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雾霾降临:我们该如何上班?》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近期,我国多个城市雾霾连绵,空气质量大幅下降,严重污染的情况给上班族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也给各个企业带来不少“难题”。一方面,雾霾天气容易导致上班族心情焦虑不安,工作压力倍增,严重影响到上班族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雾霾天气让部分员工搬离曾经工作的城市,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众所周知,环境治理是个长期的任务,那么,面对雾霾天气,企业该为员工做些什么呢?据悉,雾霾天气,有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有企业为员工配备空气净化设备,措施虽小,可足以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雾霾天气影响工作积极性
 
“既不能畅快的呼吸,也不能经常邂逅蓝色的天空,这种工作环境不像是白领,反而像囚犯。当我站在落地窗前,我几乎不能望见对面不到100米的写字楼,整座城市弥漫着一种由黄棕色粉尘组成的不健康的空气,它钻到人们的眼皮底下,隐形眼镜里,令人毫无斗志,身体逐渐虚弱,这就是如今的白领。”这是微博上一位白领对自己近况的描述,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雾霾来袭,如此糟糕的城市污染,致使员工无比脆弱,他们大多满腔负面情绪、工作起来“士气不足”,这也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除了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外,雾霾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也值得重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由于今年北京雾霾严重,该所原想引进的一位优秀留学人员因为空气问题最后选择了留在美国。
 
弹性工作制治标不治本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日,环保部就做好今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出通知,提出可实施企业停产、限产、机动车限行、扬尘管控、禁止露天烧烤等强制性措施。并要求当发布最高级别预警时,采取大型户外活动停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措施,其中,“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引人关注。不过具体怎么休假、怎么弹性工作制,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具体方案。
以“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措施,来应对最高级别的大气污染预警,当然不无一定价值。至少,它对于重度大气污染下的公众健康,确实能起到某种程度上的保护作用。但又必须承认,这种“弹性工作制”的积极价值,又不可高估。首先,“弹性工作制”不可能完全代替作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定时工作制”,且也并非所有工作岗位都能实行“弹性工作制”。另外,万一雾霾天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大家天天都不要上班该怎么办?
从企业角度来说,与提供弹性工作制、有关补助相比较,呼吁员工积极参与环境治理,鼓励白领绿色出行,提高职场环保意识,才是驱散笼罩职场雾霾的根本措施。
 
网友声音:
 
“萝莉不是梦”:雾霾天里出勤规律被打破,办事不顺利,常遇上放人鸽子与被人放鸽子的时候。在纽约的时候很多朋友说我办事很优雅很守时,可是,这呛鼻子的雾霾空气却让我彻底无法优雅起来,很悲剧!
“一身制服闯天下”: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如何防护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户外工作者,他们面临更多更直接的空气污染,对此,有许多热心网友提议给户外工作者发放配备口罩,您觉得这个建议可行吗?
“80后”:雾霾不仅仅爱着首都,也喜欢着上海,双十一里我想约个会都难。上海连续几天都是严重的雾霾天气,我每天户外的时间减少很多——要么家庭宅男,要么办公室先生,被这雾霾整得感觉压力大,憋屈得慌!

精选阅读

如果长期上班劳累,你该休息休息了!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如果长期上班劳累,你该休息休息了!》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总听到身边的人在抱怨:周末又加班、下周还出差、昨天又熬夜……但大家似乎都只是“这么一说”,该做的事继续做,要加的班继续加,并没有将长期无法消除的疲劳放在心上。

人体有代偿机制,偶尔疲劳可以调整,但如果疲劳不断累积,就会变成慢性疲劳,损害机体健康。就像信用卡,允许透支,但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归还,一直透支却不还款,总有一天会破产。

当偶尔的疲劳累积演变成慢性疲劳综合征,就已经是疾病范畴了。

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CFS)是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证候群。基本特征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常伴有头痛、咽干、肌肉关节酸痛、睡眠紊乱以及抑郁等症状,患者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而各项检查没有明显异常。

慢性疲劳综合征不仅影响正常生活,更会诱发其他疾病:1.损伤人体的体力、体能,使人感到疲惫、乏力,身体失衡,难以从事、完成某些消耗体力或动作细腻、精巧的工作。2.影响人的容貌形态,使患者面色无华、脱发断发、皱纹早现、面肌松弛,有的还可出现面部色斑。3.导致免疫功能不足,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导致患病的机会增大。4.造成机体萎靡、血流缓慢、血液沉滞,心血管系统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常常感觉心悸、气喘,体检时可发现血压不稳,心率较快,甚至心律不齐。5.由于脑部血供不足引起“脑疲劳”,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头痛等症状,还会引发忧郁、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6.胃肠道功能受损。表现为口苦口腻、胃胀偏食、形体肥胖或消瘦、大便或干或溏等。7.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不调、性冷淡等情况。男性病人则多数表现为遗精、阳痿、早泄、性欲减退。如果不及时调治,可能引发不孕不育。

8项标准测试慢性疲劳综合征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首先需要做一个全面的体检,排除各种疾病。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疲劳持续6个月及以上,并同时具备下列8项标准中的4项及以上,极有可能是慢性疲劳综合征。1.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下降。2.咽痛。3.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4.肌肉疼痛。5.多发性关节痛。6.反复头痛。7.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8.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

上班族如何开始创业?


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想自己创业做老板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众多上班族。那么“创业”之路该如何启动呢?除了创业基金这个基本条件以外,小编小编整理了以下注意事项,欢迎阅读参考。

一要:像准备全职创业那样去尽心尽力地筹划你的兼职创业。

二要:最好先从那些对时间的要求比较弹性,无论白天晚上都可以完成的行当入手,比如在线销售、虚拟助理、国际代理、美术设计、写作,等等。

一不要:别把你的创业看成是业余爱好,如果你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利润的话,你就必须舍得时间和本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怕是兼职。

二不要:白天正常工作的时候心猿意马——你时刻都得对得住别人付给你的那份薪水。

三不要:当本职工作和兼职创业两副重担压得你有些喘不过气来,而且好像看不到前途的时候,不要气馁。要记住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大部分人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这样的黑暗与彷徨。

其实,以上说的还是创业需要注意的。边工作边创业,遇到的困难可不比独立创业少,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人脉,即可以帮你拓展业务,又可以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出手帮你一把。兼职创业,亲朋好友、贤内助就显得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由于兼职性质,对主营职业一定不能忽略,吃这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是任何老板都不能容忍的行为。所以要有清醒的认识,创业既不可高调又不可轻视。

新手上路须知

创业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兼职创业有时比独立创业更复杂。除了启动资金等硬件外,由于为人打工的时间长了,思维方式往往局限于原来打工的层面上,短时间内很难调换过来,导致很多人第一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再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当老板,上班族创业遇到的困难更多。首先,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既要兼顾本职工作又要操心创业项目的经营管理,比起打工的生活肯定更累。

此外,边打工边创业与独立创业相比,应对的问题更复杂,从筹集资金、制定营销计划,到招聘员工等等都得一个人扛下来。因此,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前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评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经过慎重调查和思考再作出决定。

小编认为“新手上路”往往会碰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项目选择草率

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的选择。很多人都习惯性地从个人喜好出发,往往主观地认为自己喜欢的项目产品消费者也一定喜欢,缺乏对前期市场准确的调查和理性的分析。另外,对项目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对销量及利润率预计偏高,而对自身的营运能力、后续资金的投入、投资风险等因素估计不足。

成本核算不到位

由于首次创业缺乏经验,许多新老板容易将成本核算过于简单化。一是对“成本”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偏差,以为成本就是公司的租金、员工的工资及产品的进货成本;二是许多隐性成本可能还没算,例如电脑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维护保养、自己作为领导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等,导致实际赢利状况与预期相差过大,推广计划中投入产出不合理等负面问题。

资金安排不合理

现有资金分配不够合理,缺乏资金整体使用规划。资金使用时基本不考虑整体性,以及是否存在超出安全比例的情况,后续资金供应链考虑不够充分,事业发展缺乏资金的后续支持。由于资金调配原因,许多新老板经常出现资金占压严重的情况,资金运作捉襟见肘,很快陷入困境。

突发情况处理乏术

开门做生意,上三教下九流都得会打交道,就算不是左右逢源,但至少也得照顾周全。这不像在公司上班,出事总有各个部门来负责处理,即便不良后果也是公司担着,员工个人吃不了多少亏。而自己的买卖什么都是自己的,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能导致生意的停顿和关门。许多新老板角色还未转换过来,通常只能束手无策,往往因为反映迟缓而导致事态扩大。

管理方式简单

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内部的营运管理,而且涉及到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激励等方面。因为缺乏经验,许多新老板都容易从惯常思维出发,依照自己的性情来做事,于是经常出现内部员工拆台和客户倒戈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上述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少高级打工者直接跳出来当老板,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对这些创业者来说,盲目的创业投资不仅仅使经济上雪上加霜,更致命的是失去自信和勇气。

当一个上班族拥有丰富的项目知识,有足够的运作资金,良好的人脉关系,足够的市场调研、足够的管理经验,没有理由不去发展自己的创业之路。

上班族如何赚大钱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上班族如何赚大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秘密一:选定生活方式

马克记得50年前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和奶奶到了一片海滩。他迫不及待地扑进大海,奶奶则一点一点地向水中迈进。她撩起水,先撩向胳臂,又撩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奶奶在适应水温的变化。

马克瞬间就做成的事情,奶奶却似乎用了整整一生。

故事包含了许多内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保险系数。下水之前,你先要清楚自己会遇到什么,以便在事情来临时胸有成竹,而且有逃脱的方法。做出改变生活的积极决定之前,你需要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选择的利弊。

秘密二:保证家庭第一

1984年,参议员保罗桑切斯被诊断出患了淋巴癌。为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他放弃了名望甚高的工作。正像一位睿智的朋友所说,没有人希望临终前在办公室度过更多的时光。你可以挣得生活所需,解决财务上的问题甚至富裕繁荣但并不一定就要你去扮演工作狂:没有时间去玩玩游戏、修缮篱笆,或者停下脚步嗅一下玫瑰的芳香。

总之,无论是传统家庭还是现代家庭,家庭的意义都跳不开同样的意义:一家人相聚相守,让生命繁衍下去。

秘密三:养成创业习性

想获得成功,你就要养成创业的习性:多才多艺、灵活自如、善于推销自己、精于个人理财、排定事情的优先顺序,而且时刻准备着弃职而去。今天的员工需要有跳槽的心理准备。平均来说,跳槽常常是4到8年一次。

将你的创业念头付诸实施前,先经营一两项小产业,对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它对你的起步、经营、经验积累都有很大帮助。我们把它看作你手中的王牌。你可能因为喜欢手中的王牌而辞掉工作,也可能为工作的转换做好各种准备。

秘密四:节省每一分钱

也许你不相信,节省小钱是值得的。小钱虽小,增加的速度却很快。假如每天你都成二倍地往储蓄罐里丢硬币(第二天,两个;第三天,四个,八个;一直持续下去),到月底,你的储蓄罐将昂贵无比,因为,里面已经是500万美元5亿分的硬币。随手节省几分的硬币,能给你带来多么巨大的财富。

秘密五:规划理财前景

假定你的财产没有巨大的增加、工作生涯中也没有什么一流的投资,但你仍将挣到一笔财产。比如说你和爱人都年方25岁,你们家的收入和普通的美国家庭一样每年挣到最新估计的数字54910美元。如果你们二人都工作到65岁,即使你们的收入从不增加,也没有过分的生活费用,到头来,你们的收入将超过200万美元。如果你的薪水以3%的比例逐年增长,最后你的收入将超过400万美元。还说什么呢?你成了百万富翁。

那么,你如何利用这些钱呢?听任它点点流失,还是善加利用?最好的理财设计师,是你自己。

职场中人该如何“称谓”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职场中人该如何“称谓”》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有个网友在坛子里表述这样的心情:“在办公室里50岁的阿姨要求我叫她“姐”,想告诉那些在办公室的“老阿姨们”,别以为叫“姐”,你就真的年轻了吗?不过是给你个面子,真的没什么其他意思!要说长相,你跟我妈比差远了……”

职场中的你又是如何称呼同事前辈们呢?老师似乎有些落伍,叫名字别人可能会不乐意,而当年长的同事要求你称其为姐姐时,你是迎合还是拒绝?

曾有个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希望叫全名或后面两个字就很好;有一部分人认为叫英文名字最省事;也有些人不喜欢叫官衔,但又身不由己;还有些朋友愿意称“老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叫“哥哥姐姐”,认为太俗气。也有调查参与者建议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是“小”,这样叫起来比较亲切,不会显得那么生疏……

可见职场称谓,也是一种潜规则,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让我们来看看网友们各自的“念经”方法。

小南

将心比心,别人如果称呼你时不合你意,你是不是也会不高兴?所以别太在这类事儿上计较,不太熟悉的前辈,就称呼XX主管经理,或者其英文名字,或者Mr。/Ms。,国企里机关里都喜欢称XX老师,XX工的;熟悉的,称呼声“哥呀姐呀”的不是也很正常嘛,怎么就恶心了呢?人人都希望年轻,青春永驻,谭咏麟还不自称永远的25岁嘛。人与人都不同,有些人服老,有些人爱“扮嫩”,这又不是道德问题、是非观,何必那么小题大做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在于称呼,而在于态度。彼此尊重,彼此发现对方的优点,总比带着满腔的情绪和个人喜恶来看待人判断人要好得多。

草莓圣代

我觉得称呼还可以看被称呼者的性格。有的人比较容易热络,为人热情,和这样的人称兄道弟也没有关系。还有些人,特别是上司,比较严谨,希望和下属保持一定距离的,称呼上自然要尊重一点。如果你是和上级一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在称呼上加以职务,否则反而刻意增加了距离;而如果是普通的工作关系,或是刚进单位的新人,当然还是用尊敬的称谓为好。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办公室、会议、谈判等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

不同性质的企业,员工对上司的称呼习惯略有差别,对上司称呼带职位名称的以国企比例最高,外资企业中并不常见。在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融入集体。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面,大家可能会根据创业者的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

小白

朋友的公司来了个新同事,年纪比他大,但却叫他林哥。他可从来这么要求过,对于这种行为,朋友鉴定为拍马屁,同时也显然马屁拍在了马腿上,称此为恶心的称呼。关系自然也没有过多的改善,甚至还阻碍了发展。这个社会,虽然是谁皮厚谁就混的开,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用一套方式。对着这个人叫姐姐,她心花怒放,对你大放绿等;但是对那个人叫姐姐,她说不定就为这在背后整死你。不管怎么称呼,关键是要投其所好,多关心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那才是发展之道。

Sophiegong

我一般直接叫名字。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做了5年,人家叫我姐,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我有那么老吗?只不过是多呆了几天而已,我喜欢人家直接叫我的名字,当然不要带姓一起叫。如果年纪真的大很多15岁以上,最好叫大姐,或是叫姓,比如是姓李,就叫李小姐。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也有人称“老张”为“小张”的,虽然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人找到成熟和稳重感,但应当慎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被“反着叫”、“错着叫”的。

魉皇鬼

最近通过了A网友认识了B网友,A网友是个经理,B网友是销售,B总是叫A冰哥哥,刚开始我不太明白,因为A比B小,有次我单独和A说,为什么B老叫你哥哥呀,你年龄比他大?A说不是的,因为职位比他高。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B还真有点“恶心”,对着比自己小的人叫哥哥,还叫得超亲热,那不是摆明了拍马嘛,如果换成我,我可叫不出口,职位比自己高,在公司可以叫某某经理,如果企业不是太讲究职位,也可以直接叫别人名字(英文名可以显得亲密些),在下班后则可以随便叫,关系好点的称兄道弟也没关系。

上海白吃

称呼有时和与人套近乎是一样的,刚认识的称先生/小姐,熟了叫名字,再熟了可以取个昵称,而颠倒伦常的称呼总让人有点不太能接受,毕竟这不符合大多人的生活习惯。

按自己的经验判断如何叫,再按具体情况分:第一次见面,我会按职位叫,比如XX经理,或称为XX专家;见过一次面,但并不相熟,仍然会按以上叫法;如果此人出自外企,可能会直接换用英文名字,相熟之后,同事之间直接中英文名字;如果是上级,大部分时间还会以名字相称,有时会打趣称呼一两声“领导”、“头儿”之类的,这要视你的上司的性格与喜好,以及你的公司的总体文化。

对于老板,最保险的方法是称为X总,如果公司文化是可以叫名字的,也可以称为名字,但不要打趣,这就是对老板和对上司的称谓的不同之处。这里似乎还有些地域之分,比如北方人喜欢用哥姐来称呼,而南方,至少在上海就少些这类情况。

以上是常规情况,如果出现有前辈资深同事特殊情况的需求,比如明明是可以做偶阿姨的人,要称其为姐之类的。我会遵从以下原则:

1.如果公司其他同事都认可,不妨也认可一下,因为你所处的公司就是这个“调调”,你不喜欢就别待下去,还想干,就得顺着这个调。这就是人情世故。

2.要别人称呼其年轻的人,真实心情其实是怕别人说她老,或是希望自己还能年轻点。所以我如果与她关系还可以的话,还是很乐意满足这一小小的愿望。自己只是动动嘴皮子,能给别人一个好的心情,何乐不为?别人心情好了,同事共事也会顺畅许多,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说开去,现在网络上哪个不是X美女,X帅G的相互称呼的?你又何曾在意过网络那头的她是否真的是美女呢? 如果说赞扬一个人不难,那么通过称谓来间接地赞扬尊重一个人,也不会太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3.如果是不熟的,八竿子打不上的,还是称其职位比较妥当。

小宝

大学的时候在一家香港服饰公司兼职,员工之间都以“先生”“小姐”互称,有个五十几岁的阿姨,照样见了叫“小姐”。每天就听他们“先生”来“小姐”去的,实在是别扭。好在,我在他们眼里还是孩子,于是就直呼我名。

再说个我老爸的例子。他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去新单位报道, 妈妈嘱咐他说:现在都流行称呼别人为老师。于是,爸爸一进办公室,就问“请问哪位是张老师”,只见一个20出头的女孩子红着脸看着我老爸,轻轻的说,“千万别叫我老师”。的确,如果一个近50岁的大叔叫我老师,我也会浑身不自在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礼多人不怪”,尤其是那些刚入行的新人,嘴巴甜一点,拣好听的叫,应该就没错了。只要叫的恰当、叫的舒服就行了。

在北京真的很累

我的个人建议是叫姐。类似事例:我和我妈去看房,一个看似和我差不多的女孩叫我妈大姐,我就一个郁闷,可是看我妈听着挺高兴。被那个女孩哄得乐滋滋的。我心里不爽,想骂她,可是又怎么好意思呢?

不过,想一想,这种事情很正常,楼主也是女孩,过个多少年,也会有同样的小女孩背后叫你老女人,那个时候的心情可以自己设想一下。人不是必须虚伪,但现实社会,如果太过于随意,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等着你的只有教训和失败。

我们以前的单位也有50岁的老大姐,大家都是很尊敬的叫她大姐。是很正常的,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人上了年龄也是需要别人的尊重的,年龄和尊严无关。

Cindi

用好心情去对人,哪怕对方有一张再怎么难堪的脸也不会拒绝你的微笑,伸手不打笑脸人嘛!叫她姐只不过是人情世故的需要,为什么狐狸就可以把老虎给耍着玩呢,因为狐狸很圆滑。不过做人能做到想一个铜板一样就很不错哦,外圆内方!外表圆滑,内心刚正!我家姐说,真正的狐狸是不会让人感觉它是狐狸的!说不定你讨厌的人,其实有你没有发现的好呢,还是换换自己的心情吧,你开心的对待你周围的人与物,你收到的回溃也是开心,何尝不乐呢?

ChristnaNo。1

记得进单位的第一天,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作为新人不知如何称呼同事。那时我想,自己反正是新人,这儿的任何人都可以称为前辈或理领导。果然,这招一出,就没出过错。后来才发现,原来没有人不愿意被称为领导的,而且一视同仁都叫领导,人家也不会觉得我虚伪了。

按当今社会的趋势来讲,不论年龄,只要比自己大的都可以称呼为大姐。这样叫,第一,显得比较亲切 虽然有点违背自己的心意;第二,让对方比较高兴,让对方有一种不感觉自己年纪大;三,对自己也有一定好处,叫得甜别人自然就会象大姐一样的帮助你啦。所以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口水,现实是残酷的,嘴甜是必须的。(完)

上班这件事


职场,繁重的工作可能让你剪不断理还乱,效率也久久不见提高。其实,这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小编来告诉你。感谢阅读《上班这件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导读】:《上班这件事》最早在2008年开始落笔,前前后后写了6篇,但距离结束还不知道有多远。一年一度的新鲜人报道就要开始了,这里首次把6篇集中放出,希望对刚刚走进社会的新鲜人有所帮助。

《上班这件事》最早在2008年开始落笔,前前后后写了6篇,但距离结束还不知道有多远。一年一度的新鲜人报道就要开始了,这里首次把6篇集中放出,希望对刚刚走进社会的新鲜人有所帮助。6年之后,重新翻检这些文章,觉得有些立论未必正确,有些话也说得太过绝对了。不过,胜在傻得真诚,换在了今天,我是决计不会写这种文章的。

我是在1997年7月19日报道上的班,十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大学里终日游荡。觉得自己是一颗闪亮的子弹,屁股马上要挨上一撞针,穿过黑洞洞的枪膛朝着广阔的光明直飞而去。生命是一场RPG游戏,当了十六年学生哥之后,现在可以按下Upgrade,成为一个打工仔。在所有属性清零的同时,金钱那一项终于出现了正值。

到如今我上了十一年的班,驻外三年,病假14天,是个够意思的员工。够意思就是说,我不欠公司,公司也不欠我,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回想十一年前,当我穿着大短裤在校园里闲游浪荡时,应该对今天的境遇并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跃跃欲试地想走向社会,因为在学校里呆了十六年,实在是厌倦透了。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值得体验一下。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对工作的厌倦比对学校的厌倦要快得多。

我想把这十一年上班的个人体验写出来。这世界上有各种个人体验,但是上班似乎算不上,因为太多人有一份工作,人们更愿意看一个在肯尼亚做联合国义工的人写的经历。不过,我觉得最普通的事情未必人人都能做好,我就在职场上走过很多弯路,不妨写下来。难说有什么人看了能避过一坑,少走一段,谁知道呢?

一、番外篇

一上来就写番外篇,并非是故弄玄虚。人生是连续的,按照佛教的说法,昨天就是你的前世,明天就是你的来生,昨天的事情决定了你的现在,你现在做的事情决定你的未来。所以,要谈工作这件事,至少应该有一段前情提要。每个人选择某份工,一定有什么因果在里面。否则,人生的际遇就变成了纯粹的莫名其妙,而莫名其妙的事情也就不用讨论了。

听说现在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职业规划,我很羡慕这一点。为了念书而念书,这事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我就是觉得念书是为了上大学,结果真的进去了,发现心愿得偿,却不知道接下去该干什么了。规划并不是说具体的决定,而是一个发展的大概框架。一个高中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会有三种选择。

1、念完大学回家乡

2、念完大学去中心城市谋发展

3、念完大学考研或者出国

第一种选择是过日子,家乡有自己家族广泛的人脉,工作容易找,房子不用买,这是最简单的一条道路。选择这条道路,就不应该出省念书。既然定了要回家乡生活,那么去外省读书就是纯粹的浪费。从经济上讲,在家乡念大学可以不用住校,不用吃食堂,能为父母减轻不少负担。从就业发展上讲,除了北京之外,中国任何一个行省在就业上会优先照顾本省的大学。每个省的劳动厅不会和教育厅过不去,本省自己造的学生本省居然都不要,那么省内的大学怎么开得下去?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本省大学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而且都是山大王。比如念医科,当然是协和、同济、中山、华西这些学校好。但是,等你回到家乡找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各大医院的各种大小头目全是省立或者市立医学院的毕业生。你的北协和的金字招牌好看,但是你会被别人强大的同学会完全摒除在游戏之外,进修、升职什么的,你就慢慢等吧。

第二种选择是求发展,目标地点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怀揣梦想,准备在超级城市里飘一段时间,然后努力扎下根来,做一代移民。这是最艰难的一个选择,做一代移民很艰苦,完全是造福自己的孩子。你和你老婆打一辈子工,终于有了一套房子,略微有点存款,然后你的孩子就可以以毕业就有车有房。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大城市进军,因为梦想可贵。想走这条路,专业一定要好,脑袋一定要好用,学校稍微差点没关系。目标设定就是空降,而且一旦降落就得开始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就一定要投其所好,选择热门专业,确保就业成功率。当然,竞争也会很激烈,那么就要在大学开始练习扮一张可爱的脸。学校差点,分数低点无所谓,关键是长得有说服力,看起来比较灵活,但是心地又是那样的善良加白痴。

第三种选择自然是上名校,名校的签出率相对高得多,专业什么的不重要,反正出去了都得改行。这是最遥远的一跳,完全脱离了中国社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求发展。不过,这也是赌博的一种。在海外的人有混得好的,也有很糟糕的,T和G不说明任何问题,全看自己和运气。值得一说的是研究生,从上班的角度看,研究生的本质是一种就业延缓。考上研究生,你等于是为自己赢得了两年到三年的选择时间,但是始终还是要面对就业问题。研究生有微薄的收入,但是进了研究生院就和参军一样,最后要面对二次就业。到了那个时候,未必情况就会变得有什么不同,还是只能在工作、出国、读博中选一样。

我那时候没有人和我说这些,所以我的路线图是出省念好大学的烂专业,然后又回家乡工作。所以,找工作难,转职难,晋升难,在工作头几年经济压力相当大。在所有的选择中,我挑选了最糟糕的一套组合。有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儿童,能做出这种霉到杠上开花的选择来。

二、欢迎来到肖申克

作为新鲜人来到一个新单位,可能每个人内心里都充满了憧憬。不过,先不忙憧憬,真实的情况是你刚刚来到肖申克监狱。你小心翼翼地站在场地中央,周围是一群性高彩烈的老犯。无论是什么工作,时间长了都是一种重复。固定的人,固定的程序,固定的事情。所以,当有新鲜人出现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演出开始了。对于资深员工来说,他们兼任观众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新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新人面前表演自己,让新人承认他周围看不见的势力圈。这个道理就和遛狗的时候狗会在花坛、电线杆、街道转角撒尿一样,每个人都在标注自己的势力范围。

由于带有狂欢的表演色彩,所以新人初到,所目睹的一切都不需要太当真。冲上来热烈欢迎你的未必就真是喜欢你,他可能是寂寞太久了。抓你到一边耳语,告诉你要注意什么的,未必是真正的知情人,他只是想让你觉得他什么都知道。而对你不闻不问,带理不理的家伙未必是真的反感你,也许他只是不善表达,在日后可能会成为你信任的工作伙伴。在这个阶段,有一条真正的福利政策:允许犯错。因为你年轻,因为你新来,所以犯错是难免的。在不触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每个资深员工乐意显示自己的宽容。不过,在具体的处理上,很多人把这种宽容当成是一种放债。很多年后,还有当年的同事提醒我当初我捅了多么大的一个篓子,他又是怎么为我遮掩的。

有一种错误的想法是在这个阶段当演员,目的是取悦所有人。相信我,这世上只有几少数的人能够完全掩盖自己的真实性格,这种人前程远大,所以是阴谋家和优秀演员的合体。而绝大多数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迟早要暴露出来。而这种时候,周围的同事由于觉得你前后反差太大,就会揪住这事不放。要知道,别人在单位里混了那么多年,见过那么多人,有多少优秀演员都穿帮了,为什么你不穿?所以,与其做个小可爱最后穿帮,不妨做个坦诚的混蛋。小可爱是一种界定不清,别人不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而混蛋很清晰,你的四界都清清楚楚,别人也知道如何和你打交道。取悦所有人是一个绝对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即便人人都喜欢你,对于你在工作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也没有多少帮助。因为可爱是一种无害,而无害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无能。

工作给予一个人金钱,相当于可以用来取暖的火。工作单位就是一个洞穴,那火在最里面燃烧。同事就是豪猪,按照级别决定大家靠近火堆的距离,每个人都尽力往前拱。当你来初来乍到,站在洞口,面前是一片长着长刺的屁股正对着你。作为一头新豪猪,你能做的就是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拱进去。如果在门口的豪猪想挤你出去,给他一下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原则有尊严的人,才有尊重。任何冲突都是在确立个人的边界,对于越界者一定要立即射杀,否则你的边界就会成为马路。如果真是在肖申克,用术语来说,就是你从此成为了他的Bitch。

缓慢而不动声色很重要,新人报道本来就是狂欢,安全的做法是保持低调,密切观察。千万不要上台表演,吸引注意力,那么你什么都不看不清楚了。我上班之初就把办公室变成了脱口秀现场,随时都会爆发出阵阵笑声。代价是我迅速被盯上了,当很多人都注意你的时候,挨一闷棍的时候也就不远了。老话说树大招风,意思是不要太鲜亮,不要站在舞台正中。

三、两种官僚

新人上班,挨闷棍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权力和体制化需要如此。每个人从本性上来说都好逸恶劳,但是单位又需要把这么一帮懒鬼组织起来,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人们就发明了所谓的管理,对权力进行分配,建立起一套体制。基本上,权力是一种仅靠想象就能维持的东西。一个人被赋予某种权限,这种权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行之有效。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来自权力最严厉的惩罚无非是开除,但是这种权限却不是任何一级管理干部都有的。那么,畏惧之情从何而来?想象,人们相信如果服从指令,完成工作,那么会有一个好的前程。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想的不是最低标准---辞职,而是最高标准---升职。于是,权力就发挥它的效应,遵循体制者得到奖励,乖宝宝有糖吃,这就是示范效应。即便所有的宝宝都明白自己也听话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多糖分,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去做个乖宝宝。因为这么做会拥有一个概率较低的可能性,但是不那么做,就连一点可能都没有了。权力不需要用具体的威吓和强硬手段证明自己,当有第一个人开始服从,那么整个秩序就开始建立。违抗权力的后果,绝大多数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就像是核武器,并没有人真的去用。不过,为了提醒大家权力的存在,用新人来敲一棍子也是好的。武松被劳改的时候,初到之日要挨一百杀威棍,也是基于相同的道理。

棍子无善无恶,打人的是拿棍子的手。因此,需要讨论的是拿棍子的官。从出身上看,他们可以分为传统型官僚和技术型官僚两类。传统型官僚没有任何专业背景,是纯粹的手腕高明,从站马步开始一级一级爬上来的。他们深谙权力的各种奥妙,喜爱权力超越世间的任何东西。技术官僚大体上指的是恢复高考以后,受过大学正规教育,在单位靠专业起家的官僚。他们大体上比较清廉正直,而且有文化和专业。再过十年,可能就没有那种纯粹的传统型官僚,而只有技术型官僚。但是,这种分类只是根据出身,而不涉及手法。事实上,技术官僚用起传统官僚的手段来一样得心应手,而且可能更为毒辣。传统官僚也许不知道你是在上网看新闻还是上网查资料,而在技术官僚面前打这种马虎眼那就是找死。有些公司的管理者会用手机定位查员工的岗,足见有技术背景的人为恶更为可怕。

站在挨棍子的角度看,还是技术型的手法好受一点。因为至少它的打法有规律可循,有章可依,而且不得不体现一点公平的原则。在技术型打法之下,别人迟到扣50块,不可能到了你这里变成100。而传统型打法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在它那里权力是一种法术,法术不应该有任何规律可循,更不能容忍你能推断和预判。要的效果就是你完全头晕脑转,觉得随时随地都可能挨棍子,那么效果就出来了。要的就是绝对的畏惧,因而产生绝对的服从。

技术型官僚因为念过书,所以对知识有迷信,觉得按照哈佛的管理教程就能完成管理工作。喜欢建立体系,确定目标,诸如此类的名词游戏。在他们手下比较辛苦,因为会给予你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你做一些发挥。如果他们看过《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话,那么会滑到另外一个极端---你负责把事情搞定,其它的话不用说。而传统型官僚喜欢绝对控制,要求没有任何事情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外发生。所以,凡事要求频繁汇报请示,由他做出一系列决策。这种方式最终颠倒了彼此的位置,因为你在做事的时候,可以遇见任何一丁点障碍就返身汇报,而对方就会出面去解决。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这个人不单每天能看完所有的奏折,而且还要阅读臣下秘送来的各种小报告并且回帖。事无巨细,全部过问,完全掌控。最后就变成了皇上为所有臣子打工,你说一,大家就做到一。你不说,大家就乐得清闲。

四、白天不懂夜的黑

要总结上班有什么好,很多人都会抓着头想半天。但是,如果换成列举单位里最让自己讨厌的人,很多人可以立即脱口而出一个名字,甚至更多。是啊,那么多人为了一碗老米钱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除了对老米的那份渴望完全一致之外,也许根本就没有任何相同之处。这样的一群人挤在同一片屋檐下,总是会起各种矛盾。工作本身就是制造矛盾的利器,因此,同事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司空见惯。和同事有矛盾,对方会打你的小报告,用流言蜚语败坏你的名誉,又或者在工作中整蛊你,给你挖坑下药。和上级有矛盾,尤其是和直属上级有矛盾,会让个人处境变得很艰难,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也是让人最头疼的。

上下级的关系从来都很难处理,这是因为对于下级来说,直属上级是自己一切劳累、辛苦、麻烦的源头。而对于上级来说,直属下级直接决定了更上一层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方向完全相反。下级本质上是不想干活的,而上级的任务就是驱使下级工作。而对于所有的上级来说,直属下级都是自己职位的潜在竞争者。所以,一个合乎理性的判断是:我不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升职,但是我要确保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会起来取代我。这种矛盾和紧张关系可以通过垂直领导这个词窥见,念着念着它就变成了锤子领导。这里的锤子是有明确含义的,那就是四川方言,含义是男性外生殖器。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用的全都是法术和技巧。在单位里很常见一种大哥型的领导,使用人格魅力代替管理,用义气取代规章。实践中这种方法很好用,能够为一个人赢得大量人望,而且拥有一批死心塌跟随的小弟。经常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某个高管或者中层跳槽,单位里就立即产生连锁反应,一帮人跟着也跳槽走了,大哥到了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大佬决定一片天空,制度、规章、模式完全靠不住,和大哥之间的义气相比之下要稳定得多。同一个部门,同一项职能,同一种外环境,在某甲手下做和某乙手下做,完全是两种概念和结果。大哥操作良好,整个部门会是整个单位里权限最高、油水最足、干活最愉快的地方。大哥很孬,那么已有的权限和利益都会丧失殆尽。很多职员选择跟人,虽然有押大小的嫌疑,但是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另一种就是威权型的领导,他在某一专门领域内做了很长时间,本身就是专家,资历很深。他几乎不需要说什么,但是下属会坚决执行,因为他就是权威。你所想到的任何问题,他都想过了。你遇见的人和麻烦,他都经历过不止一次。他并不和属下称兄道弟,而是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人畏惧他,把他当作神一样看待,甚至觉得能和他共事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当然是一种光环,但是,这个社会上又有几个人不是生活在光环之下呢?

还有就是所谓的现代管理,在我看来那是标准的法术。核心思想是让普通员工参与决策前的讨论和分析,用度让部分知情权的方法获得员工的支持,让他们误认为某项工作是自己的。又或者是用几套表格玩点数游戏,使得活人为了点数而奋斗,原理和拉磨的驴脑门前吊个萝卜是一个道理。管理就是铁手,现代管理无非是在这双铁手上套了一双天鹅绒手套,但是实质并没有任何变化,都是迫使人去干活,无非是被迫或者是被催眠到心甘情愿。

值得分析的类型有许多,但是以职员为着眼点,其他类型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多少助益,所以不再花时间分析。在大哥型领导的手下干活,除开上面提到的实利,还有个人发展上的好处。大哥型领导本身处于上升期,如果他的发展很迅速,意味着你跟着一起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这种个人高速发展一定需要周围有强大的支援,因此你会跟着学到很多东西,他也会主动教你,努力让你跟得上他的步调。但是,这种人在上层的眼中并不让人喜欢,因为他经营私人实力,就像唐代的节度使,在中央权力之外豢养私人武装,拥兵自重。一切管理权限问题都是平衡问题,有一个大哥,那么就一定会有第二个来平衡他。对于上层来说,他们乐于看见相互竞争的大哥们,因为这是在促进单位的发展,只是要小心控制内部摩擦的伤害程度就好了。对于个人来说,这就意味着风险。一旦带头大哥败落,那么你作为小弟很难继续安身下去。大哥跳槽,小弟跟着跳,我说不好这里面究竟是义气的成分多一些还是不得已的成分多一点。

威权型领导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至个人事业成熟期的资深职员。除去那些光环,面对他们的时候应该想一个问题:既然他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见他提职?答案是很大可能他就到这一步了,这里就是他的极限。关于升职有一个极限理论,就是说应该一直提职,直到这个人显露出不适合目前的工作为止。当然,决定升职的因素并不全在个人能力。无论是什么,反正他到这个位置是不会再继续向前发展了,可以一直做神到退休。在这种人手下打工,优点是很明显的:你个人只要安分守己,日子会过得很安定,不用考虑太多变动的因素。而且,你也有提职的机会,只是时间相对较长,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他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确认你是否合适。缺点在于你可能完全要自学,威权型的领导经常出现在业务成熟的部门,各种工作流程早已确定,每个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而已。你可能在一个职位上连续干上十年,但是对于整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一无所知。所以,如果你是个拧螺丝的,那么就可能一辈子都在拧螺丝,不会变更工种。

对于个人来说,进入单位遇见什么同事或者什么上级,这完全是不可控的。别人喜欢或者厌恶你,这也是完全不可控的。有的人就是第一眼见了就烦,不为什么。有的人就是第一眼看了就觉得投缘,似乎也没有什么道理。一个很容易犯下的错误是试图改变别人对你的观感和态度,或者扭曲自己,强迫自己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千万不要小看了人性中的顽固之处。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证明了别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是错误的,但别人是否接受,并且真的改变对你的态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不倾向证明自己错了,而是维护自己任何一个判定。与其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如争取改换门庭。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不喜欢你的,但也一准会和你投缘的。社会上有那么多上级,有厌恶你的,觉得你一无是处,也一定有人欣赏你,觉得你是难得的人才。不要试图改变别人,更不要试图扭曲自己的内心,但可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环境。找有喜欢你的人,欣赏你的上级,去那里打工,这样一来,因为工作而得癌症的人也能少很多。
工作有一点点像恋爱和婚姻,你得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地方。只有一种极端例外的情形:无论你换了几份工作,但是都和周围格格不入。那么这只能说明是你的问题,要么你改变自己,要么就是说你只适合自我雇佣,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五、钱到用时方很少

十一年前我上班的时候,月薪是720元,加各种补贴奖金,总额是800元。所以,当我听说今天的有些小朋友拿1000元的起薪时,觉得非常吃惊。这是因为当时我上班的时候,单位提供免费宿舍,食堂有伙食补贴,这两项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节省下来是很大的一笔。现在的小朋友要自己租房,要自己开伙,起薪不过上涨了几百元,不知道怎么活得下去?也许,开头几年都还需要家里支持吧?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说:老子最多供你到18岁,然后你就滚蛋。或者:老子最多供你到大学毕业,然后你就滚蛋。现在看起来,中国人青春不老。父母一直青春,所以一直供养。子女青春期漫长,所以一直接受供养。佛经里说子女是来收债的,大抵不错。

新人上班,走入社会,开头的这个阶段非常痛苦。除了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和成人世界打交道的困扰,最大的痛苦来自经济。工作了,按理说就是独立了,但是未必经济上能完全独立。就像一只压满了扳机的枪,但是没有子弹。这时候有无数强烈的欲望,却没有丝毫实现的经济基础。在学校里也就罢了,学生的身份可以掩盖很多不平等。但是,上班之后看别人花钱,看别人生活,这种滋味非常难受。你有了准入证,但是由于没钱而被排斥在诸多成人生活之外,那种恼人的感觉到今天都挥之不去。

很不幸的是,十一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信用卡和ATM。而银行为了拉业务,和各个单位的财务部关系都很好。很快,我手头就有了一把信用卡,而且都允许透支。我长那么大,唯一感谢银行的就是当年他们把透支额度设置为1000元而不是1万。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苦于钱不够用。结果就是透支提前消费,然后过着还款的日子。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发完工资,赶紧到银行存1000元,偿还透支的款项。然后忍耐一两天,再透支1000元出来花。要点在于,你得在银行开始计算利息之前把钱还上,然后再立即透支。如果当时银行把透支限额设置为1万,那么十年前我早就因为刷爆卡跑路,现在估计正在泰国普吉岛卖烧烤。

在现代社会生活,作为新鲜人来说,谈理财太早,但是平衡预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这种功课学校里不教,家长不会。我的父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他们的经济学知识仅限于计算银行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到今天为止,他们都认为按揭买房是一种耻辱,一个人应该以不欠债务为荣。你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关于财富的教授,那么最多有两个字:节约。如果一定要再多说点的话,他们会加上两个字:储蓄。所以我经常说70年代可怜,糟糕的童年,变换的时代。教科书都是旧的,而社会现实是新的。十年前,报纸上报道,家长培养孩子理财的观念,方法是给个小存折,或者每天给零花钱做账。今天看起来,觉得这种培养简直让人吐血,但是我当年连这种教育都没有。更别说学校里开设股票、地产课程了。

教会小孩子关于商业社会的观念,理解一个商业社会如何运转,让他们懂得如何在这种社会里生存下去,我觉这比什么课程都重要。我们的教育侧重于专业和道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并非社会人,无法立即下水就开始游泳,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商品社会是滚滚金钱洪流的循环,它残酷,如同鲨鱼。但是它也生生不息,更是如同鲨鱼---鲨鱼没有鱼鳔,有生之日,必须不停游动。个人身处这种社会,也应该如鲨鱼一样,终生以赚钱为要务。一天不死,一天就要保持资产增值。所谓生活质量,所谓社会地位,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里,永远是钱说了算。所以,应该对钱非常重视,视金钱为粪土这种话虽然豪迈,但是真相信了,未必活得下去。

对于个人来说,也有自己的金钱小循环。打工、挣钱然后消费,钱流出流进,构成一个微循环体系。前面讲到所谓平衡预算,就是要竭力保持这种微循环的收支平衡,而且尽量做到略有盈余。月光族我是根本不赞赏的,因为活得跟没有明天一样,所以今天必须极尽而欢。所谓把握现在这一刻,或者活在当下,这本身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误读。任何人都有生活模式,模式一旦固定,就非常难以更改。养成了月光的习惯,那么中年还是月光,老年依然是月光。这样的人,在青年时代是父母的负担,中年时是配偶的负担,老年时成为社会和子女的负担,运气好的话,一世不操心,只是苦了周围的人。

生活模式一经确定,效果是惊人的。请看任何一个城市,每个月都有新的夜店开张,这就意味着总有人去消费。这种消费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吃完晚饭,坐到八点,然后就屁股上长针,再也坐不住了,觉得心里痒得慌,一定要出去坐坐。每晚八点出动,出街游玩,这就是一种生活模式,夜晚的生活是由夜店和酒精构成。我刚上班的时候,和一位同事经常对班,值班守夜。每次到了晚上八点半,他就面色潮红,呼吸急促,魂不守舍。然后就央我代值一会,他冲出去夜访洗头房。一小时后回来,神闲气定,心满意足,然后叫我休息,他替我守夜。

每一种生活模式背后,对应的就是消费习惯。新人上班,因为以前当穷学生当到恨,所以出来习惯性地恶狠狠消费,报复四年没钱的青春。这种纯消费的生活模式很容易建立,包括大肆购物、吃饭、赌博、游怡。放心,你在任何地方总能找到愿意参与的人。一旦一群人形成固定的圈子,生活模式也就固定下来了。即便你想退出,团体里也总有人要督促和鼓励你。今天有谁想不出去玩,但是总有另外的人出来催促一番,最后也就总能成行。总有一天,你要想脱离这种生活,那么就不得不告别一批朋友,难度可想而知。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变换工作环境或者换了工作城市之后,整个人都变了。这是因为硬生生脱离了原有的那班本朋友,终于得到建立新生活的机会。

工作初期,工友比朋友更重要。事实上,同事对你的影响可能比朋友还大。朋友之间一周不过见一两面而已,而你的同事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时,总在你左右。他们如何生活,你就往往会萧规曹随,复制了他们的生活。要小心这里面的不平等,别人是资深员工,甚至可能有家有业。他们出来玩,无论下夜店还是上牌桌,那是用闲钱娱乐。而你赌博技术不精,躲酒技术不够,而且新人又得抢着埋单,是用吃饭穿衣的钱陪人玩,天下没有比这个更傻的事情了。结果就是当年我总结的一句话:经济搞垮,身体搞差。

所以,在赚钱之前,先想着怎么省钱。而省钱之道,在于建立合理的生活模式。习惯了发工资就冲进百货商场血拼,当然没钱血拼就觉得痛苦难过。但是,如果你根本就没有这种生活习惯呢?那么你就不大会因此而感觉不适,整天念念不忘新款上市的消息。人不可以纯消费和娱乐构筑生活的全部,总要有之外的某种小乐趣,小趣味。不要忽视它们,因为你乐在其中,所以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心无傍鹜。或许经过几年,转过头来,它们会成为你事业上或者生财上的重要助益或者关键转折。无心插柳,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靠节余而买车供楼明显不现实,谁都能看到这一点。不过,前文说过,金钱应该如同鲨鱼一样不停游动。起初的节余目的就在于此,无论是将来做什么,起初总要有一笔启动的资金。这笔小钱加上流动和时间两个因素,会产生惊人的变化。无论这笔钱多么小,你都得让它流动起来,渐渐多起来。每个月多一点点,但是几年下来,和每个月少一点点结果截然相反,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你可以随便拿一个计算器,在某个微小的基数上乘以一个微小的比率。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后,增幅也就越大。简单的操作,乘以漫长的时间,就是惊人的结果。人往往陷入一种误区,觉得自己年轻,觉得自己聪明,所以一口就可以吃个胖子,然后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很美,但是毫无现实依据。哪怕是一个200斤的胖子,也是一顿饭多吃一小口而变来的。

当然,你肯定想到做小额的投资,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但是我个人并不推荐这么做。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刚毕业就投资网吧,半年后网吧被政府封杀,直接经济损失是3万多元。想一想看,我当时月收入一千出头,一下亏损了3万块是什么概念?因为新人刚刚到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非常小心。等年纪大一点,经验多一点,投资的成功率才会高。我们常说做点什么,而到我现在的年纪,觉得这真的非常难。想做点什么,天地财法侣一样都不能少。

天,就是天时,也就是说你的气运,这是天定的。所谓成事七分在天,三分在人,就是这个道理。地,就是地利,你在什么地方做你的事也很重要。你就算是投资老虎机都没有问题,只要你别开在闹市中心。财,就是你的资本。无论你做什么,投资什么,你不可以是个穷人,做孤注一掷的事情。因为这样心理压力会很大,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变得顽固而愚蠢,不懂得松手,或者不懂得顺风连斩。法,就是正确的方法,有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方法不对,还是死路一条。我们常见好人走霉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问题往往就是方法不对路,再怎么挣扎也只是一个败字。侣,就是同道,助力。有了前面所有的因素,你也会发现,很难找到一起奋斗的合适的人选。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不经过事,你不知道他能不能做事,合适不合适做事。有时候经常看着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叹息,人虽然那么多,但是合适能用的人却那么少。

这里,就可以说今天这一篇的结语了:在你刚开始工作,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赚钱门路的情况下,合适的办法是把你自己当成你的钱。你,就是你的钱。与其乱花钱,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与其闭着眼投资,不如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参加培训也好,多念点书也好,甚至只是把身体锻炼好也罢,先投资你自己。等最艰难的头三五年过去,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你会发现提高收入的办法,会发现很好的投资机会,会找到合适的同道。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十月怀胎而来,所以即便你在大学再聪明,总要把一定的时间花在积攒经验值和自我培养上。属于你的日子总是会来的,但是,希望那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够翻身跳上机会,疾驰而去。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补丁要打:如果今天的我能够坐时光机会去,和当年的我说这一番话,可能我的人生轨迹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该吃的亏总得吃,该上的当还得上,该浪费的时间和金钱还得浪费,这就是年轻的代价。所以,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或者已经那么过活,并不需要自责,这不是什么错误,而是必要的课程。而我这里说那么多话,目的只是提醒,而不是教导。人只能被生活打服,不可能被别人说服。最后,迄今为止所有的话,都是针对一般人。天才总有出路,而蠢材也无药可救,他们都不是这些口水话的对象。

六、作为人的员工

人的欲望哪里有餍足的时候呢?

一开始,你觉得只要能进某个单位或者某家公司就好了。等你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挤了进去,起初的自豪和满足一周时间就消耗殆尽。随后,你扬起头,扬到脖酸,看见面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人肉金字塔。顶端是肉眼不可见的领导,他偶尔会神降一次,溅起无数张笑得稀烂的脸。傻逼!楞在那儿干什么呢?一个声音把你的目光拉回现实---在人肉金子塔的底座上,一帮愤怒的兄弟正在奋力支撑,用下巴指了指一个黑洞洞的空位,意思是叫你赶紧过来填上,好分担一点他们的压力。

蹲上三五年,你的傲气,你的自得,早已经抛在三十三天之外。你又开始觉得不满足,又开始不快乐,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爬上去一点,高一点,再高一点。从这时候起,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位置足够高。只有非常少的人会因为上升速度过快而怀疑自己,而绝大多数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所在位置不成比例。先把职场上的景象定格在这里吧,因为这个游戏就此开始,需要一直玩到退休。没有人能确知自己能到怎样的高度,但是所有人都时时刻刻感觉到欲求不满。满意永远是暂时的,而欲望长存。每一次,你都告诉自己:如果我能。。。那么我就满足了。事实绝非如此,许多人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为一见钟情的对象所慑,觉得哪怕只要能呆在对方身边五分钟就好,什么都不做,只五分钟就好。很多人最终也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但没有人真的觉得就呆五分钟就好。会有许多事情次第发生,欲望驱动你产生一个个行动,一个个行动派生出新的欲望,一直指向最终的厌弃。在职场,只有退休才能吹响终场哨,而即便如此,许多人依然恋栈不去,造成悲剧。最新的例子就是安徽古井集团的老总。

如果能理解这个游戏的本质,那么就不应该保留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逐级晋升和保留自我之间,你只能选择一样。你不可能不被评判、被处置、被安排、被委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自由意志所能决定的余地很小。员工不等同于人,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现代的自由社会宣布最大限度上保有个人自由,保证个性发展,不会受到粗暴的干涉和强力管辖。但是,即便是在真正的自由社会里,有两种社会组织是豁免于自由条款之外的。一个是军队,一个是公司。公司的组织方式决定了不需要任何自我,自由的意思是说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公司,但是一旦你进入其中任何一家,你都必须上交你的自我,服从指令。所以,自由职业者和Boss患有心脏病和肠胃道溃疡的几率要远低于公司员工。

让我们把定格的录像带继续播放下去,再次看一下这个欲望驱动的小游戏。权限按照大小从上到下分布,部门根据距离权力中枢的远近形成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势力圈。一名员工会被按照这两个维度分配到一个点,游戏的规则只有两条:尽量往上爬,同时尽量往中心靠。很快你就会学到,向上爬的阻力太大,较为合理的可能是往中心靠。再以后,通过观察你也能领悟到一点:从边缘部门进入核心部门,从技术部门进入行政部门,是向上跃起的最佳途径。最后,你也会形成自己的权力分布体系图:围绕权力核心,直接进行服务和体现其权威的部门是所谓核心,它们包括但不局限于办公室、行政部、HR、财务部。然后是中间较为紧密的执行部门,和外围非常疏松的支持部门和技术部门。权力的意思是人事权和财务权,其他的一切无非是在这两项权力控制之下的延伸。

如果你决意要玩这个名叫工作的游戏,以上大概就是基本的个人发展路径。中国人很早就已经提出了观察结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结论过去被极为粗鄙地解释为对劳动人民的压榨,用体力劳动的量化指标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但在我看来,沿着向上和向中心的路径前进,一个人持续不断地获得了整个系统的支持。也就是说,他不再依赖于个人力量,或者是部门力量,而是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力量完成工作。一个懂得如何去使用这种力量,他当然应该不应该继续去具体操作,而是变成管理者和决策人,最后上升至游戏规则设定者。任何系统最终都会成为这样的层级结构,最终也会确定这样的上升通道。

许多人身在这条路径上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权力上缓慢而微妙的变化。一开始,你获得关注和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你足够努力,足够肯干,同时也显示了有智力活动的迹象。于是,你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可能因此而靠近权力中心一点。在这时候,经常出现一个理解上的偏差,会认为这是一个奖励游戏。之所以有现在的变化,是因为自己足够刻苦,足够努力。于是,就倍加刻苦,倍加努力,维持原有的工作方式。觉得这个模式可以继续维系下去,一直得到提升。结果,很多年过去了,你变成了传说中所谓的老黄牛,却一直原地踏步不前。根本原因是你太勤奋,太个人奋斗,而没有使用系统的力量。个人努力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充其量是一张重要的入门券。获得进入游戏的许可之后,考察你的个人能力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贯彻权力的意志?指令从权力中枢被发布出来,你是否理解它的含义,明白需要进攻的真实方向?并且想出办法来完成?另一个则是你如何去完成的?是单打独斗,还是有办法尽可能多地把多人、多部门圈进来,协同完成任务?你是否可以划分好利益分配关系,维护脆弱而短暂联盟关系,策动一群人听从你的想法往一个方向前进?

如何实现这两个维度下的要求,有太多权谋法术的书籍和教训可以参考,这里无意做太多介绍。有些人的确因为能力问题而无法继续前进,也有的人是逐渐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于是最早的那个命题又被提了出来:如何保留自我?答案是:不要去玩这个游戏,相信现在就是最好的一刻。前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游戏的驱动力是无尽的个人欲望。所以,不是工作折磨了你,让你丧尽自我。而是你的欲望在折磨你,你的欲望让你用自我去做交换。熄灭了这种欲望,才会有对工作的真正乐趣升起,不再生活在忧愁和恐惧之中,在患得患失之间辗转到天明。至于说工作中真正的乐趣是什么,留待以后再讲。

月光族该如何理财


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月光族该如何理财》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理财?我根本就不懂。本来赚钱就不多,勉强够花,哪里存得了钱啊!这是80后韩小姐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在她看来,理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自己月收入3500元左右,每月花销都不够,哪还谈得上理财。

今年27岁的韩小姐是典型的80后,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已经5年,可迄今为止她存折上的金额仍为零。月薪3500元仍月光,钱花到哪去了?

对此,阳光人寿资深理财师夏阳详细询问了韩小姐的日常开支后了解到:韩小姐的父母于2007年为她按揭购得一套小户型住房。她每月要付1000元房贷,日常交通费、电话费等大概500元,吃饭、唱歌、买衣服等又花掉了1000元左右。但剩下的约1000元钱怎么花得一干二净?

据了解,像韩小姐这样花钱没有计划的80后并不鲜见,赚钱不多没法理财也是月光族的共同想法。理财师则主张赚钱不多同样可以理财。夏阳分析,韩小姐成为月光族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坚持储蓄。如果能给自己制定一个储蓄目标,量化每月的储蓄金额,多少还会存下一部分钱。但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存的钱还是可以随时取出来花掉啊!韩小姐说。

针对韩小姐提出的问题,夏阳解释,目前各大银行的储蓄业务有活期、定期两大类。但不管是活期还是定期,只要客户需要都可以随时支取本金。这样的规定虽然保证了客户资金的流动性,可是对于想存钱但又没有克制力的客户来说,这种随意支取却恰恰让他们的存钱计划无法坚持。

怎样才能管住自己,达到存钱的目的呢?夏阳建议购买有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原因在于购买保险只能按照保险协议的约定在满期后获得保险金额。如果客户要提前支取,只能获得账户的现金价值,而这个现金价值与客户每月缴纳的费用差距甚远。为了不使自己的资金受损失,客户往往会放弃支取,以达到强制存钱的目的。

在保险顾问看来,强制储蓄是保险的一大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被人们所误解或不被认知。夏阳建议月光族购买像阳光人寿电销渠道的真心十益两全保险作为改变月光生活的开始。

该产品满期后按照115%返还所缴保费,有效存钱;

将储蓄与保障结合,在理财过程中还能享受高额意外险保障;

月缴保费,最低每月交款225元,在约定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工资扣款,保证有限资金的强制储存;

还可保单贷款,灵活运用资金,解决暂时的资金急需之困。

理财实例:购买真心十益两全保险,按保险金额30万元计算,韩小姐每月需要交纳保费675元。该产品还有意外险的保障功能,韩小姐能享受到银行存款不可能提供的保险服务,如依据普通意外、水陆公交、自驾车、飞机等意外种类的不同,还可分别获得60万、90万、120万、180万元的保险给付。即使因非意外身故,也可获得相当于所缴保费115%的给付。

此产品缴费期限为10年,享受20年的保障。20年期满后将所交纳的保费按照115%的金额取出,可达到轻松理财的目标。

工作和梦想,该如何抉择?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挣扎——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能养家糊口;梦想的工作“水太深”,钱途和前途都很渺茫,可是忍不住想要放手一搏?尤其是在人生的节点时刻,比如年近30岁时,这种念头就显得特别强烈。之前上就有位网友分享了他的故事,说出了他的纠结,我们来看看他的遭遇是否和你们有相似之处。

案例:

小D今年刚满28岁,做着一个月薪9千且稳定的工作,有女朋友,谈了3年恋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虽然看起来他的一切都很美好,是世俗标准所认为的那种幸福,但是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原因就在于,他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毕业后,因为专业对口直接去做的。不过他有个长期的爱好,那就是摄影。

眼看他自己也要30岁了,工作一直不温不火,上升空间不大,薪资涨幅也快到顶了,但是对摄影的兴趣却越来越浓,也在平时不断积累对于这个行业的认识和自己的技术。最近他想要在30岁前努力一把,去转行从事摄影的工作。虽然小有积蓄,也不用担心婚房的压力,但是父母反对的态度很明显,认为这个工作根本没有出路,会拖累以后的生活,女友的态度算是勉强支持,但是也可能会有变数。这样的情况让他有些纠结,究竟是不是该在三十而立前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还是就顺从现实,以日后的家庭为重?

反对派:梦想敌不过现实的残酷,no zuo no die!

网友“逸战天”:先别说兴趣,首要任务是养家糊口,除非你能保证你的新工作也有9千。如果辞职了只能保证一段时间没问题,结了婚后花钱就更多了,还望三思。除非你存款最少有一百万或者更多,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想想自己是否有折腾的资本,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字:钱。

赞成派:有梦想还不追,小心后悔一生!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海阔天空。

网友“TK123478”:既然有了目标还不去为之拼一把?那些连方向都迷茫的人岂不是要找块豆腐撞死算了?现实点说,既然目前没有经济上的困难,那就应该往感兴趣的方向试试,最大的损失也就是少赚点钱,你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赚钱呢!再现实点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说不定进步会更快,物质上的收获自然会跟上去。总结一句,人生都是在赌博,谁敢说自己目前的公司、收入等等是一定能平稳上升的呢,只是一个概率大小问题,终归是个不确定的命题。有梦就追,不要辜负这大好的年华!

中立派:考量全局,想好最坏的后果,做不做看自己决心

网友“conzone001”:产生这种纠结心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物质。如果有以下条件不妨抓下梦想的“尾巴”:

1.现在有足够的家底(足够是指完全可以在3到5年内支持住房、日常开销的情况下);

2.女友及其家庭的支持或者不反对;

3.如果要在居住地开始摄影工作,一定要提前调研;

4.确保2-3年内走摄影路走不顺的情况下重新回到原有行业还有人要你;

5.最好有备用资金流,就是除了自己的钱以外你老婆的家庭和自己的家庭可以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输血,此和第二条照应,前提条件是让女友家和自己家人看到可以做成的希望。

每个人生下来不是为了“跑同一个马拉松”的,各有各的终点,甚至就没个“终点”之说,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弄个“职业自杀”。毕竟你工作时间也没那么久有重来的机会,但如果那种可以点燃激情的梦想没了那人生也就太没意思了。

君评:

人生短短数十年,如果你有一个执着的梦想,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实现梦想并非痴人说梦,只是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平衡和足够的追梦基础,如经济基础、家庭支持、精神坚定、有个人潜力、对梦想的认知程度、梦想和现实的合理预估等,能让你不在追梦的时候失去生活的快乐,这样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面对职场冷暴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每个人都渴望建立相亲相爱的同事关系,但身在职场,有合作就有竞争。职场冷暴力常见形式主要有:不受领导重用,成为“隐形人”;拼命工作,升职和加薪却总轮不到自己;或是遭到妒忌,被其他同事排挤孤立……职场冷暴力已经在很多公司和部门存在,每个人都可能遭遇过,关键是如何正确应对。

//应届生遭受歧视:抱团取暖,互利共赢//

现在是毕业季,一大批应届毕业生即将进入职场,很多应届生是通过校招进入企业的,这会令一些老同事感受到危机,因此对新人冷嘲热讽,故意刁难。一个人单打独斗显然胜算不大,这个时候要留心观察,找到部门里跟你有相同遭遇的同事,你们抱团取暖,同仇敌忾,对方自然会有所忌讳。

本来就是性格相同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在公司里会有可以玩在一起的伙伴,也难免有玩不到一起的同事。一旦你找到自己的“组织”,并迅速融入,大几率就能摆脱被欺负的命运啦。

//遭受同事排挤:提高情商,低调做事//

在职场中,喜欢出风头的人和空降兵,往往最容易遭受职场冷暴力。他们初来乍到,又希望出风头引起领导注意,很容易被老员工联合孤立。面对这种情况,其实“受暴者”也很憋屈,明明想和大家搞好关系的,怎么变成“万人嫌”了呢?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在工作中如果太高调,喜欢彰显自己能力,就会让周围同事反感,因此,在职场做事做人尽量低调收敛,谨言慎行,坚守蘑菇定律,先真诚待人,给同事留下好印象,然后慢慢熟悉,最终和大家打成一片。

//遭受领导歧视:明确命令和指示//

这种垂直向下的冷暴力也是职场中最常见的,有的领导高高在上,如果你不小心顶撞或者让他/她下不来台,你就会被认为是在故意挑战权威,因此被打入“冷宫”,从此升职加薪没你的份,还可能处处刁难,冷嘲热讽。

面对这种职场冷暴力,很多人的做法是直接辞职或转岗,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虽然有效,但治标不治本。想从冷暴力中解放出来,首先要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稳固自己的人格,不要有负气心理;其次是明确领导交代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及时汇报沟通,在职场,把工作完成得漂亮,用实际行动告诉领导你的工作能力,比一味忍耐有效得多。

如果以上方法都没奏效,那就尽量收集保留你被“施暴”的记录,包括聊天记录、录音、视频等,必要的时候还能作为证据,避免面对“哑巴吃黄连”的局面,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其实,从职场小白到职场达人,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职场冷暴力,遭到职场冷暴力时,不要一味想着辞职,毕竟冷暴力在职场中无处不在,你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情商,巧妙化解职场矛盾,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互利共赢,才能走得长远。

《雾霾降临:我们该如何上班?》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助手该知道的职场礼仪”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