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面试求职了,那么相应的求职技巧就很重要。感谢阅读《决胜公务员面试之“全面”分析法》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求职技巧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众所周知,公务员面试中经常会考察一些时政热点话题,经常会让考生谈谈对某个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看法。考生们遇到这类题目往往出现不知道该答些什么的问题,即使能说出一些内容,也非常有限,答题内容往往总是很干瘪。这背后的症结更多在于考生对题目的分析不够全面,只着眼于题干中的某个关键词,对此关键词的分析又非常局限。因此,如何做到全面分析题目是丰富答题内容的基础。下面专家以具体的例题来给考生们展示如何全面地对题目进行细致分析。

【例题展示】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招90后”,提供的岗位多为服务员、收银员和销售专员等。但作为市场就业大军的90后,面对这些岗位,却似乎并不领情,前来应聘的寥寥无几。对此你怎么看?

【全面分析过程展示】

1、提炼题干话题:

企业在招聘时“只招90后”;提供的岗位多为服务员等基础岗位;90后并不买账。

2、逐一分析题干话题:

“企业只招聘90后”------尝试分析原因:企业是在给90后找工作搭建平台,有些青睐90群体;尝试分析影响:对其他年代出生的人群有些不公平,也缩小了自身招聘的范围,使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尝试分析解决办法:企业想要摆脱用人困境,需要适度敞开招聘大门,取消年龄限制,给自身和求职者带来更多的选择。m.zc530.Com

“企业提供岗位多为服务员等基础岗位”------尝试分析原因:企业想要磨练90后的同时,也透露出对90后这一群体的不信任、不认可;尝试分析解决办法:企业需要刷新对90后的认知,适当给予90后更为合适的就业机会,给90后一个实践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90后并不买账”------尝试分析原因:主观上90后对于服务员等基础岗位并不是十分认可,认为这些岗位不够体面,发展空间有限。客观上90后这一代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多数都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员等岗位与90后的受教育程度并不匹配,与此同时90后这一群体由于极其多元化的择业观,不仅会去选择找工作,有部分人也会倾向于创业。从客观上来讲90后不去应聘服务员等基础岗位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过分担忧;尝试分析对策:但是我们也应该不断去传播和弘扬以基础劳动为荣、以基础劳动为乐的优秀价值观,提高基础服务岗位的社会认同度,作为当代的90后更要做到能屈能伸,既能仰望星空,胸怀家国,也能脚踏实地,投身基层。

专家认为,广大考生对于时政热点类的题目想要做到全面分析的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于题干的话题都要有适当的分析,当然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有所侧重;其次,对于题干每个话题进行分析时也要尝试对该话题全面分析,可以分析每个话题相关的原因、影响、对策。最后,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原因、影响、对策进行进一步的全面分析,例如,分析原因时可以分析客观因素,也可以尝试分析主观因素。

职场资讯网精选阅读

公务员面试答题实用方法:矛盾分析法


有很多考生连续进入面试几次都与成功失之交臂,一般的答题方法已经取得不了广大考官的青睐,如何有针对性的、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是很多考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面试难以打高分的重要原因,专家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种非常容易上手,而且能够展开思路的答题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分析法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一定是由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二元结构构成的,而任何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构成对立统一的二元结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比如善对恶、美对丑,老子曾经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对矛盾非常好的解读。

二、矛盾分析法的功能

1.推理功能,也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帮你拓展内容:比如当我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分析它产生的内因,由此及彼,你就需要分析它的外因。又比如谈一个事情的影响,既可以谈做好这件事能够带来的好处,也可以由此想到如果做不好的话会产生哪些危害,这样无形中内容充实了,而且思路清晰。

2.具有整合功能,会帮助你整合你的答题思路:比如针对这个问题你谈了六点,但是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混乱,自己组织语言也有很大难度,用矛盾分析,一分为二的阐述,就会把各个杂乱的点思路理清,方便答题。

三、矛盾分析法到底的运用

1.寻找矛盾:也就是向内想、向里想。比如谈谈对中国的认识,可以分析中国的内部矛盾有哪些,比如城乡两个角度、或者东西两个维度分析、以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等。

2.构造矛盾:也就是向外想,比如男人联想到女人,物质联想到精神、对人联想到对事等等。

例题:有位历史学家说过: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人品没有能力是一种软弱,二只有能力没有人品则意味着危险。请你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核心考点】

观点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于观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这道题目是双观点类,是关于领导的人品与能力两个因素的看法,需要考生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全面分析这两个观点,结合当前公务员的选拔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及现在的干部的用人标准“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来讨论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1. 表明自己的观点:题目中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追求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

2. 运用矛盾分析两种观点合理的方面以及不足的地方,并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 结合以上的论述,阐明我们的干部如何做到德才兼备。

【参考答案】

我们党的选人用人标准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个人民的好干部一定是可以以德服众,同时又有着自己过人的工作能力。题目中提到的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到底我们追求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

第一种观点,领导有人品没有能力是平凡。作为一个领导人,一个人民的公仆,只要他的人品没有问题,在他心里装的是一方百姓的利益,那么,能确定的是他可以正确的把握工作中大方向,秉承自己工作的原则。但是我们都知道领导人是团队的领头羊,起着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工作平凡甚至平庸,使工作无法顺利有效地开展,这就会间接的损害人民的利益。唐高宗李治本性仁慈、为人低调简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可是,他的有德无才,致使唐王朝政事低迷,社会萧瑟。

第二种观点,领导有能力没人品是危险的。“没有人品的人”来做领导,他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动用手上的权利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样的人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的利益之上。他也许一时能力卓越,但终会祸国殃民。就像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个人能力卓越,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最终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些也证明了领导有能力没人品的确是危险的;人品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石,是我们选用人才的第一要素;而能力是我们考虑的第二要素。我们提倡的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因而,我们都应该追求的是德才兼备。

首先,对公职人员而言,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的告诫自己,不要利用自己的权力谋私利,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利益,不断的修身养性,以自己的高尚的品德服众;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从老百姓身上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我们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制约缺失、监督失效,往往使某些干部手中的权力如脱缰的野马恣意而为,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甚至触犯党纪国法,最后踏上不归路。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我们要做到用制度管人、用人。

我们每一位领导自身要做到以德服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在制度上还要不断的加强对领导的考核和约束,不能让他们有丝毫的放松,只有这样,领导人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人民爱戴的领导。

【点评】

此题就是典型的哲理类题目,哲理题目当中的理论论证是很关键的,怎么展开你的内容,怎么论述是打好高分的关键,因此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德和才两个方面着重说明有或者没有的好处与危害,然后展开论证,才是打好题目的关键。

面试中的辩证分析法


在公职面试中,考察最多的可能就是综合分析能力了吧!在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题目中很多考生会发现,有些题目,似乎没有什么可分析的,总是把握不住重点;有些题目就算自己分析了很多,却仍然没办法得到考官的“芳心”,没能取得满意的分数……其实,只要巧妙掌握辩证分析法,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啦!

题目一:某市有位已经开了18年公交车的女司机,丈夫经商致富,家有豪车别墅,但她依然常年起早贪黑开公交,每天正点出勤。对此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多数亲友也劝她辞职,在家享受生活,她却说:“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很有乐趣,不是宝马和别墅可以代替的。”请谈谈你对上述事情的看法。

我们会发现,这道题目主要讲了一位公交车女司机的故事,读完故事我们觉得十分感动,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她对待工作的坚守、爱岗敬业的精神,也能看到她富而不奢,热爱劳动的品德。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往往只是在分析女司机的精神品质、女司机这一做法带来地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殊不知,这些每位考生都能分析到,而如果想要得,需要关注到题目其他细节信息。题目中讲到“社会上有许多人不理解,多数亲友也劝她辞职”,我们会发现,女司机身上的品质固然令人敬佩,但是社会中所有人都有这般品质吗?显然不是,社会中多数人是不能理解的,也就是说,这道题侧面反映了社会中一些人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有金钱至上的思想,认为有钱了就应该享福,而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未来在考场中如果遇到题目描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事迹,那么我们除了要分析出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带来的积极意义,也要能透过人物本身,运用辩证分析法,分析出与任务相对应的现状,使得分析更加深刻。

题目二:某地出台一项新政策,鼓励市民举报精神病患者,举报一名奖励 50 元,确诊后再加 300元,同时还附上一份列有 11 个问题的症状清单,满足其中任何一个症状的人都可以被举报到卫生部门。消息一出,引起舆论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很多人看到这道题目眉头紧锁,明显这一规定并不妥当,于是在考场上从始至终都在找寻这一规定存在的弊端,从这一新政的可行性、有效性批判到出台这一举措说明决策的不科学性。但是,我们除了看到这一新政存在的不足之外,更要分析到,如此不合理的政策为什么会出台?简单推理就会明白,“某地”一定是存在着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伤人肇事情况,且病人家属不愿意主动送患者就医,无奈之下,政府才会由此想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能通过辩证分析法分析到政府出台这一新政的初衷,既能体现政府思维,更能体现看待问题的深刻,那么自然在考场中能够脱颖而出了。

希望广大考生为来在考场上能够在分析题目时,充分运用辩证分析法,在考场中角度,脱颖而出。

面试技巧:巧用主体分析法


面试的题目中往往是围绕着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相关能力进行考察,在做过大量的题目之后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一种题目都必然会涉及一些不同的主体。换言之,如果找到考题当中的相关主体,使用主体分析法,就能帮助你一方面审清楚题目,另一方面也会帮助你得出答题的方向和内容。接下来,将以面试常考题型为例,来给大家进行示范:

例题一:据统计,近期全国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其中死亡7人,受伤28人,涉及北京、黑龙江等8省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谈谈对于“医闹”现象的看法。我们在思考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这种现象涉及的主体有哪些?又会给各个主体会带来何种危害,产生这种现象是哪些主体的责任,又应该由哪些主体想办法来具体解决呢?顺着这样的思路咱们就可以继续回到题干中,进行合理的联想出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医生、患者、医院、患者家属、媒体、医疗监管部门。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主体来分析带来的影响、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综上整理出答题要点:

(一)消极影响

医生:“白衣天使”的形象受损;同时会造成“医不过二代”的情况。

患者:对医生失去信任,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加剧社会的冷漠。

医院:分散更多的力量处理这一类事件,不利于全身心的投入到治病救人中,同时形象受损。

(二)产生的原因

医生:有少数医生责任心不强;医术不精。

患者:有些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于医疗行业不太理解;缺乏法律知识。

媒体:片面的报道,误导大众。

政府:监管缺失。

(三)提出对策

医生:端正思想,救死扶伤。

患者:采取正规的途径解决问题;

国家:把医闹行为纳入失信名单,将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要从制度层面上彻底解决 “以药养医”、医院药品、服务项目不公开不透明等方面的问题。

媒体:要宣传社会正能量,如实报道;加强关于医疗常识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小伙伴们,get到了吗,赶紧用起来吧。

决胜公务员面试 从真实开始


面试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每一道题都是要看大家是不是真的有想法、会完成、能处理,如果只是在回答问题的开头和结尾有一些华丽的句子和优美的词汇,而中间的内容不真实,缺乏针对性、可行性也得不到考官的认可。

比如,大家经常会在公务员面试当中遇到关于人际方面的问题,问大家怎么处理,尤其是关系到自己亲人的问题。广大考生都了解,回答的时候不能徇私舞弊,甚至要大义灭亲,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遇到亲人的请求也不帮忙,遇到家人的事情也不处理,都是以工作为重,其他事情都次之。其实这个想法是好的,只是大家在回答的时候过了,我们是在面试一份工作,万事以工作为先很好,但是我们想一想,在现实中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能够“大义灭亲”么?很明显不能。再说,如果你真的是这么一个人,则证明你的个人情商比较低,以后同事之间甚至与领导之间都很难相处融洽。现在真的能把工作放到家人和亲朋之前的人能有几人?所以你这样回答会让考官感觉很不真实,又何谈高分呢?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把感情加入其中,亲人找我们帮助我们要帮助,前提是不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怎么处理才能合法进行,甚至事后我们都可以再关心、呵护一下,这都是人之常情,同时考官也会觉得合情合理。

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在回答面试题目时千万要把握住现实,背诵的,臆想的由于不是自己的,在运用的时候肯定会或多或少存在刻板不自然等现象,相反我们如果能融入个人的真实情感,这样不仅听起来更加合理,而且也会让考官知晓,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你也能应对自如。

公务员面试简易答题法


一半以上考生在面试备考初期恐惧面试答题,答题信心严重不足。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考生见题无思无语,一方面内功差,见题使不出力,知识储备跟不上;另一方面武功低,见题不会出招,答题技巧不会用。内功需慢修,武功可速成,今天专家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个简单有效的答题技巧——三步答题法。

依题解意,先来看一道题“有人说幸福就是适度的贫困,但是贫困并不单指物质,幸福不会与物质同步,谈谈看法?”先说何为内功,就以这道题而言,若考生幸福观清晰明确,那么答题就是直抒胸臆。比方在某考生看来,他的幸福就是简单的知足,有美满的家庭,亲人身体健康,自己工作顺利,那么此题又有何难。但想必很多考生平日并非会深入思考何为幸福,那么此时就需要考生运用三步答题法,依题拆题,四两拨千斤,与命题人过过招了。

一、仔细审题

高手过招,胜负只在一瞬间,这就说明看清对手每个动作至关重要,所以擂台上必须要有敏锐深邃的观察力。拿这道题而言,命题人连出三招,分别是“有人说幸福就是适度的贫困,你如何接招?”“但是贫困并不单指物质,你如何接招?”“幸福不会与物质同步,你如何接招?”

分解了出题人的招式,那么接下来就见招拆招。就拿第一招来说,“幸福就是适度贫困”,何为贫困,适度贫困又为何意,这是我们需要聚焦视野,深入思考,其实看清了怎么问,答案就隐藏其中。“贫困”不就是基本生计难以维持,吃不饱穿不暖,那么“适度贫困”就是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吃饱穿暖,但不需要饕餮盛宴,也不需要华彩衣裳。这不就是郑板桥曾经讲过的名言“知足常乐”,所以第一句话想表达的是,幸福等于知足。以此类推,第二招,第二句话想表达的是,精神贫困不会幸福。第三招,第三句话想表达的是,幸福与精神同步,幸福不等于物质富有。

这样来看,作答此题已经易如反掌,分三点,对应此三句话作答,当时如何思考现在就如何作答。上述已讲,此处不再赘述。此法之所以会如此有效,关键就在于我们通过运用敏锐的洞察力从题目中挖掘出了命题人的出题逻辑模型,并且四两拨千斤巧用它。所以说,仔细审题至关重要,一方面审题仔细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另一方面,仔细审题挖掘出的答题内容一定是源于题目本身信息的,这样答题就一定是紧扣题目。

二、梳理加工

聪明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命题人的出题逻辑模型,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答题逻辑模型,从表达的层面来看,可能此模型还未加工,略显粗糙。比方还拿此题而言,题目问我们什么是幸福,如果梳理加工后,更合理严谨的表达逻辑应该是“幸福不等于有钱,幸福等于精神富足,幸福等于精神自足。”也就是“不是什么,而是什么”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表达,逻辑性更强,重点更加突出,环环相扣,招招致命。

三、自信表达

命题人出题动作再快,面试的擂台再高,只要我们能沉着冷静,看清对手一刹那间如何出招,那么我们就能自信从容应对,因为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所有的答题内容都是来源于题目本身,只要牢牢抓住了题目本身,那就是将答案紧紧握在了手中。

任何题目不管何种题型,都需要审题,所以此法通用无碍。只要勤加练功,将此法融会贯通,那么你就可以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再配合修内功,积累更多答题知识,那么你就可以蔑视群雄,大杀四方。

公务员面试测评要素之联想与分析能力


联想与分析能力在近几年公职面试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往往会通过一则寓言故事、一段有道理的话、一些图形等来考察各位考生的发散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那就需要各位考生认真阅读与分析题干信息来揭示道理,并联系实际去谈如何践行。整体的作答架构简而言之就是“道理是什么+怎么做”,下面专家就一道联想与分析能力题目来给大家完整讲解下此类题目的思路。

【例题】北山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召集全家人移山,家人提出运图方案,愚公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了移山行动。移山任务之重,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企图阻止他。但愚公矢志不渝,坚定移山初心——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增,终有一天可以挖平。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最终在天神的帮助下移平太行、王屋二山。请联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故事带给你的启示。

【主要测评要素】联想分析能力

【出题思路】通过考生对上述寓言故事的分析、认识和感悟,考察考生的联想分析能力。

【评分参考】

1、能从上述寓言故事中分析出有效信息,如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气;目标坚定、行动迅速、持之以恒、获取胜利的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团队协作的品质;智叟不智,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等。

2、能围绕所获取信息展开联想,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做人做事要不畏艰难险阻,要有攻克困难的勇气,杜绝自作聪明、目光短浅之人的阻挠,有明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务实的方法以及持之一行的坚持,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等。

3、其他合理的回答。

【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书于战国前期,经过两千年的传承,其中蕴含的哲理依然历久弥香。通过反复阅读,我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第一,愚公面临大山之困,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聚集全家人商量移山之法,这告诉我们成大事者,要具备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气,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依然如此,压垮自己的只能是心中的大山,而非实际困难,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就已经为成功赢得一半先机。

第二,愚公的成功虽然是依托了天神的帮助,但是愚公通过持之以恒、经年累月的付出以及对于子孙后代代代移山的寄托才得以打动天帝,提前完成移山任务,他用自身行动告诫我们既要订立远大目标,也要有长远计划、扎实的付出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念。公职工作依然如此,共产党人的信念是追求人民群众的终极幸福,实现这一初心需要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也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顶层设计,更加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的细节落实。

第三,文中的主要人物“愚公”、“智叟”是运用了修辞手法,实际上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赞扬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讽刺了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懒于行动的名义上的“智者”们。这同样启发我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要拒绝短视、时时自省、勤于行动,“风物长宜放眼量”,大局观、全局观、长远观才是我们要去营造的格局。

走出三大误区 决胜公务员面试


面对残酷的公务员面试角逐,许多考生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看书、练题,搜集解题宝典,但终究逃脱不了考试前的茫然、考场上的抓狂、考试后的沮丧。实际上,作为“考脸”的面试,贯穿始终的心态极为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考生难以获得“高分”。那么关于面试大战,考生往往有哪些心理误区,又该树立怎样的心态?下面专家跟大家一探究竟。

误区一:笔试后的“彷徨”

很多考生笔试一结束便开始彷徨:“接下来该做什么?”“到底笔试能不能过?”“面试要不要准备?”……甚至就在这样的左右摇摆、犹豫不定中任时间流逝。实际上,纵览公考大战全过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心态和状态是极其不理性的。不少考生在考试中都有这种感受——面试甚至比笔试难!为什么?因为面试的情境压力感更强,对于思维敏捷度的测察更为显性化,对于表达的质量和效率也要求更高,对于不善于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的考生来说,难度确实不小。所以,花费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准备笔试的考生,毫无理由在笔试后被动等待。至于裸考通过笔试的考生,对于到手的机会也绝无轻易放弃的道理。因此,无论哪一类考生,笔试之后绝无彷徨的空间,立即行动、未雨绸缪才是王道。

误区二:备考中的“自虐”

在充满竞争压力的备考中,将要走上高压考场的考生,往往在压抑的氛围中错误且苛刻地折磨自己的身心:“为什么看了这么多材料还是答不好?”“为什么都答了两天题还是不会说?”“为什么对手总是比我讲得多?”……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思虑这些问题并寝食难安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心理自虐”。面试是对一个考生的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的过程,其核心是思维训练,而这又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寄希望于一两天的付出就能“靓丽展现”的话,那是不理性的;寄希望于多付出一两天的努力就能跟此前有天壤之别,也是不科学的;如果对这些愿望的落空耿耿于怀、痛苦不能自拔的话,那就是努力通过“自虐”帮对手成功。所以,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时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始终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训练表达。当我们理性平和地在实质学习内容上追求卓越时,成功自然会追着我们跑。

误区三:临场前的“抓狂”

考试前一天或进入考场前,许多考生可谓坐卧不安:“我怎么大脑都是一片空白?”“考场上万一遇到不会的怎么办?”“考场上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考试失败了怎么办?”……作为考前压力的一种外现,不同的考生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其实,但凡想通过考试的考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关键是要把压力控制在理性管控的限度内。如果因为压力而让自己彻底抓狂,会影响考前休息,导致思维紊乱。带着不自信走上考场,也极容易在消极的心理暗示下发挥失利。既然已经准备良久,既然已经箭在弦上,那何不带着“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的态度等待最好的结果呢?

最后,专家祝愿每一位考生梦想成真!

《决胜公务员面试之“全面”分析法》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求职技巧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公务员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