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百态频道整理了各种职场技巧,各种职场故事。感谢阅读《可怕!9成职场人睡眠不足》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百态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调查显示,只有6.5%的职场人坚持按时就寝,而推迟就寝时间的最大理由是休闲娱乐活动;逾八成人存在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梦等“睡眠亚健康”状况;近九成人感觉睡眠不足,其中广告/传媒人最缺充足的睡眠,相对而言,感到睡眠不足比例最少的一类群体是党政机关公务员。

关注职场人士的睡眠健康,《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职场人士睡眠健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在中国的东、中、西部抽取了14个调查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深(广州或深圳)、杭州、南京、郑州、武汉、长沙、太原、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和呼和浩特。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8.9%、27.5%、33.6%。

调查选取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产职业人群,分别是:党政机关公务员、金融/保险从业者、IT人士、广告/传媒人、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私营企业者、职业经理人、科研人员。
受访者的年龄以20岁至50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比92.4%,其中20~29岁、30~39岁和40~49岁的受访者分别占36.2%、35.2%和21%。受教育程度以接受了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52.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2.9%。zc530.cOm

调查显示,逾八成(83.9%)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梦等“睡眠亚健康”状况。近九成(86.7%)受访者感觉自己的实际睡眠时间与理想睡眠时间有差距,睡不够觉。其中,广告/传媒人在十个中产职业人群中最缺充足的睡眠,相对而言,党政机关公务员感到睡眠不足的比例最少。

zC530.Com编辑推荐

六成职场人拒绝“夫妻档”


七夕,一个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日子,表面上看似和职场并不相干,其实在现如今的职场上,存在着不少牛郎与织女。看过杜拉拉升职记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与其说主人翁的升职记还不如说成恋爱记。对于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恋情,每个职场人都有他们不一样的看法。

()就此议题开展的一项名为“假如你是老板,你怎么看待办公室恋情”的网上投票结果显示,65.15%的网友不支持办公室恋情,而表示办公室恋情很正常的人仅占34.85%。因此,绝大多数人是不赞成办公室恋情的。

除了个人的这些看法以外,HR也对办公室牛郎和织女的存在与否有着不同的见解。据论坛--“HR聚会所”中HR网友的投票结果显示,七成人表示企业是不允许夫妻在同一部门的,其余三成人表示能够把“夫妻档”安排在同一部门。

从以上两项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职场人和企业是不赞同办公室恋情的,他们认为这会影响同事的工作效率并最终损害公司利益。而其余赞成方又认为,保留办公室恋情不仅体现企业对待员工人性化的一面,而且增强了员工的稳定性。笔者认为,职场虽不是情场,但职场人也不该甘心成为其中的“螺丝钉”,毕竟除了事业,家庭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条件下,大胆地去爱吧!(完)

超8成职场人有压力,年薪越高越惨


——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报告

如今的职场人究竟压力有多大?有个网络流行词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现状——“社畜”,指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作为一种自嘲式的说法,这个词也许存在着些许夸张,但现实必然会有与之相呼应的部分,才会唤起广泛共鸣,成为口口相传的流行词。根据近期进行的“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职场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其中49%的受访者把压力等级划定为“有一点”,认为“有较大压力”的受访者占比29%,更有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大”。可见,职场人被压力包围是常态。

压力值最高人群:年薪20万以上的“90后”女性

职场的压力等级究竟和什么有关呢?为此我们细分研究了样本人群的各项数据发现:压力会随着薪资的增长而逐步攀升;“90后”在职场中感受到压力的人群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层;职场女性的压力几乎在各个梯度都高于男性。

首先从薪资上来看,年薪20万以下的人群中,认为“压力很大”的仅占了7%左右,而这个选项的数据在年薪20万以上的人群中高达21%,呈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事实证明,薪资越高,责任越重,压力越大。

其次,从年龄层来看,最大的“80前”和最小的“00后”在职场中感受到压力的人群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78%和71%。“80后”该人群比例提升至86%,“90后”则成了最容易在职场感受到压力的人群,比例达到了87%。这个结果似乎也合情合理,“80后”和“90后”渐渐取代前辈们成为了职场的“先锋军”,又怎么会没有压力呢?

最后从性别上来看,职场男性感受到压力的比例为83%,而女性的比例则高出了6个百分点,达到了89%。在不同梯度的压力等级中,女性几乎都高出男性或基本持平(见图1)。也许让女性压力更大的不仅仅是职场工作本身,还有因生理限制从而产生的社会对“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职场女性这条路并不好走。

图1:职场女性和男性不同压力等级比例分布

数据来源:

钱少让人忧愁,但人际关系令人忧郁

职场人的压力究竟来自哪里呢?根据近期进行的“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职场人压力来源依次为:人际关系、收入太少、绩效考核、年龄的焦虑、自身能力不够(见图2)。这和平常大众普遍提及的因素相差不大,但在排名上比较出人意料的部分在于“人际关系”打败了“收入太少”,位列榜首,成为职场人公认的第一压力释放源。可见这个世代的职场人虽讨厌物质上的亏待,但更在意人际关系带来的紧迫感。面对糟心的同事、领导和客户,“上班如上坟”的心情也许并不是一句玩笑。

现下的市场行情不算好,因此在绩效考核上,即使指标和往年相同,完成的难度可能也要高于往年,作为排位第三的压力源也并不奇怪。

而排名第四的“年龄的焦虑”除了自身的真实感受外,可能也离不开一次次新闻和舆论的推波助澜:某某公司裁员了,35岁以上员工率先出局;有些工作已经不招35岁以上的人了;30岁还没做到XX,你就已经落后了;28岁想转行已经很难了;刚毕业只有XXXX工资,你输在了起跑线上……似乎每个年龄层都逃不过“被焦虑”的命运,你很难分辨这个压力是被宣传出来的,还是真实的威胁,但不管怎样,只要大家都信了,它也就成了真切的压力,并会随着各类途径继续扩散,循环往复。

“自身能力不够”的上榜反映出当代职场人在观察外界和自省能力上的进步,也和之前几项压力源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这一项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所有上榜压力源中唯一能靠自身努力获得显著改善的因素。

图2:职场人压力来源TOP5

数据来源:

失眠、发胖、掉发,这届年轻人太“南”了!

工作或生活上有些压力是正常的,但当压力过大时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信号。

现在的职场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压力之下“80、90后”们“未老先衰”地被打上了过劳肥、掉发、失眠等等标签,至于情绪失控、暴躁易怒等等精神问题已是见怪不怪。

压力表现:失眠

压力下的失眠已不是一个小问题,失眠症状几乎覆盖了全年龄层。根据近期进行的“职场人精神压力调查”显示,超六成人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失眠,另有三成以上的受访者有时会失眠,仅有4%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睡眠问题。其中男性受访者的失眠情况比女性更严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因为压力而失眠的比率达到了七成,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压力表现:发胖

胖是工伤,这已被央视“盖章”确认了,而压力大是胖的元凶之一。本次调查显示67.4%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压力大造成了体重增加,其中26.8%的受访者表示在压力之下变重很多。从城市看,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受访者体重变重的比率有74%左右,比二三线城市高出了9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城市竞争越激烈,越容易变胖。

压力表现:掉发

如果你以为只有中老年人会担心脱发、掉发,那么你已经与这个世界“脱节”了。2019年天猫“双十一”假发套成交人数中,“90后”成为假发套主力军。而在城市方面,上海市假发套成交量第一,成为全国最“秃”,北京、广州紧随其后,接着是深圳、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苏州。

本次调查数据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脱发问题的心理预期,掉发已是全年龄段的问题。数据显示“80前”、“80后”与“90后”因为压力而掉发的比率空前统一,都在85%~86%左右,令人惊讶的是“95后”的掉发比率竟然也有79.7%。

最强解压方式:运动以及找到精神出口

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总要试着找寻一个出口让它排解出来,否则容易伤身也伤神。那么“买买买”和“吃吃吃”是否是职场人最常采取的排解方式呢?并非如此,职场人面对压力,还是更愿意用较为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它。“运动”以较为显著优势领先于其他方式,排在最受职场人欢迎的排解压力方式的第一位。

“买买买”排在第二位,可能是因为这是个最容易实现的排解压力的方式,尤其是进入网购时代的今天,手指一动,喜欢的东西到家,压力也随之去了大半,但到了账单日、还款日的时候,压力又会回到身边……

“沉浸于个人爱好”超过“大吃大喝”排在了第三位,精神上的压力还需靠精神欢愉来纾解,因此大家更愿意任性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发泄/倾诉”也是种精神放松方式,排在了解压方式的第五位。值得关注的是,“求助于专业人士”排在了最末位,一方面也许是不少人羞于或抗拒承认压力已经大到了需要求助专业人士的程度,另一方面对“专业人士”是否“专业”,大家也疑窦丛生。

图3:最有效解压方式排行榜

数据来源:

在“运动”解压和“买买买”解压上,男女差别并非大家的固有思维所想,仅有2—3个百分点的相差。

从年龄层来看,“80前”人群在解压方式的选择上更积极理性,“运动”解压的选择人群比例最高,而在“买买买”、“大吃大喝”解压方式上的选择人群比例皆最低。“80前”人群相对于情感也较为内敛,选择“沉浸于个人爱好”、“发泄/倾诉”和“求助于专业人士”的人群比例也最低。“90后”和“95后”人群更倾向于直接直观的解压方式,在选择“买买买”、“大吃大喝”上的人群比率均比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从精神出口宣泄压力,选择“沉浸于个人爱好”、“发泄/倾诉”和“求助于专业人士”的人群比例也最高。

而从薪资区分人群来看,年薪6万以下人群更愿意通过不需要高成本的“运动”来排解压力,而年薪20万以上的富有人群,则更愿意以“沉浸于个人爱好”和“发泄/倾诉”的渠道消解压力。

至于解压效果,43%的受访者均表示能排解掉一些压力,20%的受访者表示能排解掉大部分压力,更有2%的受访者表示能完全排解掉压力。也有19%的受访者表示排解后压力反而更重。看来还是得找到针对自己行之有效的解压方式,压力才不会反弹。(完)

物价涨工资不增 9成白领考虑兼职


物价飙涨,收入不增,如今很多年轻白领由潇洒的月光族变身月负族,一些不愿改变生活质量的白领们,选择了开源的方式来应对,越来越多的白领走向兼职领域,赚钱招数也是五花八门。据百伯网调查,90%的白领表示会考虑在工作之外兼职赚外快。

百伯调查发现65%的白领兼职是由于物价飞涨,工资吃紧,能多赚点是点,此外,还有较多白领兼职是为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46%)、拓宽人际网络(45%)、创造更多工作机会(42%)。由于白领日常的工作和网络密切相关,加上在虚拟网络上开店,没有房租、水电费的负担,只需布置好网页就能新店开张,方便又节约了成本。鼠标轻点,对话窗口开启,即有顾客上门。白领们甚至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开启聊天工具,与顾客商谈买卖事宜。如此一来,白领们既做了正业也搞了副业,两头不耽误。因此,百伯调查数据显示,38%的白领考虑开网店、网上代购或网店导购,此外,31%的白领考虑兼职销售,24%的白领考虑兼职编辑、校对工作。

虽然白领有强烈的兼职愿望,但百伯数据研究中心顾问发现想找兼职的白领中仅有4%已经找到了兼职工作;3%还没最后定,正在谈;剩下的白领仍在寻找中。兼职工作的收入预期,多数白领表示会以目前的月收入作为参考,近四成期望值为2000~5000元,一成左右期望更高。

在外发展不佳五成职场人春节无颜回家


春节“囧”事之——在外发展不佳无颜回家见乡亲 

自述“囧人”:山野小毛

我2009年毕业,刚毕业那年,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春节就没有回家。读了四年大学,结果还找不到一份工作,心里总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此后的四个春节我都没有回家,一是火车票很难买,二是自己在外发展不顺利,挣钱少。家里人都以为你在外面挣大钱,可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连工地上的农民工都不如,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他们挣钱多。在心里这样一想,我就非常害怕回家过年。

一个人在异乡过年,根本没有什么好庆祝的,本身也没有多少钱去过年。我记得第一年除夕,整整一天我都窝在那间8平米的小屋里,躺在床上,望着那堵白墙发呆;那天早上我做了一锅的稀饭,饿了就爬起来吃稀饭,对,我的年夜饭,就是稀饭!第二年,我想出去吃沙县小吃或者兰州拉面什么的,可是那些小店早早地就关门了,于是一个人在空荡荡地大街上不停地走,倦了、累了,就回去睡觉了。第三年、第四年好一点了,在这个城市有了朋友,相约一起过年,也就少了一些孤独。一个人在外地过年,也不是故意要弄得这么狼狈,只是一个人的春节,没有忙活的动力,想着简单点,简单到最后就什么都懒得做了。

前程视点:

又过年了,又过了一年了,究竟有多久没有回家了?你在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每天莫名地忙碌着。是为了当初的梦想?还是为了现在的生存,或许你已经无暇去思考了。家就在远方,心仍旧在漂泊。一个人游走在异乡的新年夜,不禁又成了当初那个因为思念,因为想家而哭泣的孩子。

春节临近,在异地工作的职场人归心似箭。买票难又怎样,路程远又怎样,这些都挡不住那颗归家的心。不过,来自论坛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51.92%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因为个人发展不佳而选择春节不回家;而根据早前发布的《“异地工作者春节返乡”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发展不佳,回家压力大”也成职场人春节不回家的首要原因。

论坛网友讲述异乡过年经历:

亲情计算题:我们还能陪父母走过多长时间?

论坛网友“步步为营”说:“假如父母再活30年,我们平均每年回家1次,那么我们和父母相聚的机会只剩下30多次。按照每次回家5天计算,除去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我们在一年中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左右,30年总共不及720小时,差不多仅一个月的时间。”

计算的结果令人唏嘘,当然,面对这样的极端假设,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怎么可能?30年里每年只回家一次?”有网友提出这样的质疑。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对于许多在异乡漂泊的职场人来说,有时连一年回一次家都不能保证。这其中的不少人往往在读书时就奔走他乡、开始漂泊,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一晃就是几年不回家。回家不需要理由,可不回家的理由却到处都是。

我们常告诉父母,“过年要加班”、“春节票难买”、“确实走不开”,所以我们不回家过年。父母总是宽容的,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理由,父母们都更愿意站在儿女的角度去体谅,可是那种“梦里盼儿归”的心情却少有儿女能真正地照顾到。我们也会这样告诉父母:“春节不回家了,避开春运高峰,节后找个时间回家看看!”这种托辞甚至会变成一种“欺骗”,因为你我都明白,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计划,直到明年的明年,我们都不确定是否真的能回去。回家的意志总是那样的薄弱——老板的一句话、客户的一个电话都会改变我们对父母的“允诺”。

这个春节如果你能回家,请不要吝啬,回家和父母团聚一次吧,无论你在异乡吃着怎样苦,家总是漂泊的朋友最温暖的期待!如果你实在走不开,也可以理解,但是请告诉父母,在今年的某个时候自己一定会回家看看。(完)

七成人认为职场“灰色技能”很重要


为了在白纸黑字的应聘条件之外更显优秀,近年来,一些求职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灰色技能”,也就是学习喝酒、打牌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还有少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灰色技能”。

真的要“灰溜溜”,才能在职场上“顺溜溜”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98人参与),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文曾不认同“灰色技能”,她一直认为,只要学业够优秀就一定能赢到最后。但在一场应聘面试中,她彻底傻了眼。“通过笔试的8个姑娘要竞争一个区委办公室文员职位。面试地点是一家小饭馆,饭桌上放着几箱白酒,考题是看谁能喝到最后,谁就胜出。”

当晚,刘文咬牙喝了不少白酒后,瘫软在酒桌上。当同学把她送去医院时,她已严重酒精过敏。当然,面试也失败了。

另一名大四学生罗前彬,则对这类“灰色技能”表示不反感。今年夏天,他买了本《厚黑学》,读到了不少前所未闻的“道理”。“比如我看‘锯箭法’,说的是在别人求你时,你要给对方解决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以吊足对方胃口,这可以让关系更长久。”

在罗前彬的学校门口,小贩们常常将此类“成功学书籍”放在显眼位置,兜售给大学生。“这些说法尽管看似功利,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实在。”

调查显示,超九成人(91.5%)坦言,身边存在刻意培养“灰色技能”的人,其中49.4%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很多”。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重视“灰色技能”?调查中,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41.2%的人认为,不少人重视“灰色技能”源于应试教育无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36.8%的人表示,应聘者所获证书缺乏含金量,使得企业看重“灰色技能”。

有网友指出,如果学习“灰色技能”是将人情世故推向一个极端,那么另一个极端情况也十分常见:由于完全忽略对青年人的“人情教育”,导致一些人无从学习如何与人、与企业乃至与社会很好地相处。

“一家通信公司曾做过调查,他们招聘的人中,只有13%的人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吉林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忠巍主管学生工作,她曾被学生们各种“不通世事”的举动弄得哑然失笑,“有个孩子粗心弄丢了钥匙,竟把学校宿管科当成宾馆前台,理直气壮地要求开门。有的孩子丝毫不通社会礼节,握手的礼仪一点都不会。”

据吉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刚敏介绍,该校几年前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在2003年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还编写了教材,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胡忠巍就是该科的教师之一。在她看来,大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就应做好职业规划,重视培养情商和为人处世之道,从而使自己将来走上职场时不会无所适从。

吉大的“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敬酒和握手等礼仪,以及着装规范等。“我们有必要让大学生懂得这些内容,而学生们的反应也很热烈。”但胡忠巍认为,对“情商”和礼仪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但并非“灰色技能”。

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首席培训师、心理学家钟谷兰表示,人的技能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知识技能,主要体现在学习上,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验证;第二种是自我管理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事认真负责,对工作热情积极等方面;第三种是可迁移技能,比如情绪的管理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历来只看重第一种技能。”钟谷兰说,后两种技能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仅较少,而且长期呈现“隐性”状态,很多青年人非但不清楚,更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展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年轻人如果不对后两种技能予以认识和培养,反而看重一些‘灰色技能’,希望它能给职场表现加分,是非常肤浅的。”

“很多人会错误估计了别人对自己的期待。”钟谷兰说,一味迎合并认为对方需要自己做出“灰色”表现的人,更应该意识到,只有正面提出自己的需要,在应当拒绝时毫不犹豫地拒绝,才能真正赢得职场尊重。

有人说,修炼“灰色技能”的情况并非主流,而一些人面对求职和职场竞争时产生的“灰色心理”,更值得社会重视。对这一说法,调查中,超七成人(73.9%)表示认同,18.3%的人表示“非常认同”。

跳槽多样化,9成跳槽群体选择裸辞


家庭原因主动“裸辞”

一位拥有10年IE工程师经验的吴小姐在人才市场求职,看过她简历的企业都颇为惊讶,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待遇还都不错,缘何选择离职?据吴小姐说:“以前的东家待我不错,只是自己的爱人受伤后卧床不起,家中无人照顾才离职。”一家电子公司对吴小姐颇有好感,只是担心她不能稳定留在公司。“这个你放心,我年纪也三十好几了,我的能力企业肯定放心,只要待我公平,企业就不用担心我不稳定。”吴小姐的陈述得到企业认可,很快将对她进行复试。 因部门散伙被“裸辞”求职者刘先生有6年IE行业的工作经验,当被问及为何辞职时,他说,“可以不说吗?”但在记者的多次追问下,刘先生还是把原因说了出来,“公司把一些活儿外包了,我们部门快散了。虽然没有明说要解雇,但我们没事做肯定要找新东家了。” “裸辞”多无奈据一项职场调查数据显示,近9成的跳槽群体选择“裸辞”,其辞职原因多样化,或因工作好找而辞职,或因新东家条件不错而辞职,也有趁年轻选择频繁跳槽的90后等,这些都是职场中的主动辞职。
比起主动“裸辞”,被“裸辞”的群体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可能更大。“他们首先要先过得了心里那道坎‘为什么要我辞职?’还要梳理辞职后要做什么。” 建议:调整心态 放低姿态主动跳槽者也好,被“裸辞”者也罢,始终都要面临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都需要经历一段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这样的经历即便是“跳槽”高手也无法避免。“既然选择跳槽,就要注重调节自己的心态,将自己的姿态稍微放低,跳槽前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把自己寻求新东家时可能遇到的最坏的打算都预料到,并且做好应对的打算。”建议求职者当进入到新的企业当中后,要逐渐适应新工作、新同事、新环境,理性地思考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划是否合乎自己的理想目标,能否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企业共同成长,达到双赢,做好这些准备,将压力化为动力,尽早从被“裸辞”的郁闷当中脱离出来。

近七成职场人会把工作情绪带回家


笔者认识一位职场前辈,每每当他和别人闲聊的时候都会分享自己的心得:上班的时候从来不会想着家里的事情,一心一意工作;下了班也从来不把工作相关的事情带回家。这是他工作近四十年一直秉持的信条,很大程度上帮助他在生活和工作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今职场能有多少人做到工作和生活划分得如此清楚?与其说这是种学会生活工作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境界。近期,职场资讯做了一个关于“你会把工作情绪带回家吗?”的调查,调查显示,66.3%的受访者表示会把工作情绪带回家,而33.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职场人每天紧凑而高压的工作,本来就容易滋生很多消极情绪:被老板莫名其妙地骂了,委屈;工作量不能按时完成,紧张;被下属顶撞不买账,生气;无意中得知工作量还不如自己的同事工资是自己的两倍,羡慕嫉妒恨;被HR通知去谈话,恐惧;自己白辛苦了一年,考评成绩确是最后一名,伤心羞愤……这些情绪,由于种种现实的顾虑无法表达:生气,很容易被看笑话,流泪,被看作是无能弱者的行为,这些都是影响自己的职场形象,所以,大部分成熟的职场人都会选择故作若无其事。

这些压抑隐忍的情绪回到家后,卸下社会的面具,冲着最亲近、不设防、让自己觉得最安全的人就发泄开了,借着家务、孩子、双方感情等所有理由都能引发情绪。那时的宣泄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放松,是一种任性,是一种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会被接受的信任感。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家庭关系、对亲密关系是非常有伤害性的,对于被你莫名其妙上火的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无名的伤害。往往很多人在发泄过后,会很后悔自己的言行伤害到了家人朋友,但又很无奈,情绪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特邀心理专家马丽将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控制情绪的方法,帮助职场人摆脱恶性情绪的魔爪。

控制情绪的前提是察觉。要训练自己清楚地辨析情绪的能力,在发作前对情绪有个清楚的认识:来自何方?为什么事情?因为何人而引起?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让我想到了什么?另一个察觉时察觉情绪来时身体的感受: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脸部充血,声音有点微颤……抓住风雨欲来的征兆,可以帮助更好的控制。

察觉情绪的前提是知晓。对任何事情的控制来自于对它的了解,情绪也是,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成长中和任何上面所说的消极情绪有关的事情,比如生气,想自己最生气的时候是如何发作的?会说哪些话?有哪些行为?

处理情绪最好的是把真实的感觉直接表达给让你产生情绪的人。比如你也可以直接对上司说“你这样说,我很难过。”,这比你对几个朋友同样的牢骚发好几遍,或者回家找家人泻火有效。

设立缓冲带,提前做准备。如果白天就已经知道自己压抑了某些情绪,可以在进家门前,先找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地方:咖啡馆、瑜伽馆、按摩馆、舞蹈班等让自己通过喜欢而放松的方式给提前释放掉。

提前告知家人。可以在平时就跟家人交流:“我有的时候冲你无名发火,其实只是因为白天在公司里遇到事情心情不好,而在家又暂时还没有学会控制,所以,和你无关,以后再遇到我不讲道理,发脾气,你可以擅自离开,就任我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好了,我不会怪你的。”这个方法可以将家人受到的情绪伤害降到最低。

最后,讲一个形象的故事叫:从老板到小狗。某男在公司被老板骂,回家骂老婆烧菜难吃,老婆气得骂孩子只知道玩不好好学习,孩子无缘无故被骂,很生气地跑去把玩具拆得乱七八糟,又冲着宠物小狗踢上两脚。这是一个负面情绪传递链。所以,以后当你准备对家人发脾气时,请想想可怜的孩子和小狗,想想这个故事。(完)

专家介绍:马丽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十余年国企、外企、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工作经历。企业EAP(员工心理援助)讲师、咨询师。擅长领域:职场职业问题、恋爱婚姻情感问题、两性问题。

职场人一定要懂得:人际关系9条黄金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绕不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是我们的推力,也是我们的助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事业更上一层楼,也能让我们收获最有价值的朋友。而我们要想在人际关系中顺风顺水,就需要去维护这些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小编整理分享以下这些人脉关系的原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功利

你如果以功利的眼光看:“嗯,这位先生跟我现在发展的方向无关,我不必和他交往……”。根据据一些社会学的研究显示:有利自己事业的人,部分都是跟自己专业范围无关的泛泛之交。

不轻易放弃机会

年轻人有时会想:对方是天下第一名士,怎会有时间、有兴趣与我这小人物做朋友,又或指点迷津。对,达官贵人,一定事务繁忙,然而,大部分成功人士都对社会有承担,他们会感谢社会对自己的栽培,而觉得自己有责任,教育下一代,走当走的路;一个电邮不回复,就发出两个电邮吧。

不用成本论计算

有人会想:我也做过类似的行为,但没有收到响应,连寄信的邮费都蚀了。……我说你应该要有强烈的认识朋友、向前辈请教的兴趣,而「兴趣」本身,有时很难用成本去计算,若用成本计算,那就是功利,那就是「营造」;退一万步说,在电邮年代,连邮费都不用,蚀掉的只是time cost,你要自问:如果不做这些,时间会花在何处?打电玩?多睡一小时?明乎此,你会明白「蚀本」不是借口。

给别人留余地

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给予并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种高尚的收获;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给予能给你的心灵美好。

清醒坦诚、聪明智慧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能够利用别人优点,是慧!清醒坦诚是做人之必须,聪明智慧是做事之必须。

不要格局太低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如果你给自己定的格局很低,那你未来的高度也一定不高。不要总看眼前的小利,占小便宜,要多看到长远的利益。在职场社交中,有时候多付出一点,没什么,抢着买单、送人回家、帮人小忙这些事都未尝不可,可能在日后就会转化为你人脉的财富。

不要让别人尴尬

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总是让别人感到尴尬,可能你觉得自己只是心直口快,爱开玩笑,可别人不会这样认为。只有双方都觉得好笑才叫玩笑,只有一个人觉得好笑那只能叫没礼貌。另外在聚会场合,要适当给别人捧场,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在气氛融洽的时候泼冷水则是职场中的大忌,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场合,可以不去,但如果去了,就尽量配合。

不要总是推脱

别人找你帮忙,不要总说没时间,这样一来二去没人再愿意找你,你的价值也不会再被体现,还可能会被孤立。或许你的工作是真的很忙,不过当有人找你帮忙时,先认真听他说完具体内容,然后判断自己能不能在10分钟内完成,如果可以,那么立即答应,如果不行,那向他表明,你现在真的很忙,然后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问他能不能等到那个时候。当然,事不过三,如果这个人事事依赖于你,也不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的时候,就把他列入无效社交的队列吧。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原则是一项无形中需要我们遵守的事情,遵守原则更能让别人清晰自己的底线在哪,也能了解到自己身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所以并不是在人际交往中有原则这个事情,说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原则。总的来说,以上就是人际关系9条黄金法则,如果你能做到,你的人际关系将更顺风顺水,彼此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9成单身被催相亲,这个年太悲催了!


和求职一样,相亲也分旺季和淡季。眼看着第N季“年底家庭聚会大戏”就要更新了,作为单身的成年人能逃过父母亲戚的催婚吗?过年7天乐,不相亲才是最快乐!短时间里高频次的“约见量”,最后又有多少“成交量”呢?

到底怎样才能提高相亲双方的匹配度?到底怎样才能在短时间里打发掉一个自己看不上的人?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找个终身伴侣?也有人说,当你放弃爱情的那一刻,相亲这事儿就成了。当然,很多人都是在还没有想清楚以上种种问题时,就被匆忙地推上了开往相亲的地铁。无论你在接下来的长假里,将面对怎样的相亲窘境,先来看看我们的调查结果,也算是为相亲这件事,做了一些心理准备。

近9成人年底会被催婚,这个年能过好吗?

根据近期发布的“职场人相亲成本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年底会被催婚。父母催婚很积极,但是对于你来说,见相亲对象积极吗?你在半年内相亲过几次?调查结果表明,5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半年内相亲1-5次(含5次),2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半年内相亲5-10次(含10次),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半年内相亲了10-15次(含15次)。

看着这个相亲频率感觉还好,但是过年作为相亲的旺季,短时间里高频次的相亲,着实让“单身狗”们难以招架。网友“方方圆圆”吐槽道:“我半年内相亲10次左右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是我春节回家半个月就要见10个相亲对象,我妈还觉得我见得人太少了?一想到过年回家就要不停地相亲,我就开心不起来,太难了”。

父母从什么开始催相亲?

一半人工作后3年内必定被催!

马上就要过年了,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始焦虑,因为回家过年就意味着被催婚。对广大未婚青年来说,父母提及“相亲”二字带来的压力不小于工作上的压力。“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是父母们在催相亲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读书的时候不让早恋,毕业后就得立马踏上相亲的道路。那么父母们通常会在什么年龄开始催相亲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一半的受访者在“工作1-3年(不含3年)”就被催相亲了,占比51.4%。37.6%的受访者在“工作3-5年(不含5年)”时被催相亲,而“工作5-8年(不含8年)”被催相亲的职场人仅占4.8%,“工作8年以上”被催婚的职场人占比仅为0.8%。可以发现,大部分父母都会在子女工作的前五年就开始催相亲了,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前”就催婚的情况也有,但只是少数人群,占比5.6%。

第一次见面,“下午茶”成最受欢迎活动项目!

说到相亲,双方第一次见面的场所也有讲究,这会影响到给对方留下的初次印象。有些人喜欢在安静、有格调的场所进行相亲,可以表现出对此次相亲的重视。而有些人更喜欢在接地气、热闹的地方相亲,这种环境可以让人不那么拘谨,保持更放松的状态。

根据“相亲成本调查”显示,双方第一次见面时最受欢迎的活动项目是“喝下午茶”。第一次见面约下午茶比较容易控制相亲时长,如果对相亲对象印象较好,可以聊久一些,如果对对方没有兴趣,那么也可以尽快结束这次的相亲。排在第二位的是“吃正餐”,如果对方不是你喜欢的类型,那么埋头苦吃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其次分别是“看电影”、“逛街”、“K歌”、“公共场所坐着”和“约在长辈家里尬聊”。

而关于能接受相亲对象迟到多久的问题,有6.5%的受访者表示“1分钟都不能迟到”。44.7%的受访者选择了“1—10分钟(含10分钟)”,可以接受对方迟到“10—30分钟(含30分钟)”的受访者占39.8%,能够忍受对方迟到“30—60分钟(含60分钟)”的受访者占7.3%,迟到“60分钟以上”也能接受的受访者仅有1.7%。

相亲谁买单?

男方?女方?还是AA?

前文提到大多数人第一次“相亲奔现”会选择喝下午茶、吃正餐、看电影等。等到了结账时刻,就会遇到相亲界的送命难题之一——谁来买单?每次都是男生买单,男生难道是行走的ATM机?女生抢着买单,是不是没看上、没戏了,令人浮想联翩。AA制,一个抠门小气的“活该单”男子跃然纸上。

根据“职场人相亲成本调查”显示,72.5%的受访男性认为,相亲时应由男方买单,选择AA制和女方买单的比例分别为14.4%和12.5%。是否一定要男方买单,女生们则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54.23%的受访女性选择了男方买单,相对男性受访者的调查结果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更多的女性受访者更倾向于AA制的相亲买单模式,比例达37.3%。

在相亲这件事上,并不是肯花钱就能博取女性好感,但是不肯花钱极有可能会减分,甚至会扣成负分。虽然,女生们对AA制的接受度尚可,但如果一杯15块的奶茶、一顿20块的水饺、一次30块的打车费……如果这些都要AA,极有可能让对方给你“按”上当代“葛朗台”的帽子。

相亲多费钱?

月薪过万也能薅光!

相亲这件事到底有多费钱?来自“职场人相亲成本调查”显示,31.3%的受访相亲人士表示每个月相亲的花费占到工资的1-2成。相亲花费占工资2成以上的网友,比例达21.7%。以一位月薪一万的受访者为例,每个月相亲费用需2-4千元,已然是一笔不小的特殊开支。

具体到一次相亲需要花费多少钱?人群比例占多数的是100-200元(含200元),37.8%的受访网友参加一次相亲的大概花费在此区间段。花费在200元—300元(含300元)的受访网友也不少,占到29.4%。令小编颇为震惊的是,除了基本的相亲活动费用外,近9成受访者表示第一次相亲见面会给对方准备小礼物。其中,超六成网友的预算在100元-300元。如此算来,假使你月薪过万,一个月安排2场相亲,也是荷包不能承受之重。

不满意相亲对象立刻就走是没礼貌吗?

两人初次见面是讲究眼缘和感觉的,如果不满意相亲对象,你最多愿意花多长时间?仅有5%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立刻就走,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喜欢立刻就走显得自己不尊重对方也让中间介绍人不好收场,还容易给自己增加“没礼貌”、“肤浅”等负面标签。万一以后遇见了呢?

如果要留下,你愿意花多长时间?根据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愿意花10—30分钟(含30分钟),31%的受访者愿意花30—60分钟(含60分钟)。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第一印象很重要,也会试着再接触一下。如果实在觉得两个人不合拍,那就溜之大吉。

7成人认为相亲靠谱,多一种渠道挺好

讲真,你觉得相亲靠谱吗?75%的受访者认为靠谱,25%的受访者认为不靠谱。

其实,相亲到底靠谱不靠谱和相亲渠道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职场人相亲成本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相亲的主要渠道是由亲戚朋友同学等介绍相亲对象。37%的受访者相亲主要靠付费平台/婚姻中介。

客观讲,相亲只是多了一种认识异性的方式,两个人会不会谈恋爱还要看后续发展。你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听从本心。即使朋友/付费平台把对方包装得很完美,也抵不过长久的相处。等你了解了对方的三观、人品、金钱观念、缺点等,不用别人说什么,自己就有答案了。

最后,如果遇到烦人的亲戚追着你问有没有对象,小编教你一个杀手锏:问他家小孩期末考试拿了几分。“独尬尬不如众尬尬”,来呀!互相伤害吧!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特有的烦恼。祝福各位都能安然度过这段幸福的单身时光!

离职原因,6成人不说实话!


都说2020年是最难求职就业的一年,然而依然有不少职场人义无反顾地改换门庭。离职并不只是说一声“再见”那样简单;当你满怀期待地转投新东家时,也别忘了与过去的公司、过去的同事、甚至是过去的自己做一次“告别”。最新出炉的“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看看大家在离职这件事上都是怎么做的:为什么离职?什么时候离职?离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与此同时,我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给到大家帮助。

接近年末,还有7成人想离职!

根据“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成受访者表示今年仍有离职意愿;明确表示没有跳槽意愿的受访者仅占到6%;而还有部分受访者正在犹豫纠结于是否要在年底离职,这一人群比例达到24%。

大环境不佳、年终奖近在眼前,为什么这么多职场人仍想在这个阶段离职呢?根据此次的网上离职调查显示,促使职场人下定决心离职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薪资福利不满,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依次是工作陷入瓶颈以及公司在走下坡路。可见,薪资依然是影响员工去留的首要因素。而细看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个差异:与其他人群不同,促使有3—5年(含5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离职的首要原因并非是薪资,而是因为工作陷入了瓶颈,需要寻求突破。(见图1)

图1:促使职场人下决心离职的最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

1成人工作1年就离职,能力不够就想飞

在一家公司做了多久会考虑离职?来自“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38%的求职者在工作1—3年(包括3年)后会考虑“挪一挪”;考虑3—5年(包括5年)换东家的求职者占到32%;有接近20%的求职者希望在一家公司做到5年以上(见图2)。在跳槽如此常见的求职环境下,仍有相当多的一批人期望“稳稳的幸福”。当然稳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期望在一家公司、一个行业领域内深扎、积累与沉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11%的求职者在工作1年内(包括1年)就会考虑离职。这种跳槽观念其实并不可取,1年的工作经验只能称之为“经历”,你只是对自己手头的工作流程、公司的经营范围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所触及的知识领域也仅是皮毛而已。一般来说,当你积累了3—5年的工作经验后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工作流程、对公司及其产业运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参与。

图2:在一家公司做多久,你会考虑离职?

数据来源:

超7成人离职,提前一个月通知公司

下定决心离职了,你会提前多久通知公司?根据“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5%的受访者表示会提前一个月及以上通知公司,22%的受访者不到一个月,表示“想走就走,不会提前通知”的受访者为3%(见图3)。好聚好散是职场人的跳槽宗旨,如果要留下良好的职业口碑、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决定离职时就要估算一下自己手头的工作,提前通知公司,尽量留出足够的工作交接时间。

图3:离职,你通常提前多久通知公司?

数据来源:

决定了通知离职的时间后,职场人又会采用哪种方式宣布离职的消息呢?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选择“先私下告诉上司”,28%的受访者表示“一直不说,等到上司或HR告知”,“先私下告诉同事”的受访者占比13%,仅有2%的受访者会“在公开场合宣布”。

用加薪挽留,54%的职场人仍坚持说“不”!

提出离职后,老板加薪挽留,你会留下吗?根据“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会留下的受访者仅有3%。

5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如果是因为公司发展不佳、个人的职业发展受阻等原因选择离职,即使因为加薪留下来,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之后还会有离职的想法,而且这个操作很有风险:你提出离职后,领导突然“良心”发现,用加薪升职等条件来挽留你。领导并不是舍不得你,而很可能是没人填补这个人力空缺,怕出现断档。挽留只是一时,转头就利用这个档期找人来替代你。。

43%的受访者则表示“看谈判情况”,当员工提出辞职时,老板都喜欢给员工“画大饼”,这时需要搞清楚,公司所谓的加薪是不是画饼?如果老板一向言而无信,那就果断地离开,如果老板已有所行动,在促使你跳槽的问题已解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留下。

9成人离职后仍会联系同事

都说“买卖不成交情在”,再不济,同事也是和你朝夕相处的人,可能面对面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多。除非于公于私都和这位同事有仇,一眼都不想看到他,大多数职场人无论在职/离职,还是会和同事保持着比较良好紧密的关系。根据此次的网上离职调查显示,将近9成人离职后,都不会删除同事的联系方式,其中4成受访者表示“顺其自然”,更有46%的受访者会主动交换,留下关系好的同事的联系方式。(见图4)

图4:离职后,你还会和原来的同事联系吗?

数据来源:

客气和睦,是和同事相处的职场之道。但当离职了后,还被前同事追着问工作问题的话,你会回复吗?根据此次网上离职调查结果显示,65%的受访者表示离职后仍然愿意答复前同事关于工作的问题,28%的受访者坦率地表示会“偶尔答复”,仅有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答复。

关于如何回应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这问题关涉到离职时的交接工作。离职做交接时,还要以邮件形式告知领导和同事,包括交接的工作进度、工作文档、注意事项、联系人等等一并附上,这样一旦后续出现问题,也有据可依。

8成人饿死也不吃“回头草”!

离职,并不都是美好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另一段“孽缘”的开始,想转身逃离。后悔离职了,你会不会吃“回头草”?根据“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逾8成受访者都斩钉截铁地表示不会!

可以尝试的“回头草”:和年少时青涩,摩擦很多的爱情很相像,“分手”未必就是不爱。当离开原公司超过1年后,发现还是原公司的企业文化、共事氛围更适合自己,并且当初的离职原因也得到了解决和改善,原公司也正好有这么个职位空缺,这时候的“回头草”其实等同于“跳槽”。你可以用跳槽的思维来评估是否要吃这个“回头草”,而不是一味倔强地拒绝,再次错过合适的拍档。

离职面谈,近6成人很谨慎

提离职,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被领导询问离职原因。根据“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结果表明,57%的受访者在离职面谈时“看情况,有些问题不说”。这也是最稳妥的方式,因为个人原因选择离职,说出来也无伤大雅;但是对公司/领导/同事的不满就烂在肚子里吧,说了也不一定有改变。

只要想在职场好好混,不该说的话、不确定能不能说的话,最好不说。有31%的受访者就是抱着这种心态,选择了“只说官方话,不提意见”。也有12%的受访者认为“走都走了,说大实话”。虽说离职就是一走了之,可谁也没法预料未来。所以那些想在离职前说大实话解解气的人,还是稍微冷静一下,有些不能摆在明面上的话,可以尽量避免。既然决定离开,何必徒增彼此的烦恼呢?

成熟的职场人,说话就要有所保留!

离职面谈,到底哪些问题会让你有所保留?根据“2020年职场人离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的受访者选择了“真实的离职原因”,排在第一位,这和前面的结果保持一致。紧随其后的选项是“关于上司的”,42%的受访者投了这一项。还有38%的受访者选择了“关于对公司的看法”,31%的受访者选择了“关于同事的”。(见图5)

图5:离职面谈,哪些问题会让你有所保留?

数据来源:

已经走到了离职面谈这一步,其实领导已经没那么在意你的离职原因了。工作难免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摩擦,而很多问题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上司直面你,让你为他提意见,提好了皆大欢喜、如果没提好反而戳了上司的痛处怎么办?平常和上司关系尚可,临走却得罪了上司,委屈不?同理,关于公司/同事的看法,可以适当有所保留。假如你拿不准说出来的后果,那就先独善其身。(完)

《可怕!9成职场人睡眠不足》由职场百态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百态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职场商务礼仪的不足”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