更多的机会。而机会,也就是可能性,很多人也许觉得看不见摸不着, 远没有每个月工资卡里的数字来得直观。人总是更容易看到眼前的、业已存在的东西。说到底,人是自己禁锢了可能。

忙碌奔波型在职场中也不乏少数。一种是被动奔波,另一种是主动奔波。第一种人,往往受行业特点、工作性质、职位等级等原因所致,节奏更多控制在别人的手上,状态就像“发条人”。你不会利用你的时间,在组织中总有人会帮你利用,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20xx年,就职于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女白领潘洁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因急性脑膜炎去世,她去世前半年的微博“我想睡觉”,令人深思。有句老话说到,“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在玩着5个球。5个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灵魂。这5个球只有一个是橡胶做的,掉下去会弹上来,那就是工作。其他4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下了,就碎了。” 第二种人,特别是在“社会精英群体”中占比不低。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们比不过老外的法定节假日数量。当社会飞速发 展,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一宿成名的神话,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价值观越来越高度同质化。人们开始习惯用成功等价于幸福,而衡量成功的标准单一直白:财 富、地位、权力。而作为呈现该标准的载体:房子、车子、奢侈品、出入高档会所……便是一切与高消费相关的物品。忙碌让我们来不及或干脆放弃了思考,越来越 多的人争先扎入成功的快车道,白天在普罗大众的认可中,我们如饮鸡血,亢奋激越,夜晚褪去盛装华服,寂静时却心若空洞,暗涌起无法言状的空虚感,总觉得离 真正的幸福还有距离,却不明所以。空洞,需要合适的东西来填满,而一维的成功,好比麻醉剂,骗过别人,也骗了自己。

享 受主义型和忙碌奔波型不同,他们不愿意工作得那么辛苦,工作之余,他们会用他们自身认可的方式来填补能量。比如变身“沙发土豆”(couch potato),看完一部又一部肥皂剧直至香梦沉酣。又比如“饕餮”,沉醉于不间断的狂吃暴饮中,用“缺嘛补嘛”来安慰自己爆棚的身材。按照资源交换的原 则,工作势必要付出劳动,辛苦在所难免,休息也是为了走更长的路。人性是有弱点的,而最大的弱点就是趋利避害,再也没有比处于无思绪状态的享乐更舒服的事 情了。不少职场人感到特别是小长假后越休息越累,也就是近些年被人们所逐步认识到的“节后综合症”现象,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 (Maria Montressori) 一语道破原委——“完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才是最好的休息。”也许有人会问,享乐难道不也是在追求快乐或是幸福吗?享乐主义型和幸福型最大的不同,在于两 者的时态。前者是现在进行时,看重当下的快乐;而后者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既有当前,也有将来。幸福,就是在追求人生意义的同时,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

中国家庭的意识形态渗入或直接包办子女的工作选择,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孩子一直没有主见,反倒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情况,内心冲突值不会高。但持自身 想法的孩子,随着想法的强烈程度,内心冲突的激烈程度随之不断上升。自身的判断VS父母的期许,就像两个打架的小人,要么反抗,要么妥协。很多学生喜欢 问:“老师,我究竟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常常会反问他们:“你觉得呢?”答:“我应该会选择考研吧,但觉得工作好像也不错”,究其深层原因继续发问下 去,他们会说:“我爸妈希望我考研,他们说学历高一点,就业层次更高。”决策是一种能力。任何能力的习得,都需要通过练习,哪怕偶尔会出现失误,但错比空 好,你预存并积累了为通过下一次练习的经验。而在小时候,被剥夺了决策练习的孩子,长大后,怎会有独立决策的智慧?反抗的,要么确实子女很有定见,成了大 事,要么成仁,“舍生取义”为“梦想”买单;妥协的,难免不会沦为虚无主义者、忙碌奔波者、或享乐主义者。

好的工作,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原苹果公司行政总裁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认为:“你一定要找到你所挚爱的工作,因为工作将会占据你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唯一真正能让你自己满意的是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从事伟大的工作 唯一的办法就是热爱你的事业。如果你至今还没有寻觅到你热爱的工作,那么不要放弃,继续寻找。”这正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解决方案。我们每个人,也许并不 是一开始,就能明确并幸运地在现实中链接自己的工作挚爱,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放弃寻找;如果能通过生涯规划理论的一些“定位”方法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热 情代码,那无疑能更容易体验到事业而非工作的快感;假使我们还在找寻的路上,那么我们可以学会提升工作效能,把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高效完成,从而抽出更多 时间找出和投身真正想做的事情。诚如国内首席生涯规划师古典所说,好的工作,就是“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什么能带给我快乐?什么是我的优势?什么能带 给我意义?发现兴趣,提升能力,实现价值缺一不可。只有当你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发自内心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术。

以上《MBA到底值不值?》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学生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