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职业更适合自己?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如何解决伴随一系列职业生涯问题,职业规划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职业规划可满足求职需求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定位+目标+通道,主要帮助人们解决3个问题: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
自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引入职业规划的思想与方法以来,职业规划快速得以在国内传播与发展,人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在觉醒。通常,一个人从了解职业规划到意识到职业需要规划,再到真正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一个过程,短几个月,长则几年。许多人也曾考虑过是不是要做一下专业的职业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采取行动,容易导致自己的职场处境越来越被动。
职业规划不仅适用于白领、金领,对于普通的蓝领,甚至农民工都同样适用。一个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如果对自己定位明确,也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规划能够帮助人们愿意工作,乐意工作,然后主动去创造价值,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样不仅解决每个人的生计问题,更可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为国家解决就业难题,从而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
职业规划可减少盲目跳槽
当我们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我们的用人单位,告诉用人单位,你就是他的最合适人选,对企业来说,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就可以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很多人快速离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你无意识的,当然如果是有意识不认同的话,那很显然会更加加快你的离职速度,在这种因为你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下,比如跟老板或是同事稍微有些矛盾,或经济收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而外面稍有诱惑,你就会容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而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历炼些什么,这时候哪怕有再多的诱惑再多的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
职业规划可避免迷失方向
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已经成为当下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目前受过职业规划教育的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加强,这对职场人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那么,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对自己已经表露出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该如何保持和增强?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天赋特长没有全面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就业的认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岗位所需。
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大学生应从现在开始,针对自己的倾向和个性,详细分析自己所欲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自身的上升空间及本身存在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每一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计划积极参与一些企业实习或游学,也会大大裨益将来的求职。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出现问题,基本上原因只有两个:定位不清和人际关系不良。这两个问题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在不同的职业时期都会遇见。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可能形成的因素比较复杂,这里不去分析。本文旨在分析职业定位的形成因素。
一个人在考虑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只需要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取向、能力和环境。
取向主要是个人的一种倾向,主要涉及个人的性格、兴趣、价值观、需要和愿景等。很多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会忽略这一点,或者说对这一点没有全面的认识,比如说一个很外向好动的人,可能因为就业压力去做了办公室文员的工作,估计他就很难把工作做好。昨天我见到一个很好动的女孩,是做财务工作的,结果就发现她总是遗漏很多工作。
所以,在选择一个工作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我是什么性格,这个工作与我的性格是否相匹配,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
然后就要考虑你的兴趣是什么,太多的统计表明,一个人在做他认为感兴趣的工作时往往比做不感兴趣的工作绩效要高,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激励手段。
价值观和需要决定了你将从事一个什么类型的工作。如果你很喜欢钱,那么选择工作的时候行业利润率比较低的职业可能就不适合你,如果你是个追求成就感的人,那么一些没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工作你做起来就会觉得无价值。
所以,个人取向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就是个人能力,主要包括:学历、经历、天赋和资源等。
一个人有很大的理想,但是没有支持理想的能力,那么这个人的理想就是无基础的空中楼阁。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到底能做到些什么,自己的资源都有些什么。举个例子:一个小学生,让他去研究航天火箭,你觉得这个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对于个人能力的鉴定,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测评来做参考,但是前提是专业的测评。
第三个是环境,主要包括:产业、职业、宏观环境、地域和家庭等。
我们仔细想一想,有多少种职业曾经火爆一时,而现在却消失不见了?大家还记不记得10年前曾经有一个职业就是BP机传呼台的话务员,现在还有吗?据统计,全球每年会新出现50余种职业,消失30余种,各位,你要想一想,你所从事的职业,生命力有多强?
曾经的房地产业是中国人才聚集的行业,但是大家看看现在,大量的地产人才向行业外流失,地产行业总在喊人才紧缺。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当年地产行业井喷式的发展,这个行业的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传统行业,这个时候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很大,但是近两年来的政策表示大家都在开始理智了,大家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下降了,那么自然人才会有流失。
其实对于个人的职业定位,相关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微妙,限于篇幅,只做简单介绍,说明三个决定性因素,希望观者可以找到这三个因素的交点,那就是你的职业定位。
招聘工作的主要执行方式就是沟通工作,双方若是谈不到一起去,这人就招不进来,可要是在面试的时候把话说大了,在员工入职后,也会引发一些麻烦出来。所以,小编建议各类老板们在新员工的面试阶段,先把这五点事情说清楚:
一, 新员工的就业意向
也就是说,员工上班是为了什么,这可不一定都是为了钱,或许人家是为了学技术,也或许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或许只是过渡一下,更甚者仅仅是因为距离近,上下班方便等等,就业意向多元化已经是事实情况,老板就别单一化看待这个问题(假定员工都是为了工资来上班的),所以最好在面试阶段问清楚。
二, 预计在职时间
也就是员工准备在公司里做多久,最短期和最长期分别是多少,当然了,不要精确,大概就可以。毕竟,当前的90后员工,在某个公司终身干一辈子几乎是不可能的,频繁跳槽是必然的,甚至是正常的。老板就别死脑筋了,非要假定人家得要在公司里一直干下去。
三, 期望收入和实际收入区间
绝大多数员工还是会看重收入的,自己心里对收入情况也会有个预期值,鼓励员工别客气,说出来。然后,老板可把相关岗位的收入情况,进行全部的量化说明,尤其是最容易模糊的奖金和晋升部分,务必全部量化,即便量化标尺多也没关系,但要一次性全部摆出来说清楚。让员工来全面评估,即便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决定不来了,这也没关系,总比来了之后再感觉吃亏上当,而寻机报复的要好。
四, 当前的实际问题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也没有完美的老板,也没那么多傻子白痴,公司的问题也好,老板自身的问题也好,为什么不能坦荡点说出来,难道藏起来就完美了?或者说能一直藏着掖着?
直白一点,坦荡一点,客观一点,在面试者就要把相关的问题点说出来,最好还能列个1234出来,务必让员工知晓,员工能知晓能接受,日后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也有个思想准备,同时也不会对老板和公司有过高的期望值。假如无法接受这些问题,那最好别来。
五, 个人底线
每个人都会有个底线,也许是收入方面的,也许是面子方面的,也许是生活习惯方面的(例如洁癖),还有可能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总之就是不能碰触的。这个也得要在面试中询问清楚,并记录在案,一方面是体现对员工的尊重,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在工作期间,不经意间碰触到员工的底线,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士第一份工作不满一年,而能在第一个工作岗位持续做到三年以上的,不足10%。其原因中占居首位的是定位问题。其中,以下两类人群最为典型:
一、盲目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不少应届大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很多时候是为了解决眼下的生存问题,而并不是出于自身认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份工作一定不是他们的目标和方向,只能是个临时的、短暂的过渡阶段。一旦在职场上立足,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跳槽,转到自己兴趣所在的工作。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进行职业调整时依旧茫然又盲目,只是对眼前的工作不满意,却并不清楚满意的工作到底在哪里。结果,由于失去生存保障,经过一阶段的寻寻觅觅,难免又堕入泛就业的怪圈。
二、自身定位不清晰者,由于缺乏职业定位和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当部分的职场跳槽根本上属于定位错误。因此在找工作的时候总带着错误的目标,或是很大的盲目性。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准确认识,他们或目标过高,或方向错误。他们往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得已进入某家公司,干了几个月,就后悔莫及,转而又心生跳槽之念。这种跳槽的危害性相当大。从职业发展来看,使职业积累断层,缺乏连续性,跳来跳去,除了跳槽经验,什么职业资本都没有,最后连跳的实力都没了。跳槽也是最劳民伤财的事情,自己把自己给推向残酷、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并不难,抓住主要矛盾,万法从心起,进而抵制各种诱惑、安心耕耘。如果职场人把职业资本(工作经验等)的积累放在第一位,心态自然会平稳下来,很多看似复杂的困扰就没有了。在准备跳槽的时候,要多方面平衡考虑,薪水、经验积累、爱好、理想、环境、专业、生存压力等等都要兼顾到。否则,找到工作也会很快失去,不是自己跳槽,就是被炒鱿鱼。
对于高校的毕业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是如何释放压力呢?做好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呢?现提供提高信心做好职场定位,仅供参考。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日指出,今年,全国范围预计将有6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求职,比去年增加近10万人;广东今年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增加近四成,但去年因金融危机而减少用工需求近两成,再考虑到今年毕业生人数增加百分之十以上,两相抵消,全省新增的岗位有限,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那么,再考虑到当下企业招聘要求日趋苛刻的大背景,应届毕业生就业、找工作应将以何种姿态面对呢?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各级行政部门多方努力,为大学生拓宽现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提倡创业等就业渠道,大学生要对未来的就业树立信心,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自身职场定位。
“有工作机会了,就应该安心工作,在岗位上提高技术积累经验。若还不安分,总是这山望那山频繁跳槽,最终只会一事无成。”广州某技师学院班主任张老师提醒,毕业生找工作不宜过于草率,也不宜太挑剔。找工作,不能光看眼前,必须要放眼长远。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宁佳英则提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对找工作有所准备。其一,学生应掌握企业招聘黄金期,适时出击;其二,学生有必要仔细参考近几年本校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干什么,理智评判自己能去什么单位能干什么样的工作。
一是定向,此为一定。方向定错了,则南辕而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
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并不喜欢的岗位,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紧缺的、急需的或有发展前景的。有些学子在学校里读了双学位,拿了几种职业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几个机会,显得高人一筹。
二是定点。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比如有些人毕业后选择去南方,有些选择到上海、沪宁线一带发展,有的则选择去边疆、大西北,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都无可非议。俗话说人各有志嘛。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比如有的毕业去了南方,认为那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强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跳槽离开。当然这也无所谓。但如果一开始就选准方向,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资历和经验都会有助益和长进。时间加努力,有望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深人士,岂不更为有利。频繁更换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职业生涯成长肯定弊多利少。
三是定位。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一但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刚毕业就被知名大公司选中,而且薪资福利不菲,当然是你的运气。如果没有碰上这种好机遇,也无需气馁。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我,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好处。
除了这三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定,就是定心。心神不定,朝三暮四,何能准确地定向、定点、定位!不过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定心。不然,老百姓怎么会说心不定,钱没命呢?
定位是营销学概念,是伟大的营销学大师尔-列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最先提出并加以推广的。
那么,对于一个职场人士,也时时知道定位这个概念,更需要始终关注,那就是个人的职业定位。
什么是职业定位呢?
职业定位,就是指通过自身分析之后,适合做什么,而且能够做好什么,将来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和贡献。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职业定位意识,结果在职场上常常不尽人意,无所成就。有时更令个人难以忍受的是,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换取自己的职业定位。
有一位朋友,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一所大学上班。到大学后,不到半年,被组织安排到偏远地区挂职副镇长一年时间。在地方挂职锻炼,工作没有多大贡献,倒是喝酒水平被大大提升。据其所言,在下乡的头三个月里,几乎没有一天是清醒的。后来,挂职回来,几经与领导吃饭后,被发现其喝酒水平有能耐,就被调到对外联络科。不负众望,半年后荣升为这个大学对外联络科科长职务。
我听完之后,大笑朋友:想当年,研究生毕业,三陪工作可不是你的理想。我真想不通,这种职务需要研究生水平吗?你的理论水平没有上去,喝酒水平倒是达到超研究生水平了。
朋友一脸无奈,他说:我也不想干这个伙计。谁知道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了摆脱这种窘境,只好苦读之后,考上了博士。希望博士毕业之后,目的就是想换个地方,从头再来!
朋友的一番话,令人深思。
那就是职场人士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否则,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就是因为定位成喝酒,成为对外联络科科长。这并不是个人职业理想,更是他个人深恶痛绝的。据朋友说,他自从当了这个科长,几乎天天三更半夜回来。
职业定位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给自己定位;二是别人给自己定位。
自己给自己定位,绝大部分都符合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才干,做出一番事业。这是比较理想的。然而,现实是,往往很难事与愿违,并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首先,自己具备这个能力;其次,需要具备这个条件;三是,还需提供相应的机会。如果这些都不能实现,是很难凑效的,自己的定位往往很难达到。
很难达到,就说明自己不要定位。这是两个问题。很多职场人士,最后形成与他人鲜明的差别,原因就是一开始自己就没有很好的定位,就没有职业方向。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顾求生存,结果一辈子都在为生存奔波。
还有一种是别人给自己定位。这就看自己是如何表现的。如果不是你职业定位方向的,当你表现为很突出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职业定位错乱。
比如,就以朋友为例,凭其实力和特点,完全可以成为讲师中的名嘴。可偏偏领导看中的是他的喝酒水平,结果被委以接待重任。这自然与其职业定位相背离。
为什么会形成与自己职业相背离呢?关键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不是自己职业方向的工作,以及格分要求自己,绝对不能做出满分。有人说,做工作就是全力以赴。这是没有错的,关键是符合自己职业方向,同时也需要符合企业实际要求,这二者结合,才是需要尽自己所能。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定位效应,即做这样个试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也就是说,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那么,如果你一旦被别人认定适合做什么的时候,是很难改变的。
因此,被选择定位,一定要慎之又慎!
以上《入职前后的职场定位》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入职职业规划”专题!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