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栏目教您熟悉各类职场心理,提供各类职场心理故事、职场心理学、女性职场心理、职场心理测试、职场人际心理、职场心理作文等相关内容。让您全面的了解各类职场心理。感谢阅读《什么叫工作到位,很深刻!》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场心理知识,要注意的问题。欢迎您的参考,希望能够帮到您。

m.Zc530.coM��么叫工作到位?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工作说流程;布置工作说标准;关心下属问过程;交接工作讲道德;回忆工作说感受;领导工作别瞎忙!
什么叫工作到位?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工作说流程;布置工作说标准;关心下属问过程;交接工作讲道德;回忆工作说感受;领导工作别瞎忙!



汇报工作说结果



请示工作说方案



总结工作说流程



布置工作说标准



关心下属问过程



交接工作讲道德



回忆工作说感受



领导工作别瞎忙


小编推荐

工作不順最大原因是什么?


我们常听到很多人抱怨工作不顺,整天郁郁不得志的样子。但是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工作不顺并不是外界的影响,而是来源自身,来自我们都对待工作和事物的态度和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多人抱怨工作不顺,整天郁郁不得志的样子。但是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工作不顺并不是外界的影响,而是来源自身,来自我们都对待工作和事物的态度和心理。这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文章是日本作家佐佐木常夫写给自己侄子的一些话,告之要有对工作应有的态度。
我听说最近的年轻人都无欲无求
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不知道。然而,确实也曾经听你说过我并不特别想出人头地、钱赚够用就好这样无所求的话。说到欲望,听起来好像是什么不好的东西,然而欲望是人类活下去的原动力。因为有所求,所以我们努力工作、努力读书。
在工作的过程中,有辛酸也有痛苦。我年轻的时候,工作非常繁重。有一段时期,不但没有周末,醒着的时间也几乎都花在工作上头。正因为经历过这样的时期,我才能体会工作的有趣之处,也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上班族。而我之所以能够在遇上艰苦的工作时,仍然不服输地面对挑战,也是因为我有所他求。
我希望藉着努力工作,将来可以过着富裕的生活,我也希望听见别人说他啊,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我希望能够摆脱为人所用的身分,早日位居众人之上、成就大事。我也很想升官,虽然不曾有过当上总经理这么大的梦想,但我可是曾经期盼能够坐上相近职位的!所以才会一直这么努力。
不过,年轻时候的欲求都容易流于自我中心我想要升官,我想要加薪,我想要立下功劳大概都是这些。正因为所求之事都流于自我中心,所以一定会遇上瓶颈。

我的工作史: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有所阻碍
那是我三十几岁的事。当时,东丽关系企业之一的一村产业经营陷入困境,如果继续恶化而演变成倒闭的下场,东丽将面临数百亿日圆的损失。当时,东丽派出包括我在内的十二名员工,到一村产业支援企业重建。
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的状况真的非常严重,包含潜在损失的调查、重建计划的拟定、管理制度的完备等等,待处理的工作堆积如山。再加上已经濒临倒闭,挽救的工作刻不容缓,每天业务量非常繁重。
我在那家公司待了约三年半的时间,有一件事让我感到纳闷:被派到这家公司支援的员工,无一不是东丽最能干的精锐,却有一半左右的人无法展现工作绩效。这是为什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我明白了根本的原因。
这些员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取在这里立下功劳,然后回东丽求得相对报酬的立场;另一类则是优先考量该如何带领员工,才能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能成功创造工作绩效的,是后者。
让我们试着站在这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员工的立场来看看。对他们而言,从东丽派来的人一看就是执行裁员的先锋部队,当然会有戒心,同时也会本能地启动防卫机制。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想要在这里立下功劳的人。
说到这里,你明白了吗?想要在这里立下功劳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欲求,所以才会遭遇阻碍。那么,想要改善公司经营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是大志。
我认为,所谓大志,指的是许多人共同抱持的强烈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请求众人合作、贡献一己之力,也因此才有可能完成困难的工作或是较大规模的任务。

实际上,在东丽和一村产业的有志员工团结合作及努力之下,虽然耗费了十年的岁月,但总算还是成功地重新让一村产业再站起来。
可是啊,小辽,从一开始就能秉持大志的人寥寥无几。即使理智上知道应该这么做,实行起来却相当不容易。这是因为自我中心的欲望是源自于人的天性。
以小孩为例,他们如果想要朋友手中的玩具,是不是会使出力气抢夺?而后双方会大打出手,彼此都吃上苦头。几次相同的经验之后,他们总算才学会先开口问问对方:你玩完了借我好吗?像这样一步步慢慢成长。
长大成人之后也是一样的。当你遇上阻碍时,试着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工作会不顺利?然后自己寻找答案。藉由这样的过程学会超越自我中心的欲望。
胸怀大志,吃得起苦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刚当上课长时,我一味地灌输部属提升自我工作技能的观念。虽然我的私人因素必须尽早下班、照顾家庭。这让我不得已必须想尽办法提升业务效率。然而,如果说当时我没有一点点的私欲,想以课长之姿做出一番成绩,那是骗人的。
可是部属的反应总是不如预期,我也遇上了瓶颈。不过,在几次烦恼之后,我深切地体悟到,如果我没有抱着打从心底期望部属成长的心态,部属是绝对不会真心与我站在同一阵线的。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度过美好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胸怀大志,这一切都必须在碰壁、吃苦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无欲无求,就没有机会遇上瓶颈。因为心中有志,有想做的事,人才可能会狠狠地遇上瓶颈。也就是说,欲望在磨练之后便成大志。
确实,无欲无求或许就能过着风平浪静的人生。因为不需要努力以满足欲望,也不会在追梦过程中受伤。不过如此一来,就无法真正做到胸怀大志了。
所以,我希望你有所求。

职场法则:什么时候你该换个工作了


无论你今年多大、来自什么背景、有什么样的成就,你都会被在职业生涯某一个时刻出现的新机会所吸引。不会的人绝对是例外的极少数。

领英LinkedIn的报告显示:在他们3.13亿的用户中,只有25%是非常积极主动的求职者。60%的用户都是被动的求职者,他们不会主动地去寻找新的工作,但是也会认真地考虑新的机会。除此之外,近20年来,个体经营者和临时工都在在稳步增长。甚至在经济发达失业率低的国家美国、英国也是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无能的管理者越来越多。并且分享经济崛起、创业企业家精神大放异彩,不为老板服务变得更加诱人。

追根溯源来讲,人类的天性就是倾向于害怕和规避改变。即便我们现在的处境很明显地让我们感到不开心、不幸福,我们依旧不会主动追求改变。的确,元分析也显示尽管工作态度消极,工作很难投入,企业文化也很难融入,人们普遍会在现有的岗位上持续工作。

并且,因为职业变化多数时候都是由感性因素而非理性因素导致,所以人们总是对结果感到失望。因此,在考虑了所有情况之后,我们发觉可以预测的生活还是更舒适,因为它更有安全感。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ren Kierkegaard)发现的那样:焦虑是伴随自由的头晕症。

没有能力做出决定这件事本身就很让人焦虑,因为它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外,大多数人,甚至包括百万富翁在内都认可长期工作的稳定性。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应该找个长期稳定的工作,在评价他人时,也是如此。学术研究显示工作的不稳定性、职业缺乏安全感是造成现代人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因此,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毫无意外地将职业安全感视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所有都解释了无论一份工作多么单调无聊,我们都很难下定决心辞了它。为了帮助你决定是否遇到了好的时机可以换一份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为你提供了以下五个迹象来辨别:

1. 你没有学到东西

研究表明成年人和年长者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工作中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对于那些性格中本来就好奇心强、创造力强、对一直对新的事物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2. 你在工作中表现不佳

如果你在工作中停滞不前,就像开着无人驾驶的车一般,感觉睡着的时候也能把工作完成,那么你肯定也会表现不佳。这种状态迟早会损害你的就业能力,你的简历上可能很快就会有不光彩的一笔。如果你想要开心地有干劲地工作,你最好还是离开这份让你闷闷不乐、庸庸碌碌的工作,找一个能够刺激你热情的。这样你的工作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3. 你的价值被低估了

即便员工们满意自己的薪水和晋升机会,他们依然不能很好地享受他们的工作。除非他得到了认可,尤其是他们直属上司的认可。此外,在工作中被看轻的人更容易热情耗尽并且可能会有一些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比如缺勤、怠工、甚至是偷盗。而当领导者被低估的时候,这样的风险远远高于普通员工。因为如果他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很有可能会毁灭整个公司。

4. 你工作只是为了赚钱

虽然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值不值得做的工作的认定是基于财政原因。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赚钱而做的工作反而是最不值得做的。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还会让人失去动力、变得消极。正如我在之前发表在HBR的一篇文章《研究评述:金钱是否影响动力》中说到的那样,内在奖励要比外在奖励对于员工投入工作的激励作用高出3倍之多。金钱上的奖励反而会熄灭员工内心对工作的享受,消磨他们纯粹的好奇心,减少他们对于学习或者个人挑战的渴望。

5. 你不喜欢你的老板

正如俗语说的那样,人们因为公司而加入,因为老板而退出。这就揭示了不喜欢自己工作的人和不喜欢自己老板的人其实有大部分的重叠。在我们关于领导力的研究中发现75%的职场人认为工作中最有压力的部分来自于他们的直接领导或者间接领导。除非公司在选择和培养领导者方面做得很好,员工们只能降低自己对于老板、对于管理的期待,或者直接去追寻自己认可的老板。

当然了,这5种迹象并不是需要引起你注意的全部。还有其他很多有效因素都会让你考虑换一份工作,比如:工作生活失衡冲突,经济压力,公司裁员以及地理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大部分是由周围环境导致而非心理因素,并且主观能改变的很少。所以它们不会像我列出的5中因素那样增加你做决定的不确定性。

到头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缺乏清晰的解决方法。正确的决定反而是要看结果,也要看我们对于结果有多么满意。但是这两项都很难预测。林肯说过: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它。因此,了解你职业选择是否正确的唯一方法就是你要自己做出决定。

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职场攻略


01

毕业之后,我开始了所谓的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从离开家乡小镇那一刻起,我内心愉悦,天真地扬起笑脸,嘴角微微上扬,挥一挥手,对这个嚣扰、嘈杂的小镇说了再见。

原以为新的生活就要开始,大城市灯红酒绿,流光溢彩般让我着迷,道路宽广,似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黑色瀑布,这里万丈高楼平地起,气势如虹,站在风云汇聚、商业味浓厚的城市中心,感受那片繁华。

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脏失了魂地扑扑直跳。

这里,是那个低矮楼房,吵嚷环境里的小镇不能比的。

对大城市的向往,如同所有在海上航行,迷雾中突然睁眼望到胜利女神的游客,兴奋的、激动地失去理智,嘴里一声声大喊“American!”

而我,不过心里默默念了好几十遍,Ohmylovelycity!

可我以为这些繁华伸手就能碰到。

后来才知道,看似繁华的背后,涌现出的不过是都市人生存的压力,人群的麻木及漠然。我们就如同那奔流不息江河里的一朵浪花,也曾迎风盛放,而终于隐没在汹涌,无声的海里。

没有一丝波澜,一抹痕迹。

说起来真是有些悲伤。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选择大城市。

听我说,为什么。

02

大城市拥有翻身的机会

这是生活在小城里没有的优势。小城里,熟人社会,阶级固化严重,很难改变,贫穷甚至迭代遗传。很多年轻人依靠读书,试图转变命运,因为走出去才有未来。而大部分的时候,呆在大城市,才有这种翻身的可能。

如同所有的穷二代一样,想让自己的后代成为富一代,就得付出比同龄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和劳累。可大城市承认你的努力啊,它规范和公平,让人看到希望。

而这样的愿望,在一眼就望得到头的小镇里,怕是怎么也满足不了。

“哪里挣得钱多钱少,摆在那里,根本无需考虑。”这是老生常谈的,很多时候,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只是希望能挣下钱来,慢慢地、慢慢地无限靠近当初的梦想。

人生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财务和时间的双重自由。如果有一天能更自由地活着,那大概就是成功翻身之际。

大城市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大都市的标准之一,不在于它在地域面积上的大,而是就发达程度,发展规模,在这片土地上能够拉动国民GDP产业有多少决定的。

城市越发展,聚集的优质资源越多,这个不容置喙。

大城市,道路区分划开,交通井然有序,垃圾分类处理,随地乱扔吐痰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

人们普遍珍惜环境,懂得分寸,齐心协力地维持这个城市每天正常的运转。

人是一种极易受大环境影响的动物,当一个人做出正确示范后,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也开始进行此项活动。

可以说,在大城市,个人被赋予了更多超出“个人范畴”的价值,你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人,而是这个城市成熟运转下文明的执行者。

同样,在这种环境里,人被激发出上进的力量,促使其自觉整理起所处的生存空间。

而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便会持续挖掘自身更大的潜力。所以说,大城市是一场人间炼狱,是人是鬼都在这,被锻造得愈加完整。

大城市能让你收获更广阔的视野、人脉

以前读书的时候,妈妈对我说,之所以让你考省会学校,就是希望你不局限于小小视野,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很早以前,我并不能十分理解妈妈的做法。

在那时,我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周遭全然陌生,就像个没有根的野草,同时也因为家乡的落破产生自卑。但事实上,我的确开阔了眼界,接触了良师益友,他们言行举止、思想层次都让我倍受启发。

他们推荐我看书和电影甚至只是一些细碎的谈话,都足以撼动我从前狭窄、固执的心。

所以,毕业后,我选择去大城市,在那里不仅有多种工作的机会,更多的是,我能直观体验生活,用双眼去看这个世界,感受那无可替代的美。

大城市让一个人更像一支队伍

人人生而孤立。

如今的大城市,北上广深,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早期便累积了相当一部分资本,成为了金融、商业的中心。

资源的丰富,利益的具象化,让人群趋之若鹜。人人都想分那福利蛋糕,人越多,便瓜分地越快。

所以走在这城市中,你总会被这里的人群吓住。

每天早高峰,晚高峰,公交排起长长大队,地铁更是见缝插针,一眼望去,人群就像一个个的珊瑚触角,密密麻麻塞满了整个空间。

前几天,朋友发给我北京早高峰的照片,我马上回他一个广州晚高峰,我们相互摊手,默契地笑了。

如果遇上暴雨打雷刮台风等恶劣天气,不仅公交等不到,就连坐地铁都可能被挤1小时。

那时候,才切肤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活不易啊。

当“挤地铁”、“挤公交”快要变成常事,站在一堆黑压压的人群里,完全不用动,后面的人自会把你推进车厢,然后被挤得前胸贴后背,动弹不得。

湿热的空气里,碰在一起粘腻的手肘,视线所及的范围里,是前面的男生的耳后趟到脖子的汗液,一股肉体腐烂的气息在车厢里弥散开来。

我痛恨这样的拥挤的环境,可也只能忍受,尤其是恶劣的天气,打不到车,出行困难。

每到那时,我就会想起家乡人悠闲缓慢的样子,他们稀稀拉拉,东倒西歪杵在站台。那时候的我竟然会无比怀念。

可怀念却不适合留下,我始终相信:忧患才能使人成长。

太安逸的环境往往会拖垮一个人的意志。人活着,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就得得病。

没有真正地体会过挤地铁,就不会知道生命的韧性有多大。

没有看过复杂的人情社会,就不会懂得与不同人间的相处之道。

没有房租水电油盐糖醋的打扰,就不会明白在家乡还有父母兜着会有多幸福。

没有这些退路和温柔,你才能独自面对和解决,体会到独立真正的含义。

去面对前方的荆棘丛生。

哪怕痛一点,也是生命里不可多得的磨砺,把自己变成一支队伍,那么,破釜沉舟,也要浴血奋战。

03

大城市虽好,可依旧存在不足和缺陷。人多首当其冲,有人的地方就容易滋生事端。再者,城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

伴着高收入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高消费、高房价的窟窿。所以也就有了很多在大城市打拼,回家买房生娃的新一代青年。

这样的曲线救国未尝不可,可付出的代价依然沉重。

兔子先生曾发给我看过一个视频,看完后,我百感交集。

燕郊是河北的一座小城。临近北京,原本安宁静谧,随着北京人口越来越多,高居不下的房价压迫下,很多人开始选择在燕郊买房,北京上班,就这样过上了双城生活。

视频里,是十来位老人给自己的女儿、女婿排队的画面,记者上前采访,老人说,每天五点就起来了,就在这等公交,要坐两小时,不想自己的孩子们站着受累,就来排队了。

寒风中,老人们瑟瑟发抖,簇拥在一起,我看了眼睛生疼。

脑海里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话:孩子们多辛苦啊,想让他们再睡会。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记者看着脸冻得通红的老人,心疼地说要不您回家吧,他摇摇头,不了不了,车子马上来了。

直到年轻人来到身边,他抱着自己的亲人,催促他们赶紧回家,转而难受地对记者说,自己也劝了好多次父母,不要替他排队。

当问及是否还是选择留在北京,他说,是的,眼睛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样的“跨省生活”似乎总在每一个角落上演。

改变生存和困境,非常不易,它也许需要好几辈人共同的努力,但若是害怕劳苦不去改变,那才是真正的愚蠢。

生活就是这样,既然选择了,就要承受它与生俱来的一切。

04

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其实因人而异,但我更建议你去大城市。

如果实在受不了压力,在老家又能有一份安逸舒适,当然还是可以在老家,多陪父母。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而相应的,就失去了更多原本可以抓住的机会和体验。

或许,你不再关心房价的高低,聊天的话题也围绕着家长里短,寻常俗事,谁家结婚了,谁家女儿出嫁了,大大小小,事无巨细。

而选择留在大城市,就需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怎样。

是否拥有一技之长是立于这个社城市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就请现在开始努力。

毕业之后,投身社会,一份工作再也不是工作那么简单,它慢慢地融入你的血液,好的工作一定有未来,你能够透过它,清晰可见心中的目标和希望。

那么,就不要随意的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工作,不要为了生存而活着,要明白,人生必须由自己掌控。

同样的,你也会承受和失去更多。以何种姿态生存,就会有何种得失成败。

好比,离开父母朋友,在这里你是异乡人,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又或者,你将孤独无援,靠自己咬牙忍下所有伤痛。

这其中的艰辛痛苦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我常常想念故乡,因这找不到故乡的身影,但同时,又想留下来,想在此扎根。”这是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挣扎的内心。

而如今,我处在这个城市,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人很奇怪,只有那些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说再多,没有感受过,是怎么也不会明白,不会体悟的。

05

年轻的时候,去大城市闯一闯,你的世界才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涌进更多新鲜血液。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慰以平凡可贵。

如果你说你就想安逸地活着,适时结婚,养育后代,我不阻挠甚至双手赞同。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要对自己负责。

只是,如果可以,你一定要去大城市看一看,去这些你所不了解的地方走一走,去用力生活,去体会人间百态,世事无常。

这些岁月终将会在你身后化成一面明镜,照射你的内心,投影出你活着的姿态。

如果年轻时没有在这番在苦水浸泡的经历,到老了,又何来一句“不枉此生”呢?

就像很多人说过的,我从来不后悔呆过大城市,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在那里奋斗。

二十几岁,这段含着泪的青春里,纠缠在我们生命中最痛也最美的,还有什么比这份经历更刻骨铭心的呢?

我希望你努力,昂扬,像一支拔节生长的草木,长成出生命该有的模样。

既然还年轻,就不要太早放弃。

纵然前方暴风骤雨,愿你我同行。

去受苦受累,要相信一切都值得。

职场高情商方法:汇报工作的仪态礼仪,应该注意什么?


一般来说,管理者都比较看重两样东西:一是他的上司是否信任他;二是他的下属是否尊重他。对上司来说,判断下属是否尊重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下属向他请示汇报的仪态礼仪如何,所以,这次就来告诉大家汇报工作的仪态礼仪应该注意些什么。

汇报前的准备工作

1、确保材料内容准确

汇报工作前,汇报者要认真负责地整理汇报材料,以确保交给领导的材料内容是准确无误的。

2、找准汇报时机

在汇报前,汇报者需要提前了解领导的时间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让领导觉得汇报者是一个拎得清的员工。同时,汇报者要记得:刚上班或快下班半小时内、中午快休息时,都不是汇报工作的最佳时间。

3、进办公室注意礼貌

汇报者在进领导办公室前,记得要轻敲门三下。如果敲门后没有得到回应,可以稍等一下再敲门,如果没人应答则可以另选时间再行汇报,千万不要做出任何窥探行为,这是对领导隐私的不尊重。

汇报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递接材料的动作

汇报工作时,汇报者需双手齐拿材料上端,正面朝向领导进行递交。如果领导不接,可直接将材料置于桌面,并翻到签字处,待领导签完后致谢,并附问一句“领导您还有什么吩咐吗?”,若领导回答没有,可说“好,那我先去忙了”;

2、不要越级汇报

汇报工作一般实行层级式汇报,汇报者要服从领导,不要越级汇报。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重要提案长期被压,那没有办法,可以试着越级汇报;

3、注意汇报场合及话语效果

口头汇报时,要提前考虑汇报的场合及话语的表达效果。如果汇报紧急的事情,汇报者要先告知领导事情的严重性,让领导有心理准备。

汇报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上司如果谈兴犹在,汇报者不可有不耐烦的体态、语言产生,应等到上级表示结束时才可告辞。告辞时,要整理好自己的材料、衣着与茶具、座椅,当领导送别时要主动说“谢谢”或“请留步”。

比尔·盖茨说:“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现代竞争首先是员工素质的竞争。”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行为技巧,是个人素养和社会观的外在表现,可以有效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使领导产生专业、敬业、有礼、有节的良好印象,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职业锚是什么?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施恩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施恩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2、管理型职业锚有些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当追问他们为什么相信自己具备获得这些职位所必需的技能的时候,许多人回答说,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管理职位,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3、创造型职业锚有些大学生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因为,当一个人在某家大企业中工作的时候,他或她的提升、工作调动、薪金等诸多方面都难免要受别人的摆布。这些毕业生中有许多人还有着强烈的技术或功能导向。然而,他们却不是到某一个企业中去追求这种职业导向,而是决定成为一位咨询专家,要么是自己独立工作,要么是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中的合伙人来工作。5、安全型职业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可*的未来生活。这种可*的未来生活通常是由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来保证的。对于那些对地理安全性更感兴趣的人来说,如果追求更为优越的职业,意味着将要在他们的生活中注入一种不稳定或保障较差的地域因素的话,那么他们会觉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另外一些追求安全型职业锚的人来说,安全则是意味着所依托的组织的安全性。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职业锚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自我分析与可*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矗。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再者,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 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来看,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一种观点认为职业生涯的阶段主要可分为:①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每个择业者都有选择一份理想职业的愿望与要求,准备充分的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②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③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④职业稳定期:这一时期,个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是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职业稳定是相对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就业单位与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⑤职业结束期:由于年龄或身体状况原因,逐渐减弱职业活动能力与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涯。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职场高情商方法:如果不考虑钱和面子,你最想做什么工作?


小时候问起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比较趋同,科学家、宇航员、警察等千篇一律的答案主要是来源于父母老师的渲染与教导。然而,随着眼界的扩大,我们想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奇怪,越来越不同。这个世界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充满了可能性,充满了未知的魅力。脱下统一的制服,卸下规范的工牌,才意识到自己想要做的,竟然都是些这么奇怪的事情。真想不拘泥于所在的体系,勇敢地跳出去!

普通却温暖的工作

我们总以为升职加薪,不断向上攀爬才是人生的意义,殊不知,回归地平线的感觉是那么舒适和惬意。上班时打鸡血,为升职加薪的光明未来拼命,但每到下班,整个人就好像垮了一样。这么疲惫,不如去做一些普通却温暖的工作,人们真正想做的工作,未必光鲜亮丽,未必收入可观,却一定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温暖。比如书店老板、快递员、出租车司机、小卖部老板……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职业,却充满了温暖,能治愈生活中所有的不开心。

脚踏实地却无聊的工作

最让人佩服的是两种人,第一种人踏踏实实追求金钱,赚够了钱再去享受缺失的其他东西;另一种人不看重功名利禄,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忍得了贫苦,受得了孤独,只为了坚守心中的净土。这类工作往往非常无聊,比如海上的灯塔守望者,气象局的温度测量员等,这些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但工作内容非常枯燥,还要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因为他们的工作,往往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了。这种工作,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啊!不用担心职场勾心斗角,享受孤独还有薪水拿,想想就很幸福。

听起来不体面但高薪的工作

前阵子有个新闻,来自广西柳州的41岁农民李永国,被一家公司高薪聘请为“螺狮粉闻臭师”。公司除了给他的鼻子投保50万外,还给他开出了50万的年薪!折合成月薪就是每个月4万。我想大家都很羡慕这份工作,但真正付诸实践去做的倒是没几个,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工作听起来一点也不“高大上”。为了体面,宁愿每天加班熬夜头秃,也要做程序员、设计师这种听起来体面的工作。所以,如果不考虑面子,一定有很多人会为了高薪而选择这些工作。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发现,如果不考虑钱,很多人想做的并不是过上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反倒是做那些短期看来无法增加收入,却能满足精神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当物质基础满足了我们基本的生存需求,我们自然会转而追求自我超越。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很多大学生很迷茫,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这篇来自秋叶的文章很详细的分析了为什么不能坚持的7种原因,不只适合大学生,也适合困惑中的所有人。

很多大学生来信给我诉说一样苦恼: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特别郁闷的是有同学说:我发现自己以前做一件事还能坚持到最后,现在大学了就不能坚持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绝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时刻,能总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难的。

为什么这位大学生觉得自己原来能坚持而现在不能坚持,我想他说的以前应该指高中阶段吧。我给他的答案是想想你原来为什么容易坚持?

我猜测我的回答对他没有帮助,因为很少人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经验。除非他懂得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拆解成一件件相互独立的细节并加以审慎的思考。下面的文字就谈谈我的分析,我希望除了分析坚持以外,也让你们看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慢慢更容易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进行宗教的祷告都好。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取得进展。

有很多朋友问我每天坚持回答大学生的问题累不累?我的答案是不累。如果没有意外中断的话,我每天大概是晚上10点到12点间才进行回复工作,虽然我要回复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集中快速回复,不需要我随时响应,而且我在固定的时间响应工作,也使我的工作保持在我能承受的节奏内,我的工作压力依然受控。

要是我养成随时看后台信息,随时看消息回应的习惯,这样会让我陷入碎片化响应的模式中,嗯,这不正是很多人刷微博的状态吗?这种模式会让你的兴趣和精力无法有效集中到一个主题上,进而导致你所有的事情都随注意力转移,而不是随意志力坚持。

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按你的工作状态和方法做到这些产出是很累,但在我看来,我不过是在玩游戏而已。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再观察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高中的同学往往都是类似的行为模式,而大学里的同学各自兴趣不同,也许你想上自习的时候,你的好基友邀请来一盘撸啊撸(LOL),这个时候你的事情重要还是朋友之间的响应重要?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乡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比如我的红颜知己萧秋水,我们就成为一种互相激励的关系。我的进步是她努力的理由,她的灵感是我工作的推进,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激励,最好的同伴教育。顺便说一句她也有微信公众账号,想关注的自己可以去搜。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在大学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你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一些211、985高校,为什么大家大学上自习的氛围依然浓厚?因为这里最大的行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国,或者加入优质精英社团。一旦你进入这样的学校,你很容易被这样的氛围同化,也就变成这样的人。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家长,班委会,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班委会和学校,对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自己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还有一位同学留言说: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我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我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我又特后悔,特纠结,我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在这里,我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我有不想念书的念头,我很烦,特烦,可是我到底该咋办?我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我要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就是能拿分,所以在高中这套课程体系所有的人都认同,它能帮你拿分。

但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和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你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不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但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好吧,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我还是想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格。我建议你们不妨从按时吃早饭开始,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按时吃早饭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可以看看《自控力》这本书。

老板到底最关心什么


从任何老板关心的角度出发,废物是绝对不能要的,因为事情总是要有人做。但老板具体对员工能力有什么要求,我想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就是本文所罗列的三点。

小A的案例让我思考了很久:老板为什么这么轻易地选择录用他?老板到底最关心的是什么?我总结了三点,按照老板关心的重要程度,排列如下:
多年前,我主管的部门缺少人手,当时,我聘用了一名实习生,因是同事推荐,所以省略面试,直接上班。
我们姑且称这位实习生为小A。他是一位三流大学的大四学生,相貌也很普通。他住得很远,但每天来得很早。我们当时手头的工作很忙,所以也没有人专门负责带他,他的上司就直接扔给他一堆活,大概解释一下,让他自行解决。他绝对谈不上聪明,学习东西也不快,总是一个人闷头想解决办法。不过,他做事还算认真,尽管慢,装订整理和归档的资料质量上还过得去。
后来,由于另一位同事家里有事需要时不时地休假,我们只好让小A接手休假的同事一小部分工作:就是整理好文件和报告,送给老板签字。事情一下子增多了,他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9时多才下班。而带他的上司对他的工作效率并不怎么满意,觉得他不是特别聪明,也没什么潜力。
但幸运之花总是降临在那些看起来很一般的人身上。快近年尾时,老板发了批示:直接录用小A。我好奇地问老板为什么要录用小A。老板的回答是:小A不错啊,每天早上我来得比较早,这里我只看到他比我来得更早。平时,他来我办公室送文件也很小心,没出过什么差错;和我沟通也还是不错的;综合来看还适合这个职位,所以就直接用他吧。就这样,小A奇迹般的被录用了。事后,我特别查实过,他的确和老板或者HR毫无瓜葛,在公司也毫无背景。
日常表现:
老板评价小A的第一句话是:他每天来得早走得晚,做事很认真,送文件很小心。这些都是小A日常的工作表现,是周围人包括老板都看得到的表现。而小A赢得这份工作机会的真正原因就是源于平时大家(包括老板具有决定权的人)看到的表象。老板的思考方式很简单,其实我也是一样,当要给予下属上升机会的时候,第一考虑因素往往不是他的能力或者潜力,而是他在团队中的日常表现。毕竟老板做决定的时候,都会考虑平衡因素。所以,对于老板来说,最为关心的是下属的日常表现,再好再出色的员工,老迟到老早退,也不会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提拔。
沟通:
老板第二句话说的是:送文件的时候和我说话,感觉沟通还可以。这就是沟通的力量。老板觉得他沟通还算不错,至少符合日常工作的要求,谁都愿意和自己聊得来的人一起工作,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会拍马屁的人,平步青云的机会会比其他人多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拍马屁其实也是必要有效的沟通技巧。记住一点,老板提拔的不一定是拍他马屁的人,但一定是与他谈得来的人,能够沟通的人。
能力:
小A的案例里,老板最后还是谈到了他的专业和能力符合我们的岗位要求。从任何老板关心的角度出发,废物是绝对不能要的,因为事情总是要有人做。但老板具体对员工能力有什么要求,我想因人而异,有的老板喜欢下属能力水平超过自己,越强越好;有的老板只要下属能力符合工作要求就好。当然,老板们还会看重其他东西,比如相貌、性格等,但最重要的就是我上面所罗列的三点,前两项是显性的,相对容易判断,后一项不是轻易能够判断的,所以再总结一点,老板还是以貌取人的,这里的貌是指外在的表象。

什么是脸盲症?


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脸盲症病因

大脑中很多个部位都参与了对容貌影像的信息处理,不过影像学研究表明一个叫做梭状回面孔区的部位尤其重要,这是大脑颞叶的一部分。大脑后部的枕叶面部区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分辨看到的物体是不是人脸。同样在颞叶里的颞叶上沟能够对被观察者的表情变化和视觉角度变化作出反应。20世纪4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温浓达尔疗养院里,神经病学家约阿希姆博达默检查了两名在二战中头部严重受伤的病人,提出了短回路能够有选择性地存于大脑的面部识别系统中。博达默注意到,尽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脸,却认不出来是谁,最终得出结论:看到和认出人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在1947年的论文中,博达默首创了prosop-agnosia这个词,这是由希腊文prosopon(脸)和agnosia(意思是认不出来或不知道)构成的。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医生们在中风病人和其他患神经疾病的病人,特别是那些枕叶和颞叶之间的组织受损的病人中观察到了这个现象。然而直到1976年,先天性的面容失认症才出现在医学文献中。脸盲如何治愈?目前脸盲症仍属于医学难题,科学家称还没有任何的治愈方法。

《什么叫工作到位,很深刻!》由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职场心理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什么叫职业规划”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