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激励员工。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科特认为激励员工是为了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常常被忽视的人类需求--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自尊感、自尊感、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以及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巨大的能量。
最能激发员工的不是薪水,而是成就感
奖励并不是一种激励,因为它与绩效脱节
薪酬激励对于许多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常见的激励,但有时并不是一种激励。例如,一家公司大幅提高了管理层的工资。然而,在支付工资后,只有极少数人表示满意,因此对管理的热情也没有增加。
杰克·韦尔奇说:"奖励表现良好的员工是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金钱和精神上的鼓励应该平衡。"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他们的经济需求一样重要。仅仅让员工知道你非常重视他们的工作,也告诉他们原因是不够的。
彼得·布里格曼是一位导师,他认为如果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反馈、表扬或支持,员工的失落感将延续到他所失去的一切。在给予金钱奖励的同时,他们也可以向学生们提供一些赞扬。
大多数人惊讶的是,薪酬并不是激励员工最有效的因素。管理大师赫茨伯格发现,真正的激励包括成就、欣赏、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这五个因素是真正推动员工成功的动力,也是领导者应该追求的。
格兰特认为,简单地让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就能激励他们。与受益人的接触,即使是非常肤浅的短暂接触,也能让员工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成就感,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绩效。
管理人员应善于探索真正的激励机制,并对内部管理进行有效改革,使员工感到高度的积极性。韦克斯兰认为,管理者需要利用现有的技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实现自我完善的动机本能。例如,我们试图在员工单调的工作中增加乐趣和技巧;促进和鼓励公司的社会责任和领导能力;鼓励员工之间的个人互动和协作;并为所有没有战略目标的员工安排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所以公司领导应注重关注于员工的成就感你,这有时比给员工更多的物质奖励更为重要。
昨晚下班,和小红一起吃了便饭。小红吐槽说,“马上又要到月底了,又得开始还信用卡和花呗了,真是有一些力不从心。我要是有一个印钞机,生活该多滋润,那我就再也不用上班了。”
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
跟领导聊天的时候,切记不要瞎说
“你想得太美了,可惜我们无法学习变为社会现实。”我笑着说。
“说真的,我每个月花的太多了。 我以后得存点钱。 小红无奈地说。
小红是一个文员,3000元,她在生活中非常小心的月薪,所以每月的支出非常多。但在我看来,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
几年前,我初入职场。作为中国一名时代新人,我每个月可以拿着一个可怜巴巴的薪酬,又不能够愿意和家里伸手要钱,所以我的日子进行比较经济拮据。当时的我是泡面的常客,一顿二十几块的麻辣烫对于我来说我们都是一种奢侈的大餐,看到一些商场里漂亮的衣服,也只能选择望而却步。我以为企业只要我足够资源节约,钱就会省出来。
每次我看到明亮的同事,然后看着丑小鸭喜欢自己,我不禁感到自卑,这样的心理让我觉得我应该努力省钱,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没有省多少钱。 直到有一天,我才意识到钱真的不是存下来的,而是赚到的.. 而要使自己提升提高,就要努力,不断突破自己..
考虑到这一点,我变得豁然开朗。我开始积极工作,耐心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的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他说,“你真的很好,很好完成工作。这种积极的表来填充它。我给你提前申请转正地方“。听到正面的消息,我很高兴,经过积极的工资比在试用期的工资多得多。在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的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每一位忙忙碌碌的职场人,都是企业为了提高自己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品质。个人的薪酬与工作学习能力是相匹配的,想要有更高的报酬,努力发展付出是在所研究难免的。朋友阿飞选择也是我们一个逆袭的例子,从一名家电市场销售员到门店进行店长,阿飞也经历了漫漫的磨砺成长之路。以前,只买打折销售衣服的她,如今也是国际大牌不离身了。
她曾坦言,“面对自己喜欢的物品,争取的办法就是努力赚钱,而不是辛苦攒钱之后再去购买。某种程度上来讲,挣钱是一种好好工作的动力,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薪酬与我们的劳动是成正比的,因此努力工作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在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斗志昂扬的年轻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着,他们可能不舍昼夜,他们可能经常加班,但他们的努力终究会换来相应的回报,并且这种回报正在悄然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状态。都说努力的人都非常可爱,确实如此,努力的人不仅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
前段时间有个日剧挺火,叫《我,到点下班》,也有人叫她《老娘就是不想加班》。该剧以“加班问题”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黑心企业,婚恋观,工作价值观等社会问题。
决定你几点下班的,不是老板而是你自己
又恰逢之前国内关于996的讨论,这部剧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热议。今天,我们从员工角度来看加班问题,推荐你认真思考。
1
“几点下班”
已经变成一种心理状态
现代离开办公室,它只能被称为物理上下班。但是,你的手机,微信,邮件没有停下来接受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同样的工作要做,以传达信息给同退。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业务总监。 我也不会忘记在电脑桌上吃饭,在工作的时候吃两口饭。
什么项目上线时间紧,KOL不配合的问题,H5出BUG,天猫资源没谈,明星要重新安排.......
听他的几句电话,我可以猜到遇到了什么问题。
利用时间来弥补差距,是现在普通人最可靠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行业、正确的老板和正确的机会都是肤浅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抓住机会改变你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那些人比你更好,工作时间可能会比你晚。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准时离开是一种精神状态。 驱动它的更多是动力和承诺,而不是时机。
这里的“守时”,不是时间的守时,而是对你自我成长的肯定和满足。改变了这种思路,确定自己什么时候应该下班不再是公司的坚定指标,而是自己的人生指标..
当索引集以上的生活公司指数,你的眼睛会不会对“公司政策,我下班”,但重点是“我决定,我要下车的工作。”
这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下班晚的人一定比下班早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这也是今天要谈的一个关键话题。
2
想要准时下班
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资格
决定一个人能否按时下班的不是老板的要求或公司的政策,而是你的生产力。
高效的人,在下班前已经完成了今天的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完全有资格告诉公司,我想按时下班。
如果老板也阻止你,你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搬出去和他争辩。那么大部分车主都会选择默认。因为他知道,你这么好的人,现在在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
另一方面,生产力低下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扰乱水面和捕鱼。 前一分钟你还在发微博,下一分钟你就在储藏室里聊天了,下一分钟你就收到了一个包裹。 认真放在手上的工作时间没有多少,所以拖到下班时间,然后说今天又要加班。
这就是活该。
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实践的两个方面:
1)建立自己的“模式”
“ pattern”是英语中的一个例子,意思是一个模板。 问你什么是“模式” ,就是问你在分析问题时遵循什么样的逻辑,以及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它。
我们可以把模式理解为行动的大纲。
模式发生错误时,后面做无用功,效率自然就会下降。相反,当模式是正确的,根据这个模板来进行大概率错不了。反复使用后,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因为熟能生巧。
举个例子。
99% 的品牌营销项目遵循这个模式:
思考,收集信息,总结和分析,你至少可以做一个80点的营销计划..当你很好地使用它时,即使最后的PPT是70或80页,也只需要两三天。
如果你经常在公司挑灯夜战写程序,你明白我的意思。
规律是什么?
我从无数的营销建议中提炼出来的。把经验变成共性,把共性变成规律,然后通过抽离概念形成思维结构,最后变成我的模式..
当你有这样的想法,从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些方法有意识地重播的总结,实际上你会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不管是什么行业,不管是什么工作,掌握这项核心技术,你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学会工作精力管理
所谓工作能量管理,就是合理分配能量,从而实现价值产出的最大化..
它开始从自我的深刻理解。
每个人的最高能量水平在一天中是不同的。 有些人早上精力最充沛,有些人直到深夜才有灵感。 了解我们的精力是如何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我们将最佳的精力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正确的事情上,在无形中更有效地工作。
3
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
就必须承受相应的代价
成品观点和方法,最后和你说话离题。
我们可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没有找到一个我愿意为我的一生而奋斗的职业?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如果你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实现的感觉,那只是一份每月都有固定薪水的工作。 不能爱,自然就不会主动付出,当然也不会得到非凡的回报。
像我身边不少创业成功的朋友,他们已经当了老板,可拼起来比自己员工还狠。996,997甚至有时候007都是家常便饭。
问他们为什么想不开给自己找虐,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说“我想赚更多钱”。
反而更多的是说:“我想把这事儿做成”。
早点明白这一点,会活得更清白一点,也更坚定一些。
理想是我们成功的原动力
前言: 人人都有理想,那是我们成功的原动力。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多人把自己的理想在尝试之前就扼杀了,因为他们不够勇敢和自信。这种思维方式,就像不停注水的沙袋,越来越沉重,只能拖住你的脚步。因此,放下所有的疑虑,从现在开始认真地分析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怎样去做!
工作是一种职业,一个岗位,个体在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发展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找工作其实就是寻找一个行业,一种职业,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
那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呢?这是一个工作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以个人评价为标准的问题。
正文: 一般来说,刚进入社会,很难说什么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适合不适合,自己往往也会觉察到。企业在发展,自己也感觉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人际也能很快适应,而薪资待遇也好,这就是适合了。如果我们感觉环境不适应,工作得很压抑,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不知道怎么开始工作,我们就会感觉这个工作不适合自己。职业幸福感是来自群体的,缺乏职业幸福感的原因在于,因为我们不适应环境,也是因为我们的防御心理在起作用,我们找不到自我价值感,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
理想不同于梦想的地方:理想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的基础上,客观的长远的规划。当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后,接下来就是要分析你到底适合做什么!如果说到目前为止自己最喜欢也最想干的职业是什么,那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老师,而且是小学老师!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老师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而对老师的称赞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说老师一直被比作先生、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教练、人类灵魂工程师等;我本身很喜欢小孩子,觉得和一大群孩子在一起,我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他们还可以教我变得快乐,甚至是年轻,何乐而不为呢?
据了解,教师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北京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发布说,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将不低于公务员。
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教师均衡配置是关键。为了逐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收入差距,北京市提出了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因为我自己学的就是美术教育专业,而且想留在北京发展,通过朋友以及家人,还了解到在北京,少年宫、文化宫以及其他一些培养孩子们从小热爱艺术的部门和单位,还是很需要一些艺术专业方面毕业的老师的。艺术生的文化知识虽然可能不及普通文理专业的学生,但是,如果就业于本专业,我相信是绝对可以胜任的。那么,要想做老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而作为老师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一下几点:
前一段时间,微信中认识的一位学生,发来信息,问我是否有能推荐一些兼职的职位,我问了一下他想要做的兼职的职位,并和他要了一份简历,给他推荐了几个招聘信息,后来他也没有反馈,此事不了了之。
前一段时间,微信中认识的一位学生,发来信息,问我是否有能推荐一些兼职的职位,我问了一下他想要做的兼职的职位,并和他要了一份简历,给他推荐了几个招聘信息,后来他也没有反馈,此事不了了之。
对于兼职的事,和大家分享一下看法。
一、为什么找兼职?
从周围接触的做兼职的人分为以下3类情况:
- 工资收入低,兼职其他工作,赚点儿钱,日子好过点。
- 兴趣爱好,做喜欢做的事。
- 无聊,找个其他的事做。
兼职的高级“主语”,就是现在大家所羡慕的“斜杠青年”。
学生兼职,属于哪种情况?
- 如果你把“学生”看为一种职业的话,那就是第一种情况居多。
说到这里,真想说一句,可爱的学生朋友们,你们真把学业当“职业”来经营吗?
如果当作职业来经营,“兼职”的说法成立。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兼职,是找第一份短期“工作”。
- 如果你对学生是否是“职业”没概念,没感觉,那就是剩下的两种情况,知道自己兴趣爱好的,会选择喜欢做的事。不知道自己兴趣爱好的,就是想找个事做,为自己“不安”的内心找个踏实的借口。
于是,学生找兼职,就开始纠结?三种情况都占了,不纠结才怪呢。
- 纠结找还是不找?
- 纠结找什么样的兼职?
- 纠结兼职只有刷单,KFC服务员,没有自己喜欢的?
- 纠结兼职给的钱太少,又不是自己想干的?
总是在脑海里转圈圈做还是不做?却没有想想自己为什么找兼职?“兼职”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对应以上三种情况,价值分别为:
- 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为了过的更好,为了家人过得更好。
- 为了快乐。
- 迷茫,没有找到价值。
想清楚为了什么,你才能更好地做出行动。
兼职的价值,大体分为三类:
- 钱
- 快乐
- 提升能力
三选一是最好的策略。
不要贪多,什么都想要,否则,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假期过完了,有的同学在数着钱,有的同学很快乐,有的同学变成了PPT牛人,而你什么都想要,却没找到你心目中的理想兼职。
记住,重要的还是去行动,不行动,还是那个怂样。
想想你到底兼职要的是什么?
要的是钱,就不要嫌是脏活累活。
要是是快乐,就不要嫌钱少。
要的是提升能力,就不要想着钱多、事少。
*有时,你明明想要钱多,却死不承认,醒醒吧,你要的不是兼职,你要的是钱。*
二、怎么找兼职?
1、认清现实。
作为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当过学校某协会主席或其他职务的有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那代表的只是,在学校的环境里,你的某些能力超过了平均水平以上。
而对于职场上,工作中所要求的能力与你所以为的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所以为什么兼职的职位多为KFC,电商服务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门槛较低,具备一定的素质后,谁都能做,可替代性强,典型的“用体力来换金钱”。
这就是学生兼职市场的现实:大部分情况下,你只是一个高学历的“民工”。
2、明确目标。
明确是为了钱?兴趣爱好?提升能力?
为了钱,就找钱多的(当然不能找坑蒙拐骗偷的)。
为了爱好,就找自己感兴趣的。
为了提升能力,就找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自己觉得能力还不错的。把能力锻炼成你的优势。
3、利用资源。
- 网上招聘信息。
- 人才招聘市场。
- 亲戚朋友介绍。
- 微信圈子信息。
利用资源的关键前提是,梳理自己可交换的资源和价值。
如果没有什么资源和价值,那只能靠你的“真诚”了。
4、总结反思。
在脑海里必须树立一个观点“兼职也是工作,必须认真对待”。
常常,找兼职的同学,觉得只做一个月或两个月,于是找的时候,心存“不好好干”的念头(有时是潜意识的),找到了,也是混日子。这样做,只会让自己陷入越找越找不到,找到了,也莫名奇妙地干不久的恶性循环中。
在互联网时代,口碑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你认真对待兼职,对待一份工作,树立的是个人的品牌和形象,认识的人会主动给你传播这种品牌和形象,你会获得更多的机会。相反,如果你不认真做兼职,带来的只能是负面信息的传播。
在找兼职的过程中,失败了,要总结经验,是衣着不合适,还是面试技巧不合适,用找工作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面试、沟通技能,当你毕业后,开始正式找一份工作时,这将是你宝贵的财富。
三、难道有了假期时间,必须找个兼职,才能安抚那颗“不安”的心?
兼职,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价值、能力的“输出”。
- 输出的形式,不只有兼职,有读书笔记,有音频,有文章,有PPT,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找到N多种的输出方式。而“兼职”去某个实体公司干活,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在职场中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充电,用来总结和反思,用来培养兴趣,甚至培养一门手艺。
好好的利用这段“空余”的时间,去探索世界的美好,去提升专业能力,去找到一群小伙伴做想做的事情。
职场是一个交换的场所。”
*在你还没有进入职场前,在你还有那么多大把的时间时,好好珍惜,学到知识,不断地去练,去互联网各种社群中,输出作品,证明你有能力。*
比如,做读书笔记PPT,证明你有PPT的能力;写文章在媒体发表,证明你有写作的能力。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你的竞争力就到了金子塔的中层,你才能靠“技能换金钱”,而你的价值,不可期待的价值越来越大。
“兼职”、“职业”到“钱”的距离,隔着体力,隔着技能,隔着资源,隔着才干,你想好你要提升哪个了吗?
我们公司的员工普遍比较年轻,而且很多人都是从大三实习的时候就一直跟着,在正式从学校毕业之前,就已经被公司纳入「正式员工」,在业务上独当一面了。
《职场自我成长》: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
当然,同一批实习的同学,很多人本身也只是想试一试,想知道自己在正式进入职场之前,找一找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事情,所以从整体上开,人员流动相当快,但只要坚持半年以上的,基本就会稳定下来。
在聊天中,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大家还是成长了。
他们说:实习压力就大了?那正式员工怎么办?
1、撑不下去了?其实是你太玻璃心
在这样长期与实习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想法特别多,开口闭口都是”我想进公司学习,然后让自己更如何如何“,通常他们只会待1个月,甚至更短;
如果这个人,除了想法,对手头做的事情还有一些好奇心,他可能待的时间会久一些;在执行阶段有些新的想法,如果被采纳,甚至证明效果不错,他就会对手上的工作有兴趣。
当然,如果想法被否定了,他可能会觉得「你们都是笨蛋,谁都不如我聪明」,然后很快丧失激情,不久就会走掉;
最后,也有一些人,非常踏实,刚开始的一两个月看不出他们自己的想法,但凡事交代的事情,都能踏踏实实地完成,效果不算经验,但绝对能打80分,这类实习生,我们也非常看重,因为他们让人放心。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实习压力大」的同学,多半不是因为工作本身——甚至职场中,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的的真正难度、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都不能比得过一位正式员工,而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一块石头,你扔进杯子里,和你扔进池塘相比,效果肯定不一样。 前者可能是“暴风雨”,而后者则是“涟漪”,如果变成大海,就是“沉默”。
这里有一个杯子,池塘或海洋,对比度是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职场上,我们可以在给实习生进行打分「抗压工作能力」的时候,有一种通过通俗的说法,叫「玻璃心」。
当一个提案被拒绝时,你会感到被同事歧视,你会觉得别人鄙视你?
在职场中,大大小小的谈判,拒绝他人或拒绝他人,更经常的工作,岗位和远见的决策,与此相关的事情,不能把一个小的负面人否定掉。
或者,像问题进行描述里说的「自己写的账号已经没人可以关注」?
关注本身难度大,哪些新媒体从业者对此不担心?? 没有人的注意力被凭空吸引,很多人坚持了几年才得到爆发,也要及时抓住.. 所以,在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有另一个问题:你付出了什么努力?
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2、想找准职业目标?先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相比之下,总有一些实习生,虽然暂时不会感觉好——毕竟是人,但他们可以快速调整自己,立即找到一种方法来补充自己的能力。
提议被否定了?
谁否定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对他而言,比起自己的提议,他正在在意的是什么?有什么顾忌?有办法打消吗?
这些问题,哪怕不是他去回答或解决,但在观察学生自己主管或者一个团队以及其他组织成员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这些思考,他眼里看到的对话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你写的账号没人关注?
你写的内容本身好吗? 如果是从来没有了解过你的人,你写的内容他们看得懂吗?你写的内容是小众领域吗?平台规则你了解过吗?平台机制你了解过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是我们一个企业只要你在职场待一天他们就会陪你一天的话题,但是没有多少人选择「拖延」它呢?
职业选择的第一步是找到职业目标。 有一个问题涉及到:想想你喜欢什么。
当然,你可能会说:法听到了很多,但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其实有一个问题很简单的方法,虽然我们可能通过比较花时间,但是很有效,就是学生每天写日记。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回想一下你快乐的事情,你讨厌做什么,你生气的事情。 每天做好记录,你就会成为很多关于自己的信息,这对提高你的自我认知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一两年后你就能找到你喜欢或讨厌的东西,然后你的职业目标很可能会发展。
3、写在最后
再看看开头的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你不是压力大,而恰恰是压力不够大。就像《职场自我成长》这本书的副标题: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
上周,俄罗斯机器人小P两度“越狱”,试图逃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段子手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有人说,除了生存,小P的心里还有诗和远方
上周,俄罗斯机器人小P两度“越狱”,试图逃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段子手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有人说,除了生存,小P的心里还有诗和远方;有人说,有一天人工智能大举入侵人类世界时,机器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先行者,代号IR77。而我想,有一天我们照例来到办公室,却发现自己的工位上已经坐了一台机器时,我们是否也会想起今天发生的这一幕。
据20xx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估计,当前美国的就业市场中,47%的职业在未来二十年内可能被电脑取代。据一些研究人员预计,会计、电话营销人员、保险人员最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几率高达99%。此外,模特、律师助理分别为97.6%、94.5%,而餐厅服务员则是94%,也非常高。事实上,未来已来。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位于昆山的工业区辞退了6万名员工,并用机器人代替生产,以此降低劳动力成本;雅虎、美联社等媒体上,很多财经类文章已经由机器人撰写,去年,腾讯财经刊登了一篇机器人撰写的文章“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据说获悉这一消息后,一些记者纷纷表示“已哭晕在厕所”“今后的记者岗位会越来越少”。可惜,机器人不相信眼泪……比拼效率,人不可能胜过机器,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割麦客那令人心酸的一幕。我们怎么办?
幸运的是,在机器人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人类的需求也在升级。马斯洛是对的,在物质相对丰富后,更多的人开始了对情感、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的追寻。例如,尽管机器人将来可以完全胜任主刀医生的职责,却有很多人认为,把自己的宠物交给一个机器是一件太残忍的事。而如果你有一些心理困扰,相信也不太容易选择一个机器人来倾诉。所以,研究者认为,包括宠物医生、心理咨询师、摄像师、健身教练这样一些岗位不容易被机器取代。这些职业有这样的特点:需要人际间的细腻沟通,需要人类的情感判断和投入,需要复杂的价值判断。我们很容易的发现,上面描述的特点,正是右脑典型的特征。或许对于人类而言,一个以右脑作为优势能力的时代正在来临。
想要不被淘汰,惟有升级能力,变化的时代,职业发展的全新思维就是:能力升级。我们需要升级现有的能力,延缓自己被淘汰;同时由专注逻辑、高效的左脑,向专注创意、高感性的右脑的升级,实现在未来世界的弯道超车。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在当今时代想要生存,个人和组织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营生的行当,问自己三个问题:
1.是否有海外的外包人员能廉价完成我的工作?
2.是否电脑可以比我干得更快?
3.在这个供给过剩的时代,我做的产品是否还有需求?
如果头两个问题你回答“是”,或者第三个问题是“否”,亦或是在不久的将来会这样,那么你就有麻烦了,你需要能力升级了。丹尼尔也同时预测了右脑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想要不被淘汰的同学,或许应该快速get这些技能。
当然,或许我们还需要一个快速get新技能的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721的学习法则,尤其是当我们需要更高效的进行能力升级时,这一黄金法则显得更加有价值。比如,如果你想提升写作中的故事力,也许这样的一个计划能够帮你达到事半功倍。
如果再给自己一些动力,可能效果就更好了。比如,在计划中加上一条,未按时完成则在12月31日24点前把经历写成故事【我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到朋友圈,并至少获得50个点赞!
俄罗斯逃跑的机器人可能会被拆解,因为它太不听话了,一些Youtube用户已经发出呼吁,希望研发人员能够手下留情。无论它是否留下,机器人来临的步伐都已不可阻挡。IR77的主人基沃科赛夫说:“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第三代机器人,计划于今年秋季推出。”
不知道留给我们能力升级的时间,还有多久。
当然,最好的开始时间,就是现在。
职业发展规划>>>>
下午有咨询,我在办公室里做着咨询前的准备。
之前,助理告诉我,从信息收纳来看,这个客户似乎非常挑剔,对我们的咨询结果反复进行了确认:能给我一个结果吗?会有一个具体方案吗?咨询几次?两个月够吗?如果不满意怎么办?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生涯咨询的市场和产品规范尚不完善,客户有疑问都是正常的。不过有着收纳几百个客户经验的助理,她的反馈一定 有道理。我不禁又看了看收纳信息:
李洁,女性,34岁,某国企财务经理,第一学历专科。主要问题:要不要离职?希望有一个特别靠谱的计划。
作为咨询师,需要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以便在咨询的时候有框架,有思路。我迅速进行了分析:做财务的,如果适合做财务并且做得很好的话,那么一般相对保守,严谨,而且有条理,长于分析。学历不高,这可能是障碍,也可能是光荣历史。女性,34岁,除了职业发展问题,一般还会有角色问题。想离职,看起来似乎对现有工作不满,但背后的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好了,大胆做猜想,绝不做断定。
我往下看助理的记录,眉头慢慢紧起来了,看来,我真的是遇到传说中的“咨询师杀手”了:一年之内,在两家职业规划机构做过咨询都不满意,之前把她的资料和情况给过我的两个同事,都不愿意接这个案例,只是看信息记录,似乎不至于的啊。难道,还有什么其他情况?
“小张,李洁的案子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我问助理,“没什么了,都写在记录里了。”“那怎么王老师和李老师都不接呢?”“哦,咨询前为了选咨询师,来询 者和咨询师做过电话沟通,因为来询者似乎对自己的发展挺清晰的,所以咨询师都感觉不能给到她想要的支持。”“她想要什么支持呢?为什么选我?”“您是资深 咨询师啊,有问题就找您喽,”这丫头,把超难都分给我了,“她似乎就是希望听到更加专业的分析,具体的,我也不清楚了。”“哦,好的,谢谢。”
我大概看得到这个来询者了:嘿嘿,专业的分析,如果自我认知不清,这个幌子足以干掉一个咨询师的自信。专不专业的,下午见吧。
14点,我听到咨询室外助理的声音:李女士,请到这边。赵老师,来询者到了。我站起来,打量了一下对面这位女士,穿着职业,打着淡妆,挎着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包(请恕我对此完全无概念),目光冷峻。我赶忙打招呼:您好,请坐吧。“赵老师,我们有更好一点的咨询室吗?这里有点太小了。”“对不起,我们今天正好 约到了这个咨询室,如果你觉得不舒服,我们可以下次提前预约。”我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她了。“好吧。”李洁坐下来了。或许,这真是个挑剔的来询者呢,我想。
李洁从包里掏出一沓纸,“赵老师,你先看看这个,这是我给自己做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是你的资料吗?怎么之前没发给我?”我接过来,问到。“哦,我之前 没有做好,这是今天上午又修改了一遍。”我接过来,扫了一眼,非常清晰的计划,如何做,怎么做,目标,执行计划,表格、图示、分析,非常全面了。但我也看出来,这就只是个计划,一个看上去很好的计划。
“谈谈看你对于咨询的期待吧。”我把计划放在了一边。“我就是希望老师帮我看看我的职业规划,然后提出一些我想不到的地方。”李洁的眼睛还是瞄着那沓纸。
“嗯,好的,你的计划我们会一起讨论,先来谈谈你对于咨询的期待吧,你只是期待我们一起看你的职业计划吗?”“还希望对我有分析,我觉得你们很专业,能帮我看到我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好的,还有吗?”“还有就是最后帮我判断一下我是否需要跳槽,未来如何发展,我的计划是不是靠谱。”又回来了,“好的,我 都记下来了,我们先分析分你的生涯历程吧。”于是,我们从她的读大学时开始。
李洁读的是专科,这段经历在她看来就是一个错误,高中时学习很好,高考发挥失常,家里的压力让她不得已读了大专。但这也并没有阻碍她的求学路,大专毕业两年就读了研究生,还是知名大学的,可见人家的学习、考试能力不是盖的。读研究生之前,还有过两年的工作经历,在某事业单位,家里人给谋得一个“好职位”。 一心想读书自不必说,就是单位的无所事事,要玩关系,她也受不了。读研究生,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提升。
转眼,研究生毕业也快十年了。这十年里,为了摆脱之前的学历背景,李洁的学习异常出色,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自持清高”、“人缘一般”的评价。毕业后,李洁在一家公司从出纳做到了财务经理,并且进入了公司的投融资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财务分析。这是一家大公司,行业内也是领头羊,规模大,业务广,部门多,看 上去发展的还不错。问题在哪呢?李洁提到了跳槽,看来她有自己的不满,“那么你怎么看现在的这份工作呢?”
“这份工作也不错,收入可以,学习机制也可以。但是,就是因为公司太大了,我的职业发展就感觉总在一个模块里,所做的事情在这几年就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做的越熟练,就越不会有变动。”她说出了所有大公司的一个特征。“而且在公司里,我看不到有什么升职空间了,专家太多,我感觉任何一个领域都足够我研究一辈子的,这样的情况,我简直就像是被淹没了。”
“所以,你感觉不到职业的成就感?”
“是的,不仅是缺乏成就感,我还很担心未来的出路呢。”李洁说出了更大的忧虑,“你说,我现在一刻都不敢放松,结婚几年了都不敢生孩子,不是没有产假,而 是担心我一旦离开,就没有位置了。即便这样,我看那些四五十岁的同事,就有隐隐的担忧,公司太大,我们慢慢地就没有了竞争力,将来可怎么办啊?”
“李洁,你在之前的职业阶段发展的很好,很快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并在一个领域成为一个专家,但是你现在要进入的下一个生涯阶段,需要的是平台,是你在平台之上的能力迁移和资源积累,同时也需要你拓展视野。”
“是的,你说的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你看我的计划里都列出来了。”李洁又提到了她的计划。
“那我们来看看你的计划吧。”我拿起了她的计划。专业资格考试、各种职场能力提升、参加专业的培训学习……似乎很详细了。
“从你的职业发展来看,你的优势主要在于两点: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经验和曾经带过小团队的管理经验。”我开始分析。“是的。”
“从你的计划来看,你似乎还是把重心放在能力提升上。”“是的,有什么不对吗?”
“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具有更大可能性的平台。”“你是说让我辞职了?去哪里呢?我也头疼这件事。”
“不是辞职,更多可能性的平台可能在企业外,也可能在企业内,但一定要突破之前的做事方式。比如,给自己设定一个需要拓展的职业目标,提升相应能力的同时,给自己创造机会。”
“我也想过,但是能不能再落地一些?”李洁表现出了一切尽在意料中的态度。又是我就开始和她一起分析如何拓展可能性,如何从熟悉的领域切入并展开。
分析的时候,李洁要么表示什么都知道,要么表示实际情况并不会那么容易。我忽然有一个感觉:我在拼命支招,她在拼命拒绝。
“李洁,你看,咨询到现在,我们分析了你的特点,也分析了可能的一些方案,不知你有什么反馈?”
“分析挺清晰的,很多我都想过,但是,似乎不够震撼。”谢天谢地,她说实话了。
“什么样的震撼呢?”我很好奇。
“就是直接指出来我的问题,指出了我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我的目标。我总是不太放心。”
我想,我知道问题的关键了:你之前做过咨询,是不是也是得不到你想象的效果?是的,都是给我一些目标分析,我都知道的。
这是必然,职业规划师不可能比来询者更知道她的行业情况和具体职场信息。“所以,你是期待一个神一样的专家给你做咨询,”我看出了困惑,没等她回答,我接 着说,“但是你也是专家,并且一直抱持着专家的态度,不肯放下,你有没有感觉到你在和咨询师辩论。”我看到了李洁有点惊讶,“这种对抗其实是你和自己的对抗,你一直不相信你自己能在职业上有多突破,所以,你在扮演着一个批判者的角色,对咨询师提出的种种方案进行驳斥,而不是一起来分析如何实现可能性。”
我拿起了她的那沓计划:“你看,你的计划制定的如此完美,但是这终究只是计划。这份计划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允许可能性出现,不管是好的可能性,还是坏的可能性。所以,似乎看上去,你的职业发展也缺乏可能性。”
我继续:“这也是你的一种特质,追求完美的计划。追求完美,并且一切尽在计划中。然后呢?然后希望一战成名,通过一纸完美的计划就实现梦想。就像是成功就写在你家的日历上,你就这么撕呀撕呀,就撕到了成功那一页。然而,实际上你谁都控制不了,包括你自己。成功并不是从发愿直接就蹦到了结果,中间有探索方向,确定方向,收集资源,提升能力,进行调整,收集反馈,扩展平台,创造机会,逐渐实现等许多步骤,那种从开头就设定了结尾的逻辑不是职场的真实逻辑。”
我看出了我的这番话可能确实“震撼”到了李洁。
“所以,”我继续,“李洁,你最需要提升的能力不是你计划中的业务能力,这些你自己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而是敢于突破和冒险的能力。当然冒险不是目的,冒险是为了寻求可能性,你所处的环境已经一眼看到底了,如果希望躲在一边悄悄练功,有一天能一飞冲天,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重要的是,你也不知道练的对不对。”
“是的。”稍微沉默了一下,李洁说话了,“这也确实是问题,那该怎么冒险呢?”
“冒险也只是手段,”我笑了,“你比较善于内归因,如果外界有什么负向的反馈,你都会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行。然后就回去憋着练能力,但是忽略了反馈本身的意义。”我顿了顿,“我们重新来设计一个计划吧,让你的步子再小一些,从反馈中学习,保持方向,不断调整。”
于是,我们就分析了她的熟悉领域,如何给自己争取更多的业务空间,如何通过承担更多责任来提升自己的资源驾驭能力,并提升格局和平台。最重要的关键是:不要忽略走向成功的中间步骤。
看了看表,时间差不多了。我最后做了一点提醒:
李洁,生涯中,职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其他角色,就像是你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计划来过一样,你也不可能期待着先工作再考虑生活。处理生涯中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或许是现在你就需要考虑的问题。
她似乎明白了。
其实无论做任何事,在态度摆正和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其他的只需要交给时间,因为一件事的成败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积累的力量,前期的积累是缓慢的,有时还是有所波动,但后期就是指数型增长。
1、从0到1
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罗氏三兄妹(罗振宇、罗永浩和罗玉凤),其中尤以对二哥罗永浩的关注度最高,这个从小混混到进入新东方,从牛博网到创建自己的教育培训学校,再到如今的锤子老板,可谓是一路看他走过来的,见识了他的丰富多彩、滚滚红尘的彪悍人生,但是对他最早或者说最深刻的初次印象停留在他讲的进入新东方的经历,原来对英语一窍不通的老罗,在听说当英语老师很赚钱后,便在北京郊区租了个三面漏风的小破房,睡着发臭的席梦思床垫,读了一百斤的励志书籍,头悬梁锥刺股的准备了差不多一年,最后获取了去新东方面试的机会,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屌丝逆袭,赢取白富美,站上人生巅峰。之所以对老罗这种经历有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很深刻的启发:我们想进入一个行业,或者说着手做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其实和你的努力程度以及专注程度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在短时间内以专注的精力大量看同一个课题(就如同读书上的主题阅读),就会快速提升你的能力。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在刚毕业时到韩国一家公司工作的经历,200多人的企业研发团队只有7个人,所以一个人独立负责一个项目,在做项目前你首先要告知你的项目完成时间,然后一切都是自己独立负责,社长只会在截止期限到来时过来验收。由于当时根本就是个菜鸟,项目经验完全是0,再加上语言不通也没人问,所以只好自己上网查资料以及给国内的朋友及导师打电话请教。我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年除了过年回国了一周,没有休息过一天,天天晚上十一点以后才从公司离开,就这样持续了大概一年,在回国工作后,遇到曾经一直打电话求助的导师,这样给我说,从我打电话问的问题就能感觉到我这一年的变化及提升有多大,那一年自己的长进可能是正常情况下自己需要花2~3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而一直到现在我的很多项目能力都是来源于那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及自我探索。有了这样一种经历后,我清楚的知道了,当我们要进入一个行业或者想悉得一种新技能时,有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是无法跨越的,也就是所谓的从零到一,但是掌握的时间却是可控的,你要是特别努力,那么就可能缩短这个时间,因为一个行业的入门知识就是那么多。
2、从1到10
但是在一个行业干的久了,很多人会产生倦怠感,前一段时间自己参加了一个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课上一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在三年前他和现在的我们一样,也是来参加这种培训,当时他是其他行业的职员,在上完这个课程后,感觉课程对自己很有帮助,也很感兴趣,于是花了几万块钱,把后续的课程都报了,因为自己也要工作,需要生存也需要钱来上课,所以平时就利用周末以及每天晚上根据课程学习到的知识,自己做PPT,自己写逐字稿,自己对着镜子练,然后给一些组织公益讲,慢慢讲的好了,就来这家机构从周末兼职做起,作为培训师要经常出差,于是周五下午下班后直接赶到机场飞到另一个城市,周日晚上坐火车赶回来,有时是周一坐第一趟航班回来,一下飞机直接打的到公司继续上班,就这样又持续了好久,直到有一次课堂上遇到了一名学员,是一家现在很出名的上市公司人力总监,于是被高薪挖走,现在呢是这个行业很出色的培训师,那么这个时间他用了多久:三年。
其实现在来说有很多人对自己目前的行业不感兴趣或者说做的久了有倦怠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在找工作时没有什么经验,都是所谓的先就业再择业,先能够生存下去再说,等干的时间长了,失去了原来的兴趣或者说那颗不安分想追求梦想的心再次蠢蠢欲动起来,但是如果像年轻时那样不顾一切去追求的话缺少斗志,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要考虑的事情也多了,多了一分家庭的责任,遇到这种情况能做的就是首先摆正心态,我们当前的工作是外职业生涯,目的就是活下去,而八小时工作外呢,我们可以来创造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在业余时间去学习精进自己真正想要的,先入门,然后再从兼职做起,等到这份兼职的工作发展的不错了再考虑跳槽,这个内职业生涯目的是为了活的好。
3、从10到100
最近有这么一件大事件,科比退役,这个被称为凌晨四点的男人瞬时刷爆了朋友圈,科比从出道到成名,用了多久呢差不多十年。
在一次采访中
记者问:“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
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记者摇摇头:“不知道,那你说说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究竟什么样儿?”
科比挠挠头,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说到这科比笑了,“究竟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但这没有关系,你说是吗?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论述的“十万小时天才理论”,这就是从普通到卓越的时间。
总结一下:
如果我们想进入一个行业,只是入门,那么可以多久,一般一年之内,只要你够勤奋、够专注。
如果你想在一个行业混得还不错,有一定的能力,那么需要多久,大概三到五年。
但如果你想在一个行业成为专家或者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那么一般需要八到十年,而且除了努力还需要运气等多种因素。
其实无论做任何事,在态度摆正和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其他的只需要交给时间,因为一件事的成败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积累的力量,前期的积累是缓慢的,有时还是有所波动,但后期就是指数型增长。
新精英职业规划>>>>
参加完生涯咨询师特训营有一周多的时间了,对于很多咨询方法还有待实践。目前有两个意向来询者,还未确定咨询时间。不过在这期间,我接了一个小微企业的管理咨询案子。在洽谈合作的过程中,意外运用了生涯咨询的一些方法。让我突然发现了生涯咨询的很多种应用的可能。现将具体过程梳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背景资料:
一家微型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有十几家实体专卖店。规模也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老板希望销售规模能上个台阶,同时也想让跟着自己的兄弟姐妹收入也上个台阶。
但无奈,试了些办法总是没效果,老板很焦虑。就去学习考察,看到其他同行采用的办法出效果了,就学来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推广,这样一年换了三种办法。这样折腾下来,员工和管理层受不了了。有些员工流失了,管理层也没有方向了,业绩也没有提升……老板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因为内部人员没有学习能力,管理层没有培训能力造成自己的想法没有落实下去,因此,想搭建一个培训班子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
分析:
这是一个属于典型的小微企业常见问题。
按照原来的咨询方法从企业绩效出发,进行信息收集调查,查找绩效差距,界定问题原因,然后制定干预措施,最后跟进之行……
但是这次在和老板交流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两次提到员工文化水平低,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甚至反对他的变革。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在咨询特训营做案例分析时,有一种非合理信念和这种情况类似,即,因为员工文化水平低,所以不理解、不会做。
我立刻换了一种思路,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特质,大多数就是老板本人的性格特质。有时候问题就是老板本人的问题。而老板本来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短期内是无法更换的,只能采取调适的办法解决。既然这样,我能不能先从老板本人入手,看看他是否有非合理信念导致的管理方法失当的情况。
咨询过程:
通过沟通与了解,发现老板本人爱钻研、爱学习,正因为这样才将企业从一家店做到了十四家店。但是由于行业特点,他认为农村孩子能吃苦,容易满足,好管理。所以员工基本上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青年。缺点就是学习能力弱。而现在企业需要快速学习转变的时候,他又认为员工跟不上节奏了。说到这里,他又提到了XX老板推行一种管理方法时,采取强制手段,换了60%的员工,最终成功了,效果很好。他也想这么干。
听到这里,我试着和他聊起了他创业的过程,其目的是侧面对他进行价值观探索。最终发现他个人成就动机和助人动机比较强,一再强调,这些员工跟了自己这么久,有感情,希望他们跟着自己能买房买车……
实际上这里已经出现了非合理信念:新管理方法无法落实,是因为员工文化低,能力差造成的;要想让新管理方法落地就只能通过换人来实现(有成功案例);员工跟了他很久所以需要对员工负责。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老板的思路与步伐太大,员工的理解和能力不够导致的团队节奏不合拍的问题。
这些信念,如果是在我原来的咨询里,肯定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淘汰能力与意愿较差的员工,培养能力弱但意愿强的员工,从而让员工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但这次,基于企业本身面临的问题仅仅是上台阶的问题而非生死攸关的变革问题,所以我决定从老板的价值观入手,顺势而为。让他与员工之间进行调适,因为基于员工的现状和老板本人的价值观,裁员与置换并非他本意,只不过几次新的管理方法导入都失败,才让他萌生换人的想法。
我只需要降低老板的预期和焦虑情绪,然后通过相应的带教与辅导手段,将新管理理念化整为零,一点点让员工做起来,基本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通过三个小时的沟通与交流,与老板达成共识,不能急功近利,频繁引入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给予员工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学习新管理理念与方法。用三个月的时间,在三家门店完成新理念与方法在企业内部的内化工作,形成各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操作手册。然后再向其他门店推广复制。
本次仅仅是与该老板进行目标确定的过程,还未涉及具体操作。一般的管理咨询案子,与企业主达成共识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我本来预计是通过三次交流完成。但运用生涯咨询的一些技术手段,在三个小时内,改变其非合理信念并达成共识,确实是出乎我意料的。
因此,我认为生涯咨询方法和手段除了做职业咨询以外,其实是可以用来做管理分析与咨询的。毕竟职业问题是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企业管理问题,也有相通之处。且生涯咨询技术与管理咨询技术相比,比较容易掌握和使用。
本次是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将生涯咨询技术进行跨界运用的一次尝试,技术与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验证。但我想以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结合自身的工作探索生涯咨询技术更多运用的可能性。
从职业发展的阶段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尝试期、发展期、成熟期、顶峰期、夕阳期五个阶段,尝试期应该在2030岁之间,发展期应该在3040岁之间,成熟期应该是在4050岁之间,50岁是你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顶峰时期,到了六十多岁自然是夕阳西下古稀之年。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尝试期是在最前沿的,我们要想在尝试期做得足够好,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好基础,就很有必要做好尝试期的职业规划。
因为从我们的经验和人生的发展轨迹来看,尝试期的状况往往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在尝试期从事的行业往往是我们今后一生所从事的行业,尝试期形成的经验、理论和思想往往是我们一生的指导,应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尝试期的职业规划。
尝试期职业规划的核心就是要进行多种尝试
尝试期的职业规划就是尝试,尝试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事业,甚至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职业规划来说,就是要在职业尝试期做好一个进行不同尝试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职业尝试期的目标、要达到的标准、计划、方式、方法等。
首先要明确你在你的职业尝试期想不想再进行不同尝试的。不尝试也是一种尝试,就是尝试着把自己交给一个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不管这个工作是不是适合你,你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坚持做下去,一直到老,这也是一种尝试;还有一种尝试就是进行适度地尝试,在尝试期内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尝试几个工作、几个职业、几种事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试试而乙;当然你也可以规划自己进行大胆的、多方面得尝试,一直找到一种值得自己一辈子付出全部心血去奉献、去打拼的事业,然后一辈子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其次是你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你的目标。你要百分之百的达到你的目标呢,还是达到差不多的程度(60分万岁)就行了,或者是奋斗一下吧,能行就行,不行就将就?这个标准的选择也是你今后成就大小的标志,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恐怕必须付出120分的努力才行。
最后是你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来做,这也很重要。是走一步算一步,还是随遇而安,还是一直朝着目标而去,虽然历经挫折仍不悔改?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竭其所能,行拂乱其所为,然后知其可为。所以我们常说,不是我们的目标有问题,而是我们做事情的方式不正确,方法不恰当。
尝试期为什么要进行多种尝试
实践出真知,这是我们在中学就已经知道的道理,也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基础(是不是有点老套?但是见过各式各样时髦的认识论后我更相信它是真理),中国的学生都学习过的。
只是我们都被现实中那些好心人的引路人有意无意的给引导歪了,忘记了这个最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职业发展的尝试期,已经放弃了大胆尝试的,静等着事情的发展而无所作为。因此我们要做好尝试期的职业规划,就必须要做到进行多方面的尝试,而不要还没有尝试就先放弃。这是做好职业尝试规划的基础。
实践也可以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很多人都会说,这样做对不对哦,万一不对怎么办?其实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不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身边的人尤其是你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都会说,你这样做,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因为根据你以前的知识、别人的经验、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是正因为大家都有这种害怕失败的心态,所以才更加应该去尝试。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呢?就是看不准,既然都看不准,那么除了尝试别无他法。只有做了才知道到底对不对,不做,就只是空谈,有百害而无一利。
关于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疑问,我认为你可以不必理会,尽快推门而进,大胆地走进去做尝试就行了。记得有一年的,我刚刚走出校门没两年,刚刚结婚,我的妻子和同事去处玩,很晚才回来,我就虚掩了门睡觉。他们回来时,看见门关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敲门,注意,这是我们最自然的一种反应,其实我并没有睡着,但是也没有吭声,我想看看他们到底怎办。敲了一会儿没有反应,于是他们就用钢片尺捅,还是没开。
后来他们又拿来凳子,爬上去打开门上的户窗,伸一根棍子进来,想撬开门闩,但还是没能成功。种种办法都使尽了,仍然不能成功。你想想,这个时候怎样就能进门呢?轻轻一推。
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们那样弄了半天,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推一下试试?哪怕就是不小心碰到一下也好嘛。其实,推不推这一下,真的就决定了人生对待事业的态度。很多时候,你只要轻轻推一下门就行了。为什么不推,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那不可能。你到底行不行,推门进去再说吧。
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的长处也不只一个,一个人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受外界的限制,你到底适合做什么,现在你做着还行的工作到底是不是你最喜欢的,你也只有尝试一下别的才知道。安于现状,不想进行尝试,你是很难知道其他事业的滋味的,毛主席说,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只有自己亲口尝一尝。
注意,我没有引用那些科学家们做的实验,什么玻璃缸中的鱼、玻璃杯中的跳蚤、温水中的青蛙,我想还是应该从我们身边的生活经验来说,可能更加真实一些,如果我是那个鱼、或者跳蚤、青蛙,我多半会和那些青蛙、鱼们一样。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不是生活在实验中。
我们没有谁经历得起那么多的磨砺,那样磨砺,只有死路一条,在那样的玻璃杯中还能跳的,这个世界上可能也就只有跳蚤了,因为人不是跳蚤,本来就不喜欢跳,而跳蚤天生就是生来跳的。按照你对生活的理解大胆地去尝试就是了,没有什么万一。如果硬要说有万一,就只有要是不尝试,万一错过了怎么办?跳蚤跳是本能,而人轻轻一推门只不过是做一点尝试,要不了命的。
怎样做好尝试期的职业规划
据统计中国营销人员有6000万人之众。据我所知,大多数营销人员做得不太成功,不太成功的原因就是缺乏规划,如何规划好你的尝试期的职业尝试呢?
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你喜欢的事业,你才可能认真去做,并且把它做好;如果你不喜欢,可能很难有所成就。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别人强加的或者是父母安排的,不妨另作选择。
以上《拆书《拆掉思维的墙》:我们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尝试》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求职成功的技巧”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