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年轻时候你很爱一个人,肝脑涂地、不顾一切地地爱,后来你们天崩地裂地分开,去了不同的城市,渺无音讯。突然有一天,你们在异乡地铁站上遇见,恍如隔世。你鼓起勇气走上前说:“HI,你还好吗?”

A. 他看着你,惊呆了10秒钟,脸由红变白,又变成红色,他说:“我一直还爱着你,我每天都要默念你的名字。很多夜里,我喊着你的名字入睡,又念着你的名字惊醒。”

B. 他看着你,惊呆了10秒钟,脸由白变红,又变成白色,他恶狠狠地说:“你为什么还要出现?我一直恨你,痛入骨髓的恨,你为什么会离开我?我在你每一个生日诅咒你。”

C. 他看着你,5秒钟以后他从吃惊中间调整回来,回复文质彬彬仪态,谦和地笑着说:“您好,您是……”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上一次文章我提到了如何培养一段关系的5个方式,是从没关系到亲密关系。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修复一段关系,从恨与漠然到爱。

既然你要修复一段关系,前提就是你肯定已经搞砸了一段关系,搞砸一段关系的方式和攻略我也写了——就是把建立一段关系反过来做:

减少时间在一起,减少时间;

沟通让大家不愉快的话题;

让对方为自己的目标做事;

多贬损,少夸奖、当面讽刺好,背后讽刺更妙;实在迫与场合要夸,就言不由衷的夸一夸,确保这句夸奖谁都可以用;

别送礼物,要送也送毫无特征的或对方根本不用的;

作为我的深度读者,再送你一条:

如果对方在情绪下讲出过激的话,务必不要离开,不要闭嘴,一直到你讲出更加恶毒的话取胜为止。

好,如果上述6条你实践的很好,我估计你已经陷入一段糟糕的关系中间了,是时候修复了。另外,鉴于中国人总是紧密和紧密关系搞在一起的特性,我估计这个人和你很亲近,不得不修复。

下面是攻略。

意识到你需要这段关系(WE-ME)

首先我们做个底层思考——人为什么需要关系?

你可以举出很多道理,比如进化心理学会告诉你人通过合作来获得进化优势,经济学会告诉你这是最大效益,社会学会告诉你人有社交的需求——人类的婴儿大脑太大,以至于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必须生下来,才能通过女性因为直立日益狭窄的骨盆。而这样一个婴儿需要日夜照顾,这样母亲无法离开去觅食而需要一个男人乃至家庭的照顾——其实你能出生就是一段关系的产物。

从最根本来说,单个的人无法生存,所以群居;个体的人无法创造生活需要的一切,所以上班分工合作;一个人无法独立承担家庭养育重担,所以结婚;甚至一个人无法承担孤独,所以需要朋友或知己……圣经也说男人在寻找自己缺失的肋骨女人,一旦他们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zc530.COM

正因为你也有缺陷,所以你需要关系。所以不管你要修复的关系是亲子、亲密、职场、婚姻还是伙伴,你一定要意识到,正是因为你不能失去这段关系,你才依然停留在这段关系之中。而你不能失去的原意是你一个人不够强大,也有缺陷,而对方依然停留在这段关系里,原因也一样——他有缺陷,也需要你。

所以如果你从关系中获益,你要意识到这是你的原因,而你从关系中受罪,这也是你的原因——正是因为你的某方面无能或缺陷,才能让这样的人来伤害侮辱你,而你竟然无法断绝。正是因为你心里有坑,垃圾才能填进来。

矫情的说叫做,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反过来说,贱人背后,一定有一个犯贱的人。

伤害或者牺牲自己来讨好任何人是最愚蠢的事,因为你越牺牲,越无价值,越无价值,越是不需要和你建立长久关系。

当你把关系重新回到互相需要的底层逻辑,你意识到修复一段关系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从WE→ME)

意识到只能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看懂了关系的核心逻辑是互相需要,那么为什么关系会恶化?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账户亏空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情感账户,你的朋友每个好行为都向里面存钱(就是我上一篇文章说那些),而每一个负面行为(就是我前面介绍那些)都扣钱。一旦这个人在你内心的存款变负数,这个人就是坏人;一旦正数,这人就是好人。

好朋友之间的存款有很多,一两次的负面行为根本没法损害你们利益——比如说我们大学舍友一见面就喝酒,一喝多就打架,但是第二天见面乐呵呵的一起吃粉去了。这种经年隔世的友情存款太多了,哪怕扣钱一万,第二天光靠利息都能回款,够打二十场架的。还有两夫妻吵架、妈妈打孩子,都在此列。

但是如果两个人本身就不太熟悉,都是面子上的人,本身存款就很少,一旦有一个人扣钱,就成了负数。马上开始交恶了。

这也是我们越熟悉的人,越放得开的原因,资金雄厚啊。

当你明白了情感账户的道理,要修复一段关系,你先要主动向那个人的账户存钱。我在“阅读原文”中间设计了一个很有效的《关系修复练习》,通过4个方式重新梳理你的情感账户:列出吸引点、快乐时光、为他辩护、共同愿景;你要认真的做完这个练习,他会帮助你主动先给心里的情感账户对方存钱。一旦你内心对那个人重新充满了期待和感谢,你自然知道具体该怎么开始第一步。

一个我的好朋友在看完《大鱼》这部讲述父子的电影之后,给有3年没有好好说话的父亲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当看到电影里面儿子对父亲的不屑,他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在电话里他谈到很久以来对母亲的保护和随之对父亲的“指责”,对于父亲的怨恨和不理解。他谈到父亲小时候在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谈到一起的快乐时光,也谈到那段时间对父亲的理解(也许不是原谅)和未来希望一起做的事。他们的关系神奇般的在变好。

走过第一步的恶化期,温柔而坚定

当你开始改变自己看法的时候,你也知道具体该如何开始第一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上述那个朋友那样的幸运。更多时候,你遇到的是对方的冷嘲热讽和毫无反应。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你也很长时间没有在对方情感账户存款了呢!当你还欠着对方400元的话费,而你开始充值100元的时候,电话还是没法打。

所以千万不要期待你会遇到对方热烈回复,大部分时候,对方也需要一个逐渐预热的过程。但是请你相信——对方也需要你,因为只有互相需要的人才会伤到彼此的心。

所以第一步往往会有更恶化期,温柔而坚定的向前走。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节奏给予,不要太在意对方的“报复”。

关系的平衡

当你温柔而坚定,最终你会遇到关系的平衡。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过关于美好婚姻,发现美好婚姻的伴侣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达到69%之多。为什么两个人有69%的不可调和,却还很幸福?因为幸福的伴侣懂得把注意力投注到共同的31%中间去,并享受她。而糟糕的伴侣,他们则天天吵架,希望改变对方的69%。

关系也一样,爱情小说中描述的那种“身心一致,同心同德,完全想到一起去”的情况即不可能,也无意义——除了两个自恋狂,谁都不需要和自己谈恋爱。更好的关系是你清晰的知道对方最能给予的东西,并且完全享受他——你有点傻乎乎的孩子气,而她觉得这可爱极了。

关注共同点、享受对方的特点,这就是关系的平衡。

关系的终结往往在于一个人日益强大,逐渐完全能照顾自己所有需求;或者是两个人渐行渐远,彼此都能在其他关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就停止了。

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

zc530.com推荐

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


昨晚下班,和小红一起吃了便饭。小红吐槽说,“马上又要到月底了,又得开始还信用卡和花呗了,真是有一些力不从心。我要是有一个印钞机,生活该多滋润,那我就再也不用上班了。”

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

跟领导聊天的时候,切记不要瞎说

“你想得太美了,可惜我们无法学习变为社会现实。”我笑着说。

“说真的,我每个月花的太多了。 我以后得存点钱。 小红无奈地说。

小红是一个文员,3000元,她在生活中非常小心的月薪,所以每月的支出非常多。但在我看来,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

几年前,我初入职场。作为中国一名时代新人,我每个月可以拿着一个可怜巴巴的薪酬,又不能够愿意和家里伸手要钱,所以我的日子进行比较经济拮据。当时的我是泡面的常客,一顿二十几块的麻辣烫对于我来说我们都是一种奢侈的大餐,看到一些商场里漂亮的衣服,也只能选择望而却步。我以为企业只要我足够资源节约,钱就会省出来。

每次我看到明亮的同事,然后看着丑小鸭喜欢自己,我不禁感到自卑,这样的心理让我觉得我应该努力省钱,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没有省多少钱。 直到有一天,我才意识到钱真的不是存下来的,而是赚到的.. 而要使自己提升提高,就要努力,不断突破自己..

考虑到这一点,我变得豁然开朗。我开始积极工作,耐心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的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他说,“你真的很好,很好完成工作。这种积极的表来填充它。我给你提前申请转正地方“。听到正面的消息,我很高兴,经过积极的工资比在试用期的工资多得多。在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的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每一位忙忙碌碌的职场人,都是企业为了提高自己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品质。个人的薪酬与工作学习能力是相匹配的,想要有更高的报酬,努力发展付出是在所研究难免的。朋友阿飞选择也是我们一个逆袭的例子,从一名家电市场销售员到门店进行店长,阿飞也经历了漫漫的磨砺成长之路。以前,只买打折销售衣服的她,如今也是国际大牌不离身了。

她曾坦言,“面对自己喜欢的物品,争取的办法就是努力赚钱,而不是辛苦攒钱之后再去购买。某种程度上来讲,挣钱是一种好好工作的动力,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薪酬与我们的劳动是成正比的,因此努力工作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在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斗志昂扬的年轻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着,他们可能不舍昼夜,他们可能经常加班,但他们的努力终究会换来相应的回报,并且这种回报正在悄然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状态。都说努力的人都非常可爱,确实如此,努力的人不仅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

拆书《拆掉思维的墙》:我们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尝试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最近在读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以下是用RIA拆书法对第四章第八章其中几个片段的拆解。

R:阅读原文片段

片段一:

有一天,乌鸦和猪一起坐飞机。猪听见头等舱的乌鸦对空姐说:“小妞,过来,有酒吗?”在空姐有礼貌地拒绝以后,乌鸦大声说:“连这个都没有开什么飞机?滚!”

猪觉得成功人士太牛了。猪也希望成功,于是他也模仿说:“小妞,过来,有酒吗?”空姐同样很有礼貌地拒绝。猪也大声说:“连这个都没有开什么飞机?滚!”

五分钟以后,飞机舱门打开,猪和乌鸦都被从五千米的飞机上扔了出去。

这个时候,乌鸦对猪说:“小样,我有翅膀,你有吗?”

片段二:

我在很多地方听到对大学生讲职业规划的老师,常常会用到比尔·盖茨的例子。大意就是,比尔·盖茨不也没有读完哈佛吗?为什么他可以退学,成为这么伟大的公司老总?同学们,文凭是没有用的!放弃这个东西,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去吧!

比尔·盖茨为什么能够从哈佛退学?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衣食无忧,不需要自己支持的富裕家庭,父亲是着名律师,母亲是富裕银行家的女儿。在他7年级(相当于初一)的时候,他的父母让他从公立学校转学,送他到一所西雅图的昂贵的私立中学。>>>

第二年,私立学校花3000美元购置了ASR-33,这是当时第一批能够接入分时系统编程的机器。这让比尔·盖茨在13岁就成为世界上最早接触计算机编程的一群人。在他退学那年,他已经有了1万小时的编程时间,那个年纪的他没有父母的负担,美国的福利保障非常好,这让他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次是当时的大学没有他需要的科目,比尔·盖茨的专注领域是计算机而非法律。那个时候的哈佛大学没有计算机系,而经过无数日夜痴迷编程的他,自己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编程员之一。

最关键的是,比尔·盖茨有一个强大的家庭网络,帮助他链接上资源平台,让他能链接上世界上最好的硬件公司。否则IBM不要说和这个年纪轻轻、不打领带的哈佛退学生签订合同,甚至比尔·盖茨连进IBM的大门都难。在上述条件都满足以后,关于商业眼光和技术的比赛才真正开始。

如果今天的你还有家人需要负担,毕业工资不定,福利保险一个没有,创业还需要场地,家里没人没钱,你当然也可以成功,但是请不要模仿比尔·盖茨——“我有翅膀,你有吗?

片段三: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刚从一个战场败下阵来,你认为自己无法再承受另外一个失败了,所以你害怕一切不够完美的开始,你那么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以至于你不能够开始了。

那天下午的丘吉尔就面对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开始,他死死盯着画布,发呆了10多分钟,还是不知道第一笔从哪里下手,毕竟,他太想要一个完美的新开始了。

那个女画家是个有智慧的人,她站在旁边看了很久,然后一言不发,拿起丘吉尔的颜料盘,向着干净的画布就是一甩,里面所有的颜料,都一股脑地泼到了画布上!雪白的画布瞬间变得乱七八糟,像一幅最恶劣的油画。

画布反正已经变成这样,在一边的丘吉尔却一下子轻松下来,他开始拿起笔,在上面任意地涂抹起来。这就是丘吉尔的第一个开始,虽然惨不忍睹,但是丘吉尔的心门已经打开啦!

从此丘吉尔在画画上一发而不可收拾,一边从政,一边画画长达十余年,留下来很多风格迥异、思维大胆的油画。更加重要的是,丘吉尔重新开始恢复自信,在政治上开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2

I:讲解引导

1 我们很容易走进这样的思维误区:“模仿成功的人,就能成功”。然而,我们没有辨别成功者所说的方法背后也许省略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也是他们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例如比尔盖茨退学哈佛依然很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模仿他退学也可以很成功。在许多书籍和讲座宣传比尔盖茨的成功经验时,也许并没告诉读者听众这些信息:他有强大的家庭资源平台,有富裕的经济条件,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背景。所以他可以选择退学,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后顾之忧,他有应对失败的资本,他有别人没有的“翅膀”。就像乌鸦和猪的区别:“我有翅膀,你有吗?”

2我们容易犯一个不易察觉的思维误区:“一定要获得成功,成功是可以模仿来的,成功很重要。”古典老师指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并非人人都可以成功。

我们活着不一定要成功,而是需要尝试。如果我们把成功看得太过重要,我们会无法开始,无法迈出第一步,无法行动。因为我们害怕不完美,就像丘吉尔想画出一副完美的画,他越是有这样的想法就越是不知从何下手。反而面对一副“恶劣糟糕”的油画,他反而轻松起来。一个人在面对成长和生活也是一样,越是期待下一步就能成功,越是放不开去行动。

3

A拆为己用

1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你是否有以上的思维模式?

在运营公众号过程中,我也会学习许多自媒体人的成功经验。随着做自媒体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经验之谈”真假难辨,类似于“几个月突破几万粉丝”“几天速成公众号运营”“几个月拿到公众号原创”的微课越来越多。

然而,这背后还有一些重要信息分享人未必会讲:有人失败过才成功,有人原本就有多年写作基础,还有人有很好的平台资源做推广……不排除有人的确从零基础短时间做到10万+,但这些人背后也许已经有十年积累,本身就很有名气,自媒体时代只是“引爆”他的契机而已。每个人起点和现状不一样,而这些分享却隐藏了一个通用的假设“大家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做成功”。

所以,从自己的实践,也从辩证的角度来想,做自媒体这件事不宜过多听信所谓的速成法,而是脚踏实地,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分析。

2 从这种思维模式中,你有什么发现和启发?

古典老师之所以可以成长为自己,思维模式起来很重要的作用。而他的“人不需要成功,只需要尝试”的观点是我以前一直背道而驰的。所以,我常常会畏惧自己做得不够好,也经常着急自己不能快点成功。其实,转变思维方式,抱着不断尝试不断去做去学的心态,反而可以进步更快。

3 你计划如何践行“尝试比成功重要”这一思维模式?

1)把握在杰作生涯坊作为拆书家的机会,准备拆书片段,尝试提高自己的分享和培训技能,迈出第一步。

2)尝试把国庆旅游写成游记

3)准备在深圳大学的第一次分享,迈出第一步

决定你几点下班的,不是老板而是你自己


前段时间有个日剧挺火,叫《我,到点下班》,也有人叫她《老娘就是不想加班》。该剧以“加班问题”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黑心企业,婚恋观,工作价值观等社会问题。

决定你几点下班的,不是老板而是你自己

又恰逢之前国内关于996的讨论,这部剧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热议。今天,我们从员工角度来看加班问题,推荐你认真思考。

1

“几点下班”

已经变成一种心理状态

现代离开办公室,它只能被称为物理上下班。但是,你的手机,微信,邮件没有停下来接受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同样的工作要做,以传达信息给同退。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业务总监。 我也不会忘记在电脑桌上吃饭,在工作的时候吃两口饭。

什么项目上线时间紧,KOL不配合的问题,H5出BUG,天猫资源没谈,明星要重新安排.......

听他的几句电话,我可以猜到遇到了什么问题。

利用时间来弥补差距,是现在普通人最可靠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行业、正确的老板和正确的机会都是肤浅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抓住机会改变你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那些人比你更好,工作时间可能会比你晚。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准时离开是一种精神状态。 驱动它的更多是动力和承诺,而不是时机。

这里的“守时”,不是时间的守时,而是对你自我成长的肯定和满足。改变了这种思路,确定自己什么时候应该下班不再是公司的坚定指标,而是自己的人生指标..

当索引集以上的生活公司指数,你的眼睛会不会对“公司政策,我下班”,但重点是“我决定,我要下车的工作。”

这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下班晚的人一定比下班早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这也是今天要谈的一个关键话题。

2

想要准时下班

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资格

决定一个人能否按时下班的不是老板的要求或公司的政策,而是你的生产力。

高效的人,在下班前已经完成了今天的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完全有资格告诉公司,我想按时下班。

如果老板也阻止你,你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搬出去和他争辩。那么大部分车主都会选择默认。因为他知道,你这么好的人,现在在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

另一方面,生产力低下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扰乱水面和捕鱼。 前一分钟你还在发微博,下一分钟你就在储藏室里聊天了,下一分钟你就收到了一个包裹。 认真放在手上的工作时间没有多少,所以拖到下班时间,然后说今天又要加班。

这就是活该。

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实践的两个方面:

1)建立自己的“模式”

“ pattern”是英语中的一个例子,意思是一个模板。 问你什么是“模式” ,就是问你在分析问题时遵循什么样的逻辑,以及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它。

我们可以把模式理解为行动的大纲。

模式发生错误时,后面做无用功,效率自然就会下降。相反,当模式是正确的,根据这个模板来进行大概率错不了。反复使用后,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因为熟能生巧。

举个例子。

99% 的品牌营销项目遵循这个模式:

思考,收集信息,总结和分析,你至少可以做一个80点的营销计划..当你很好地使用它时,即使最后的PPT是70或80页,也只需要两三天。

如果你经常在公司挑灯夜战写程序,你明白我的意思。

规律是什么?

我从无数的营销建议中提炼出来的。把经验变成共性,把共性变成规律,然后通过抽离概念形成思维结构,最后变成我的模式..

当你有这样的想法,从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些方法有意识地重播的总结,实际上你会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不管是什么行业,不管是什么工作,掌握这项核心技术,你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学会工作精力管理

所谓工作能量管理,就是合理分配能量,从而实现价值产出的最大化..

它开始从自我的深刻理解。

每个人的最高能量水平在一天中是不同的。 有些人早上精力最充沛,有些人直到深夜才有灵感。 了解我们的精力是如何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我们将最佳的精力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正确的事情上,在无形中更有效地工作。

3

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

就必须承受相应的代价

成品观点和方法,最后和你说话离题。

我们可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没有找到一个我愿意为我的一生而奋斗的职业?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如果你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实现的感觉,那只是一份每月都有固定薪水的工作。 不能爱,自然就不会主动付出,当然也不会得到非凡的回报。

像我身边不少创业成功的朋友,他们已经当了老板,可拼起来比自己员工还狠。996,997甚至有时候007都是家常便饭。

问他们为什么想不开给自己找虐,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说“我想赚更多钱”。

反而更多的是说:“我想把这事儿做成”。

早点明白这一点,会活得更清白一点,也更坚定一些。

《职场自我成长》: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


第三部分,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环境分析、例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等。感谢您阅读《《职场自我成长》: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公司的员工普遍比较年轻,而且很多人都是从大三实习的时候就一直跟着,在正式从学校毕业之前,就已经被公司纳入「正式员工」,在业务上独当一面了。

《职场自我成长》: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

当然,同一批实习的同学,很多人本身也只是想试一试,想知道自己在正式进入职场之前,找一找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事情,所以从整体上开,人员流动相当快,但只要坚持半年以上的,基本就会稳定下来。

在聊天中,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大家还是成长了。

他们说:实习压力就大了?那正式员工怎么办?

1、撑不下去了?其实是你太玻璃心

在这样长期与实习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想法特别多,开口闭口都是”我想进公司学习,然后让自己更如何如何“,通常他们只会待1个月,甚至更短;

如果这个人,除了想法,对手头做的事情还有一些好奇心,他可能待的时间会久一些;在执行阶段有些新的想法,如果被采纳,甚至证明效果不错,他就会对手上的工作有兴趣。

当然,如果想法被否定了,他可能会觉得「你们都是笨蛋,谁都不如我聪明」,然后很快丧失激情,不久就会走掉;

最后,也有一些人,非常踏实,刚开始的一两个月看不出他们自己的想法,但凡事交代的事情,都能踏踏实实地完成,效果不算经验,但绝对能打80分,这类实习生,我们也非常看重,因为他们让人放心。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实习压力大」的同学,多半不是因为工作本身——甚至职场中,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的的真正难度、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都不能比得过一位正式员工,而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一块石头,你扔进杯子里,和你扔进池塘相比,效果肯定不一样。 前者可能是“暴风雨”,而后者则是“涟漪”,如果变成大海,就是“沉默”。

这里有一个杯子,池塘或海洋,对比度是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职场上,我们可以在给实习生进行打分「抗压工作能力」的时候,有一种通过通俗的说法,叫「玻璃心」。

当一个提案被拒绝时,你会感到被同事歧视,你会觉得别人鄙视你?

在职场中,大大小小的谈判,拒绝他人或拒绝他人,更经常的工作,岗位和远见的决策,与此相关的事情,不能把一个小的负面人否定掉。

或者,像问题进行描述里说的「自己写的账号已经没人可以关注」?

关注本身难度大,哪些新媒体从业者对此不担心?? 没有人的注意力被凭空吸引,很多人坚持了几年才得到爆发,也要及时抓住.. 所以,在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有另一个问题:你付出了什么努力?

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2、想找准职业目标?先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相比之下,总有一些实习生,虽然暂时不会感觉好——毕竟是人,但他们可以快速调整自己,立即找到一种方法来补充自己的能力。

提议被否定了?

谁否定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对他而言,比起自己的提议,他正在在意的是什么?有什么顾忌?有办法打消吗?

这些问题,哪怕不是他去回答或解决,但在观察学生自己主管或者一个团队以及其他组织成员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这些思考,他眼里看到的对话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你写的账号没人关注?

你写的内容本身好吗? 如果是从来没有了解过你的人,你写的内容他们看得懂吗?你写的内容是小众领域吗?平台规则你了解过吗?平台机制你了解过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是我们一个企业只要你在职场待一天他们就会陪你一天的话题,但是没有多少人选择「拖延」它呢?

职业选择的第一步是找到职业目标。 有一个问题涉及到:想想你喜欢什么。

当然,你可能会说:法听到了很多,但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其实有一个问题很简单的方法,虽然我们可能通过比较花时间,但是很有效,就是学生每天写日记。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回想一下你快乐的事情,你讨厌做什么,你生气的事情。 每天做好记录,你就会成为很多关于自己的信息,这对提高你的自我认知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一两年后你就能找到你喜欢或讨厌的东西,然后你的职业目标很可能会发展。

3、写在最后

再看看开头的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你不是压力大,而恰恰是压力不够大。就像《职场自我成长》这本书的副标题: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

好工作不是找出来的而是规划出来的


201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727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然而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依旧有学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实现最初的愿望,是什么让他们在毕业季梦想成真?

201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约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然而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依旧有学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实现最初的愿望,是什么让他们在毕业季梦想成真?

■毕业生访谈:她为何能得到大公司的青睐?

晶晶是某非985、211理工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女生,没有名校头衔、没有热门专业、连相貌都平平的她毕业季居然签约到华为公司做总裁秘书,这简直让身边人大跌眼镜。有人说她不是学生干部,也没有入党、评优等光鲜资本,怎么就被华为看中了呢?有人说她性格温柔恬静,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突出能力,怎么就丑小鸭变白天鹅了呢?还有人说她形象普通,不但个子矮,而且还是一张娃娃脸,怎么看也看不出职业气质?所以,到底是什么让她脱颖而出简直就是个迷。面对这些质疑,晶晶微笑着说:是生涯规划让我目标明确,是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让我梦想成真。想来还是大一的时候,通过生涯规划课程的探索,晶晶确定了做一名秘书的职业目标。在了解到做秘书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后,为了缩小自己和一名专业秘书的差距,她为自己量身打造了职业梦想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通过选修第二学位提升专业素质。为了具备秘书的专业基础,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她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选修了行政管理第二学位。当被问到既然已经决定要做秘书工作而不是导游工作,为什么还要努力学好本专业时,晶晶说她相信一个具备导游素质的秘书是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只有两个专业的交叉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加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步、通过实习、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做秘书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因此四年中的每个寒暑假她都去实习、兼职,连五一、十一这样的小长假都不舍的荒废,不是去卖场促销家电,就是去小区做志愿服务,四年下来,在班上不显山不露水的她练就了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意识、奉献精神。

第三步、通过晨读、自习提升英语水平。为了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每天清晨四点钟准时起床去操场晨读,每天晚上在自习室学到教室关门,寒来暑往,雷打不动,因此不但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且具有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

四年中的每个台阶,她稳扎稳打;人生中的每次历练,她步步为营,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专业秘书。难怪用人单位在陈述招聘晶晶的理由时说,虽然她不是秘书专业出身,但却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虽然她不是学生干部,党员,三好学生,但她所彰显出的沟通与表达能力,道德品质与责任意识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她就是一名秘书,这个职位非他莫属。可见,晶晶的应聘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持之以恒的朝目标行动让她梦想成真,她的这份秘书工作不是找来的,而是规划出来的。

■生涯规划师送给年轻朋友的三个锦囊

□以终为始:用生涯规划导航青春

晶晶之所以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大学四年盲目前行而是把重心放在学英语、练沟通、提升专业素质上,是因为她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清晰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初入大学甚至高考之后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明确人生目标,就会事半功倍,少走弯路。职业规划的关键是在了解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做出生涯决策并开始行动。那应该从哪一个方面了解自我呢?哈佛大学《幸福课》告诉我们,寻找快乐、意义、优势的组合,你的人生将幸福而圆满。可见,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是做出适合自身生涯决策的根本所在。因此,为了避免3-5年后的重走青春、5-10年后的左右为难、离开人世时的追悔莫及,请从现在开始,发现你的热爱,找到你的使命,专注你的目标,在规划中坚定的前行。

□打铁自身硬:用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梦想在先,行动其后,才能一步一步靠近目标。晶晶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为秘书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开始了解作为一名秘书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持续的行动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如通过加强本专业学习、选修第二学位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提升自身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职业素养。要知道一个诚实守信、踏实肯干、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求职者是每个用人单位招聘的不二人选。因此,建议大学生朋友们在确定自己的生涯目标后,列出目标达成所需具备的条件,然后各个击破,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职业感和专业度的求职者。

□临门一脚:提升求职技能

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因此学习如何找工作,练习找工作是每一个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技能。简历制作、面试中的沟通,求职的形象与礼仪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求职技能。晶晶在大四找工作期间,除了认真听就业指导课外,还去图书馆阅读求职杂志,并把一些实用小技巧记录下来便于在应聘中实践。在参加华为公司总裁秘书面试之前,她特意邀请就业指导教师针对自己的着装搭配给予专业意见,这无疑让她的应聘更加顺利,可见求职技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近年来,《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购时尚》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为求职者学习求职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大学生朋友们在求职之前有意识的提升自身求职技能,使自己在求职中更加职业化。

职业需要“专业”:一个曾对专业又爱又恨的毕业生的故事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职业需要“专业”:一个曾对专业又爱又恨的毕业生的故事》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一 天,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今天面试了一个读食品的应届生,今晚又有一个高三生问我报考食品好不好?这让我陷入思考,如果我可以重来,我会如何选 择?答案是:我还会选择‘食品’。”微博主是我的一个学生,已经毕业工作一年多了。我对她的感慨很好奇,于是联系到她,聊了聊她的大学和现在的工作,知道 了关于她的“专业”故事。

她叫小叶,高中时身体不太好,平时看了很多医学营养相关的书籍,慢慢地她喜欢上了营养学、食谱、烹饪。于是 在高考时想报考医科大学读预防医学或营养相关专业。她当时的高考第一志愿是南方医科大学,结果差2分,第二志愿:华南农业大学,食品专业,第三志愿:深圳 大学化工学院,食品专业。一看这样的志愿,基本能判断她是非食品不读了。结果她被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专业录取。尽管还是没有考上医 科,但是她还是很满意录取结果。进大学的那一刻,她已经开始给自己一个规划,就是:学好食品专业,向营养方向靠近,考取营养师,逐步钻研,成为高级营养 师。真让人感动!

大一一开学,她就被五花八门的社团组织迷惑了,参加了N个组织。受到师兄师姐们的影响,对营养师的追求逐步模糊在脑 海。N多的活动和无序的学习,成了她大一生活的主调。就这样忙忙碌碌一年时间,她也从师妹转变为师姐,但还是一直对学习漫不经心,总是感觉上课是浪费时 间。不过,“营养师”一词还是时常出现在她脑海。大二结束后,她认识到真正的营养学最好有医学基础和背景,但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涉及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很少。她自己想过通过考研转到医学营养学方向,但通过对医科大学营养方向考研的了解,得知此方向只招医学生,于是她当初执着做营养师的决心已经死了一半。

不过,机缘巧合,大二暑假她参加的了“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二届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比赛项目为健康营养信息快车道,这让她实践了一次 “营养师”工作。她突然觉得自己对“营养师”的追求不至于那么狂热。慢慢发现自己貌似对食品本身比较感兴趣,比如更关心胡萝卜是如何炒得更好吃而非关注胡 萝卜中含有多少营养素。因此,她开始更多关注烹饪、食品制造而非营养学。

上了大三,她开始接触很多专业课,并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如有 趣的烤鸭制作、菠萝罐头、感官评定实验。一丝兴奋的同时,她开始觉得如此简单的实验,何以对得起“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自己曾经觉得非常神圣的专业。因 此,她对食品专业开始有些深痛恶绝,甚至坚信:如果重新选择,自己肯定不选食品专业。

到了大四,她开始考虑该找什么工作了。经过深思 熟虑,她给了自己三个关键词:食品企业、技术类岗位、国企。选择食品企业是因为她觉得不能白读四年大学,想选择技术类岗位是因为考虑到技术类工作可取代性 不太强,选择国企毕竟稳定。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她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深圳公务员考试,最后都止步于面试。后来开始参加校园招聘会,网投、跑招聘会。很 幸运,她第一次参加求职面试就通过了,遇到现在的东家——华润怡宝食品饮料(深圳)有限公司。之后就没有再找工作了,大四第二个学期去那里实习上班了。尽 管她对食品专业好感不多,但还是签了怡宝。

进入怡宝公司后,入职身份为管理培训生(MT)。所以4个月的时间里,都是一系列的适应性 训练和工作。进行了市场走访、基层参观学习、怡宝训练营、一线实习等内容的工作,慢慢地她喜欢上深圳,喜欢上华润怡宝。在实习的后半段时间里,她觉得自己 在包材检测方面学习较好,于是将职位定位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主要负责对包材进行检测和供应商的质量监控。包材检测是一份比较枯燥的工作,但她并不怕枯燥, 慢慢开始独立工作了。从学校毕业后,头两个月主要是参加集团培训,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她自己还自觉学习SPM体系文件(公司推行的体系)。培训完,她被安 排到一线去锻炼,加深了对一线工人和水制造工艺的了解。后来公司总经理的助理需要休产假,要临时选一个新人去顶替,她幸运地被选中。于是之后的6个月里她 都在办公室上班,主要负责传达总部、区域、工厂间的信息,委托加工备案,外联,数据统计,以及举办质量年会等。在这半年时间,她加深了对公司运作的了解。 工作中要接触很多工艺技术、体系、法律法规等工作内容,她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基本功不扎实。于是她迫切地想到一线去锻炼。

在其他毕业 生眼里,她似乎已经得道升天,以后的日子就是步步高升。但是她自己很明白,若要在技术质量方向有相当的高度,必须到基层一线历练。于是她觉得既然已经坚定 走技术这条路,那么必须走得彻底。如果基层经验积累不足,那么在晋升中非常容易遭遇瓶颈。后来,她决定向总经理表达自己想到基层历练2-3年的想法。总经 理认为她做助理做得非常好,让自己的工作非常省心,的确不想让她离开。但还是尊重了她的想法,希望她能够继续成长。于是安排她去到公司紧缺的饮料人才岗 位。随后她被派到华东区的饮料工厂参加培训。这种培训是实操性培训,需要和一线员工共同工作生活。比起在办公室的日子,的确辛苦很多,但她不后悔。在工厂 培训的三个月,她接触到的工作很多都要用到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如果基础不扎实,工作起来很有难度。目前她很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平时会拿起当年大学 的专业课书本翻看,同时畅想着自己未来的技术能力发展。

小叶从一开始对专业的喜欢到犹豫,甚至到痛恨,再到喜欢,最后到了坚持。高考 前由于自己的身体不好所以开始关注食品营养知识,并希望能考个医学专业或者营养学专业,后来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专业录取。进入大学后由于慢慢开 始接触专业学习,发现自己想要的和实际学习是有一定差距,于是开始犹豫和怀疑。当然这和她实际接触专业的片面性有关系,毕竟每个专业都有高深之处,只要是 专业,就有科学。有科学在的地方,一定深奥一定有未知。当她真正进入职场后,发现专业要学的很多,要学精不容易,于是她选择从基层开始干起,而且给自己一 个很好的计划,2-3年的基层技术岗位。

大学里,任何专业又有其自己的前景,除非这个专业将成为社会的尾巴,要不都实在!还记得温家 宝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演讲时他身边的高翻吗?这个职业你觉得怎样?如果你再看看小语种翻译的专业,如阿拉伯语、韩语、南非语、塞尔维亚 语······是不是感觉很少人会去学。是啊!如果你去学了这些可能并不“热门”的专业,然后从事这样的小语种翻译工作,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会不会 在温家宝总理旁边翻译“离骚”一段?

什么专业都会有美好的前景,因为它毕竟是社会所需求的,只是不同时期需求不同而已。如果一个人很好地 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结合起来,又在这个专业领域做到前30%,这样的人一定不缺钱,也不缺精神满足。说到袁隆平,很多人会知道,他只是从事农业,行走田 间,忙于研究,这让他成了水稻之父。你或你的小孩是什么领域的“袁隆平”呢?

如果你戴着“有色眼镜”去看自己所学的专业,那么你一定 会带着一些情绪和不满,因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一些社会或者身边的人对这个专业不好的评价和声音。如果你戴着“显微镜”去看一个专业,你会很彻底地了解 到一个专业,甚至用实习和工作实践的方式来观察,就算最后真不喜欢和不合适,那也是值得的,因为你避开了一条死路。

任何专业、职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你适不适合。如果够“专业”,再加上够专注,就会迎来职业发展。

古典:成为自己的样子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每天升级

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每天升级:因为喜好、能力或眼界的扩大,几年前觉得特好的工作不再适合;当年心累了,一心想找一个能够依靠的踏实人结婚,几年下来却发现还是精神上的理解交流更重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才获得商业成功,才发现自己内心渴望的是意义感与幸福……你不妨回顾一下自己五年前曾想要的生活。今天的你,还会完全按照那个目标活吗?今天,当我们讨论梦想,谈的不再是“你这辈子想干什么”,而是“你希望五年后会怎样”。承认吧,虽然定下来的确让我们安心,但这是一个“定不下来”的年代。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为什么是自己的样子?“自己的样子”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且实现它。为什么是成长?“成长”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个“发现”或者“碰见”这样bingo(找到啦!中啦!)的过程,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又神奇的经历,随着每个人起点、天赋和目标的不同,这过程会绽放出无数的可能。在这样的人生里,每个人先把自己修炼成生活的高手,然后用自己的独特天赋、不同的方式,追寻自己领悟的人生意义,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活出最喜欢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有趣,是不是?这就是这本书想谈的话题——你的生命有很多可能。这本书不准备做真理候选人,也不准备开山立派。只希望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你,能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光。而当你看到光,希望你有能力成为一个走入光明的人。

古典:我尊敬没有梦想的人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老师,怎样才能有梦想?”

结束完某大学的MBA课程,我走到楼下,已经是北京的深秋。今天晚上甚至能看到星星,好得让人怀疑自己不在北京。从温热的教室走出来,深吸了一口气,冷空气让人心变得如月光般宁静。

一 个学生跟着我走了一段路,也许觉得我实在是不忙。走上来,问我一个问题,算是刚才那个讲座的续集——在结束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在一所很好的学校里 面读MBA课程,毕业后会进入高薪的行业,在一流的平台和最聪明精英团队为伍,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想明白你的梦想是什么,遇到一个 能够进入梦想的机会,即使那个时候这梦想看起来简陋又不那么精英,也请你为他做点什么。这才是你来这里学习的目的。”

“但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她说。

“试试看列出你生活的8个领域,事业、财务、健康、家庭、友情、爱情、个人成长,还有一项留给你自己,填什么都可以,比如说旅游。然后每一个都设想一个3-5年最好的样子,这样你有概念吗?”

“有的,我有画面出来。”她点点头,又有点困惑“但是这就是梦想吗?难道梦想不应该是很完整很清晰的吗?”

“算 的”,我笑了“我们都被梦想这个词忽悠得够呛,励志书看多了,我们总认为一定是巨大而遥远的,比如改变世界什么的才能算梦想。其实梦想应该触手可及的。试 试看把每一个小的部分的画面想出来,你会惊喜发现,这些部分之间都有联系。当每一个拼图出现,你3年后的梦想就会立体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是你 的梦想。”

她的眼睛发光,我想她的拼图已经开始了。过一会,她又问:“那我就不会有伟大的梦想了吗?”

“会的,你一定会有。但是我们要走到这座山的山顶,才能望到下一条路。梦想的力量应该给我们动力,而不是压力——对于登山者来说,脚下的山顶就是梦想,而不是某一天去爬珠峰。”

她高兴的走了。

我们从小的教育中,“梦想”就和“解放全人类“这样的假大空联合起来,于是我们为自己立下了很多和现在没什么联系的虚假梦想——当梦想成为一种青春流行品,甚至成为一种道德判断(我靠你怎么会没有梦想呢?)——你就被梦想绑架了。

真实的梦想不应该这样;真正的梦想应该被你真真切切的看到,应该和生活相关,应该在身边就有能够实现的资源。只有这样,梦想才会成为你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你成长的负担。

我 认识一个女孩子,她从小父母离异,在姐姐的支持之下生活、读书、来到北京。她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了姐姐为自己花的每一笔钱,这么多年下来,数额可想惊 人。她不知道职业规划,不知道生涯的三阶段模型,也不顾生涯彩虹图里写定的关于人生这阶段的任务……她的职业目标很简单,每个月她从自己工资里面拿出大部 分,坚持每个月给自己的姐姐寄去让自己心安的钱。她说:”我没有什么梦想,我现在就是要赚钱。要早点还清这笔钱,这是我的独立和尊严。”

我 能帮她分析也许她姐姐并不需要这笔钱,可以告诉她人生这个阶段不如先投资自己未来再还,我们能站在除了她的位置给她一万个貌似正确的建议……但是谁又能否 认,这种固执的努力背后的勇敢、坚强和尊严?谁有能说,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独立和自尊,难道不是人生最需要守护的东西?

我没有给她任何的建议,相反,我向她致以深深的敬意——我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样的“没有梦想的人”。梦想应该是你马上能做些什么的事,他们才是真正找到梦想的人。

古典:那声轻微的破碎声


环游世界的豪华游轮正在航行在北大西洋上。晚上八点,豪华的舞会正在进行,人们盛装在船上穿梭。突然,船底部甲板传来震动,伴随着船底部传来的轻微破裂声。有些乐师听见,只犹豫了一个音符,马上又被热闹的气氛席卷,人们继续欢歌喜庆,不知道巨大的风险慢慢来临……

这不仅是泰塔尼克号的故事,而是今天在职业世界天天发生的事情——行业就正如一条巨大的游轮,即使眼前繁华再盛,脚底巨轮再稳固,总有人能听到那声轻微的破碎声。

不是新闻了吧。近年来,胶卷、手机、出版、传媒、汽车、银行……一艘艘巨轮被慢慢的颠覆,在那之前没有人能相信他们也会沉没。

随着王利芬、罗振宇、崔永元、柴静纷纷离开央视,人们能嗅到这个全世界收看人数最多的电视台的衰落气息,但破碎声早已出现,从8年前网络视频、然后是微电影 整体从电视分走一大块人群和眼球开始,到地方卫视从《快乐大本营》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继续分走已有的电视观众,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这10年 我一直陆陆续续和电视台的人谈起,他们一开始觉得互联网是个笑话完全不懂电视,然后觉得网络太乱国家会控制,后来终于有一天意识到其实麻烦在自己身上该怎 么办,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人人开始哀叹行业下滑人心不古了。

当趋势一开始,你看不到;大一点,你看不懂;有一天你听到了破裂声,人们却总乐观的认为这是个小事。最后,就来不及了。

行业会消失吗?行业只会凋零,行业不死。近千年来,科技极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了无数便利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比起需求的产生者——进 化20多万年的基因来说,这只是一瞬。我们用着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最新工业设计的跑步机,满足的还是山顶洞人的心理和身体。今天我们在MOOC上演讲 的需求,和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找个石头站上去的需求一样;我们在微信上聊天的动机,和古人飞鸽传书也无差别。基于需求的行业不死,基于专业的行业会逐 渐沉没。

所以,如果你听到了那声轻微的破裂声,你该干什么?

第一是根据需求选择方向

有很多人尝试进去全新的领域。却只是逃命,不是追寻。这就很容易逃到第二首沉船,倒霉蛋获得的,甚至只是块木板。你需要谨慎选择新的方向——如果你很年轻, 进入新领域是个好尝试,第一因为老人们也被拉回起跑线,第二因为你还年轻,熬得住失败。但如果你已经在一条船上,你需要判断好行业的不死需求到底在哪?以 及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我的三位出版书的编辑,一个去做了产品经理,一个去了电子书的编辑,一个开始做众筹的出版,因为他们一个认为书需要向产品方向进化、一个认为阅读不死只是换了媒介,而另一个则关注互联网时代新的购买方式。

逃命去的人会一辈子逃命,而追寻的人,会越追越好。

第二个要关注的是阶层。

很多人只关注平台,不关注阶层。比如一位咨询者纠结于家里安排的稳定银行的柜员和金融公司的小助理选择。银行与小金融公司的平台相比自然是巨舰。但柜员如果 没有深厚背景支撑,根本永世的食物链低端;而小金融公司的助理,却可以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更高的阶层,而金融公司本身就已经在行业的上游,认识几个老板,阶 层直接就在总监级别了。

平台决定了你有可能做的事情有多大,但是阶层决定了你在其中有多少胜算。这中间有微妙的算计——走的越早,平台越小但阶层越高。走的越晚,平台越大,但你的 阶层变低。类似大龄女青年择偶——年龄越小,可能性多但是你眼光心智不行,等你百炼成精眼光心智素养一流,选择面却越来越小了。所以找到中间那个点相当重 要。更多的例子,可以看我上一篇,机会窗口的文字。

如当年的杜月笙,在上海滩简直是威风八面!解放后没有跟蒋介石去台湾而选择去香港,因为香港平台虽小却是“自由港”,台湾平台虽大,却“寄人篱下”。到港后 虽然没有威风,跟孟小冬唱唱戏,也算是自得其乐。蒋介石深谙他的小算盘,采取“神经战”,暗中告诉他解放军要找人带他回大陆批斗,不行就就地正法。恰逢此 事又看到“黄金荣扫大街”这种刺激新闻,最终一命呜呼。平台小了,阶层还那么低,做惯老大的怎么活?

第三是带资源

别相信一切从头开始的鬼话,所有的新行业都不是从头开始 ,那些在这个行业做得好的人,每个人都从原来行业带来不少硬技能,软资源。

微信只会在QQ身后出现、IPHONE是从MP3开始,余额宝之前支付宝和金融系统磨了7年……因为形式虽然改变,但是需求不死。你需要思考下,自己有哪些技能,值得带到下一个行业去。

所以,如果你也听到了那声轻微的破碎声,想明白为什么要上船,认清不死的需求是什么,看准一个平台和阶层的交接点,带着自己的重要财富和小伙伴一起跳入海水。只要你清晰、坚定又明晰,那条船上能带你去更好的远方。

在这个变化的年代,行业、公司、人际、感情都在变化,你这一辈子,总要上几条新船。

TED演讲:古典《做生活的高手》演讲全文


TEDxBLCU演讲全文

我 的一个心理学老师,叫做GLIGEN, 他是当代最好的催眠大师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功夫高手,他有一次告诉我们关于功夫高手的训练方式,他们需要走进一间房子,房子的四周的不同地方贴着有字的纸,同时有五六个人进攻过来,你需要一边抵御来自四周的进攻,一边把墙上的字读出来。我们听得觉得有趣极了,下课的时候,就一起怂恿老师表演一下。你猜他 怎么说?

他耸耸肩膀,说“我不正在这样做吗?”

我懂得他的冷幽默,生活的大师和功夫高手一样,他们每天都不断被现实进攻的,却依然能够专注梦想。尤其在今天的中国,你的进攻对手不是5个,而是大概有50多个。

刚刚毕业,你爱你的女人,她妈过来给你一个上钩拳,没房,No Way!刚刚工作,你渴望成就感,你的老板给你一个左直拳,下班后继续干!一直到我走你才能走!你当年最他妈看不上眼的同班同学也给你一个正踹,他通过老爸找到一份好到你恶心的工作,当你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BMW回家——先是Bus ,然后转Mentro 然后再Walk一段(在北京往往是FBMW,在公车和地铁上,你有一半时间是在双脚离地的Fly)。当你晚上,你是否还记得,抵御这些进攻,看看墙上面的字,专注你的梦想?

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我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专注他,实现它。

今天我有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告诉你。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我的大学和你们很多人一样,被规划了,96年,我被父亲选择了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土木工程,进入我亲爱的母校,湖南长沙的湖南大学。在那年的十月一号,也就是开学后一个月的日子,我刚刚结束完军训,吃完晚饭,我和我的另外九个室友,挤在们那个晚上十一点断电,闷热的宿舍里,翻我们 大学四年的课本——这意味着我将要花我大部分的时间在上面——我开始翻他们,却发现他们都是对我极其无聊的一些东西。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一个极其普通有极其狗血的故事,你进入了一个地方,他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却注定还是要待四年。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是你们的生活吗?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一直到熄灯,我点起来蜡烛,烛光摇熠,照亮我的天花板,也就是上铺床板,我隐约看到上面有一个字!是我的上一届师兄用蜡烛的烟熏出来的!我拿着蜡烛往上凑,心情不亚于当年令狐冲在西湖水牢底摸到了吸星大法。我想应该有个什么东西,让我从这种生活中间拯救出来,我把手移到上面,看到一个 大字,混!各位,想像那一瞬间我的表情?你可以理解我的绝望吗?那一刻我认为我洞悉了大学的本质,由你玩死他。

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我遭到了命运的围困,而且好像还必须被围困四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尤其是当有一个一平方米大的“混”字,压在你的头顶的时候。

这样一直到晚上三点钟,后来我知道那个时候是潜意识最清醒的时候,我做了一件我这一辈子最正确的事情,我决定对我自己的生命发问:

古典,你想要什么?

如果专业不是你要的,地方不是你要的,生活也不是你要的,但是你想要什么呢?

如果你想要什么生活,为什么你不去造一个?

那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的生命发问,这次发问改变了我的一生。

如果现在的你也被生活所围困,有没有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为什么你不创造一个想要的?

很多年后想起来,我依然对96年十月一号晚上湖南大学1-206左边下面铺位的古典心怀感谢,他翻身起床,问自己,如果2000年,大学毕业结束那天,我 觉得此生无悔,那是因为我做了些什么?他慢慢的听到内在的回应,他记录了下来很多答案。有些比较平常,比如过四级,考驾照,有些很有趣,比如说学习功夫、搞乐队和谈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还有一些看上去有点遥远,流浪一个月,骑单车去北京,去全世界最高和最深的地方。

从写下这些文字开始,他的生命开始改变。

我过了四级,学会开车,向我喜欢的女孩子表白。我开始搞乐队、这是一张很有纪念价值的照片,我留着那个时候实行的郭富城头,戴着列侬式的蓝眼镜,包着枪花乐队主唱喜欢的头巾,唱歌。我开始学习功夫。在98年的夏天,我和两个朋友流浪,其中一个叫做小明,我们在整个路上骂骂咧咧,我在气愤中告诉他,有一天我写书,书上所有的坏人都叫做小明,所以那天你看我的拆墙那本书,坏人就叫做小明。我们就这样打打闹闹的从长沙骑到北京,23天,8个省,1500多公里, 到了北京,成为生死之交。我还有去我能找到最深的地方,江西萍乡的煤矿,在几个矿工的陪同下在地下400米的地方呆过一整天,感受喘不过气来的,墨水一般 的黑暗。我想那是世界最深的地方。

最后等我划掉我的清单的时候,我发现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西藏的珠峰,但是那个地方需要的钱和时间,是一个大学生所没有的。后来我离开学校,成为一名工程师。半年后,我离开这个行业,再后来,我失恋了,初恋的失败让我痛苦,希望逃离这个国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生活的攻击太严重,以至于你想离开这个房间,不当高手了?

我的方式是出国,于是我来了北京,成为一名新东方学生。在我考完托福GRE,甚至拿到OFFER的时候。我又一次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我想起来那个96年十月一号晚上湖南大学1-206左边下面铺位的古典。

后来我留下来,成为一名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我开始攒钱,然后攒时间和工作后日益下降的身体。在04年,我来到了西藏。这是珠峰大本营,海拔5500米,这 是出发前的我,在雪线下面,珠峰的雪化成水流下来,变成这条河。绕过山头能看到洁白的珠峰,让我在爬的时候一直想死在哪里。这个地方是一个科考队帐篷,这个地方是成都小吃——我震惊于他们的生存能力——这个地方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一个邮局。里面买着昂贵但是销路很好的明信片——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这里唯 一的通讯方式,还因为上面的戳——珠峰大本营——你可以寄给你的朋友,你可以收藏,等你老的时候对你的孙子吹牛说爷爷当年也牛过,所以人们总会虚荣的买上 那么几张。而我一下子买了三张,一张寄给了我的母亲,她认定我会死在某个雪山上面,几百年后被挖出来,栩栩如生音容宛在,我说,爸爸妈妈,我很安全。一张寄给了我的部门主管,他听完我的计划,很怀疑我能否上暑假班的课,因为我用完了所有的积蓄,我对他说,我很安全,给我排课。最后一张,你们猜我寄给了谁?

我寄给了96年,十月一号晚上湖南大学1-206左边下面铺位的古典。我告诉他,谢谢你,你许的十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

如果你不想要你现在的生活,你真的可以创造一个。

那么接下来,你想要做什么?我重新许下我的十个愿望,我希望成为最好的词汇老师,我希望帮助更多人成长,我希望写出10本能改变世界的书,我希望帮助更多人……对自己的生命发问,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成为一个生活的高手——那些在生活的进攻之下,眼光炯炯,紧盯梦想的人。

后来的故事你们也都知道,我成为了一个不错的词汇老师,成为了新东方讲师的培训师,当有一天我意识到,告诉别人为什么要留学和工作,比帮助别人如何留学和工作更加重要,人们不再绝望,更加迷茫的时候,我离开新东方,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帮助青年人在新的生活里做自己的精彩英雄。我写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希望帮助更多年轻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这也是我今天被邀请过来,认识大家的原因。那都是因为,我曾经在一个时刻,真心的对自己的生命发问。

你想要什么?如果生活没有给你想要的,为什么你不创造一个?

还记得那个功夫高手的隐喻吗?当你被生活攻击,请在接受攻击的时候,请紧盯那些字,并且大声的把他们读出来。

最后,让我告诉你关于这个故事我最喜欢的一个回答,如果我是那个高手,我会先走入房间正中,然后大吼一声!等到他们攻击的时候,打倒一个离我最近的人,然后扭头就跑,然后把那些目瞪口呆的攻击者都抛在脑后,我跑动起来,奔向那些字,大声地把念出来,让头发飘扬。

记得,当你被现实痛苦的攻击,请问自己,我想要什么?然后盯紧你的梦想,而不是你的敌人!

古典:别忽略那些“无用”的事


这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做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四年学习有什么用?

会不会浪费?能力三核的修炼如此之难,隔行如隔山,如果我好不容易修炼出来的能力,却不干这个,会不会浪费?

知识-技能-才干 构成了能力

这三个部分兼容性各自不同。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即使你读到了医科博士,照样也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是知识的差距。

但是到了技能层面,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大部分的职业都由70%的通用技能(如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你完全可以把以前学到的技能,迁移到新的工作里使用,再加上新学习的技能,迅速上手。职业与职业之间前并无太大的差距。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不仅是职业的界限,工作中培养的才干会蔓延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你不想使用都不行。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他认真的研究了当时(1950s’)的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种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鉴赏。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写作则培养你那种对于人及人际的入微体察。诗歌和领导力、写作和管理,虽然知识和技能都相差,但在才干上高度一致。毛泽东是个好诗人,丘吉尔和希特勒的画都画得不错。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领域的高手很容易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的秘密,他们先在一个领域走到才干层面,然后再带着这些才干与技能下来鸟瞰新领域的知识,自然是一通百通,就好比你站在17楼窗口鸟瞰过,在周边的小区里面走,自然轻车熟路。

当你看到了能力的全貌,这个问题就会好回答得多——大学的学科学习不仅让你获得了知识,还有相关的技能和才干——即使你完全不从事这个行业,技能和才干也能迁移出来,到其他工作。同时加速你在新的领域的知识学习速度。

我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从大一开始,我就即不喜欢这门学问,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好分数。毕业后,做了半年建筑工程师就彻底脱离了这个行业,再也未回去过。但回头看去,我的确从这段建筑工程这门学问中获得不少好处——这门学科带给我理科学生的思考框架,工科学生的实用观——这让我在研究生涯的时候,一方面不会太文艺(我已经够文艺的了),能区分科学和忽悠;一方面很注意实用的技术,我宁愿设计一个简单却能使用的模型,也不宁愿复杂得谁都不明白。我大学时代的建筑施工图还处于需要用手绘的时代,你需要用2B铅笔画根粗线墙体,然后用2H在外面一毫米的地方画一根细线代表有抹灰,然后用3B的铅笔在里面画一根粗的代表钢筋,最后还要在钢筋和墙体之间点上点加上三角形,代表这里填满混凝土——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键盘上不超过一个字母的宽度上完成。这个过程每次让我每次恨不得拿起铅笔出门插几个人。有细节控的人光削个各种标号的铅笔就能干个1小时。后来上班又开始每天12小时的AUTOCAD,这让我今天在设计个PPT时,简单得简直要狂笑出来。我的MBTI老师一直好奇我作为一个ENFP(外向、直觉、感情、感知一种人格测试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伟大的激发者+著名的不靠谱者”),为什么对于细节、字号、颜色、字体有那么多设计要求。她认为这和我的人格不符。我会告诉这是我在一个格子里面每天改12小时设计图,就因为一个破字号或者线条,就需要重新返工练出来的吗?估计就是在那里,我人格分裂了,一个说“我要做伟大的激发者!”。一个说“别瞎想,图又来啦、你还是靠谱点吧”。

那年我20,完全不理解什么能力三核。当时的我对于未来全无规划,也不知道练习AUTOCAD对于未来到底有什么用。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要你认真做事情,总是有用的。

推而广之,其实何尝有任何一件事是白费呢?我写诗歌要做文艺青年,写长信和远方的女孩谈恋爱,到今天成为我的文字启蒙。我和小明,王伯骑单车从长沙到北京,期间困难纠纷无数,这算是一次深远的团队组建;很多人夸新精英的战略布局稳健,项目虽然慢但是有一个是一个精品,他们不知道我当年打《星际争霸》是使神族的吗?什么时候防守,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攀科技树,什么时候开分基地(公司),都有规律。

把当下即道场,把经历炼成才干带走,怎么会浪费?

以上《古典: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关于职场礼仪的反面小故事”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