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在做决定前,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会明白这件事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应该怎么去做,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更坚定决心,减少半途而废的几率,从而坚持到底。
考研,有两种人,一种是真的想继续深造,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还有一种,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后者,在心态上注定是失败的,即便考上,在读研究生的这几年,你将亲眼见证昔日大学挚友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社会地位的转变等,相形之下,你不会觉得更有压力?而前者,考研是仔细思虑过的行动,他是本着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去规划、设想过的,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他的行动力更强,决心亦不会因为周围同学的就业而动摇,即便最后考研失败,企业也很愿意接纳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所以,有疑问,别人能给的也只是建议,关键在于自己本身是抱着怎样的初衷去做这件事,做决定之前,弄清楚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搞懂做这件事的原因,百利而无一害。
对多个OFFER的选择取舍,平心而论,我面试过千余名毕业生,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天资聪明,要长相有长相,要成绩有成绩,要情商有情商;或者是凭着亲属关系,内定一个好的体制内国字头单位或是挂个北京市户口后另谋他就。但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毕业生而言,
求职前,他们茫然若失,根据所学专业仅有个大致的就业方向,然后随大溜地开始做简历,学习面试技巧;
求职中,他们多是靠运气去海投,根本没什么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应聘的单位和职位,听别人对该公司评论或看待遇如何罢了;
当求职碰壁后,很快变得饥不择食,自信心大挫,更加主动地学习、投简历、逛招聘会,偶尔也动摇一下,“是不是应该换个地域或是继续学习深造”;
拿到一两个OFFER后,立刻心里有了底气,洋洋自得,不觉端起架子,变得挑剔起来,并开始骑驴找马。
说这么多,我无意批评某些同学,只是借此希望这些同学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有没有浮躁的心绪,如果有,则不可以与你谈什么OFFER选择的话;如果你把以上这些心思丢开了,那好,我们可以开始深入谈谈职位选择的话题了。
很多同学不好做OFFER的取舍,这时,高校老师们会从职业指导的理论层面(例如认清自我--放低心态--了解行业与职业--建立目标--阶段实施)等方面来建议,但纸上谈兵终归浅,其实有一些老师因为就业率的考核指标原因,无论你选择哪个职位,能就业走人就行,很少有时间陪你静下心来分析;当然也有一些好的老师,会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故事,不过毕竟也不是每个毕业生都可以遇到这样专业的一对一指导。关于一些专门的职业指导咨询公司,我不做过多的评价,毕竟有些人员有交集,只能说精准性我不评价,但我知道,所有咨询公司都会说:“我们的测评结果用于个人长期职业规划相对有效,对短期就业选择仅作参考”。当然包括我自己今天写下的这些建议,也都是个人从业多年的一些归纳和想法,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好用不好用,还得自己试试才知道。不过毕竟是免费的方法,不试白不试吧,信度与效度完全看自己。希望还是能帮助到部分迷茫的同学吧。
我们每个人找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包括工资福利、社会地位、职业稳定性、专业能力发展、家庭关系维护、工作环境与压力等等(当然也有少数人看中的是工作本身的意义),而每一个OFFER仅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个人多样需求中的几个方面。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对OFFER进行考虑取舍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对我们个人自身需求的取舍。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相信在我前面已经有无数人讲过了。但不幸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分析自身需求(包括近期需求和远期需求),并不懂得在职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该如何衡量不同的OFFER能满足个人什么样的需求和多大程度的满足需求,并不清楚面对多样选择时应该如何平衡、放弃、妥协。于是很多同学便去做职业测评、问导师(包括家长、朋友等)、或与同届学友攀比,甚至有人仅仅看看工资福利就简单地把自己“卖”了。
OFFER的选择,我真诚建议同学们至少要分三步走:
主要靠自己去确定个人需求――在不迷信各种职业规划或人格测评的前件下
个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极易受自我认知、个人自信心、面试经历、求职时机、同学攀比、家庭影响等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在分析自身需求之前,先要清楚一个公认的结论,“想认识自己其实是很难的”,放下心理包袱,想向着“如果我对自己的个人需求能有80%的准确性,就算是很成功了”。
简单的做法是:找一张白纸,然后先让自己静坐半小时,从容地把自己内心想要的个人需求逐条写在纸上,例如“工资待遇程度”,“工作地域范围”,“在意能否照顾家庭”,“个人爱情”,“工作类别”,“工作稳定性”,“个人能力发展”,“工作环境及工作压力”等等。
记着,这仅仅是你个人的内心需求。另外,我们每个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还要兼顾亲人的感受。所以,也需要你列出自己最看重的亲人,把他们对你的渴望也写在纸上。都写好了之后,逐条将这些需求稍稍整理一下,使之字面意思清晰无误。
然后,由个人逐条对自己的需求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选择最重要的几条即可(我认为五条较适宜)。
当确定了自己当前的主要个人需求后,就可以开始比较手中的OFFER了。
简单的做法是:1、把自己在步骤一里确定的五项个人需求列在一个表格中,将每项个人需求当作一个分析角度;2、将手中OFFER从每个维度进行逐一分析,详细列举其满足该项个人需求的信息或证据。/3、对OFFER是否满足,或多大程度上满足该项个人需求进行打分:100分是完全满足;低于100分是无法满足,分值越低,满足程度越低;反之亦然。
简单吧!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清楚几个要点:1)尽量不调整或改变步骤一里确定的五项个人需求。因为在找工作时,个人的心情时起时落,有很多的选择、诱惑、他人意见会不断地干扰同学们最初找工作的方向、定位。2)在对OFFER五个维度信息的收集中,要选择最佳的渠道。参考举例:师兄师姐提供的信息,用来确定工资待遇、晋升空间的信度较高;面试考官言谈举止,面试过程组织等,用来确定专业能力提升、企业文化适应性的信度较高;招聘简章、面试问题等,用来确定未来职位平台、工作挑战性的信度较高;行业网站、专业论坛、高校指导老师的信息或意见,用来确定未来职业前景、工作稳定性的信度较高。坚决避免从一个渠道上收集所有的信息!
最后我们需要以五项个人需求作为出发点。对这五项需求进行组合配置。
简单的做法是:假定个人需求总满意度为100点值,自己要分别对当前个人的五项主要需求进行考量,并分别给每项需求一定数量的点值,并保证五项点值总和为100点。然后,我们就可以把步骤二中得到的OFFER分析结果进行点值折算了。在步骤二中,我们对OFFER分别按五项个人需求进行了评估打分,并设定了每项需求分值均为100分。现在我们需要将步骤二得到的分值转换为点值。简单的做法,利于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这里我就不写公式了。(如真地忘记初中数学了,请用冷水洗脸后,再看一遍本段和上段)最后,我们得到了某OFFER在五项个人需求方面满足程度的点值,汇总五项点值结果,就可以得出个人对某个OFFER的综合满意程度。只要我们将每个OFFER都测算一遍,就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个OFFER了。
有同学可能会问:我想要在家附近找工作但没有适合的就业机会啊?我的个人需求不一定适合我的专业啊?不需要考虑我的个人性格吗?如果你最终得到的五条个人需求后仍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那么有可能是自己的内心需求与外界价值观产生了冲突,或者是过于相信找工作要专业对口和学校的职业规划理论,亦或是错误地应用了人格测评结果。
我见过不少同事,拿着高薪却做着自己不开心的工作,牢骚满腹却又不敢放弃,舒适地生存,痛苦地生活;我见过不少同事,业绩出类拔萃,却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我亦见过不少同事,根本没做什么职业规划和职业取得却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以后每当自己要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都可以试试用这个方法。因此我们的需求随着个人成长、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真诚的倾听内心,然后坚定勇敢的前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被不少新新毕业新人甚至职场老人都列为找工作的首要考虑要素。在他们眼中,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性,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获得晋升。然而事实上是这样么?
在工作选择上屡碰壁,你的兴趣是真爱么?
叮叮工作快四年了,期间更换了2份工作,每次更换工作的理由是兴趣。
叮叮在大学里念的是软件编程,毕业出来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是IT工程师。当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问及叮叮选择该工作的理由,她的回答是有兴趣,觉得自己选择了感兴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付出。但公司里从事编程工作跟她的想象不同,整天都是跟着一群大男人加班,讨论着技术上的问题,与产品经理沟通网站改版的相关需求和程序上实现的问题。她做了9个月后,觉得工作又枯燥又累,于是辞职了。
第二份工作,她依旧选择了IT工程师这样的一份工作,不过这次她选择的公司由私企换成了一家大规模的软件开发上市公司,她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有更大的发挥,后来她觉得上一家公司和这一家公司的工作貌似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整天窝在办公室里做着编程的工作,在坚持了1年半,于是她对IT工程师的工作彻底失去了兴趣,选择了辞职。
第三份工作,叮叮通过深入的思考,她决定换个兴趣,通过在精英网上研究了不少猎头发出的CASE的要求,她最终认为自己比较喜欢与人沟通,而自己也懂得技术,IT行业的销售工程师工作更符合她的兴趣需求,于是通过一轮的面试,终于在一家新兴互联网工作里找到了类似的工作。一开始,这份工作给了她很多很有趣的体验,觉得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半年后,每天不停地要开发新的客户,拜访客户,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KPI考核要求和回款要求,让她感觉无比的压力山大。一年后的今天,她对该工作完全失去了兴趣,不过她不知何去何从。
从与叮叮的聊天得知,她工作选择的理由就是兴趣,成也兴趣,败也兴趣。我们在选择工作能是从兴趣开始,但当兴趣需要转化为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给深度的思考的时间——除了兴趣外,我们能否从工作上获得满意,关键是这份工作能否与你的职业技能和职场价值观相匹配度。
毕竟,在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看来,我们喜欢看电视,喜欢体育运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成为电视行业的从业者或者专业运动员。能将自己喜欢的兴趣真正能转化为工作的真爱还是少数人能做到的。否则,我们也会像叮叮那样在工作上因为兴趣选择而屡遭碰壁。
工作需要付出和努力,职场胜任力造就工作满意度
往往,现实很理想,事实很骨感。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期待能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并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实施起来真不容易,毕竟每个行业都有属于它的要求,都需要我们付出和努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兴趣最多只是支撑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但不能帮助我们持续地地走下去,尤其是在挫折面前,兴趣很容易受挫,慢慢地消失。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认为工作能坚持下去的最终理由只有你具备胜任能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职场胜任力”。
通常来说,职场胜任力包括了岗位通用的能力(例如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责任心、压力承受力等)以及岗位特殊技能要求(例如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两个重要部分,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经验增值,一方面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另一方面则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心,让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慢慢完成自己的目标,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最后,就算我们选择离开现在的公司,但由于我们具备了职场胜任力,可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到自己想要的职场发展机会。但这一切,不只是兴趣就能支撑的。
最后,51JOB城市服务业小编有个小建议:如果作为职场新人,对于自己的目标和兴趣都比较迷茫的话,也可以考虑登录51JOB城市服务业,多了解不同企业里不同职位的招聘需求,寻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挖掘出职场的内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祝福大家。(完)
应届生·BBS精选主题-秋招实录
收到9家公司offer,最后我选择了华为
自己也算是面试了很多单位吧,有一点小心得吧,在这和大家分享。
我收到的offer大概有大唐国际某电厂,浙江火电工程公司,内蒙古某电厂,南方电网公司,华锐风电,联想,东南融通,华为以及北京某个电视台(非台聘,但是有编制)。最后我选择华为。
先说说华为的面试过程吧,其实这期间也充满了曲折。
@leonstudent
▼
华为总共分为四面。收到通知,当时短信说过几天通知面试时间。但是后来我同学都受到面试通知了,但是,我还是没收到,后来打电话过去之后,很快就收到短信通知了,我想他可能是忘了,所以,有时候该问就问。
一面技术面,1v1,面试官会根据你申请的工作岗位和你的简历,对你进行提问,但是问题都不会太难,但是就算答不上来也一定要会扯。华为其实对成绩要求不是很高。
自我介绍后,问了我一些课程设计的问题,比如做课程设计的过程,遇到问题怎么办,做的过程中会用到什么软件等。最后再让我做了一个C语言的题。
二面无领导小组讨论,是16人一起,分为两组进行排序辩论,,面试官有三个人。
具体过程是:
1.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学校,优势和劣势。面试官后边会问一些人的兴趣及优劣势,所以,当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定要用笔几下他们的兴趣及优劣势。还有就是你介绍你的优劣的之前你一定要想具体的实例或者活动能证明你的这个能力,比如我说我的爱好天文,团队意识比较强,他就让我举一个例子证明自己团意识强的例子,及你在这个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2.15分钟小组讨论,题目大概就是外派人员健康,外语水平等的重要性的排序。
在小组讨论中可能比较常用到的语句和小技巧:
1)当某两个人争执于细节问题的时候,提醒他们,时间紧张,不要讨论太细节东西。
2)你可以过一段时间提醒大家时间,从而把握小组讨论的节奏,做小组的timer。
3)小组讨论一定要积极的发言(不要说出自己没有想清楚的话,小组讨论时间还是很宝贵的),让小组的成员记住你。
3.组长会负责把自己小组讨论的顺序写道前边的小黑板上,接下来有的是组长说理由,但是有时也会由小组三人阐述排序的理由(我们小组就是这样)。
理由说完了,就是双方相当于辩论的环节,但是你一定要等对方说完了你再说。
建议在这个环节一定要发言,但是不可太强势,一般2~3次发言是最好的。给那些发言太少或者没发言的同学一个万能的模板,自己觉得合适就用,这个环节的最后老师会问对你们小组的建议是不是都赞成,这时候,你可以对某一排序表示不赞同,并说明自己的理由。但是一定记得补充一句话:我服从团队决定,但是保留自己意见。
4.招聘老师会让你们各自的组长给本组人员排序,我们当时是由好到差排,但是有时候“变态”的老师会让你们组长直接选出最好的两个和最差的两个。
我是我们那组的组长,我当时是这么说的,我是根据我们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建议的有效性等因素来排序的,第一是某某,第二是某某。。。。这样一次类推,我把自己排到第五,建议组长把自己排在中间最好。但是最后一定记得说明: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很重要,或许最后一个发言很少,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建议,他为了团队的成功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了别人。
当然如果你被排到最后,面试官问你赞不赞同你们组长的排序,这是你一定记得说不赞同,然后再把刚刚那句话改一改: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很重要,或许我一个发言很少,但是太在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意见,给大家做timer,让我们的团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讨论出结果。我也为了团队的成功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了团队的其他成员。
三面上机进行性格测试,或者有的人会有一个英语测试。
按自己的第一印象选择,不然后边你会做得和前后矛盾。我们当时进去的就有差不多五分之一被淘汰了。
四面boss面。一般是三个人一起,先是自我介绍,就是聊天,问问你简历上的问题。可以比较放松,还让我们讲了自己最近一年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故事,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如果你是不是独生子女,那么在华为,这就可以说是你的优势,因为华为外派比较多,他们决定非独生子女家长会让孩子驻外。最后招聘老师还让我们问他有什么问题没有,最后我们走的时候让他给我们年轻人一些忠告,的确受益匪浅。
这样一天的华为面试就结束了,等待总是漫长的,终于在最后一天收到了短信offer,让我星期六去签约。很多时候,我们把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招聘老师以后,能做的也只能是耐心的等待了。
面试的一些心得还没有找工作的学弟学妹们,如果你们学校有招聘希望你们劲量去,而且越早越好,这样能很好的增加你们的面试经历。
很多公司的网申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把这些常见的问题和答案复制到word里边,以后随时可以复制,这样会省很多时间,你也能有更多的精力投更多的简历,这样你的机会机会比别人多很多。
对于行业性大学的同学,不要把自己的就业范围仅仅局限于你们学校的行业,很多好的企业对于专业要求并不高,更看重的是你的面试表现。
在面试中的群面是要多说"我们的团队"。
面试是肯定会问到问题一般是自我介绍,这个非常重要,什么面试都会用到,还有就是想好你简历上的证明你这个优劣势的例子,如果你的成绩不好,那么你就要想好问什么不好,当然你们说你没专心学习,你可以说:我一直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我在某个时期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参加社会活动,但是我深信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现在也在利用大四空余的时间自愿参加由xx组织的一个xx培训。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要让老师知道你有学习的续航能力,也愿意学习。
面试是一定要自信,这是最重要的,或许群面的时候你听到很多人呢都是有过留学,或者什么竞赛经历,但是这只能证明他过去的,不能证明他现在的能力,大家都是学生都是一样的。
面试自我介绍的时候要一定要看着招聘老师不要埋着头,这是你自信的表现。或许,像让你做自我介绍这种问题,你是背下来的,但是,你不要让他感觉你是在背书,要有节奏,说道带点个人的感情在里边,这样就会给面试官很好的印象。
在面试的时候,面子是要比城墙还厚。哈哈。
你追星吗?有些人认为学生时代比较自由,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比较少,更有时间和精力追星。但也有些人认为工作之后追星才更爽快,工作后获得经济自由,想为爱豆氪金也不用看父母脸色。你认为工作后该追星吗?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想法:
反对方:降低生活质量、蒙蔽心智,追星让人脑残!
在学生时代,不用担心成为“月光族”,时间上也比较自由,追星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但是工作之后就不一样了,工作后背负的责任更多,工作日每天都要忙着工作,在上班期间追星难免影响工作效率。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工作后追星会降低我的生活质量。喜欢归喜欢,但追星要付出感情、金钱、时间。工作以后,总要为将来考虑吧?谁也不想成为“月光族”,多攒点钱、把钱花自己身上或者家人身上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追星虽然是个人爱好,但是很容易付出真情实感。我反对工作后追星就是反感有些人追星后就变成了脑残粉。在网上见过太多脑残粉的事例:粉丝为了自家爱豆天天在网络上谩骂对家;粉丝被喜欢蒙蔽了心智,一味地维护爱豆,不管爱豆的事情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还要固执地洗白。
网络上脑残粉的追星方式频出,前阵子,有几名粉丝为追星买机票进入头等舱,拍完照后便要求下机退款,导致该航班延误,这件事情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更有一些脑残粉掏空父母一生的积蓄,做一些超出自己消费能力太多的追星举动。这种追星没什么值得提倡的,反而会因为追星打乱自己的生活规划。
支持方:经济独立,精神富足,追星使人进步!
我觉得工作之后追星不仅没什么好黑的,而且还是一件很值得鼓励的事情。一个人工作是为了什么?单纯的就是为了活着吗?肯定不是。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难道不是一件很令人自豪的事情吗?
我觉得大家对追星女孩太苛刻了。读书的时候追星不仅缺乏经济能力,还影响学习。工作之后花自己的钱买专辑、看演唱会,没有碍着谁吧?
有一次我朋友跟我说:“你都工作了,成熟点,追什么星,你喜欢的明星根本就不知道你,这些都是虚的,现实一点。”我差点想和她绝交。事实上,追星不过是个人爱好,男生喜欢球星,收集球衣、球鞋,去现场看比赛就是热血,为什么到了女生这里买唱片、看演唱会却要被打上脑残粉的标签呢?
有的人业余打游戏,有的人业余喜欢旅游,有的人业余喜欢看动漫、玩手办、玩cosplay,也有的人喜欢运动……我觉得追星和这些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只是一项爱好而已。有些粉丝为了自己喜欢的外国明星而努力学习外语;为了喜欢的明星自学视频剪辑和PS;为了了解歌手写的歌词意义去多读几本书……这些都是很多追星女孩的日常。在完成了本职工作之后,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又什么不可以的呢?
归根结底,工作后追星并非是一件对错问题。有人把追星作为消遣,有人把追星作为自己的工作动力。但是不提倡把追星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还是要理智追星,不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完)
眼看头发一根一根掉,加班一天比一天晚,工资没涨还打了折。
网友小帅:身为一名打工仔,我本已经做好了被“压榨”的心理准备,但今年也太过分了。不仅工作量翻了倍,工资也打了折,老板竟还想着裁员,公司内部人心惶惶……
18年年初我跳槽到一家外企的销售部门,我们负责的市场板块与国内有将近6小时的时差,而冲业绩的时间就在每天晚上的6点至凌晨,虽说公司没有硬性加班,但却有条“潜规则”:每个月的业绩指数要达标。而光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完成一半的指标都难,因此,“软性加班”成为了我们业务部的潜规则。在疫情期间,我们负责的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之前业绩排在末尾的同事们纷纷被发了劝退单,部门内人心惶惶。
锦囊君:那你目前的想法是什么呢?
小帅:当前环境下,跟随离职绝不可取,外面的工作不一定比当前的工作要好。我在观望机会,一边寻找着新工作一边强忍着当前工作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也在完善自己的简历,准备随时投身于下一份工作。很少有人的一生会顺风顺水,当逆境来袭,就看谁能在逆境中依旧冷静地寻找突破口。
锦囊君从小帅的故事中总结整理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即使身处逆境,心态也不能崩
大环境的氛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身边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从而导致的风险系数加大也许会让你感到不安,甚至乱了手脚。但越慌乱时就越应该冷静,理性地分析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实行后的后果,以及你为这场行动需要付出什么。
观望同行业招聘需求与行业动态
小帅很冷静地选择了“骑驴找马”。锦囊君表示也很赞同。在工作之余观望当前你所在行业的招聘需求,再随之进行跳槽或是辞职,这才是更为保险的操作。
总结竞争核心力,随时准备好开始面试!
总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含金量会对你的后路有着进一步的跨越:工作业绩+业内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含金量高的证书,等等……将自己的优点进行一个总结整理。即使公司将小帅裁员了,他也随时准备着投入求职之路,对自己的长处心知肚明就是对自己职场生涯的一种负责。
我们再来说说“负担”
如果公司已经将你纳入裁员名单,那就代表你很可能将要面临一段“空窗期”。从生活开销、各项贷款、还有一些突发性的开销计算入手,留出必须的生活经费,在这段艰难的时间里 “穷养”自己。
巨大的工作量、不成正比的工作薪酬,裁员危机也许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种种压力。锦囊君希望:当你感觉自己的负担过大时,请及时进行调节抒发压力;当你一个人理不清思路时,请不要碍于情面,问问你的亲朋好友,没准就有了“敲门”的机会。(完)
第一份工作影响一辈子,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关乎职业发展。
网申时,尽可能从行业、城市、公司的规模地位来考虑,明确1-2个目标,集中时间精力在目标范围内去做更多努力,拿到offer后,可以从岗位发展以及薪酬福利待遇来考虑。
所以,这五个方面分别要考虑什么?
下面职前菌来细说:
行业情况行业很重要,如果没有情怀,没有热爱,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想找一份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工作,那么尽可能选择朝阳行业。
比如5G,人工智能,以及今年疫情影响下的迅速崛起的社区购物,生物医药,线上教育等等,这些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机会多,赚大钱的可能性会更高。
也可以选择目前人才缺口较多的3大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这3个行业的薪酬待遇相对来说也是略高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3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拿高薪的同时还伴随着高压的工作状态,以及“职场天花板”。
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行业,“35岁的门槛危机”已经越来越普遍。(求生欲很强的说一句:也不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如此)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考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选择与专业相关联的行业,让学历价值最大化。
而一些夕阳行业,比如各种重工业行业,或者比较苦的建筑行业,则需要谨慎选择,如果自己非常热爱,或者因为家庭原因在行业内有一定资源,那么可以考虑这些行业。
城市的选择城市的选择重要性是仅次于行业的,距离家的远近,是否喜欢这个城市(交通、消费水平等因素),是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是回到老家?还是去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基于目前交通和互联网通信更加发达,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对于是否喜欢这个城市,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如果你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城市,那我们过得太憋屈,也没有什么意义。
城市的选择关乎生活的状态和品质,选择一个大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科教文卫资源更佳,各种机会也会更多,类似于各种互联网大厂,外企等等,也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前沿的各种信息,开阔我们的眼界格局。
如果说担心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可以赚到相对更多的钱回老家买房子或者省会城市买房子,这样会更容易。
公司规模与地位第一份工作要尽量选择大厂,公司越大越好,知名度和行业地位越高越好,因为在大公司你会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信息,最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流程,更加完善的培训体系,以及接触到格局更高的大咖,一个萝卜一个坑,在自己的领域深入地研究和发展。
而在小公司,除了那些不完善的薪资福利和管理体制,你还需要担心工资能不能按时发,或者哪一天突然就倒闭了。(ps:2020年新冠疫情,很多小公司难以为继)
对于后续的职业发展或者跳槽来说,有大厂的背景比小厂找到一份高工资的工作会更加简单,我们完全可以现在大厂干几年,然后再去小厂。假设这个小厂真的不好,或者倒闭了,我们至少有大厂的背景还可以继续找别的工作。
岗位选择岗位的选择除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还需要看岗位的门槛,门槛越高,就越需要优先去考虑,如果是核心岗位那就更好,因为你在这种岗位可以获得的薪资,地位,平台会更大。
技术类是门槛最高的,然后就是产品运营、人力财务等职能管理类,接下来就是客服前台类,结合公司情况。
大厂的前台客服岗位和中小厂的技术或者职能管理岗位,你当然应该选择中小厂,而不是选择去大厂,这种岗位可以带给你更多增值的空间。
薪资待遇薪资待遇是应届生找工作最不应该重点去考虑的问题,只要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行了。
作为职场新人,前几年最重要的不是纠结多少工资,而是积累自己的各种资源,为日后的职场发展,拿高薪奠定基础。企业大量招聘应届生除了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更多也是为了廉价劳动力和政策上的各种补贴。
所以我们的眼光要长远一点,不能局限于这份工作给你的薪资待遇,而是要看这个平台是否让你成长了,是否让你具备了更多的能力,经验,资源,这样你下次跳槽的时候才更可能要到一个高工资。
考虑清楚以上这些因素,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城市,一个朝阳的行业,这个行业龙头企业,门槛高的核心岗位(最好是能和自己兴趣相结合的),薪资福利待遇还不错的岗位,这个就是你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公司的更佳选择。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辞职,而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工作中会经常被领导批评?
第一种可能:领导能力不足,还爱表现,以指导、批评员工为傲。这种领导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不管你做得好不好、行不行,他总能挑刺。遇到这样的领导,真心劝你赶紧辞职吧。即使这份工作能学到知识,整日被领导打击自信心,工作成就感不足,无论做什么都要面临领导的“叨叨叨”,坚持做下去只会弊大于利。
第二种可能:你和领导有个人恩怨,领导只对你这样。如果你认真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领导只针对你,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得罪过领导?是否可以找个部门老人咨询一下原因?领导对你哪方面不满?看看能否化解?
第三种可能:你确实在工作中存在不足,还需要锻炼。很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会遇到相似的问题,不懂得分配工作时间、文件太多不会分类最后顾此失彼、任务太难自己不会也不愿请教别人……
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每次被批评的原因,自己为什么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真的无法避免吗?每个人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都有适应的时间,要学会提高工作熟练度、加强时间观念、提升任务分解能力。建议如下:
1.确立职业导向,将自己在某几个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使得自己在该方面的实务能力提高到最大,以节约时间。
2.了解自己的时间分配,找出浪费的原因,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和强化时间概念,利用日程表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要时刻清楚,各个时间段该做什么。可以把相似的工作排在一起,根据自己的喜好,将相应的任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里。
3.时刻保有项目管理的概念,处理工作事务时,抓到问题就分解,按类别来逐步完成工作。
第四种可能:错把领导的指点当批评。职场中,怎么可能存在一直对你和和气气的“神仙领导”呢?也许领导只是指出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说了两句“不该犯这种错误”“下回做事多上点心”,既没有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指责你,也没有说重话。假设你把这些指导和建议当作是一种批评,是不是该转换自己的心态了?
以上情况不同,要不要辞职的结果也不同。建议当事人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再做决定。最后再补充一句,面对领导的批评,该认错要认错,该改正要改正。不要气火攻心贸然顶撞领导,而是以行动力向领导正名。(完)
网友“APRM”分享:
2002年毕业,前4年在外地,后3年在上海,2009年至今,在北京工作。过去的10年,老婆跟随我东奔西走,房子买了没时间去住,每月还得还房贷;一周6天上班,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天只能安睡4个小时,每月出差两周,就是在机场还得电话会议;笔记本电脑80g的硬盘装满了各种资料,伴随着忙碌的工作,脂肪肝、肥胖、失眠等症状都随之而来。现在一不小心孩子来了,今年,我终于决定了,是时候回家了!
在北京这边的工作,马上就要升总监了,不过我还是决定回去。有个外企的朋友给我在上海介绍了工作,职级没有北京的高,职位差不多,虽然不甘心,但是想想,还是回去吧!老婆曾经说:“你不为自己的健康着想,为了孩子也应该回来啊!” 回家了,回家了……临近35岁的男人,家庭和事业,没有两全。
在即将离开北京的时刻,突然很怀念北京的火烧,怀念北京夏季凉爽的树荫,怀念二锅头……同时,我也开始怀念上海的咖啡座、干净的地铁、狭窄的田子坊……当然,孩子的笑容最甜蜜,只要看到,心都软了。
十年了,我对家里的照顾太少,不知道房贷每月多少,不知道孩子吃什么奶粉,不知道老婆的那身衣服买了几年,不知道家里的户口本放哪里,不知道老爸老妈的生日……十年了,从小城市的基层业务员,做到总部的中层管理人员,从月薪860元,到现在对钱的“莫不关心”,从中原到华东,再到北京,从130斤体重到170斤体重……前几天我发现自己有了白发,也意外地发现,有时候一顿美味惬意的早餐就能让我倍感幸福……
莫然醒悟:家,很重要!
BBS参与讨论:
任你升职、涨薪,我还是选择家庭,离职回家吧!
大家知道户口托管是什么意思吗?最近网络上有一位网友遇到这样的问题以下这篇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户口托管费我是否该买单?跟着小编一起阅读吧!
一网友的困惑:
我毕业后应聘于一家公司,按双方约定,单位负责将我的户口转到当地,而我如果在公司服务满三年,该迁移户口费用将由公司承担,但并没有约定如何挂靠。到了公司后,我才发现单位本身并没有迁入户口的权利,后来单位委托省人才服务中心托管了我的档案及户口挂靠。
现在我准备将户口从省人才服务中心迁出时,却被告知必须支付每年一百元的户口管理费用,而自始至终该托管费用都是未经我知晓和认可的。
我想询问该笔费用到底该由谁来买单呢?
答复:
其实这不是一个劳动法的问题。代迁户口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民事的委托代理行为来看。
代迁户口的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可视为被代理人或叫委托人,接受委托代为办理迁户手续的公司可视为受托人。受托人是接受被代理人的委托才会代理办理户口的,其中产生的费用当然应当由被代理人来承担。
因此我觉得,当时是谁找的省人才服务中心托管的,这就是委托人,这个费用应当由委托人来承担比较妥当。
最近,对于疫情、研究生复试、找工作、毕业论文、未来发展等,大家都普遍有一种焦虑的情绪。很多人问,有没有让焦虑消除的方法。小编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如何解决消除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
网友:您好,我是一名2020届考研学生,我的成绩可以参加复试,可我却非常焦虑。一方面复试时间、形式没有定数;另一方面目前的工作也无法全心投入。我感觉压力很大,总是担心复试、工作、毕业和未来...我真得焦虑太久了,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这样说↓↓
焦虑情绪的意义:人的情绪虽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但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消极情绪中的焦虑是我们经常会见到的,引起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是情境中的不确定性。
专家表示自己所理解的焦虑情绪的意义——即是让我们对不确定的事情产生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对于提问的同学来说,对复试产生焦虑或许是因为有成功的可能性。另外,焦虑也在提醒我们要尽快地采取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焦虑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小伙伴,我们要学会与它沟通,和它好好相处。
学会与焦虑共存
在焦虑源消除之前,要消除焦虑是不太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与焦虑共存,要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做减法,就是我们想马上让焦虑情绪消失。然而,我们能做到吗?例如,此时此刻让大家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绵羊,千万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绵羊,那么大家可能就会发现有一只绵羊挥之不去。
焦虑的情绪亦是如此,我们很难直接操控使之消失。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加法,允许它存在,再看看能为它做些什么。
1、察觉它。当焦虑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察觉自己的情绪,察觉此时自己身体的感受和大脑中的想法,并叮嘱自己,我现在有点焦虑。这时候我们启动的是观察性自我,去体察自己,而不是沉溺于情绪中。当我们在观察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的情绪的强度会降低很多。就如同我们看恐怖片时,如果正恐怖的时候屏幕上出现弹幕,恐怖的情绪就会降低很多。
2、了解它。当我们察觉到情绪的时候,不只是停留在情绪表层,而是需要了解它深层次的需要,甚至可以去理解情绪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比如对于研究生复试的焦虑背后,是我们对自身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读研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达成更好的职业发展。
3、服务它。当我们理解情绪的需要和情绪背后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采取行动来为之服务。当你对研究生复试焦虑的时候,不妨看看能做些什么。比如找个曾经考上的同学了解一下当时的复试形式和内容。如果找不到,也可以根据可能的研究生复试的形式和考核内容来准备。通常来说注重两个方面的准备:动力和能力。动力就是你读研究生的动机、读这个专业的动机、选择这个导师的动机,要能讲清楚并能够打动人;能力就是能证明你读研究生的潜力,例如外语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准备好内容以后可以模拟面试一下,根据可能的问题自己先答一遍, 录下来自己再听听,看是否需要改进,当然, 如果有其他人能协助扮演面试官更好。
增加白色部分,而不只是想着减少黑色部分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中,有一种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借鉴。焦点解决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把太极中“变”的思想植入咨询中,将太极阴阳鱼中“白”的部分设定为“问题不发生时的情况”,把“黑的部分”设定为“问题发生时的情况”。传统思维通常是从“黑的部分”着手,思考如何减少黑的部分,进而修改问题的结构;而焦点解决则是从“白的部分”入手,力图扩大白的部分。焦点解决认为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自然就减少一些, 因此,整个系统随之也发生改变。焦点解决中常见的奇迹问句、例外询问就是基于这个思想。
当我们最近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不焦虑的时候在做什么,这个就是例外思维。或许是在看书,或许是在锻炼身体,也或许是陪家人聊天。当你扩展这些让你不焦虑的行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焦虑会少很多。推荐比如练毛笔字(这是很值得推荐的解压活动)、瑜伽、太极等活动,都是比较好的降低焦虑感的方法。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消除焦虑,但我们可以学会带着焦虑去生活。当我们的生活朝着自己内在指引的方向在前进,焦虑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渐渐变小。
求职旺季来了,大家都投了不少简历吧,陆陆续续offer也都在路上了,这时候说句凡尔赛的话,很多同学都会面临选择offer的难题,到底哪个offer才是最佳选择,很困扰。
之所以说这是个问题,是怕错过好机会,且短期内觉得不适合再离职重新找,对职业生涯发展也不是那么友好。
所以面对各有优势的offer,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
一般会让求职者纠结的offer,大都各有一方面的优势,工资福利很好或者工作内容很喜欢,处在不同阶段的人面对这两种类型的offer各有自己的考虑。
应届生虽然处在职业生涯发展定位的阶段,但是也要考虑生活问题,所以,虽然很想选工作内容喜欢的offer,但是工资福利好的优势不容忽视。
参加工作的同学,虽然过了决定职业起点的阶段,要更多考虑生活压力,可面对喜欢的工作,谁又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呢?
但是如果仔细深究这两类人纠结的点,或许会知道如何选择两份各有优势的offer.
1应届生的纠结应届生正打算迈进职场,对职场和工作的了解还很单一,就算做了功课,知道自己喜欢哪种类型的工作,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工作的体验需要切身去感受,不要等工作了才发现实际并不是自己了解的样子而后悔。
所以应届生纠结的点往往比较宽泛,
即我应该去这个行业吗?
我应该去这个岗位吗?
面对这样的纠结和选择,没有人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我们追求行业和岗位无非就是奔着“前景”这两个字去的。
但是一个行业的前景如何,又有几个人能说死呢,行业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就说最近的,2年前谁又知道卖口罩可以发一笔财呢。
前景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东西,短时间内,没有永远的朝阳行业,也没有永远的夕阳岗位,当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行业动态和招聘市场的动态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杰出人物,只要肯努力,去哪里都能发光。
所以,应届生在不知道如何选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找工作,没有特别的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找工作,只要这份工作你能胜任,也是不错的选择。遇到都不错的offer选择自己相对喜欢或者相对擅长的那一份,对应届生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2社招的纠结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对行业和岗位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且相比应届生认识更全面一点,所以对行业和岗位的纠结就不存在了,更多是对自身发展的纠结。
我该去规模更大的平台稳定地做一颗螺丝钉吗?
我该去小公司成为管理层闯一片天地吗?
我该留在目前的公司继续发展吗?
我该离开目前这个行业吗?
我到底该接哪一份offer?
……
这些问题要根据自我需要回答。
如果你追求稳定轻松的生活,对工作没有很高的追求,就选择当个轻松的打工人,平时多兼顾家庭,享受生活,快快乐乐也挺好;
如果你事业心很重,很想有一番作为,对工作的定义和要求很高,那就选择对个人要求较高的岗位,努力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如果目前的公司在行业内已经算好了,就算跳出去也是差不多的水平,就不要浪费这些经历,在一家公司深耕,谋求更大的发展;
至于要不要换行业,也要看时机和后续的发展等,如果自身发展会比目前的更好,又为何不试试呢?
总之,选择哪一份offer,还是要看个人的需求,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对工作的理解定位也不同,只要你觉得这个选择适合自己,就是好选择,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首先你需要知道面试官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面试官询问求职者自身具备什么优势,或者直接提出“我为什么要选择你”这样的问题时,最根本的目的有两个。
人岗匹配:需要通过求职者对自身的描述中,判断TA与这个岗位的要求是否符合。
素质评估: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提前准备一些内容,但这种情况下显然不适合背稿。某些岗位需要求职者有较强的临场反应和总结能力,所以面试官刚好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观察求职者素质如何。
接下来我们说说怎么回答不会“送命”?
不同时间提的问,答案不同面试一开始,自我介绍一完就让你回答。
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的一句话既有重点,又能让面试官对你产生兴趣。还可以让这句话里的亮点顺利展开你们接下来的谈话。
比如“从招聘信息上看我认为自己是比较符合这一岗位的”,提炼出几个关键字,最好是招聘简章中要求的技能、特点。在这句话的结尾你还可以说“也许我说的比较浅显,但是我还想了解这个岗位更多的信息”,这不就顺利打开对话窗口了吗?
如果在面试过程中或快要结束时提问,这其实算是一种压力面试。
上面也提到,某些岗位需要有足够稳定的心态(比如客服、人事)。这时候你需要让自己镇定下来,迅速回想刚才和面试官的对话,找出你认为TA在谈话中最关心的点,并总结成你自身的优势,展示出你完全符合这个岗位的标准。
避开这些雷点套路太多,不够真诚。
现在很流行一个梗——真实的我,自闭社恐谁都别挨我;面试的我,性格活泼擅长与人沟通。虽然是玩笑话,但很多人的确会在面试里不由自主地夸大事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对自身能力没有清楚的认知和足够的自信。
但仔细一想,你和面试官的社会经验、编瞎话能力都不在一个级别,所以为了避免尴尬情况的发生,职前菌建议大家,不要造假。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可以多考虑一会,而不是慌慌张张说出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
没有重点,死于话多。
既然面试官都说了“用一句话回答”,那就不要朗诵小作文,更不要背稿(面经100套)。找朋友、专业老师多模拟几次,学会面试中的“因地制宜”。
以为大学那套在职场也适用。
面试时向公司画的饼,最后都会落回自己身上。职场人需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在跟面试官保证、强调的时候,应该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毕竟工作不会让你挂科重修。
《考研、出国、工作,毕业后的我该选择哪条路?》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工作后的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