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面试求职了,那么相应的求职技巧就很重要。感谢阅读《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求职技巧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学生求职:小心试用陷阱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求职:小心岗位陷阱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大学生求职:小心短信陷阱

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求职:小心噱头陷阱

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zc530.COM编辑推荐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求职陷阱


春节过后,又到了大学生们求职的高峰时期。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接踵而来,这里面鱼龙混杂。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求职的调查显示,有70%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求职陷阱,还有不少学生称有过二次受骗的经历。那么,怎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求职陷阱呢?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历大概就有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不到人呢?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案例2:变相收费

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3:虚饰岗位

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小林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一些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及与招聘单位的具体接触中,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的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专家认为,招聘职位与实际工作内容明显不符的话将构成欺诈,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以下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八大求职陷阱,大家在求职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以防被骗。

(一)、虚假广告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二)、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有一些招聘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调入陷阱。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所谓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面对这样的问题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三)、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因人而异,投其所好,骗求职者去进行非法传销活动。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四)、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常见的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

(五)、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决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选择、约定的考察期。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很多公司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皇之地打出试用期的牌子,看起来非常规范,待试用期一过,以种种理由告诉求职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就将其解聘了。这样的公司不断地炒人,毕业生永远不会成为正式员工。

(六)收费陷阱

当前,在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设立各种名目向毕业生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如风险抵押金、违约金、培训费等。一些单位可能规模不大,薪水不高,但是开出了一些诱人的条件。比如说,在某大中城市工作,或者能解决这些大中城市的户口问题。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学生很容易被这样的条件迷惑。双方谈得差不多了,单位又表示,为了增加双方的信任,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交押金。等学生交完押金,工作一段时间后,单位的有关人员就表示,聘用之初说定的工作岗位要有些调整,可能把你派到偏僻地区或冷僻部门,而这些地方是学生肯定不愿意去的:单位算准了学生不愿意去,就说学生不服从单位安排,也是主动毁约放弃这个岗位,这样,学生交的押金自然收不回来。

(七)薪酬陷阱

所谓薪酬陷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前来求职的毕业生,等到其正式上班时,招聘时的承诺则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或是针对薪酬中的一些不确定收入,进行虚假或模糊的承诺,最终不能兑现;或者缩水兑现。

(八)智力陷阱

有些单位按程序假装对应聘毕业生进行面试,再进行笔试。在面试、笔试时,把本单位遇到的问题以考察的形式要求前来应聘者作答或设计,待毕业生利用专业优势完成其承担的项目后,再找出各种理由推辞,结果无一人被录用,用人单位却将应聘者的劳动果实据为己有,使毕业生陷入智力陷阱。

大学生求职四大常见陷阱大盘点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粉饰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短信招聘陷阱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

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2020年大学生网络求职常见陷阱


5月后,迎来了大学毕业生实习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高峰,网络媒介成了人们寻找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求职诈骗。如何在各类招工陷阱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

网络求职三大陷阱

收取保证金,不合情理不合法

永嘉小伙刘某,3月份在58同城网上看到一则招工广告,是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只要每天在家里打上几千个字,就会有可观的收入。如此足不出户的工作,让平日习惯偷懒的宅男小刘怦然心动。不过事情没有小刘想的那么简单,对方要求先让小刘交上1000元的保证金,以免小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可是等小刘把保证金汇款给对方后,对方就杳无音讯。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只要招人单位提到要先交保证金的肯定是骗子。

刷信誉刷单,一定要小心谨慎

刷信誉、刷单,是近年网络求职类诈骗的主要骗人招数,虽然淘宝已经严格规范了网上的信誉评级制度,但是还是屡屡有人上钩受骗。

2月份的一天,潘女士在自己微博的一个大V账号微博里面看到一则招职广告,称只要用自己钱刷20单的货就能返回100元。潘女士看到该微博账号有十多万的粉丝,于是就信以为真,通过QQ接下了单子,先后转了1万多元的刷单本金,但是最后却只有拿回100多元。

分析:网络诈骗一直存在,通常诈骗金额较小,主要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进行诈骗。目前,这种以招聘刷客、轻松兼职赚钱的形式比较普遍,骗子通常在各个QQ群、论坛上做广告,以返还本金+佣金为诱饵,诱人上当。如果要求直接打款的卖家十有八九是骗子,并且刷信誉在购物网站上是明文禁止的。因此,市民在进行网购或寻找兼职时,要找可靠有声誉的网络平台,对涉及钱财的交易,要多留个心眼。

手机验证码,一定要妥善保管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微信求职诈骗成为了骗子们新的香饽饽。一系列的求职信息、招聘微信代购信息等在朋友圈泛滥,这些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漏洞跟风险。一些微信招工打着要银行卡发工资的名义,骗取银行卡号跟手机验证码,最后将对方支付宝中的钱骗取一空。

分析:这类诈骗案件以招工为由,不法分子利用支付宝快捷支付方式实施作案。犯罪嫌疑人群发手机诈骗短信,诱使受害人电话联系,并抓住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骗取对方银行卡号和手机验证码。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四大常见陷阱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大学生求职:小心试用陷阱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求职:小心岗位陷阱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

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大学生求职:小心短信陷阱

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

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求职:小心噱头陷阱

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

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

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

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开陷阱


勤工助学既是学生学习经费的辅助来源,也是通向未来职场的跳板,是为将来走向社会并获取经济独立的有益尝试。这些莘莘学子为减轻家庭负担和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不辞劳苦地在职场奔波。由于他们心地单纯再加上求职迫切,一些不法职介机构便抓住学生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欺骗。为尽可能地避免广大学生在职业中介服务市场上当受骗,广大同学在求职打工时应避开6种陷阱。

一、招聘会陷阱

天津市某家职业介绍中心,在暑假前夕举办了一次大学生兼职暨暑期打工招聘会,入场门票20元。据投诉学生反映,此次招聘活动主办方并没在媒体上发布任何消息,只是雇佣了一些学生在校园内散发广告,招聘会的广告天花乱坠,宣称本次招聘会有家庭教育、商业促销、市场调查、兼职文员、兼职话务员等招聘岗位300多个。招聘会现场虽有几家正式企业,但招工条件却都异常严格,其余则对应聘者的条件并不感兴趣,面试过程也极为草率,即使面试合格也不签合同。在投诉的学生中,有6名同学面试合格但都被告知回去等通知,从招聘会应聘至今已有两个多月,这些同学根本未接到任何录取通知。

工商机关提示:在正常情下举办类似大型招聘活动,一是要向有关部门申报;二是主办单位都是通过正常渠道发布信息。凡在街头、校园散发小广告的招聘活动切不可轻信,如果贸然前往极易误入圈套。另外,即使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也应慎重对待,应通过查询证实后再参加不迟。

二、培训班陷阱

有些同学为圆自己的明星梦,不惜花钱报考一些模特、影视、表演等培训班。据调查,目前社会上这类培训班鱼龙混杂,有些属于正规的办学,其师资力量比较专业并且是按规定正常招生,但也有招摇撞骗者。据一位曾经被骗的当事人披露,她当初就是受一则广告的吸引而前去某公司试镜,到现场后广告公司要求她交3000元试镜费,虽然交了费用,但在整个试镜过程中既没化妆也无道具,只不过是摄录了几个镜头就结束了。当通知被选中后,对方又要求交5000元培训费。所谓的强化培训除了上几节表演课外,大多数都是在健身房消磨时间根本无人指导。培训结束后还要交4000元拍艺术照参加遴选,有些学员就认为这样反复收费实在承受不起。这时公司便欺

骗大家说:这点钱可千万不能吝惜,如果能争拍到这部广告,片酬可以拿到20万元,否则将前功尽弃。为能使自己尽快成为明星,便反复找父母磨钱,但12000元交完了,得到的最终的结果是本人条件稍差,推荐落选。

工商机关提示:很多自身条件不错的青年人都渴望能在影视界一展才华,这种愿望固然很好但不能脱离现实,如果自己确有当演员的天赋或做模特的条件,也应先注重文化知识的修养,并通过正常渠道报考有关专业,尽量不要脱离现实而光想走捷径,那样非但不能成功而且还极有可能付出沉痛代价。

三、非法中介陷阱

某高校外地学生小张,在一家职介信息栏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感到其薪酬待遇不错便决定应聘。该中介收取小张100元后承诺,会尽快与用人企业联系并确定面试时间,如果这次面试不合格继续推荐其他企业,直到落实工作为止。小张登记三天后便等来了通知,她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前往面试,但对方只草草看了遍简历便答复说:您还是去别的企业试试。通过这次应聘失败小张并未气馁,根据中介的安排,她连去了3家公司,但情况都如出一辙。眼看假期就要过去了,但小张的工作却始终没有着落。

工商机关提示:小张数次寻找打短工都遭到了拒绝,原因就在于她委托的是家黑中介。所谓黑中介是指中介服务市场上的无照经营。黑中介为了骗钱,时常利用各种托来蒙骗当事人。他们提供的信息大都是虚假的。在求职过程中,同学们如果碰到一间门脸、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业介绍机构要格外当心,要认真查验其有无营业执照和劳动部门的资质证书,另外各种收费是否明码标价,合同文本是否规范,尤其是以种种理由收取介绍费、服装费、抵押金和面试费的,要提高警惕谨防陷入圈套。

四、包分配陷阱

去年7月,某电脑技校学员小李,结业后被推荐到一家数码冲印公司上班,报到时公司告诉他:新来的员工必须要到基层接受锻炼,但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建暂时还得回去等信。小李这一等就是4个月,在此期间他无数次向公司打电话催问何时上班,但每次都被公司以同样的理由回绝。半年以后,小李实在等待不下去了便找到学校,要求校方履行当初诺言给自己重新找工作,但学校却反过来指责小李,谁让你当初报到时不与对方签合同,人家公司解聘你我们也没办法,现在毕业推荐工作早已结束,你只能自谋职业了。

工商机关提示:有些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为广揽生源和赚取学费纷纷打出包就业或保分配的承诺开门招生。但通过投诉发现,这些包就业或保分配的承诺其中有很多是难以兑现的。这类机构靠这招生并且暂时还没有引来法律麻烦的原因是,他们一般都是与企业相互勾结,每年确实能让少数学生获得职业,使多数同学蒙在鼓里,还自认为因条件不合格而被淘汰;对有些不依不饶的学生家长则采取退还部分学费的办法息事宁人。另外,还有些学生家长比较老实,认为孩子毕竟学到了一门手艺,找起工作来总比什么都不会要强。

五、假实习陷阱

去年暑假,某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小王利用实习期间到一家软件公司求职,当该公司得知小王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便把他安排到软件开发部实习。初入社会的小王当时并没多想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加班加点也无所怨言。干满一个月后,公司没有任何说法,甚至连基本工资都没拿到。小王找公司询问此事,公司答复,通过考察你的条件,不适合在本公司兼职,因此不能与你签订劳务合同。小王又向公司提出补偿当月工资的要求,未想到该公司讲,你这个月属于实习,根本就没有工资。

工商机关提示:类似小王这样的情况在中介服务市场屡有发生。个别的企业与黑中介相互勾结专打学生的主意。今年有关部门在查处的一家黑中介账上发现,它与三家不法企业联手诱骗求职学生30余名,收取介绍费300多元。企业通过巧使唤人大大降低了成本,用低廉的工资就轻而易举地骗走了劳动成果,都是白使用一段时间后便找理由辞退。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学生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在被黑中介和不法企业连续坑骗后连起码的证据都无法向执法机关提供,他们手中既没有凭证,也没有任何文字合同,给自身的维权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希望广大同学在假期打工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尽量把所有细节问题考虑周全,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迁就让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只要你手中掌握证据,就能获得维权保障。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大学生求职谨防传销陷阱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同时求职技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扬长避短掌握技巧是关键。感谢阅读《大学生求职谨防传销陷阱》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求职技巧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资料显示,全国今年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截至5月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

正因为如此,非法传销组织趁虚而入,在人才市场、网络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防不胜防,上当受骗。看似手法“高明”、手段隐蔽,其实不然,非法传销组织无外乎抓住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利诱”上当,如聘用职位不限学历、不限专业、不限经验,但月薪却很高。凡此种种,乍一看很是大方,不像一些企业要求苛刻,要求这、要求那的。但仔细想想,哪有企业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哪家企业会这般“不限”的慷慨?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切不可“心急吃掉热豆腐”,切不可好高骛远,要立足实际,注意甄别招聘信息的真伪,特别是对招聘企业的具体地址、电话号码、经营性质等情况多从侧面进行了解,知己知彼,方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外,对亲戚朋友、老乡、同学提供的不合常理、“一边倒”的利好用工信息,也要多加留心,多加分析。若发现虚假招聘信息,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举报,让非法传销组织无机可乘,这于己于人于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陷阱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

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专家案例剖析大学生求职的“陷阱”


感觉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人家的圈套。

有些单位根本不是为了用你,而是拐弯抹角在你身上赚钱,赚取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

又到大学毕业季。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怎样防范求职陷阱?华商报记者采

访了一些有过上当经历的大学生,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历,给求职的大学生提个醒。

案例1:明明是中介骗女孩说自己不是中介

杨静静面貌姣好,身材也不错,前年大学毕业。今年6月,她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招聘信息,可提供微胖服饰拍摄的工作,工资日结,杨静静心动了。

当时我怕是中介,到时候又要中介费、保证费什么的,所以还有点犹豫。后来听对方说既不是中介也不与中介合作后,我才放心了。杨静静说。

6月上旬的一天,杨静静来到了对方公司所在地西安大差市某酒店负一层。公司工作人员给她称体重,量身高,她又按要求上台走了下一字步。之后,工作人员说她符合条件,带上银行卡就可以去办手续、录资料了。她不明白办手续、录资料是什么意思,对方就给她看了一段视频,看完告诉她,录了资料、签了协议,交2200元费用后,一个星期就能接三到五场视频中的活动了,每次活动500元至700元酬劳。

随后,杨静静交了2200元钱。第二天,她去公司时得知,有活动时还要面试。她从其他模特那里了解到,自己的条件根本就不符合,明明知道我不够条件还让交费,这不就是骗人吗?

当她提出退款时,公司却告诉她流程是先拍照参加培训再安排活动,可是自己条件根本就不符合,拍照培训又有什么用?6月15日,当华商报记者与其一起找到该公司时,一位副总竟拿着一份经纪合同指着杨静静的签字表示,作为居间中介,这笔钱是应收的,至于杨静静称自己不符合条件要退钱,没有道理。

杨静静是去找工作,而非通过对方介绍工作,对方隐瞒其中介性质而诱使求职者与其签订经纪合同,并以与用人方签订的居间合同(中介服务)来证实其介绍工作的真实性,显然更增加了欺骗性。

案例2:未签劳动协议难讨两月工资

纪昀是应届毕业生,有件事一直让她感觉憋屈,白白干了两个月活儿,却连工资也拿不到,太气人了!

2014年12月,想趁寒假找份工作的她在两家招聘网站上传了简历。纪昀说,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与她联系了,面试很顺利,今年1月7日,她便在该公司上班了,主要就是办公室事务,没什么难度。当时公司告诉她工资每月2000元,每月15日发放。但当她要求签劳动合同时,公司负责人表示,合同一签,双方的责任、要求也就多了,会很麻烦看着负责人一脸诚信的样子,她没签合同便开始工作了。和纪昀一起的,还有另外三个大学毕业生,也都没签劳动合同。从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工资发了,可干到第四个月和第五个月,工资就不发了,这让他们无法忍受。

开始说是公司资金出了点儿问题,暂时给不了,后来我再去找,人家居然说我丢失了他们的重要资料,所以钱一分都不给。纪昀说。

案例3:招聘是假廉价使用劳动力是真

今年3月,大学毕业生郭强从兰州来到西安找工作,租了半年房子,老找不到合适工作,心里就比较着急。由于要解决生计问题,郭强只好找到一家汽车用品店,推销汽车用品,当时试用期一个月,公司承诺的底薪1200元,结果一个月没到,就将他辞退了,理由是没有完成业绩。当他索要底薪时,对方除了称他任务没完成外,还指出他使用了公司车辆以及电脑等,需要扣除相关费用,结果就给了500元。

当时一块去应聘的6个人,都没到一个月就被辞退了。郭强说,辞退理由都是没完成销售业绩,可是公司定的销售任务明显偏高。等于把你用了,人家下个月再招一批,跟无偿使用劳动力没啥区别。

专家说法

招聘收钱的企业一定要警惕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旭瑞: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大学生为了解决生计等现实问题,急于找到工作,从而掉进一些不良企业精心编织、设计的圈套。之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道路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陷阱,主要还是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心理,制造和迎合他们的心理预期从而得逞的。

陕西新纪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刘文祥:凡是招聘收钱的企业,一定要警惕,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或变相收取费用,所以收取保证金、服装费等等企业全是有问题的。即便是用人单位培训,法律也规定所有的培训费用亦由用人单位承担,因此入职者也是无需交费的。在试用期期间,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规,员工不仅可在试用期内享有报酬权且月薪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因此,为了避免权益受侵犯,大学生也应要求用人方将试用期的工作要求和考核落实在书面上进行约束。

大学生暑期需警惕求职陷阱


暑假期间,受职业规划影响,大学生们往往会利用暑期勤工俭学,通过学友介绍、职业中介、网络搜索招工信息等寻求打工机会。这时候大家就要注意求职时不要被骗啦!

据了解,每年暑期各地几乎都会发生大学生打工、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件,诸如被黑中介忽悠、被克扣工资、超时加班、发生意外伤害得不到赔偿等问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每逢假期,此类因大学生打工引发的纠纷、被诈骗类警情呈上升态势。

主要原因:

1、大学生涉世未深,防范意识差

大学生暑期打工或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往往不签订劳动合同,有时仅仅是电话约定,就上岗工作。大学生合法权益常因此遭到侵害,有的是用工单位拖欠实习工资,更为严重的是实习期间遭遇意外伤害,用工单位推诿责任甚至不予任何赔偿。一般向劳动部门投诉时,劳动部门也无能为力。

2、中介巧舌鼓吹,抽头牟利

大学生暑期打工一般集中于选择家教、商业促销、餐饮行业等临时性工作,这也就给了一些中介以可乘之机。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校园小广告等成本较低的渠道散布招聘消息,而招聘的工种往往门槛低、看起来收入也高、应聘条件不苛刻,很有诱惑力。中介由此吸引大学生应聘,从中抽头牟利。

3、用工方打擦边球,剥削大学生廉价劳动

从用工方来看,不排除有工作人员疏忽或有意借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挣学生的冤枉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聘时,通常都会被要求交纳抵押金、上岗费或者扣押证件。关键还是部分大学生判断力较弱,被无良用工单位肆意剥削。

4、学校里教育缺位,易吃亏上当

由于学生暑期打工是自主行为,学校多不参与、不倡导、不组织、不反对,致使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

一是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

在尚未建立健全起对大学生假期打工的保护机制的现阶段,学生维权的最有效方式仍是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用工协议,协议内容应约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作岗位等。以便依法进行维权

二是要保持警戒心,提高甄别力

广大学生要尽量通过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找工作,在哪里打工,一定要告知家长或亲友。如果工种有危险性,要看清用人单位是否投了意外伤害险、劳工保险等。要注意常见比如传销陷阱,而不是直营促销等。

《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求职技巧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